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鼓浪屿 —历史风貌建筑巡礼(中)
晃岩路
晃岩是日光岩的简称,晃岩路位于鼓浪屿中部、日光岩的南侧山麓,历史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马约翰广场以上路段,我们首先来到晃岩路27号的黄家花园大门前,但眼下此门紧闭,挂着“谢绝参观”的牌子。
建于1921年的黄家花园,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中可是 大名 鼎鼎,南、中、北3幢楼沿球场成品字形排列,北楼临街处还有一幢长条形的小北楼,拥有晃岩路25、27、29、31四个门牌号,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更是高达12000平方米,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也是鼓浪屿占地最大的私家住宅,当年号称“ 中国第一别墅”。
黄家花园的主人为黄奕住,祖籍 福建 南安,16岁时怀揣36个银元海外谋生,先到了 新加坡 后到印尼,在街头巷尾设流动理发摊,人称“剃头柱”,后改行从商,从肩挑小贩发展到正式开店,1895年成立“日兴”公司,并在 东南亚 多地设立分行,以经营糖业为主,1913年时总资产已达到300万盾以上,成为当地四大糖王之一,其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洲 各地糖价大涨,“日兴”公司获得空前的暴利,其资产增至3千万盾,成为跨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等多行业的印尼首富,产业庞大,富可敌国。战后印尼的 荷兰 殖民政府打压华商,要“日兴”公司补交各项“战税”1500万盾,1919年黄奕住离开侨居35年的印尼,携资金2800多万美元返回祖国,定居在鼓浪屿,并将经营重心转向金融业,1920年在 厦门 创办“日兴银号”,“其资金之钜,为 厦门 各银庄之冠”,第二年在 上海 创办 中南 银行,并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设立分、支行,现鼓浪屿龙头路100号就是 中南 银行 厦门 办事处旧址,是当时实力最强的私立银行,也是华侨投资创办的最大企业,并获得钞票发行权,到1935年止发行钞票1亿多元,仅次于 中国 银行。黄奕住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办 厦门 自来水公司、 厦门 电话公司,投资建设闽粤、 潮汕 、漳龙铁路,曾对厦大、复旦、北大、暨大、南开等大学倡捐巨资。上世纪20年代以前, 厦门 市容简陋,大多是矮小的平房,1927年以后开始进行市政改革和建设,其中华侨投资占重要的地位,黄奕住积极从事 厦门 、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1930年组建了“黄聚德堂”房地产公司,投资金额占当年 厦门 全市房地产投资的1/3左右,仅在 厦门 就有160栋别墅房产,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其中135座出租,18座借用,7座自用,是名符其实的 厦门 首富,鼓浪屿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他的房产,田尾路17号的观海别墅也是其中之一,三面 临海 ,惊涛拍岸,是个观海听潮的好地方,1925年汪精卫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之事来到 厦门 ,黄奕住安排他在观海别墅住了三天。
黄家花园是黄奕住耗资百万元、历时6年打造的,这里原为英商德记洋行副经理的住宅“中德记”,先由林菽庄买下,后来转卖给黄奕住。1919年黄奕住先建南、北二楼,建筑的墙面结合门窗框、壁柱、拱券、山花、女儿墙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屋顶老虎窗设计为带有巴 洛克 风格的装饰性山墙面。1921年拆除中间的原有住宅,委托 上海 裕泰公司建中楼,四面回廊,双向步阶,据《到鼓浪屿看老别墅》一书介绍,所有廊面、楼梯、台阶、扶栏均用 意大利 进口的 大理 石,仅此一项就耗费 白银 20万,比南北二楼造价高出一倍半,室内护墙、地板、门窗均用进口楠木,所有房间都悬挂明镜,框上雕有三件理发工具:剃刀、须刷、掏耳筒,示意子孙不忘创业艰辛,但中楼的建筑外观并无多余装饰,楼前是个花园,中间是内圆外方围栏构成的喷水花坛景观,中圈设圆形喷水池,外圈围栏四角设灯柱,围栏、短柱、喷水、灯柱都采用华丽装饰,与南、北楼建筑风格相一致。黄家花园建成后接待过不少名人,汪精卫、蔡廷锴都曾到这里做客,蒋介石败退 台湾 时也曾上岛夜宿于此,解放后这里成为 厦门 高干招待所和干部疗养院,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凡到 厦门 的党政军要员,包括邓小平、王震和十大元帅都在黄家花园住过。国外来华的访问者,如 美国 前总统尼克松、 新加坡 前总理李光耀等,也曾在此小住,或参观游览。
黄家花园还有面对足球场视野极佳的优势,如果从足场方向看黄家花园,中楼的外观似乎一般,中楼前的花园也因距离太远看不清楚,北楼又被大榕树遮挡,
但沿晃岩路上行至福音堂前,在此看北楼还是很壮观的,游客隔着院墙也能感受到这座昔日豪宅的奢华和典雅,这“ 中国 第一别墅”的名头还真不是吹的,现在黄家花园的中楼没有开放,南、北楼已变身为黄家花园酒店,
而小北楼晃岩路一侧竟被破墙开店,似乎是家“伴手礼”馆,里面游客不少,记得几年前这里也发生过类似情况,据说是黄奕住的第四代后人所为,相关部门认定是破坏鼓浪屿申遗核心要素点,此事经媒体曝光后,破开的10余米围墙又重新围拢,为何现在又旧景重现?在“伴手礼”馆对面的晃岩路38号,有一幢红砖楼也不错,前身是德国谦记银行,建于1921年,前些年成为“怀旧鼓浪屿”博物馆,现在院内似乎又改作商业经营场所,可以自由出入,门口有人大声吆喝着兜售商品。
沿晃岩路走到坡顶,这里是个五岔路口,如果从左侧第一个路口下去,走一段挂着榕须的阶梯,拐个弯就是晃岩路37号,一幢浅黄色的三层楼,没有任何文字介绍,但我知道这里曾是当年的 厦门 女子师范学校,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后实行新式教育,许多名儒硕彦转到新学堂执教, 厦门 女子师范设立于1906年,主要依靠私人捐款、学费和捐赠基金的利息来维持开支,1929年因经费竭蹶改由黄弈住接办,入学者皆为鼓浪屿的名媛闺秀,林巧稚、周淑安和黄萱等人皆出自此校;
如果从五岔路口右侧阶梯上去,就是日光岩景区大门,里面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风貌建筑,大多数游人都容易错过,进日光岩寺后在俗称“一片瓦”的巨石下有座很小的圆通宝殿,其右侧外墙的黑色铭牌显示,这是晃岩路62号之二,此殿建于1586年,应是鼓浪屿现存最古老的历史风貌建筑,至今已有430多年历史了。
日光 岩景区入口左侧的晃岩路68号,是名为“芦蔡达堂”的历史风貌建筑,但网上查不到相关情况,再过去的晃岩路70号也是历史风貌建筑,现已改为酒店,看上去完全是一幢现代建筑了。
日光 岩景区入口的对面是晃岩路47号—林巧稚的故居,南美庄园样式,因其楼顶呈长八边形而被称作“小八卦楼”,二楼与晃岩路之间有几米的距离,由一座小天桥连着,桥头立有一座门,但难掩楼内年久失修、电线乱拉的状况,据说这里原本打算改造为 厦门 文学院,但因一承租户拒绝搬迁而不了了之。这里位于 日光 岩景区入口,又是名人故居,鼓浪屿老别墅大多为 泉州 各县侨商所建,真正属于鼓浪屿本地人的本来就很少,林巧稚故居是少数几处之一,这种杂乱状态既刺眼又令人痛心。
中华路 · 海坛路
中华路的门牌号从南向北,始于“洋人球埔”足球场,球场旁有幢白得耀眼的两层楼,就是中华路5号,虽然楼前没有任何文字介绍,但我知道这就是原荷兰领事馆旧址,这里原是 厦门 共济会会所正道院,1890年 荷兰 此设立领事馆,后因年久成为危房,本世纪初拆除重建,虽基本保留原有风格,但看上去完全是座 新建 筑,一层原为店面,二楼是鼓浪屿世遗保护成果展馆,可能是疫情原因,现在展馆也关门了。
荷兰 领事馆对面的中华路2号是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该建筑为两层五单元连排式集合住宅,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上下两层,配有各自的厨房、卫生间,是当年 厦门 海关外籍验货员的高级公寓,可供5个验货员家庭居住生活,其最大的特点是面阔极大,估计宽度在40米以上,因原有5个门牌号,故又称“五间排”,东、西、南三面设外廊,廊柱为八角形,工艺十分讲究,是鼓浪屿外廊式风格建筑中的精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门前两块牌子标明的建设年代存在矛盾,一是1923年,另一是1932年,实际应为前者。
海关验货员公寓正对着观海园的北大门,观海园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园林,南至海边的观海路,四周均有栅栏式围墙,田尾路从观海园中穿过,早年我来时可自由出入,现在不知何故闭门谢客,不再开放。观海园内有多处历史风貌建筑,田尾路8号为万国俱乐部—乐群楼,该建筑原为19世纪末建成的 日本会馆,改做俱乐部后因不断增加的功能需求多次扩建和改建,建筑正面入口增设两层的半圆形平面门廊,外型简洁普通,内部装饰考究,楼梯、地板、门窗均用柚木制作,俱乐部是专供各国领事官员、洋行老板交际娱乐的场所,内设舞厅、酒吧、台球室、阅览室等,为具有一定现代建筑特征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尾路14号的毓德女学校,是鼓浪屿早期较大型的公共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砖建筑高两层,正中为三角形山墙,该校由 美国 传教士约翰?达马致于1880年创办,开始只是一个两级制近似小学的女子学校,以招收 漳州 、 泉州 乡村女学生为主,虽然只是教简单的读、写、算,但却首开 厦门 女子教育的先河,后拓展为四年制中学,1870至1920年的50年间,该校共培养毕业生约1500名。再向上走还可看到山上的 厦门 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和 英国 领事公馆的正面,两院之间只有一道栅栏分隔,但由于观海园封闭,上述历史风貌建筑均无法得见,只能在相邻的鼓浪屿干部疗养院里部分拍到毓德女学校外景。
我们告别海关验货员公寓,沿中华路继续向前行,过晃岩路口后左拐进一条断头巷,巷底的中华路13号曾住过诗人舒婷,现在已搬走了。隔壁中华路15号是褚家园,建筑保存状况良好,三层半红砖楼巍然耸立,4根 希腊 爱奥尼柱高大挺拔,每层阳台样式各不相同,大门不开,门楼上卧着两只雄狮,
东面还有个大花园,门是开着的,这里现已变成一家咖啡馆,在园中树下喝一杯应很惬意。
再向前便是中华路21号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火油就是煤油,也称洋油,从门前的介绍牌可知,1903年成立于 英国 伦敦 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曾垄断 亚洲 和 中国 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在 上海 、 广州 、 武汉 各地均有专用码头、油库, 中国 总部设在 上海 ,后来业务扩展至汽油、柴油、润滑油等。这幢 英国 维多利亚 式建筑虽只有两层,但其哥特式尖券拱窗非常特别,造型酷似圆睁双眼的猫头鹰,这里已成为鼓浪屿上的网红打卡地。
中华路21号右侧有条向上的小巷,最窄处的虎巷15号前仅容一人通过,是鼓浪屿最小的巷子,据说以前有只老虎从南太 武山 下来,游过海面来到岛上后被堵在此巷击毙,故名虎巷。
虎巷8号门面简陋,里面也不大,却曾是1930年时中共 福建 省委机关旧址,可能是考虑到鼓浪屿公共租界的特殊地位,1930年中共 福建 省委以私人名义租用此楼作为秘密活动址,原设置于楼房大门上的门环系地下党的联络暗号工具,目前此楼正在修缮中,但已基本竣工,地方虽然不大,但圆拱外廊较有特色。
回到中华路上,前面的23号就是岛上历史风貌建筑 中非 常少见的中式建筑—四落大厝,在西风东渐、洋楼林立的鼓浪屿,这种闽南古厝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而被列为历史风貌建筑的全岛只有5处,仅占历史风貌建筑总数的千分之一,可谓凤毛麟角。
四落大厝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占地面积3100多平方米,典型的闽南民居风格,单层红砖,一正两厢,中轴对称,燕尾脊高高翘起,主人是 福建 同安 的黄氏家族黄有山,四落就是四座的意思,呈东西向排列,四面有墙围起,东面开2个门,北面开4个门,因中华路和海坛路在此交汇,4个北门分别是海坛路33、35、37、39号,
而北门对面海坛路58号的大夫第也是一座闽南古厝,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1年),也属于四落大厝的黄氏家族,但规模比较小,也更破旧了,黄有山的孙子黄琨石官至中宪大夫,故称大夫第,但这座古宅一开始就建得小了,后来因人多不够住,才在路对面建了四落大厝,大夫第和四落大厝均为鼓浪屿现存的最古老民居。由此上行是海坛路64号,有一幢建于1920年的三层红砖楼,也是历史风貌建筑,独特的六边型比较少见,现为 中国 电信营业厅。
倒回中华路口向下走不远,右拐进一条三角梅掩映的小巷,市场路66号的黄氏小宗,是一座 同安 石浔黄氏支系的小祠堂,建于十九世纪上半叶,占地200多平方,仅一进院落,但此地曾作为最早来到鼓浪屿的西方传教士居所、
布道所和近代 厦门 第一个西医诊所,具有世界文遗产核心要素,前不久刚进行过修缮,目前尚未对外开放,从旁边一 高台 上也只能看到里面建筑的上半部分,但从大门缝可以拍到更多,院里堆者不少纸箱。
回到海坛路再向前就是44号,一幢很有特色的两层红砖楼,L型的圆拱外廊,建于1910年,也有百年以上历史,现已改为一酒家。
再向前是龙头路,243、255、257号等也值得一看,“赴山海”的外廊圆拱窗非常特别,比那些用铝合金玻璃的好多了,这些历史风貌建筑的底层大都已改为店面。
返回到海坛路口沿中华路继续向前,道路突然变得狭窄,楼房间距也很小,左侧的中华路45、47号,实际上一个院子里并立的两幢三层楼,外型一致,左右对称,人们称为姐妹楼,舒婷写的一篇《青年时代的六角房》,详细讲述在此居住的日子。姐妹楼路对面的中华路30号则不讲究对称,朝街突出的两块,一为六角形,一为四方形,但院子极小。
中华路49号的怡安庐是一幢二层楼,砖混结构,建于1897年,是鼓浪屿建筑中的老字辈,但圆拱外廊均已用铝合金框和玻璃窗封闭,现代味很浓。
中华路57号、77号均为3层红砖楼,也是历史风貌建筑,
最后我在几幢现代建筑后的小巷深处,终于找到中华路97号的雷立庵宅,这是一座闽南红砖古厝,建于1897年,我在网上未查到雷立庵的情况,眼下这个院子似乎无人居住,门边新贴着一张《抢救性维修公告》,所列的7处需要抢修的建筑中,包括中华路97号,公告称维修费用由景区管委会承担,
看来雷立庵宅的主人尚未找到,只能用这种公告送达的方式。在附近还看到一幢老建筑,虽然没有挂上历史风貌建筑的铭牌,但其窗框装饰也很有特色。
永春 路 · 泉州 路
这两条路彼此相交,均位于 日光 岩北侧山麓。从安海路上行不远就到 永春 路的前半段,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已成为一家旅馆的永春路12号,建于1920年,外形简约,平直 方正,外墙和门楼上布满爬墙虎,时值年末冬日,有些绿叶已露红色,给这幢老建筑增添了别样风景。
建于1930年的 永春 路14号,立面和装饰就比较复杂,各墙角或为圆形或为八角形,位于临斜街一侧平面作数次转折,形成生动多变的轮廓线,使整个建筑立面变化丰富,与 福建 路40号的海天堂构洋楼有的一比。这里原为 中南 银行行长私宅,据说院子的芒果树已180多岁,别墅的二楼上有“万春风DIY体验馆”字样,但似乎已经停业了,
从永春 路14号右侧小巷进去, 16号也是历史风貌建筑,建于1920年,巷底还藏着一些未挂牌的老建筑。
要看 永春 路后半段的历史风貌建筑,应从 日光 岩景区的 西林 入口进去,但无需购买门票,进门后直接往左走,很快可以看到 永春 路71号的 西林 别墅,现为郑 成功 纪念馆。 西林别墅始建于1927年,历时5年竣工,是一幢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大型别墅,高三层,砖混结构,对称布局,建筑基座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基座上为清水红
墙, 科林斯 式柱头撑起正面中部加设“出龟”的半圆形敞廊,红色的砖墙与白色洗石子装饰的壁柱、廊柱、横梁、窗套形成色彩的对比,呈现出上世纪初鼓浪屿华侨洋楼常见的立面设计风格,从下方的空坪仰望,整座建筑更显得高大宏伟、气势不凡。
在大楼的左侧路口有一牌显示,此处不通 日光 岩景区出口,很多游客因此不再进去,其实里面曲径通幽,另有天地,还藏着一大片绿意浓郁的园林,两根石柱上的对联很有气概,
最深处是 永春 路73号的瞰青别墅,修建时间比 西林 别墅早10年,但规模比 西林 别墅小很多,建筑面积不到600平方米,正面中间也是向前突出的“出龟”式外廊,较宽的圆弧拱券廊洞与较窄的花瓣尖券廊洞相间设置,体现出浓郁的 东南亚 法国 殖民建筑风格。
瞰青、 西林 两幢别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房主也是同一人,即从牌局中赢得黄荣远堂的华侨富商黄仲训,黄仲训祖籍 福建 南安,其父早年赴 越南 闯天下,成为当地华侨的首富,1913年派黄仲训携资来厦,以“黄荣
远堂”公司的名义开发房地产,在 厦门 及鼓浪屿建有50多座楼房,面积达1.8万平方米,并在钢琴码头附近花费近百万元筑堤填海,建起私人码头“黄家渡”,位置在现在的 厦门 海底世界附近,至今仍是鼓浪屿各种生活物资的主要运输码头。黄奕住与黄仲训同为闽南籍华侨巨富,若论富侨者,必推此二黄,但是二人的经历及思想却大不相同,人品境界高下立见:一个是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一个是承袭父业而加以发展;一个是拒绝外人引诱,坚决不入外籍,晚年尽其资力,回国参加建设,一个是入外籍以保私财,对祖国漠不关心,抗战时又出国躲避。黄仲训在 越南 时曾加入 法国 籍,回国后以 法国 人自居,1916年在鼓浪屿龙头山下大买地皮,修建瞰青别墅时竟将 日光 岩上郑 成功 水操台等遗址划入其别墅的范内,并在 日光 岩内的巨石上镌刻诗文,将公共景点当成私家花园,其行为引起厦鼓民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发起收回郑 成功 遗址、筹建 延平 公园的运动,黄仲训竟以 法国 人的名义要求 法国 领事馆出面交涉,此举更激起民愤,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后经黄奕住等人斡旋方达成调解协议,划定别墅和 延平 公园的四界,才平息了这场越界占地风波,今天我们从上方亭子后巨岩上的“瞰青别墅”的石刻,可以想见黄仲训当年手伸得是多么长。
瞰青别墅建成后,黄仲训一直未来此住过,倒是在1949月7月曾作过蒋介石的临时行辕,但他只住一晚便乘军舰走了,1962年郭沫若来 厦门 创作剧本《郑 成功 》,在此居住了较长时间。
原路返回 日光 岩的 西林 大门,这里也是一个五岔路口,据说正对面的鼓声路1号有座“了闲别墅”,是1938年弘一法师来鼓浪屿时的讲经论法处,但我们只看到鼓声路1号之一的“姑娘楼”,一幢一层半的米黄色楼房,上层是新文艺复兴风格的连续半圆拱券外廊,下面是半层高带券廊的防潮层,此楼原为 伦敦 差会女传教士的住宅,因女传教士多终身未嫁,当地人称为“姑娘楼”,现改为休闲咖啡馆,
门前有景区管委会所立的说明文字和盾形铭牌,但在此楼的建设年代上标注不一,说明文字称建于1856年之前,黑色铭牌上却为1890年,二者相差竟达34年。
日光 岩 西林 大门的斜对面是 泉州 路82号的林屋,建于1927年,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占地达1千平方米,四面均有围墙,早年我来时可进院近距离看楼,现在大门紧闭,只能隔墙远望,主体建筑共三层,下面两层为米黄色,上层为红色斜瓦墙,最具特色的是第三层的结构设计,在鼓浪屿众多历史风貌建筑中独树一帜,采用 北欧 坡折屋面,配以嘉庚瓦,坡折屋面据风向开出半圆拱窗,与坡折屋面互相照应补充,既富于 北欧 建筑艺术的美感,又体现出鲜明的 厦门 建筑材料特色。
林屋主人林振勋, 厦门塔头人,早年赴 新加坡 经商,后回国定居鼓浪屿,此楼由其子林全诚设计,林全诚毕业于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建筑专业和哈佛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是 厦门 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林屋所在的地皮,最早属于 英国 伦敦 差会,1880年时这里这里有一座叫“福音堂”的教堂,但因这里地势较低导致屋内潮湿,木质构件渐生白蚁,没过多少年就塌了。为了防潮林全诚把地基设计得十分牢固,并加建了一层地下室,林振勋临终遗言:林屋不能卖,要留给子孙,现仍有人居住。离开林屋,右侧下行就是 泉州 路,因早年 泉州 商人多聚居于此而得名, 泉州 路101号建于1920年,一幢两层方柱的红砖楼藏于绿荫之中,连墙头也爬满了叶藤。
泉州 路上最著名的历史风貌建筑是99号的黄赐敏别墅,黄赐敏, 福建 龙海 人,少时赴 菲律宾 经商致富后,1924年花4万银元买下此楼,并举家从 龙海 迁至鼓浪屿。此楼建于1922年,由工匠金奎设计,建筑主体为前后设有外廊的三层三开间平面布局,沿街的北面每层中间是外廊,左右是八角形的突出侧厅,顶部两侧是八棱形攒尖形穹
顶,与 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佛罗伦萨 大教堂的穹顶十分相似,只是在八条棱边上增添了 中国 传统建筑的春草飞卷,因穹顶外形如瓜,人们习惯称之为“金瓜楼”,实际上金瓜并非金色,而是朱红色,金瓜楼之名并不准确,但它在鼓浪屿众多建筑中的确特别显眼,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华侨洋楼建筑的代表作,虽然建筑
面积仅850多平方米,也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金瓜楼不仅穹顶独特,它的装饰也细腻而富有个性,主要集中在北侧沿街立面,柱廊的柱头、栏杆、挂落、檐口以及壁柱、墙面上都有精致的灰塑装饰,装饰图案的主题是花卉、禽鸟等。眼下金瓜楼正在维修中,无法见到外立面的真面目,只有两个金瓜微露,
但门楼仍然可以欣赏,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具有独特的双层立体结构,上部为歇山顶的重檐翘角和 罗马 柱式撑起的三个拱券巧妙结合,在鼓浪屿众多门楼中独具风采。
附近的 泉州 路72号“版筑传芳”和隔壁70号的 宁远 楼,在外观和格局非常相似,若不是楼顶的差异,真的很难区分。“版筑传芳”是有典故的,版筑是建筑劳动的雅称,版就是墙模的夹版,筑是用桩把土夯实,这种建筑工具是傅氏的始祖傅说发明的,傅说也因此由一个奴隶成为商代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的宰相,为了纪念傅说在商朝历史上的功绩,傅氏后人都将这四个字写在门匾上,由此可以推断此楼是姓傅的人建造的,傅姓在 泉州 居多,出现在鼓浪屿也不足为奇。
正在维修的 泉州 路70号则是著名物理化学家卢嘉锡的故居,卢嘉锡1915年出生于 厦门 ,1937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后在 英国 伦敦 大学学院、 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后曾任 厦门 大学、 福州 大学副校长,1981年任 中国 科学院院长,199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泉州 路73号是一幢红砖三层小洋楼,长长的走廊,拱形门窗,雕花 罗马 柱,据传这里是秋瑾年少时在 厦门 的故居,但不少文史学家和爱好者对此提出了异议,秋瑾的鼓浪屿故居具体位置还有待考证。
泉州 路54号在1932年—1934年间曾作为中共 厦门中心市委联络站,虽然不是历史风貌建筑,但其立面也颇有些独特。
至此我们结束中部的行程,明天将前往北部片区。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5533
- 初夏的少女梦,伴着温煦的海风,可盐可甜|厦门五日亲子游 45999
- 【厦门攻略】厦门 ☆ 这里很美,而我们正好有空~——厦门攻略 1428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