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1

安徽长临河古镇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1 月 和谁:一个人

2020年11月15日,我参观完毕巢湖中庙和巢湖淮军昭忠祠,坐公交车到肥东长临河古镇。长临河古镇位于肥东县南部,滨临巢湖,号称环湖首镇,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寺门口村有座长宁寺,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源源不断流入巢湖,久之形成长宁河,便有了长临河古镇这个名字。古镇依山傍水、山水秀丽,镇内的房屋多以徽派建筑为主,历史气息浓郁,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

长临河古镇在古时也称青阳镇,因镇南青阳山而得名。镇至晚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已经存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里就记载了庐州青阳镇的具体方位。宋代这里是合肥东南部的一处商业市镇,宋代在这里设立税卡征税。明清时代这里有青阳巡检司,缉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长临河古镇在鼎盛时期,有店、行馆、庄、堂、铺、房、坊、摊点等各类商业近百家,以米行、布庄、药店、酱园、酒馆、五洋百货为主体。整座老街依旧呈“丁”字形分布,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房屋顺着目光蜿蜒向前延伸,造型古朴,色彩清纯。沿街漫步,“幸福长临”、“吴氏旧居”、“百年邮政” 、“准提寺”等古建筑依次摆开,原色木门,雕花木窗,曲线形马头墙、 气派的木制大门,红红的灯笼,高悬的匾额从眼前慢慢划过,我徜徉于这条典型的徽州老街,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下了公交车,车站就在古镇的入口处,经过一口古井,名曰“长临古井”,就在古镇长宁桥头,巢湖边上。相传是古时有一位书生为救他的妻子,下到巢湖龙宫的入口。话说仪凤年间,书生的爱妻在巢湖上打鱼的时候,被龙王看见了,因贪其美貌,于是强行掳入龙宫。书生悲痛欲绝,不知所措,正好准提菩萨路过此地,经过菩萨的指点,书生从此井顺利进入巢湖龙宫,将其妻救回,并相许同生共死,不离不弃。千百年来,春去秋来,巢湖水潮起潮落,不变的是这口古井所承载的动人的爱情传说。

经过古井,前面就是圆拱型的长宁桥。在清朝时期,由于漕运兴盛,长宁桥也是肥东通向巢湖的必经之桥,长临河古镇因此成为了巢湖北岸地区的商品分销集散地,因交通发达,商贾兴旺,长临河古镇也被称为皖中“小上海”之称。可以想象,那个时候这里很是热闹,人来人往船来船往,人潮涌动,顺带着河边的长临河古镇也是一片繁华的景象。

越过长宁桥,就算是真正进入了长临河古镇,与游客接待中心一起的是长临河民俗文化馆。这是一座三进式砖木结构的房子,建筑面积670多平方米,曾经是淮军将领的老宅。目前是作为以“留存民间物件,展示农耕文化”为主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列展示了环巢湖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1361件生产生活物件及史料,对研究江淮地区,尤其是环巢湖地域的民间文化,弘扬传统文明,传承人类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长临河民俗文化馆由“实用器皿厅”、“生活用品厅”、“生产工具厅”、“民间佛堂”、“匠人工艺厅”、“农家起居厅”、“农耕石器坊”七部分组成,真实反映了当地古民居、古民俗、古民风、古文化,是江淮地区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片段。

吴氏旧居位于长临河古街景区东街25号,这是一座素雅的砖木、小青瓦结构的房子,整座旧居正屋共117平方米,坐南朝北。临街四间半正屋,正屋后面有二间厢房,旧居的正门朝北偏东,寓有“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之意。厢房之间是天井小院,在道家养生学说中,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中居人脉,有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象征意义,具有皖中徽派古民居建筑的特色。这里就是“测绘将军”吴忠性先生的旧居,故居中还有介绍测绘将军的生平事迹的图片资料。

吴忠性是安徽肥东人,1912年出生在长临河镇吴兴益村,1936年毕业于“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地图制图专业,曾任国民党政府陆地测量局制图科技术员,陆地测量学校教官、科长。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测绘分局制图科代理科长,解放军测绘学院制图系副主任、教授, 中国测绘学会第二届理事。从1952年到1992年撰写了多种测绘学方面的著作和70多篇论文,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图制图学的教学工作。著有《国家大地图集地图投影的选择和设计》、《地图投影》等。他是进军西藏行军路线图的制作人,为解放西藏作出重大贡献。培养出本科、硕士、博士学生近千人。抗战时期长临河沦陷,吴家人辗转到西南,1941年吴家在贵州平坝县黄家祠堂居住时,在祠堂厢房生下了次子吴邦国。

准提寺位于长临河镇古街景区北街口,大庙始建于南宋,门头上横有大的牌匾,上书工整的"准提寺"三个醒目大字,该牌匾由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妙安大和尚亲自题写。大门两边两只石鼓雕工精细,工艺考究,栩栩如生,分立两旁。前殿正门三间佛堂,屋内宽敞,供有常年含笑的大肚弥勒佛。两边的柱子上写有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二层大殿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后院主殿,气势雄伟,殿内供有高大的准提佛尊。准提佛尊坐在莲花盘上,数双粗背大手四方伸展,远远望去,常被误认为是千手观音。准提佛尊三只眼睛好像是看破红尘,看透众生的心灵。

长临河古街老邮政局为三进四厢两院,全木结构房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的老宅。百年邮电始建于1909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这里是肥东县最早的三家邮政局之一,见证长临河邮政邮政事业的变迁。现在这里正在举办《邮政百年——见证大湖名城历史回顾展》,馆内的展陈面积近500平方米,120块精美的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从清朝到现代邮政的发展历程,展示一些旧时电话、发报机、书信。在老宅院内的两棵广玉兰高大茂盛,当时是作为一种“荣耀树”赏赐给有战功的淮军将士。在历史的洗礼下,百年邮局古韵十足,里面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讲述着古老迷人的历史故事,魅力十足。

“聚贤中华老报馆”位于古街景区的丁字路口,报馆是由老民居改造而成,面积约500平方米。馆内藏有明朝崇祯时期至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年代的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史料、票证等,是目前国内民间藏量最大的“老报刊史料馆”之一,不仅记录了我国近代报纸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记载了对于当时国内外重要历史事件的报道。馆内报刊资源丰富,大多数都是珍藏的老报刊原件,内容保存完整,对研究不同时期报刊内容的主流导向、舆论焦点、文化民生、社会风貌等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馆内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和当时先进思想的发展定位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老报馆是以报纸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比如清朝的条报,它是带有公文形式的,供官府内部参考的消息。还有清代的邸报,"邸报"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 中国 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 中国 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明末,活字印刷术才开始用在“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在西方印刷术还没有传入之前,清朝内阁在京城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 ”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有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走在长临河古镇之中,踩着石板路,身边的游客不多,而居民却更显闲适。在长临河古镇中主要有两条老街,南北街长360米名曰老街;东西街长240米,名曰东街,东巷是长临河古镇的文脉所在,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小桥流水环镇绕、百米长街古色香,留给后人一首深沉悠长、苍凉隽永的诗。东巷是长临河古镇人的面孔、情怀、骄傲,更是长临河古镇人的灵魂和希望。老街与东街这两条街形成一个“丁”字形,是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典型皖中特色古街。因为长临河古镇的形状像一艘船的船身形状,绕过古镇的长宁河仿佛一条纤绳,拉着宝船驶入巢湖。历史上巢湖沿岸也经常发生水灾,在清乾隆年间重建长临河古镇时,风水先生认为长临河镇如同巢湖边的一艘船,需要钉在岸上才能保佑古镇不受洪水威胁,所以將长临河镇的主要街道设计为形似丁字的T字形,象征船被钉在岸上。丁字街为吴氏先祖设计,有两个寓意一是像锚和钉一样稳固宝船、稳固根基,二是盼望吴氏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发达。

有人说,人的记忆有一部分是靠味蕾的,我对长临河古镇的记忆,就是从这野菜粑粑开始的。长临河的特色美食野菜粑粑,在古镇上可以看到很多老人在手工制作野菜粑粑,将马茹菜、蔬菜等野菜晒干,再将咸肉等干货加进去做成粑粑馅,用当地的米加工成米面香糯,然后包上粑粑馅后在蒸熟。野菜粑粑可蒸可炸,尤其是炸过以后,吃起来更是香酥可口。我一边咬着野菜粑粑,一边在古街上漫游,好让自己的时间也在曾经的某刻停驻。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因为,美景可以变成照片带走,历史可以变成文字带走,特产可以买走,唯有美食,只能在当地享受。只有融入了当地的气候、当地的水土、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做出当地的美食。

午后的太阳照在青砖小瓦的墙壁上,阴影斑驳之间,是时光给予的感叹。我走在长临河古街的石板路上,现在的古街基本上已经恢复了明末清初的皖中徽派建筑风貌。我看着街边的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小桥流水环村绕,百年长街古色古香。其中很多的徽派建筑保存的比较完整,木雕上的纹路也可以看出曾经是如何的精美,时间在这座古镇留下的痕迹显得那么珍贵,慢悠悠地讲述着古街的漫长的历史。 

我沿着不算宽的古街,缓缓踱步,不知是谁家的狗狗匆匆的从你的脚边窜过,然后后转身停留,好像是通了人性般,来嗅一嗅你来自何方?走过房檐下悬挂的红灯笼、数一数脚下一块块的石板,看着这里的喧闹与安静,被这里的一举一动感染和带入。走在长临河古街上,一颗躁动的心便会慢慢的安静下来,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间,回溯历史尘埃中留下来的惊叹和感怀。就这样慢慢地走着走着,任时光缓慢而逝。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安徽长临河古镇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