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3.11

小桃枝上认年华 - 安徽合肥淮河步行街之金相玉质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4 天 时间:2 月 和谁:夫妻
玩法:自由行

发表于 2025-03-11 10:43

庐州者, 今合肥也。“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顾名思义,合肥乃“归异出同流”也。

合肥, 亦曾称以庐阳,又号以合淝,栖止长三角洲西翼于诸夏东南, 襟江带淮,而巢湖入其怀,仿若抱月, 又素衔“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誉, “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盖横贯全境者, 由西向东之江淮分水岭也。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甫抵合肥-皖之省垣, 即如淮河路步行街。出地铁(大东门站),过平桥(淮河路桥)于南淝河上, 淮河路步行街咫尺在目也。

其挈领一轴三区十八巷于约二里步行街之方边左右, 建筑呈现代风貌, 辅以江淮格调,跨越大清(1644-1911)与民国(1911-1949), 又点缀以些许历史元素-明(1368-1644)清及三国(220-280)也。

平心而论, 较诸同侪于沪渎, 淮河路步行街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盖其怀以历史之遗筑-李鸿章故居、明教寺、段家祠堂; 古老之闾巷-中市街、勤劳巷、蝴蝶巷等, 且高楼林立, “上与浮云齐”, 时尚因子雀跃其间, 引无数潮人靓女, 竞相为之折腰也,然予莅兹土, 意在访胜与凭吊耳。

游趾步行街, 悠哉未几, 一座方形大台赫然入目, 其高丈有五尺, 其广五亩

有七分, 而遐迩著闻之伽蓝-明教寺屹立其后以岿然, 徒增古韵盎然于街衢也。

明教寺自是年代最邈, 硕大无朋于皖省会合肥也。虽“结庐在人境”, 且毗邻闹市,“而无车马喧”,独得清幽安闲,于软红香土中,宛如一方净土, 令善男信女云趋鹜赴也。

其址原为教弩台于三国(220-280), 曹孟德(155-220)所筑之,故亦称“曹操点将台”。彼时魏(220-265)吴(222-280)相争,孟德深知弓弩为上于交兵东吴水师,遂筑台于兹,以练强弩兵将也。

南朝梁武帝(464-549)时,于教弩台掘得铁佛,高丈有八尺, 遂筑伽蓝,初号之以铁佛寺, 昔杀戮之地, 始终“折戟沉沙铁未销”, 遽然间, “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矣。

隋(581-618)末兵燹,寺毁于乱。唐大历(766-779)中,代宗李豫(726-779)诏复建,赐名明教院。逮至有明,改称明教寺, 相沿至今。清咸丰三年(1853),寺罹兵火,烬于一旦,而后重葺以复兴之,恰同治九年(1870)也。

然今之明教寺, 乃光绪十一年(1885)之作, 出自肥西紫蓬山西庐寺通圆僧人-曾是长毛将领袁宏谟(1828-1886)之手。明教寺坐北向南, 为明朝院式建筑,格局规整,轴线基本对称。殿门上方泥金大匾为赵朴初(1907-2000)题写,至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于红墙, 此乃弘一大师(1880-1942)之墨宝也。

原其门前, 有卅三台阶南向直上, 今易为东西双向, 盖便利街衢通行也。一对石狮, 高未及丈, 分立两边, 悉犷悍, 尤狰狞, 令路人恇怯, 惧其猝然厉声而吼也。而“古教弩台”石碑,硕大而嵌于台阶墙上,路人咸引目而视之矣。

入寺门, 其规制大同小异于寻常寺庙, 然屋上井、听松阁于东南角尤瞩目。

屋上井,得名以其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居之脊也。传乃魏军为汲水所凿,整修于西晋,井栏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十二字,迄今不下千有七百年矣。井口石栏拙朴古旧,栏口绳沟廿余道,皆汲水绳索久磨而成, 而此井伫立以默然,自见证星霜屡移,春秋递嬗矣!

教弩台,旧无松。昔庐州夏酷热,士卒难耐,孟德令广植松柏以林,遂松涛声传于徐来清风也。后寺僧为念古人,遂建阁于台上,自此“教弩松阴”成合肥胜景之一,而听松阁亦得名焉。

于明教寺之左近, 中市街与勤劳巷栖焉。

中市街, 位处合肥城央,地脉隆盛,淮河路与长江路,两街衢东西裹夹之, 为通衢交会之所,故辐辏四方,熙来攘往也。

其街发轫于宋,历经元、明、清三代,皆为商贾云集之地。曩昔, 市廛兴盛,肆铺鳞次栉比,百货咸备; 行人袂接肩摩, 车马辚辚,喧嚣盈耳, 不啻一幅“市桥压担饧箫闹,村店堆盘豆粥香”之画面也。虽岁月迁延,时移世易,其繁华之象,未尝稍减。

今之市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皆具徽派之风韵;砖石铺就,岁月摩挲,纹理间,藏纳往昔之故事,而老店新铺并立,以应时人之所需,亦愈彰其独特之韵致也。

勤劳巷,咫尺未远于中市街,虽不若通衢大道之宽阔,然蜿蜒曲折,别具幽趣欤。其渊源可溯至前朱明(1368-1644),彼时庐州渐兴,民户初聚于兹,或为工匠,或为商贩,皆以苦持营生为务,故巷名以“勤劳”,盖追先民之劳作日夜,勤苦不辞也。

岁月迁延,历经风雨,巷之轮廓虽有所变,而巷中住民,多曾守旧业,或操持小商,或精研手工,传承以世代,诚秉持质朴勤勉之遗风也。今勤劳巷, 古韵仅存一息, 房屋稍呈古朴, 巷道铺以青石,步履所至,倒亦激荡往昔之回响矣!

今巷充斥以店肆商铺,强半恐非原住民所营,而原住民之所为,似弃勤劳如敝履, 凭租赁以寄生, 自不必勤苦如初, 一如其先民也。

步武之间,李鸿章(1823-1901)故居在望。

李氏旧宅,覆盖合肥繁华淮河路中段之半边街,李氏兄弟六人聚族而居之,亦属李鸿章-晚清重臣之祖宅也。

宅中庭院深深,瓦舍俨然, 广达三亩, 五进格局,即自南而北, 次第为门厅、前厅、中厅及走马转心楼,乃典型晚清江淮民居建筑也。溯其渊源,李氏之祖,自赣迁庐州之磨店,方始筑祖宅,而咸丰八年(1858), 长毛(1851-1864)毁之; 同治年(1856-1875)间,李氏诸兄弟再广置房产于彼时东大街(淮河路),“李府半爿街”声名鹊起于一时也。惜乎岁月更迭,世事无常,是以今之故居,当亦非昔日之全貌也。

李鸿章,晚清柱石之臣也。当是时, 正“时势造英雄”之际, 恰板荡之秋于诸夏,列强鹰瞵鹗视,海内糜沸螽动,鸿章以耆年负重,周旋樽俎之间,折冲尊俎之外,虽尽瘁鞠躬,然功过相参于彼时,且毁誉参半于后世也。

今履斯宅,似可遥想当年冠盖云集,轮蹄络绎之盛,然盛衰相循,理数使然,一砖半瓦,皆镌风云之变幻;寸茎片叶,尽染岁月之霜痕,是以凭阑而四顾,岂能不临风以太息,感天地之悠悠乎?

往昔论李公,多为贬斥,其罪被无限之,盖其处衰世,力撑倾颓之厦,虽有失策,亦有其不得已,故今官府循实而论,察其功过,不掩其洋务之绩、外交之难,实乃历史之进步也。

近薄暮, 方出李宅, 正落日熔金, 余晖绵绵,于天地间铺陈暖调, 而万物沐之, 悉染昏黄色也。



2025.03.11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合肥1189
小桃枝上认年华 - 安徽合肥淮河步行街之金相玉质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合肥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合肥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合肥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合肥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安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