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6

游记 | 一代英豪 草原劲松——多松年烈士

编辑

最近被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刷屏了,当时读近代史的时候,只是感叹这些年轻人的热血,勇气。如今,当课本上的人物被搬到了荧幕前,当那个纷乱的年代被呈现在眼前,当看着那些鲜活的生命为国家而战,为理想而挥洒热血时,想到这些年轻人去解放思想,去救赎,去修复那个浮躁的社会!不畏牺牲,英勇就义时我热泪盈眶!

来源于网络

在我居住的城市里,也曾有着这样的新青年。

多松年少年求学于土默特高等小学,受到进步教师新思想的影响,逐渐具有了初步的爱国主义思想的革命意识,后受到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的教诲,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进一步接受革命思想并参加革命活动。

今日特意挑了个时间

去多松年同志曾经住过的地方看看

去了解这段红色记忆

多松年烈士故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呼伦贝尔北路北郊公园东侧呼和巷往东500米处,我是乘坐公交车来的,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之前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让我有些悔恨,我应该走心的来一次这里,去了解这个令我敬畏的“新青年”的故事。

这里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开放时间是9:00-17:00;进门登记信息就好。

多松年烈士纪念馆门口

我从官方了解到:多松年烈士纪念馆是依托多松年烈士故居于2012年10月建成。纪念馆现由多松年烈士故居和展陈区两部分组成。2004年多松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被授予呼和浩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09年被新城区授予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同年授予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授予呼和浩特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进入大门能看到多松年同志的雕塑,右边的大石头上刻着“草原劲松”四个大字,草原上革命烈士多松年的故事我从这里开始倾听!

多松年雕塑

多松年烈士故居是清末民初传统的民居建筑,由正房、东厢房和南房组成,是多松年出生成长的地方。

烈士纪念馆共三个展厅,中间为主展厅,展示面积为90平方米,南、北展厅展示面积均为60平方米,北展厅是宣传陈列室,南展厅是宣传活动室,进行影像资料的播放、展示、展览和进行宣传教育的课堂。

进门右手边的屋子是开放的,里面陈列着一些旧时年代的使用工具。

发现一只白兔子,他很安静的待在树丛里!

多松年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代英豪”。纪念馆内展示了内蒙古早期革命先驱多松年同志的生平事迹。展厅坐西朝东,馆藏革命文物372件,并配有影像资料播放展示。

展厅里用八个篇章序写了多孙松的生平故事,我也按着顺序了解了多松年同志的这一生!

第一章.少年时代    

01

多松年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县麻花板村(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麻花板村)一个贫苦的内蒙古族农民家庭,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他的父亲叫蒙克,生有二子一女,多松年是长子。1918年,多松年进入归绥旧城石王庙小学读书,后转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就学。1923年5月,在归绥青年学生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打“盛记洋行”的爱国运动中,多松年都活跃在斗争第一线,成为骨干……

第二章.求学蒙藏、加入中国共产党   

02

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多松年思想上开始追求进步,1923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蒙藏学校(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受到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赵世炎、邓中夏等的教诲,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1924年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蒙藏学校团支部负责人。1924年秋天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内蒙古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和蒙藏学校党支部负责人之一。他积极参加促进国民会议运动,任中共北京西城区委宣传员。此后参加了“二七”大罢工纪念、五卅反帝大示威、迎接孙中山先生北上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会。1925年,几次参加北京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爱国反帝群众示威游行。同年秋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不久参加内蒙古工农兵大同盟,担任该盟刊物《工农兵》的编辑。

(1924年秋末的一个夜晚,正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的多松年,跟着赵世炎走进了北京宣武门附近的一所破庙里,李大钊和邓中夏坐在香案旁的小油灯下正在低声交谈,赵世炎和多松年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这时李大钊严肃地说:“多松年同志,根据你的申请和赵世炎同志介绍,我们决定吸收你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你今后忠诚地为党的事业服务,为人类的解放奋斗终生。”李大钊随后站起来,在案子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一个镰刀斧头,代表中国共产党党旗,接着李大钊宣布举行入党仪式,多松年面对庄严的党旗,向党宣誓:“为了党的事业,革命到底,永不动摇!”)

第三章.创刊《蒙古农民》

 03

1925年多松年同乌兰夫等同志创办革命刊物《蒙古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宣传,他本人任编辑和发行人。我国少数民族斗争史上第一个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蒙古农民》周刊,系1925年4月28日创刊,时开铅印本,刊名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文章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用深入浅出、辛辣流畅的文笔,向广大蒙古农民宣传马列主义。刊物的宗旨是反帝、反封建、反王公贵族,为蒙古人民指明道路,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蒙古农民》设置了很多栏目,有“政论”、“诉苦”、“醒人录”、“好主意”、“蒙古曲”。(“蒙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张(作霖)才去,吴(佩孚)又来,街上死人无人埋!张(作霖)才来,吴(佩孚)又去,前后唱的一台戏!盼星星,盼月儿,盼人不如盼自己!”蒙古曲中还有一首诗,用生动鲜明的语言指出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三个坏命运”:天光光,地光光,军阀不倒民遭殃!天光光,地光光,王公不倒民悲伤!天光光,地光光,列强压迫哭断肠!)

当李大钊看到首期印发的《蒙古农民》后,十分惊奇:“你们搞得不错,这几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很有战斗力 ,就这样办下去。”与此同时,党组织还把《蒙古农民》确定为蒙藏学校党组织的内部刊物。之后,《蒙古农民》随《向导》、《新青年》和《工人之路》等革命刊物,一同散发到了热河、察哈尔和绥远,在蒙古族群众中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受到了广泛欢迎。

第四章.苏联求学    

04

中共北方区委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希望,于1925年秋,派多松年、乌兰夫等人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他们不得不停下只创办了四期的《蒙古农民》。(临行前,李大钊同志在家里接见了他们,李大钊同志语重心长地叮咛他们说:“我们中华民族经过好多年前赴后继的斗争才找到了马列主义真理,我们要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就必须以苏俄为师。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他们走过的路就是我们要走的路,目前去苏联的人不仅有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和抱着各种政见的人。为此,我希望你们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清醒头脑和坚定的革命立场,祖国期待着你们,我祝你们满载而归”)

在异国他乡,多松年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俄语,在很短时间内,就突破了语言关,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课余时间,他瞻仰了革命导师列宁的遗容,还听过斯大林的讲演,也受到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的接见,更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时间匆匆而过,多松年的突出表现再一次引起党组织的注意,1926年秋,党组织决定让他提前回国。多松年听从党的召唤,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回到了祖国。

第五章.张垣风云   

05

由于军阀统治和连年混战,察哈尔地区的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革命烈火一触即发,急需党的坚强领导。多松年从苏联回国后,中共北方区委立即委派他担任了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专门负责领导察哈尔地区的革命斗争。多松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来到塞外重镇张家口,住在张家口桥西小河沿的一间小房里,组织指导那里的革命斗争。

他有时身穿工人服,有时穿长袍,有时一身农民打扮,奔波在农村、牧区,活跃在工厂、学校,宣传革命理论,建立革命组织,使察绥革命斗争呈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在他和工委的领导下,察哈尔地区很快建立了82个农村会、4个区农会和1 个县农会,发展农协会会员近千人。

第六章.参加党的“五大 ”

06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代表会议在武汉召开,多松年作为热河、察哈尔、绥远3个特别地区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次大会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召开的。多松年心急如焚,与其他代表一起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高了对开展武装斗争的认识。会议期间,多松年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恽代英等党的著名领导人和革命活动家。他们的思想言论对多松年启发很大。《革命烈士传》主编温济泽说:“我对多松年烈士印象挺深,因为‘五大’代表中,他年龄最小。他很有见地,我看过发言记录,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议,他在小组讨论会上表示赞成。”

第七章.英勇就义    

0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张家口的地下党组织已遭到奉系军阀破坏,有的同志已被捕入狱。5月中旬会议结束后,他与勇夫随身藏着党的“五大”文件和两枚察绥二区的大印,乘船离开武汉,途径上海、天津、北京返回张家口。多松年6月回到张家口,面对险恶的形势,他毫不畏惧,积极采取应变之策,寻找失散的同志,并设法解救被捕的同志。

1927年7月多松年回到了归绥,在家只呆了一会儿,就立即到归绥找到当地的党组织,向他们传达了中共“五大”的会议精神。这个时候,归绥的特务已发现了多松年,开始跟踪,他不得不经常的更换地方住宿。此后,多松年又到包头以及大青山后的农村牧区,完成了“五大”精神的传达任务。

1927年8月初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多松年又回到了塞北重镇张家口市,多松年一下火车,被跟踪而至的特务警察逮捕。奉系军阀、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为一网打尽党在察绥地区地下组织,以交出地下党员名单为条件,许诺以高官厚禄,诱使他变节投降。像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一样,多松年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当敌软硬兼施计谋均告失败后,面对这位年纪轻轻的共产党员,敌人无计可施,便下令处死。第二天清晨,残暴的军阀用5根一尺多长的特制大铁钉活活地钉死在大境门城墙上。多松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2岁。

那天,天空中飘着蒙蒙的细雨。当天晚上,多松年的同学、好友朱实夫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把多松年的遗体从城楼上背下来,葬在了万泉山下的沃土中。

第八章.精神永存    

08

多松年牺牲后,妻子云兰兰上敬年迈有病的公婆,下顾不谙世事的孩儿,地里家里,一年四季忙个不停,过着“泪拌饭、饭拌泪”的日子,将儿女培养成人、公婆养老送终,硬是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解放后,云兰兰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生活。她经常向下一代讲述多松年的故事。云兰兰老人于1987年去世。

多少年来,多松年烈士的精神激励着、鼓舞着“多松年中队”的同学们不断进步。曾经,历经半个多月时间,“多松年中队”的同学们硬是从大境门的城墙上找到了一根一尺多长的铁钉,确定了烈士遇难的具体地点。后来,他们将这里的血土挖起,派代表送到了烈士故乡内蒙古大青山烈士公墓。

二十年来,“多松年中队”的队员有的早已走上工作岗位,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奉献力量,有的仍在读书,为建设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不管身在哪里,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多松年烈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他们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多松年烈士永垂不朽,多松年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在内蒙古的革命史上,多松年的名字令人敬仰,这位蒙古族的早期共产党员,在他风华正茂之时英勇就义,但是,烈士短暂的一生,光彩照人。多少年来,多松年久久活在人们的心中,令后人缅怀追思。

出了多松年陈列馆右手边是宣传活动室,进行宣传教育的课堂。里面放置着党旗和入党宣言。

今天的天气很不错,看着随风飘扬的三面红旗,我特意为他们拍了合影,中间的是五星红旗,两边是多松年中队的旗帜,这三面红旗被湛蓝的天空映衬得更加鲜明,耀眼。三面红旗将永远迎风飘扬。

境门前掉多松年烈士

城头可见旧钉痕

未进此门心已沉

三月寒侵风断魂

故乡人

吟片新词作祭文

适逢建党100周年,进行这一场红色之旅,感慨万分,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我被这些革命者的事迹震撼着,正如那一段话: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做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青年”!

实用信息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呼伦北路北郊公园东侧呼和巷往东500米

【交通】搭乘 6、24、26、75 路公交车,在呼和佳地、北郊公园、赛马场下车

【开放时间】09:00-17:00(周一闭馆)

【免费项目】免费讲解(建议大家认真听一下);免费的开水;全馆覆盖无线网络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游记 | 一代英豪 草原劲松——多松年烈士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