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耶路撒冷的样子
“上帝若有十分美
有九分都留给了耶路撒冷”
初见耶路撒冷
我的心被这样的场景所震撼
悠远而宁静的城池
仿佛从来没被伤害过
而我却涌出一股欲哭的心酸
老城的城墙围起一个3000年的故事
所罗门王、古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
恍如隔世
远处,伊斯兰教金色的圆顶清真寺特别耀目
一墙之隔,是犹太人在哭墙前祷告
当年耶稣行刑的苦路就在不远处
耶路撒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宗教的冲突、文化的碰撞、历史的交融
强烈的、冲突的、对比的、传承的、也是和谐的
字字句句都镌刻于承载了无数风雨的城墙上
却,不容易读懂
到耶路撒冷看什么:
1. 看城墙
耶路撒冷3000年的历史,都写在城墙上。
从3000年前开始,作为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不断的被争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十字军、奥斯曼土耳其,一个又一个的大帝国都统治过这个弹丸之地;然而,这些“改朝换代”的方式,并不是把前朝的东西都“消灭”光,而是只是拆掉石头房子的顶部重新搭建起自己的王朝。
所以,在耶路撒冷,你看到的城墙一层层往上是不同时代的石头;最下面的可能是希腊时代的石头,上面是罗马的石头,再上面可能是拜占庭、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光看城墙,就是历史,有多少时代,就有多少层不同的石头。。。
这个非常有趣。我们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用木头建造房子,所以改朝换代一把火就把前朝的痕迹烧得无影无踪了!
2. 看墓地
每一个圣城,似乎都是对死亡的迷恋。朝圣者熙来攘往,渴望不死不灭的灵魂,而唯有死亡,才是这城市永恒的主人。
从橄榄山的另外一个角度看过去,有点不寒而栗的是满眼的墓地。众多圣迹、私家住宅、教堂,都建造在坟墓周围;而大卫墓、圣母安眠堂、圣墓教堂,这些安葬着宗教先知的墓地,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叩首膜拜。
《耶路撒冷三千年》一文中这样写道:“这里的死人宛如活人一般,他们只是在那里等待。”朝圣者为了“末日来临前的复活”做准备,希望死在这里,藏在圣殿山周围。
3. 看宗教和历史
像飞机飞过天际划出的优美线条,历史的印记划过耶路撒冷留下的线条叫“宗教”。
在这里,你会看到基督徒走过“十四站苦路”跪拜耶稣殉教后躺过的大石头;在不远处,是穿着黑长袍带着黑礼帽的犹太人在哭墙前亲吻、祈祷或饮泣;然后是前往圣殿山广场的阿克萨清真寺朝圣穆斯林人。
以色列博物馆收藏了史前至今各式各样的文物遗产,以及全球最多的圣经文物。
大屠杀纪念馆让人们了解犹太人那段苦难悲哀的历史。。。
在耶路撒冷,吸引我们的还有那些穿黑袍子留胡子的传统犹太人。犹太人分为“传统犹太人”和“世俗犹太人”。那些穿着黑袍留着小辫的传统犹太人容易辨认。
然而因为犹太民族早在上千年前就散落在世界各地,他们有的与外族通婚,在外貌上丧失了传统犹太人的基本特征,但是以色列的《回归法》界定,犹太人的身份是按母系相传为标准,凡是母亲是犹太人,其子女都会被以色列承认为犹太人,有权移民以色列。
传统犹太人保留更多犹太教的传统,他们除了服饰保守以外,安息日绝对不会工作、只能吃一种叫KOSHER的食物;而世俗犹太人更加开放,在安息日可以工作,可以吃所有的食物,也没有太多传统犹太人的“规矩”,他们更喜欢像特拉维夫这样的比较西化和开放的城市。
墓地,是耶路撒冷对死的迷恋
锡安山上大卫墓
▲耶路撒冷老城中弹着竖琴的大卫塑像,他是一位杰出而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人。。。我第一次认识大卫是扑克牌中黑桃K;第二次见到的大卫,是米开朗基罗的裸体雕塑,保存在弗洛伦萨美术学院;第三次偶遇,就是在耶路撒冷了。
走在耶路撒冷,冷不丁地你会走入某个墓园,也会突如其来的遇到街上摆着的墓碑,甚至在院落路口,都会不经意的发现某个“先祖”的安息之地。我突然能够深切体会为什么说“耶路撒冷有天堂与尘世”两种维度,那些熙来攘往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渴望不死不灭的灵魂,唯有死亡,才是这城市永恒的主人。。。
有时候觉得生是困难而复杂的,死或许更是简单而超脱。。。
耶路撒冷,交缠的圣地
耶路撒冷是绝对的犹太教圣地,他们的第一第二圣殿都在这里;这里又是基督出生、传教和去世的地方,所以基督徒把这里看成圣地;这里还是默罕默德升天,并与真主聊天的地方,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的象征,所以耶路撒冷还是穆斯林的圣地。。。
“交缠的圣地”这话是余秋雨先生的书《千年一叹》里面写耶路撒冷的标题,这里看来用得十分贴切。千百年来,这三大宗教就在耶路撒冷争夺着各自的统治权,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战胜不了谁,于是他们也就在耶路撒冷的老城里各自为阵,形成了现在的四个区。
从雅法门进入后按照逆时针顺序为:亚美尼亚区、犹太区、穆斯林区和基督教区。所以,走在老城里,你可以看到不同教派的人们穿梭往来,各自为阵又融入其中;穿着自己教派的服装,按照自己教派的生活方式活着,大家相安无事。。。
亚美尼亚区:
犹太区:
▲不远处就到了西墙,那是一个对犹太教来说充满苦难、圣神和眷恋的地方。西墙也叫哭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哭墙曾是犹太王国第二圣殿围墙的一部分,现在他们的圣殿上已经高筑起穆斯林的清真寺,犹太人只能居于圣殿一隅的哭墙来追忆他们的过去。
据说到哭墙,大家都会在空白的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犹太人说那是寄给上帝的密信,那我应该写点什么呢?
穆斯林区
▲从哭墙的位置,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旁边穆斯林区的那个高大的金顶清真寺。
▲还有这个灰顶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进入清真寺都需要脱鞋,恭恭敬敬地赤脚进去;金顶清真寺外表华丽,想必里面也一定有巨大华美的顶穹、金碧辉煌的内饰吧。
只是因为这次的行程匆忙,没进去,只能看着金色圆顶发挥想象。
▲穆斯林区里有很多售卖商品的小店,阿拉伯人喜欢的香料、金饰blingbling的,虽然显得有点杂乱,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在这里体验独特的穆斯林情调。基督区:
第十站:耶稣被剥去衣服
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耶稣死在十字架上
第十三站:耶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卸下
第十四站:耶稣葬于坟墓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占领了1000年,被基督徒占领了约400年,被伊斯兰教徒占领了1300年,是人人都想争夺的”应许之地“,然而每个宗教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有充满了悲情的色彩,承受了巨大的委屈。。。
“结果,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有欲哭无声”!
传统犹太人,朴实低调的家庭生活
在耶路撒冷,有个传统犹太人居住区,路上走过的几乎都是身着黑色礼服和礼帽的传统犹太人,他们或步履急促、或手持圣经边走边看,或三三两两低声谈话;路上也有穿着很有型的校服的犹太男孩。。。
于是,你像是走进了某部影片中的场景,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美丽人生》,很难说清,只是感觉走进了别人的生活!
▲我们很幸运地被邀请去当地一个传统犹太人Naomi的家,她家从这个大门进去。 看他们这幢楼的外墙,有些斑驳的样子。▲Naomi讲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原来她和先生都是在英国出生读书长大的,在英国他们都保持着传统犹太人的习俗和生活。几年前,他们一家人包括13个孩子一起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的传统犹太区买了房子定居下来。她家的客厅还算大,最显眼的左边的一大柜子书籍。
Naomi饶有兴趣地拿出大部头希伯来语的犹太圣经给我们翻看;书柜里的书大多是宗教、科学、哲学方面的。我看过一个调查,说犹太人是爱书的名族,每年人均读书量是64本,而中国人均不到5本。。。他们将读书作为一种美德,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点从Naomi的书柜里,以及在耶路撒冷街头很多边走边看书的犹太人身上略见一斑!
Naomi说,一般的传统犹太人都会好几种语言,除了希伯来语,他们至少还会所在国家的语言(比如英文,在德国的犹太人至少会德文)外加一个Yiddish(意第绪语),Yiddish是中东欧犹太人及其在各国的后裔说的一种从高地德语派生的语言。
▲Naomi的先生在一所犹太学校里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工资水平中等;她家的这套房子位置算是比较好的,价格算下来是500-600万人民币左右。她家的装修和她的一身穿着一样,很简单实用,没有什么花花哨哨的,就好像犹太人的生活,简单且绝对以家庭为重。
从他们身上,便可以知道为什么Facebook的老大扎克伯格那么有钱,开的车还是几万美元的,住的房子也是相当一般。
▲Naomi给我们演示了一下冰箱边上的这个小开关的作用,在安息日的时候可以自动控制厨房的设备开关等。安息日是工作了六天以后脑力和体力的休息日,通常是每周五傍晚到周六晚上;传统犹太人会恪守从安息日不工作、不购物、不烧煮、不写字、不开关灯、不按电钮、不接电话等规定。
所以,Naomi家那个自控开关,还蛮有用的呢!安息日不仅是犹太人工作后体力上的休息,更是精神上的净化和陶冶。点蜡烛、诵读经文、全家一起享用丰盛晚餐等,是他们在安息日的全部。
传统犹太人深信,遵守安息日的诫命比生命还重要。
▲话说Naomi家是个大家庭,她生养了13个孩子,她自己的全部重心也都在家庭,家里的收入就靠先生一人,不过她自从回到以色列,也是过得很开心。我们正说着话,她最小的儿子放学回来了,看见一大波外国人在他家,做了一个“惊呀”的表情。就像中国家庭的父母要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一样,Naomi也拉着他的儿子来和我们聊天,不过小朋友开始还是比较羞涩。
他戴着小毡帽戴着黑框眼睛,眼睛大而有神,一看就是个特聪明的孩子;我们注意到他耳后的长发,那是传统犹太男性从不会剪掉的头发,因为两鬓的智慧自上帝。
▲Naomi还给我们讲了传统犹太人从小男女分开,到了适婚年龄,都是通过媒人来牵线搭桥,如果约会后感觉好,基本上见4-5面,就可以订婚结婚了;即使这样,犹太人的离婚率也相当低,因为他们太看重家庭,而且娱乐活动甚少,婚后就是以家庭和书籍为伴。。。
说到这里,我不禁对传统犹太人多了一份崇敬。
最后,衷心祝福Naomi和她这个简单朴实的家幸福开心。。。
吃过,超级推荐耶路撒冷的两家餐厅:
▲从特拉维夫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去了这家叫“Brasserie ”的地中海餐厅,餐厅里迷醉这的地中海小情调让人喜欢。小两层的房子,还有个大露台可供发呆。关键是餐厅有帅哥,而且菜也超级好吃,虽然我都记不住菜名,但是说起味道还是记忆犹新的。
餐厅地址:15 Ha-Ma'ayan|Ein Kerem,Jerusalem 9590315, Israel2. Satya餐厅
餐厅地址: 36 Keren ha-Yesod, Jerusalem 9214914, Israel
上面这两家餐厅都刷新了我对以色列菜的印象,其实以色列人聪明,在菜的做法和口味上,也能够兼容并蓄且有所创新。
住过,超级推荐耶路撒冷的这家酒店:
▲耶路撒冷丹精品酒店Dan Boutique Hotel 最大的特点就是离老城近,而且视野极佳,可远观老城城墙、圣母安眠堂、橄榄山等。我们在耶路撒冷住了4晚都在这家店,性价比不错的。
酒店地址:31 Hebron Road,
耶路撒冷不容错过:大卫塔灯光秀
离开耶路撒冷的时候,春天的阳光洒在老城的城墙,在斑驳的光影之下我仿佛看见:圆顶清真寺迎来朝拜的穆斯林,犹太人正走向哭墙倾诉满满的心事,圣墓教堂里基督徒正在跪拜耶稣血石。。。此时此刻,不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是基督徒,他们所拥有的都是:三千年,阳光下的耶路撒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