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雨天,一大早,我一个人打着伞来到了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同时也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清河坊的历史起源于南宋,南宋定都杭州,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中河以东建宋高宗寝宫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龙翔宫等。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走进清河坊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写有“清河坊”的牌坊,简约而古朴。穿过牌坊,便进入步行街,街两边为固定店铺,一色的仿古建筑,高古而不繁复。中间一趟临时摊位,摊位和店铺之间供人行走、穿梭、驻足。因为我来得太早了,街上的店铺大部分都没有开门。所以看不到灯火篱落,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不过,正是因为早晨人少的缘故,这里更有一种古老、悠远、耐人寻味的宋街味道,与我想象中的景象十分契合。
南宋时期,清河坊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叫卖之声此起彼伏,是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这里历经了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期,这一带仍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杭州的许多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明代江南才子徐渭这幅对联,是对古代杭城吴山和清河坊地区繁华景象的真实描绘。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现在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保留了历史文脉,恢复了方回春堂、保和堂、种德堂老字号中药店和万隆火腿庄、王星记扇子、荣宝斋。新引进了世界钱币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雅风堂馆、浙江古陶器收藏馆、龙泉官窑展馆及各种工艺品、艺术品店和吴越人家手工布艺,太极茶道、太和茶道、绍兴老酒店、香溢馆、华宝斋、虞金顺艺术馆、喜得宝、丽江工艺等特色店馆,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是清河坊街重要的文化艺术展示点。经过改造重建后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文化、娱乐、商业及游览街区,已成为“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之处,为杭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走进清河坊,漫步在青砖路面,两边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身着古老服装的店员,走在这条街上,会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吴山天风位于西湖东南面,由延绵的宝月、娥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等小山而成,山体伸入市区,山高均不超过百米,然而景秀石奇,历来是文人雅集的地方,成为西湖群山中最耐人游赏的一座山。春秋时期称吴山,山有伍子胥庙,又得名胥山或伍山;唐时多称青山,旧因有城隍庙,俗称城隍山。山巅有江湖汇观亭。吴山以云居山为最高,以紫阳山“巫山十二峰”,亦名“十二生肖石”为最奇。是吴越、南宋文化荟萃之地。古有“吴山十景”,并摩崖刻众多,有宋人米芾手迹“第一山”等。现吴山上建有极目阁、茗香楼。遍植银杏、枫香、金钱松、香樟等,与“宋樟”为伴,新老交融,面貌一新。恰如苏东坡所云:“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景区古树清泉多,奇岩怪石多,祠庙遗址多,民俗风情多,名人遗迹多,另有感花岩诗碑、宝成寺等景观均引人入胜。
鼓楼位于吴山东面,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旧名朝天门,鼓楼只是它的俗称。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陈,罢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五代吴越时战乱频繁,出于军事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钱缪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础上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就将新城戌改建为朝天门,元大德三年间 (1299年),经重新修建,改朝天门为拱北楼。明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城,故于镇海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浙闽总督胡宗宪为防御倭寇侵拢重建镇海楼,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勒古立碑于鼓楼。鼓楼直至于“文革”时期被拆除。重建后的鼓楼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高19.47米,仿照明代鼓楼建筑形式,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为保护原有城墙遗址,鼓楼城基部分采用“抬”的办法,并充分利用架空的鼓楼城墙墙基,展示鼓楼城墙遗址。重建的古楼已经成为了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
胡庆余堂位于吴山北麓大井巷,以药店古建筑为基础创建而成。古建筑群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现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形,门楼像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材讲究,雕绘精巧,典型古朴。并伴有小憩观赏之方亭、“美人靠”曲桥与喷泉等。胡庆余堂占地3000平方米,内藏文物160余件,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与药膳厅等五大部分组成。令游览者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胡雪岩经营最出色的要数胡庆余堂国药号,但创办这家至今仍十分兴旺的国药号,却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有一次,胡雪岩叫家人到叶种德堂去抓药,拿回家后发现其中两味药材以次充好,就叫家人拿回去调换。不料叶种德堂自恃在杭州只有自己一家大药号,态度十分傲慢,不但不予调换,还放出话来,说:“要换是没有的,要么请你们胡大先生自己去开一家药店”。胡雪岩知道后, 他当真起了开药店的念头。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光绪四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之恨,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时刻提醒店内伙记。当时药号广请浙江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精心配制成药,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进入大井巷,过了胡庆余堂,一眼就能望见“保大参号”那壁立高耸的风火山墙和厚重结实的石库大门,建于民国初年,老板姓孙。参燕银耳,原为百药之一,为国人最信仰之滋补品,从前概由药店经售,后因营业发达,乃脱药业而独立。保大参号是一幢典型的徽派商业建筑。首先,它有门墙之制。在屋室外部,围以高墙,正面墙中,嵌入大门。大门为出入之咽喉,吐呐之气口,贫富之标志,权势之象征,它对商宅的规模、气势起着暗示的作用,保大参号的门墙高大宽厚,其气势威严逼人。其次,它有儒雅之美。走进大门,在占地不足一亩,两层三开间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空间里,有明敞透亮的天井,跌落有致的马头墙,昂然挺立的斗拱,形象生动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这些体现徽派建筑的部件组合在一起,凸现了保大参号的徽派特色,显示了徽派建筑的儒雅之美。直到今天。它那高大的门墙和精致的建筑尽管古老沧桑,但不经意间仍透露出商宅的个性,曾有过的繁华和衰落。
方回春堂创设于清朝顺治六年,即1649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方回春堂在清朝末年曾兴旺一时,是杭州六大药铺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国药馆之一。方回春堂传说为钱塘人方清怡创办的,方清怡字再春,再春含有回春的意思,所以以回春为店名。方清怡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悉心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杭城名医吴元溟的《痘科切要》、《儿科方要》,常以家传秘方研制丸药,使沉痈久病之人得以康复。回春堂最有名的药是以家传秘方精制而成的“小儿回春丸”。在家传秘方制作的药丸还没有名字时,有一次,方清怡用家传秘方制作的药丸为钱塘知县的孙子治好了病,知县为药丸取名“小儿回春丸”,从此,小儿回春丸成为小儿消食驱寒的名药。方回春堂现在的店堂是在民国初年造的,石库墙门雕花楼堂,很有老店气派,拥有二千五百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整体布局为典型的明清江南传统特色,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国药馆、国医馆、参号。国医馆是浙江省、市定点医疗机构,有诊室二十余间,上百年的古董家具,古老的诊室,透出中医的神秘气息,隐隐显示国医的博大精深。这家百年老店,还有一处奇特的设施:在他们的柜台里,打有一口深井,传说当年制作小儿回春丸时用的就是这口井的水,所以药效特别好。这口深井,今天仍保存完好,在药柜里面。
状元馆是原开设在清河坊的一家没有店名画馆,创设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宁波人王尚荣所开,专做宁式汤面生意。说到状元馆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一天傍晚,一位衣着一袭旧青衫的秀才走进开王尚荣的小面店,叫了一碗汤面。王尚荣一听是同乡,便与秀才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秀才是来省城赶考的,因家境贫寒还没有找到住处。王尚荣是个热心人,就对秀才说,如不嫌弃,就住到我店里来吧,见这位同乡如此诚恳,秀才也就答应下来。第二天要进场会考,王尚荣特地为秀才烧了碗“双元面”。所谓双元面,就是鸡蛋肉圆面,寓意省考、京考皆中,考完后当天,王尚荣烧了大汤黄鱼、宁式蟮丝等几只宁波菜与秀才对酌,在等待放榜的日子中,秀才就在店里帮帮忙。不久秀才中举,就要准备进京会考,可是身边又没有足够的盘缠,王尚荣又主动为秀才凑齐了盘缠。临行前,王尚荣又为秀才烧了一碗黄鱼面,寓意此次赴京会考定能“跳龙门”。果然,这次会考秀才中举进士,放任江西。秀才在赴任途中到杭州面谢王尚荣,千谢万谢,写下了“状元楼”三字作别。从此,王尚荣的面店有了高雅的店名。
于谦故居所在的小街在宋时名南新街,后因于宅已作为纪念于谦的怜忠祠,故取名为祠堂巷。于谦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勤奋好学,四书五经无所不知,时有奇语出口,被人称为“神童”。永乐十年(1412),十五岁的于谦通过岁考,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于谦在学习诗词、制策以外,更留心古人的行事大节。他祖父收藏有文天祥画像,于谦十分仰慕文天祥的忠义,特地撰写了赞词,悬挂在自己的座位旁,反映了他少年时代的志愿和抱负,显示他不肯局限于做一个文弱书生。他对文天祥忠烈事迹的景仰,表现出他对元朝统治者吞灭南宋的悲愤,说明他意识到亡国的伤痛。虽然在明朝时,元灭宋已是“世殊事异”了,但于谦仍觉得要提高警觉,保持民族的尊严,永远不能再遭受异族的统治和侮辱。
在杭州河坊街221号,伫立着一座名为”江南铜屋”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这里的一砖一瓦,从房梁到地板,乃至小摆件,都是铜制的,透露出浓郁的明清建筑遗风。这座华美的铜雕天堂,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及子朱军岷集五代人的艺术精华,历经3年倾其所能自费筹建,澄清心虑,规天矩地、铁魂铜魄,画栋雕梁,以铜为精华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交融和合,成就于三千平方米的居民大宅中,只为让更多的人感受铜艺术的魅力,共耗费125吨铜,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这座世上仅有的江南铜屋,在不断的修缮和保护中,必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瑰宝。此铜雕博物馆内陈设朱炳仁大师的艺术作品,有铜书画、铜壁画、熔铜艺术、铜建筑艺术、佛教文化等等,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交融和合,以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呈现,所以称之为“江南铜屋”,它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铜艺术博物馆。
在旧时,清河坊又被称为“五花儿中心”(茶楼,酒肆,青楼,赌馆,戏院),茶馆是市井百姓最常去的地方。太极茶道正是根据二,三十年代的景象恢复经营的,郑家茶人从事茶馆经营260多年历史,早年在上海开店,抗战后期郑家茶人家族迁往杭州河坊街一带。太极茶道馆两大开间的仿古门脸古朴厚重,门楣上题着金色招牌“太极茶道苑”,店铺前面正中雕塑一座铜像,一个老茶人手提一把青花瓷桶壶,好像是在招呼来往的客人。如果有时间,可以坐在这家老字号茶馆里,品着茶,看着身着长褂的店小二表演高超的茶技,流声机里慢慢播放的评弹小曲,让人充分感受到河坊街的历史气息。茶会是杭州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民间活动,以民间茶艺展示于大众,发扬光大民间茶饮技艺。斗茶,也叫斗茗、茗战,它的缘起可以上溯到宋代,南宋时期定都临安,社会饮茶风气极盛,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由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茶会充分展现了杭城茶文化,展示名茶、名艺、名器,从而使民俗、民间文化受到社会重视,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万隆火腿是一家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始建于清朝同治3年(公元1864年),现在的万隆火腿庄是四拐角的原址上重新装修开业,以经营金华火腿为主,兼营一些南北货,腌腊制品,由于经营商品正道,因此在杭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腌腊上品推万隆”,其火腿选用我国名种猪“金华两头”的腿肉精制而成。鲁迅先生任教与浙江两极师范学堂时,曾多次光顾万隆,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还经常托人到万隆买火腿。
杭州剪刀名扬四海是从清初的 “张小泉”开始的,而“张小泉”也因此成为的闻名于世的杭城“五杭”之一。杭州张小泉集团公司是国内剪刀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剪刀生产企业。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为安徽人张思家,他在安徽原本开有剪刀铺,后迁入杭州,选址大井巷,搭棚设灶继续经营剪刀铺。因其技术精湛,便有人仿冒,张思家的儿子张小泉从父亲手中接管店务时,就打出了“张小泉剪刀”的招牌。张小泉最名扬天下的技艺是以镶钢锻制为核心的72道制剪工艺,后来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宫廷用剪,这为“张小泉”这字号增添了不少荣光。张小泉制作剪刀手艺为家传,又采用制龙泉剑的优质钢缎打,锋利、轻巧、耐用而出名,且式样、品种、规格也所有改进,于是生意兴旺,销路也就越来越广。如今,张小泉剪刀犹在,位于大井巷的张小泉剪刀遗址木楼却因风雨洗刷变得斑驳。偶尔屋头巷口会有几位摇着蒲扇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也会心血来潮向过往的游客讲讲大井巷的故事,今世去年仿若一梦。
我来到了千年历史的南宋御街,作为古时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街道被打造得十分有特色,处处充斥着生机,原有的文物古迹和老字号商铺都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千年御街大体分为三段,北始西湖大道,南至鼓楼,每段御街由纵横交错的坊巷所组成。凤凰寺前的一处白色坊墙以及凤凰寺的大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如坊墙横匾上写着略有意境的“玉宇熏风”,寺庙门上别致的雕纹,以及看不懂的火星文。继续向前,又有另一番生动的景象,古朴的街道两旁各引入了一条狭长的水道,潺潺的流水中依稀生长着睡莲、绿萍和不知名的水草,迂回曲折的水道被岸上的石板桥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水池,用“小桥流水”来形容这幅画面是再贴切不过了。
清河坊街邮局,起始于明朝,明洪武中期,在杭州清河坊之北设吴山驿站,清代沿袭明代建置吴山驿。1903年,杭州设大井巷城内邮政分局,1914年改为大井巷邮务分局,并迁往清河坊,是杭州现存最早的邮政建筑之一,已成为杭州邮政史的“活化石”。主体为一幢西式店面的商业建筑。建筑坐东朝西,二层砖木结构,后院尚有平披数间并带天井;二层立面以四根矩形壁柱将立面分成三个区块,檐上立有女儿墙,立面设有壁柱、匾额、西式拱窗与浮雕花饰,体现西式风格。在经历了几度变迁后,于2001年为配合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建设重新翻建。现在仍然办理各类邮政业务及出售河坊街特色邮品,二楼为邮政历史陈列馆。
叶种德堂国药号创设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是浙江慈溪人叶谱山所创。药铺名称取自苏东坡《种德亭》诗“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的意思,以期宣扬乐行善事,不期名利风气,并以“刘仙”为记,店内中堂挂“刘海戏金赡”画,店后设工场,按古方、宫廷秘方及祖传验方,精制多种丸散膏丹及药酒,药效甚佳,求医撮药者甚多,闻名浙、赣、皖、闽等省,成为当时杭城最大的一家国药号。现被胡庆余堂所兼并。保和堂是一家有着近千年历史和美丽动人传说的中药铺,门口的楹联“只望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点明了保和堂药铺以济世利民为宗旨的传统,历史上曾无偿为附近的穷苦百姓看医问药,在清河坊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保和堂的门口有一尊许仙的铜像,相传,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的时候,他正在保和堂当学徒,有一天许仙正准备去往西湖游玩,也就是这次他遇见了白娘子,于是就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至清末年间,胡雪岩在清河坊开设了胡庆余堂,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新千年随着河坊街的开街保和堂老店新开,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目前,保和堂主要出售一些自制的药酒和药茶。
香溢馆主要展示烟草,烟具的历史与文化。大厅正中的烟杆,采用印度血檀木为原料,重205斤,高5.06米,上下贯通,可供卷烟,烟丝的抽吸,己荣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烟具展示馆,主要展示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烟具,例如,全象牙手型大烟枪,来自西藏的黄铜人骨烟枪,各类做工精致的水烟袋,斧头打火机等等。圣檀阁以各类檀木工艺品为主,采用从非洲原始森林进口的檀木--百乐圣檀为原料,这种树木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树皮的颜色为乳白色,树心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散发着清幽淡雅的香味,是世界上唯一浸泡在海水中历年不腐食的木料,用其制作的工艺品有防虫,驱虫的作用。吴越人家展示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现场表演纺纱,织布,绣花),出售以蓝印花布为主的各类生活和装饰用品。蓝印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他采用全棉纺织,以保健植物为原料,不含有任何化学成份,捕以手工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制而成,深得人们的喜爱。二楼,展示和出售各类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服装和床上用品。
功德林创始于1922年的功德林是一家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企业,享有素食鼻祖之称。清河坊的功德林是一家很有江南特色的素食餐馆,素菜做的和荤菜一样色、香、味俱全,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潘永泰号是河坊街市井生活的另一个缩影,也是杭州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家棉花店,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棉胎被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是在念旧的老年人中,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河坊街开街时,潘永泰号也老店新开,且生意兴隆,在这里可以看见到制作棉胎的全过程。欧冶刀剑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他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点著称于世。欧冶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是他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把铁剑:"龙渊"(龙泉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春秋战国时期,越王以"卧薪尝胆"闻名于世。越王剑据传说为欧冶子所铸,原为吴王夫差所有,越灭吴,归越王勾践所得。此剑1965年出土后,引起极大的轰动,被世人誉为"稀世珍宝"。国旗护卫队指挥刀,大连女骑警,太原骑警,温州骑警配刀均由欧冶刀剑设计铸造。
雅风堂是一家融字画,古玩为一体的艺术展馆。集中了历代名人名家的丹青真迹和当代中国世界级油画家的作品(潘鸿海,金远光)等,以及精雅的古玩,玉器,砂壶,红木家具等,堪称中国历代儒雅艺术的缩影,且带有小型画展及拍卖会在此举行。世界钱币就是一个钱币的世界,一楼以出售我国各类纪念币,流通币为主。在二楼的钱币博物馆观中展示了,来自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硬币,纸币,金银纪念币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货币,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东南亚各国的历史钱币。浙江是古陶瓷生产的源头之地,从七千年河姆渡先人就把古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到五千年良诸文化时期使用非常广泛并在实用性,艺术装饰性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使众人赞叹不绝,美不胜收。由陶过渡到硬陶至瓷器发展至今七千余年。古陶瓷的演变发展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发展情景,是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古陶瓷博物馆所收藏的四百余件珍贵历史文物,着重反映了浙江七千年人类发展历史演变过程。
王润兴菜馆创办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民间相传这家菜馆的创办与乾隆皇帝有直接的关系,是乾隆皇帝促成了王润兴菜馆的创办。乾隆皇帝第三次巡视南方到杭州时,一天他忽然来了兴致,微服私访至城隍山游玩。时值清明,江南多雨,游山过程中,天突然下起雨来,乾隆只得到山脚一户人家屋檐下避雨。这雨从近午下到傍晚也未停止。乾隆又冷又饿,只得敲门向主人讨吃。主人叫阿兴,是杭州城里一家饭店伙计,家境贫困,他同情敲门求食的来客,又拿不出好东西招待。便将中午时留下来的半个鱼头,加一块豆腐和一点豆瓣酱,放到砂锅中炖了又炖,又热了剩饭,招待乾隆。乾隆吃后觉得比皇宫里的山珍海味还可口。三年后乾隆第四次南巡到杭,阿兴刚好失业在家,乾隆拿出二十两银子鼓励阿兴开菜馆,并给菜馆起名“王润兴”。乾隆第五次南巡到杭州后,以皇帝身份到“王润兴”菜馆吃鱼头炖豆腐,使王润兴菜馆名声大振, 鱼头炖豆腐成了杭州一道名菜。
提起杭州知味观,不少老杭州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笼笼热腾腾、香气扑鼻、一咬鲜汁四溢的小笼包子。其实,小笼包子只是久负盛名的杭州知味观众多名点中的一道。像鲜肉小笼、吴山酥油饼等在1989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部优金鼎奖;虾肉小笼、猫耳朵、幸福双、糯米素烧鹅被评为省优产品奖。1989年春节,知味观隆重推出“知味点心宴”以八至十道点心为主,辅以西湖醋鱼、叫化童鸡、蜜汁火方、西湖莼菜、龙井虾仁等地道杭州名菜,更加突出了知味观的风味和特色,为杭州的名点名肴增光添彩。知味观在香港、台湾地区声誉尤盛。到知味观来的外国游客更是对这里的小吃和菜肴赞不绝口。他们把在这里看到的、吃到的都当作古老的东方文化装在了心里。在杭州,除了美丽的西湖,这知味观中道道精美的点心也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知味观素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之美誉。今天,全新的知味观,必将吸引慕名而至的国内外宾客。人们经常到那里去观一观,品一品,既能一饱口福,享受中华饮食文化之精妙绝伦,又体现着对“中华老字号”的一份厚爱真情。
每一座历史老城,都会有一条或者几条与其相匹配的街市。清河坊这条街道浓缩着一个城市的千年历史,见证着一个城市的荣耀兴衰。我走在吴山下的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里,看到的是白墙黛瓦、飞檐走壁,朱红的门窗、青石板道路,清河坊像一幅水墨画出现在面前。那明敞透亮的天井,跌落有致的马头墙,昂然挺立的斗拱,形象生动的三雕,威严中带着几分亲切。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一些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里的百年中医药老店,又出现在清河坊街上,逐渐形成了以胡庆余堂为主线,以叶种德堂、保和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药铺为副线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很远就能闻到的沁心润腑的中药味。街上还有捏泥人、拉大片,老旧皮影戏台,川流不息的人群永远停不下来。千百年的积淀,清河坊的魅力已经深入人心,时光穿梭,历史感依旧,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创意在这里交汇并行,共同演绎出独具杭城魅力的人文商业街区,曾经的繁华正在延续。文化是清河坊的灵魂,从南宋开始延续下来的历史文脉,传承了千百年的熟悉场景,在清河坊再度上演,它是杭州悠久历史的缩影。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这样的历史追忆,每一个人都热爱。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杭州蓝之莲酒店美好下午茶时光 19818
- 江南的秋色呀,秋不醉人人自醉。 218035
- 宁波深度游 1日动车来回杭州打望晓书馆 1915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