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杭州西湖中山公园游记
2014年2月28日,中午,我离开文澜阁,来到了旁边的中山公园。中山公园门位于西湖孤山南麓的中部,南临西湖,是利用清行宫御花园一部分改建而来,建有中山纪念林和中山纪念亭。园内布局十分巧妙,将天然的孤山景色和人工的亭台幽径结合一体。公园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狮子,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雕刻精细,造型优美,系明代魏忠贤生祠之物,清时移至此,是杭州最古老的石狮之一。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四开朱漆大门正对着秀丽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风光应接不暇,画船游移,笙歌悠扬,水鸟振翅,花蝶蹁跹。中山公园的匾额“中山公园”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题写。楹联写的是:“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中山公园的正门为原清行宫的头宫门,大门正对西湖,湖岸是一座三间四柱的牌坊。原清行宫牌坊,1927年改建为中山公园时,匾额换成“光华复旦”。“光华复旦”四个大字。语出《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句。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五年(1727)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乾隆十六年(1751)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整体院落座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清末,圣因寺部分园地与西太乙宫廷院连接辟为御花园。清咸丰年间,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于1860年、1861年率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在战火中,行宫于1861年毁于兵燹,仅存遗址。
我走进中山公园大门,中间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南北向的木栈道,花木掩映,直指耸峙的青山。栈道旁边是“二进门”即垂花门的遗址,垂花门为清行宫主轴线上第二进院落的入口,它坐北朝南,三开间建筑,东西门侧接抄手连廊。现存青石砌筑的须弥座台基,刻有精美的花饰。垂花门面宽12.6米、进深4.9米。汉白玉的柱础,残存的方砖地坪,还有一处处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遗迹,墙基、台阶。
经过垂花门、月台,就到了奏事殿,乾隆帝会见朝臣的宫殿,是清行宫主轴线上第二进主体建筑。奏亊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加围廊格局。奏亊殿台基面宽约28米、进深约12米。现存清代汉白玉云龙纹柱础4只,以及台基、柱础等宫殿的基础部分。奏亊殿遗址的“阶沿石、地垄石、砖砌柱墩遗构”。
再朝里走,是楠木寝宫遗址,楠木寝宫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宫殿,是清行宫主轴线第三进主体建筑,五开间加周围廊格局。现存台基为清代原物,寝宫地坪用的是金砖,台基、阶沿均为青石。中山公园内现存的建筑园林遗址遗迹,院落和园林的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以及西湖景观因获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走到路的尽头是民国时期修筑的上孤山的台阶了,台阶上有一面石壁,正对着公园大门,石壁上刻有两个与人同高、笔力雄健的“孤山”丹书大字,相传是宋人的手迹。但仔细看可以发现孤山的“孤”字少了一点,那就是杭州西湖风景的三绝之一“孤山不孤”,另外两绝是断桥不断、长桥不长。
在“孤山”石壁下,两旁各立石亭一座,这是30年代杭州市民为感激华洋义赈会捐款救济浙江灾民而建的。西侧为金涂塔形方亭,名为“武亭”,四面石壁斗门,亭内设有石圆桌和鼓凳。这座武亭与传统的亭台不同,主体四四方方,却顶着一个纤细的“塔尖”,像一顶帽子。因此,关于武亭“是亭还是塔”的问题有着很多争论。直到2001年在雷峰塔地下发掘出了许多与武亭样貌相似的“金涂塔”,这才给武亭正了名——它其实是座塔。原来,这种塔身方正、塔尖细长的形制源于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俶的一次模仿。传说,当年他为了效仿古印度的阿育王“建塔奉舍利”的事迹,也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四方尖顶的“阿育王塔”分发各地,也就是后来被发掘出来的“金涂塔”。若干年后的武亭,就是效仿这些塔的模样建造的。亭子南面是卢永祥题写的“无疆之生”。亭子北面是“功德崇隆”,亭东有黎元洪“仁风扇越”题刻,亭西有张载阳“众善流芳”题刻。
东侧是三重檐六角石亭,名为“文亭”,置于三级台基上,三边设矮栏门,另三边则为坐栏,中有圆石桌,六面塔形亭顶。文亭内有题刻“已溺已饥”,柱楹联:“已溺已饥恩周浙境,尔炽尔寿辉映湖山。”还有“善与人同”、“功德昭垂”、“已溺已饥”的题刻,民国13年题。1920年开始,江浙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台风、山洪、暴雨连绵,又接着蝗灾、流行病等等,整个地区陷入了一片萧条。当时华洋义赈会很快募款救助江浙地区,到1923年,华洋义赈会共募得了58.1万元,而当时杭州10家丝织厂的总资本也只有67万元,可见华洋义赈会在这场救灾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事后,为了纪念华洋义赈会及所有为救灾慷慨解囊者,在杭州中山公园内建起了这一亭一塔。当时黎元洪、卢永祥、张载阳三位大佬也是这场救灾募捐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就在武亭留下了题刻。华洋义赈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是1949年以前中国最大的民间救灾组织,与南洋华侨毫无关联,当时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中国绅士们自发组织了赈灾会进行“跟踪赈济”,即传教士在哪里救灾,他们就去哪里救灾。后来双方慢慢有了合作,于1921年11月组成了“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华洋义赈会”。
沿着“孤山”石壁两侧的台阶而上,半山坡有一长条形的平地,这里是八景中的玉兰馆和鹫香庭的遗址。昔日鹫香庭周围种了好多桂花,一到阴历八月桂香馥郁,直透天外。佛经故事说灵鹫山中也开满了桂花,故有灵鹫天香之美誉,遂取“鹫香”以名。森森的林木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涌绿耸翠,飘香留芳。
山顶东部树荫下有一座造型精致的亭子,为歇山四角攒尖顶的木结构方亭,称万菊亭,该亭始建于民国初期,是为纪念在杭州举办第一届菊展的张又莱而建。万菊亭匾额是由张伯驹题写,亭边有一碑,上面刻有《万菊亭碑记》,碑文里写道:“万菊亭,为纪念种菊名家张又莱先生,建于1933年。张又莱先生是一位退役海军中将,曾留学日本,爱菊成癖,退休以后,购置杭州上城区横紫城巷房屋,并以“万菊园”名其居所,又在湖墅购地为圃,种桃养菊,广收菊种,着力培养菊花。1928年秋季,张又莱先生在居所及附近的钱王祠举办了杭州市第一次菊展,展出品种达1100余种之多,盛况空前。1933年张又莱先生去世,其弟张衡先生将其所存菊种及照片、图片以及有关资料悉数捐赠给杭州市政府,从此菊花栽种开始普及杭州。市政府为纪念张氏兄弟之热心壮举及对杭州菊史的贡献,在孤山建“万菊亭”,并在亭旁树碑记载这段史实以志表彰。时历七十春秋有余,惜碑石已损毁。2007年在西湖孤山整治工程中,重新立石,以彰缘由。”
万菊亭的东侧陡峭的山崖下,有一处由亭阁假山、水池曲桥构成的精美庭园,那就是西湖著名的园林景观“西湖天下景”。沿着石阶下至园中,仿佛置身深山谷底,这里,溪、潭、花、木、亭、桥等布置得疏密有致,参差有序。庭园中央是一亭子,其上挂有苏东坡诗句“西湖天下景”的匾额,亭上一副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十分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巧用叠字,顺涌倒读均成联。有人将叠字折开,略加移动,读作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别有一番情趣。西湖天下景亭始建于南宋,取苏轼诗句“西湖天下景”为亭名。亭为单檐歇山顶四角方亭,四犄角有坐栏,前临水池,背倚嚵岩,藤萝苍翠,幽雅宜人。南宋时此处为御苑一角,清代又为行宫御花园之后苑,亭台楼阁,曲桥碧水被称为“天下西湖景”。
“西湖天下景”前有贮月泉遗址,为乾隆皇帝御题的“行宫八景”之一。此处原有泉出崖间,一泓曲池,水月清光,互相映发,故乾隆题曰“贮月泉”,并赋诗题咏“乳窦贮天池,嫦娥小浴之。一泓清且浅,满魄静相宜。未许鱼龙混,还欣松桂披。广寒合云表,消得夜眠迟。”太平天国战乱中,孤山行宫建筑化为灰烬,而西湖天下景这一处角落却保留下来,成为惟一幸存的御花园。贮月泉和西湖天下景都是清行宫御花园一角,两个景观通过一条水上曲径相连。
中山纪念亭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叠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下层最显眼的是6组12根罗马式立柱,柱子顶部是繁复精致的涡纹状装饰,上托欧式圆形穹顶。而穹顶的外观,则是中国屋顶的人字形结构,与下面柱子的分布呈交叉起伏状,在亭子的顶上还有一座小亭,6根中式方柱,撑起的却是一个西式叠层圆顶。孙中山生前曾三次来杭州,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以后每年3月,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杭州社会各界曾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当时的省市政府将孤山公园正式改名为“中山公园”。1929年四周年祭时,建起了“中山纪念林”。
再朝山上走,就到孤山顶。绿云径是乾隆皇帝御题的“行宫八景”之一,这里密林笼翠,假山奇峰突兀,林间经常烟云滋润,引人入胜。两座俏伶的假山,堆云砌玉般地矗立在眼前,如飘然的闲云,这就是“绿云径”了。绿云径是中山公园内的一处胜景,整组假山叠石全用太湖石堆砌,显得气势自然而又幽雅。此地密林笼翠,烟云滋润,寻幽探胜,尘襟尽掸;草木丛中更见假山奇峰苍劲挺拔,古意盎然,加上周围的花木衬托,望之蔚然深秀,特别清新幽静。“绿云径”是杭州孤山满清皇帝行宫的少数遗物之一,当年康熙喜爱之物,七窍玲珑的假山石,苍劲挺拔,古意盎然。只能凭空想象曾经的繁华。石上嵌一诗碑,刻诗描绘孤山景色,并赞其为国内园林之绝胜。诗后有一方篆章“政在养民”,据说是乾隆所写。假山石侧面嵌有乾隆皇帝的四块诗碑,各题诗歌一首。其中一首:“径纡探绝胜,森秀入苍云。苔迹时留印,樵斤未许闻。蒙蒙湿鹤毳,濯濯润螺纹。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纷。”此诗作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即他第一次到杭州时。
经过绿云径往东,在孤山的最高处有一座具有浓重北方园林风格的方形敞亭,单檐四角攒尖顶,色彩明艳、气宇轩昂;琉璃瓦、大红柱子,还有那明显表现出如福寿康宁等寓意的木雕和女墙围栏,都在暗示它并非产自江南本地的民间之物。四照亭取名为阳光普照之意,此亭上悬清末状元手书“四照亭”匾额,笔力雄健,刚劲流畅。四照亭是清雍正七年(1729),浙江都督李卫命人建造的。因清康熙十年(1671),康熙曾御题“云峰四照”以纪胜,就用“四照”给这个亭子命名。园林中的亭子有两大功能,观景和景观,以观景为第一。在山巅建亭的主要功能就是观景,而且可以远眺和环顾,四照亭就把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站在四照亭里,四面临风,阳光四照,近看可赏清行宫绮丽奢华的建筑;环顾远眺,则可东望锦带白堤,南观潋滟西湖,西赏绵延群山,北览苍翠葛岭,各处美景尽收眼底,也是乾隆皇帝御题的“行宫八景”之一,并作御诗《西湖行宫八景·其一·四照亭》,诗中写道:“孤山最高处,更据圣湖中。峰色回环翠,花光澹荡红。堤虹遥饮练,波縠净披风。方喜奇全揽,翻牵兴莫穷。”四照亭也正好位于清行宫中轴对称结构的中轴线之上。
关于杭州孤山的得名,有好几种说法:它孤零零地处在西湖边的诸峰之外,被湖水包围,独立不群,故称孤山;它浮于水上,像个孤单的岛屿,故名孤屿;因为它四面环水,宛如仙境,又名瀛屿;又因为上面植有许多梅花,寒香远送,被唤作梅花屿。孤山面积只有0.2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也仅38米,但历来为风景胜地,也是西湖人文荟萃之处。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运脚低”,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古人有诗曰:“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孤山自然风景绝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诗为证“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有时一棵树一块石头,就承载着一段历史,或记录着一件人文趣事。孤山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山,也是一座文化堆积起来的山。这里是风景胜地,也是西湖文物荟萃之处。孤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晴时,山石树木,楼阁亭榭,一如工笔所描,无一笔不真切,风物雄丽中透着清秀之气。雨时,像泼墨写意,莽莽苍苍,山色空朦中含着几分神秘。孤峙湖中,形如黛簇的孤山,挽着里湖,牵着外湖,四周云水茫茫,烟波渺渺。湖山一体一韵,淡冶相得。若是朝日始出,夕阳末落,可见湖水染绿之功,山岚设色之妙。日闻渔歌袅绕,夜见轻棹悠悠。人说孤山是造化钟灵秀,藏神奇的地方,一点不假。孤山顶上奇绝秀丽之气磅礴,画栋宏丽,飞阁凌空。云树古木,枝茂叶密,凝绿叠翠。千寻佛塔,挺出翠微。山阳坡明丽而俊秀。亭榭楼台,参差错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山花争艳斗妍,四季芬芳。好鸟飞来枝头,歌喉千啭,舞姿翩翩。还有日夜喷涌的甘甜清澈的山泉和陪伴在旁的奇石灵岩。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杭州蓝之莲酒店美好下午茶时光 19903
- 江南的秋色呀,秋不醉人人自醉。 218102
- 宁波深度游 1日动车来回杭州打望晓书馆 1925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