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1

安徽合肥包公园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5 月 和谁:一个人

      2020年5月2日,下午,我参观完毕了李鸿章故居,步行到合肥包公园。我经过一座石质的牌坊,门楣上书写“中国包公园”五个大字,这就是包公园的东门了。包公园,简称包园,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是为来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位于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东起马鞍山路、西至徽州大道、南傍芜湖路、北临环城路。占地34.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

 

      包拯,字希仁,人尊称为“包公”,于公元999年出生于庐州合肥,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在河南开封去世,死后谥号为“孝肃”。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包孝肃墓园。国内多有纪念包公处,而合肥则是包拯的出生地与长眠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清光绪八年(1882年),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2800两白银对包公祠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增添了东西两厢房。包公园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的顺序来布置游览的路线,以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戏剧表演向世人展现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坐镇开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人格魅力。全园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 “忠、孝、清、廉”的一生。

 

      我沿着包河的南岸行走,很快就到了包孝肃公墓园。包公园前身是包河公园,传闻当年皇帝为嘉奖包拯,要赏赐半个庐州城给他,包拯不愿接受,却又不便给皇帝难堪,便要了一段护城河,而包家子孙就世代沿河而居,故称此段护城河便称为包河。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归葬故里。他一生为官多年,最高官至枢密副使,为北宋二品官,因此,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个墓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包公墓定位于“文物包公”,主墓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金丝楠木棺,棺木内敛包拯遗骨。整个墓园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

 

      进入包孝肃公墓园,墓园内由主墓区、碑画廊、附葬区、地下墓室、管理区构成。由西向东主要建筑有照壁、石阙、神道碑、神门、石刻群、享堂、包拯主墓、附葬区、墓室等。首先看到的是照壁,高4.2米,宽10.2米,起着掩藏和装饰性作用。照壁上刻有楷书大字“包孝肃公墓园”,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神道右边的碑上攥写的是包拯的生平事迹,内容与墓志铭的内容基本相近。石座兽的头和尾都是乌黑发亮的,和石座兽身子的颜色不太一样,来到包公墓园参观的人们,不断抚摸座兽的头部和尾部而形成的。民间有几句民谚说到:“摸摸座兽的头,健康到白头;摸摸座兽的尾,一生都不悔”。

 

      穿过阙门、神门、便走在了神道上,在神道两侧分列了望柱、石羊、石虎、石人一对,名为“石像生”,组成了墓前石刻。穿过神道,正前方是包孝肃公享堂,这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中央神龛供奉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贡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穿越享堂,在享堂的正后方,有一座宋代方上式的墓冢,就是包拯的墓冢了。主墓呈方形,覆斗式,绿草如茵,墓前有碑,碑文是“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包公的遗骨便安放于此。走到墓道的尽头,便是包拯的地下墓室,走进包公墓的墓室,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正中安放着包拯墓志铭。在墓志铭前面有一道门,内置用金丝楠木制成的棺具,棺内安放着极其珍贵的包拯遗骨。在两侧各砌有一面石壁,石壁上绘有二十四孝故事,有《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怀橘遗亲》等等,这些故事都在阐释“孝”的含义,同时赞扬包拯是一个孝顺亲人、长辈的典范。包公不仅在中国被世人敬仰,称为“为政者之师”,而且在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包公更被尊为神明,据说在韩国,就有两位中国名人备受推崇,第一位是孔子,第二位便是包公。

 

      走出包公墓园前行数十步就到了清风阁,清风阁是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东连包公墓,西邻包公祠,占地2.2公顷,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群,景区内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三个部分。主体建筑清风阁是一座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的仿宋风格塔式阁楼。清风阁的最高层六楼为庐州宋韵厅,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近观包河胜景一览无余。

 

      步入清风阁景区,有一座明月亭,亭内的石碑刻有“清风阁碑记”穿过功德广场,广场中央的一汪池水被十字相交的石桥分成4个小池子。站在桥上,观池中鱼儿闲游。过此石桥西行,主体建筑清风阁耸立眼前。在主体建筑南北两侧各有一幢建筑廉雨轩,为办公场所。另一幢屋内有包公园微缩景观展示,它有导游、展示双重功能,是硬木彩塑工艺,长9.5米、高3.5米、深1.5米的立体三维造型微缩景观,可“一眼看尽包公园”,徽派建筑特色的阁、堂、瓦、舍、墓园、街巷应有尽有,1000多个穿戴有致,仪态万千的各式造型人物遍布各处。

 

      清风阁定位于“文化包公”,阁内有耿光日月厅、庐州宋韵厅、江淮奇葩厅、江山明月厅、庐州夜话厅、梨园揽胜厅、包公文化奇观厅等七个厅,分别用木雕、彩屏、古绢、汉白玉等艺术形式,展现了包拯“孝勤清正”的精神品质和官德修养。一层大厅正中镶嵌有一幅长5.4m,宽5m,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心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弹劾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四周照壁画面既有文史库之长,又有袖珍档案的特点,宣传了安徽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描绘古庐州风土人情及历代形成的一些自然景观。在面向东面的清风阁正面,每个明层上都有一块匾额。

 

      浮庄坐落在包河东大岛上。因其远观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又因岛上建筑类似古代村庄,故名浮庄。浮庄正门门楼粉墙青瓦,中间镶一匾额,上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浮庄”二字。

 

      迎门是一座铜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先生立像。这是为了纪念包兆龙先生,满足其“叶落归根”的遗愿而在这里建造的。岛内建筑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体现了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脚印塘原指包河中小岛上的一个池塘,现在这岛也被称做脚印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近20米,宽近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有天,包拯在这里玩得很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为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了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

 

      明朝弘治年间( 1488年),庐州太守宋克明在包河的香花墩上兴建了一座“包公书院”,明嘉靖年间(1539年),朝廷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孝肃公祠”,明清两代的官吏,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增制。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1882年),合肥籍晚清大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修了包公祠。包公祠定位于“历史包公”,以详实的史料和包氏家谱陈列等主要内容,向游客展示包拯生平、氏族世系脉络等。

 

      包孝肃公祠是古典四合院式,祠内有正殿、东西两侧厢房及廉泉井、流芳亭、包公蜡像馆、回澜轩等,祠里保存着包拯及其家族大量珍贵文物、史料。进入大门之后,还得走过一条筑于包河里的南北向堤坝才能到达包公祠。一进门就见一对石狮,在正堂大门上书有“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也是对包公一生的真实写照。进入厅堂,一座金灿灿的包拯大铜像矗立在厅堂的正中,高约八尺,着金色,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两边还站立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在最左边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既阴森,又庄重。在塑像上面还悬挂着五个匾,,分别题词为“广阳正气”、“色正芒寒”、“千秋遗直”、“公正清廉”、“清风亮节”。其中“色正芒寒”匾为李鸿章大哥湖广总督李瀚章所題,比喻包公执法如山,与旁边的清风亮节同为回文匾。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以及其它与包公有关的展品。

 

      祠东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井沿上也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在李鸿章的侄孙、光绪年间举人李国蘅撰写的《香花墩井亭记》中记载:昔日有一太守游览至此,因天气炎热,喝此井水,即头痛不止。原来这个太守是一赃官,故人们称此井水为廉泉。祠西的“流芳亭”为包公幼年读书、玩耍处,“回澜轩”则以“瓯塑”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包公的清廉、公正、无私的一生。祠的西面是历史文化长廊,长廊里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集为一体,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

 

      蜡像馆位于香花墩的最东面,一进入馆内,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蜡像人物迎面朴来,造型逼真、仿真化妆、用人工栽植技术制作的毛发如真的一样,恍惚中还以为是哪个戏班子进驻了呢。其中一个场景是《怒弹国丈》,故事的内容是国丈张祐佐,原是进士,将养女送仁宗,被册立贵妃,张以“国丈”自居。公元1050年,包拯时任知谏院,专评国事及大臣政绩,此时仁宗决定授予张宣徽南院使等四项军政要职,包拯认为皇帝此举是“私于后宫”,先后6次弹劾国丈,终使仁宗削去张的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两个要职。还有《铡美案》和《打龙袍》,包拯以仁宗为子不孝借打龙袍,以儆天下,充分展示了包公的刚直不阿。馆内有三个铜铡刀展出。这三口铜铡刀,是台湾高雄大发开封宫包公庙全体委员捐资1万2千多美元用铜800多公斤在广州铸造,1998年6月13日赠予合肥包公祠。龙头铡专斩犯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狗头铡专斩劣绅恶霸。

 

      翠竹掩映下的小路尽头就是回澜轩,回澜轩里是包拯历史文化长廊,长廊里集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金木雕等多种工艺于一体,以北宋包拯生活的时代背景,表现了包拯一生传略,有包拯艺术绣像,12幅包氏家族世祖像与世系图仿古彩金木雕,客观真实展示了包氏受姓始祖申包胥及其家族世系脉络。瓯塑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制成建筑浮雕壁画等,又称“彩色浮雕”,它构图格局自由、画面色彩明快、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在历史文化长廊中展示了包公“端州掷砚”、“庐州审舅”、“出使契丹”等历史事件。其中还有一首包公的亲笔诗《书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这两句话也正是包公一生的座右铭。

 

      包公是北宋庐州府人,是真宗仁宗的两朝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28岁时考取进士,但包拯却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包拯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其双亲年高体弱,需人侍奉,所以他一直不到任。他认为:一个人在世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敬孝,那出仕为官,又谈何对朝廷尽忠呢?于是包拯遵循着“父母在,子不远游”的古训,在家尽孝十年,直至父母谢世后,包拯38岁时才出任长县知县。嗣后,包拯任端州(今肇庆)知郡事,《宋史·包公传》中称其“颇有善政”,三年后得到升迁,后历任监察御使、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 扬州、庐州、 池州、江宁、开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宋枢密副使而卒,追赠礼部尚书。由于包拯为人以孝字当先,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所以包拯去世后,宋仁宗赐予他“孝肃”这个谥号,后人尊称其为包公——包青天。

 

      传说包河里的藕是七孔红花藕,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断之无丝,称“无丝藕”,而包河里的鱼,因背漆黑,百姓称之为“铁面鱼”,两者合一即是“铁面无私”,颂扬包公一生爱民如子、清正廉明、不畏权贵、执法不阿、铁面无私的高贵品格。“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便是《包公家训》,包公正是用开除家籍这样严厉的方法来约束他的后人。在包公逝后,他的大儿子、二儿子、长孙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清官,世人皆尊称为“包公”。

 

      包河两岸垂柳婆娑,湖面波光涟漪。包公园内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游艇荡漾,嘉木葱茏,蒲荷万柄,绿树繁茂成荫,花木齐争斗艳。包公祠处有一副楹联,为李鸿章所作:“一笑河清乡国旧闻传谏草,千秋墩在岁时薄酹荐香花”。贪腐与清廉,肥胖与清瘦,向来都是反义词。合肥这座城市的名字就非常有趣,不能老想着自己一个人肥,要想办法把人民群众一起肥起来才行,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好官员。当然,这只是我开的一个玩笑,真正“合肥”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淝。”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淝,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安徽合肥包公园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