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雪之旅 — 冬游东北之黑龙江篇
哈尔滨中央大街
从吉林北上哈尔滨,高铁2小时13分。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也是东北的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尔滨一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最广为接受是从满族语“阿勒锦”转化而来,意为名誉、荣誉。哈尔滨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也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金代初期(公元1115年)曾建都上京于哈尔滨阿城区东南郊的白城,元、明时成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领地,清代时的哈尔滨属于吉林管辖,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实施,大量满汉百姓移居到此,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
1896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密约,取得“中国东清铁路”的建筑权和经营权,此路简称中东铁路,是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干线,也是东北主要城市建设的源头。中东铁路分成主干线和支线,主干线西起满洲里,东至海参崴,支线是从主线的一个点南下,经过长春、沈阳抵达大连,呈现为一个“T”字型,这个交叉点就是现在的哈尔滨(见上图)俄国人在此建城参照的是圣彼得堡的图纸,这完全是一座新建的城市,和过去的老哈尔滨基本没啥关系,金国上京的遗址在其东南面,距新城还有50多公里。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在此有不少沙俄铁路建设、运营人员,许多俄国人也来到东北经商,哈尔滨成为一个繁华的商贸集散地。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在此有不少沙俄铁路建设、运营人员,许多俄国人也来到东北经商,哈尔滨成为一个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十月革命沙俄覆灭后,大量残余力量逃到哈尔滨,20世纪初这里成为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性商埠,俄罗斯异域风情无处不在,19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1945年哈尔滨解放,城市人口已达70余万,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变成新兴工业城市,2013年国家战略定位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著名的街道,地处城区心脏位置的道里区,建成至今已有整整100年历史,当年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的中国人,1900年名为“中国大街”,意思是中国人住的街道。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设计、监工在大街铺上了方石,每块方石长18×宽10厘米,这也是中央大街的特色所在,次年此街正式改名为中央大街,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商务空前繁荣,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以俄罗斯古典式建筑为主,
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体现了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和欧式生活,曾被誉为“亚洲第一街”。1997年中央大街被哈尔滨市政府定为步行街,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南接新阳广场,方石路面宽10.8米、长1450米,是外地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最热闹的时段是晚上,两旁的树枝节上挂满了灯带,人们从2号线地铁站蜂拥而来,不宽的街道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除了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店外,这里的建筑也值得一看,俄罗斯古典式等多种风格建筑多达71栋,还有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都是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其中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代表为57号(皇宝珠宝店),巴洛克建筑风格代表为120号(教育书店),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代表为92号(杰西卡),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代表为89号(马迭尔宾馆)。
除了道里区的中央大街外,道外区的巴洛克风情街也颇具异域特色,位于南勋街与靖宇街之间,包括老道外南三、南二、南头道街在内,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拥有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建筑群,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前往一游。
从地铁2号线中央大街站向北3站,可达冰雪大世界—规模空前的超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集冰雪艺术、文化、演艺、活动于一体,冰雪大世界始创于1999年,为迎接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经过25年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以冰雪为主题的室外娱乐场,也是这几年东北冰雪游的热门景点。今年冰雪大世界造景历时18天,造价高达 35亿,园区面积100万平方米,占地约140个足球场大,总用冰、用雪量30万立方米,
恰逢今年2月份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办,园区设计、建设充分融入亚冬会元素,其场面恢宏壮阔,造型大气磅礴,还有摩天轮、滑滑梯等项目,晚上各种灯光秀更是大焕异彩,各地游客趋之若骛,开业仅20天入园游客就突破103万,但我们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始终抢不到票,只能在冰雪大世界大门口转了转。
教堂之城
哈尔滨以其独特的冰雪文化闻名遐迩,但它的另一个身份却鲜为人知—中国唯一的教堂之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东铁路的兴建,哈尔滨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定居于此,1912年前外侨人数一度占城市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俄罗斯人接近10万,远远超过当地中国居民的人数。这些外侨不仅带来了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使得哈尔滨成为一个宗教和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城市,并催生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教堂,宗教种类之多,建筑风格之繁,在全国城市中都属罕见,城内曾有超过 70 座不同教派的教堂,犹如一部部凝固的砖石史书,见证了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在哈尔滨现存的20余座教堂中,我从中精选较近的6座“打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圣 · 索菲亚教堂,也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圣 · 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为沙俄第四步兵师的随军东正教堂,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是俄罗斯宗教领域的主导力量,索菲娅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上帝智慧”。1923年圣 · 索非亚教堂重建,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改为清水红砖、绿色圆顶的拜占庭式建筑,经过长达9年施工于1932 年建成,这就是如今人们看到的圣 · 索菲亚教堂,其占地面积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不仅是哈尔滨的最大教堂,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俄罗斯东正教教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上部的大圆顶,
结合了拜占庭建筑传统元素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装饰风格,其空心球体的直径大于下方鼓座,看上去像个“洋葱头”,且高度往往超过宽度,形成一种从上到下逐渐递减的层次感,这种圆顶在俄语中被称为“洋葱头圆顶”,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标志性特征。圣 · 索菲亚教堂就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为罗马式的连续拱券的设计风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饱满巨大的“洋葱头”,在建筑中央构成了特殊的球面,位于大圆顶下方的是16面体的大鼓座,每个侧面都开了一个高侧窗,鼓座下部经过多层线角过渡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以此主圆顶为轴心,前后左右错落分布着4个大小不一的帐篷顶,
与主圆顶形成了主从式的布局,在主圆顶、4个小帐篷顶及后屋顶共有6个十字架,主干十字架通体为金黄色,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互相映衬,使整个教堂越发显得雄伟恢宏,高贵典雅。教堂外墙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大小套叠的砖砌拱券构成主体,结构复杂,砌工精细。圣 · 索菲亚教堂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所在的索菲亚广场建于1997年,占地达2.4万平方米,是外地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广场上都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教堂现已经作为哈尔滨建筑博物馆开放,我们从南侧小门走进教堂内部,虽然穹顶部分斑驳、墙皮脱落,但依然可以感受其富丽典雅和气度不凡。
在哈尔滨火站北广场北端的地工街,还有一座圣索菲娅教堂同一时期的姐妹教堂 — 圣 · 伊维尔教堂,建筑砖木结构,棕白相间,外型轮廓简洁,线条鲜明,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周围视野开阔,绿树成荫。此教堂建于1908年,由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官兵捐资修建,原为部队军用教堂,由俄国建筑师德尼索夫设计,高27米,南北宽22米,东西长26米,占地面积为555.8平方米,平面呈希腊十字式格局,虽然建筑体量比圣索菲娅教堂小很多,但其顶部的“洋葱头”数却超过后者,其中正面上方鼓座上是1大4小5个,其中大圆顶为整个建筑的中心,4个小“洋葱头”圆顶环绕周边,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再加上钟楼上方和后面各1个,总共有多达7个“洋葱头”。
在教堂西北处还有一座俄罗斯风格的平房,就是教堂附属的孤儿院,建于1924年,外观造型精美,细部丰富,这里也成为哈尔滨唯一的一处有附属建筑的宗教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平房入口处上方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呈倒心形,由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组成,经历百年风雨依旧色彩鲜明,保存完好,画面左边是一位挎篮子的俄罗斯妇女,右边是一只狗,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不远处的木屋。此教堂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主体建筑上5个“洋葱头”圆顶被拆除,建筑本体虽得以保留,但长期被当作仓库使用。2017年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进行规划改造,建成了以此教堂为主体的综合性广场,集旅游、休闲和景观功能为一体,但现在地面被多条道路分割成几块,游客只能从地下通道到达,但指示标识不明确,到此观赏的游客并不多。
坐地铁1号线至医大一院站下,可看西大直街两侧三足鼎立的3座教堂,其中街东侧有2座,外观均为红色,北面为基督教礼拜教堂,始建于1922年,1930年迁此重建,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目前对外开放,而南面不远则是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尼埃拉依教堂,建于1916年,北欧风格,平面呈拉丁十字型,占地面积9502平方米,中央部分为一高大穹顶,控制着整个教堂,现为黑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街对面的西侧是耶稣圣心教堂,始建于1907年,为白色哥特双塔式,原名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塔尖高达51.6米,曾是黑龙江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后来哥特式尖塔和各种雕饰曾被拆除,只留下建筑主体,2004年重新修复如初。
从地铁2号线文化宫站2号出口沿革新街向东,至激情广场可见尚存残雪的圣 ·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阿列克谢耶夫卡为教堂原址的村名,位于香坊区东部小北屯,此教堂原为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迁移至现址,建于1930年,历时5年竣工,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砖石结构,红色外墙,平面为十字型,巴洛克风格,平面为十字型,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宗教活动场所,下层是主教、神甫工作和食宿的地方,顶部兼容了拜占庭、阿拉伯两种造型,钟楼采用帐篷顶和冠带小穹顶,中厅用“洋葱头”圆顶结束,正门开在西侧,立面巍峨错落,精美程度不输于圣索菲亚大教堂,1980年以后改名哈尔滨天主教堂。在哈尔滨看了上述6座教堂,大半天行走了16公里,是此次东北游步行最多的一天。
镜泊湖冰瀑
黑龙江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在我国雄鸡版图上处于鸡头位置,其中漠河为鸡冠,是中国最北的城市,而抚远则为鸡喙,是中国最东的城市,但我却对牡丹江市更感兴趣,从哈尔滨向东南335公里,动车不到2小时即可到达。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曾在牡丹江上游建立渤海国,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共传15世历时229年,强盛时设5京、15府、62州,幅员5000余里,有户10余万,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一部分。明朝后期女真日益强大,努尔哈赤相继统一了建州诸部,后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各部落,
清代及民国初年牡丹江境域属吉林省宁安府管辖,但二十世纪初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区。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在江岸修建了一座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便命名为牡丹江车站,这便是今日牡丹江市的雏形,从此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开始迅速发展,1937年设牡丹江省,省会便在牡丹江市,1954年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牡丹江别称雪城,现为地级市,下辖4区6县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中心城市,与俄罗斯边境线长211公里,距日本海最近直线距离仅50公里,是全省第二大旅游中心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镜泊湖和雪乡。
镜泊湖位于牡丹江市西南方,距市区约100公里,景区在火车站前设散客集散中心,有当日往返的旅游直通车,上午8点从集散中心出发,直达景区北门停车场。镜泊湖为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火山熔岩堰塞湖,也是牡丹江干流的一段,因发源于长白山脉白头山北的牡丹岭,河源至镜泊湖为上游,向北流入黑龙江省,因此,先是江以山为名,再城以江为名。牡丹江本来是一条很温顺的河流,距今4700-8300年前这里发生5次火山爆发,改写了牡丹江平凡的生命流程,火山熔岩冷却后变成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水的上游段,
形成了90多平方公里的镜泊湖,故其形状不像一般的湖泊呈圆形或半圆形,而是保留一些原来河道的特点,像一条宽窄相间的绸带嵌在群山之中。镜泊湖长度达45公里,最宽仅6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平均水深40米,夏日可安排走湖边木栈道,游吊水楼瀑布、珍珠门、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墙砬子、道士山、老鸪砬子等景点。在镜泊湖西面50公里还有地下森林,3、4号火山口之间有熔岩隧道相通,高3余米、宽约5米,长达数公里,是国内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此类地质遗迹,本想借此机会一探究竟,但据随车导游说入冬后地下森林已关闭。
镜泊湖有大、小孤山等8大景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吊水楼瀑布,为东北名瀑之一,瀑布位于湖泊北部出口处,呈马蹄型的半环状,近似美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湖水从玄武岩构成陡峻峭壁冲泻而下,瀑布四周布满黑色的火山岩,瀑下形成直径70米、深60米的黑石潭。吊水楼瀑布平水期一般幅宽50—60米,落差为20多米,汛期瀑布呈现数股跌落,总幅宽达200余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熔岩气洞塌陷型瀑布,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大瀑布,其壮丽的景色被推为镜泊八景之首,每年春夏是最好的观赏季节,5—10月间洪水到来之时,湖水从四面八方漫来,聚集在潭口蓦然跌下,人们可观赏到瀑布三面溢流的奇观,势如万马奔腾,潭上雾气蒸腾,十分壮观,
冬季枯水期这里虽然水量不大,却可以观赏到另一番景致 —冰瀑。上午9点半我们到达镜泊湖,从景区大门到吊水楼瀑布约770米,途中有仿宁古塔实景表演,宁古塔并无塔,而是清代流放地,实际位于牡丹江到镜泊湖的途中,原为努尔哈赤发迹的地方,是清代东北边疆重镇,相传清朝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满语“六”为宁古,“个”为塔,故名宁古塔,从顺治年间开始成为流放囚犯的地方,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曾被流放到此地。仿宁古塔旁还有溜冰表演,一红装女子在冰上翩翩起舞,但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是吊水楼冰瀑,
我虽然到过国内许多瀑布景区,但冬季冰瀑还是第一次见。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吊水楼瀑布的左右两侧冰凌悬挂,马蹄型中间最深凹处则完全冻结,但仍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冰瀑上方的水面也是白茫茫一片,在此还有中国悬崖跳水第一人狄焕然的跳水表演,冬季为每天两场,上午10点、下午14点各一场,狄焕然在悬崖上纵身一跃,冲入黑石潭中,时间虽然仅有几秒,但到此围观的游客不少。
雪乡奇境
雪乡位于海林市长汀镇双峰林场,本来这里只是一片普通林区,因俄罗斯贝加尔湖冷空气与日本海暖湿气流在此频繁交汇,造就了 雪乡“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的奇特小气候,每年10月开始降雪至次年4月,降雪期长达7个月,年平均降雪量竟达2.6米,其中12月到次年3月间是来雪乡的好时节,此时的雪量大、积雪厚,最厚可达2米左右。2001年这里成为国家森林公园,5年中相继投入了5.6亿元,建设滑雪场、停车场、景观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和特色家庭旅馆等,升级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设施,配齐配全道路清雪设备、电子售票、验票设备和景区监控设施。2006年将林场迁到13公里外的永安林场,2010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2014年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景区的宣传口号是“中国雪乡,世界共享”。网上说雪乡大石碑后面有一条半山栈道,是俯瞰村子全景的好地方,傍晚可以拍摄到袅袅炊烟笼罩下的村庄美景,“童话世界”是其最精华的部分,在这条栈道上可俯瞰雪乡农家院错落有致、雪压屋低的全景,此外还有当年剧组拍摄影视遗留下的“梦幻家园”,现为单独收费的小型景区,在这里可看到各种漂亮的“雪蘑菇”,是自然形成的雪塑造型,为雪乡的标志性景观,据说现在只有在此才能看到大片雪蘑菇,大多数雪蘑菇照片都是在此拍摄的。泼水成冰也是雪乡的经典项目,
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拍摄照片,现在雪乡只有固定的地方可以泼水成冰。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其“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最受游客关注旅游目的地”、“中国冬季最美旅游地”之誉,2014年被评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之一,东北三省仅有雪乡获此殊荣,但2017年的“宰客事件”使其陷入舆论的漩涡,经过几年整顿才重新焕发生机,冬季日均游客人数已超过2万人,难怪住宿价格居高不下,非周末也在千元以上,可见不仅是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前往雪乡有多种方式,大部分人是从哈尔滨乘旅游大巴一日游,途经二浪河、大秃顶子山、十里冰雪画廊,路程长达300公里,下午才到达雪乡。也有少部分人从牡丹江来,
在镜泊湖散客集散中心坐中巴一日游,车程160公里,途中也需游览大秃顶子山、十里冰雪画廊,下午2点半到达雪乡,晚上9点回到牡丹江。这两种走法都是一路玩去,到雪乡比较迟,回到出发地更迟,我却独辟蹊径自由行,乘坐12月1日刚开通的旅游直通车,上午7点半从牡丹江客运站出发,单程车票仅60元,第二天下午3点再坐此车返回,这样在雪乡就有1个半白天和1个晚上时间,时间比较充裕,但知道直通车的人不多,像我们这种走法的极少。上午7点半在牡丹江站北上车,10点就到达雪乡景区大门口,进去还有1.4公里的景交车,民宿老板到牡丹江换乘站接人,对我们这么早到很是惊奇,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下午或傍晚才到。
雪乡夏短冬长,三面环山,只有牡丹江换乘站一个东侧出口,通往景区大门和长汀镇,雪韵大街是这里唯一的主干道,南北向长约500米,沿街都是餐馆、商铺、酒店,有2家标有“国营”字样的超市和饭店,估计是林场自办的,桶面4.5元一个,价格还算合理,如私人小店卖则需10元。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梦幻家园”、“童话世界”均位于大街的西侧,东侧有原双峰林场场部、银行、邮局、剧场,中段还有一处文化展览馆,是集文化、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文化场所,彩色镜柱令你眼花缭乱,满满科技感扑面而来,街上还有一个不大的旅游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免费的姜茶,但全街唯独不见公共厕所。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大街的尽头就是雪乡大石碑,其北侧有个大广场,有景交车穿梭来往于亚布力滑雪场,大广场北面全是私人民宿,没有任何商业设施。我们住下后前往雪韵大街游览,棒槌山位于大街西侧,实际上山上有高低4条栈道,但上面3条因林木遮挡看不到街景,“梦幻家园”段一般游客也进不了,
添加拍摄地
而最低的“童话世界”栈道免费开放,我们从“梦幻家园”右侧入口进,这一段正是东望农家院错落有致、雪压屋低的好去处,也可看到各种漂亮的“雪蘑菇”,景观不输“梦幻家园”,而后者现已成为“二人转”演出场所,院内雪景倒比较一般了,其实这种“雪蘑菇”完全可以人造,只要在下雪前置一小圆片即可,下雪后便可形成漂亮的“雪蘑菇”,此外,棒槌山林的雪景也值得一看,处处玉树琼枝,积雪如花。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白天的雪韵大街已经非常热闹,但真正是高潮在傍晚时分,5点左右游人如潮水般涌来,这种情况令我十分不解,莫非是一日游的人此刻才到?雪乡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不时有烟花升腾夜空,再登“童话世界”栈道,在入口处我们又看到泼水成冰景观,而栈道下方的庭院夜景另有别样风韵。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晚上7点雪乡大石碑旁还有秧歌表演,半小时后沿雪韵大街南行,7点半雪乡大广场千人大蹦迪开始,无数游客高举手机狂欢,场面更是令人震撼。作为南方人我们头一次睡北方大炕,感觉温暖舒适,一觉到天亮才醒,第二天一早外出拍炊烟,但飘起的炊烟似乎并不多。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此次东北10日游,我们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冷的气候,最高温零下几度,最低温零下二十几度,苹果手机经受不住考验自动关机了,国产手机却能正常使用。虽然东北气候寒冷,但室内、车内都有暖气,温度在零上二十几度,这倒让我们有些受不了。东北人搞旅游比南方人厉害,特别是晚上也充分利用,不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是雪乡千人大蹦迪,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像双峰林场这样的环境东北应该很多,雪乡为何能脱颖而出值得各地研究、借鉴。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全文完)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南方姑娘的心愿:想和你一起去东北看雪啊 17216
- 凛冬已至|我在一月邂逅北国冰城 13358
- 2020年的第一场旅行,从雪乡到哈尔滨,给世界留点白 2024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