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春季旅行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参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旅游区。这是一个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江泽民、乔石、李长春、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参观考察,寻根祭祖。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祭祖是华夏子孙传承的一项中华文化,也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如果说一些地方将祭奠黄帝、孔子作为旅游项目开放,还有情可原的话,把寻根、祭祖进行商业化运作,不仅容易给人一种娱乐游戏之感,可能也背离了文化传承的本意。从这个角度考量,许多人仅视其为一个旅游景点,当讲解员引领游客找到自己的姓氏,工作人员送上祭香时,通常都是礼貌性回避,除了商业化气息,非所有姓氏都源于洪洞也是原因之一。
探访秦晋7日6晚行程,3月19日上午8点从延川出发,于雨雾蒙蒙中驶向洪洞。延川到洪洞大约230公里,车行3个多小时抵达后,于密匝的春雨中,跟随讲解员的步伐,1个小时匆匆走完行程。在洪洞县城每人吃一碗特色拉面,沿着京昆高速,又开行3个多小时、260多公里,下午5点多回到漫天飞雪的太原。
洪洞大槐树移民,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700多年。其中,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和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据记载,从洪武3年到永乐15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600多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祭祖园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部分。景区正门是盘根错节的根雕,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枝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进门以后,首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根字影壁,这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大大的隶体“根”字苍劲有力,稳健端庄,“木”偏隐含象形,如奔跑的人,寻根于此,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心,悠悠的思念之意,道尽了凝聚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情,寓意深邃。影壁后面刻有《古大槐树赋》,绿底金字。
讲解员领着我们,沿着同源渠,先看群雕,了解移民历史。元末明初,中原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人丁稀少,赤地千里。高堂之上,明太祖朱元璋正在与大臣们决议,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年、从山西向中原移民的壮举,于洪武初年开始了。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社会安定,人丁兴旺。洪洞县位居晋南,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朝廷就把移民局设在了洪洞城驿道旁的广济寺。雕塑“大槐树下”,反映的是朝廷官员为移民办理迁移手续的情景。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手捧槐枝的儿女泪水涟涟,依依不舍,一边是深情的嘱托不要忘记老家,一边是驻足徘徊,把随身的丝带挂在大槐树上以示牵挂。
移民到迁入地后,安居乐业,当年的青年已是两鬓斑白,子孙绕膝。当初在庭院种下的槐树早已长大,暮年的他在槐树下对儿孙们讲述着移民的往事。老槐树是老家的神树,每逢节令,老家人会在老槐树上挂“心愿结”,敬香祈祷,祈求平安如意。这就是雕塑“讲不完的故事”所反映的内容。
园区内有数十处风景文化景点,除了移民情景浮雕,我们重点参观了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望乡阁、溯源阁、广济寺和中华姓氏等景致。广济寺没有多少奇特,但当年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很旺。寺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母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
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遗址上建有碑亭,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400年历史,由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千年槐根则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远在明初移民之前,距今大约1000年左右。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寄托对故土的思念。
祭祖堂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为仿明代建筑。堂前置露天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祖姓氏牌位,突出祭祖主题,号称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天下民祭第一堂。讲解员一定会事先获知你的姓氏,帮助你找到姓氏牌位,工作人员递上敬香,你祭拜后就会奉上香火钱。
大槐树主体建筑有一堂两阁,望乡阁和溯源阁对称而建,分别位于祭祖堂的东、西两侧。东阁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布局朴素,环境清幽,游子可以在这里品一品家乡水,看一看大槐树移民的书。西阁造型为仿古四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布局凸现溯源移民历史,展示老家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浩瀚无垠,颇为壮观。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年深月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故事。中华姓氏苑是中华姓氏来源、发展演变的缩影,记录了上千个明代大槐树移民姓氏,包括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这里的每一个文字符号都是追溯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见证。
杨姓为我国当代第六大姓,在中华姓氏苑里一眼就能看到姓氏的介绍和家训文字。杨姓主要出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晋武公封次子伯桥于杨,伯桥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突子孙叔向因佐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及后代遂以邑名“杨”为姓。从这段文字来看,伯桥是杨姓的始祖。
关于家风就训,明代杨继盛提出首先要立志。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人最不可先坏了心。如果心存天理、公道,行出来的必是好事,就是君子;如果心存人欲、私意,虽行好事也有始无终,即便外表做好人,也一定被人看破你。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中华民族的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以虔诚之心缅怀祖先,祭祀就是一种表达方式。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为崇尚祖先,团结家族,凝聚民族,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祭祀场所,但不是追念前贤的唯一。
(中原春季旅行日记10 2021.4.11写于珠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