2024.04.12

重游甲秀楼 “科甲挺秀”今又来

编辑
天数:4 天 时间:2 月

          重游甲秀楼    “科甲挺秀”今又来

为了看几年前就想看的百里杜鹃,又怕遭遇景点人挤人的状况,图省事报了一个团。

 

没有全陪,个子很高大的地接在贵阳北站接上我们,上了大巴车后,导游开始讲了一段我没听过的趣闻。

 

她问:你们知道我们这里把美女叫什么吗?广州把女性叫作靓女,小姐,我去到广州,听到别人叫我“靓女”,我可高兴了。但我们这不这么称呼,我们把好看的女子叫做“钉子”,最好看的叫“钻石钉子”,第二好看的叫“什么钉”(记忆力不好,忘了),第三好看的就叫“铁钉”。年长的女性你叫她阿姐,年轻的就叫阿妹,准保不会叫错。

 

说到为何要建甲秀楼?她说,是因为南明河的河水太平静了,留不住人才,所以要在河上建一座楼,以阻挡河水外流。果然,在甲秀楼建好后的第二年,贵州就出了第一个状元,就是青岩古镇的赵以炯,又字鹤林,贵阳花溪青岩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十二年(1886年)成进士,参加廷试(殿试)获第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用现在的话说,建甲秀楼的初衷是为了激励贵阳的人才辈出,并成为贵阳文化的象征。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河畔,最初由明朝时期的贵州巡抚提议建造,其目的是为了表明巡抚重视教育的决心,并具有特殊的文化用意,即希望贵阳能够多出人才。甲秀楼的名字来源于“科甲挺秀”,意味着希望贵阳能够多出人才。

此外,甲秀楼的建造还与风水学有关,最初由巡抚江东之提议,在南明河中选定一块天然鳌状的巨石作为基础,以控制水流量并形成美景,同时稳定南明河的水势,集中贵州的好风水。

 

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6次大规模修葺,刚才导游在车上告诉我们,“甲秀楼”这三个字的牌匾,当年是一个农民觉得这块木板很厚,把它当床板用才得以保留下来。

 

时隔四个月,我又到了甲秀楼,游客真的很多,因为是贵阳的地标建筑,不到甲秀楼等于没来过贵阳。

 

天色还是那样昏暗,没有蓝天白云,几个标志建筑都很多人打卡,简直拍不到没有人的景色。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浮玉桥;第二部分为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是翠微园。

 

广场上矗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上刻“城南胜迹”4个楷书繁体字,据说是集苏东坡字而成。气势恢宏。其奇特之处是牌楼石柱前后的八只石狮,那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头下尾上的下山狮,这是在别处所未见的石狮雕刻。

 

穿过牌坊,便上了浮玉桥,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是涵碧潭、水月台。

 

甲秀楼与“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座小亭叫“涵碧亭”,亭子两边还有楹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背后有“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

浮玉桥是一座纵跨南明河的石桥,全长90余米,由北向南将石木牌坊、涵碧亭、甲秀楼、翠微园串连一线,贯通两岸。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该桥原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后因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仅能见七孔。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 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园内楼阁造型生动,长廊花墙四围,亭台水榭,集幽、雄、朴于一体,看上去有江南园林的味道。

真是绿水生红鳞,青山出翠微。

 

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曾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

(一)

隔水樵渔亦几家,缘冈石路入溪斜。

松林晚映千峰雨,枫叶秋连万树霞。

渐觉形骸逃物外,未防游乐在天涯。

频来不用劳僧榻,已僭汀鸥一席沙。

(二)

斜日江波动客衣,水南深竹见岩扉。

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

惭觉云间栖翼乱,愁看天北暮云飞。

年年岁晚长为客,闲杀西湖旧钓矶。

 

后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翠薇园内最大建筑为翠薇阁,建于清道光年间。南枕南明河,后依小山,树景交汇,为贵阳浏览胜地。

 

翠薇阁侧有龙门书院,据说当年王阳明在贵阳讲学时,曾多次来到这里。

书院外面的书卷,刻着王阳明的一首诗。

与去年11月看到不同的是,南明河河岸边的高处,几棵梨花、桃花开得甚好,白梨花、红桃花也能够衬托古建筑的美,可惜那几棵梨花被某个餐饮店圈了起来,成为私有财产,更关键的是这家餐饮店还关门了,让你没办法近距离接触雪白的梨花和红色的桃花。

梨花桃花出墙来。

阿丹导游非常贴心,见我一个人出门,主动提出帮我拍照。

面对着河道望去,现代的忙碌的城市一览无余。高楼大厦与古典景区和谐共处,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历经600余年,无论风云变幻,甲秀楼依然屹立在贵阳城中。甲秀楼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贵阳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文化的传承,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在过去的历史上它肯定是雄伟的建筑,但在现在的高楼大厦面前,它成了井底之蛙,但它仍是浮华城市里幽静的一角。(1882  2024/3/31)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重游甲秀楼 “科甲挺秀”今又来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