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依据“以山为郭、天地之中”的理念,良渚人在现今浙江余杭的一处平原湿地上建起了王城。
王城的中心是宫殿,台基有十几米高,面积有0.3平方千米。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有四个故宫那么大;外郭城面积约6平方千米,有八个故宫那么大。王城的北面和西面,有庞大的水利系统。最远的水坝,距离王城有十几千米。
这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城址,2007年发现时被称“中华第一城”。
选址
都城要建在哪里?良渚人经过了精心勘察,他们依据这里的山川地理,做了周密的规划。
建城的位置定在大雄山和大遮山之间的中心位置,西面是现在杭州市瓶窑镇的窑山。从城的中心到三面的山脚下是等距离的,都是3千米。
这里依山,也傍水。良渚人能比较便利地从山上获得石材、木材等。同时,地处广阔的河网平原,稻作捕鱼,水路交通也很方便。
规划
聪明的良渚人在建造都城前,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
宫殿
宫殿也很重要
在王城的中心位置,良渚人堆筑起一座十几米的高台,作为宫殿的地基。我们称它为“莫角山”。
整个高台,东西长630米,南北宽450米,高12-16米,有200多万立方米的土。在宫殿之间,良渚人用沙土铺成了7万平方米的广场。
考古学家发现,这十几米的高台土层之间并没有间歇停留的痕迹。这说明,这“山”是在短时间内堆筑起来的。
良渚人运来巨木,在莫角山上建起了宫殿,考古发现的木头,长14-17米。
五千年前,良渚国王就是站在这个十多米的高台上,俯瞰全城。他的心里一定很自豪吧!
祭台
要建城,离不开勘测
良渚人在东北面的瑶山和西北面的汇观山上分别建起了祭台,用来确定方位和观象测年。
良渚人在这里看太阳、看月亮、看星星...祭台可以说是最早的天文仪器,人们通过观测日出日落的方位来测年,后来才有了测定日影长度的圭表。
一代代的先民观测日出日落的方位,观察日影的变化,记录日月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才渐渐形成了成熟的天文历法。农业产生离不开历法知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历法的国家之一。
筑城
在修水坝、筑宫殿的同时,良渚人还在规划修建宏伟的城墙。
一般修城墙, 是先挖护城河,再用河里的土来筑墙。可是良渚人不一样,他们在城墙底部铺了很多石头作为地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良渚古城是建在沼泽地上的,石头地基不仅坚固,能防止雨季洪水侵蚀,还能避免地下水渗透上来。
铺好了石头,良渚人再用从附近山上运来的黄黏土堆筑城墙。这么有技术含量的做法,在世界同时代的遗址中尚属首见。
良渚古城有多气派?看看城墙就知道了。
东西南北四面城墙,每段城墙的长度都超过了100米。城墙不仅长,还很厚,最窄的地方约20米,最厚的约150米。
现存最高的北城墙有4米高,据此,考古学家算了一笔账:这么大的工程量,假设三个人一天挖一土方,一万个人大概要连续工作一年。
考古学家还发现,城墙的修筑是不间断的。这说明修城墙的时间可能更短,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能做到!而且,工人们做工还需要工具和食物,以及其他后勤保障。
无论是水坝的建造还是城墙的修筑都说明:五千年前,良渚人的组织能力已经相当强了。
随着居民人数的增多,城里住不下了,良渚人开始在城外修建居住地。居住地一般是宽二三十米、长几百米的高地,边缘用木板做护岸,这样船就可以直接靠到岸边。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杭州蓝之莲酒店美好下午茶时光 20532
- 江南的秋色呀,秋不醉人人自醉。 218742
- 宁波深度游 1日动车来回杭州打望晓书馆 2008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