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我与夫人一起开车从合肥市内到三河古镇游览。上了高速,很快就到了三河古镇。这是我第二次来三河古镇,今年国庆假期我是第一次来,这一次我是陪夫人来的。对于从外地来合肥的人来说,三河古镇几乎是所有人的必选景点,从这一点也能说明三河古镇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旅游景点。我们的车穿过写着“三河古镇”字样的牌楼,进入了景区的停车场,下车之后,经过扫健康码,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三河古镇的景区。
我们踏上“仙归桥”,站在桥上看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小河环绕着古镇,整个古镇被那绿色的水面所包围。小南河边上,垂柳依依,花草吐艳。远远地看去,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在朝阳下显得格外的古色古香。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人家,小桥横跨,小船悠悠,好一派优雅的水乡风情。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西南部,在烟波浩渺的巢湖西岸,有着2500多年历史。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交汇而得名。古镇原是巢湖中的一处沙洲高地,千百年来淤泥堆积,逐渐与陆地相连,成为鸟鹊栖息的乐园,因此古镇最初的名字是鹊渚、鹊岸,充满诗意。
过了仙归桥,我们来到天然亭下,读着刻在亭内墙壁上的明清时期的《十大舍不得》民谣: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五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六舍不得石头大桥大鲫鱼、摇尾鼓腮;七舍不得小玥埂上拉拉拽拽;八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九舍不得“吴宏兴”大瓜子、一磕两片;十舍不得“新华村”烧菜、一喊就来。我们细细品味着古民谣中的味道,读来满是古风情,俗中带雅,无不透出浓郁的烟火气息和曾经的繁华景象。也许,对于曾经的三河人,他们有太多的“舍不得”,太多的放不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淌,现在的三河早已经是时过境迁,变化太大,舍不得中的古风情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
我们沿着古西街慢慢前行,看到了董寅初纪念馆,纪念馆集中展示董寅初先生不平凡的生平,主要分为六个展厅:一厅人杰地灵,二厅家世渊源,三厅书香一脉,四厅抗日救国,五厅实业救国,六厅代代领导结情深。
刘同兴隆庄为明清时期一家著名的商家,主要经营米、布、盐等。刘同兴隆庄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整座宅子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楼房,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刘锦堂(1879—1941),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刘锦堂与二哥刘锦臣合伙经营大米、土布生意,取高号“同兴隆”,生意无比兴隆,两人同住这里,金字招牌悬挂在临街楼房的北墙上,故称“刘同兴隆庄”。
仙姑楼由施道生、彭钟乔、王良志三人合伙投资食品工业“中和祥”正式创立,《仙姑楼》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全貌,民国二十五年刻立的《婆心济世》石碑犹存。
三县桥是三河的一座古桥,又称石头大桥。桥长38米,宽7米,是一座三孔桥。这座桥是1926年建成的,至今已有70多年。“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三县桥是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一条纽带,成为三河的象征。听说三县桥是一座用蛋清、糯米和石灰粘连而成的桥,桥上雕龙画凤、石狮威风凛凛,桥肚花草虫鱼栩栩如生;桥面青石板光滑圆润,青石里的纹理被磨得一清二楚,像和田玉石那样晶莹剔透。在这座桥的背后还有一段让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在建桥之前,来往的人只能靠船来摆渡,而摆渡人为人霸道,强收渡费,蛮不讲理,百姓苦不堪言,一名姓包的和尚发誓要在此修桥停他的渡。自此用毕生的精力风里来雨里去、踏破铁鞋去化缘,他用了半辈子的时间,才修成了这座桥,当这座桥快竣工时,包和尚便累死了。一个人用他的生命,为人们留下了一座桥,替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三河大战风云馆是一个了解三河古战场和历史文化的平台,讲述了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三河造城。清咸丰(1858年)八月十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和捻军将领张洛行联合对清作战,在三河镇全歼湘军6000余人,湘军头目李续宾、曾国华葬身于此。史称“三河大捷”。风云馆分为四个展厅,利用声、光、电技术再现了三河大战的战争场景。馆内的故英王府就是当时太平天国军的大本营,三河大战前后太平军指挥部所在地。12米长的照壁上题写着故英王府四个大字,4.8米宽的两道青石门框显示着一种庄严和大气,左右两个配楼更装点出威武和雄壮。三河镇由于从水陆两路都是交通东西、融会南北咽喉孔道,所以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座能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鹊岸之战”、“鹊尾之战”、“三河大捷”等如此众多典型战役战例记载的古镇,实不多见。
鹊渚廊桥原是一座古桥,叫鹊渚桥,现改建为鹊渚廊桥。这座廊桥长22米,宽2.7米;桥上竖12根立柱,撑起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坐在桥上观景。廊桥是名副其实的一道风景。正面看它像画舫,侧面看它像彩虹,走进看它像民居,坐上美人靠就有公园亭榭楼台的幽静和感觉,坐在临河的回廊上,品茗临风、远眺杨柳掩映的马头墙、俯观水中小鱼觅食鹅鸭戏水,不时从万年台飘来忽隐忽现的小刀戏,一幅立体的诗情画意自入心来。
我们漫步于三河的古南街上,这条街上最出名的莫过于“一人巷”和在这个巷中的走出去的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就这一条小巷最古老、最悠长,也最著名。一人巷是三河最古老、最悠久的深巷,巷子非常窄,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高高的古老砖山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中间只能走一人,走进一人巷,我们仿佛进入了古老的隧道,感受到历史沧桑,它的尽头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的旧居。因为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杨振宁出生后,父亲杨武之出国留学,母亲时常带他回三河小住。1937年,17岁的杨振宁随庐州中学来到三河,在这里生活、学习了3个月。年轻的杨振宁从一人巷走向世界,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旧居集中展示杨振宁教授的成长图片和文学资料以及一些科学互动。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走进这个杨振宁住过的房间里面,摆放的家具都是典型的老式家具,在那斑白的墙上,杨振宁的大幅照片悬挂在那里,默默地关注着故乡的变化。
著名抗日将领孙立人将军的家族世代居住在三河,孙立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2月8日出生于三河的八扇巷,从出生一直到八岁外出求学这段时间,就一直居住在这里。现重新修复的孙立人旧居为典型的皖中徽派住宅,共分为两进。第一进是图片和文字展,主要介绍孙立人的生平,包括漫漫求学路、家世渊源、发愤图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留学美国、“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几个板块。一二进中间为一个天井院,院两边主要展示孙立人当年部分作战地形的图片。第二进为两层小楼,楼下是会客厅,二层为一木质小楼。
望月阁就在望月桥旁,有七层高,感觉是古镇里很显眼的一道风景线。望月阁,又名国粹楼。望月桥为拱形踏步石桥,全桥用厚青条石铺成,栏杆为青石浮雕栏杆。望月桥与依水而建的望月阁相映成趣。高37米,为7层古塔。阁楼里面展出了很多民间珍藏的艺术珍品,有年代的匾额,瓷器,石雕,家具,玉器,生活用品等。登上阁楼可以俯瞰三河全景。在望月桥上,也流传着一对苦命贫穷的情侣冲破世俗的偏见和流言的压力,月亮下在此许愿,终脱苦海,获得了甜蜜爱情,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的爱情故事。
大夫第为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的私宅。其陈列了展示明清家具及建筑构件。主要有同治六年,五部尚书(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朱凤标题写的《大夫第》匾额,明代樱木整面方桌、紫檀木、花梨木圈椅、楠木柜子、金丝楠木拔步床、清早期祖容画像等。
城隍庙位于南街。城隍庙外墙上的禁烟禁赌碑告示碑极具历史人文内涵,其中的石鼓、双狮、双凤为珍贵遗物。这个镶嵌在城隍庙墙壁上的禁碑,是清朝同治十二年所立,为三河镇保存最完好的古碑。碑长112厘米,宽45厘米,青石质。碑文竖书阴刻楷体,共5行,满行27字,计73字。这块古碑说明,禁烟禁赌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
万年台是三河古镇的中心点,是一个古戏台,是在以前的旧址上重建的,此台为框架结构,风格仿古,飞檐翘角,四根柱子撑顶,亭顶有仿铜葫芦,四角翘檐上植有万年青。台长10米,宽8米,台口高约1米,十分壮观。台前是青石铺成的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可以同时容纳几千人观看演出。如今,这个文化休闲广场上,拥有十二生肖和梅兰竹菊共十六个石鼓,还刻有三幅三河古民俗的迎亲图。每遇节日和庙会,三河万年台或是组织民间歌舞演出,或是戏班子来演出,观众如云,十分热闹。三河素有民间文艺活动的传统,著名的庐剧《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镇东街的民间逸事。三河镇现仍活跃着一批演唱京剧、庐剧、黄梅戏、民歌的业余文艺人才。
1855年,太平军在三河建城。历时一个半世纪之后,三河太平军建的城墙尚保留两段:一段在大捷门右侧10来米处,为北城墙,约有50米之长。一段在一小门前,为东城墙,约有30米之长。这两段城墙,保留了三河古战场的痕迹。现存“三河大捷”遗迹有太平军城垒、太平军驻三河大本营,另有太平军火炮,太平军石雕、石刻等文物。
二龙街位于地图上小南河的南端,长约250米,宽只有3米,可以说是三河最古老的街宅了,它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七十年代拓宽杭埠河(俗称南大河)时,将其拦腰切断,只留下100多米,虽只是断垣残墙几栋古老民宅,但它却有1300多年的历史。除了二龙街外,还有一个黄水井。其实,这两个地名,都是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有关的传说。后来他俩先后当了宋朝皇帝,这条街便被称为二龙街;这口井由于落进了他俩流下的眼泪,便被称为皇水井,后来演变为黄水井。
三河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沿习传承。名点名菜取南北之长,集徽、川、淮、扬菜系之大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来到三河,一定要吃三河米饺,据民间传说,三河米饺是当年太平军驻守三河时,有汪氏父女特为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吴定规等人而做,受到称赞,后家家仿效,普及开来,用此犒劳太平军将士,对取得三河大捷功不可没。
我们行走在古镇的街道上,闲庭漫步,踩着光滑的青石板路,两边晚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斑驳苍老的墙体,飞檐翘角的屋顶,让人有穿越时空的错觉。三河街上最有特色的是青石板路,所谓青石板就是石头的颜色是青色的、质地是最坚硬的,表面是光溜溜的,每块正好是两个壮劳力能抬动的条状,其厚度大于宽度,摆在3至5米宽的街面上整体来看呈鱼脊背式,加上定距离铺上由雕刻精细的对称两孔式、环状三空式、双排四孔式的下水盍石,通水十分良好,其百年的下水道依然完整无缺、主支管层次分明,排水系统完整合理。
三河古镇在建筑体量上一般为1~2层,一层为铺,二层为宅,多为前铺后宅,坊宅混合。古镇建筑平面布局由“合院”作为基本单元组合而成,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院落坐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平面形式主要表现为“凹”字型、“回”字型、“H”字型、“日”字型等。“凹”型平面即三间式,为三间一进楼房,天井在前,厅堂居后,左右厢房分列两侧;“回”形平面即四合式,为三间两进楼房,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的组合,天井置中,厅堂靠后,四厢房分列四角;“H”形平面即三间两进堂中间为两个三间式相背组合,天井位于南北两端,中部为两厅堂,四厢房位于厅堂两侧;“日”形平面即三间三进式,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即两个“凹”形平面的纵向并置。在大户民居中,二层设有转心楼,是围绕天井的环形回廊,凭栏而立,对面及上下讲话可以清晰地听见,具有四合院式徽派风格建筑的特点。民居顶部建设有向内凹曲的庑殿顶,为江淮地区古民居独有的空间形式。
当我们站在鹊渚廊桥上,向那望月桥看去的时候,清澈的小南河尽收眼底,临河两岸的徽派建筑飞檐翘角,黑白分明,古香古色。河面上画舫在缓缓游动,举目望去,如在画中。我觉得能在皖中地区欣赏到这样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民居、古街、古圩、古茶楼、古庙会、古战场。自古就有的古河,从古代流淌到今天;古河上的石桥,连接着记忆与梦想;走进古圩,可以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风光;用青石板铺成的古街巷,保留着历史街区的肌理;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形成少见的晚清建筑群;古茶楼依堤傍水,荟萃了三河饮食文化的精华;曾经十分红火的古庙台,缭绕着昔日的沧桑云烟;太平军遗下的两段城墙,给我们留下了古战场的战火痕迹。总之,三河“八古”,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给今天增添访古探幽的情趣。在这样到处都是现代化的环境下,已经是十属不易了,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古色古香的古镇。
三河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是三河的精灵,三河因水而生灵气。镇内河水环绕,渠塘纵横,即所谓“外环两岸,中峙三洲”;镇外河湖通航,河圩相连,即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河上有小桥,堤上有人家,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说是典型的皖中江淮水乡。当我们穿过幽深的古巷,沿河而行,慢慢走出景区的时候,静静流淌的河水依然如故,川流不息,穿越了千年的繁华流到了今天,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悠久的历史荟萃出古镇灿烂的人文风貌,悠然安静的古街古巷,风景如画的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天下古镇也不过如此吧。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合肥地标酒店:傲居云端的玛丽蒂姆,俯瞰滨湖新城景观 53535
- 合肥新区地标酒店:以英伦风尚为亮点,以打造“宅”度假为重点 9962
- 国庆好去处,傲居合肥城之巅,梦回桃花源! 1130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