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中下旬,在参加东北边境18日自驾游活动期间,曾经游览了黑龙江爱辉的瑷辉历史陈列馆。图为瑷辉历史陈列馆的大门。
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在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内,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图为瑷辉历史陈列馆的人口。
魁星楼是瑷珲名胜古迹之一,始建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砖木砌成,高约三丈余。庚子之乱,全城尽被焚毁,惟此楼巍然独存,实可为古迹之一也。(注:庚子之乱为1900年)1980年在原址按原貌复建魁星楼。
在瑷珲历史陈列馆院内有一棵参天古松——见证松,该树是1900年和魁星楼一起在沙俄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树木,据说是《爱辉条约》签定的唯一见证物了。古松旁的说明牌上写着 :"1858年5月,在这棵古松附近的黑龙江副都统衙门,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和中国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爱辉条约》"。
陈列馆大门右侧是五面风墙,悬挂着大小不等的1858个风铃,寓意是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大型铜雕:一位母亲抱着已逝的女儿,寓意祖国失去了儿女,失去了国土。
序厅的浮雕墙“黑龙江——母亲河”,下面群雕展现的是黑龙江沿岸原住民族的各自特征。
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当地军民也组织了一些有效的抵抗。
1685—1687年,以瑷珲为前线基地和指挥部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后,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土地归中国所有。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复原场景。
不速之客带来的劫难
然而,一百余年后,中国国力由盛渐衰,及至1858年中国被迫与沙皇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复原场景。
1900年8月3日,沙俄侵略军从南、北、东三面夹攻瑷珲城。瑷珲军民在瑷珲副都统北路翼长杨凤翔的率领下,用简陋的武器顽强抵抗沙俄军队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图为杨凤翔的塑像。
瑷珲城被毁复原场景:副都统衙门。
官兵们战斗到最后一刻,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最后因寡不敌众,城池失陷。
不屈的老奶奶
历史不能忘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