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上午,我参观完毕雷峰塔,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是一座襟湖傍堤的名人纪念馆,位于闻名遐迩的西湖苏堤南隅,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与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太子湾公园隔路相望。纪念馆于1989年建成开放,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馆区曲径通幽,竹影婆娑,粉墙黛瓦、玲珑可人。
苏东坡纪念馆主建筑为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清楼阁式建筑,红窗白墙,清凌方正。一楼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碑廊中陈列了他那首著名的《赤壁赋》和《游虎跑泉水》等40件书法精品,还有《三苏图》,《修竹图》,《自画像》三件作品。
一尊苏东坡的全身石雕像,屹立于苏堤入口左侧的玉兰树下,高度3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衣袂飘然,昂首云外,仿佛还在与杭城百姓诉说着眷眷情愫。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后来,父亲苏洵在汴京病故,他请假扶丧回归故里。
熙宁二年(1069年),苏东坡回到朝中任职,由于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所以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初期,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年)因诗文诽谤朝廷而获罪下狱,后侥幸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来,因哲宗亲政大量启用新党,苏轼被一贬再贬,最终到了海南儋州。宋徽宗登基后,大赦天下,苏轼得以返回京城,但在经过常州时逝世,享年66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流弊,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被迫离开都城汴京,36岁的他带着失意的悲凉和远离政治斗争漩涡的轻松远赴杭州担任通判。杭州是一大都市,故除去太守外,另设二官辅佐之。担任通判的苏东坡与太守陈襄一见如故,二人配合默契,共同主持通过挖沟、换井壁,修补漏洞等措施,为杭州修复了六口水井,解决了杭州城吃水的问题。苏东坡在《钱塘六井记》明确记载:“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在苏东坡纪念馆的展厅中,有几幅图文讲述了苏东坡在杭州的轶事:与琴操的交往;与惠勤和尚在“六一泉”的经历;严明法制的政绩;杭州的两条路名也因他而命名:学士路、东坡路;更有趣的是当年苏东坡把老百姓送来的肉用酒烧好慰劳筑堤的人们,所以有了我们现在的“东坡肉”,还有苏东坡在吴山尝了一种饼很酥松,像“蓑衣”一层层的,“酥”“蓑”用杭州话谐音,便成了“酥饼”。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再往里走是一条走廊,那些文字和图片清晰地印刷在透明的玻璃上,记载着苏东坡与杭州的名胜古迹:三堤凌碧波、三潭映月、苏堤春晓,右边是苏东坡疏浚西湖的图片,有“治理六井(台龟池、方井、小方井、相国井、金牛池、祥符井)”。当他第一次来杭州,六井淤塞,井水浑浊,人们饮水困难。他发动人们疏浚治理西湖,人们饮上了清洁干洌的水。
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除去审问案件,并无重大任务。但通判官的职责令他颇为不喜,因为监狱里多是违犯王安石变法的良民,他们多被打得皮开肉绽,所犯的法条都是他所反对的,但那是法律,他无权更改。苦闷压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让他尽量地逃向大自然,而自然美的绝佳处,杭州城处处皆是。乘舟游览西湖,于是就有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才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才,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美。苏东坡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于是苏东坡为西湖代言,西湖也为苏东坡代言,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了吟诵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熙宁七年(1074年),39岁的苏东坡带着实现致君尧舜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纠结,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
经过处于汴京政治漩涡中心苏东坡的再三请求,为了君臣两全,朝廷终于在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二十一日批准,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领军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辖浙西路的六州郡,包括今天的江苏部分在内。临行前,皇帝赐予茶叶、银盒、白马、镀金的鞍鞯及金腰带等物品。苏东坡在七月到达杭州,此时,他的弟弟由已经由户部侍郎升任为吏部尚书赐翰林学士;那年冬季,弟弟由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出使契丹,往返四个月。
当苏东坡再次来到他日思夜想的西湖时,他看到由于缺乏治理,西湖已经荒草丛生,水光潋滟早已不在,山雨空濛已非往昔。黄州的赤壁,让苏东坡看到了功名的虚无,面对西湖的一片破败,此时的他更加务实,没有了闲情雅致,于是他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为了疏浚西湖,恢复西湖往日的秀丽风光,摆在苏东坡面前的困难重重。首先,治理西湖需要的大量经费从何而来?他已经多方筹得一半经费,空缺的部分只得向朝廷申请予以解决。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给了100张度牒(度牒即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作为经费。苏东坡用这100张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带领工人和船夫,开始了浩浩荡荡治理西湖的大工程。
在疏浚西湖的过程中,棘手的问题紧接而至,如何安置疏浚出的大量西湖淤泥,苏东坡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构图布景的巧思,将这些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长堤上栽种花木杨柳,建上小桥亭阁,这样点染的自然之美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和“苏堤六桥”。苏东坡的诗句“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也描述了这一美景。长堤贯通西湖的南北两岸,也大大缩短了游玩西湖的往返距离,更为便利。还有如何使得西湖中的杂草不再滋生?苏东坡又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民众若想种植菱角增加家庭收入,必须要将自己的地段定期拔草,同时官府将所得的租种费用和税收收入用于湖堤的保养。苏东坡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众在此水域内种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苏堤位于西湖的西侧,是苏东坡利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为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路,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长2797米,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连通南北的唯一通道,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春风吹拂,犹如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绿柳如烟、红桃如雾,红翠间错,灿烂如锦。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
苏东坡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清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之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亲切敬佩的微笑。杭州城人口庞大,又是水陆会集的地方,时常有疫病流行。有些历经证明确实有效的药方,苏东坡便公布于众。但他对这种零星的、毫无组织的帮助病人的办法,颇为不满。于是,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又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组建了一家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主办此医院的道士,朝廷酬以紫袍和金钱,两年内治疗了上千个病人。后来,医院迁至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苏东坡离开杭州后,医院还照常为人看病。
太守府的官衙位于杭州中心,但苏东坡却喜欢在较为诗意的地方办公。他常常在寿星院办公,因为那里景色如画,看公文不在寒碧轩,就在雨奇堂,雨奇堂即从苏东坡的诗篇“山色空濛雨亦奇”而得名的。有时,苏东坡办公的地方更远,是离杭州城十里或十五里以外的山里,有时竟将办公桌直接搬到西湖边上。据《梁溪漫志》记载:“至冷泉亭外,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伴着杭州城的湖光山色或西湖的烟波浩渺之气,苏东坡谈笑间就将一天的公事办完了。落日余霞,苏东坡骑马回家,街道旁总是拥簇着想一睹大名鼎鼎的苏才子芳容的民众。苏东坡这个地方官具有很鲜明的文学个性和艺术气质,与那些严峻刑法的酷吏相比,苏东坡似乎有点儿以情代法,但恰恰是苏东坡的做法反映出他深切地关怀民生疾苦,为百姓根本利益着想的为官之道。
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调离杭州。临行前,他写下《八声甘州》,这既是对友人参寥子的辞别,又是对杭州的辞别:“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苏东坡两度在杭州为官,不仅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也留下了勤政爱民的佳话传说。除苏堤以外,宝石山麓望湖楼、大麦岭题名刻石、龙井过溪亭、吴山感花岩诗碑等都是与苏轼直接相关的景物,他关于西湖的诗文著述已成为西湖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流传于后世的有2700多首。他的诗有一个最突出的主题:同情人民、关心生产。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游金山寺》、《望湖楼醉书》、《望海楼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就细致地描绘了长江的夜色、江南的晴雨和西湖的胜景。《百步洪》、《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登州海市》等作品则逼真地描写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他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特点,还能写出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他在岭南写的农村景物诗就充分体现出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力求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轼还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力求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苏东坡给西湖山水赋予了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苏东坡纪念馆位于西湖苏堤南端映波桥旁,只占据了一块小小的地方,却寄托着无比的怀念。木褐色的仿古建筑透着质朴的气息,竹子屏风隐隐透着对面的光线,格外雅致。苏东坡向来对竹子的高洁品性推崇有加,纪念馆中也以青竹为幕,象征着这位文士的风骨。在书法史上,苏东坡被列为宋代四大家之一。书法长廊里陈列着苏东坡的书法碑刻,一件件观看过来,只觉得用笔灵动,任情率意,仿佛苏东坡其人,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清幽的环境似乎更符合人们吊古的心情。白墙灰瓦褐门,小小的建筑掩映在一片树木之中,玲珑可人。
在杭州,苏东坡无疑是最受人们爱戴的。很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这样,执着地保留着某个历史、文化名人这么多的印记。苏堤、三潭印月、虎跑、柳浪闻莺、灵隐寺、孤山六一泉等处都留存着这位诗词书画大家的印迹,还有以此命名的“东坡路”、“东坡大剧院”,以及几乎每家菜馆都会做的东坡肉,香遍大街小巷的吴家酥油饼。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不只是基于杭州的山美水美,也不只是基于杭州的市井繁华与宏壮庙宇,而是基于他与杭州人的亲切融洽,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人感念苏东坡,不单是因为他主政杭州造福民众,不单是他给西湖添加了苏堤春晓这道浓墨重彩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杭州赢得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也赢得了杭州人的心。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杭州蓝之莲酒店美好下午茶时光 20540
- 江南的秋色呀,秋不醉人人自醉。 218759
- 宁波深度游 1日动车来回杭州打望晓书馆 2010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