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2

浙江杭州雷峰塔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5 月 和谁:一个人

2020年5月30日,上午,我来到了西湖边的雷峰塔。雷峰塔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与净慈寺遥望相对,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称之为 “黄妃塔”,但民间均呼之为雷峰塔,因白娘子与许仙的神话传说而名扬海内外。雷峰塔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整座塔身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历代屡加重修,现在的建筑是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国九大名塔之一,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新的雷峰塔建在遗址之上,恢复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同时还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雷峰塔原塔共七层,新塔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外饰汉白玉石栏杆。总高71.679米,其中台基高9.7米,塔身高45.809米,塔刹高16.1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其中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在体量上,新塔台基对径为60米,边长为23.34米,周长为186.72米;副阶对径为35.25米,边长为13.43米,周长为107.41米;塔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

 

雷峰塔”匾额由启功题写。楹联由王翼奇撰,朱关田书:“湖天涌七层佛国浮图,杰构上摩空,允宜鉴古观今,击节吟百杵疏钟、千年夕照;吴越留两浙人文胜迹,鸿猷逢入世,正好凭高眺远,披襟揽一轮海日、万丈江涛。”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风姿优美,古色古韵。用于装饰的塔刹、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塔内设电梯、步行梯,副阶内底层下是雷峰塔遗址,设有遗址玻璃防护罩。

 

“皇妃塔”由现代书法家沈鹏题写。楹联由吴战垒撰,郭仲选书:“毁以火、毁以兵,几许沧桑,都付与荒烟落照;谋于朝、谋于野,十方欢喜,共生成宝界浮图。”元朝年间,雷峰塔之景已声名远播。元人尹廷高有《雷峰夕照》诗云:“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尺,孤峰犹带夕阳红。”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犯杭,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

 

走进新塔底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为切实保护好地下珍贵遗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独特风采,对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显古塔,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 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使今人对于五代时典型的平面八边形楼阁式套筒塔的形制及构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如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此后近80年,遗址仅剩残垣断瓦,逐渐荒寂。2000年3月,为配合雷峰塔重建,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后的雷峰塔遗址显露出底层局部的残垣断壁和塔基,可以清楚地看到塔山、廊道、倚柱、砖刻文字以及完整的塔基平面布局。  

 

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开始发掘,雷峰塔下的千年地宫的洞口就位于塔心部位,距塔首层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身残体。地宫口用一块方型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着一块据称重达750公斤的巨石。雷峰塔地宫体积不大,长约0.5米、宽约0.5米,深约一米的砖砌小室,其中出土了鎏金莲座青铜蟋龙佛像、铜镜、玉供养人等精美文物。在地宫正中的铁函中珍藏着供奉佛螺髫发的鎏金银舍利塔。

 

发掘后发现,地宫内放入了大量的供奉品,包括莲花座青铜佛像和可能装有佛螺髻发的铁函在内的60件珍贵文物和数千枚“开元通宝”古钱币。其中,铁质舍利函高度有50厘米,重达100多公斤。神秘铁函内的鎏金塔是一座精美的四角金涂塔,鎏金银质,塔高35厘米,底座为方形,边长为12.6 厘米,塔上有水锈,在塔的四面饰有佛祖故事题材的浅浮雕。通过塔四周的镂空部分可以看到塔内藏有佛螺髻发的金质容器。塔的下方是一个鎏金的银盒,盒盖上饰有繁缛纤细的双凤缠牡丹纹样,四周等距分布着“千秋万岁”四个楷字。银盒旁绕着一根皮腰带,上面还镶嵌有12件十分精美的银质饰品。

 

发现砖孔内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施印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经卷用川棉纸或竹纸精印,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贵资料。这一千年经卷也是见证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雕版印刷术的珍贵实物,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砖孔内发现经卷开头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查乙亥年是钱弘俶吴越八年、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也就是吴越国的最后一年,证明了这塔修成的年代也见证千年信仰传承,被视为是一件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中国佛教文化瑰宝。

 

雷峰塔一楼走廊展示的十六罗汉图像,及有关雷峰塔的历史文化。十八罗汉是: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迦诺迦代蹉尊者、宾头庐罗堕誓尊者或宾度罗跋啰惰阇、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诺距罗(静坐罗汉)尊者、跋陀罗,(过江罗汉) 尊者、迦理迦,(骑象罗汉)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怙罗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等等。

 

雷峰塔一楼走廊还展示有出土《大方广佛华严经》石刻、出土《金刚般诺波罗蜜经》、出土文物鎏金龙莲底座铜佛像、出土玉童子、有字无孔铭文砖、 有孔无字藏经砖、纯银阿育王塔等。雷峰塔初建时为十三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在中国造塔历史上是一座艺术精品,它是首创八角形平面,又是楼阁式塔型的一座名塔。尺度雄伟,比例适当,构造杰出,但又柔和绚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雷峰塔第二层内展示了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壁画的场景内容,主要是根据钱弘俶《雷峰塔华严经刻石跋记》为史料依据并加以演绎和构思,浓缩成八个画面,分别是:发愿造塔、雕印藏经、巧制经砖、精铸宝塔、众志成塔、地宫藏珍、塔起南屏、太平兴国。讲述了吴越国王钱俶自得到佛螺髻发舍利子之后,为了祈祷国泰民安,开始筹钱建造雷峰塔的故事,有建造雷峰塔的场面和钱俶即启程赴开封纳土献地,一代君王北上,将自己抵押给了敌国,换来吴越国以完璧之身改朝换代,避免了玉碎瓦全的悲剧,百姓也没有受征战之苦的场面。

 

雷峰塔三层共有四块诗刻陈列,每块诗刻各有三首诗词,共12首,是从历代赞美雷峰塔和雷峰夕照的诗词作品中精选出的名篇佳作,配有风光和人物插图雕刻而成。有清代厉鹗《雷峰夕照 清江引词》、清朝夏叙典《雷峰夕照 金浮图》、清代俞樾《晴湖虞美人》、宋代林逋《中峰》、明朝瞿佑《买陂扩》、元代尹廷高《雷峰夕照》、宋代张矩《雷峰夕照·应天长》、宋朝周密《雷峰夕照》、明朝王瀛《雷峰夕照》、明朝李流芳《小筑看荷花偶成》、明朝吴伟业《过南屏访无生上人》、  茅盾《西湖 沁园春》、元代凌云翰《南屏雪钟》、乾隆题《雷峰夕照诗》、宋代陈允平《扫花游·雷峰夕照》、清代郭蕙《忆江南·西湖》、清朝张易《雷峰夕照 步步娇》、明朝马洪《雷峰夕照南乡子》、明朝莫番《雷峰夕照 蝶恋花》、清朝徐士俊《西湖竹枝词》、元代钱惟善《十一月初二日与袁鹏举钱良贵同登雷峰塔访鲁山文公讲主》诗。

 

雷峰塔四层内部有按西湖十景每个景观所在的具体方位,在相应的部位采用瓯塑陈设景观的画面,总称为西湖新貌。有《六和听涛》、《平湖秋月》、《宝石流霞》、《吴山天风》、《苏堤春晓》,等等。自古有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天堂之一的杭州,其灵魂就在西湖。西湖周围三十里,山明水秀,历代人文荟萃,风月无边。西湖十景千载流传,成为西湖景色的代表,而雷峰夕照就是十景中较富传奇色彩的一个。

 

终于登上了雷峰塔的第五层,有运用精湛贴金艺术制成的金色穹顶,穹顶中心是一朵硕大的莲花,它象征着圣洁,表达对普世和平的愿望。杭州佛教,始自东晋,由西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弘法,兴于五代,盛于南宋。众多佛寺成为皇亲国戚、后妃内侍、官僚显贵的香火院、功德院,一面新建大小寺宇、梵宫佛刹,随处皆是,寺庙聚增至四百八十所,杭州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元代佛教中心转移浙西。杭州的净慈寺: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宏亮,“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五层墙壁上有2002个塔龛,寓意着雷峰新塔是在2002年重建落成的。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是根据地宫出土的镇塔之宝纯银阿育王塔仿制的。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金或贴金。穹顶设有天宫,藏雷峰塔重修记、新塔模型等,以求传诸后世。顶层的四周都是关于佛教故事的雕塑,有白象入胎、佛母受孕、佛祖降生、预言家预言他将成为伟大的国王或者觉悟成佛、佛祖幼年在阎浮树下自行进入初禅、释迦牟尼说法图、佛祖涅槃

 

来到了雷峰塔的顶层,西湖周边的景色一览无遗,雷峰塔东面是柳浪闻莺,远方隐约可见是吴山上的城隍阁、三潭印月岛、长长的苏堤净慈寺、玉皇山。在古代,西湖只是浅海峡角间的一个小小海湾,由于钱塘江泥沙的淤积,后来才内塞为湖。至唐,已经出落得清丽多姿,天下知闻。白居易和苏轼两位名人出任杭州的地方官,不仅疏浚筑堤,美化了西湖,还大大增加了西湖的文化底蕴。之后,南宋定都杭州,使西湖景观得到极大发展,“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南屏晚钟”等“西湖十景”渐渐成形,雷峰夕照就是昔日西湖的代表性景观。

 

雷峰塔二层下面的暗层,暗层全无门窗,描绘有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白蛇传》传说被分成八大块东阳木雕的形式,采用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五种雕刻技法相结合的“叠雕”形式,加强了对白蛇传故事情节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盛会思凡、端午显形、雨中借伞、昆仑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囚禁塔内、破塔团圆,此雕刻画面每幅长7.7米,高1.4米。

 

《白蛇传》的传说,由来已久,清代,白蛇传故事在流传中出现了新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雷峰夕照”之美的发现者是“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他在《中峰诗》中说“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有人考证,中峰又称回峰,回峰之回字旧作雷,后人以形致误,错作雷峰。毛希龄《西河诗话》说:“南屏山前回峰,以山势回抱得名。宋有道士徐立之筑室塔旁,世称回峰先生。”据说,每当夕阳西坠,于湖中,特别是长桥一带逆光观赏,但见山峰肃穆,塔影横空,景象壮观。

 

山顶是“夕照亭”,亭高四十五米,是康熙当年题额的御书亭和御碑亭所在。御碑的保护性建筑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混凝土重檐八角攒尖顶亭。“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说的是雷峰塔在夕阳的照射下,晚霞镀塔,佛光普照,塔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亭名是著名书法家陈振濂题写的,楹联是:“风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桑榆犹末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上联写西湖秋景,下联字书雷峰夕照。题刻“雷峰夕照”景名的御碑是该题名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原碑有两座,分别为清代康熙帝、乾隆帝于1699年和1751年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雷峰西照”和“雷峰夕照”景名而立。现碑为2002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御碑的背面是乾隆题写的诗:“峰峰夕照都奇绝,十景惟斯旧擅名。所惜堵波登未得,付他高矗晚霞横。”

 

现在的雷峰塔是一座集现代科技的建筑,内部现代旅游功能完善,空间宽敞舒适。塔内中央部位设置升降式电梯,内设观光电梯四台,室外自动扶梯二台。配置了景观泛光照明、背景音乐、视屏播放、电脑成像等现代管理设施系统。伫立雷峰塔顶,北眺西湖滟潋湖光,碧波粼粼,堤岛柳岸相连,花团锦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西湖对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东望杭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市繁华,湖滨路绿树掩映,尤如一条绿色的彩绸绕湖岸舒展。南视南屏层峦秀色,城隍阁巍峨壮丽,净慈寺殿楼相依,钟声梵音,情韵悠悠。每当落日熔金,余霞散绮,正见塔影横空,孤峰染紫,荟萃西子无边风月,铺陈钱塘自古繁华。西览花港繁花似锦,苏堤垂柳依依,湖中三岛若隐若现,陶醉迷人。雷峰塔之周围的夕照亭、汇文轩、妙音台、藕香居、如意苑、亲缘阁等台榭亭馆,参差错落。尤其是藕香居,杨柳低垂,藕香居旁的小湖中央的“白蛇娘、许仙和儿子回家了”雕像群更添雷峰塔之神韵,极大地扩展了杭州西湖风景的人文内涵。游人至此,述古咏今,尽得佳趣。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杭州雷峰塔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