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30

意大利赏古览今行之三:威尼斯

天数:12 天 时间:8 月 人均:21000 元 和谁:夫妻
玩法:摄影,人文,跟团

发表于 2019-10-20 22:06

维罗纳向东再走一百多公里就到了亚得里亚海边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以水城而著名,它的那些河道和古城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威尼斯的历史相比古罗马晚了不少,甚至比昨天看的维罗纳都晚,人家那里都已经开始盖楼宴宾客了,威尼斯还是赤地千里呐。虽说是赤地千里,可也是有土人居住的,有记录的是公元前十世纪的维涅蒂人,古罗马把他们归为高卢人一伙,就是野人呗。西方那些自认为优种的人把凡不和他们一伙的都叫做野人,要不就是维京,要不就是哥特、高卢、北佬诺曼之类的名字。西方人认可的威尼斯早期居民是日耳曼、匈奴入侵古罗马时从罗马逃出来的难民,这些人当然是罗马人,这已经是公元前450年左右,古罗马已经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些难民躲在威尼斯那些散落的小岛上,陆地上打斗的双方军队都在忙着攻城,没有人搭理这些岛民。他们打斗的结果是罗马人赢了,威尼斯这里都成了罗马人的地盘。到公元293年开始四帝共治的帝国时期时,戴克里先把威尼斯划归在东罗马帝国。公元393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玩儿完,威尼斯处于东罗马帝国的靠近散装西罗马边疆,他这个地方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幽云十六州。这个时候,意大利北部被不同的外族侵扰,西边是哥特人,东部威尼斯这边是有伦巴底人在作乱,这情形有点像中国古时候的五胡乱华,时间也差不多。伦巴底人不仅在西罗马废墟上拆人家的台,还轮着大锤砸东罗马的墙,还就真砸下来一块。伦巴底人在公元568年把威尼斯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分割出来了,这很像中国幽云十六州在后晋时被分割给契丹人,不过那是已经到了辽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中国的幽云十六州比威尼斯晚分割出去四百年,而且四百年后被朱元璋收了回来。威尼斯可没有这么坚强,自打公元568年被伦巴底人分割出去,它就再也没有回归过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反而最终被埃马努埃尔二世并入了意大利王国。威尼斯的真正发展是从公元十世纪左右,到十四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前,成了地中海上的航运中心之一。有了发达的航运,地方经济就发展起来了,当然文化就也发展起来了。所以,在威尼斯即使看不到像维罗纳圆形剧场那样的古罗马遗迹,但是可以看到中世纪之后的文化古迹。威尼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城市,最著名的要说是在绘画方面,威尼斯画派是和佛罗伦萨画派齐名的文艺复兴美术先锋。威尼斯画派比佛罗伦萨画派稍晚,但是比佛罗伦萨更持久。自从贝里尼创下威尼斯画派基础,到乔尔乔内和提香达到顶峰,特别是提香,他是和佛罗伦萨三杰齐名的,可以称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四大名家之一。之后,威尼斯画派仍然有著名的传承者,像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一直到卡拉瓦乔逐渐过渡到意大利巴洛克。威尼斯还有一批专画威尼斯风光的画家,带头的是卡纳莱托(Canaletto),他们把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到处画到处卖,然后就有大批的人来观赏威尼斯的实景。我在威尼斯住的酒店房间里就挂着一幅卡纳莱托的画《圣马可广场》,就是下面这幅,当然是印刷复制的。


文艺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音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也是音乐之都。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现在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只有晚期的音乐我们还能听到,这是因为直到文艺复兴晚期才出现乐谱印刷。音乐要比美术成熟得晚,十六世纪上半叶的美术已经达到顶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提香他们都已经如日中天了,而文艺复兴音乐才刚刚由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初试锋芒,相差了一个世纪。现在还能听到一些蒙特威尔第的作品,基本都是带有复杂和声的圣咏合唱和几部原始歌剧,一般人欣赏不了。又过了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时候,另外一些威尼斯音乐家把威尼斯音乐推进了巴洛克鼎盛时代。这里面包括了阿尔比诺尼(Albinoni),现在还经常能听到他为管风琴和弦乐作的的《g小调柔板》和几首双簧管协奏曲,其实那首柔板并不是阿尔比诺尼原作,而是后人根据他的某部作品的主题重做的。另一位威尼斯的巴洛克作曲家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维瓦尔第,你如果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那也一定奏过他的作品,就是那个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上次说的维罗纳被莎士比亚用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其它几部戏剧中做了“地点”,莎士比亚也没有放过威尼斯,他的另一部名作《威尼斯商人》就是把威尼斯当作了“地点”。其实莎士比亚是把前人若干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集成在一起写了这部《威尼斯商人》,所以戏剧中的故事并不都是在威尼斯真实发生过的。无论我们把威尼斯的那些河道叫什么,他们西方人都把它叫做Canal,就是运河。其实这些水道是一片泻湖,里面布满了小岛,这些小岛就是威尼斯人的家园。其中最大的岛就是我们的游览目的地,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岛是丽都岛,那里吸引了无数的电影明星、导演和从业人,因为那里每年都要办一次电影节,就是威尼斯电影节。它的最佳电影会给发一个金狮奖,那是威尼斯飞狮的样子。我们来到威尼斯的时候,今年的电影节刚结束不久。美国导演菲利普斯的电影《小丑》得了金狮奖。中国导演娄烨的《兰心大剧院》参加了主竞赛单元,没有获奖;女主角巩俐在红毯上走了一把。我们怀着一颗嗷嗷的文艺心,来到了威尼斯大运河的港口,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一面海盗旗!就问你害怕不害怕?


我们坐上了这样一条船,根本不是海盗的对手。一边向前开船,一边忐忑不安地看着周边有没有海盗船出现。


这里停着的是不是海盗船?


这条船有点像啊!


啊耶!这真地是了,他们还真是劫了一条大邮轮,正往外面拖呐。既然他们已经得手了,而且那大邮轮上肯定躺满了各路大款,那我们就放心了。


我们放松心情观赏两岸风光。这是朱代卡岛上的建筑,喜来登大酒店,仿罗曼风格。


那座文艺复兴式穹顶是圣母感恩大教堂,那座高高的钟楼是圣马可教堂钟楼。


我们从总督府附近的码头上岸。码头旁边不远有一座很醒目的建筑。


这个是达涅利酒店。这座建筑最初是威尼斯贵族丹多罗(Dandolo)盖的宅子,是威尼斯贵族盘踞的沙龙,经常搞点社交活动什么的。十八世纪末,这个贵族破落了,一个当时的万元户达涅利(Danieli)先是把一楼租下来自用,后来在十九世纪初把全楼都盘下来,改成了酒店至今。当年酒店开张的时候,门前我们站的地方是酒店的专用地盘,闲人免进的。二十世纪初酒店转手给了阿尔伯吉公司,酒店的正立面改成了现在这个模样。桃色的墙面和白色大理石装饰,既有哥特式的柳叶窗,又有拜占庭和摩尔西班牙风格的柱廊,这个叫做威尼斯哥特风格建筑。这个酒店是本地最奢华的酒店了,住过很多名人,包括德国诗人歌德、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英国作家狄更斯、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英国作曲家布里顿,还有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这个酒店最出名的房间是“10号房间”,法国作家乔治桑和她的情人缪塞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浪漫时光,经常出入于酒店里的“东方咖啡馆”。
离达涅利酒店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威尼斯哥特式建筑,就是威尼斯总督府。看看这座威尼斯总督府。


最初建于九世纪的老总督府已经毁于十世纪的一场大火,十二世纪的时候开始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火烧火燎和重建改建,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十六世纪大规模改造以后的结果,各种风格掺杂在一起,底层就是一个像广州老北京路上的骑街楼,可以看到拜占庭建筑风格。二层是贯通的大阳台,叶形拱和小细柱是典型的摩尔穆斯林风格,说明威尼斯在中世纪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的穆斯林有不少海上来往。三层的柳叶窗是哥特风格,特别是中间向空中伸展的结构和上面简化的小尖塔,都是典型的哥特风格;三层墙面装饰还是有拜占庭味道。这座建筑上威尼斯哥特风格更明显。这座总督府除了是总督府,也是政府办公的地方;东侧白色的二层建筑是监狱。看看总督府的西侧,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底层和二层的柱廊。现在总督府这里是博物馆,里面正在举办提香和鲁本斯的画展。底层柱廊十四世纪又改建,采用了哥特风格,可以在三楼的柳叶窗看到这些痕迹。1483年又着了一场大火,烧得还挺旺,把这个立面严重破坏了一下。


总督府既然还做政府办公用,那里面就会也办理一些案子,包括刑事的案子。那个年代的总督办的都是大案要案,犯人动不动就被判死刑。总督在判决书盖上手戳,就把死刑犯押到东边楼里的死牢去。两座楼之间虽然有河水,但是架不住威尼斯人会搭桥,他们就搭了下面这座桥。


这个不能叫廊桥,因为是全封闭的,所以叫楼桥。据说犯人被判死刑押往死牢经过此桥的时候都会从那两扇窗户再看一眼外面的蓝天,因为死牢没有窗户。他就会向着蓝天叹一口气,心想“悔不当初.........”。因此,这座桥就被人起了个名字叫“叹息桥”。其实,这就是威尼斯人编的故事,我就不信哪个死刑犯经过这里会叹息,他肯定是要狂呼“我冤枉啊”。总督府的西面是一个广场,就是圣马可广场,也是电影《茜茜公主》里的一个场景出现的地方。茜茜随同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视察属下的意大利王国时,就是乘船在这里登岸。其实,按照历史时间来算,当时的威尼斯应该是属于伦巴底维涅蒂王国。广场的港口边上有两根罗马柱,一个柱头上是威尼斯的标志飞狮,这是威尼斯的保护神圣马可的标志。另一个柱头上是圣马可本尊的铜像,一手拿着一件传道利器打狗棍,另一手拿着另一件传道利器化缘的面口袋,脚下是化来的鱼。


从正面这两根柱子向北走。


总督宫的旁边就是威尼斯赫赫有名的圣马可大教堂


这里说的圣马可不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但他一开始就和耶稣以及他的门徒们非常熟悉,据说最后的晚餐就是在马可家发生的。后来,马可成为彼得的助手,把彼得的传教演讲都记录下来,写成了新约中的马可福音,被称为圣马可。圣马可最后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传教,并被害死在那里。公元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亚历山大把据信是福音作者圣马可的遗骸从亚历山大偷运出来,然后葬在圣马可教堂的钟楼里。不是下面这座钟楼,当年的钟楼还很小,下面这座是后来重建的。


圣马可大教堂的全称是“圣马可族长天主教巴西利卡”,一般简称圣马可巴西利卡,我们中国人管他叫圣马可大教堂。一提到巴西利卡,就会让人联想到古罗马时期的长方形木拱顶大会堂。后来的基督教堂就是根据这种大会堂逐渐演变而来的。现在所说的巴西利卡已经不是简单的长方形木拱顶,虽然现在都有了十字型平面,但它的建筑形式还是很接近过去的巴西利卡。现在还叫作巴西利卡的教堂一般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所以都有显赫的地位,通常是地区大主教的座堂,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大教堂”。我上次在法国阿维尼翁的教皇宫见到过一个真正的巴西利卡,那是教皇宫里的宴会厅,为了展现当年的模样,还保留了一半的木拱顶,还是典型的摇篮式拱顶。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圣马可大教堂那五座穹顶,这让我想起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到了近处这一看,果然,这是一座带有典型拜占庭风格的建筑。这座教堂最早是公元832年建成的总督小礼拜堂,规模并不大,后公元十世纪毁于大火又得到重建。但是这都是早期的历史了,那时这座教堂长什么样已经没有记载。现在看到的是公元十一世纪完全重建的,第一次祝圣是在1093年。1094年,当时的总督在一根柱子里重新发现了那具据信是圣马可的遗骸,也不知道这具遗骸是怎么进入这个柱子的,也不知道这总督为什么去抠那根柱子。这具遗骸被称为是圣马可的遗骸,并重新下葬在大教堂里,然后总督率领市政府决定从此开始威尼斯的保护神由圣狄奥多改为圣马可。随后的若干个世纪中,不同的总督又在这座教堂上不断增加自己的小装饰,以便展示自己高雅的艺术品位,所以在以拜占庭为主的风格中还可以看到其后各种艺术风格元素。最后的改装是在十六世纪。教堂正门之上的露台上有四匹青铜马,叫做圣马可之马。这四匹马的年代没人知晓,它们原来是在伊斯坦布尔,大家推测这应该是拉着一辆战车的四匹马,战车上应该站着图拉真大帝。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从威尼斯出发的,其间威尼斯总督改变战术去攻击君士坦丁堡,得手之后大肆劫掠,这四匹马就是当时劫来的。真品在教堂内的圣马可珍宝馆,外面这四匹是赝品。这座教堂华丽的正立面非常少见,这种布满马赛克绘画的正立面是拜占庭风格。正立面最早的砖墙现在都贴上了大理石。上层中间是拱窗,两边的拱券里是圣经故事画,从北往南数第一幅是基督下架,就是耶稣的遗体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第二幅上既有亚当夏娃,又有耶稣神迹;第三幅是摩西出埃及;第四幅是耶稣复活。下面拱形门券上的画更华丽,都是马赛克金底的。南面侧门上一幅是耶稣受审,另一幅是犹太人在埃及受奴役。


下面这是正门拱券上的画,这是末日审判,中间是耶稣,右胸有伤口,他正高举右手,表示最后的审判开始。两边有二位天使,一位是大天使米迦勒在扶着十字架,另一位是大天使加百利在辅助审判。耶稣的右手边是圣母,面露惊恐。耶稣的左手边是圣彼得。天上有天使在吹喇叭唤醒下面的死者接受审判,下面是接受审判的死者们,带着各种表情,有的坦然、有的惊恐。


沿着正门往上看,可以看到一匹金飞狮,前爪扶着一本《马可福音》,这是圣马可的化身形象;再往上看就可以看到最上面的圣马可雕像,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马可福音》,右手在打着演说时的手势,这是在宣讲《马可福音》。站在侧面看看。


可以看到五座穹顶中的两座,它们的外形既不是古罗马式,也不是文艺复兴式,这是拜占庭式。还可以看到南翼外立面遗存的红砖装饰,这也是拜占庭风格。二楼栏杆是文艺复兴式;可以看到柳叶窗,这是哥特式;顶上的尖塔和人像也是哥特式。再看看前厅南立面。许多大小尖顶,包括三座华盖上面的尖顶,这些都是哥特式的。但是看那拱券上的花边和个别的柱子,又都是曼努埃尔式。这些小的装饰都是后来逐渐加上去的,从遗存下来的红砖外墙面,就可以看出整个教堂的根基还是拜占庭风格的。


圣马可大教堂大门的对面是市政厅,拿破仑1797年占领威尼斯的时候把这里作为他的行宫。


站在市政厅门口,就可以看见卡纳莱托在《圣马可广场》里描绘的景色。


圣马可钟楼一侧的市政厅南翼现在是商业设施,楼下有咖啡馆,门前有几位乐手奏着施特劳斯和兰纳的圆舞曲,吃客们则是和着拍子悠扬地或吃一口肉、或喝一口酒。


然后我们就看见了贡多拉。


贡多拉的前面有花里胡哨的装饰。


我们也去尝试坐贡多拉,我们的船郎很富态。


他架船居然能钻这个小桥眼儿?


你别说,胖船郎还真是带着我们钻过了诸多小桥下。然后就看到了下列风景:


这贡多拉坐着一点都不舒服,像我们在绍兴坐的小乌篷船一样,乘客不许动,就许船郎动。坐着船看了一会儿风景就快抽筋了,幸亏很快就上岸了。在岸上就钻黑黢黢的胡同。


胡同里开办了各种小旅馆,没准儿哪个房间里就住过来威尼斯电影节走红毯的十八线明星,比如1950年的马龙白兰度。


住旅馆的客人都要坐小船,像下面黑影里的那条船,我倒不是说那是黑船。


水上也有哩啦歪斜的贡多拉,岸上还有阿猫阿狗。


看看街头的雕像,这是威尼斯出身的剧作家哥尔多尼,现实主义喜剧创始人,1707年出生于威尼斯,1793年于法国巴黎,卒。说出他的名字有印象的人不多,但是他有一部喜剧在中国很有名,一说大家都知道,就是那部《一仆二主》。


除了有意大利经典的,当然还要有意大利之外的艺术家的影子吧?瞧瞧这个,血色梵高。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吃吃喝喝。


咦!这座桥边有很多外国人在排队合影留念,我也去排队,俗话说“有队不排傻瓜蛋”嘛。排到我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应不应该和这桥合影?先把它拍下来再说。


这座桥叫做里亚托桥(Rialto)。这个地方最早在1181年的时候有一座浮桥,是横跨威尼斯这条最宽阔水道的第一座桥,桥这边是圣马可区,那边是圣保罗区。有了桥之后,桥边就聚集了很多摊贩,就形成了一个市场,叫做里亚托市场,相当于北京市区内的大钟寺农贸市场,属于早晚要被取缔的。摊贩一多,当然浮桥的通行能力就不够了,捉襟不仅见肘,都见了胳肢窝了。威尼斯市府就在这里建了一座木桥,交通拥堵有所缓解。那桥也是现在这样的单孔拱桥,两边斜坡,中间有一座大理石风雨亭。下面能通行比贡多拉大点的船,让物流公司可以往城里运送猪牛羊肉和鸡鸭鹅蛋。府上还在桥上一侧盖了些铺房,至少有五座,“铺五房”大概就是来自这里;市府用出租铺房的收入作为桥的维修基金。这个维修基金经常能派上用场,原来的木桥曾被天打五雷轰,烧了五次,然后维修基金被征用了五次。1524年,威尼斯搞了一次船队大游行,大批的群众站在桥上给下面的船队喊好,他们肯定是在桥上跺脚了,不然的话那木桥也不会塌,他们也不至于落入水中做挣扎状。后来的几十年,市府发标用石头建新桥,若干建筑师投标递交了方案,差不多都是古典主义的多拱石桥;评标委员们并不十分满意,就邀请米开朗基罗也来参加投标。米开朗基罗最看不上的就是威尼斯,因为那里老是有人和他竞争,就对威尼斯市政府“哼”了一下,叫做嗤之以鼻。没办法,威尼斯市府只好另请高明。现在的这座桥是威尼斯本地建筑师大蹦迪(Da Ponte)设计的,1591年建成。这座单拱石桥在当时的欧洲属于非常大胆的创新,被很多著名建筑师惊叹“Too Danger”,意思是“太悬”。其实在中国比它早一千年就有了单拱石桥,就是赵州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赵州桥大拱的拱肩上有孔,叫做敞肩,便于行洪;这座里亚托桥的拱肩是封闭的,说明威尼斯只有潮汐引起的水面涨落,而没有陆地河流的洪水奔流。现在,这座里亚托桥成为威尼斯的地标之一。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这里排队和这座桥合影?原来这座里亚托桥曾经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是剧中场景之一。哈哈,原来老外旅游也是到处找名人勾连物合影啊?比我们还不堪!

游完城中诸景,我们便去水边的一座铜像下集合,准备乘船观看河上诸景。这也是一座意大利英雄骑大马舞大刀的铜像。


上面的意大利英雄是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位国王埃马努埃尔二世,导游说他是意大利国父,从是他在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来说,把他奉为现代意大利的国父倒也不过分。基座上的铜像是圣马可和飞狮。我们的导游们正在铜像下做出各种麻人的动作吸引我们快来集合。


朋友们到齐之后,我们就登船沿着黄金水道(Grand Canal)向着太阳开去,“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嘛。下面这是圣乔治马焦雷大教堂(Basil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本笃会教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代表作之一,建于1566年。这里原来有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帕拉迪奥1560年来到威尼斯后,受修道院委托,按照当时流行的风格重建了这座教堂。教堂的正立面是全白大理石,在蓝色海水衬托下非常耀眼。帕拉迪奥把古罗马殿堂风格运用在了基督教堂的正立面,保持了巴西利卡建筑风格的建筑结构,外墙还是红砖的。可以看到高中厅和低侧厅,中厅有高窗。正立面的中厅是四根巨大的罗马柱支撑的三角楣,三角楣内部没有浮雕,而是在顶部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圣马可雕像。正立面两边侧厅上的斜线构成另外一个隐含的三角楣,正立面就像是二个三角楣嵌在一起。正立面这种全白大理石嵌在一起的二个三角楣是帕拉迪奥的符号。侧厅正立面立柱上也有两座白色大理石雕像,一座是圣乔治,另一座是圣斯蒂芬。教堂的平面看上去是中厅长侧翼短,但是十字交叉却是在中间,这个既不是典型的拉丁十字,也不是典型的希腊十字。十字交叉处的顶端是文艺复兴式穹顶。


船再往前走就看到了圣母感恩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简称感恩大教堂(Salute)。中国一般管他叫圣母安康大教堂,这是从英文Santa Maria of Health翻译过来的。1629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大瘟疫,1630年夏天也传到了威尼斯,威尼斯在这场瘟疫中减少了三分之一人口,这场瘟疫是著名的欧洲黑死病之一。在这一年的十月份,威尼斯市政府决定修建这座教堂,但是并不是把它献给保护者圣马可,也不是为了阻止瘟疫,而是把它献给圣母玛利亚,因为政府认为她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保护神。教堂建成后,每年的圣母升天纪念日,威尼斯所有官员都要列队从圣马可广场走到这座教堂,举行仪式感谢圣母把威尼斯从瘟疫中解救出来,还为此专门在黄金水道上架设一座浮桥。这座教堂是一座巨大的八边形大殿,上面有两座穹顶,两个钟楼是在后面,我们在来的时候见到过它的后面那个小穹顶和钟楼。它的正立面是四根巨大的罗马柱支撑着一根巨大的横梁,组成一个托斯卡纳框架。这个框架上有一个小的不成比例的三角楣,三角楣里面是一个圆窗,顶上是抱着基督的圣母像。教堂正面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青铜大门。教堂看上去非常宏伟,各个立面布满各种装饰和人像,八个角上都有非典型涡卷和反向涡卷,还有非典型的Balustrade栏杆,这些都表示这是早期巴洛克风格。圣母两边的雕像是圣乔治和圣西奥多,正面四根立柱之间那些雕像是四位福音作者,上面是圣马可和圣路加,下面是圣马太和圣约翰,其他那些雕像是基督教圣徒和先知们。威尼斯的这座圣母感恩大教堂是早期意大利巴洛克的典型建筑,它的设计者隆格纳(Baldassare Longhera)因此一举成名。这件建筑也成为很多西方艺术史书中早期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范例,我们这次看到了这座建筑的实物。这座教堂也是威尼斯地标之一,威尼斯风景画家卡纳莱托和英国风景画家透纳(Turnar)的画作中都出现过这座教堂的穹顶,它是威尼斯天际线上最重要的一点。


既然我们的船走的是黄金水道,当然就会在河上看到上面提到的里亚托桥。


顺着水道走下去,看到这样的景色。


是不是和卡纳莱托下面这幅画里一样?


还看到这样的景色,天际线上是圣母感恩大教堂的穹顶。


威尼斯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很值得看一看。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意大利1530
意大利赏古览今行之三:威尼斯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意大利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意大利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意大利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意大利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