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始终关大汉 何年将相似先生
据统计,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至今尚存规模较大者有9座,历史最悠久的当推陕西汉中勉县的这座武侯祠了,它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春,是蜀后主刘禅为祭祀诸葛亮专门修建的。诸葛亮的墓地就在定军山脚下,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址于此地建祠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勉县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40余年,堪称天下武侯祠之首了,于右任就曾为此题字“天下第一武侯祠”。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生前曾长期驻兵汉中勉县,临终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此地遂有武侯墓。为了保护定军山,老百姓方圆十里内都不砍伐树木,清嘉庆汉中知府赵洵一则题联就生动地表达了民众的情感:“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武侯祠和武侯墓原本相邻,明正德年间为了方便江北民众祭祀,才把武侯祠从定军山下搬迁到勉县城西——据说现址是诸葛亮的“行辕相府”故址,与武侯墓隔汉江遥相呼应。
武侯祠占地80余亩,有1700多年的历史,融古建、园林、文学、书画、雕刻、彩绘于一体,是一座代表陕南地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千年古祠。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石林立、古树名木甚多,还有汉代石羊一只、唐代碑刻一通,每一样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其中的碑刻、匾联、旱莲、石琴、古柏尤其令人神往。
武侯祠中有一通唐代碑刻,名为《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于197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此碑立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正月,沈迥撰,元锡书。元锡在唐代有书名,从此碑看,元锡字迹清秀、整饬,受到欧体影响,是中唐时期楷书较为优秀的书法家之一。碑圆额龟座,通高237cm,除去碑额,高162cm、宽103cm、厚29cm。碑文楷书23行,满行37字。南宋末年,此碑被暴风雨摧仆跌坏碑额,到元至元六年(1340年)复立时乃另配碑额并题记一则。碑阴还有南宋绍兴题记一段、明嘉靖题诗一首。碑文记载了唐贞元年间修葺武侯祠(当时称为新庙)并立碑之事,大致是说当时国力强盛,而武侯祠风雨飘摇,“祠堂落构”,“非所以式先贤崇祀典也”,于是征役徒、修庙宇,设神像,“缭以高墉、增以峻宇”,并制铭文一篇以颂诸葛亮之功德。碑左侧棱有题记一行:“嘉靖十一年(1532年)五月七日崧之张鲲过谒。”张鲲题名是明嘉靖年间所增,与碑阳正文无关。张鲲,号崧少,明钧州(今河南禹州)人,主要活动于正德、嘉靖年间,著有《崧少漫稿》。
历代遗留的匾额、楹联不胜枚举,匾额如:大汉一人、代仰清高、精忠粹德、醇儒气象、山高水长、天下奇才、其犹龙乎、莫大乎天等,从不同侧面赞扬了诸葛亮的德行、功绩、智慧。楹联“此地始终关大汉,何年将相似先生”,则指出汉中与汉朝发祥、蜀汉兴衰有密切关系,并寄托了百姓对诸葛亮式官员的期待。
“北魏遮秦山,蜀风高奏出师表;南阳阻襄水,汉柏长嘘梁父吟”一联,则概括诸葛亮生平。
据载,武侯墓园内有古柏54株,象征诸葛亮寿辰,武侯祠内有古柏64株,象八卦之形。如今武侯祠内的古柏还有16株,树粗为两人合抱。据测定,这批古柏都有1700年的树龄,与资料记载相符。在百姓心中,这古柏早已成了诸葛亮的化身。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诸葛亮的忠诚、清廉、勤勉、智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值得我们学习和凭吊。
在历史上,诸葛亮也一度成为儒家的典范、道家的神灵,历代皇帝层层加封,后人祭祀绵延千年。爱屋及乌,这座武侯祠也就得到了不断修葺和保护。近几年,祠南又辟地修建了诸葛古镇,广以亭台池榭。每年清明前后,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先生如果有知,见此繁荣景象,也当含笑九泉了。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长安72时辰 46177
- 西安,一座千年的网红之城 121108
- 梦回长安,中国人都应该打卡的千年古都-——西安 7081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