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陕西旅游(游记,二十三)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下山)

发表于 2019-05-26 19:19

2007年9月16日 星期六 睛(下山)

2007陕西旅游(游记二十三,东线游)


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下山)


今天是出来的第八天,在陕西的第六天。这一夜是一点都没有休息好,随时都有很多人在外面叫叫嚷嚷、大喊大闹的。有的是刚爬上南峰来的;有的是为了节约钱不愿意住旅店穷游的;有的是没有钱住宿的等等。好不容易睡着了,总觉得是刚刚睡不久,外面就有人在大喊:“起床了!起床了……看日出了!……!快起来哟!看日出了……!”还连续叫了好几遍,等我慢条斯理地打开手机看了看时间才5点钟,便又很快穿好衣裤,争取抢占一个有利地形。东峰看日出有三个地点:一个是观日平台,地势平坦开阔,立有一个高10米的碑;另一个是东峰绝顶处,地势略高些,较陡,能容的人少;还有一个是东峰宾馆后面公共厕所外有一处上百平方平的看台。三个点的距离就是那么三、四十米左右。

天还没有亮了,风又特别的大,气温也下降了好几度点,感到寒冷侵袭,有一点儿冷,但因为准备的较充分,把带上来的衣物都全部裹在了身上,还能克服到天亮。大批的观日游客开始朝东峰顶处窜,我也跟了上去,这是在找观日的最佳地势,经两三处的选择、考虑,最后决定还是留在东峰宾馆后的看台上等待日出比较好一点,原因是这里比较安全,风也没有那么大。

听说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的最佳位置属华山东峰顶处,这里四面如削。清晨,东望群山,只见日吐万丝,霞光普照,山岭、松林无不染上金黄的色彩,大地同时七色交织,五彩缤纷。我们在这里能感受到华山观日处的无限美景。可是天工不做美,日出刚开始便被一小片云层给遮挡了,让人们感觉到了一丝的落寞,大家都尽兴而来,总不能扫兴而归吧!一两分钟后,大家突然一阵欢呼,抬头望去,太阳已经突破了乌云的围绕,蹦了出来,它也许已经体会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不愿意让这么多的游客带着遗憾离开这天险之地。在这里看完并拍照了照片后,天有一点亮了,这时才知道在这里护栏边处俯视岩下就能看到下棋亭,要到下棋亭,必须要经过“鹞子翻身”,也就是华山的第二险。不过现在那里已经用木板给封起来了,不让人去登、爬,不过从这儿看下去,也能觉得相当相当的险啊,不说“翻身”的绝壁,就是下去后走在下棋亭的石路上,光秃秃的一个石脊,两边没有铁链护栏,那是很容易滑落下山去粉身碎骨的。

我们又上爬了东峰绝顶处,只有几十米的距离,路虽不太好走,我们还是几分钟就到了。因为前几天下过雨,在沿路的草从里行走还有很多露水,所以山下的水气还很重,空中形成片片白云,层层相叠,直到天边,这也就是常说的云海了。望着红彤彤的太阳,看着雪白雪白的云海,我都舍不得走了。大自然就是这样美,真想在这里常住下去,直到成道成仙。李白有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赶快掏出相机吧,留下这美好难忘的日出过程和美丽云海。

看完了日出已快七点钟了,现在该看一看东峰上的几大景观了。首先看到的是东峰顶处的杨公塔,东峰杨公塔在东峰的北端处。

朝阳台在东峰最顶处,是太阳最先照耀的地方,又是游人观赏华山日出的最佳位置,故名朝阳台。东峰也因此也被称为朝阳峰。台的面积大约有十平方米左右,因崖势向外悬空伸出,从远处望去,如同鹰嘴。游人行走其上,往往有心旌神摇之感。台上苍松林立,浓荫蔽天,站林荫间向东望去,视野开阔,山岭连绵,千重翠浪尽收眼底。极目处,黄河如带,沃野无垠。游人每登华山,都将在处观赏日出作为第一幸事。每天清晨,朝阳台上挤满了人,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东方,总怕错过了观日出的最佳时机。日出时的景象非常壮观,每一瞬间都会有千变万化。

天还是有点寒冷,也该到了下山的时间了,我们从东峰下山。是从“云梯”下来的,这是新开劈的一条从中峰上东峰的捷径路——“云梯”,更险于日月崖的那个上天梯。年轻人游过中峰之后,便可从此登上东峰。而年老体力不佳或妇女儿童,则可出中峰山门之后,沿东峰和南峰之间的峡谷,顺级而下继续南行。由于在这个时段下山的人很多,在“云梯”处要排队的。我们在那里等了十多分钟,特别是看见一些女生和一些胆小的男士,下梯时一步步地挪着下,要轮到我们时不知要等多少时间,实在没办法,什么公德和素质都不理它了。从“云梯”下来后,回过头去再看看这条陡峭的云梯,如果没有胆量和勇气,那你就只有绕道去东峰了。

出狭谷,视野顿扩,在三峰怀抱之中有一平地,这里的地名叫细辛坪,方圆有三四亩地大小。明代范守已曾作《憩细辛坪》诗一首:“艰危历万险,初到细辛坪。洞口千峰聚,羊肠一线明。浮云埋涧谷,岚气变阴晴。夜久深忘寐,风声万壑鸣。”把这里的地势环境描写的恰如其分。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华山细辛,就是这里所产的。古代曾专门用这里所产生的细辛,就是这里所产的。古代曾专门用这里所产生的细辛,作为向皇帝的贡献物。陈抟赴召归山后,曾向宋太宗进贡过这里的细辛。此外,这里还产天麻、山参、黄精等贵重药材。旧时,有的华山道士还经常采药出售,以维持其清贫的生活。对此,在描写华山的诗中多有出现。如杨贵妃的侍女张云容在《赠华山游人》一诗中写道:“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巅。回首归去路,相得入翠烟。”唐代岑参在《赠西岳山人李岗》的诗句也有“莲花峰头贩黄精,华阴道士卖药还”的诗句。可见当时华山道士采药,是确实无疑的了。

从东峰下来我们首先去了东峰下边的“品箫台”去看了看那里的“引凤亭”。

“品箫台”是一个一山包上的平台,面积约百余平方米,环周古松苍翠,风景幽雅,因华山隐士萧史常在此品箫得名。传说箫音如行云流水,高妙空灵,曾引动百鸟翔集,合鸣起舞。特别是一曲华山三弄,让秦穆公的爱女弄玉如醉如痴,后终于以箫声为媒缔姻,随萧史来至华山隐居。台上原有座用铁铸的亭子,称为“引凤亭”,这个“引凤亭”就是当年玉女吹箫与萧史相会的地方。毁于“文革”时期。现在看见的石亭是1987年重建的。

在引凤亭东崖边有一颗松树,为绝崖边沿一松,名为舍身树。树干挺而光洁,树时其半凌空远出崖外,呈舍身朴崖之势,故名。明王履《玉女峰记》载:“努处小松一,生附岩侧,不见根。出岩上者三之一,中无鳞而光。”又载:“仆曰'此舍身树,游者抱树转数匝则获福'。余僮闻,即抱之转不休,峻遏乃止。”

时越三百余年,今树已粗合抱,华山管理部门设有栏杆保护和严禁攀爬,但还是有不少胆大的游客抱着树干将身探出崖外,以窥崖下深壑。此举多险呀!

玉女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爱女。秦穆公(?—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据传,秦穆公的这一爱女——玉女,初生时终日啼哭,而当见到楚国进献的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时就不再哭闹了。周岁的时候,秦穆公拿出许多金银珠宝、脂粉笔砚,连同那块玉放在一起让她抓,她只抓玉。穆公见她如此爱玉,便为她起名叫弄玉。弄玉长大后,美丽异常,喜爱音乐,尤其擅长吹笙。穆公请能工巧匠将那块碧玉给她琢磨成十分精巧的碧玉笙,弄玉用它吹出美妙动人的乐曲和百鸟的叫声。她吹凤鸣时,比真凤凰鸣叫还要好听。许多王孙公子向她求婚,她一概不允,一心只要通晓音律、善于吹笙的忍作伴侣。穆公无奈,只好按其她的心愿来为她择婿。

当时,周朝有一博学多才的青年史官,名箫史,因冒犯权贵弃官隐居华山,采药为生,继续写史。箫史也十分爱好音乐,善吹箫。他的箫用紫玉琢成,玉色温润,光彩照人。夜深人静,箫史常吹箫自娱,箫声伴着清风送数百里外。

一天晚上,风清云淡,月色如洗,弄玉正临窗吹笙,忽听东方飘来阵阵悠扬的箫声。箫声暗合笙声,笙起箫起,笙停箫停。箫笙相和,徐徐如扣,似问似答,格外动听。弄玉先以为是幻觉,可一连几晚都是如此,她感到很奇怪,便央求父王立即派人寻访吹箫人。穆公派人外出寻访,好容易才从华山找到箫史。箫史被召进宫,穆公命他当场演奏。箫史不慌不忙吹起紫玉箫,箫声优美而奇特。一曲刚罢,清风徐来;二曲声声,彩云回合;三曲就有白鹤成对,翔舞天空,彩凤双双,栖于枝头,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真是人间奇迹!穆公、弄玉及王公大臣惊叹不已。弄玉又见箫史少年英俊、风流潇洒,便产生了爱慕之情。穆公决定召箫史为婿,就在当天为他们完了婚。

婚后弄玉、箫史感情深厚。箫史在宫中白天写史,晚上同弄玉品箫吹笙。渐渐,箫史对宫中沉闷的生活感到厌倦,渴望再回华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集中精力整理史料,编修好史书。他把想法告诉弄玉,弄玉很是支持,并情愿与他同望华山。穆公得知消息又惊又气,他惟恐箫史、弄玉悄悄离去,派了许多卫士对他们严加看守。临行那天,弄玉见卫士戒备森严无法脱身,非常着急。这时,只见箫史不慌不忙对着天空吹起了紫玉箫。顷刻,天空彩云飘浮,五色彩云中徐徐降下来赤龙紫凤。箫史、弄玉分乘龙凤,在箫声和鸣声中绕宫三周,然后悠悠向东飞去,一直飞到华山。从此,他们就在华山中峰居住下来。至今,玉女峰上还有玉女祠、玉女洞、玉女洗头盆、玉女梳妆台遗迹。为纪念萧史弄玉,后人在这里修建了玉女驾凤的“引凤亭”,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关于这段奇事,在《东周列国志》上有“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至今这一神话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这银白色花岗岩石亭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

峻险峭拔的华山,远望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东西南北四峰是花瓣,中峰是这朵奇异莲花的花心。这个花心又名玉女峰。从引凤亭到中峰,亦称玉女峰,只有数十米的远距。

玉女峰不高,是一个小小的山包,到这里来的人也很少。路是一段较平坦的林荫小径,这条小径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我们穿行在其中,香浥禁袖。中峰略低于东、西、南峰,海拔2042.5米。是依附在东峰西侧的一座小峰,古时曾把它算作东峰的一部分,现在人们把它列为了华山主峰之一了,这是因为这里就是那位不食五谷、常服玉浆的玉女曾住这儿,现在在中峰所见到的玉女祠建筑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修建的。底部为一巨型龟形石,东边为头,西边是壳。在龟石下边当年玉女修真处的石洞改造成旅馆了,冬暖夏凉。祠内塑有玉女神像,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祠两边是为游客和香客准备的简易床铺。玉女祠原设有客堂,内有光绪皇帝上山时居住过的“龙床”、康熙皇帝赐的黄罗伞和蟒袍、慈禧太后赐的凤冠玉带,还有慈禧书写的“鸾泰凤舞”匾额及光绪皇帝书写的“仙苑花雨”匾。只可惜文革时也都被毁了。祠的南边石板上有一棵古松,人称无根树。由于此树周围条石垒彻并无土无水,只有一石砌的洞龛,龛的顶部独生古松一树,树干扭曲多姿,游人觅其周遭,均不见根生何处,故谓之无根。昔善男信女神作神物,为其焚香者颇众,以求获福。唐顾况有诗云: “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不是得攀。”此树六十年代初仍枝叶茂盛,可惜枯死于文革时期,今仅存枯树,然其态犹可一赏。堪称一绝。

树旁有一石臼叫“玉女洗头盆”。本为几个大小不一的天然石,虽不大,但容量却不小。传说是弄玉洗发的地方,故而得名。杜甫在《望岳中》就曾写到:“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盆。”贾岛也有:“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

关于洗头盆的奇异,史志记述很多。王处一的《西岳华山志》记述,玉女祠前有五个石臼,臼中有水,绀碧澄鲜,旱不干,雨不溢。吴同春《太华双游记》记述,用洗头盆中的水洗发,头发润泽光滑。当地民间传说,用盆中水洗发,可使脱发再生,白发再乌。无论此记述与传说有多少真实性,然而游人对洗头盆确实是向往有加,就连唐诗人杜甫也“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洗头盆所在的岩石上,名人题刻较多,其中有王宏嘉的“窗虚五夜”等。

玉女石马在玉女祠南,面南一山崖,石洁白,形如马。传说石马为玉女座骑。中峰多数景观都与萧史弄玉的故事有关。

又传说当年秦穆公追寻女儿来到华山,一无所获,绝望只好建祠纪念。祠内原供有玉女石尊一尊,什么龙床及凤冠霞帔等物,全都毁于天灾人祸。今祠为后人重建,玉女塑像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庄清丽,古朴严谨。

玉女峰虽面积虽不大,但景色却极幽美、甚佳,是游人休息的好地方。这里题刻极多。如在祠外林荫道东侧的明星玉女岩上,实为东石楼峰西崖壁。岩顶古松参天,浓荫蔽道,崖壁直立如削,光洁平滑,上有“双手擎天”、“砥柱中天”、“揪剑吉祥”、“皇图巩固”、“亲恩配天”等多处题刻,都是几尺大字,个个苍劲有力,其字体雄浑遒劲,不失为书林上品。看上去真是一种艺术享受。除此之外,古人抒写玉女及玉女峰的诗文还很多。唐代杜甫在他的《望岳》诗中有“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盘”;唐王翰有《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诗;明顾咸正《登华山》诗中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句等等。这些诗文更为中峰锦上添花,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峰的宝贵资料。

在这里可以以远处的山、近处的树为背景多照上几张好照片作永久的收藏。这里离南天门就一沟(马槽沟)之隔,能遥望南天门的宏伟雄姿。直线距离也就二三百米,但要达到南天门,却要走几十分钟。首先要下一道百米长、四五十度的石梯陡坡,到了马槽沟后,还有二百米的山沟小路,再往上爬行百余米的崎岖山道即到南天门。这段路攀爬起来有点吃力,当我们爬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后就大汗淋泣,粗气不断。走了近一半后便坐下来休息,顺便把早餐进了,吃的还是从西安城背上来的牛奶、洒琪玛、豆腐干等食物。又减轻了背包的重量,又填饱又肚子,走起来又有精神了!不知不觉就看到了南天门外了。

南天门在南峰东侧。从东峰南坡的另一条路,下经二仙龛、紫气台,沿崎岖小径攀援也能到达。南峰是登临朝元洞、长空栈道、贺老石室、全真崖的必经之道。

《说铃》记述:“南峰下有峡曰天门,西出当南峰之背。”可见了清初时南天门仅指升表台处通往长空栈道的石峡通道而已。通道门上方凿有“南天门”三字。沿级而上,先到“南天门”,南天门又名“文昌宫”。

今天的南天门上下两栋庙宇都是清初所建的。上庙称文昌阁,原在西峰,久圮,清乾隆年间渭南蒋公出资移建于南天门。下庙中有通道,为登临聚仙台、长空栈道的必由之路,当地人惊慌称之为南天门,两栋建筑各在一九八О处时经省政府拨款修葺一新。门楣“南天门”三字为 1978 年时陕西省委副书记李尔重所题。在南天门庙门往北,有一麦吊杉大树,又称垂枝云杉,树高36米,粗数合抱,笔直挺拔,如擎天之柱耸出云表,故名擎天树。为目前会山主峰高树之最,听说在华阴城区都能看见。

在南天门前面北路侧,一片形石高十多米,贴崖而立,石上羽状纹理清晰可辨,色苍黑如黛,若一只硕大的鹰翅,故名鹰翅石。传说神鹰是华山松之挚友。一次,当雷电施暴欲击毁松,神鹰立即俯冲过来,张开翅膀仿住树冠,不幸一翅被击折,落地化为此石。

上了南天门往左是一石峡通道,出宫后门,便到南峰之背,东有一处小小的平台,一丈见方,三面悬绝,有铁围栏遮护,在此可观险景,称升表台,亦称聚仙台,此台筑在一巨石之上,三面临空,仅两米见方。凭栏下视,烟雾茫茫,使人心惊肉跳。传因轩辕皇帝曾在此完好会群仙而名。这里是祭天神的地方,每当春夏交接之际,道徒们常在此焚香表祭天,风便将残纸碎片吹入空中,飘飘扬扬,谷中群燕,竞相争街其表,各具姿态,叽叽喳喳,别有一番情趣。故又有“燕子叨表台”之称。所谓“落雁峰”,并非有大雁常在此降落,而是指燕而言。

升表台东北有巨石倾斜如瓦,石下空间大小如三间房屋,故称三间房子一页瓦,为华山奇石胜景之一。

穿过聚仙台便来到了长空栈道,它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在垂直的崖壁上凿洞、插楔、铺板搭制而成的“长空栈道”,俗称镍镍椽,当地人言:“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可见其险。我们可以往前走一小段,看看前面的路,但不要下去。栈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有二尺许,是为上段,折而下,崖隙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

长空栈道是华山险道中险中之险,也是华山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原原不绝,其中不乏文海名流,多有记述传世。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太华山记》是记述:“出南天门向西就是栈道,栈虽有铜柱铁索拦护,然阔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尽头。下折为井,高约三丈,旁出复为栈……”《说铃》也有记述说:“长空栈在半壁,广八寸,长十丈余,背空虚行。”吴同春《太华双游记》把履栈道的体态记述得列为形象:“垂双索下坠,行则面壁,臂缘索,足横移,舒踵常落板外……”

栈道多次整修加固,尽管木石桩为铁桩,换木椽为方木并定时更新,以保游人安全。

这里背包可以免费寄存,只能带随身品和相机进去。原来因为出过多次事后便给封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又开放了,有带着安全带下去,安全带租金30元/人,不准带相机、手机和女士提包。如果要照相,服务人员可以给你快照,30元/张。所谓的安全带,实际上就是两根带扣的短绳,要交换着把它们扣在栈道的保险铁链上,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有一个绳系在身上。“长空栈道”真的很险,开始一段硬是在绝壁上凿出点点凹进,靠手抓着铁链,脚踩着凹进,慢慢向前挪行,后一段是在山壁上硬嵌入根根钢锭,铺上木板贴山而行。向下望去,千尺绝仞,如果稍有不慎,尸骨无存。在换保险绳时,两腿都打颤,整个过程都不敢向下看。过了栈道,就来到一块平地,供奉了一个道家的神(我当时以为是太上老君,后来才知道是华山神少昊)。由于险,人迹罕至,来客可以在这个清静的道家圣地许上一个愿,希望他保佑我们全家老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栈道还需要原路返回,这样第二批人才能爬,否则在路上狭路相逢,肯定有一波人是要掉下去的。

全真岩的全真观是华山著名人文景观,属华山十大谜之一。为松桧峰顶向南悬空倾伸的一面巨大岩石。从南天栈道可到达岩下,岩腹间有贺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贺志真(有称郝志真的,以下称贺老祖)开辟的修身之地。

全真观最初在玉泉院西,又名朝元洞,是元代初年道士贺老祖修身养性之所。据史载,贺(郝)志真,号元希,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年(1276)自甘肃西部,不远千里,一杖一钵来至华山,在玉泉院西,依山劈荆结庐而居。尽管贺老祖把居住之所命名全真观,意在振作与弘扬道教全真派的宗风与德化,但终因观宇简陋,身单力孤而愿未足。于是,他便弃观攀登华山主峰,始营劈山凿洞大业。

四十年间,贺老餐霞饮露,沿华山峪谷选址凿洞,甚至在鸟迹罕至,猿猱不到的危崖绝壁,攀藤悬空,凿石不止。终于凿洞七十有余,使元代之后来华山修行的道友,都有了禁身之所。时贺志真因凿洞声名大震,与他有关且带有神放话色彩的传闻不胫而走,慕名投师修道者蜂拥而至,达官贵胄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而贺志真则闭门不见。后来,为躲避烦忧,他便栖身于南天门外朝元洞或长空栈道尽处的石室中。

人们由于见不到贺道长,便只好在他最初结庐的全真观供奉香火,全真观因之也就成为南天门外朝元洞的下院。至元大德已亥年(1299)十一月,贺志真在长安潜真庵逝世,年八十八岁。其徒姚真常等,将其遗骸归葬于全真观西山麓石龛中。后来众徒遵照贺志真遗训,长驻全真观,戮力经营,到元仁宗皇庆壬子年(1312)时共十四年间,全真观达到鼎盛阶段。殿堂宏伟壮丽,殿正中供奉三清金身塑像,两厢有大小神像400余尊,构成一幅浩浩荡荡的朝元图。殿堂门楣署以“朝元”二字。远近游人朝华山进,必来祀奉,其香火之盛为当时华山各宫观之最。当有人问及为什么改全真观为朝元洞。道侣们则解释说:“朝元,即朝拜元始天尊,元即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即元,故在乾而物资始,在坤而物资生,天所以天,地所以地,人所以人,物所以物,莫非元也,莫非一也。”因此,凡游华山者,必先到朝元洞,以便弄明白万物复生皆从元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然后才能经历万仞之巅,达到道教所追求的神真之境,于寥廓中濯形之污,于杳冥中端正意念,真正达到忘其肝胆,遗其思虑,无物无我的境界。

七百年间,朝元洞几经兴废。 1958 年陇海铁路南迁进,朝元洞龛被毁,仅存残庙数间。至“文革”中,所有建筑废毁,仅存翠竹数亩,石狮一对。观前有石碑一通,保存尚好。其碑立于元泰定年间(1324 — 1328),碑文记述贺老祖来华山修道并开洞的功绩及修筑朝元洞始末。全碑雄伟富丽、篆文流畅精美,堪称金石一绝,属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全真崖下方有个半截子洞,即贺老祖“仙化”之处。贺老在“回心石”那里重新收下的那两个回心转意徒弟后,重又跟随贺老祖在此打洞。刚打到半截,徒弟见有人来了,怕他们把洞又要了去,便大声喊道:“师傅,有人来了!”这一喊,郝祖立时坐下,瞑目“仙化”了。这个洞也就没打完,只是个半截子洞。半截洞斜上方的石崖上有传为郝老所刻“全真崖”三字。这里悬崖绝壁,上下左右都过不去,堪称华山一绝。

关于全真岩传说,各类史志书籍记载颇多。《三才图会》载:“静室旁有岩,高数十丈,遥覆其室,并书‘全真岩’三字。”《华岳图经》中记述,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约七八尺高,镌刻在那样一个地方,除过能腾云驾雾的神仙,凡夫俗子肯定是办不到的。明书画大家王履的《南峰记》中记述得列为形象:岩好像一个弯腰人的头部,远远遮盖住腹部的石室。倒坎岩顶端镌“全真岩”三字,并涂以红色。世上没有神仙,字肯定是人类所为,但在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不可上,下不可下,难道刻字的人是站在空中所为吗?这是多么神奇的壮举!史志还记述,曾有人以重金悬赏想拓下岩上题刻,但终于因无法到达题刻的地方而抱撼、放弃。民间传说题刻为贺志真所为。

游览完南天门附近的景观后,出南天门拐左弯往西北方再往上行,即可到金天宫遗址和南峰绝顶,未到金天宫遗址前首先要通过一个叫“避诏岩”的地方。避诏崖是东西两岩相对而出,中间形成槽沟,东岩前倾悬空如覆,岩壁布满石窝状蜂巢。岩腹间凿一长方形石穴,面积约3平方米。洞口通西岩架独木为桥,抽去独木无法进入洞中,洞额镌刻“避诏岩”三字,相传是陈抟手书。

此洞乃是陈抟为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陈抟隐居时说: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在《华岳志》的记载里,五代时的周世宗柴荣召见过陈抟一次,授大夫之职不就。宋太宗赵光义召见过两次,仍不受职。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陈抟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这里,并作《答使者辞不赴召》诗一首:“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乐静缘。三色满庭供画障,松岚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学仙到洞天。轩冕浮云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使者张泳对陈抟态度很不满意,复命后写《自成都诏归寄希夷》诗一首:“世人大抵重荣名,见我东来夹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虚声。”气得他在诗中骂起人来。明代袁宏道至此,也作诗一道:“一枕孤云分外青,堕驴归者有无情。岩中只可避丹诏,那得深山避死生。” 听说成语“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陈抟不愿做官,就躲避在此,并以“一片野心皆被白云留住,九重龙诏休教丹凤衔来”而回绝了宋太宗,此处因而得名“避诏崖”。

避诏崖在宋代前本无其名,史志记是古代隐遁之士藏匿珍贵典籍的地方。《华岳集》记述北周时道士焦道广曾在此隐居。自宋代著名隐士陈抟在此躲避朝廷征诏之后,岩方得名并成为华山的著名景观。

在避诏崖对面,也有一对乔松,与金锁关下换鸡架东侧的那两株兄弟松一样,同根连体,粗壮直挺,参天而立,犹如一母双胎之孪生兄弟。

从避诏崖到金天宫只有几十米远,几句话的功夫就到了。金天宫又称白帝祠,在南峰松桧峰头,是华山主峰上祭祀华山神的主庙。是南峰上的主要建筑,也是华山上边最为宏伟状观的建筑。这里是专门为供奉白帝的,所以此建筑也称白帝祠。白帝即少降,亦作少吴。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号金天氏。在五岳中他是专管华山的神。唐玄宗曾封他为“金天王”,元世祖则封他为“金天大利顺圣帝”。所以“金天宫”的名称也就是由此而起的。

古时,祀岳均在山下,至魏太武年间(424—425)才在主峰立祠,然旧址已堙没时久。今遗址始建于明代,后毁废。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翠盖西巡,朝华山时见金天宫一片破败,便拨银令陕西巡抚鄂海重新修建,庙成后康熙帝亲赐题匾,鄂海撰文立碑。金天宫大殿全为大片铁瓦,内塑有神像,院前大门边还建有钟鼓楼。乾隆四十三年(1788),陕西大旱,陕西巡抚毕沅至金天宫祀神祈雨,后果然天降甘霖,毕沅奏请朝廷,对金天宫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乾隆皇帝不仅亲笔御赐了“岳莲灵澍”匾额,而且为新修的金天宫撰楹联一副。上联为:作庙始西京升馨自昔。下联为:侑神配东岳鼎建维新。额为:金祗载福。

由于清初几次大的修葺,金天宫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建筑宏伟壮丽,古朴庄严,且铁瓦石墙,文窗绣拱。宫内大殿供奉西岳华山神少昊,其祀典之隆,规模之大非他庙所能比拟。所有朝廷命官祭华岳神都隔断此敬献牲礼,故殿堂上常有他们的题匾。至民国年间,不悬有清道帝的“泽流玉井”、光绪帝的“昊灵万古”、慈禧太后的“道隆西极”以及蒋介石民国二十五年秋所题的“金天宫”中堂一幅。

民国五年(1916)陕督陈树藩在金天宫门前两则建钟鼓楼,其建筑风格秀丽典雅,为金天宫增色不少。民国二十年(1931)在金天宫后松桧峰头筑亭一座,使金天宫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小区。亭名松桧亭,亭上园锥式铜顶重七十二斤,原为古云台观之观顶。这里有大片松林,枝高叶茂,中有古观庙宇,配上林间小道,景色非常优美,清代诗人王又旦到此后随作诗一首:“探幽凌绝境,谒帝陟层巅。赤日岩中出,清流树抄悬。文窗陈俎豆,绣拱错风烟……”

遗憾的是,金天宫全部建筑都毁于“文革”期间的大火中,仅存遗址。这里虽只留下残墙碎瓦,但虔诚的香客们还是在院中照样烧香磕头,许愿还愿。好在听说该处观宇重建工程的设计已经通过评审了,不日即将破土动工。

过“金天宫”南上,便是松桧峰顶。松峰以松桧得名,现今依然如故。在松桧峰头,有袁宏道题“石公峰”三字(“石公”是袁宏道的号),是门人王之良所刻。在松桧林中有一小亭,这就是“杨公亭”。它是杨虎城将军于1931年所建,亭座,刻有杨虎城华山游记。人们坐在亭内透过松桧,可望见东、西两峰屹立的“杨公塔”,恰似两只犄角,为华山风光添彩不少。

看完“金天宫遗址”和“杨公亭”后我们就开始下山了,原因是再往上就是南峰绝顶,南峰绝顶昨天下年已经上去过了。我又站在这里看了看各峰之间相距、高度。在反回时,重走了刚才从马槽沟上来的原路。到马槽沟后又插“金锁关”、“韩信投书处”。这时正是上午游客最多的时间,从苍龙岭北峰的这段路上满了人,大家正在往这个方向爬着,而且全看着的是人头,他们看到我觉得好亲切哦!看见我下山他们纷纷向我打听住在山上看日落日出的情况,有的向我询间路程及难度等的事情,我当然是自豪万分的指点一番喽!

从“飞鱼岭”到“苍龙岭”、经“王母宫”、“栈道”、“擦耳崖”直奔北峰,这是一条新开了山道,是专门为下山者新开辟的一条通道,走此道要绕过很多山石和庙观直通北峰。路很宽阔不说,也比较缓,也可直通索道上站。我们没有走这条比较舒适的路。从南峰到北峰全是下坡路,走起来比较快,二十分钟左右就到达北峰了。在索道处,路又有成了多条,一条是下到类似“天梯”似的梯子,到“智取华山道”,即到山下的索道下站处。一条到索道上行站的,一条是上北峰顶的,还有一条是栈道的,另一条是到擦耳崖的。

北峰又称云台峰,海拔1614米,是华山主峰中最高矮的一座山峰,因位置居华山之北而得名北峰。北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北峰山势峥嵘,四面悬绝,三面绝空,只有一道小岭和南边各山峰相通。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又因常有白云薄雾,峰好像是云上之台,雅称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北峰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的好地方。北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攀登华山绝顶途中理想的休息场所,1996年开通的登山缆车上站,即在峰之东壁。

北峰口处有一石牌坊,上刻有“北峰顶”三字,是游人照像留念的主要地方之一。南边有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张大千兄弟来游华山题刻。入北峰通道两边立有石柱铁链,保护游人安全。往里走原有石牌坊一座,南镌“白云仙境”,北镌“云台第一门”。曾筑有“倚云亭”。五代时,北周武帝建造真武殿。此后历代均有修葺。明朝永乐年间,殿中塑有一位皇帝的太子名真武的神像。传说真武对人之生、老、病、死四关提出了脱尘之愿,提倡精神永存。他终生不即太子位,立学研究扫荡宇宙不祥之气,最后超凡脱尘。旧时北峰是华山香客最多地方。

北峰绝顶平台的右侧处是用花岗岩凿刻的“华山论剑台”,华山论剑台是根据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回《华山论剑》和《神雕侠侣》的最后一回《华山之巅》对华山的染指推出的“华山论剑台。”

巨著中提到的华山论剑一说:论剑每隔25年举行一次,共进行过三次,三次论剑金庸先生对武侠境界的三次理解不同,可以说是认识的深入和递进。

第一次华山论剑就是把天下武林人士选出的五位武林高手请到华山顶上比武功,他们是黄药师(东邪)、欧阳锋(西毒)、段智兴(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阳(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争夺《九阴真经》。实际高手都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中神通王重阳以德胜。

第二次华山论剑事实上没有一个结果,王重阳已逝,郭靖少年英杰刚过二十岁,接黄药师、洪七公三百招不败。黄药师、洪七公编默认郭靖天下第一。欧阳锋虽然武功卓绝,黄药师、洪七公都难以胜他。可他因为练了假的九阴真经,全身筋脉逆转。黄蓉伶牙俐齿,最后将欧阳锋给说疯了。至于南帝段智兴因为出家,法号一灯,早已看破名利,故没有参与这次论剑。最后到底谁是天下第一,描写当中看不出来,我们可以猜测出来,如果按第一次的标准应该是西毒欧阳峰是天下第一,因为给这样一个人天下第一有点不太符合武林道德规范,因此无果而终。像欧阳锋这样的人为武学痴狂本身足以达到某种境界,但是这个人把他的武术技艺精深用在某些方面金庸先生并不赞成。

第三次华山论剑,中间是老顽童,他武学天下第一,和欧阳锋正好是两极对立。

老顽童是否定欧阳锋的,老顽童千方百计忘掉他所学的武学,他莫名其妙这些东西粘在他身上,他老想甩掉,不求而得。金庸先生对所有的武林人士当中认为武林人士最大的痛苦,江湖人士最大的痛苦不是爱别离,其实是求不得。老顽童是求不得的典型,表现了金庸先生对武学当中某种境界的思考。

可以说我们看三次华山论剑应该循着这样一种思路看到金老先生对这种东西的深入,一步步把我们带到境界的升华。三次华山论剑是金庸先生对武侠境界的三次理解不同、认识的深入和递进。

诸如,金大侠在“华山论剑”时被问道:为什么把武林最高级别的论剑放在华山,为什么不写嵩山论剑?大侠笑谈:嵩山很大,但是没有华山这种武侠小说的味道。华山有仙气、灵气。武林人士想要验证自己的武功修为,想争得天下第一,必须来这绝险的山峰,其实这攀登本身就是一种验证,除了武功,还有意志。无数的武林好手在千般苦行之后,能上得山顶最终名冠江湖的竟只有寥寥数人。环顾群伦也只有华山有这样的风骨能衬得上这样的英雄豪气。

剑,本是中国古代兵器,有“剑为百器之帅”说法。史传黄帝得天神授示,采首山之铜铸为剑,讨恶伐逆,号令天下,经夏商周,历代皆铸剑,是神权、王权的象征。不仅如此,剑还是“君子之器”,深为各阶层人士所崇尚。

剑既为天授,道门尤奉为神器,凡科仪,皆必用剑。所用剑器,或为金铁,“为百炼之钢,无妖不斩”,或为竹木,“喷1书符,遣将逐邪”,或不见形,如道门中《慧剑诗》所述:“紫极洞中传剑诀,不属阴阳不用铁。先天元气煅熔冲,铸成便会诛妖孽”。剑的长短尺寸亦不一,或为九尺六尺之长剑;或三尺常形,或仅数寸,变化随心,如意通灵,皆依道法中的圣数,运用也各有不可思议之玄妙。而剑的铸、藏、佩、置以及装饰也各有法度,难以备述。在道教文化中,剑也确实神奇。许多神仙都是御剑而来,化剑而去,仗剑施法,诛魔斩邪。自《庄子·说剑》以来,论剑典籍,不胜枚举。而修炼剑术,亦可成仙,如《真龙虎九仙经》将剑仙列为九仙之上乘。世传剑术之道,皆始于道家,上乘者,为养性修真,降魔卫道之法,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五载吕洞宾语:“吾实有三剑,一端贪、二断烦恼、三断色欲是吾之剑法也。”

下乘者,为腾跃击刺,御悔强身之法,既今之武术功夫,流传最广。而道门中出于宗教需求,更重前者,多称之为神剑、法剑。不仅是代天行道的法器,还作为道派传度的信物,是镇山之宝。华山为西岳,按道家五行之说,西岳属金,据《五岳真形图》所载,华山本主羽毛飞行,兵革剑器之属,可见渊源之深。据淘弘景《古今刀剑录》说,大禹治水,曾铸神剑五柄分藏五岳,名“镇岳上方剑”,这就是史书所载华山的镇山之剑,却不知置于何处。清光绪山洪暴发,河峪改道,有人拾得龙脊,夜视有光,华阴县令闻之命人开启龙骨,见一剑,上有古文字,曰:“镇岳上方”,欲献之朝廷,却不翼而飞,今下落不明。

华山派是道流之大宗,剑法宗承吕洞宾、陈抟一系,仅论击技工夫,就属博大精深,在武术界影响深远,就其特色而言,身法飘忽,剑走轻灵,当空一击,不架不迎。关于华山派剑法,前人有诗形容:“翻天兮惊飞鸟,滚地兮不染尘,一撒通身皆是手,只见剑光不见人”。

华山论剑用这个名字是一个文雅的讲法,并不是讨论剑法,也不是用剑来比武。有人批评过,华山论剑没有一个人用剑,有的用手掌,有的用手指,为什么用论剑?论剑是中国文化文雅的讲法。

一九四九年解放军英勇智取华山的战斗也是从北峰这里开始的。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大西北的强大攻势,陕西关中大部分县、区相断解放。1949年5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华阴县城。盘踞华阴的国民党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第六旅长韩子佩率残部百余人逃上华山,妄图借助华山天险负隅顽抗作垂死挣扎,与人民顽抗到底。韩子佩扬言:“华山自石一条路,解放军不是天兵天将,没长翅膀,飞不上来。”

我解放军就要打破“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这一说法,首先由侦察参谋刘吉尧带领路德才、杨建东、孟俊甫、崔朝山、张自发、杨党成组成侦察小分队,深入华山山区,通过访贫问苦,侦察地形,请求当地群众支持,独辟蹊径。经过12天的艰苦努力,6月13日下午,刘吉尧带领侦察班由当地樵夫王银生作向导,从黄甫峪攀上北峰两岔口穿过丛密遮天的梢林,爬越千余米的陡坡,来到了东峰下边,向六七十度的石崖上攀登。王银生腰缠绳子,用竹竿挂在石崖上的树根爬了上去,然后侦察员们顺着他吊下来的绳子一个个往上爬去。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走过许许多多危险的地方,终于爬到东峰下边,又经过独木桥和苍龙岭东边的老虎口来到北峰附近。他们披荆斩棘,施钩挽索,爬崖越涧,通过“天井”、“飞云峡”、“青龙背”道道险关,终于在6月14日黎明前抵达华山北峰。为了给解放华山扫平道路,刘参谋迅速布置战斗任务,分别指派两名战士监视媪神洞和西峰的敌人。刘吉尧当机立断,在各关隘守敌正在酣睡之时,变侦察为奇袭,使北峰及老君犁沟、媪神洞等处的敌岳全部束后就擒。他率其余战士冲到无量庙内。随着一阵枪声,勇士们大吼:“缴枪不杀”前后仅用了二十分钟,就全歼了北峰守敌。15日,媪神洞内守敌全部投降,这样苍龙岭至千尺山童的全部险要地点全被我军控制。接着,大部队接到消息后,总队队长马华亭、政治处主任邓远带队从华山峪峰增援,全线出击。在我军强大的宫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般踞华山西峰的韩子佩残部全部交械投降,华山宣告解放。先后捕获了韩子佩、关珍等贼首,于十九日全部消灭了华山残敌,红旗胜利插上了华山峰巅。创造了“神兵飞跃天堑、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

解放华山虽然是个小小的战役,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它不仅阐明了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依靠群众才能赢得战争胜利这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且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次战斗中,侦察班长刘吉尧荣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一九五О年全国工农兵英模表彰大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其他7位侦察队员也荣获了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八勇士智取华山的英雄事迹,相断被作家、艺术家写进史书,搬上银幕,广为传颂。电影故事片《智取华山》。较真实地记述了这一动人的事迹。连周恩来总理看了《智取华山》的影片后也再叮嘱要把人民英雄照顾好。从此,发扬八勇士精神,宣讲八勇士事迹,也成为华阴人民的优良传统。为纪念这一壮举,八十年代始,也随着华山旅游业的兴起,华阴县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就萌发了在华山北峰树碑建亭的愿望,为的是告慰英烈,激励后世,使旅游胜地的革命文物成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一九九二年华山管理局在北峰南边真武殿前百米处建起了六角攒顶飞檐斗拱华山花岗岩圆雕石亭一座,即:“智取华山纪念亭”,亭中树解放华山纪念碑一通。一九九二年八月,举行了揭碑大会,战斗英雄刘吉尧被邀参加了揭碑仪式,并向与会人员进行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从此,北峰就成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场与课堂。

纪念亭为一座高有6米左右,六角攒顶,飞檐斗拱式华山花岗岩圆雕石亭。斗拱内顶端是一枚线雕五星图案,它是人民军队的标志。五星周围是六幅线雕的竹枝、兰花、荷花、水仙花、牡丹花、一串红等图案,象征八勇士机智勇敢的革命精神和纯洁高尚的优秀品质。正面亭柱上有一幅石刻楹联:“千秋功勋三军猛勇震天地;万代楷模将士奇智惊鬼神。”

纪念碑树在纪念亭内。其碑身高4尺,厚有半尺。碑座长3尺,宽1尺有3寸,高1尺6寸,古香炉型,石混结构。愿望阳刻竖排的碑名及碑文。碑文16行,计460字,记述八勇士智取华山的经过、意义及影响。

纪念亭东临华山索道上站,南数百米处是八勇士当年攀上北峰前翻赵的最后一道险关棗老虎口。亭北数步是八勇士当年奇袭、俘虏敌兵的北峰古庙。亭西十米处是八勇士架机枪扫射歼灭老君犁沟、媪神洞敌兵的聚仙台。如今,莅临华山北峰,还可通过观赏《智取华山》影片更真实的感受八勇士当年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因此,解放华山纪念亭与纪念碑,不仅是华山的革命文物,而且成为华山风景名胜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北峰上的其它建筑,在十年动乱中焚于大火。现在所看到的所有建筑都是1990年才修筑成的,只有正殿、陪殿和前殿3部分。整体结构是楼房式建筑,这些楼房只作为旅社接待来宾和游客使用。这里除提供吃住、导游外,还有零售、照相等服务项目。

北峰这里的景观颇多,有影响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神土崖、仙油贡、长春石室、玉女窗、倚云亭、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一上北峰,“北峰顶”石牌楼后原来有一座庙宇,叫“真武宫”(有叫真武殿的),北靠峰头,东西两侧皆临深壑。南面的三开大殿前,是一条狭窄的山梁,也是进出真武宫的唯一通道。从此殿穿过,只见峰顶苍松翠绿,岿然独秀。

真武宫亦名华山无量观,始建于五代时北周武帝,是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明朝永乐年间,殿中塑有一位皇帝的太子名真武的神像。传说真武对人之生、老、病、死四关提出了脱尘之愿,提倡精神永存。他终生不即太子位,立学研究扫荡宇宙不祥之气,最后超凡脱尘。旧时北峰是华山香客最多之处。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文革”期间焚毁于火,现仅留有部分遗址。为华山旧时主要的道教建筑之一。顶上的真武殿孤零零地立在山顶上,好象只要有一阵风来就会把整个建筑卷去似的。通道两边立有石柱铁链,保护游人安全。往里走原有石牌坊一座,南镌“白云仙境”,北镌“云台第一门”。有“倚云亭”的旧址。站在这里,一览群山,鸟瞰秦川。华岳三峰屏列于前,苍龙岭上云雾茫茫。北斗峰、梁张峰拱立左右,白云峰、蜡烛峰蹲在其后。峰上松柏交翠,峰下涧壑清幽。可惜、北峰建筑已毁。

在北峰饭店处的岩石上有一孔石洞,上刻“武帝问道处”五个字,是后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隐居之处。传说,道广独居云台峰上,修炼得避粒餐霞,不食五谷,身边常有三青神鸟向他提前报告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能知未然之事。有人来访,在山脚下他就知道了。北周的武帝就派人来寻访,就在这个里遇到了这位高道,于是这个地方就叫做武帝问道处,周武帝闻听道广之名“便亲临轩庭问道”。后来武帝为了问道方便,便派人在华山的山上现北峰饭店处为道广修了道观一处叫云台观,也在山下辟地为道广建观一处,道广也从北峰移至山下居住,山下的就叫云台观下院,就是现在的华山中学。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华山道教也为借武帝之名炫耀自己,便将此洞叫“武帝问道处”。

就在修筑山上道观的时候,没有土,焦道广道士默祷,就有土涌出来,源源不绝,哪个地方就叫做神土崖。没有灯油,道士就念动咒语,道观里的灯油窖里的灯油就隔夜自满,用之不竭,这地方就叫仙油贡,华山的老鼠总是把尾巴伸进油窖偷吃灯油,后来就被道士咒断了尾巴,所以在华山可以看见没有尾巴的老鼠。动物学家说因为是石头山,老鼠的尾巴退化了,还是有一点点的存在。那个油窖现在是北峰饭店用来储藏雨水之用了。

长春石室是唐贞观年间道士杜杯谦隐居之处。传说杜杯谦苦心修炼断谷绝粒,喜好吹奏长笛,经常叫徒弟买回很多竹笛,吹奏完一曲,就把笛投于崖下,投完后再买,往而复始,从而间断。因他能栖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号长春先生。

玉女窗在北峰南擦耳崖峰头,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传说是在华山修真养性的明星玉女的别馆。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记述:“在云台南峰上有石门,入丈余,直上石窑……”即指玉女窗。

石洞面积约6平方米,座南向北,洞口安有门窗。相传古时明星玉女在华山东峰隐居时,经常到这里小住。后来玉女成仙飞升,空下的石洞便成为华山女道士们居住的地方。现石洞久无人住,游人也很少涉足,玉女窗逐渐鲜为人知。

由于天灾人祸,北峰诸多景观废毁,仅存遗迹,有的因年代久远已鲜为人知。真武殿为北峰主要建筑,千百年间旋兴旋废,民国看着曾有过大的修葺。《华岳志续编》载:“近年于建筑毁于殿基,纳黄河中条于一楼,宁非大观乎!”“文革”中北峰建筑毁于火焚,仅存断壁残垣。今建筑为1988年重建。其依崖就势,古朴典雅,还是保存了点点原建筑的风格。总的说来,北峰的所有建筑己成为是近二十年来的人文景观之一。

十一点钟我们准备从北峰下山了。没有选择从智取华山路步行下山,而是要改乘索道要快速反回西安市内。因为时间排的紧凑,买的是后天中午12点40回成都的火车,明天要用一天时间到东线去,后天上午要游西安城墙,所以要利用今天下午的时间再重返大雁塔广场。东岳庙就不去了,等下次有机会(或有时间)才去看看那个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了。要利用今天下午的一点时间去看那个所谓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的表演。

华山索道有一千五百多米,索道下面是万丈深渊,解放军“智取华山一条道”和现在的黄甫峪至华山北峰登山路也在索道下面,索道的上站和下站也是登山道北峰的起点和终点。坐在索道的铁笼里面,心头就像十五个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到了索道下站还需要再坐八公里的森林绿色环保车,才能走出黄甫峡峪,到达华山东门城外边的车站,每位车票十元。到了车站后还需打的两三公里,进县城后再赶乘回西安市的汽车,每位26~30元不等。

一千五百余米索道线路下面是黄甫峪,要路过一座与华山北峰遥相呼应山峰叫神功峰。峰形状如椎体,高数十丈,巍然兀立。峰顶有一巨石,方正平滑,好像一块巨大的卧碑,石纹宛若文字,隐约可见。传说巨灵神开山导河后,天帝命造此碑,将巨灵神导河之功铭刻碑上以昭后世,峰也因此而得名。现在人看该山峰因其孤立独秀,也称它为独秀峰。峰腰怪石嶙峋,灌木丛生。峰南侧崖石上有蛇石、双鸽石景观。1997年中国华山三特索道杯/全国第五届攀岩锦标赛时,登山健儿们所攀的就是此峰的西崖壁;1998年,华山人寿杯国际攀岩邀请赛;1999年,华山亚洲攀岩精英赛;现独秀峰开辟了两条男女运动员使用的天然攀岩道,现独秀峰的天然攀岩道是全国最好的一块天然攀岩道。

黄甫峡峪在华山峪之东,又名黄神谷。因春秋战国时黄芦子曾在峪内隐居而得名。该路是1994年5月开通的。这条路的开通,方便了游客登山,缓解了登山难度。

黄芦子,姓葛名期(一作姓葛名越),春秋战国楚国人,精通医术,乐善好施,传说他给人治病,无需见病人面,千里之外,患者只需告诉姓名,便能收到药方,药到病除。有史籍记述,黄芦子好道家吐纳之术,能以气禁止飞禽猛兽飞翔走动,也能让江河之水倒流。又传说黄芦子行步如同奔马,头顶常飘浮着一丈多高五色云气。天旱时,他能召唤潭中龙上天耕云播雨。后来,有樵夫见黄芦子乘黄龙腾空而去。今峪内留有黄芦子修炼时的古洞。

登华山主峰的华山峪道路未开通前,游人多由黄甫峪进山攀上主峰,这一情形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一书。书中记述春秋时秦昭襄王令工施勾梯登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箭长八尺,棋长八寸,上刻着“昭王常与天神搏于此”;又传赵武灵王也由此峪进山,施勾梯登上华山主峰,并勒石“主父常游于此”;西汉时,武帝刘彻派使臣寻访仙人卫叔聊,也是从此路登上华山的,到了南北朝时代,华山峪道路虽然已经开通,仍不时有人从黄甫峪登山。

相传唐天宝三年(744),诗人李白仕途失意,为追寻黄芦了真迹,于三暑期间,同几个朋友,带着长瓢、酒壶和琴瑟,沿黄甫峪登华山巅。他感叹三峰之高“呼吸之间,可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并写下《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诗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949年6月,解放军于黄甫峪攀上华山北峰,创造了神兵飞越天险、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1986年,华山管理局的人员沿当年解放华山之路攀上了北峰,并在几处崖壁上发现了手脚窝、石台阶等古代登山路的遗迹。

黄甫峪内奇峰林立,潭清涧长,草木繁茂,四季均有美景可观。峪内原有一处叫神姑林的地方,生有万株松桧,深荫蔽天,林深处建有一座独坐姑姑祠。传说独坐姑姑是西岳神少昊之母,每日一人孤坐林中,靠食松果、药草为生。传说一个姓芦的诗人,在华州作官时曾到过神姑林,见一老妇正在烧火煮饭,便问她是什么人,老妇人回答说是西岳神之母。芦生好奇揭起锅盖,见锅中尽是尚未煮的野菜。他大惑不解,心想西岳神是主管西方的天神,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怎能让母亲象贫民一样咽食野茶?老妇人似也猜透了芦生的心思,解释说:“鬼神世界,人间祭祀的香火、供品甚盛,但按鬼神之道,不呼唤谁的名字,谁就不得享用,故只能以山果野菜充饥。”芦生闻言,感慨万千,自愧鬼神祸福的道理反比人间强。唐桑调元有《神姑林》诗:“黄尘碧海总须臾,弱水蓬莱信有无。不管崖前风色变,闭门独坐只姑姑。”此外,峪内尚有黄龙潭、菠萝岩、月儿崖、巨灵峰、秦王龛、天耳崖、李白醒酒潭等十几处自然景观。

黄甫峪是华山主要景区之一。1993年开通了进山公路。凿通了瓦门沟至北峰人行便道,该便道基本上是五十~七十度的陡坡,上下坡都是很吃力的。1996年5月,黄甫峪瓦门沟至北峰的索道开通,被誉为“亚洲第一索道”的登山缆车投入了营运。我们坐上了被誉为“亚洲第一索道” 的下山缆车下到了黄甫峪瓦门沟。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中华民族称为华夏子孙,华山是民族魂的具体写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的话,那么华山就是父亲山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华山2007
2007陕西旅游(游记,二十三)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下山)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华山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华山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华山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华山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华阴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