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7

浙江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4 月 和谁:夫妻

2014年4月1日,下午,我与夫人游览了“断桥残雪”景点,沿着白堤走向平湖秋月景点。白堤在唐代称白沙堤、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兴建。到了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景色绚烂,以风光旖旎而著称,故又称十锦塘。白居易在治理杭州时,兴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后人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充满怀念,称白沙堤为白堤。但白居易所筑的白公堤并非是现在的白堤,而是钱塘门外向东北延伸的一条堤坎,现已无迹可寻,仅剩圣塘闸桥亭遗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常到白堤漫游,并曾作《钱塘湖春行》一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平静坦荡、景色秀美的白堤横亘湖上,堤上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犹如一条锦带飘逸在万顷碧波之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使西湖景致生色不少。明代王稚登的《十锦塘》诗,将白堤上的景色渲染得十分热闹:“湖边绿树映红阑,日日寻芳碧水湾。春满好怀游意懒,莺撩吟兴客情闲。波中画舫樽中酒,堤上行人岸上山。元限风怀拼一醉,醉看舞蝶绕花间。”

白堤上有一座锦带桥,是白堤上极佳的观景点,站在桥上,近可眺平湖秋月的露台,远可挹孤山的绿树楼阁。据史料记载,锦带桥旧称涵碧桥,唐代就已存在。到南宋时,由宋转运使陈尧佐重建,并出现在南宋著名画师李嵩的名画《西湖图》中,称之为“湖山佳处”。现此画珍藏在上海博物馆中。后来,由于西湖湖水冲蚀,年久失修,白堤下塌,此桥亦不复存在。到明代万历17年(公元1589年),司礼太监孙隆精工重修白堤,改称白堤为“十锦塘”,并在涵碧桥旧址,架木为梁,重建此桥,修复后称之为“锦带桥”,桥名一直沿袭至今。明亡后,清代中期的康熙皇帝意欲巡视江南,地方官为供康熙皇帝泛舟里西湖游览之需,又凿石为桥,改为青石拱桥。到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仿父南巡,此桥又由他的亲信、浙江总督李卫,加固重修,遂成现在见到之桥状。清代许承祖在《西湖渔唱》中有专咏锦带桥的诗:“波光山色渐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锦带桥继续西行,就到了平湖秋月景点。在南宋时,平湖秋月位居西湖十景中排行第三,到了元代,又称之为“西湖夜月”而列入钱塘十景。“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从南宋时起,“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所描写的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早在唐朝,平湖秋月区域就建成望湖亭,至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望湖亭、望月亭,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景区的定址打下了重要的伏笔。康熙三十八年,清圣祖巡幸西湖,将原有的龙王堂改为御书楼,并在楼宇前建挑出湖面的赏月观景平台,平台周围以石栏相围,构建水轩,并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建景碑亭于其左,从此,景点就固定下来了。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景区三面临水,背倚孤山。包括御碑亭、水面平台、湖天一碧楼等建筑。

 

在宋代的时候,外西湖这一带原是有一座秦楼,初名水明楼,后改名望湖楼。古文记载:“秦楼初名水明楼,东坡建,常携朝云至此游览。壁上有三诗,为坡公手迹。过楼数百武,为镜湖楼,白乐天建。宋时宦杭者,行春则集柳洲亭,竞渡则集玉莲亭,登高则集天然图画阁,看雪则集孤山寺,寻常宴客则集镜湖楼。兵燹之后,其楼已废,变为民居。”苏轼曾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放生鱼鸟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浪能令山俯仰,风帆似与月装回。未成大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后来,大名鼎鼎的犹太富商哈同,在原望湖楼的旧址上新建了哈同花园,又名罗苑。现在已经将罗苑改造成公共风景区,与平湖秋月景点连成一片。望湖楼是杭州西湖为数不多保存尚好的古建筑之一,雅称湖天一碧楼。湖天一碧楼飞檐翘角、花檐滴水、花棱门窗、雕梁画栋,其南濒西湖、北邻孤山,园内楼台水榭辉映,假山水池错落。

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韵所在。西湖是个广大的立体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誉,游客不论站在那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图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古今皆有赞叹平湖秋月的诗词传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关乐曲。在平湖秋月边上有一棵千年老樟树极具代表性的佳作。它的树冠遮盖了方圆数十米的范围,更绝的是,它的树枝远远地探到了湖中心,枝头悬空垂到了湖水里,视树下来往的游人与不顾,与西湖紧紧拥抱,亲密接吻,不离不弃。

 

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平湖秋月》,是广东抒情乐曲中的佳品。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该曲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洁秋月清辉下的西湖幽静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静谧,晚风轻拂,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着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青山,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整个西湖好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虽然平湖秋月景区的实际面积在西湖十景是最小的,但它的展示面积却是最大的。跌宕起伏的山峦缭绕着轻薄的迷雾是她的轮廓,灯火斑斓的楼台掩映在桃柳的枝桠间是她的眉宇,一湖暗蓝的外西湖湖水荡漾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是她的眸光。人们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的悠长,文化的幽深。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于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令人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不止秋湖月夜,清代骆成骧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每当秋夜清明,皎月当空,湖平如镜,水月云天,真乃美不胜收。佳句有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皓秋月当空,月光湖水交相辉映,一色湖光万倾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楼联月,万倾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在那湖石假山之间,看遍植的红枫、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着亭、楼 、厅、榭。

 

杭州人中秋家节赏月有三大去处:一是湖中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是在湖中赏月;二是位于凤凰山坡上赏月;至于岸边赏月,首推这月白风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之景。每每提到西湖十景,最叫人向往的也就是“平湖秋月”了。倒也不是因为这里景致最好,恰恰这里平淡无奇,只是在岸边看西湖,这里可能视线较宽,放眼望去,只见西湖一片淼淼茫茫,远处的湖心亭也是轮廓依稀,右前方横跨水面的苏堤不见九曲回廊,也不见水榭亭阁。若逢雨天,看水滴落到湖面上,一圈一圈的圆,互相融合着,洋溢着,涟漪漫漫,真叫人心神荡漾,人景合一。

 

平湖秋月之所以闻名,是有科学原因的。杭州地处亚热带北园,从地球和太阳的运行规律来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从地球和月亮的关系看,钩弦圆确都有规律,秋季时,月亮离地球北半球较近,从杭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月亮夹角不会超过60度,月光是太阳的反光,柔和清凉,产生一种虚泛,虚无的感觉。杭州秋季的天气以晴好为主,晚上的气温20摄氏度,相对湿度的80%,风速每秒三米到四米,大气中的飘尘杂质较少,月光的穿透率特别高,云淡风清,天高气爽,气候特别宜人,因此看到的月亮显得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特别清澈和皎洁,所以就有“四时月好最宜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说。

 

平湖秋月景在西湖白堤西端,面临西湖外湖,背倚孤山,是白堤的起点,为西湖十景之一。临湖筑有御书楼,楼前平台伸入湖中,三面临水,台与湖面相平,是赏月现湖景的胜地。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平湖秋月东入口,“清风朗月”门匾,正对御碑亭,又是御碑亭的背景。从东入口进入就是御碑亭,内立康熙题“平湖秋月”碑,亭柱联为“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用隶书,也有用小官吏来陪伴皇上之意。清乾隆皇帝曾赋诗《平湖秋月》一首:“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里流。”

 

御书楼在水院南缘中部,坐北朝南,北面入口临水,南、西、东三面临湖。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的两层木构建筑,楼前铺建石台,凸出湖面,围以栏杆,旁构水轩,御书楼与北面的湖岸之间以中部入口梁板桥和西、东各一座曲桥相连。楼南有架于湖边之上的长方形观景平台。

 

平湖秋月的主楼是湖天一碧楼,又称御书楼。为一座二层歇山顶四面厅,二层檐下匾额“平湖秋月”为康熙帝御笔。唐代在此地建有“望湖亭”;明代改建为“龙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龙王祠的旧址上建御书楼。御书楼视线开阔,楼前筑有宽敞的围栏平台,是赏月的绝佳地方。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御书楼,其对平湖秋月的喜爱可见一斑。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御书楼原来悬挂康熙“平湖秋月”匾额而得名,现在的匾是启功题写的。楹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湖天一碧楼东有柱联:“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联中:有平湖,有远山,有鱼戏,有秋月,有长天,有雁鸣,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主楼西侧柱联为“青嶂云横山叠翠,明湖月锁水平铺。”一看山,一看水,山水相衬,山叠水平,云横月锁,也应景得很。御书楼背面。圆洞门眉额“承堂春”,廊上匾额“入画寻诗”,廊柱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御书楼北侧有一石桥,石桥北侧是围墙的圆洞门,圆洞门外是孤山路。

 

月波亭位于御书楼西曲桥头,为一单檐歇山顶十柱大亭子,东向临水,是水院的西界建筑,采用了高挺屋脊,亭子一半跨于湖上,能更好欣赏月波之景。月波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为清代风格歇山顶木构敞轩。亭坐西面东,西阔三间。敞轩架于西湖湖面之上,柱间设美人靠,用于临湖观景。月波亭以木结构为主,虽然体量宽大,但是无论是从檐瓦、挂落、靠栏等部分来看,都很注重细节的雕琢,拥有非常精致和美观的木雕,人物、景色皆栩栩如生,实为佳作。月波亭东侧亭联“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为集联,均摘自苏东坡诗句。

平湖秋月亭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方,视野开阔,中秋之夜,月白风清,湖水盈盈,坐在平台茶座上,仰看天上月轮当空,俯视湖中月影倒映,天上、湖中两圆月,交相辉映,有使人如入方寒宫之感。所以前人题有“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楹联。而且假山叠起,四季花木,构成一处诗趣盎然的游览胜景。更令人寻访和体味的是其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底蕴,令人想到南宋的望月亭,明代的龙王祠,和清初的御书楼。

 

所有善良的人往往对于每一个令人兴奋的美,并要把那美慢慢揉开,让欣喜和舒放漫溢心间,然后一个人淹没在这宏博的美的心海,那一时一刻的美就如朵朵的浪花,人的心灵里若是多所此花,则内心一如自由之景,那些美好呼之即来,左右源涌。来这一片浩淼淡远之景,直觉人生和世界中的诸多磨砺痛苦如雨雪冰霜般皆化为水,最终淡化在秋月高悬、湖心镜明的水天一色中,心中怅然之余也不觉很是舒放。往事如梦如烟,笛韵悠悠荡荡,心事思绪如风淡开。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