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呼伦贝尔之当地民俗——一生一定要去一次呼伦贝尔大草原

天数:5 天 时间:7 月 人均:5000 元 和谁:情侣
前言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当光阴从你身边慢慢溜走,你会不会感到自己人生经历的有限呢?

当生命宛如陀螺周而复始地单调轮回时,你是否甘心局限于一方之地呢?西方古代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曾说过:“世界就像一本书,不去旅行的人只读到了其中一页。”虽然为条件所限,我们不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们可以做出一种个性化的、富有魅力的选择,走近这些一生至少应去一次的人间胜地,会让我们的灵魂感受战栗,会让我们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次文化的探索、一次历史的追寻、一次心灵的历险......

呼伦贝尔是一个少数民族汇聚的城市,无数璀璨又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在这里汇集,共同编制了呼伦贝尔五彩的生活。

蒙古文

呼伦贝尔,蒙古文随处可见,蒙古族的文字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体系,并经过长期运用和历史发展形成的。他的"祖谱"比较复杂,但可以概括为如下较简单的程式: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叙利亚文-叙·巴勒斯坦文-粟特文-回经文-蒙古文。

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萨满祭司活动都是由萨满巫师主持的,因为信仰的原因也导致当时的萨满巫师在蒙古族中的地位很高。直到元朝萨满教都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

腰铃
萨满鼓

萨满歌舞将音乐、舞蹈、诗歌、魔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包括迎神歌舞、娱神歌舞、图腾舞蹈三个主要部分。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最后主祭巫师歌唱《送神曲》。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

草原服饰
早期的蒙古服饰

蒙古袍为大襟长袍,袍子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钮扣在右侧。在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美的花边。男袍多为蓝色、棕色、灰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单、夹袍,颜色鲜艳。冬季穿羊皮、狐皮、狼皮、豹皮,衣面多着青、灰、黑的布面。天气严寒时妇女多在袍子外面加穿坎肩,男子着马褂。旧时富裕的蒙古人衣着十分讲究,雍容华贵。《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人“穿的衣服都是金银丝线织成的布匹,或用黑豹皮、豹皮和其它动物皮革制成的,极其华丽昂贵”。但贫苦的牧民衣着比较简陋,他们穿的没有布面的白碴儿皮袄。已经结婚的妇女多穿宽松的长袍,男子穿的袍喜欢前襟开口直到底部,主要是为了骑马方便。

蒙古靴分为皮革靴和布面靴两种。蒙古族穿靴子的历史久远,早在十三纪就有记载。《蒙古秘史》说: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了“鹿蹄皮靴”。《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载了精巧漂亮的靴子。那个时期穿靴子人已经很多了。蒙古靴的特点是靴头尖而上翘,靴体宽大以便在靴筒里套裹腿毡、棉袜、毡袜、包脚布等,裹腿毡露出靴筒外二寸。有些靴子是用布面和大绒制成,在靴子上巧手的妇女缝制、刺绣成各种花纹和图案,锦上添花。蒙古靴穿着很方便,舒适保暖。骑马放牧上马时便于勾踏马镫、护腿。走在草地由于靴尖上翘,能踏沙、踏雪,又可以防止草原上的各种虫子钻入,到秋天,又能防露水打湿裤角,在沙地行走时,又不能带起沙土。

蒙古包

蒙古包早期被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

蒙古包内部的中央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蒙古包后面总是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杆子,人们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 据说,汉朝的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王流放在北海边。他刚到不久,降将李陵便奉命来劝苏武投降。被苏武痛骂一顿,还要举节棒打他,吓得他慌忙逃走。从此,匈奴王不给苏武饭吃,苏武便自己开荒种粮食。不论是放羊打草、种地做活,还是行居坐卧,出使的节棒一时也不离苏武的身边,日久天长,节棒上的飘带和旄球都磨掉了,他还是带在身边。当地牧民见了,都非常敬佩他。苏武被汉朝迎接回国后,当地人民怀念他,便都在蒙古包后边,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杆,作为苏武当年时时留在身边的节棒的象征。

蒙古饮食

蒙古民族数千年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不仅造就了蒙古人强悍刚健的民族体魄,也体现了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蒙古美食集结了地域特点、气候特点、文化特点和人文特点,其独特的风味,蕴涵的蒙元文化,蒙古民族饮食讲究,品种多样,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人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酸奶、黄油、奶油、奶皮、奶酪、奶酒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羊背子又称整羊席(蒙语为"乌叉"),是蒙古人招待贵宾的传统佳肴,也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道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接待高级贵宾时摆设。将整羊分割八块煮熟后摆在长方形的木盘里,敬献分食。羊背子肉味鲜嫩,香飘满堂,宾客在进餐前,要举行仪式,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词等。据文献记载,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登基时也设全羊宴祭神祇、待宾客。

交通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达日罕嘎查蒙古族牧民白音查干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一位勒勒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白音查干制做的勒勒车,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制作的勒勒车工艺还得到了传承。

传统节日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蒙古民族牧养五畜和挤取乳汁加工各种奶食品,是他们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内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饮食来源,所以每年开始挤新奶时都要进行一定的仪式,并进行聚会庆祝,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马奶节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的亲友、家长拜年。

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乐器

蒙古族的代表乐器一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呼伦贝尔之当地民俗——一生一定要去一次呼伦贝尔大草原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