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0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发表于 2021-08-09 23:23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我无论在欧洲还是在北美旅行的时候,总是会很注意各大艺术博物馆里的欧洲绘画,90年代在大学本科的时候,死记硬背过不少绘画和建筑艺术史,那时候无非为两个字,一个字是“撩”,一个字是“装”,而这两个字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年轻时候,就算读过万卷书,也还是浅薄得紧,不禁莞尔。可是谁年轻时不能免俗呢?现在回过头来看,欣赏艺术这件事儿吧,浅薄不要紧,生吞活剥更不要紧,年轻时候下过的功夫总归没有浪费的。35岁以后开始世界旅行,从拿着一本Rick Steves欧洲某国指南里的当地艺术博物馆简介按图索骥开始,每次去欧洲的旅途都会发现,小时候看到书上写的,照片上看见的,“居然见到活的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到今天我去过十五六次意大利,超过二十次德国,等到爱上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时候,死记硬背的艺术史也就慢慢地串联了起来,变得鲜活。于是就想把一幅一幅的名作,一个一个的名人按照自己的理解串联起来,既按照时间顺序,也兼顾旅行的城市空间顺序,给小时候的读书,现在的游历,做个笔记。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串联起来的,大部分素材是引自我在2020年出版的关于意大利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一本书,还有已经完成手稿,即将出版的莱茵河、多瑙河两岸历史文化的书稿。全文写了5-6万字,这是提纲。

第一节 文艺复兴绘画的先声:乔托在阿西西帕多瓦的画作
第二节 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三大师:文艺复兴中心从佛罗伦萨向罗马的转移
第四节 后期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
第五节 北方文艺复兴
第六节 罗马的巴罗克发端:卡拉瓦乔的绘画,贝尼尼和波洛米尼的罗马建筑与雕塑
第七节 北方的巴罗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第八节 北方的巴罗克:荷兰黄金时期
第九节 南方的巴罗克:西班牙画派

1. 文艺复兴绘画的先声:乔托在阿西西和帕多瓦的画作


意大利中部,罗马以北,那片缓缓起伏的丘陵地带,出名的是阳光和美酒,疏疏落落的山顶城镇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古朴风貌,而城市之间如绒毯一样的田野草地,蒸腾起薄纱似的轻烟。乡间公路两边那些行道丝柏,象铅笔一样细长,似乎是托斯卡纳地区特有的,在轻烟和绒毯间若隐若现,随着山势起伏直到天边。

托斯卡纳乡间



这是托斯卡纳山区乡村的独有景色,在这里开车自驾,不象罗马、米兰等大城市那样拥挤喧嚣,山路虽然窄,只要不是旅游旺季,汽车却也很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像是驾着马车,和一千年前的农民一样穿行于山顶城镇之间。我觉得如果要去托斯卡纳,就不要选在7-8月间游客最多的时候,从1月到5月这段时间意大利中部并不算冷,游人稀少的时刻更能体会托斯卡纳古城保留的中世纪建筑、美食和人情。

托斯卡纳乡间小城的关键词是“中世纪”,从公元1千年到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之前这几百年时间,在法国、英国和德意志正是哥特式建筑和绘画艺术风格的鼎盛时期,哥特式教堂从法国发源,最早和最经典的样式全都在法国:最早的大概是巴黎北部埋葬历代法国国王的圣德尼大教堂(St. Denis),始建于12世纪初。最经典的那就多了,比如巴黎圣母院、巴黎近郊的夏特雷大教堂(Chartres),法国北部兰斯(Reims)、亚眠(Amiens)、鲁昂(Rouen)的主教座堂等等。总之,要看欧洲最古典最纯粹的哥特式,必须是在法国。之后的两三百年间法国哥特式逐渐影响了德意志英国和西班牙,形成泛欧的艺术形式。但是意大利接受哥特式建筑一直都是半心半意的,因为中世纪的意大利一方面受拜占庭艺术影响很深,意大利南部许多地区加上威尼斯、拉文纳这些地方都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领地,二是意大利受古罗马历史影响,晚期古罗马建筑和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这些比哥特式更为古雅的样式根深蒂固。所以意大利中世纪的哥特建筑不算多,也称不上典型。建筑艺术史书上如果提到意大利哥特建筑,一般都会提两个地区:米兰和托斯卡纳。米兰大教堂最有名,但它并非经典的哥特,而是晚期更偏重装饰风格的哥特火焰式。在托斯卡纳地区,史书一般都会提到的经典哥特式建筑,有奥维耶托(Orvieto)、锡耶纳(Siena)和阿西西(Assissi)的主教堂。

阿西西在托斯卡纳东部,本来地处偏远,如果不是在12-13世纪出了一位基督教历史上的伟人,绝不会象现在这样,成为各地朝圣者和游客趋之若鹜的旅行目的地。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 d’Assisi),生于1181年的一个富商家庭,在宗教史中翻译成圣方济各,21岁的时候参加阿西西和佩鲁贾城之间的战争,战败被俘一年,释放回家以后突然变得非常虔诚,经常离群索居,去城外的荒野之地斋戒苦修。1206年他为了表示脱离世俗的舒适生活献身上帝的决心,在大庭广众之下去除象征世俗的华丽衣物,离家出走,带着一批具有同样宗教热情的追随者在意大利各地游荡,传播福音。当时教会的官方语言是拉丁文,而方济各和他的追随者用平民听得懂的意大利语传教。他首创了在圣诞期间用玩偶雕像来再现耶稣诞生场景的宣传方式,吸引了大批不识字的社会底层群众,让大家喜闻乐见。直到今天,大家在圣诞节期间,会看到世界各地的教堂都制作耶稣诞生的玩偶场景,这个传统就来自方济各传教时候的发明。方济各(或者叫弗朗西斯科)还经常有些今天的凡人很难理解的“神迹”,比如他1219年随十字军去埃及被俘,却又被苏丹礼送出境,他经常受到上帝托梦传达指示,据说还在岩石上凭空变出清水来治愈干渴的信徒。他能向鸟兽布道,在1224年,据说圣方济各在山里斋戒祈祷的时候,突然有六翼天使降临,在他的手脚和肋下,烙下了和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的伤痕。其实,方济各的修行运动得到底层民众疯狂拥护,除了他善于运用这些宣传技巧以外,更主要是因为他的主张。罗马天主教会之下,一向都有不少僧侣修会组织,比如军事上的圣地三大骑士团,平民的本笃会(Benedictian,一般做人名的时候译成本尼迪克特),克吕尼修会(Cluny)等等。这些修会一开始都强调遵守清规戒律,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从教廷到修会,都越来越醉心于权力和财富,拥有大片地产和巨额税收,生活趋向腐败奢靡。圣弗朗西斯科(方济各)主张在生活上模仿耶稣基督贫穷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安于贫穷,直到今天,所有方济各会修道士的道袍上,都系一根腰带,腰带尽头长长地垂下来,下垂的部分中间打三个结,这三个结象征方济各会三个词的箴言:服从、贫苦、守贞。圣方济各虽然只活了45岁,但他发起的这个方济各修会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在他生前方济各会就获得了教皇的承认,他死后仅仅62年,就有第一位方济各会修士登上了教皇宝座(尼古拉斯四世)。直到今天,方济各会仍是罗马天主教会内部最有影响力的修会之一,尤其在南北美洲特别普遍,因为方济各会的修道士最先在美国加州定居,所以加利福尼亚的很多地名都和弗朗西斯科有关。旧金山不用说了,本身名字圣弗郎西斯科就是圣方济各。圣塔克拉拉城(Santa Clara),名字来源是阿西西的另一位圣人,她创办了女修道院,和圣弗朗西斯科是同时代人,只小了十来岁。就连洛杉矶的名字都来自阿西西城。一般人只知道Los Angeles的字面意思是“天使之城”,实际上,这个名字也是方济各会的修士们给起的,指的不是天使,而是阿西西的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教堂,在阿西西山脚下,是当年圣方济各出家修行的教堂,修道士用这座教堂的名字给洛杉矶起名,只不过教堂名字里有天使的字样,所以以讹传讹,才叫做“天使之城”。

今天,阿西西城的面貌,基本上还是和方济各生活的时代差不多,城市建在山上,街道窄窄的,全都是石头房子,古罗马遗留下的神庙和市政厅围绕着市政广场,不但是山城的中心,也是山上难得的一片空地,它下临山谷,我去的时候正是冬日,白天大雾弥漫,到下午5点钟快要天黑的时候,浓雾才渐渐散去,却也只是退到市政广场以下的山腰,从广场面临山谷的一面看去,脚下白茫茫的一片,恰似云海在惊涛拍岸。市政厅却还不是山的最高处,继续沿山路往上走,还有纪念圣克拉拉的教堂和广场,再沿着圣佛郎西斯科路上行,还有圣斯特法诺教堂和广场。城里的街道太陡峭,广场也太狭窄,不足以兴建容纳大批朝圣者的方济各教堂,所以真正的朝圣地大教堂,反倒是建在西门外的一大片平地上,顺着山势有两层,可以说是上下两座相连的教堂,大门在下层教堂的侧面。

圣方济各教堂



从外观上,我们就能看出意大利哥特教堂和法国经典的哥特式区别很大,它没有高耸入云的尖细塔楼和飞扶壁,更低矮方正,就连钟楼也是矮矮胖胖的,入口大门是罗曼式的半圆拱顶,不是哥特式喜欢的尖拱顶,这座教堂建于1228-1253年间,法国已经是哥特风弥漫,而意大利还流连于前代的罗曼风格(Romanesque)。但大门入口处复杂的石雕,还有教堂拱顶上漂亮的砖砌肋拱线条,都是哥特式建筑显著的特色元素了。

圣方济各教堂入口



圣方济各大教堂上层教堂内墙壁画和屋顶肋拱



因为这座教堂是在圣方济各死后的墓上建成,所以下层教堂圣坛底下的圣人墓,就成了基督徒膜拜的地方。这座教堂的内部远比外部看起来华丽,尤其是壁画出自乔托和他的师傅奇马布埃(Cimabue)之手,下层教堂的右墙上画满了耶稣基督的生平,而左墙上画的是圣方济各的生平。这里的人物第一次有了悲伤的情感表达,而不是面无表情的肃穆,这可以算是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上层教堂建造的时间晚于下层,一般认为它是意大利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它的采光要比下层明亮得多,壁画则是完全由乔托和他的助手们一手包办的28幅圣方济各生平场景。

乔托的圣方济各出家



基督诞生



乔托是走出中世纪绘画,开启文艺复兴绘画技术的第一人。要看乔托的画,最好的地方是在威尼斯城不远的小城帕多瓦(Padua)。顾剑觉得,整个维内托地区(Veneto)除了威尼斯之外,最有看头的古城当属帕多瓦(Padua),从威尼斯坐火车向南只需半小时就到。我来到帕多瓦的目的,主要是瞻仰斯科洛维尼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1305年,中世纪最后一位大画家乔托在这座小教堂里,穷尽两年时间用数十块大型壁画铺满礼拜堂的四壁,为文艺复兴开一先声。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们几乎都是佛罗伦萨人,乔托也不例外,但乔托比他们所有人早生了至少一个世纪,出身据说是个贫穷的牧羊少年。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在绘画方面,主要艺术形式是教堂的圣像画,细长而庄严,可是没有立体感,画面是二维的没有纵深,而且人体的比例也不对,大头小身子的情况比比皆是。

中世纪的宗教画举例,捷克布拉格国家画廊中收藏的Trebon教堂圣坛画



乔托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开始有了立体的尝试,他的人物会有激情,会用各种手势和表情表现出悲痛、期待、恐惧等等七情六欲,换句话说,在他的笔下,神和圣徒都具有人的感情。乔托来到帕多瓦的时候35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之前在托斯卡纳的阿西西为大教堂画纪念圣方济各的壁画已经出了名。而斯科洛维尼是帕多瓦的名门望族,前代族长里纳尔多·斯科洛维尼靠高利贷致富,声名狼藉,因为中世纪的教会严格依照圣经的教诲,认为放高利贷是一种可鄙的,令人死后永远堕入地狱的行为。直到今天,和基督教同出一源的伊斯兰教还依据古兰经,禁止收取贷款利息。乔托的同时代人,好友但丁在《神曲》里面还写到这位高利贷仁兄,把他放在地狱里受苦。里纳尔多死后,他儿子恩里克建造这座家族礼拜堂,为父亲赎罪,礼拜堂建成之后,内部装饰的任务就聘请了当时声名鹊起的乔托。

今天去帕多瓦参观斯科洛维尼礼拜堂必须提前在他们的官网上预约,在指定的时间进场。



走进这座简单的礼拜堂,天花板刷成深蓝色的夜空点缀着黄色的星星,四壁满布着乔托的作品。

斯科洛维尼礼拜堂



按照时间顺序,一走进大门,正对前面的圣坛,左手长边是南墙,右手是北墙,从南墙最上方的壁画看起,顺序是南墙从身后往身前远方,然后北墙从远到近,一圈看下来以后,再看较低高度的下一圈。南墙最上方的几幅壁画描绘了耶稣基督的外公约阿希姆从年老无子女到喜得千金(就是后来的圣母玛利亚)的过程。右手北墙最上一排壁画则描绘了圣母的生平。下面一列还是从左手南墙的身后开始,描绘了耶稣基督的生平,从诞生直到右手最下一排的埋葬和复活。在礼拜堂正面的墙上,是整个“连环画系列”的终结:《最后的审判》。仔细看其中一些画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人物的身体比例还不是太对,耶稣基督的表情也很板,那是因为乔托能够学到的前人经验很少,他既没有像达芬奇那样,用《维特鲁威人》素描穷究人体比例,也没有条件像米开朗琪罗那样,从刚出土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借鉴人体的姿态。他能够脱离中世纪绘画的模式,画出立体,画出情绪,完全出自个人的创造天分。其中一幅壁画《哀悼基督》,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其实倒还罢了,上方那些小天使特别抢镜,他们的悲伤表情真的是好夸张,好激动啊。

哀悼基督



乔托的好朋友,大文学家但丁在《神曲》里面特别赞颂了他,算是名至实归,因为乔托死前就已经成为当时名气最大的画师了。他的斯科洛维尼礼拜堂,就像丁托列托的威尼斯圣洛克教堂、米开朗琪罗的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一样,是艺术家个人永远的丰碑。除了这座礼拜堂,乔托还有其他代表作。在故乡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Basilica Santa Croce),他画了里面的四个小礼拜堂,今天还剩其中两个,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钟楼也是乔托设计的。可惜他死后不久全欧洲范围爆发了可怕的大瘟疫,意大利十室九空。若非如此,以乔托当时的名望和影响力,可以想象,文艺复兴很可能在乔托身后提前大半个世纪正式开始。

(未完待续)

续写——发表于 2021-08-12 02:41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第2节. 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

这一章的内容摘自我的《阿尔卑斯山的彼方》一书第五章第2节“翡冷翠”

说文艺复兴,那就必须提到“翡冷翠”----佛罗伦萨。

民国早期,佛罗伦萨的名字被译成“翡冷翠”,不但特别贴合意大利语的发音,而且连名字本身的字意都别有韵味,就像巴黎的爱丽舍田园大道被译成香榭丽舍大街,不失为音意双绝的中文翻译。试想,如果徐志摩的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标题改成《佛罗伦萨的一夜》,是不是会失掉很多神韵?但是如果不坐在书斋里闭目冥思书上的意境,而是亲身站在阿诺河南岸的高地,米开朗琪罗广场上,俯瞰河对岸这座沐浴在托斯卡纳明媚阳光下的红顶名城的时候,你会发现,“翡冷翠”的旧译固然香艳,却是错位的表达:译名传达出冷艳的意象,并不符合这座城市常年阳光明媚的气候和浪漫气质,如果要看关于这座城市的电影,丹·布朗《达芬奇密码》系列的第三部《但丁密码》串联了很多佛罗伦萨的重量级文艺复兴古迹,而对这座城市浪漫气质的散文式描述,莫过于一部节奏舒缓的艺术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的头三十年,掌握佛罗伦萨市政府实权的是Albizzi家族,他们是另一个佛罗伦萨豪门美第齐家族的死敌。说文艺复兴就不得不提这个提携保护艺术家的权贵家族。美第齐(Medici)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史书是在13世纪,从他们家族纹章盾徽上六颗药丸子,还有美第齐这个名字本身意思是医生这两点来看,也许美第齐家族的先祖是行医的,但这仅仅是猜测,历史上关于美第齐家族的记载一开始就说,他们最早是从事毛纺织业致富,之后经营银行业。15世纪美第齐银行是欧洲最大的银行,这个家族前后出了3个教皇:1513-1521年的利奥十世、1523-1534年的克莱门特七世、还有1605年只当过几个月教皇的利奥十一世。但这都是后话。美第齐家族第一个掌握了佛罗伦萨市政府实权的,是科西莫·美第齐,时间在1434年,之后其子彼得掌权,但彼得一生受困于严重的痛风病,在台上只有五年就死了,从1469年起科西莫之孙洛伦佐掌握佛罗伦萨政权。这三代美第齐家族的族长本身很少出任公职,他们的影响就像电影《教父》一样,在幕后操纵一些。2014年前后有一部很好看的美剧《美第奇家族》,总共三季,讲的就是美第齐家族这三代登上权力顶峰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早期文艺复兴大师。

就是在Albizzi家族和第一代美第齐族长科西莫时代,佛罗伦萨市政府向全城乃至全意大利的工匠招标,要装饰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洗礼堂大门,还要修建一座巨型拱顶,这两项工程是文艺复兴的开端。

今天从佛罗伦萨城里的各个角落走向中心的圣母百花大教堂,都要经过狭窄的街道,即便是拓宽过的路,还是比巴黎、北京等现代化城市窄得多,所以就算教堂再高大宏伟,小街上的人们也常常会被楼房一叶障目,直到进入教堂广场,眼前突然一亮,一座以纯白为基调,从顶到底装饰着彩色大理石拼花镶板的教堂,隔着这么局促的教堂广场,突然就跳进眼帘,气势之大犹如泰山压顶。圣母百花教堂是佛罗伦萨的主教座堂,和锡耶纳大教堂差不多时代,1296年开始兴建,基本样式也是意大利哥特式,但是因为它开文艺复兴运动先河的作用太重要了,在艺术史书里一般都把它列为文艺复兴那一章的起始,而不放在哥特式里面。意大利的哥特式教堂和法国、德意志哥特式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洗礼堂从主建筑分离出来,独立于教堂的入口门前。

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楼



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外观



1401年佛罗伦萨市政府想要为圣母百花教堂的洗礼堂配上用青铜镀金浮雕装饰的大门,向社会公开招标,七名当时已经成名的金匠艺人参与竞标,经过评选,第一名中标的是吉贝尔蒂,第二名落选的是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生于1378年,小时候跟从父亲学习 金 匠手艺,那时候的金银手工业匠人同时也兼作雕塑。竞标胜利的时候吉贝尔蒂只有23岁,为制作洗礼堂大门的青铜浮雕,他建立了以自己为首的工场,训练了一批艺术家,雕塑大师多纳泰罗(Donatello)就在吉贝尔蒂的工作室学徒,还有画《罗马诺之战》的乌切罗在吉贝尔蒂工作室工作了好几年。

乌切罗圣罗马诺之战,总共画了三幅分别在乌菲奇、英国国家画廊和卢浮宫,这是乌菲奇的一幅



吉贝尔蒂的浮雕大门精益求精,他死于1455年,到死都没有最终完成,由儿子接着工作,父子两代总共制作了两套50幅青铜浮雕。它的革命性在于,浮雕上的建筑物已经运用了透视原理,在平面上显示出纵深感,这个手法,吉贝尔蒂其实是借鉴了学生多纳泰罗的技法,多纳泰罗首创绘画和浮雕中的中心点透视。后来的米开朗琪罗看到洗礼堂大门上这十幅精美的浮雕,惊叹说“这简直已经配做天堂的大门”,于是后世就称它为天堂之门。今天教堂广场上,成千上万观众围观的浮雕大门金灿灿的,熠熠生辉,当然是复制品。真品在大教堂背后街对过的教堂博物馆里面。这个博物馆也值得去看,天堂之门浮雕的真迹,保存在玻璃匣里,充满惰性气体。多年日晒雨淋,真品的镀金层和底下青铜层之间发生氧化和霉变,所以发黑了,而且很难修复。

天堂之门



再回头说那位竞争青铜浮雕项目惜败的布鲁内莱斯基,他日后的成就更甚于吉贝尔蒂,也是文艺复兴史上留名的大师。他比吉贝尔蒂大一岁,1377年生人,同样也是金银工匠出身,虽然竞标青铜浮雕输给了吉贝尔蒂,但他们两人进入第二轮筛选的青铜制设计样本都被保留下来了,现在也在大教堂博物馆展出。坦率地说,笔者如果是当年的评判官,站在这两套作品面前,其实完全是分不出高下来的。布鲁内莱斯基竞标失败以后,花了两年的时间和朋友多纳泰罗去罗马,研究古代建筑和雕塑。十四年后,1418年佛罗伦萨的羊毛商会出面,招标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这次又是布鲁内莱斯基和吉贝尔蒂竞争,而胜利者是布鲁内莱斯基。欧洲的大教堂往往都是一建数百年,前后几十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在上面。大教堂从1296年动工到1418年,才120多年就万事俱备只欠圆顶,真算进展神速的,这要得益于佛罗伦萨雄厚的财力支持。比如教堂侧面的钟楼,就是第二任总设计师,大画家乔托任期内完成的,所以叫乔托钟塔。而巨型拱顶的技术难度太大,就连在拱顶内部搭脚手架,都找不到那么长的木材,所以拱顶是最后一个未完成项目。圆形拱顶不需要内部立柱支撑,这样可以给教堂提供一个无遮拦的内部空间,而古罗马人已经可以把圆拱顶做得很大,最著名的就是罗马万神殿,再有就是查士丁尼大帝6世纪在君士坦丁堡建成的索非亚大教堂拱顶。后来这个技术失传了,君士坦丁堡索非亚大教堂之后一千年,天下没有人能做这么大跨度这么沉重的圆顶而不垮塌。布鲁内莱斯基的灵感来自他和多纳泰罗游学罗马,研究万神殿的那些经历,又从四年前刚刚重新发现的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里面,描写古罗马建造戴克里先浴场和万神殿的段落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内外两层空心拱结构,还有无数其它发明来解决施工当中的难题,比如他为搬砖上屋顶还发明了专门的吊车。布鲁内莱斯基本人也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他在手稿中第一个系统阐述了当时已经存在的线性透视画法。当时工程和艺术之间的职业划分没有今天这么细,从布鲁内莱斯基到后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从金银首饰、雕塑、绘画、建筑、兵器制造,个个都是多面手,而且样样精通。当然,当时每一领域内需要学的理论很少,而现代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精深,不但工科和艺术格格不入,单只一个建筑领域内部,设计师、结构师、室内装饰就是三个不同的职业。

大圆顶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出这个红色的圆顶,不但成为佛罗伦萨天际线上永久性的地标,而且象征着今人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终于开始赶上并超过古典时代。他死后也被埋葬在这座圣母百花大教堂里面。这座教堂似乎占尽天下风骚,不但拥有乔托的钟楼,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布鲁内莱斯基的巨型拱顶,它的拱顶内部巨幅壁画,是由瓦萨里和祖卡利合作的《天堂》。这位瓦萨里比吉贝尔蒂他们晚一百多年,他不但是优秀的画家,更以写作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大师传记著名,是第一位艺术史作家,正因为他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列传》(又译<艺苑名人传),体裁上仿的是古典名著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我们今天才能知道从吉贝尔蒂、达芬奇,到提香这些大师的生平事迹。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博物馆里,还有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这幅作品不如他在梵蒂冈大教堂里的《圣殇》那么出名,可是这里有个故事:米开朗琪罗是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主,他的作品不能催,有一次他被人催问这个雕塑什么时候能完工,大怒之下,抓起凿子就开始砸毁这件作品。所以今天,你看基督的左臂和腿上还有斧凿破坏的痕迹,那是米开朗琪罗自己干的。

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离开圣母百花大教堂向南步行,走向河边的乌菲齐画廊,中间大约一半的距离,会经过但丁街上的Cimatori小广场,在广场小摊Antico Trippaio花3块5毛钱欧元买个热腾腾的牛肚汉堡,这是我在佛罗伦萨每次必定光顾的小吃,比昂贵的佛罗伦萨牛排更合我的胃口,等吃完这个汉堡,肚子饱了的时候,也就走到了旁边的巴盖罗博物馆门口(Bargello),它原来是佛罗伦萨的警察总部,后来改成博物馆,以雕塑为主,它的镇馆之宝在二楼上,是多纳泰罗(Donatello)的大卫像,可以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比较一下,多纳泰罗的大卫更加纤细清秀,几乎是女性的成分多于男性。

多纳泰罗的大卫



多纳泰罗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雕塑大师,早于米开朗琪罗,生于1386年,先学金匠,曾在吉贝尔蒂工作室短期工作,后来又和布鲁内莱斯基一起在罗马游学并进行探险挖掘,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里面,有他在1410年前后所做的福音书作者圣约翰巨型坐像。就是他发明了浮雕的中央点透视技法,应用于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雕塑上。这座大卫像是1430年代美第齐家族第一代掌门人科西莫向他订货的,是古典时代之后第一尊裸体立像,具有划时代意义。至于说这尊大卫有女性纤细清丽的面庞,据说因为多纳泰罗本人是同性恋的缘故。在威尼斯那章里,提到乔托教堂的帕多瓦城,有一座朝圣者趋之若鹜的圣安东尼教堂。在教堂广场上摆放着古典时代以后第一尊英雄骑像甘泰米拉塔像(Gattamelata),那也是多纳泰罗1450年完成的代表作之一。

多纳泰罗的甘泰米拉塔骑像



多纳泰罗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有多牛呢?这么说吧,我小时候看的1987年版的动画片《忍者神龟》,里面那四只小绿乌龟,分别叫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多纳泰罗。能跟文艺复兴三大师并称的小绿乌龟,可以想象了吧?

巴盖罗博物馆的一楼还有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尽管这些作品和他的《大卫》、《昼夜晨昏》、《圣殇》、《摩西像》不在一个级别上,但毕竟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其中布鲁图斯胸像比较有名,这就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刺杀凯撒的那位马古斯·布鲁图斯。

米开朗琪罗的布鲁图斯胸像



米开朗琪罗后来卷入了佛罗伦萨共和派和美第齐家族的争斗,他从小在美第齐家族的庇护和支持下长大,可是政见支持共和,而布鲁图斯为了共和理想而大义灭亲,刺杀待自己亲如子侄的独裁者凯撒,米开朗琪罗在他身上可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是把他当作英雄来塑造的。

离开巴盖罗博物馆继续走向河边,就来到与乌菲齐画廊毗邻的维奇奥宫,也就是佛罗伦萨市政厅。这里和威尼斯的执政官府邸一样,作为几百年富庶名城的政治中心,本身就是一件建筑艺术品,内部还有无数名家的绘画装饰。维奇奥宫高耸的塔楼也是哥特式的,跟锡耶纳市政厅塔楼有点象。在市政厅前的广场上立着很多精美的雕塑名作,游客可以自由欣赏这些杰作,让整个城市增添特别优雅的艺术氛围。市政厅门口大卫像跟米开朗琪罗广场山头上的一样,都是复制品,原作在城北的艺术学院画廊里面。大卫像旁边,一侧是海神尼普顿喷泉,再过去广场中心的骑马青铜像,是美第齐家族第一位掌门人科西莫的骑像,这都是16世纪文艺复兴晚期的作品。大卫像另外一侧有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克里斯杀死喷火巨怪卡库斯(Cacus)的雕塑。在广场通向乌菲齐画廊的那一侧有座台基很高的拱廊敞厅,叫做兰齐敞厅(loggia dei Lanzi),在美第齐时代,这里是检阅广场上阅兵式的主席台,现在摆放着古罗马到近代各个时期的古典风格大理石雕塑,让平民欣赏,这里摆的前后三排六尊雕塑,只有正中间那尊戴头盔的古希腊武士扶起尸体,是古希腊原作的罗马复制品,其他雕塑都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那尊古代雕塑讲述的是荷马史诗里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戴头盔的武士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他的妻子就是跟随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的古希腊第一美女海伦,为了夺回妻子,他联络希腊各地英雄,发动了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的大英雄阿喀琉斯和主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吵架,拒绝作战,阿喀琉斯的好友和同性恋人帕特洛克罗斯穿着阿喀琉斯的盔甲出战,被特洛伊大王子、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杀死,阿喀琉斯大怒,返回战场杀死了赫克托。雕塑中被托起的尸体就是帕特洛克罗斯。



厅堂上陈列的另外几尊雕塑,也都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左边那尊一手擎刀一手高举敌人首级的雕塑,是切里尼的作品,古希腊英雄珀修斯杀死蛇发女妖美杜莎。



它背后的雕塑是古希腊士兵正在劫走特洛伊公主波吕克塞娜(Polyxena)。



在整个大厅右侧的雕塑,下面是一个男人,抱着上面一个左手向上伸展的女人,整座雕塑呈螺旋形上升的姿态,它描绘了古罗马建城时期抢劫萨宾女人的典故。



最后一座雕塑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拿着短棒的大胡子男人骑着一匹马,实际上,它描述的是古希腊大力神赫克里斯十二功绩当中的另外一件,杀死人头马涅索斯(Nessus)的典故。



越过兰齐敞厅就到了全世界文艺复兴绘画的圣地,乌菲齐画廊。这里集中了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大师作品,因此游人在门口售票处大排长龙,令人望而生畏,去乌菲齐参观最好事先在官方网站上预订时间,到时候直接进票房取票省时省力。好在乌菲齐内部不象卢浮宫那样四通八达回旋曲折,只有一条参观路线,沿着路线就能把U字形回廊的各个展室一个不漏的参观下来。乌菲齐的镇馆之宝,毫无疑问是波提切利的两幅画,《维纳斯的诞生》和《春》。





波提切利生于1445年,当时还是美第齐第一代掌门科西莫当权的时代,他比开创文艺复兴的吉贝尔蒂、布鲁内莱斯基、多纳泰罗这些人都晚生60多年,算是小了两辈了,只比鼎盛期的三大师之中最年长的达芬奇大7岁,但是艺术史上仍然把波提切利算作是文艺复兴早期人物。波提切利不是他的本名,而是绰号,意思是 “小桶”。他一生都呆在佛罗伦萨从未离开,父亲是个皮匠,他一开始也是学金匠。后来成为著名画家利比(Lippi)的学徒,在委罗奇奥(Verrocchio)的工场也呆过,可以算是达芬奇的大师兄。1470年波提切利独立开设绘画工场,带师傅的儿子小利比在自己的工场做学徒。1475-76年画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三王朝圣》,这幅画也在乌菲齐画廊里面,画的是耶稣基督诞生,东方三博士前来朝圣的群像,他把自己也画在画幅的最右边,同时还把美第齐家族的第一代掌门老科西莫、科西莫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画了进去,其中老科西莫是跪在圣母面前的黑衣老者,他的儿子,美第齐家族第二代掌门彼得,是跪在画面正中间的红衣人,科西莫的孙子,第三代掌门“伟大的洛伦佐”是画面最右边紫衣持剑的武士。当时老科西莫已死,是他的孙子洛伦佐执掌佛罗伦萨。

波提切利三王朝圣乌菲奇画廊



1481年波提切利还曾被短期征召,和一批佛罗伦萨画家一起画梵蒂冈教廷西斯廷礼拜堂的天花板,不过他们的画作大多数都在后来被米开朗琪罗覆盖了,现今在西斯廷天花板上还能看到的波提切利的画作,是两侧的摩西和基督生平连环画里面,《基督的诱惑》和《青年摩西》等三幅。波提切利三幅最出名的代表作,《美神与战神》现在在伦敦的国家画廊,《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在乌菲齐画廊,全都是1480年代受美第齐家族所托作于佛罗伦萨。波提切利后期很少作画,长期卧病,一生未婚。

美神与战神伦敦国家画廊



波提切利的画风非常唯美,不象其他文艺复兴大师那样讲究人体比例,他画的人物喜欢拉长身体,尤其是脖子,强调那个时代所欣赏的女性的曲线美,他最有名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里美神维纳斯就是如此。

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左边的是一男一女两位风神,把维纳斯吹到塞浦路斯岛上,而岸上拿着饰物等待的,是时间女神,天堂的看门人。稍为熟悉古希腊传说的人都知道维纳斯是从海里的泡沫诞生的,但详细讲起来,这个诞生的故事还挺有意思。

按照希腊神话,主神宙斯从他父亲克洛诺斯(Cronus)手中夺权,克洛诺斯就是光阴这个词的源头,而克洛诺斯当初又是从他自己的父亲乌拉努斯(Uranus)手中夺权,乌拉努斯就是宇宙这个词的词源。当初宇宙大神乌拉努斯把他所有的孩子都禁锢在大地的深渊当中,于是心怀怨恨的神后葛(Ge),和最小的皇子克洛诺斯合谋,趁乌拉努斯大神上床的时候,把大神阉割掉了,于是克洛诺斯登上最高神座。而乌拉努斯阉割下来的那个重要器官,被克洛诺斯扔进大海,在海中漂流到塞浦路斯岛,最后化作一片泡沫,从这片泡沫里,诞生了美神阿弗洛蒂特,就是罗马所称的维纳斯女神。这个古希腊传说恐怕远远超出中国读者可接受的范围,让人脑洞大开: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大多数都是宙斯的儿子女儿,象雅典娜、阿波罗、阿特弥斯等等,可是爱神维纳斯,如果从辈分上说,算是乌拉努斯的女儿,那就是宙斯的姑姑呢。而维纳斯的丈夫火神沃尔康,和情人战神马尔斯,全都是宙斯的儿子。希腊神话真的不讲究辈分尊卑。

乌菲齐画廊里面除了波提切利的作品,最著名的是达芬奇的《受胎告知》,这是达芬奇独立完成的最早的名作,天使长加百列告诉圣母玛丽亚将要清静受胎的消息。

达芬奇受胎告知乌菲奇画廊



波提切利之后,自然要提到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这三大师的时代,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这幅画上的透视法已经非常成熟。笔者个人觉得在乌菲齐画廊还有一幅乌切罗的《圣罗马诺之战》值得拿来和达芬奇这幅《受胎告知》作个对比。前文提到,乌切罗是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曾是吉贝尔蒂的学生。当时文艺复兴的画家们刚开始探索在二维平面上表达立体效果,象近大远小、近处清晰远处模糊、中心点透视、水平线透视这些法则都在摸索之中,甚至油画这种形式,用油彩在帆布上作画,本身都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发明的。在乌切罗的《圣罗马诺之战》上,近大远小已经很明显了,可是比例拿捏并不准确,远处那只跳跃树篱的野兔,你想想该是多大的怪物啊?这套画总共有同名的三幅,佛罗伦萨乌菲齐画廊、伦敦国家画廊、巴黎卢浮宫各藏一幅。

从乌菲齐出来,就走到了明媚的阿诺河边。阿诺河上最古老的一座桥,维奇奥桥就在画廊背后。这座桥红黄的色彩鲜艳,跟威尼斯大运河上的里亚托桥一样,上面开设店铺,大概意大利人都喜欢在桥上开店做生意吧,另外听过一种说法,讲古时候欧洲人相信,桥上的负载越重,桥身越不容易被河水冲垮,所以才喜欢在桥上盖那么多房子,不怕房子把桥压塌。这座维奇奥桥上面店铺有三四层之多,我走过的时候以为就是一条普通的街道,一点也没意识到过河,还以为仍旧在桥边的市场呢,等过了一会才发现:咦,我怎么在河这一边了?阿诺河南岸是皮蒂宫,美第齐家族当上托斯卡纳大公爵之后的公爵府,后来在1860年代还短暂做过意大利总统府。故老相传,这座桥所有店铺的上方有一条暗道,可以让美第齐家族的统治者从市政厅经过乌菲齐画廊,过桥直达皮蒂宫。丹·布朗的小说《但丁密码》里就有这样的桥段。

(未完待续)

续写——发表于 2021-08-16 11:51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第四节 晚期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

本节内容摘我的《阿尔卑斯山的彼方》一书第四章第1节“由避难所起家的贸易帝国”

在绘画艺术史上,古罗马以马赛克拼贴画为特色,到了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科学和艺术的时代,哥特式艺术从建筑领域扩展到雕塑和绘画领域,那个时候的代表性绘画作品是教堂圣像画,当时的画家还不懂透视法,画不出立体感,绘画和雕塑中的人体比例也很可笑: 几乎所有圣徒都是大头小身子,身子被拉得瘦高,为了显示宗教人物的庄严,人物的姿势四平八稳极为刻板。直到15世纪佛罗伦萨开始了文艺复兴,绘画技法有了革命性的突破,早期的文艺复兴大师全都集中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早期和全盛时期的那些大师们,比如多纳泰罗、拉斐尔那些人,都从研究透视入手,讲究的是人物的比例和构图,达芬奇更是从科学的角度穷究人体比例(比如他的素描《维特鲁威人》)。讲究比例和构图的画风,到拉斐尔已经发展到极致的完美,后世再也无法超越,于是画家和雕塑家们开始另辟蹊径寻求突破。比如同为文艺复兴鼎盛三大师的米开朗琪罗,他后期的雕塑和绘画形体夸张到失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绪。在三大师之后,文艺复兴绘画的中心转移到威尼斯。威尼斯画派从色彩和光影明暗对比来寻求突破。最著名的大师也是三个人: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其中前两位都出生在威尼斯。


提香出生于1488年,比文艺复兴三大师中最年轻的拉斐尔只小5岁,但拉斐尔只活了37岁英年早逝,而提香高寿88岁,他在不到30岁的年纪就成了威尼斯艺术界的领军人物,1516年他的早期代表作《圣母升天》今天还在威尼斯Santa Maria Frari教堂的主祭坛正中央



另一幅作品《佩萨罗的圣母像》也在这座教堂主走道的北墙上。



提香死后就埋在这座教堂。今天,如果从威尼斯学院画廊出来以后不走S形的大运河,而从陆路取直线走向运河起点的火车和汽车总站,那么Frari教堂差不多正好在这条弓弦路的中间点。这里除了提香的两幅著名作品和提香的墓,还有埋葬18-19世纪浪漫主义雕塑家卡诺瓦心脏的墓碑。



提香的绝技是画面上艳丽的色彩,他还擅长自己调制特别的颜色,比如“提香红”除了色调特别,而且经久不褪色,后世无人能够仿制。提香在后来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名满天下,接到的订单数不胜数,尤其他为奥地利西班牙的哈布斯堡朝廷作画,所以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数并不在威尼斯本地,而是散布于欧洲各大名城,比如1534年提香画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是绘画史上最著名的躺卧裸像,现在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画廊,19世纪法国印象派的开山画家之一马勒,还模仿提香的这幅作品,画了《奥林匹娅》。提香的另外两幅著名代表作



《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描绘酒神巴库斯(希腊名字是迪奥尼索斯)遇见克里特岛上米诺斯国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一见倾心的希腊神话传说,这幅画在伦敦的国家画廊。



提香1548年为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画的著名骑像,现在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其实这不是提香第一次为皇帝画像,1532年提香44岁的时候,因为为皇室画像而被查理五世皇帝授予宫伯头衔和金马刺骑士团的勋位,这对于并非大贵族出身的提香来说,是非常特殊的荣耀(提香的父亲是一座城堡的总管)。威尼斯学院的画廊收藏展出的提香作品有四五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哀悼基督》和《圣母子》。

提香《哀悼基督》



提香《圣母子》



除了这位威尼斯画派领军人物的作品,威尼斯学院美术馆最出名的收藏还有两幅,一是达芬奇研究人体比例的素描《维特鲁威人》,不过素描和油画不同,纸质见光容易损坏,所以博物馆很少展示这幅著名的素描。



另一件作品是巨幅的《利未家的宴会》,作者是威尼斯画派另一位大师委罗内塞。委罗内塞真名叫做保罗·卡利亚里,1538年生于维罗纳,足足比提香小了一代,那个时代的画家经常以绰号作为艺名流传后世,真名反而没有人知道,比如波提切利,意思是“小桶”,比如丁托列托,是“染匠的儿子”,委罗内塞也是绰号,意思是“维罗纳人”。他13岁在维罗纳学画,后来37岁上娶了师傅的女儿。委罗内塞不到20岁就开始独立接绘画订单,在维罗纳的各个教堂绘画,1553年25岁来威尼斯,第一个工作就是为执政官府邸十人理事会大厅做装饰。委罗内塞的著名作品基本都是宗教题材的巨幅油画或者壁画,比如1563年《迦拿的婚礼》,画的是耶稣基督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海传教,第一次行使神迹,把水变成酒的故事。这幅画原本是威尼斯圣乔治修道院的订货,就是圣马可广场河对面,可以登塔眺望全城的那座修道院,现在这幅画收藏在巴黎卢浮宫。



在威尼斯学院画廊里,另有委罗内塞一幅代表作《利未家的宴会》,其实这幅画原本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可是宗教裁判所看不惯委罗内塞过于写实的风格,还有随心所欲的场景和人物,(他画了德国雇佣兵,小矮人等等),仅仅十年前委罗内塞画《迦拿的婚礼》时候,还可以随便画什么人物,当时委罗内塞把自己、提香、丁托列托都画上去了,可是1570年代反德意志新教改革运动兴起,天主教会对绘画艺术象书籍一样加以审查。象基督诞生、最后晚餐、基督受难这类重大宗教题材应该画什么不能画什么都有具体要求,因此宗教裁判所责令委罗内塞修改画的内容。委罗内塞也绝,他既没有修改画的任何内容,但也不去硬顶宗教审*查制度的权威,只是回家把画题目改了一下:我不画最后晚餐了,就画普通人吃饭,行不?利未是圣经旧约里的人物,以色列种族利未支派的始祖,当时的艺术内容审查制度,还真没规定到圣经里这些边边角角的内容这么细致。



在威尼斯学院画廊还有一幅委罗内塞的《勒班陀海战》也很有名,反映的是刚刚在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联合舰队大破奥斯曼土耳其海军的史诗性战役。



威尼斯画派的第三位大师丁托列托1518年生于威尼斯,也比提香小一代,比委罗内塞大十岁。他的父亲是染匠,意大利语叫tintore,那么染匠的儿子就叫Tintoretto,所以后来他在绘画史上就以丁托列托的绰号为人所知了。17岁的时候,丁托列托被父亲带到提香的工作室当学徒,只呆了10天被送回家,因为他画了一幅素描,据说提香看到以后立刻对他的天赋感到嫉妒,所以拒绝再教他绘画。其实56岁的提香当时早已功成名就,不可能嫉妒这个小孩子的才华,可能是因为提香发现丁托列托作品表现出的风格和自己不符,不适合跟自己学习。此后丁托列托和提香之间虽然互相尊重,但关系比较冷淡,极少往来。丁托列托工作室门上的口号是“米开朗琪罗的构图,提香的色彩”。他的成名作圣马可系列《圣马可解放奴隶》和《圣马可遗体被运回威尼斯》就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画廊里





同系列《圣马可遗体的发现》在米兰布雷拉画廊



除了学院画廊,威尼斯城里另有一处丁托列托作品集中陈列的地方,那就是在上文提到的埋葬提香的Frari教堂附近有一座Scuola San Rocco,Sculola是意大利语学校的意思,实际上是一座慈善医院,圣洛克慈善医院内部的壁画和顶画装饰,完全由大师丁托列托一手包办,号称丁托列托的西斯廷教堂(罗马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壁画由米开朗琪罗一手包办,是米开朗琪罗巅峰代表作)。1565-1567两年和1575-1588这13年间,丁托列托为圣洛克慈善医院和教堂做的这项装饰工程仅大型绘画就有52幅。丁托列托还和委罗内塞一起给执政府画壁画,尤其是1577年执政府大火以后,所有的壁画装饰都要重做,执政府内有一幅全世界最大幅的油画《天堂》就是丁托列托的作品,其实最初为这个大厅创作壁画的项目是委罗内塞中标了,但未及开工委罗内塞就已逝世,丁托列托接手这个项目,画出了他毕生的最高杰作,此后直到1594年逝世,丁托列托再也没有创作大幅作品。




(未完待续)


续写——发表于 2021-08-18 07:17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

5. 北方文艺复兴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前一半是新写的,丢勒那一段来自我即将出版的莱茵河多瑙河书稿《流动的文化盛宴 下卷 民族集萃多瑙河》(暂定名)第二章莱茵-美因-多瑙运河畔的三座古城 第3节纽伦堡

我们知道,中世纪艺术之后,15世纪从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17世纪初为了和新教改革争夺群众,又开始了巴罗克艺术风潮。这两次艺术潮流,意大利半岛都得风气之先,然后新潮艺术才逐渐传播到北方德意志、法国、尼德兰等地区,东欧和英伦三岛接受得更晚一点。就文艺复兴来说,1422年佛罗伦萨圣母百花教堂的洗礼堂大门浮雕(“天堂之门”)在吉贝尔蒂主持下完工,宣告文艺复兴的开始,然后鼎盛时期三位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当中,最年长的达芬奇生于1452年,最后一位离世的是米开朗琪罗,死于1564年。文艺复兴之风向北越过阿尔卑斯山传播,引起德意志和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历史上叫做“北方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最早一批大师,象德意志的丢勒(Durer)、老克拉纳赫(Cranach)、老霍尔拜因(Holbein),都生于1460-1470年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师同时代。只有尼德兰的老勃鲁盖尔(Bruegel)和凡艾克(Jan Van Eyck)比他们早上一代人。北方文艺复兴又分为两个中心,德意志本土和更靠北的尼德兰,主要是安特卫普城。在德意志,丢勒(Durer)和克拉纳赫(Cranach)、老霍尔拜因(Holbein the Elder)这三位是同辈人,他们的艺术不仅限于绘画,比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还多了一个版画印刷。当时莱茵河畔美因茨城里,正好古登堡发明了机械印刷术,所以版画大量发行,它是跟意大利不同的一种艺术形式。另外就是宗教改革,1517年马丁·路德新教改革正赶上北方文艺复兴最早一批德意志大师的晚年,他们或多或少都和新教运动有点关系,象老克拉纳赫本人就是马丁·路德的挚友,直接出手帮他印刷宣传品,制作版画,还给马丁·路德一家画像。

所以宗教改革和版画,这两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没有的。不过丢勒和老克拉纳赫的画风,明显看得出跟文艺复兴三大师纯熟的技法不同,他们或多或少都还带有哥特风格的残留。建筑方面,德意志文艺复兴的著名建筑包括莱茵河流域的海德堡城堡,以及离开纽伦堡不远的奥格斯堡市政厅和福格尔之屋。总的来说,尼德兰和德意志的文艺复兴建筑不多,几乎可以说是中世纪哥特风紧接着就跳跃到巴罗克风格了。德意志文艺复兴主要是体现在绘画和印刷版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上面。

法国的文艺复兴基本上源于一个人:弗朗索瓦一世国王在意大利战争期间,从米兰请回了达芬奇和其他意大利艺术家,在枫丹白露、卢瓦尔河流域大造行宫。所以法国文艺复兴反倒是绘画不强,辉煌的建筑很多。英国僻处海外,文艺复兴开始得更晚,要等到16世纪后半期的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代表人物是文学方面的莎士比亚。

以上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一个综述。我们先从中世纪哥特式绘画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最早的一位大师说起,尼德兰的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他生于1390年只比吉贝尔蒂和布鲁内莱斯基小十几岁,和多纳泰罗差不多大。凡艾克的生年地点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成年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今天比利时布鲁日(Bruges)。15世纪那个时代,还没有今天的荷兰跟比利时分立,这片地方叫做尼德兰,有些书上也译为“低地国家”,在中世纪早期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刚建立的时候,尼德兰属于帝国,后来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在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西边这一部分“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东边这一部分“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的德国,中间的这块叫做“中法兰克王国”从尼德兰经过莱茵河一直包括意大利,这南北一长条囊括了古代欧洲最富庶的两个地区:尼德兰和意大利,所以最重要。查理曼的长孙得到了中法兰克王国,而且兼任帝国皇帝,地位高于东西两个法兰克王国。可也就是这块中法兰克王国分裂得最快,在几十年之内就分崩离析了,其中的尼德兰分成很多伯爵/公爵领地,在东西两个强国之间来回争夺,962年奥托一世的“神圣罗马帝国”主要就是东法兰克王国(也就是德意志王国),加上分裂的中法兰克王国大部分土地组成的。尼德兰这一块富庶地区,到14-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代,是属于法国的势力范围,分封给了法国国王的弟弟,法国勃艮第公爵这一支。勃艮第公爵家族算是法国瓦罗亚王室的幼支,可是因为摄政权的争执,跟王室反目成仇,所以百年战争后期很长一段时间帮助英国国王打法国。我们说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初,凡艾克这个时代,正好就是百年战争,圣女贞德的时代。当时勃艮第公爵是“好人菲利普”。

根据留存下来的勃艮第公国史料,凡艾克在1425年就已经当上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的宫廷画师,起初在里尔工作(Lille,今天是法国东北部的著名要塞城市),1429年搬到布鲁日住到1441年去世。他除了当宫廷画师,也为公爵“好人菲利普”进行穿梭外交使命。“好人菲利普”跟表亲法国王室有杀父之仇,就是他的军队在1430年抓住圣女贞德交给英军,1431年圣女贞德被烧死。凡艾克在1426-1429年间为勃艮第公爵在各国间进行过很多穿梭外交,不知道有没有关于和英国联盟的。

作为画家,凡艾克留下来的代表作不多,他早期仍然是哥特式画风,作为宫廷画师,他实现了财务自由,不需要为生存过多招揽活计,既然拥有了创作自由,于是开始探索更多实验性的画法。当时的画还不是油画,而是用蛋清调和颜料,画在木板和墙壁上的“蛋彩画”。凡艾克就是最早开始画油画的画家之一,后来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里甚至说是凡艾克发明了油画。凡艾克在1430年代进入绘画的成熟期,毕生最有名的作品是两幅,一幅是《阿诺菲尼夫妇像》,传世名作,用油彩画在橡木板上,现在收藏在伦敦的国家画廊。另一个代表作是根特圣坛画,用油彩画在橡木板上的三开折叠圣坛,在比利时根特大教堂。




围绕这幅《阿诺菲尼夫妇像》历来有很多猜测和传说,饶有兴味。当时的尼德兰是欧洲最富裕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是意大利诸城邦),所以中产阶级也有闲钱雇佣画家画像了。以前只有贵族才有这种闲情逸致。画上的主人公是住在布鲁日的意大利商人夫妇。凡艾克画的绝大多数人像,都和今天的手机自拍秘籍一样,人脸左侧四分之三面向光源。从画上可以看出来,早在1430年代,绘画的透视立体效果已经很好,不过人物姿势还很僵硬。你能看到窗外的樱桃结了果,所以季节是初夏,可是画上夫妇两个人穿的大衣是貂皮镶边的冬装,这是“穿貂炫富”吗?此画另有很多隐喻,究竟什么意思众说纷纭。比如墙上的凸镜里画了四个人的镜像,除了主人公夫妇的背影以外,另外两人可能是婚礼见证人,也可能其中一个是画家本人,不过从镜像来看,画家其实不在作画。画上有小狗,小狗象征忠实,墙上挂的扫帚象征勤劳,桌上有桔子,桔子在当时的尼德兰是昂贵的进口水果,象征财富。关于此画还有更大胆的解释,竟然说画上的妻子已死,这是一幅悼亡的纪念画:你看人物头顶上的吊灯,男的头上的吊灯有一支蜡烛大白天燃着,这有违常理,猜测是用蜡烛象征活着,而女的那边蜡烛全灭,象征死亡。拿放大镜仔细再看,墙上的凸镜周围有一轮外延装饰,画的是耶稣事迹,女的那边全都是死亡和复活的主题----这是巧合吗?

我感觉这幅《阿诺菲尼夫妇像》不能看得太细,联想太多,就像中小学课本里鲁迅杂文的中心思想,连鲁迅自己都从未想到过的思想,都被后来者分析了出来,要是鲁迅活过来,他会说“我没有这个思想”,而分析家会说:“不,你必须有!”----是不是想太多了?

另一位弗兰德斯的北方文艺复兴先驱者是老勃鲁盖尔(Bruegel),我想留待后面说到收藏他作品最多的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再讲。

比凡艾克和老勃鲁盖尔晚一辈的是丢勒、克拉纳赫等几位德意志文艺复兴画家。德意志文艺复兴绘画的中心在纽伦堡,这是因为丢勒的家乡在这里。纽伦堡是座很美的古城,我甚至认为它是整个德国最美的大城市,超过了慕尼黑。这是纽伦堡城堡。



纽伦堡旧城中心河畔夜景。



在纽伦堡,文艺复兴就意味着一个人: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他1471年生于纽伦堡,其实比米开朗琪罗还大一岁,比拉斐尔大12岁,丢勒出名很早,跟达芬奇、拉斐尔、威尼斯画派的开山鼻祖贝里尼都有书信联系。丢勒的父亲是个金匠,1455年才从匈牙利移居纽伦堡。那个时代的金匠可以说是全能手艺人,比如开创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教堂洗礼堂“天堂之门”系列浮雕的作者吉贝尔蒂、大穹顶的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泰罗,这几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派祖师,全都是金匠。丢勒有个教父是印刷工匠,后来成了德意志最成功的印刷商人,开了24家连锁印刷工坊。丢勒从小跟父亲学金匠手艺和素描,跟教父学版画和印刷。他出名很早,20来岁就以版画出名了,当时来说,版画比油画容易出名,因为可以大量印刷复制。木版画和金属蚀刻画他都做。丢勒一生画过不少自画像,第一幅就是1493年在他22岁时候的自画像,现在收藏在巴黎卢浮宫。



一般来说,北方文艺复兴的那些大师们跟意大利大师不同,意大利人喜欢研究透视、比例、光线等等各种科学道理,研究风气比较浓,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达芬奇了,其实与其说达芬奇是画家,还不如说他是科学家发明家。北方的画家们穷究原理的少,大多数都是只顾画画,匠人作风更重些。这里面只有丢勒是个例外,他喜欢钻研的个性,颇有几分达芬奇做派,曾经研究过光线追踪的科学原理,研究绘画中的透视、比例,甚至延伸到研究数学,还写过光学专著。丢勒有些行为在当时的人来看颇为怪诞,比如他会在自己的画作上签名,当时的画家自认为只是匠人,从不留名的。又比如他会画一些没有人出钱请他画的东西,比如丢勒故居门口的那只大铜兔子,就是因为丢勒著名的兔子绘画。

丢勒的大兔子,维也纳阿伯丁美术馆



在当时的人来看,这简直就是怪癖:画画是为了挣钱,你给只兔子画肖像,谁付你钱呀?没有钱你浪费颜料浪费时间做什么?其实丢勒画动物、画人体局部、画自己都是为了钻研比例。1502年他画的一幅兔子水彩画在细节上极为精准,甚至每一根毫毛的位置方向都对,让人叹为观止之余,还会生出疑问: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后人猜测说他可能真的抓了一只兔子在画室里画,不过动物不像人,不可能静止不动。所以也有人猜测他先在野外画一幅写生草图,然后拿一只死兔子在室内添加细节。因为丢勒很注意观察动物的细节,所以靠凭空想象作画的本事也很厉害:1515年他听说葡萄牙王室从海外殖民地运来一只欧洲人从没见过的动物,叫做犀牛,他仅仅看了一个在场者的文字描述,就凭空想象画出一只犀牛,而且居然很准确。这幅犀牛图在德国反复印刷,以后好几百年德国的幼儿识字读本上,都印着丢勒画的大犀牛。



151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请他出任皇室画家,给自己画像,还负责监督生产大型版画。1520年皇帝驾崩,皇帝的孙子查理五世继位,身兼西班牙国王,宫廷在布鲁塞尔。丢勒为了争取新皇帝的订货,确保自己宫廷画家的年金,从纽伦堡沿莱茵河去布鲁塞尔,顺便游历尼德兰。那个时候尼德兰北部是新教地区,就是日后的荷兰,丢勒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新教思想,后来并不清楚他有没有改宗新教,不过丢勒确实在1520年曾经想过给马丁·路德画像来着。1504年他的一组版画《亚当夏娃》后来在1507年画成了油画,是丢勒的名作之一,现在收藏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丢勒还有些版画宗教色彩很浓,但是有很多神秘的寓意,后人很难猜透。比如1512年的《骑士、死亡与魔鬼》、1514年的《圣热罗姆》和《忧郁》。

丢勒木刻画《忧郁》



他画《忧郁》的那年正好母亲去世,画上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手法,情绪表达很明确,但细节却很难看懂。丢勒在1509年在纽伦堡买下一栋房子,即便今天也是一座非常宽敞的豪宅,可见他20来岁成名以后始终过着优裕的生活,这座房子今天是纽伦堡著名景点,丢勒故居。今天在故居里,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丢勒的代表作,不过这些画没有一幅是原作,都是复制品。纽伦堡唯一的一幅原作在本城的德国历史博物馆里面。他的油画本来就不多,大部分画作都收藏在欧洲各大博物馆。

1528年丢勒57岁在纽伦堡去世,不算高寿。

既然说到北方文艺复兴,不妨在这里提一下其他几位绘画大师。老卢卡斯·克拉纳赫(Cranach the Elder)只比丢勒小1岁,但是很长寿,1553年去世的时候超过了80岁。他是当时德意志最成功的艺术家,甚至超过丢勒,他也是少年成名,22岁已经凭借版画印刷出名,应邀成为萨克森选帝侯,明智者腓特烈的宫廷画家,此后一生都是萨克森的宫廷画家,为好几代选帝侯服务,画行猎图,也画教堂祭坛画。1509年他还给马克西米利安皇帝,和未来的查理五世皇帝(当时还是少年)画像,比丢勒还要早3年。

我在2016年去德国东部的维滕堡,那里是马丁路德和克拉纳赫长期居住的地方,马丁路德在那里当一座教堂的本堂神甫,1517年他在维滕堡大教堂的门上贴出著名的《95条抗辩》,抨击教廷售卖赦罪符等腐败行为,从此开始了影响欧洲历史的新教改革运动。我去的第二年就是新教改革的500周年大庆,维滕堡全城的主要景点都在大兴土木进行修缮,准备隆重迎接新教改革500周年,马丁路德和克拉纳赫的纪念故居、他工作的教堂、主教座堂这几处关键景点尽管还开,但全都搭了脚手架,拍起照来缚手缚脚。德意志在16-17世纪是新教各派和罗马天主教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战场,基本上,北德和西德诸侯改宗新教,南德的巴伐利亚、奥地利信奉天主教,16世纪查理五世皇帝还试图压制新教诸侯,没有成功,双方的矛盾一直发展到酿成了1618-1648年惨烈的德意志三十年战争,全欧洲列强都来参战。

马丁路德在克拉纳赫的帮助下开始宗教改革的时候,萨克森选帝侯明智者腓特烈本人信奉马丁·路德开创的新教,查理五世皇帝在莱茵河畔的沃姆斯(Worms)召开帝国议会,召马丁·路德赴会自辩,正是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了路德不至于受到一百年前1415年康斯坦斯大公会议上,宗教改革家扬·胡斯一样被火刑处死的下场。会后路德逃到选帝侯一处偏僻山里的城堡——瓦特堡(Wartburg)躲起来,潜心把拉丁文圣经翻译成普通人能读懂的德文。

今天的德国至少有一半是基督教新教各派的信徒,当年马丁路德一生行迹的故地,很多都保存下来作为纪念地。笔者去过原东德古城埃尔富特(Erfurt),那里有马丁路德受教育的修道院,从这所神学院毕业之后,他去维滕堡主持一座教堂,在那里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然后奉皇帝诏命赴沃姆斯的帝国议会,在各路诸侯面前为自己辩护,在本地区的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下全身而退。今天在沃姆斯市中心有一座以马丁路德为中心的大型青铜群雕纪念这件事。最后在山间的瓦特堡城堡,今天也很完整第保留了马丁路德躲起来翻译圣经的小屋。以上这四处新教的朝圣地,我也一一造访过。

在整个宗教改革过程中,老克拉纳赫都是路德的挚友。他们都住在德国东部的维滕堡(Wittenberg),克拉纳赫为路德画过很多肖像,还为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做木版插画。这版画可不得了,当时印刷术刚刚发明不久,无论是木版画还是金属雕版画,都可以大量印刷发行,在一般群众里面的传播速度比一两幅教堂里的圣坛画快得多了。所以那个时代意大利以外的画家们,尤其是北方的画家,很多都靠版画而不是油画快速成名。

克拉纳赫的马丁路德像



克拉纳赫是路德夫妇的证婚人,和他们第一个孩子的教父。即便明智者腓特烈去世之后,克拉纳赫仍旧受到后代萨克森选帝侯的器重,两度担任维滕堡市长。他对后来的选帝侯也是忠心耿耿。1547年新教诸侯的施马尔卡尔登同盟被查理五世皇帝在缪尔贝格战役击败,(提香为那次战役中的皇帝画过一幅著名的披甲执矛骑像,在马德拉的普拉多博物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腓特烈被俘。战后皇帝和新教诸侯和解,80高龄的克拉纳赫还跑去亲自请求皇帝释放选帝侯,甚至愿意自己陪选帝侯坐牢。1553年81岁的克拉纳赫亲自接选帝侯出狱,同年病死于魏玛城。老克拉纳赫的两个儿子都是画家,女儿还是德国文豪歌德的祖先。不过克拉纳赫画了太多版画,受版画影响,他的油画特别善于勾勒形体,但不是特别擅长于处理画面的光影和色彩。

克拉纳赫油画《维纳斯和丘比特》



老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Elder)比老克拉纳赫跟丢勒都大十来岁,生于1460年的奥格斯堡,离开纽伦堡倒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著名画家。他画宗教画,明显有晚期哥特式拉长的痕迹,直到后来才转向文艺复兴风格。其实他的儿子小汉斯·霍尔拜因比父亲更有名,是16世纪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跟老霍尔拜因学画,出师以后在瑞士巴塞尔画教堂的宗教壁画。可是当时新教改革了,本来路德派的新教允许画神像,可是在瑞士的新教属于更加激进的加尔文派,不允许教堂出现任何人像。总体来说,新教改革的确在全欧洲的新教国家范围内,砸了很多画家的饭碗。小汉斯·霍尔拜因就被逼离开巴塞尔,去英格兰,受到宫廷大臣和亨利八世王后安妮·博琳的欢迎,成为英王亨利八世的御用画家。亨利八世就是那位娶过6位妻子,砍了其中两位王后的头,为了和原配离婚,不惜和教廷决裂发动宗教改革的国王。安妮·博琳就是他的第二任王后,后来被砍头了。小汉斯·霍尔拜因画的亨利八世、权臣托马斯·摩尔、托马斯·克伦威尔肖像流传到今天,都是历史教科书采用的标准像。

小霍尔拜因《英王亨利八世》



小霍尔拜因《托马斯摩尔像》



小霍尔拜因《托马斯克伦威尔像》



此外,北方文艺复兴还有一位老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the Elder),不是德国人,是佛莱芒文艺复兴的主要画家,以安特卫普城为中心。他特别擅长画比利时农村的民间题材,一般都是雪景或者农民的舞蹈、婚礼,让人们看到16世纪市井生活的真实场景,可以说是欧洲版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按说他那种风格和题材,当时很难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意大利画家,写《艺苑名人传》的瓦萨里对他评价就不高。可是艺术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一点不假。可能就因为他画的民间题材很朴实很生动,后世的收藏家特别喜欢,尤其是鲁道夫二世皇帝到处搜集他的画作。所以老勃鲁盖尔的画作,今天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就是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了。关于老勃鲁盖尔的画,我们留待维也纳再详谈。

这一批北方文艺复兴画家到了16世纪后半叶,要么去世,要么因为新教改革砸了饭碗,因为当时教堂是画家的一大主顾,而新教反对在教堂里画圣像。到17世纪,罗马又兴起了巴罗克艺术风格,最先是从建筑上由波洛米尼(Borromini)和贝尼尼等几位大师开创的,绘画方面,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这股巴罗克之风吹过阿尔卑斯山,传到欧洲其他地方开枝散叶:在西班牙,就是委拉斯贵支;在尼德兰分成了荷兰跟比利时两派。荷兰是新教,只能画人物肖像,就是伦勃朗(Rembrandt)、维米尔(Vermeer)、哈尔斯(Hals)这些人的荷兰黄金时期绘画,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的收藏最集中,最丰富。在南部的西班牙领地尼德兰,就是宫廷画家鲁本斯(Rubens)、凡戴克(Van Dyke)、老勃鲁盖尔(Bruegel)的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和次子老扬·勃鲁盖尔,还有孙子小扬·勃鲁盖尔这个家族。因为维也纳是那个时代的皇廷,鲁本斯、委拉斯贵支这些巴罗克时代的大师都有很多作品是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画的,我们等到后面写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再来详细讲述巴罗克绘画的大师和作品。

现在,让我们从头说起,看看巴罗克艺术是怎样在罗马开始的。

(未完待续)


续写——发表于 2021-08-23 09:09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7. 北方的巴罗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这一节的内容来自我的书稿《流动的文化盛宴:话说欧洲两河》(暂定名)中维也纳一章相关的一小部分。维也纳那一章我写得很详细,光文字就有8万)。

文艺复兴和巴罗克两种艺术形式都起源于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初起的时候,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德意志和低地国家(今天的荷兰比利时)跟风比较晚。巴罗克兴起的时候,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画家,很快就跟上了潮流,而且成就超过了意大利本土。今天要看欧洲的巴罗克绘画,最好最集中的是三座博物馆:一是维也纳的艺术历史博物馆,二是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三是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而这三座博物馆,又分别集中了巴罗克绘画的三个不同支派。

先说德意志和弗兰德斯的北方巴罗克画派,这就要详细介绍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我觉得这座博物馆是维也纳城里除了霍夫堡皇宫以外,最好的博物馆。这里一进门就能看到大楼梯上威尼斯雕塑家卡诺瓦(Canova)所作的巨型希腊英雄忒休斯(Theseus)杀死人头马雕塑。




文艺复兴大师作品当中最著名的,当属拉斐尔的《草地圣母》,还有意大利开创巴罗克绘画的大师卡纳瓦乔(Caravaggio)的名作《大卫提着巨人歌利亚的头》。

前文提到,文艺复兴之后,教廷为了对抗宗教改革,特别扶持了巴罗克艺术,从罗马的贝尼尼、波洛米尼的建筑开始,绘画方面开先河的是卡拉瓦乔。这股巴罗克艺术之风立刻风靡欧洲。在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巴罗克艺术又分两派。其中比较平民化和世俗化的那一派,就是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包括伦勃朗(Rembrandt)、维米尔(Vermeer)、哈尔斯(Hals)这些人。另一派可以说是皇家派,以弗兰德斯(Flanders),也就是比利时为中心,在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室支持下,走向神话和史诗性的风格。

这一派因为都是史诗性的大画,对今天的观众来说,看起来非常过瘾。我觉得看这派皇家巴罗克的作品,全世界最好的博物馆有两个,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另一处就是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因为这一派的大师,象鲁本斯(Rubens)、委拉斯贵支(Velasquez),都是为马德里或者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宫廷作画的。比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巴罗克时代大师鲁本斯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像》和《毛皮大衣》。在《毛皮大衣》那幅画里,一个裸体女孩半披着一件黑色裘皮大氅,露出粉白的皮肤,身材胖胖的非常肉感。这是鲁本斯画女人体的一贯风格,一眼就能认出来。而这位模特据说就是鲁本斯的妻子。

鲁本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像》



鲁本斯《裘皮大衣》



鲁本斯是弗兰德斯人,生于1577年,也就是查理五世皇帝的侄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皇帝统治时代,雷班托大海战之后几年,只比卡拉瓦乔小6岁。前面说1430年代弗兰德斯第一位文艺复兴画家凡艾克的时候说到,凡艾克那个时代弗兰德斯归属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当时凡艾克的雇主,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在百年战争中俘虏了圣女贞德交给英国人。后来在百年战争末期勃艮第公爵跟法国王室和好,反过来帮助法国打赢了英法百年战争。好人菲利普的儿子,下一任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想要把自己的弗兰德斯、勃艮第,再打下瑞士联邦,合并成一个新的王国。可是1477年大胆查理被瑞士军队打败阵亡。他没有儿子,女儿玛丽继承了勃艮第家族领地,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于是勃艮第公爵的领地被帝国和法国分割:弗兰德斯(今天的荷兰比利时)给了哈布斯堡家族,勃艮第地区给了法国。再后来,皇帝查理五世把弗兰德斯和西班牙留给自己的儿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把德意志和皇帝位留给弟弟斐迪南。所以在鲁本斯的时代,低地国家已经是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国王的属地了。

鲁本斯10岁丧父,12岁随妈妈搬到安特卫普(Anterwep)。当时弗兰德斯属于西班牙统治,他在安特卫普学画,1598年22岁出师,之后游学意大利,在曼图亚(Mantua)和罗马临摹过卡拉瓦乔的画,并且建议曼图亚公爵和安特卫普的教堂购进卡拉瓦乔的画作。鲁本斯后来回安特卫普,成为西班牙派出的尼德兰总督,哈布斯堡家族大公阿尔伯特七世的宫廷画家。当时总督宫廷在布鲁塞尔,鲁本斯的工作室仍然留在安特卫普。他的工作室有很多人替他接活和画画,他在工作之余,还有时间精力偶尔兼做欧洲各个宫廷之间的外交官,社会地位高于一般的画家。今天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鲁本斯纪念故居,就是当年他的大型工作室所在地。鲁本斯的画风张扬而明亮:主题经常围绕性爱、暴力的神话故事,情绪饱满,充满动感,色调明亮,画上的人物无论是肢体还是衣服(如果穿着衣服的话)都是屈曲的。这是典型的巴罗克线条。

另一位后来在英国闯出大名的宫廷肖像画家凡戴克(Van Dyck),当时就是鲁本斯工作室的学生。鲁本斯的画不是达官贵人的肖像,就是希腊神话题材,他的名作《被捆缚的普罗米修斯》现在在费城艺术博物馆,1621年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王太后,也就是亨利四世的续弦王后玛丽·德·美第奇作的生平系列画,现在在卢浮宫里(亨利四世的原配是瓦罗亚王朝的公主,大仲马小说里的玛尔戈王后)。

鲁本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费城艺术博物馆



1624年,他作为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的代表,在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之间进行穿梭外交,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封为贵族,他画的菲利普四世肖像,现在在俄国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里。



从那幅肖像上,你能看出明显的“哈布斯堡下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式的“地包天”面相。“哈布斯堡的下巴”和“波旁家族的鼻子”并称欧洲王室两个最突出的面貌特征。163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就是后来上了断头台的那位)也封鲁本斯为骑士。鲁本斯在1630年代,在西班牙出差期间,和马德里宫廷与自己身份对等的一代大师委拉斯贵支(Velasquez)以画会友,成了很好的朋友。这十年鲁本斯的画更加肉感,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里的《维纳斯的狂欢》(Feast of Venus),收藏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美惠三女神》、《帕里斯的裁决》,都借希腊神话为名,画的差不多就是色情画,和刚才提到的《裘皮大衣》一样,模特全都是他年轻的续弦妻子。

鲁本斯《维纳斯的狂欢》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



鲁本斯《美惠三女神》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鲁本斯《帕里斯的裁决》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其中《帕里斯的裁决》鲁本斯至少画了五幅,伦敦国家画廊和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各有两幅,德累斯顿有一幅。画上的牧羊人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作选美评委,三位美女选手是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维纳斯。和现在选美相同的是,那时候也有贿赂评委这一说,而且,每个选手都行贿:赫拉许给帕里斯权力,雅典娜许给帕里斯智慧,维纳斯许给帕里斯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于是,维纳斯赢了。这次选美没有后冠加冕,画上,帕里斯手里拿着象征选美皇后的金苹果,故作思考状,其实早已内定要递给维纳斯。

和现在选美比赛不同的是,所有参赛选手,都比评委要牛气得多,都是评委得罪不起的。所以,维纳斯夺冠以后兑现诺言,帮助帕里斯偷走了美艳人妻,斯巴达的王后海伦。而赫拉和雅典娜为了报复,帮助希腊联军灭了帕里斯的国家特洛伊。

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源。

虽说鲁本斯笔下的全裸女体充满了肉感的诱惑,但你看他的《被捆缚的普罗米修斯》,男性人体极少全裸的,表现得充满动感,暴烈而有力。鲁本斯死于1640年,也就是说,他的全盛期正好是荷兰宣布独立,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时代。

另一位巴罗克时代的宫廷绘画大师是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在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里有两幅小女孩的肖像画很有意思:因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女儿玛丽亚-泰蕾莎公主跟利奥波德皇帝从小订了娃娃亲,西班牙宫廷每隔一段时间就送一幅公主的肖像给她的小未婚夫,未来的利奥波德皇帝,从小到大没有间断。全套肖像的作者是西班牙大画家委拉斯贵支(Velazquez)。今天你在维也纳和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都能看到这个系列肖像画。注意得把这位西班牙公主,和一百年后的玛丽亚-泰蕾莎女皇区分开,玛丽亚-泰蕾莎女皇是利奥波德皇帝的孙女,也就是说,画上的这位西班牙公主,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玛丽亚-泰蕾莎,是后来玛丽亚-泰蕾莎女皇的奶奶。



委拉斯贵支比鲁本斯小22岁,生于1599年。他被公认为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名望地位之高,甚至超过后世的戈雅和毕加索。他生于塞维利亚,父亲是公证人。从小在塞维利亚师从样式主义(Mannerism)的名画家潘切科(Pacheco),并娶了师傅的女儿。他从1620年代早期开始出名,1623年正好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宫廷画家刚死,于是奉召前往马德里,先给宫廷牧师画像,然后获得了国王肖像的订货,画好以后国王特别满意,奉命搬去马德里当上了宫廷画家。1628年鲁本斯来访,委拉斯贵支带鲁本斯去埃斯科里亚宫看西班牙王宫里收藏的提香的画,在两人的交谈当中,鲁本斯启发委拉斯贵支去意大利学习。鲁本斯比委拉斯贵支大22岁。1629年委拉斯贵支画了生平第一幅神话题材油画《酒神的胜利》,现在收藏在普拉多博物馆。1635年完成名作《布列达的投降》,现在也在普拉多博物馆。

委拉斯贵支《酒神的胜利》



委拉斯贵支《不列达的投降》



这幅《布列达的投降》,也是委拉斯贵支留在艺术史教科书上的名作。画的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期间,西班牙总司令斯皮诺拉侯爵(Spinola)于1625年接受荷兰布列达要塞守军投降的场景。当时尼德兰还是西班牙领地,但是人民信新教,所以起来反抗西班牙占领,争取独立。委拉斯贵支在画上,着力表现的是斯皮诺拉侯爵接过城市钥匙,对降将宽宏大量的骑士精神。笔者曾经因为《不列达的投降》这幅画,在2018年秋天专门跑了一趟荷兰不列达城,去看那里要塞的遗迹。

如果跟前面的卡拉瓦乔和鲁本斯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委拉斯贵支的画非常写实,和卡拉瓦乔是一路,跟鲁本斯的夸张相去甚远。

委拉斯贵支除了担任画师,还是西班牙王家的宫廷收藏买手,所以能支配大笔金钱。1649年委拉斯贵支第二次去意大利,在收购艺术品之余,还为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像,这幅画现在收藏在罗马潘菲利画廊,因为英诺森十世出身于潘菲利家族。1651年委拉斯贵支回到西班牙以后担任宫廷总管。1656年画出另一幅名画《宫娥》,现在也在普拉多博物馆。



《宫娥》里面的主人公,就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公主玛丽亚-泰蕾莎小时候,也就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里系列肖像画的主人公。他把国王王后画在镜子里面,又把自己画了进去。后来,毕加索用自己的方式,临摹了44幅《宫娥》,笔者在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看到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幅毕加索《宫娥》,是立体主义的。如果你看过上面提到的几幅代表作,或者至少见过图片,就会感受到委拉斯贵支非常善于运用极端的明暗对比,这一点和荷兰画派的伦勃朗、意大利开派祖师卡拉瓦乔有异曲同工之妙。委拉斯贵支死于1660年,生前虽然享有盛名,死后他的画在西班牙以外默默无闻,所以19世纪初,拿破仑的法军占领西班牙期间,委拉斯贵支的画没有被法国人抢走。直到拿破仑战争之后,他的画才开始在整个欧洲出名。

既然提到鲁本斯和委拉斯贵支,那就顺便再说一位同时代的宫廷画家凡戴克(Van Dyck)。他也是出身于安特卫普的巴罗克派画家,跟鲁本斯是同乡,但他成名却是在英国,绝大多数作品今天都在英国,以王家私藏和伦敦国家画廊为主,总共有40多幅。他出生于1599年,比鲁本斯小22岁,跟委拉斯贵支同岁。凡戴克的父亲是富有的丝绸商人,他自己19岁学画出师以后,在鲁本斯工作室做首席助手和分包画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凡戴克从13岁起就跟鲁本斯学徒了。凡戴克离开鲁本斯画室以后也有意大利游学经历,回到安特卫普又呆了5年。他属于既有技术,情商也高的人物,当时就已经开始出名,混上层的贵族社交圈子游刃有余,1630年就成为西班牙统治下弗兰德斯的宫廷画家,和师傅鲁本斯是同事。1632年应英王查理一世邀请第二次去伦敦,在那里被封为贵族。英王查理一世身高只有5英尺,也就是不到1米5高,凡戴克作为英国的宫廷画师,得宠的技巧之一,就是把国王画得身材修长而伟岸,这一点和委拉斯贵支不同。委拉斯贵支的画总是很写实,前面说过,我们能从他的画看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地包天”下巴,但从凡戴克的画里,你绝对想不到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身高和郭敬明一样!



直到今天,在欧美各大艺术博物馆都能看到凡戴克画的英国国王、王室成员和其他贵族肖像。他一生画过40幅查理一世,30幅王后。1641年,就在英国内战爆发前夕,凡戴克病逝于伦敦,埋在圣保罗大教堂。在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里,也有一幅凡戴克画的英王查理一世立像。

在艺术历史博物馆,还有一批重要的收藏,比巴罗克绘画早一个时代,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弗兰德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作品。这点令人稍感惊讶,因为老勃鲁盖尔最擅长画些比利时农村的雪景、农民的聚会打猎之类的群像场景,看上去不太符合皇家的审美情趣。

老彼得·勃鲁盖尔(Peter Bruegel the Elder)在今天荷兰的布列达或者附近乡村出生,他属于文艺复兴时代,比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贵支这些巴罗克画派的大师早一代,一直在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作画。他的画一般是农村题材,高视角群像,群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铺满画面,画面带景物,反映当时农村的生活场景,让人看到普通人的市井生活,可能就是由于这种情趣和皇家的生活太不相同了,所以反而受到皇室的青睐。虽然写《艺苑名人传》的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对老勃鲁盖尔的绘画技法评价不高,可是当时和他死后的收藏家们特别青睐于他的画,尤其是三十年战争之前的鲁道夫二世皇帝收藏得特别多。能够确定是老勃鲁盖尔真迹的油画大概只有40幅左右,鲁道夫皇帝就有12幅,现在这些画都在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包括他最有名的《农民舞蹈》、《农村婚礼》、《雪中猎人》,还有老勃鲁盖尔的宗教画《圣保罗的皈依》和著名的《巴别塔》,都在维也纳。

勃鲁盖尔《农民舞蹈》



勃鲁盖尔《农家婚礼》



勃鲁盖尔《巴别塔》



当时安特卫普有个富家客户请他画一年十二个月系列组画,今天存世的有5幅,其中《雪中猎人》画的是12月或者1月;《阴天》画的是2或3月,《牲畜归栏》画的是10或11月,这三幅都在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他的《收获者》,画的是8月。布拉格城堡里的《收获稻草》画的是6月或者7月。

勃鲁盖尔《雪中猎人》



老彼得·勃鲁盖尔满门画家,从他的丈人丈母娘起就是画家,他两个儿子都是画家,在他死的时候还太小,大一点以后是跟外婆,也就是他的丈母娘学画的。老勃鲁盖尔的孙子、重孙、曾孙也都是画家。

此外,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里收藏的稀世珍品,还有伦勃朗的一幅自画像、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绘画的艺术》,以及鼎鼎大名的切里尼金盐瓶。

切里尼金盐瓶



切里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的金银匠和雕塑家,他的雕塑《珀修斯举着蛇发女妖墨杜萨的头》现在就放在佛罗伦萨市政厅广场柱廊上。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法国文豪大仲马写进小说《阿斯加尼奥》里面,这本书有中文版,实际的主人公不是阿斯加尼奥,而是他的师傅切里尼,描写的就是切里尼应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去法国宫廷工作的冒险故事。就在这个时期,他为弗朗索瓦国王制作了一个雕刻精巧的金质盐瓶。这个盐瓶特别有名,因为2003年它从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被偷走,博物馆悬赏百万欧元寻找金盐瓶,三年以后窃贼自首,根据供述,从外省的森林里找回了金盐瓶。因为这桩传奇的窃案,这件宝贝很可能是整个博物馆里最有名的收藏品了。

(未完待续)


续写——发表于 2021-08-25 07:40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8. 北方的巴罗克:荷兰黄金时期

(这一节的内容来自我的书稿《流动的文化盛宴:话说欧洲两河》(暂定名)中莱茵河部分第四章第2节荷兰境内的莱茵河中阿姆斯特丹城相关的一小部分。)

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博物馆集中在城南博物馆广场(Museumplein),包括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梵高博物馆、音乐厅,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这其中梵高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是来阿姆斯特丹旅行的必到之处。我觉得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的大厦和阿姆斯特丹火车站,是全城最为气派,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了,它也是荷兰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于1885年建成开馆,基本形式是文艺复兴式的,比例宽大和谐。



为什么阿姆斯特丹全城的很多古老建筑都属于文艺复兴样式呢?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古代属于下洛林公国,后来下洛林公国解体之后,通过继承和买卖,转手给了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到了近代,勃艮第家族绝嗣,女继承人嫁给奥地利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于是低地国家就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但是16世纪中期开始,低地国家(包括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当时是一个整体,比利时从荷兰独立是后来1830年的事情)人民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开始独立战争,其中的起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宗教因素:低地国家北部,就是今天的荷兰信奉新教,而西班牙跟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帝国都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低地国家的独立战争一打就是80年,从1568年到1648年,史称“八十年战争”,其中最后三十年又是全欧洲宗教大战“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组成部分。随着新教和法国一方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最后胜利,尼德兰(包括荷兰和比利时)获得独立。从独立战争后期开始,到1672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入侵荷兰为止,17世纪的这段时间是荷兰经济最发达的时候,阿姆斯特丹很多留存至今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开风气之先的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已经从文艺复兴末期进入了巴罗克时期。荷兰这边的建筑风尚稍为落后,基本还在文艺复兴风格向巴罗克过渡阶段,所以,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建筑为了和阿姆斯特丹极盛时期的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也采用文艺复兴式样。建造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毕竟已经是科技和经济更加发达的19世纪,博物馆建筑除了仿文艺复兴式之外,还加进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复兴式样的一些元素,更加华丽,比如你可以注意大厦装饰上用的彩色玻璃。

在这座博物馆里面,我觉得最大的看点,是荷兰“黄金时代”三位大师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的代表作,尤其不可错过荷兰第一名画《夜巡》。



所谓“荷兰画派”,如果放到整个欧洲艺术风格的大背景下,应该说属于巴罗克运动的一个分支流派。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横跨建筑与绘画,从法国开始,以法国为最正宗。同样道理,哥特之后的文艺复兴艺术和巴罗克艺术这前后两个流派,也是横跨建筑、绘画甚至音乐,是从意大利发源的,以意大利为最正宗,然后逐渐越过阿尔卑斯山,向西欧传播开去。在意大利以外,文艺复兴在德意志跟低地国家,也有一个相应的“北方文艺复兴”,大师是德国的丢勒、克拉纳赫、老勃鲁盖尔、凡艾克这些人,北方文艺复兴在低地国家的中心是在南方,就是今天的比利时。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为了和新教对抗,罗马天主教教廷赞助开始了巴罗克建筑风格。正宗巴罗克绘画的开山祖师是卡拉瓦乔和鲁本斯,卡拉瓦乔的光影明暗对比,鲁本斯的肉感和史诗题材,都特别强调戏剧性,而“戏剧性”的不对称和强烈情绪表达,正是巴罗克艺术的精髓,也是对四平八稳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颠覆。后来巴罗克绘画从意大利传到荷兰,却变了味道:荷兰在80年战争(1568-1648)取得独立以后,到1670年代太阳王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以前,是绘画和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但是荷兰的经济结构和宗教跟意大利不同。在当时的欧洲,绘画的题材有等级,或者说是有鄙视链的:历史和宗教题材高于人物肖像,肖像画又高于生活场景画,生活场景高于风景画,鄙视链的底层是静物画。宗教画虽然高居鄙视链的顶层,但是荷兰属于新教加尔文派,他们不允许教堂里出现圣像画,所以整个荷兰黄金时期的画作,都很少出现宗教画。而且荷兰独立以后,艺术家的甲方客户都是比较有钱的资产阶级,不是诸侯、皇帝和教廷,家里没有那么大地方挂宏伟的史诗性巨幅画作,所以意大利、奥地利、弗兰德斯的正宗巴罗克绘画充满了史诗性和戏剧性(回想一下你看过的鲁本斯的杰作就知道了),荷兰的画幅较小,画风更加写实。这是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唯一例外的大幅画就是为团体而作的群像,比如《夜巡》。维米尔、哈尔斯、伦勃朗都属于这个荷兰黄金时期。一般来说,荷兰画家的肖像画水平最高,数量也最多,虽然技法出众但是颜色背景单调,多数都坐着,这是因为新教的教育:人要谦卑,不能张扬。只有哈尔斯的画神态特别生动和张扬。而民兵群像,比如《夜巡》,在姿态和表情上就张扬得多,也更像正宗的意大利巴罗克风格。荷兰画派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画日常生活场景和风景画,这是为了平民的家庭装饰需求。比如维米尔的《挤奶女工》。

每一个来国家博物馆的游客,都绝不会错过《夜巡》。其实《夜巡》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且画的分明是白天出发的场景。后世流传过程中,这幅画弄脏了,画面非常灰暗,收藏家们误以为画的是晚上,起了这个错误的名字。画《夜巡》时的伦勃郎也并不象有些书上讲的穷困潦倒,画作无人问津。相反,《夜巡》一问世就受到追捧,伦勃朗的声誉如日中天。订画的主要客户,那位画面中心的民兵队长对这幅画特别满意,很快请伦勃朗作了幅一模一样,但是画幅较小的《夜巡》放在家里天天看。后来《夜巡》原作被悬挂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时候,当局削足适履,把原作裁剪以适应不够宽的墙壁,还多亏这幅袖珍版《夜巡》,才让后人看到今天已经被裁剪掉的部分。现在这幅小型《夜巡》也和原作在一起展出。画这幅《夜巡》时候的伦勃朗意气风发,正是一生事业的顶峰时期。他1606年生于莱顿,家里是富裕的中产阶级,因为他父亲是新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他自己没有明显的宗教倾向,后来他有5个孩子受洗为新教徒,又给另外4个孩子进行了旧教洗礼。伦勃朗14岁就上了莱顿大学,不过很快就转学画,但他从未去意大利学习过。伦勃朗的绘画生涯成功得很早,18、19岁就在莱顿跟人合伙开工作室,21岁开始教学生。1631年25岁搬去阿姆斯特丹,不但画画,也兼做艺术品经纪人生意。他的前半生一直很成功,但是花钱如流水,买了很贵的房子,1640-1642年间画《夜巡》的时候是他生涯的顶点,此后他的巴罗克式光影对比,渐渐向古典主义的平和中正转变,也逐渐不再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追捧,晚年越来越穷,与他不轻易迎合客户的执拗艺术家脾气有关,当然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花钱比挣钱还快的生活习惯,最后穷困潦倒而死,死后葬在穷人墓地,20年后尸骨被丢弃,所以今天你能在阿姆斯特丹找到伦勃朗故居博物馆,但是找不到他的墓。

伦勃朗是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在国家博物馆,你能看到他的其他名画还有自画像,和晚年画的《犹太新娘》。



除了伦勃朗,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黄金时期荷兰大师还有哈尔斯(Hals)和维米尔(Vermeer)。弗兰·哈尔斯(Fran Hals)的岁数比伦勃朗大,1582年生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哈莱姆(Haarlem),他一辈子都住在哈莱姆,今天在那里有专门的哈尔斯博物馆。哈尔斯的绘画生涯和伦勃朗有点类似,也是一开始挺成功,但是老年以后变得不时尚,变穷了,但是名望还在,哈莱姆市政府一直接济他。哈尔斯在国家博物馆最著名的画作是《快乐的酒徒》,他一辈子几乎只画肖像画,特别善于抓住小人物瞬间的神态,笔触粗放,故意让人看出笔画。



另一幅哈尔斯的名画《吉普赛女孩》现在收藏在巴黎卢浮宫。两百年以后,莫奈、马奈、柯尔贝等印象派画家画人物肖像的手法都受过哈尔斯的影响,临摹过不少哈尔斯画作。

维米尔呢,他最伟大的画作其实不在荷兰国家博物馆,而在海牙的莫里斯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誉为北方的维纳斯,近些年来的声名几乎不在《夜巡》之下。



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生于1632年,只活了43岁,一生都呆在代尔夫特城,他生前的名望不如伦勃朗和哈尔斯,不过在当地也是位有点名气的画家,曾数次当选当地画家行会的主席。他属于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类型,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只有三四十幅,一幅画总要画个一两年才能完工,而且喜欢用很贵的蓝色颜料。他要养活11个孩子,所以除了画画,还兼做艺术品买卖的生意,并经营旅店以补贴家用。他死于1673年法荷战争期间,他死后,荷兰由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入侵,经济接近崩溃,艺术上的黄金时期也结束了。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维米尔的名作是《倒牛奶的少女》和《情书》。

维米尔《倒牛奶的少女》



当然,鲁本斯也是荷兰人,更是世界艺术史上顶级的大师。不过他是给宫廷绘画的,经典的巴罗克大师,没有人会把他算作荷兰画派里的人物。

(未完待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意大利1530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意大利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意大利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意大利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意大利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