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
抵达杭城的第一站,河坊街,河坊街依旧如故,信步走入江南铜屋,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及第五代传人朱军岷,基于悠久的中国铜文化和现代铜工艺打造而成。
铜屋的建造凝聚了五代传承的朱府铜艺的精华,是中华老字号与现代工艺的融合。铜屋内收藏陈列了朱府铜艺的典型代表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铜艺术品;朱炳仁当代熔铜艺术作品等各类兼具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藏品。
这座世上仅有的江南铜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瑰宝。
晚饭和姐妹定吴山广场附近的杭八鲜私房菜,正宗的杭帮菜,东坡肉,脆皮香酥鸡,白酌生菜,西湖牛肉羹,还有一道西湖醋鱼,一鱼两吃,居然忘记拍照了。
8月29日
想去杭州博物馆很久了,这次终于如愿了,河坊街走到头,就是杭州博物馆,面积不大,看的上眼的藏品就那么几件,倒是看见了拉洋片的。
钱王祠,是为了纪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三世五王的祠宇。2001年,杭州市政府重建这座古祠。
钱王祠中,有碑亭、献殿、功臣堂、五王殿、怀慎堂、揽远堂、庆系堂、阅礼堂等建筑。五王殿正中为钱缪像,两侧分列钱元瓘、钱弘倧、钱弘佐、钱弘俶坐像。
钱王祠前的荷花开的正好。
雷峰夕照,杭州十景之一,来了几次都错过了,这次坐在观赏位置最佳的凉亭里静静等待,太阳透过云层将光洒落在湖面上,看夕阳渐渐的落入湖之中。
8月30日
法鏡寺是“天竺三寺”中的下天竺寺,在天竺三寺中,法鏡寺規模最小,但歷史最久,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门票10元。
法鏡寺在清咸丰十一年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緒八年再次重建。 1949年前,寺宇年久失修,1950年后,部分较完整建筑移作中药材仓库。 1958年改作工厂,1982年重建。
法净寺,又称中天竺寺,是杭州市著名的佛教圣地“天竺三寺”之一。该寺院供奉的摩利支天菩萨,是寺院的一大特色。南宋高宗时期,南宋定都临安后,高宗将宫中供奉的摩利支天圣像移至法净禅寺供奉,这份殊胜因缘一直延续至今。摩利支天菩萨,又称光明佛母,为诸佛法身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之化身,常以威光遍照,群星之母,众光之源,遍一切处勇于救护。在中天竺法净禅寺的天王殿内供奉有三面八臂的摩利支天菩萨像,成为该寺院的一大特色。门票免费。
法喜寺,又名上天竺法喜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年,由高僧道翊经过四年的艰苦创业始具丛林规模。南宋时改名为天竺教寺,并被朝廷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清康熙皇帝南巡游寺时赐名“法喜寺”。门票10元。
法喜寺很大,香客也很多,内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法堂与藏经阁、毗卢殿,除主要大殿外两侧还建置有方丈楼、白云堂、五观堂等殿堂,以及客堂、斋堂等辅助用房。
法喜寺以观音灵验、香火兴旺而闻名大江南北,历代许多帝皇临幸上天竺敬香朝拜。尤其是明清以来,每到春香时节,浙东苏南各地的香客纷纷前来天竺敬香,形成每年一度的“天竺香市”,延续至今。
逛完天竺三寺,可以坐公交直达云溪竹径,我坐公交到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展馆很大,展厅也多,需要一下午的时间。
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剑主为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之子,是一把保存完好的战国时期宝剑。越王者旨於睗剑(yuè wáng zhū jī yú shì jiàn)为铜质,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盘形剑首,圆茎上有两凸箍,箍饰变形兽面纹,茎绕丝质缠缑。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剑主”越王者旨於睗,即《史记》记载的越王勾践之子鼫与。
在他在位的6年(前464——前459年)中,冶师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仅青铜剑目前就有多把发现,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此剑完整无缺,亮泽如新,寒芒泠泠,虽历二千四百多年的岁月,依然不锈不蚀,风采依旧;剑刃极薄,异常犀利,吹毛可断,加上剑鞘齐全,缠缑完整。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可谓绝无仅有,实为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
这是仿制的越王勾践剑,真品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伎乐铜屋模型,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平面作长方形,三开间,三进深。南面敞开,无墙、门,立圆形明柱两根。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仅在中心部位开一小窗。四角攒尖顶,顶心立一八角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屋下有四阶。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勾连回纹,八角柱各面饰S形勾连云纹。伎乐铜屋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先秦时期的青铜房屋模型,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模型虽然未必能够准确反映民间住屋的具体形制,但通过它多少能获得一些当时建筑的信息。
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出土。白象塔当年一次性出土了四十二身北宋彩泥造像,形态毕肖,敷彩描金,极具绚烂之美,是宋塑的典范之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泥塑彩绘观音立像。该像通高64厘米,形态毕肖,敷彩描金,极具绚烂之美。塑像头微颔,面相长圆,长眉细目,点画睛珠,直鼻窄翼,樱桃小口,点画朱唇。下颌丰满,双耳下垂。颈部细长,划有肉纹,项饰璎珞。顶梳高髻,发丝整齐,缀饰璎珞。这尊彩塑菩萨立像不仅充分体现了宋代彩塑的典型艺术特征,而且其制作工艺也体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是宋塑的典范之作,泥塑中的极品。
万工轿”,全名朱金木雕宁波花轿,建造于清代,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花轿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因制造时曾耗费超过一万个工时,故称“万工轿”。可以称得上是花轿界的天花板了。所谓的朱金木雕,指的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它的特色是“三分雕,七分漆”。木雕表面在髹(xiū,意思是把漆涂在器物上)漆后,需要经过反复数遍的砂磨,让器物看上去十分润泽鲜亮。局部的雕饰处,一般都用金髹,且用的是纯金,上面不再罩漆。换句话说,为什么这顶轿子如此金碧辉煌,因为上面的装饰用的是真的金子。
据说,制作这顶万工轿,共用了十两黄金。这种工艺主要产自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时期,宁波一带的朱金木雕已普遍运用于寺庙的木建筑装饰。明清时期,朱金木雕开始用于民间婚事,特别是在嫁妆家具上。富裕人家的攀比,婚嫁排场是直观的体现。
最后一个展馆,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该卷是黄公望晚年扛鼎之作,长卷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图卷原长约746厘米,600多年来在历代流传中饱经沧桑,险遭火殉,颇富传奇色彩。清代初年该图由吴正志传给其子吴洪浴,吴洪浴十分宝爱,临死前将此画卷投于火中焚以为殉,幸被其侄抢出,但前段已被烧焦。后割去火后残剩的前段,长51.4厘米,取名为《剩山图》。
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吴湖帆征集。《剩山图》虽为烬余本,但图中峰峦苍茫,一丘一壑,俨然富春在望。笔墨上更多地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别具一格。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
晚饭在之江馆下面美食街吃的梅菜饼,一碗小馄饨。
回到西湖等待观看音乐喷泉,只见对岸亮起了灯光,山峦依旧。
8月31日
清晨先坐地铁,倒富阳公交,到达龙门古镇,这个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浓郁的宗族氛围而闻名。龙门古镇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镇上90%以上的居民姓孙,是孙权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古镇的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古塔和寺庙各1座,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龙门古镇门票80元,从入口进入要买门票,里面重要的几个景点要出示门票,但是古镇里面不止一个入口的,如果不参观里面的小景点,任何一个路口都可以走进古镇。
老街两旁的店铺和民居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门窗雕花马头墙。
古镇里最出名的吃食就是孙权面筋,外皮裹的是面筋,用油炸透,口感香脆,内陷是猪肉笋干,吃起来鲜香。又炸了一份臭豆腐,当地人说臭豆腐要夹在酒酿馒头里才好吃。
大个的就是油炸酒酿馒头,小个的是油墩,里面是菜陷,我是不太喜欢吃。
孙小梅烈士故居。孙晓梅(1914-1943)高小毕业后,应聘至驯雉小学任教;1938年10月参加新四军教导队学习,民国29年7月,调澄西做民运工作,9月加入共产党;次年1月,调镇江县委任妇女部长;皖南事变后,经常往返于日伪据点附近,发动和组织群众;民国32年3月,奔波于下蜀、龙潭一带,多次护送干部渡江;同年5月初,护送姚耐等同志北渡,在返回途中,不幸被日军宪兵队逮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了,很多院子都是有人居住的,他们住在传承了很多代的房子里,这里有人生,有人死,一代代过着慢节奏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吧。
百步厅堂名“光裕堂”,建于清代中期,孙权第52世孙成章所造,正厅前檐为九间宽长廊,从东往西约百步,古称“百步厅”。长廊前天井宽敞,鹅卵石铺就,宽宏大气,又被称为“敞厅”。
走累了,喝了一杯当地的木莲豆腐,说是豆腐其实是当地的一种木莲果,榨出果浆后凝固而成,在浇上自制的薄荷红糖汁,冰凉爽口,有点像果冻。
砚池犹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古镇之中,古建筑倒映在砚池里,可以坐在这里感受古镇宁静氛围。
孙氏宗祠是龙门孙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建筑宏伟壮观,内部木雕,石雕和彩绘精美绝伦,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孙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成就。
逛到了一家米酒酿造局,在这里品尝了一碗酒酿豆花,冰过的豆腐花和酒酿配在一起,上面撒上桂花,吃起来酸甜可口,消解暑气。
坐在这里向外面看,据老板讲,这里是龙门古镇的制高点了。
义门是龙门古镇代表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朝政腐败,税赋苛繁,民不聊生,有乡绅孙潮捐献家藏积谷1000多石,替乡民代缴粮饷,村民为此申表朝廷,特建此楼,以旌其功德。
这块牌坊为四柱三间五门楼式建筑,坐北朝南偏西,高6米,面宽13米,重檐歇山顶,牌坊正门刻“义门”二字,是当时富阳知县奚朴所题。
最后和龙门古镇合影。
出了古镇,等来了网约车,下一站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海拔600余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7%,大奇山又称“塞基山”,史称“江南第一名山”,景区以其雄、险、奇、秀、旷著称,拥有山峦、怪石、峡谷、溪瀑等自然景观。
公园内著名的景点包括金牛潭、喊泉,石景源峡谷风光、水帘飞瀑、天池等。很神奇的喊泉,想让泉水涌出来,需要大声喊的,声音越大,泉水喷的越高,但是站的位置一定要对,如果不对,任你喊破喉咙,泉水也不会涌出来。
沿着石景源大峡谷一路往上,穿越峡谷,欣赏瀑布和溪流,到达山顶后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瀑布景色。
走累了歇一会,把我从龙门古镇带出来的油炸酒酿馒头吃了,里面抹了酱料,在啥也没有的山野间,有吃就很高兴了。吃起来和普通的馒头一个味道,没吃出酒酿的味道。
山顶最壮观的就是瀑布。
下山后做公交到达桐庐市区,找了家巧口堂食,吃了砂锅鲜肉馄饨,绝对的桐庐味道。
夜游桐君山,桐庐桐君山是位于桐庐县分水江与桐江交汇处的一座山,古称小金山,又叫浮玉山。这座山与桐庐县城隔水相望,林木葱郁,景色秀丽,是富春江畔著名的古迹之一。
桐君山相传是古代药学家桐君老人结庐炼丹、采药治病的地方,因此被誉为“药祖圣地”,山上有桐君庙、睢阳公庙、白塔、四望亭、凤凰亭、竞秀阁。
站在桐君山俯瞰富春江的美景,灯火璀璨,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天很黑,很好奇富春江水是什么颜色的,决定明天早起看看富春江水。
9月1日
早饭第一次喝了咸豆浆,白色的豆浆加了点酱油和葱花,就变成了这样的颜色,还是感觉甜的比较好喝,肉卷非常香,里面卷的肉馅,和小笼包的肉馅一个味道。又团了一份粥先生煎饼,准备中午吃,结果在瑶琳仙境吃的时候发觉放了一上午的煎饼软塌塌的,太难吃了。
清晨欣赏了富春江江景,像不像剩山图,这里和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已经相隔670年了,如果黄公穿越回来,是不是也感觉物是物非了呢?
在桐庐坐网约车到达瑶琳仙境,这里又名瑶琳洞,位于桐庐县瑶琳镇,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瑶琳仙境纵深1公里,总面积达28000平方米,它以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画家叶浅予夸它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瑶林仙境有神奇的地势地貌和瑰丽多姿的钟乳石,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
一块5.5米高的石壁上镌刻着一首宋代诗人柯约斋描写瑶琳仙境的七言律诗,古人在诗中就把这个梦幻般地瑶琳洞比作“仙境”、“壶中天”、“蓬莱岛”、“桃花源”、“武陵村”。
历时几十成年形成的7米高的水秋石柱,酷似天安门前九龙盘绕的华表,秀丽挺拔。
最大的一个厅里,还有巨大的舞台,每天有表演节目,我没有等着看表演。
逛够了瑶琳仙境,约了司机来接,很快到达天子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桐庐县百江镇罗山村,因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在此出生而得名。这里适合年轻人打卡拍照,基本门票35元包含天子溶洞和恐龙乐园,剩下的就是需要额外买票的游乐设施,飞天魔毯,紫龙峡高空玻璃漂流,紫菱纤手,天空之境,凭着这些游乐设施,可以很快到达山顶或者下山。如果不需要这些游乐设施,就要步行上山或者下山,上山或者下山的路和这些游乐设施的铁架子掺杂在一起,路上看不到好看的风景。
由于上山没有什么好景致,所以很快的到达了位于山顶的天子溶洞景区,这里由三个洞厅组成,总面积16000平方米,最高处148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竖式溶洞之一。外面暑气扑面,走进这里却冷气袭人,隧道很长,长的仿佛看不见头哦,里面的几个厅没有瑶琳仙境的钟乳石漂亮,由于游客非常少的缘故,走在里面很恐怖,有一种鬼吹灯的惊悚感。
下山就是恐龙乐园,这里的恐龙是硅胶制成的,摸起来也软软的。
这里交通不便利,叫了一辆网约车把我送到罗山村等公交,坐公交到达桐庐县,住的还是昨晚的宾馆,晚饭团了一个西环侠女螺蛳粉,味道还不错的。
9月2日
清早坐桐庐公交车到达附近的江南古村落,半小时一班,江南古村落由五个村落组成,每个村落距离都不太远,先到深奥古村。
在村口先把早饭解决了,木莲豆腐,炸年糕,还有油炸酒酿馒头夹臭豆腐,这种吃法确实比干吃臭豆腐好吃。
深澳古村因其水系而名,古村濒应家溪而建,申屠氏先人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水系。深澳的村落水系是一个独立的供排水系统,它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各自独立,相互联系,充分调控地面和地下水资源,将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处理,并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深澳老街,全长200多米,南北走向,宽约3米。卵石铺设,两侧建筑为清中后期及民国建筑,多为店铺,成为附近一带的交易中心。
深澳古镇在清代中后期达到了全盛,出现了一批以贩运草纸致富的商人,村中的传统建筑也多为这个时期所建设。这些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装饰也同样考究,雕梁花窗小天井的设计,使得这些建筑更符合江南传统徽派民居的一般印象。
村子里有40多栋为清代建筑,分别是祠堂、庙宇、戏台、桥梁等,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申屠氏宗祠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申屠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申屠氏族人从富阳申屠山迁入此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这个望族。
这个略显寒酸的门内是一座人去楼空的戴公馆,是当地商人申屠达璋抗战时期为戴笠及其上海王姓情妇所建,解放后作为乡政府人民公社办公楼。
这里我猜测是门房或者下人居住的地方。
主楼建筑为中西式二层楼房,歇山顶砖墙,坐北朝南,占地183平方米,五开间,平面呈"凹”字形,面阔18.4米。对外的门窗均包有镀锌铁皮。窗户为三层构建,楼房东,西,南三面为围墙,院子200平方米左右。
拾级而上,踩在木质的楼梯上,在这里感受一下民国时代此诧风云的人物曾经踏过的楼梯,心情很不一样,当此刻的阳光撒在走廊上,当年的他站在这里瞭望远方的时候,绝不会想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人只活在当下就好。
深奥古村里有这样一口塘,这好像是每个古村的标配吧,也可能是按照风水学的角度来建造设计的。
从深奥古村出来,徒步大约半小时就可以走到狄浦古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现存的主要建筑风格为徽派,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式楼堂。荻浦村的文化特色包括历史文化、古建筑、古造纸、古戏曲、村口有一座古庙,还有一棵好大的古榕树。
街上很安静,没有什么人,所有的老建筑都关着门。
狄浦花海很出名,但是现在这个季节基本上没有什么花了。
在狄浦村口等公交,坐到桐庐东站,坐高铁回到了杭州,到杭州倒地铁3号线,下地铁走过一座桥就到了西溪周家村入口,在景区外简单的吃了一顿肯德基,就进入景区了。
早在宋元时期,这里就有了西溪镇,由此可见西溪是个千年古镇,相传战国时,荀子曾耕读于西溪。到了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本想在此建皇城,未建成,于是把皇城址选在此。当时有大臣上奏,西溪如何定夺,宋高宗思忖良久说“西溪且留下”,此地也就有了“留下”的名称。
清代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数篇。文人墨客或游览或赏景或雅集或隐居不计其数,如苏轼、徐志摩等诸多名人雅士,都为西溪留下了烩灸人口的千古诗文、书画。施耐庵更以西溪为背景地,写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这座真实斋就是冯梦祯的书房兼佛堂,因为冯梦祯自号“真实居士”。
掩映在绿树丛中,小溪河畔,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
距离茭芦田庄不远,有清代名士高士奇的别墅——高宅,是一处非常大的私家园林,雕梁画栋,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的古建筑,一处一景无不显示出原屋主人的高雅情致。据说当年康熙爷南巡时,还来高士奇家做过客,宾主相谈甚欢,康熙爷还称赞过这座宅院呢,经过了皇上的金口,这宅子的含金量一下就提高了。
高庄又名西溪山庄,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至康熙三年间,具有明末清中期前宅后园的官宅特点,庄内由高宅,竹窗,蕉园诗社等建筑组成。
康熙南巡时,见此处周围风景秀丽,竹簧深秀,翠绿映窗,遂欣然手书“竹窗”二字赐给高士奇,因此得名,小楼上康熙曾留诗一首,名为《题西溪山庄》“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苔古”。
西溪面积很大,入口和出口有好几个,建议可以一个门进来,另外一个门出去,步行,观光车,游船三种游览方式,体力不好的就不要选择步行了。
出景区坐地铁到达黄龙地铁站,傍晚的黄龙洞景区,华灯初上,在华灯的笼罩下美的如同人间仙境,松篁交翠,山径幽深,池、山、水、石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宛若天上的画卷。
山崖上饰有龙头,泉水从龙嘴泻入池中,池中立石上镌刻着“有龙则灵”,池边还有亭、廊、庭院,鹤止亭、香雪亭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展现了精巧的亭台与茂盛的林木相映成趣。此外,方竹园内种植了珍贵的方竹,为景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自宋、元、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佛教圣地,民国时期改为道观,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1985年,黄龙洞被命名为“黄龙吐翠”,并成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晚饭吃了一份金枪鱼拌饭。
9月3日
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属天目山山脉,是天目山脉余脉的末端,海拔283.9米,山脉自北高峰、老和山后入地下,至公园处再突起。公园地势总体呈西南—东北走势,沿东北方向至镜子山等地,西南方向延伸至黄鹤山与半山老虎山相连接。
从主入口进入,途径“层峦叠翠”的木雕牌坊,再往上走,触目皆绿,暮春的老树新叶,红绿交织,阳光倾泻,如梦似幻。又经由绿漪桥、绿溪亭、临溪轩和积翠亭组成的绿溪滴翠,从清音亭传来阵阵戏曲声调。
“南有吴山城隍阁,北有半山望宸阁。”作为城北一颗璀璨明珠,半山主峰上的望宸阁敦厚典雅、熠熠生辉。望宸阁从外面看只有3层,但内部实际上有5层,这是南宋“明三暗五”的重檐楼阁。
这幅占据了整个一楼的《半山盛景图》,采用温州独有的民间工艺瓯塑进行制作,共计30多平米,由亚太地区非遗传承人,国家级瓯塑传承人周锦云大师领衔创作,以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望宸阁居于山脊,古运河穿城而过,又将半山民俗呈现于作品中。
登上望宸阁放目杭城山色,东瞰虎山龙池及钱塘江,南眺拱宸挢和城隍阁,西望十里钢城与西湖名胜,北览五千年的良渚大地和富饶的杭嘉湖平原。
这把禅椅原是半山崇光寺旧物,其原址现为杭钢集团总部所在地,拱墅区半山路178号,崇光寺建于南宋,是宋高宗之母的功德寺,当时的崇光寺规模相当宏伟,它也见证了靖康烟云,50年代建杭钢时被拆除了一部分,余屋改做仓库,1980年连日下雨,余屋倒塌,至此崇光寺不复存在,这把禅椅在崇光寺湮灭后流落民间,几经辗转于2016年重回半山,被安置在望宸阁内,如同人的命运,可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却见证不了几代王朝的兴衰,所谓有百年的物件却没有百年的人。
从半山公园出来后坐地铁到达香积寺,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最初名为兴福寺,后在宋真宗时期被赐名为香积寺。2009年,香积寺开始了复建工程,按照“伽蓝七堂制”进行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并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布置了具有本寺特色的大圣紧那罗王殿,突显了“天厨妙供”的素食文化特色。
寺门口现存的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的香积寺塔,是重要的历史遗迹。
香积寺塔原有东西两塔,现仅存西塔,2010年复建的东塔,西塔塔第三层东面塔檐下题有“慈云”二字,其上款为“大清康熙癸已季春吉旦,弘法沙门实澄新建”。石质八面九层仿木构楼阁式,塔体逐层收分,除二层以上的栏杆用青石外,余皆为湖石构筑,塔基须弥式,其上每层依次由平座、塔身、塔檐相叠而成,以塔刹收尾,刹顶用宝葫芦、佛像或经文。檐下平身科为五踩双翘,角科为七踩三翘。塔身每面中央雕门,两侧为浮雕。
该寺因供奉大圣紧那罗王菩萨而闻名,紧那罗王菩萨在佛教中象征着音乐和艺术,也被称作“灶侍菩萨”。香积寺是中国唯一供奉监斋菩萨的寺庙,这一特色使得该寺在佛教信徒中具有特殊地位。
出了香积寺,就是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明代已有大兜路路名,长1100米,宽5米,明清时,大兜路区域增设集市,建立官办粮仓,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贸易、仓储中心,运河沿岸都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街市繁华。
民国时期刊物《杭州通》中曾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1966年,曾与河塍路、仓基上合并称为远征路,1981年命名为大兜路。
大兜路正对着古运河,一边是悠悠的河水如同时间在缓慢的流淌,一边是店铺林立如同当年的商贾云集,客流量不多,节奏缓慢,觉得很闲适自在,顺便怀怀旧。
逛完了大兜路,吃了晚饭来到了小河直街,这里是老杭州拱墅区临运河支河上的一条老街,因东临运河的支流叫西塘河,也叫小河,故称为小河直街,小河及余杭塘河三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使之成为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货运码头。
小河直街,沿街店铺琳琅满目,文艺类的有书法绘画店铺与艺术摄影店铺。浪漫情调类的有咖啡屋,河畔茶序,戏曲类的有昆曲文化展示空间,生活类的有百年酱园,手工作坊。
古朴的巷街、民宅,河道、桥梁、河埠及码头组成的建筑群落中沉淀出独特的烟火气和文艺范。
自南往北,小河上架有会安桥,惠贞桥,长征桥,勤俭桥与和睦桥。
从小河直街可以步行到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骑着共享单车过去,桥西历史街区兴于清末民初,是运河边江南集镇的缩影。
整个街区不仅保留了近现代工商业的厂房、仓库、商店、船埠、码头,还保留了大量的民居建筑:沿运河的住家、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2014年,桥西历史街区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杭州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的历史文化街区。
拱宸桥位于京杭大运河水道之上,是杭州市拱墅区运河两岸唯一的古石拱桥,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崇祯四年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捐重筑;于清雍正四年由浙江巡抚李卫加厚加宽;于清光绪十一年由富绅丁丙翻新重修,桥身全长98米,桥身中部宽9米,高16米;桥面为人行桥。
9月4日
清晨我跌落在一个绿色的梦境里,因为我来到了梅花碑水上巴士公交站的起点,来的太早了,在附近吃了早饭,一个拌面和两个水煎包,拌面看似平凡,但是拌出来的味道却是不凡。
吃过早饭在五柳巷历史街区简单的逛了逛。
上船后挑了一个靠前的位置,水上巴士在安静的绿色中滑行,开始了我的梦幻之旅,一座桥挨着一座桥,仿佛把这一生的桥都走过去了,桥虽多,但却没有重样的,我想对你说,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话真不是吹牛,岸边都是绿色,满眼的緑色,如同童话绿野仙踪。
在童话的世界里穿行了半个小时到达了终点,票价才3块钱,性价比超高啊,坐这样的水上巴士一定要早点,晚了要排很久的,因为船上没有上岸的,就不会停下来载客的。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今天的第二个梦,一眼千年的南宋梦。
德寿宫原为南宋宰相秦桧的旧邸,后因有望气之人称“有王气”,待秦桧亡故后就收归官有,改筑新宫。南宋时期,德寿宫作为理宗皇帝的行宫,因位于凤凰山皇城的北面,所以又称“北内”或“北宫”,是南宋礼制规格最高的建筑之一。1276年元军的攻占使得德寿宫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荒废。2002年,杭州市政府启动了德寿宫遗址保护工程,对德寿宫进行考古发掘与保护。2022年,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德寿宫宫殿布局严谨,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作为皇帝处理政务之地,彰显威严;
德寿宫的前殿,是我们领略皇家气派的起点。丹陛桥,这座德寿宫的入口,以其精美的龙凤图案,向我们展示了皇家的尊贵与神秘。它不仅是德寿宫的门户,更是皇权的象征。桥的尽头,是龙椅,位于前殿中央,这里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椅子上雕刻着龙纹,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一次皇帝的登基,每一次政务的处理,都在这里进行。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依托遗址原址,该馆集成4次考古发掘精华,遵照德寿宫建筑布局,以南宋皇家建筑遗址、留存的宋代木构建筑为实物参考,结合历史文献,参考宋代宫廷界画、皇家古代园林考究,以《营造法式》为校准。在中区营建宫殿建筑遗址保护棚,是国内首个系统阐释南宋历史文化全貌、原址露明展示等级最高、考古揭露面积最大、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遗址。
整个博物馆分地上地下两层,地上是新建的宫殿,地下是保护的遗址和一些馆藏艺术品,以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保护、研究、收藏和展示为主,同时展示南宋历史文化。
由朱炳仁大师团队打造的纯铜重华宫及纯铜千里江山图,大气恢弘。
和心爱的千里江山图合影。
网红的打卡红墙,真的很有文艺气质。
第一次来德寿宫,务必听下免费的人工讲解,时间为每天上午的10:30和下午14:30,讲解时间大约在1个多小时,按照志愿者带领的线路不动脑就可以参观完全程。
今天的第三个梦,万松书院里梁祝化蝶梦。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
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
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
20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
现毓秀阁与2002年重建,砖木结构建筑,悬山顶,面阔三间,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这里也是传说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三年同窗学习的地方,室内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9月5日
清晨起的太早了,坐公交车到达灵山村还没到8点钟。
沿着村里的路向里走去,灵山村真是富裕,每家都是独栋洋楼,,底下车库,上面住宅,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都是在铜鉴湖附近有耕地的,后来耕地变成了景区,一亩地补偿20万元,所以才能盖起了小洋楼。
如果只去“灵山幻境”,是不需要去游客中心乘坐景交车的,直接打车到“灵山桂琴副食品店”5分钟就到灵山幻境,可以省30/人的景交车费,在景区门口买门票就行。灵山洞是著名的“湖埠十景” 所在地,历史上的云泉山洞,崖壁上仍还保存着宋熙宁二年杭州太守祖无择的“云泉灵洞” 篆书题刻。唐宋诗人,文学家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朱熹等人常来此游览,也留有遗迹。
景区开门就进去了,游客都没有,只有我一个人走在光怪陆离的山洞里,山洞里的背景声音更恐怖,凭添了阴森的气氛,妥妥的再现了盗 墓笔记,鬼 吹灯的场景啊,谁要是好奇想体验一把,那就在淡季的早上8点等在灵山幻境景区门口,保证满足你的好奇心。
灵山洞又称“灵山幻境”,为竖井式石灰岩分层溶洞,以“高大、雄伟、开阔、壮观” 著称,洞内高大深邃,空阔显奇,回环交叠。令人瞩目的天柱峰高24.5米,直径6米,占地面积12平方米,12人难以围抱,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溶洞石笋。
我一个人走在空荡荡山洞里,感觉头皮发麻,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心里在想要不要顺着原路跑出去,幸好在这个时候遇见了一位保洁员,又来了一位保安,这样盗 墓三人组拼团成功了,欧耶。
在一个巨大的溶洞前,有一个近50米长的天梯石栈道,这在国内众多溶洞景观中实属罕见,跟着他们顺着天梯向高处爬,天梯真的很高,也很陡峭,登到最高处,回头望望来时的路,雾气弥漫在洞中。
出了灵山幻境,总算重回到温暖的人间,向上爬50米便能看见灵山大佛,其实灵山大佛真的不算大,供奉的是弥勒菩萨。
灵山大佛往前走几步就看到沧海阁,里面有一口铜钟,可以敲响铜钟3声祈求福、禄、寿。
顺着山路徒步下山,在灵山村口的公交站等车,换乘后到达九溪烟树景区,下公交就能看见租赁自行车的转盘,千万要租辆自行车骑进去,如果不想骑车就坐景交车进入,因为距离九溪烟树景区,大概有两公里左右的路程,徒步是很消耗体力的。
九溪烟树位于西湖之西的鸡冠垅下,其发源有二:一自龙井狮子峰,一自翁家山的杨梅岭,途汇清湾、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栖、清头和方家九溪,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汇集了无数细流,上自龙井起蜿蜒曲折7公里入钱塘江,又称九溪十八涧。
这里的溪流、茶园、迷雾、青川,构成了这四大特色,徒步行在高低不平的路径中,见迷离的雾气似纱如缎地笼罩着山岗上翠绿的茶树,听潺潺的溪流涧水流淌在垂兰吊藤的山脚岭根,如梦似幻,仿佛走在天庭的长街。
理安寺古称涌泉禅寺,因寺内有与虎跑泉齐名的“法雨泉”也称法雨寺。五代时,高僧伏虎禅师栖居在此。吴越王为之建寺,而相传南宋时宋理宗来寺进香,得以改名理安寺。明弘治四年,寺因山洪而毁。至万历年间,有仲光字法雨,号佛石山侬的和尚来十八涧,有一日耕作掘地,挖得一残缺石碑,才知这里是古时“理安寺”,因此而重新建筑成为一座丛林道场,到了清代因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到来,达到了全盛时期,但寺在清咸丰时又被毁,同治后渐次兴复,并由此逐渐衰败下来,时至抗日时期,寺院渐毁。现在的理安寺是2001年杭州市政府和园林文物局在原址地貌、地基大致还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现在变成了茶社。
九溪十八涧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里的山和树,都因有了这纵横交错、蜿蜒曲折而又奔流不息的水而被点活,构成了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一带肥沃的土地,周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既能阻挡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
良好的地理环境,优质的水源,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龙井茶被誉为“中国第一茶”,也实在是得于这山泉雨露之灵气。
出了九溪烟树,坐公交车可以到达玉皇山,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钱塘江,东接凤凰山,西连南屏、大慈诸山。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山体挺拔高耸,山顶常有云雾飞绕,因而取景名为“玉皇飞云”。
玉皇山在南朝梁时已有佛寺,五代吴越国时经全面开发,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开通山东麓慈云岭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云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庙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庙改为道教官观,老玉皇宫,慈云岭造像、五代石刻、紫来洞天、七星缸、八卦田、日月井、天一池。
顺着小径一路爬到山顶,在山顶可以远眺钱塘江,山顶福星观及慈云宫在清代极为兴盛。
出了玉皇山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在黄龙洞附近找了一家清真饭店点了水饺。
晚上7点半左右,黄龙洞的表演开始了,这里以月老洞为题材,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很适合年轻人观看。
这段舞蹈我认为是最棒的,因为轻纱缭绕,朦胧才是最美的,四季不断变换,如同人生。
9月7日
清晨去了西湖八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净慈禅寺坐落在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位于寺院门前题刻“南屏晚钟”景名的御碑是该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
最早的净慈禅寺乃吴越王钱谬为永明禅师所建,原名慧日永明院,已逾千年,北宋改名寿宁禅院,南宋又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清康熙皇帝改名为“净慈禅寺”,净慈寺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
南屏晚钟近距离的观看,真的很大,这10吨重的巨钟,每当夕阳西下,暮霭迷蒙,钟声回荡,山鸣谷应,惹人情思。
站在这个位置可以远眺雷峰塔。
永明禅师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净慈寺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屡毁屡建。南宋时期,被朝廷评定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明、清以后屡有毁建。
至2001年,净慈寺占地面积扩至12.30万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重大殿,现有金刚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观音殿、钟楼等建筑。现任方丈为戒清法师。
现在还辟有展览馆,可以全面了解净慈寺。
这就是济公运木取井的那口井,济公禅院就在这里。
最让我对这里念念不忘的是素面,可惜这次听说只有中午才有素斋,不过还是让我买到了素烧鹅和豆干。
出了净慈寺,骑了一辆共享单车,沿着西湖慢慢的骑行,满目翠绿,杨柳堆烟。
在曲苑风荷逗留了很久,因为这里莲叶田田,这样的美景,人间难得几回看,而且看一眼少一眼了。
传说中的彼岸花开的灿若云霞,彼岸花的花语主要包括绝望的爱情、死亡与分离、无尽的思念、纯洁与高雅。
红色彼岸花也叫曼珠沙华,象征着死亡与分离,常被视为“生死交界”的象征。
一路逛到了杭州博物院孤山馆,这里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江南地域特色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错落有致地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
孤山馆区还提供多种专题展览,如黄宾虹作品展、漆器艺术展。
一直很好奇雷峰塔的地宫里都埋藏着什么,没想到这里居然有雷峰塔文物展览馆。
最让人瞩目的就是装有舍利子的阿育王塔,这里有详细记载了雷峰塔考古过程的纪录片。
孤山馆区内的文澜阁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是必看的展馆。
出了文渊阁走几步就是孤山行宫遗址,这里断壁残垣,一点都没有变,苏白二公祠我是第一次去,里面没有什么游客,很寂静。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西泠印社,此次故地重游。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自成立起,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
西泠印色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 “三老”是汉代官职,此碑碑文基本完好,记录了一位“三老”祖孙三代的名讳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
汉三老石室整体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就是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又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造型结构是仅有孤例。
站在这个位置可以远眺西湖三岛之美景,一直以来西泠印社给我的感觉就是有钱又有闲的文人雅士,聚在一起赏风赏雨赏秋香。
西泠桥上的车水马龙。
沿着北山街区闲逛,这里可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可惜故事已经甄没,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可惜这些人早已故去。
一直逛到了断桥边,最后在看一眼断桥。
午餐变成了下午茶,是很久没吃的知味观,一个人吃了两人份。
本想着去钱塘江看落日的,可是路过八卦田遗址公园,于是下车逛了一圈,八卦田遗址公园,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的遗址。总面积约90余亩,籍田是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的缩影,八卦田是古代帝皇通过神圣仪式活动对农业生产予以重视的场所。
八卦田呈八卦状,九宫八格,齐齐整整有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种植八种不同的庄稼,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一个圆圆的土墩,那是半阴半阳的太极图,要是有航拍能看的更明显,近处反而看不到全貌。
到达钱塘江的时候,完美的错过了落日,只拍到了六和塔雄伟壮观的矗立在钱塘江边。
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并施工,这座桥不仅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而且是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水平的代表作,体现了当时中国现代化铁路公路桥的最高建造水平。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杭州乃至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桥梁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成功建造打破了外国人认为中国无法建造大型桥梁的预言。
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钱塘江大桥让人觉得很震撼,特别是火车隆隆开过的那一刻。
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离开了宏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坐地铁可以到达日月同辉广场,这里是由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和杭州大剧院组成,两座建筑外形独特,构成了"日月同辉"的景象,故中间的广场便叫做“日月同辉广场”。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俗称城市阳台,采用钢结构建设,建筑高度85米,主体由13米高椭圆形裙房和直径85米的球体组成,外形呈金黄色,像个太阳。
杭州大剧院的建筑造型非常独特,富有诗意。银色金属屋面由进口钛板铺设,大斜面双曲玻璃幕墙,则像一弯明月,两组建筑正对着,组成日月同辉的画面。
每周二,五,六,晚上7点30分城市阳台有灯光秀表演,视觉效果震撼人心,让人目不暇接,主阳台位于核心区中轴线,长约322米,大部分架空于江面上,是观赏奥体中心“大莲花”的绝佳观赏地。
灯光秀由90万盏LED灯组成,分别安装在钱江新城核心区沿岸的40余栋高层建筑外立面上,运用声,光,电现代化的视觉效果,展示出自然山水人文元素。
看完了灯光秀,就可以到杭州大剧院下面的喷泉广场,在这里有音乐喷泉表演,也是非常精彩好看的,伴随着音乐,喷泉飞旋起舞,引来围观群众一阵阵惊呼。
9月8日
清晨故地重游灵隐寺,早已模糊的记忆又开始清晰起来。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由东晋印度慧理禅师开山,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
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里还有瓷器展览和扇子展览,可以看看。
济公出家在灵隐寺,这里有济公殿,还有济公的画像。
灵隐寺的十八子网上传说很是灵验,后来全国所有寺庙都开始卖自己的专属十八子了。既然来了当然要请的,灵隐寺出口处,入口处,都有请十八子的摊子,我是在药师殿前请的。
灵隐寺的素斋也是要吃的,吃素斋就是种福田,虽然排队的人多,不过也挺快的,素面可以免费添,不过一碗也就够了,素面的味道确实很好吃。
灵隐寺外的飞来峰下山崖及自然洞壑中,有很多造像,有五代至元代造像380多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造像群。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
据导游讲,这组造像就是西游记的原型,说是吴承恩一定来过灵隐寺看过这组造像,根据这组造像的灵感才写出了《西游记》,其实这组造像是讲述的佛经上的故事。
飞来峰的半山腰有一座翠微亭,翠微亭的由来,应与岳飞曾在池州所作过的《登池州翠微亭》一诗有关,在那首诗里,岳飞这样写道: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只是,当已赋闲的韩世忠站在飞来峰上的翠微亭时,大宋已经翻过了一个篇章,眼前虽然还是好山好水,只是写诗的人再无归日。
从山脚的造像群爬上飞来峰顶只需要10多分钟。
下了飞来峰可以步行10分钟到达永福禅寺,自东晋印度高僧慧理禅师开山,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清康熙年间《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观》载,永福寺座落于飞来峰呼猿洞对面的形胜山下,旧分上下两寺,与下天竺寺一样,同为慧理禅师开山创建。
据载,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西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卓锡筑庵,接连兴建了灵鹫,灵隐等十座道场,永福寺是其中之一。
从永福寺步行可到达韬光寺,韬光寺是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重建。1982年韬光寺被大火烧毁后,改建为一座敞厅,名“白云深处”。
出了韬光寺其实已经到了北高峰的半山腰了,在顺着石台阶爬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北高峰顶,那里有座灵顺寺,也叫财神庙。
灵顺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庙,却被称为天下第一财神庙,也是由东晋僧人慧理禅师创建,灵顺寺在北宋时期开始出名,宋代因寺内供奉“五显财神”而被宋徽宗赐名“灵顺庙”,现在供奉的是五显财神,武财神关公,天下第一财神庙这几个字据说是明朝徐文长留下的。
现存大殿为明末清初修缮,规模宏伟,堪称华夏财神庙之最。乾隆皇帝在此御笔题词“财神真君”。这里是灵气、财气集聚的地方,前来拜求的生意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北高峰的风景还是很好的。
毛泽东主席曾三上北高峰,这座碑亭就是题写的碑文。
下了北高峰回到了市区,拍了这组民国建筑。
在清河坊买了点特产准备带回家,白天的河坊街显得有点寥落,可没有夜晚热闹,游人如织。
晚饭定在湖畔私房菜,临别在即和姐妹聚聚,这是一家杭帮菜馆,龙井虾仁是非常不错的一道菜,虾仁的量很足。
吃过了饭,最后看了一眼西湖的落日,这次离开,也许今生在也不会来了。
别了杭城,熙熙攘攘的街道,来去匆匆的路人。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杭州蓝之莲酒店美好下午茶时光 20537
- 江南的秋色呀,秋不醉人人自醉。 218754
- 宁波深度游 1日动车来回杭州打望晓书馆 201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