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浙江衢州江山廿八都古镇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8 月 和谁:一个人

2018年8月2日,下午,我们驱车从福建进入浙江,无意中看到路边有一块“廿八都古镇”的路牌,感觉很好奇,于是,我们决定到里面看看。廿八都古镇位于浙江省衢州市仙霞岭高山深谷之中,历史上是边区的重要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专家誉此为“文化飞地”,学者称其为“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廿八都古镇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至今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也有着与江南水乡古镇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古镇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古朴淡雅的廿八都镇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显得异样夺目。

 

廿八都是一座生逢乱世,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千年古镇。翻开廿八都的历史,仿佛是打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廿八都最早的战争记载是汉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发兵攻打闽越,通过此地入闽,胆小的闽越王畏惧大汉军队,罢兵而逃,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这个战略要地。后来,汉军将领把地图绘制出来,汉武帝看后大惊,认为这一带不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居民普遍野蛮、不服王化。最后,汉武帝决定把当地人全押往外地,使这里成为“人迹所绝,车道不通”之地。因为这个决定,廿八都在随后的历史里沉静了几百年。

 

时间到了1100多年前,公元878年,那位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私盐贩子黄巢在山东起兵,黄巢的军队受到唐军围剿,为了避开唐军主力,保存实力,决定开辟尘封数百年的仙霞岭古道,通过古道转移到福建。最后,由于唐军的大意,黄巢军队奇袭廿八都,安然地“刊山开道七百里”,耗时两年,从而打通了浙闽屏障,天堑变通途,险山出要道,从容撤退到福建,休养生息后卷土重来,一举攻破大唐帝国的心脏长安。从此,大山重围中的廿八都因地势险要,四周关隘拱立,东有安民关,南有枫岭关,西有六石关,北有仙霞关,易守难攻,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仙霞关还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关口”。著名地理史籍《大清一统志》记载:“自仙霞岭辟,诸将削平江、闽群贼,往往战于仙霞南北。元、明之交,处、建、衢三州,尺寸之间皆战场也”,也就是说,廿八都周围从黄巢开辟道路后,一直都是战火纷飞之地,从未有过安宁。

 

廿八都古称“道成”,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在浙江南部江山设都44个,这个小镇排行28,当地人称“廿八都”,当时所设置的“都”,是比“乡”更小的一种行政单位,类似于现在的“村”,在江山市,至今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这条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

 

珠坡桥是进入古镇的第一个景点,从游客中心须通过此桥入古镇。这是典型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廊桥,正对着游客中心,横跨在枫溪上,净跨11.8米、宽4.5米,桥的上部为仿古木结构廊桥,下部为钢筋砼平板桥。桥上有一副对联:“桥廊风爽堪留客,波底星光可醒龙”。过珠坡桥后是检票处,随后进入浔里街,这是古镇的主入口。关于“珠坡桥”的故事:相传从前有一王子避难在此。以饲养母猪贩卖小猪为生计,对所养母猪,寒冬炎暑,精心护理,相安无事。时间一久,为暴君所探知,派兵将来捉拿王子,王子逃难,跨母猪为坐骑,逃到猪坡岭被追兵赶上,连同母猪一起被杀,血顺岭流淌,后人流传此事,遂叫“猪婆岭”。读书人因嫌其名不文雅,有识之士更名为“珠坡岭”。甘八都人善唱山歌,珠坡岭正位于砍柴人即将到家的路上,山坡平缓。樵夫一路下坡,心中欢畅,免不了哼上几句,于是“一人唱歌,众人和”。久而久之,珠坡桥便成为樵夫的赛歌桥,也就有了枫溪十景之一的珠坡樵唱。

 

过了“珠坡桥”就是农博馆,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周朝晚期,铁制农具在中原地区渐次使用。耕作方式上出现了耦耕和犁耕。到两汉时期,中原冶铁业非常发达,政府对农具的制造和推广也非常重视,从而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迅速地发展。就垦耕工具来说,除了铁犁外,还有铁齿耙、铁镐、铁镢和铁锹等;播种工具耧车。此外,还有谷木风扇、晒谷竹簟、簔衣、独轮车等等。收藏这些农具和民俗物品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展示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使人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农民生活。

 

看过农博馆,就来到了北堡门,方形的砖石门楼,喜欢的是绿植盘在墙头,好似长着绿色的卷发。一边流水沿着屋淙淙,真有点丽江的意味,外加两边商铺林立。北堡门古镇的四大门之一,高6米,宽5.5米,因古时候廿八都是一个军事重镇,特设有东升门、大南门、西园门、北堡门四大门。北堡门也是进入古镇的北入口。在古时候,迎面而来的商旅走卒,文人墨客经仙霞岭过仙霞关纷纷穿北堡门进古镇,为古镇带了生机。

 

过了北堡门就是当地人所习惯称的“武官衙门”,是一座明代建筑。廿八都古镇史有“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藩篱“之称,在1100 多年前仙霞古道被黄巢起义军重新开辟之后,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仙霞岭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东南锁钥,入闽咽喉”。浙闽枫岭营总府就是见证廿八都军事历史的地方,“浙闽枫岭营总府”始建于明代,原属浙闽兵站(驿站),作为军人来往驻扎的地方。浙闽枫岭营总府位于浔里老街最北端,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古镇,从古至今,见证着许多兵家争战的壮观场面,亦遗落下不少震撼人心的战斗故事。

 

元、明、清三个王朝的更替,军队的主力都必须经过仙霞古道与廿八都南下,才能夺占闽地全省。比如明末清初时期,明福王朱由崧率南明隆武王朝与满清分庭抗礼,利用福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与当时的满清朝廷形成对峙局面,图谋复明。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明隆武帝加封二十三岁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镇守仙霞关及仙霞岭上浙闽赣边境诸关,驻廿八都,管理周边的军事事务。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驻守仙霞关,他们死守关隘,力抗多尔衮大军,清军攻势屡屡受挫。不料,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最终反目,分道扬镳,郑芝龙投降清廷,郑成功无奈撤往福建,最后不得已只能退守台湾。清军这才顺利占领天险,继而拿下福建。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局势,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共同组建浙闽枫岭营总府,设立“浙闽枫岭营”,把浙闽驿站改建成“大清游击衙门”,管理边疆军事事务,由于廿八都军事上的重要位置,破格设立从三品游击军官一名,四品守备一名,六品千总武官二名,七品把总武官四名,兵丁一千五百多人把守廿八都,俗称“三品游击衙门”。游击衙门由游击一人指挥,兼听两省节制,在江山境内,辖清湖镇汛、礼贤镇汛等11个兵汛,辖吴墩汛等4汛18塘,每塘守兵6名,烽火台1所。康熙年间对这所营署有这样一个描述:东、西、南三面悉界溪河,也就是说当时的枫岭营署东、西、南三面临枫溪,浔里村范围就是在枫岭营的位置上发展而来的,驻兵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武官衙门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分为主院、冬跨院、西面的班房和库房,浔里村范围就是在枫岭营的位置上发展而来的,驻兵带动了当时的发展。如今浙闽枫岭营总府已经成为了见证廿八都军事历史的展馆。其内部被划分为五个展示区域。第一个展馆为节节驻军,步步设防,展示仙霞古道上的十道关口,第二个展馆是驻兵文化,第三个展馆展示的是廿八都的军事历史,第四个展馆则展示廿八都的炮台遗址,第五个展馆就是郑成功展馆。房间三进附着左右厢房,正厅摆放十八般武艺,厢房里展示着各种冷兵器及衣物,墙面贴着一些图片,图片介绍着相关人物、事件。大堂悬挂“精忠报国”四个鎏金大字非常醒目,大堂左右的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告诫苍天不可欺,民心不可负。

 

自唐末黄巢起义军开辟仙霞古道,打通三省交通后,这儿不但是军事要冲,从浙入闽、或从闽入浙,翻岭过关到达廿八都时正好一天,适应过往商旅的服务业遂兴旺起来。到清朝时全国长期统一,加上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商业繁荣发达,鼎盛时每天有千根扁担在运货。外来客商、杂夫,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纷纷在此定居。廿八都实际上是迄今发现惟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大户大族都修有族谱,知道自己祖上来自何处。镇上曹、杨、姜、金“四大家族”,在清末民初时名噪一时。曹家以经营田地为主兼开南货店、布店;杨家从经营竹山到造纸,以后转为南北货交易为主;姜家从经营油料到以开布行为主;金家从经商到以收租耕读为主。古镇重点保护的36幢古建筑中,绝大多数是这“四大家族”的宅院。他们围绕着宗族而居,最富有特色的是家家户户的门楣。门楣多为楼阁式,由梁、枋、檐、望板和垂帘虚柱构成四柱三楼式。各个部件都有精细的木雕装饰,题材多为福禄寿、合和二仙等吉祥物。这木制的门楣和江南其他地区的砖雕门楼有着截然的反差,使人走在这老街之上,无不被这景色所吸引。有徽式的马头墙、浙式的屋脊、赣式的檐橼、闽式的土墙,其内涵的丰富已足以使建筑学家所惊叹。

 

在这片古建筑群中,以孔庙最雄伟壮观,孔庙就是文昌宫。廿八都文昌宫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三年落成。是清末民初廿八都杨、姜诸大户人家提供给自家子弟入学读书的地方。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76多平方米,总体布局呈纵长方形,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大门、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寝殿,共三进四天井,左右为厢房,以檐廊相连接,结构上,前殿、寝殿为单层硬山顶,明间均为抬梁式、边贴为穿斗式。廿八都文昌阁有两大功能,后殿和中殿分别供奉孔夫子、文昌帝君和魁星,还有用来作为地方学子读书会文的场所,起书院或义塾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封王者家的正门上方才能有“门当”,是王者的身份象征。不同的是生前封王者设“木门当”死后封王者设“石门当”。孔子身故后曾被历代王朝追封,以至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四根石门当当是孔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走进正门后,抬头观看,天花板上绘有三幅彩图,色泽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中间这幅彩画是《天官赐福图》,绘有赐福天官(福)、喜子(禧)、青松(寿)、梅花鹿(禄)。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在“天官赐福?”图左右分别绘有《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孟宗哭笋”。这些彩画大部分为“苏式”彩画,画面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文昌宫中现存有451幅彩画,其中71幅人物典故,380幅山水花鸟。?

 

文昌宫前殿是古代文人学子们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封建时代这里只允许十六周岁的男子进来参加活动,女子、儿童都要被拒之门外。在第一进天井正中有一个青石墩,每年农历二月十八都要在文昌宫中举行祭祀文昌帝君、孔子的活动。为表示对神灵和圣人的恭敬,在祭祀时必须竖旗召集文人,这个石墩就是当年竖旗的旗杆墩。天井两角各有一个大水缸,是古代蓄水防火的“千斤缸”,又称“吉祥缸”。?

 

正殿是文昌殿,是文昌宫整个建筑的主体,面阔五开间,正殿一楼是文昌帝君殿,古代供奉着文昌帝君的牌位。正殿共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四面飞檐出挑,十分高大雄伟,平面为正方形。这幢文昌宫整个建筑造型不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它的单体建筑结构都有其独到之处,单体建筑四周设回廊,并以檐廊将其连接成一体。整幢建筑规模宏大,木雕艺术和丰富彩画极具特色。所有梁、枋、脊标、天花板以及藻井均彩绘人物故事、风花雪月、山水写意、鸟兽,彩绘作品内容丰富多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全部雀替、牛腿、樘门、窗扇均以浮雕或透雕装饰,题材丰富,雕刻艺术粗中有细,刀法有力一气呵成,是座融绘画、雕刻、造型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宝库,它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走进大殿,可见天花板上布满彩画,中间最大的一幅是“文昌帝君赐福图”,左右分别描绘的是古代帝王寻求贤才的典故:“刘备三顾茅庐”、周文王渭水访贤“,正门上方为”梁灏八十中状元“,四幅彩图结合在一起正好是古代一首“劝学篇”:“天子重英豪’(“刘备三顾茅庐”、“周文王渭水访贤”),文章教尔曹(“文昌帝君赐福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梁灏八十中状元”)。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多读书,多学习知识是古今中外的共识。如八十岁中状元的连灏,活到老、学到老。终于金榜题名完成毕生心愿,并成为后人争相传诵的佳话。

 

后殿是大成殿,供奉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夫子。文革中孔夫子牌位被毁,整座文昌宫也作为大队的粮库来使用了。登上的二楼仓颉阁既是文昌宫的藏书阁,也是供奉皇帝的大臣、象形文字创始人仓颉。神龛在文革中被毁,天花板上正中这幅人物图名为“五子登科图”,说的是《三字经》中有“窦燕山,在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典故。五代时燕山富商窦禹均尽心尽力培养五个儿子,五个儿子在父亲的教导下都学业有成并入朝做了官。图中还有一幅对联:“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称赞教子有方的父亲和五个努力学习的儿子。古代文人不仅要读四书五经,同时非常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艺术修养,死读书只能被戏称为“书呆子”。所谓“才子”,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五子登科图”周围的四幅彩画就是古代才子们必须精通的“四艺”:琴、棋、书、画,外围分别绘有农夫躬耕、渔人钓鱼、文士读书、樵夫晚归。古人用彩画告诉后人,无论一个人是何出生作何营生,只要一心向学,努力读书,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要成为有用的人才,就要向古人学习。“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莹”、“孙康映雪”、“李密挂角”,这些都是《三字经》中的一个个典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孜孜不倦古代学子后来都名垂史策。仓颉阁也是一间藏书阁。除右厢的明藏书阁外,另外有一个暗藏书阁,古人巧妙地将暗藏书阁设计在难以发现的所在,这间仓颉阁除天花板布满彩画,四面的墙裙也绘上了壁画。左右两边的壁画互相对应,右边有一幅壁画是一个刻苦学习的读书人,左边对应处则绘有一个垂钓的渔夫。原来书生与渔夫的身后就是暗藏书阁。二楼的壁画除富有教育意义外,还有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画中一只体态丰满的猴子高居枫树枝头,用手去捅一只挂在枝头的马蜂窝,这幅画取“蜂”与“封”谐音,?“猴”与“侯”谐音,画名即为“封侯图”。

 

三楼是当年的魁星阁,相传魁星手执朱笔,专司“点斗”的工作,他就是神话传说中点状元的神。只要他的朱笔勾到哪个读书人的头上,这个幸运儿就能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从此青云直上了。魁星阁天花板正中这一幅图就是《青云直上图》了。图中绘的是一条下正在行云布雨的龙,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围绕在龙身边的云彩则象征着皇帝的臣子们。“风云今际会,读书帝王家”,当你成为国家栋梁,效命于帝王时,有丰富的学识是不够的。按儒家的教育思想,身为人臣还必须具备“忠、孝、节、义”等品质。因此“青云直上图”左右两边分别为忠臣和孝子的典故:?“文太师平定诸侯图”、“雷震子救父”。下首“苏武牧羊图”描绘的是苏武坚贞守节的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奉旨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单于流放在北海放羊长过13年。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丝毫不为所动。真可谓是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大丈夫也。?魁星阁最下首这幅画是“文曲星下凡图”,画中的文曲星化身为一个中年书生,他随身的书童手中高高举起一个瓶子。这可不是普通的瓶子,是传说中文曲星装满了天地灵气的宝瓶。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时代,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广为祭祀的道教大神之一。以一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警句享誉华夏的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禄·魁》文中写道“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丰,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民间多将奎星阁和文昌阁合一,在文昌阁中祭祀着奎星。古代中国崇尚读书,一般县城有一座文昌阁,但廿八都不是县治所在,这么个小镇上居然有大小两座文昌宫,大文昌阁在镇北头,小文昌阁在镇南端,两座同样气派堂皇,同样精致宏伟,相互媲美,这在浙江省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一方面说明此地尚武更重文的传统,另一方面虽然廿八都人靠经商致富,但内心却始终无法摆脱“学而优则仕”的情结,向往飞出大山、出人头地的迫切愿望,于是他们留下了300余幅彩绘在大文昌阁的梁、枋、藻井间,用悬梁刺股、衣锦还乡来激励后代,他们的愿望和梦想早已飞出大山,飞向遥远的京都。

 

观音殿始建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840㎡,主建筑有三进两天井。入门中央就是一座笑脸迎人的弥勒佛背面是韦陀。两边供奉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金刚。“竹林慈云护赤子,莲台甘露济群生”。正殿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观音为观音部果德之尊。“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左右两边供奉的是观音的三十二应身。后殿是厢房。?

 

关帝庙,又称关王庙、武帝庙,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杨宝成、杨义武、杨仁和等六位杨氏商场老板发起建造,历经三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底落成,包括四周附属住房在内占地面积达1600平米,设前后二进、关公殿、穿街亭、戏台、两厢走廊及两间店面,规模庞大。原建筑于1942年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建筑是按照原来的制式建造的,分为庙宇、过街亭及戏台三部分。

 

进入关帝庙,中间主尊为关公。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建安二十四年(219),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谥他为“壮缪侯”。“英雄有几称夫子?中义惟公号帝君”。

 

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名气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儒学立国的国度,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

 

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关羽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震,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并为之修建关帝庙,独立道观。现有塑像十三尊,中间这位帝王装扮,神圣庄严的就是关圣帝君像,两侧分立是威猛的周仓、英姿飒爽的关平,前面站着廖化、马良。两边是侍神。?

 

东岳宫位于古镇外,从巷边走到溪边,回首一看,只见大王庙在一片古建筑群的簇拥下异常醒目,后面远山含黛,红墙碧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连同着沧桑古镇,连同着小桥流水,一起融进了仙霞山脉的怀抱之中。东岳宫又叫大王庙,供奉东岳大帝,据《封神榜演义》中传说,周武王伐纣,元帅黄飞虎归阴后,封神为东岳大帝,又叫大王公,农历三月廿八日为其诞辰纪念。东岳大帝,掌天下生死之权,管人间善恶之举。东岳宫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清咸丰八年(1858)焚毁。同治四年(1865)集资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蚁蚀坍塌。民国12年(1923),全镇民众捐资,乡佐杨秀东设计,本市王村木匠王仁树主持施工。?东岳宫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坐东北向西南,二进一大天井四小天井七开间。整幢建筑分为东岳殿、血池殿、三清殿、财神殿、功德司、速报司、注生娘娘殿等八大殿。

 

东岳宫是一座气势不凡,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门楼雕工极为繁复精美,在飞檐翘角下,保存着有廿八都最漂亮的“喜鹊窝”。在宫内有两块石碑,一块记录了“宣统乙酉元年仲冬日”(1909 年)建宫的缘由、经过等,一块则是捐助者的姓名、数额。据说修建东岳宫、文昌宫这两项工程从施工到竣工,设计独到、计算精密,连一块砖瓦都没有剩余浪费的,可想主事绅士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在古时一般县里都建有城隍庙,但东岳庙要比城隍庙大,廿八都为什么要建一个东岳庙已无从考据,或许与清代在这里设有枫岭营寨、三品游击衙门有关,正月初一,三县的知县都要来这里朝拜。走进东岳宫,里面已是无人看管的状态,不过道教中的大小神灵雕塑却保存完好,要不是今天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整座寺庙可能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森气。据介绍,这座东岳宫是整个衢州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道观了,看着屋檐上那精美的雕刻与艳丽的色泽,确实如此。

 

在望峰亭不远处有个“福禄寿僖门楼”,青石门框上有四个篆字,是四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属于典型的四寿门庭。“福禄寿僖门楼”代表了世俗的一种终极性追求。人生无常,繁华总是如梦如烟,转眼成空,正如人生的繁华总是昙花一现,而希望有时候又总是那样渺茫。当走在这条颓败却真实的老街上,不知不觉就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因为这里沉睡着最意味深长的历史。毁于战火中的“金家八字大门”,我们已无法想象它当年的气派,幸存的门楼穿透了纷乱的岁月,似乎那么寂寞无助,只有这四个令后人难以辨认的篆字骄傲依旧,为耕读传家的枫溪金氏做见证。

 

晚清时期,以姜氏家族形成的商业集团,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为扩大业务,促进流通而建立了隆兴钱庄。隆兴钱庄总部设在廿八都,在浙江、福建、江西等许多地方设分号,凡是在隆兴钱庄开具的银票,在所有的分号内均可兑现。姜家的店号是隆兴号,取于生意兴隆的意思。大门上方的门楼,以木结构为主,在门楼上方雕刻了很多富有意义的人物造型。如有支撑作用的牛腿中间两个就是生意人喜欢的“招财进宝”。外面两个是“福寿双星”。门楼下方有一砖雕“紫气东来”,取于老子出东关的一个典故。除有吉祥的意思以外还说明了大门的朝向。门框下方有一太极八卦图,辟邪作用。除了木雕和砖雕,石础的雕刻也非常的精致,上面隐寓了琴棋书画及如意。?

 

姜遇鸿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本地商人姜在淇之子,也算是个富二代,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姜遇鸿花钱买了一个五品同知府的官位,借着从政之便,经营多家商号,创办“隆兴鸿记”“隆兴钱庄”等多家商号,还创办造纸作坊、药铺等多个企业,其资本雄厚,经营有方,商事则是日盛,超过富一代老爹,姜遇鸿以经营“三籽”(桐籽、茶籽、柏籽)和过载行,钱庄为主,是廿八都最大的商号之一,是民国时期廿八都的首富,相传建造旧宅的图纸是从宁波专门请人设计的,一连三幢和大街上的店屋连绵相接,占地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光天井就有三十六个,三十八个工匠精雕细刻,足足化了十年时间,到清宣统年间才完成,是廿八都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由于姜遇鸿经商,经常往来各个城市,接触外商,受西洋建筑影响,所以其建筑具有欧洲风格,形成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

 

姜氏家族还在钱庄里设立隆兴过载行,过载行是专门办理储存和承运兼收购批发、远途贩销等多种职能的物流集团,隆兴过载行是廿八都最早的过载行。姜氏家族当时以经营三籽 (桐籽、茶籽、柏籽) 为主,兼顾其它商品 (江山的陶瓷、茶叶、药材、盐等物资) ,几乎垄断了闽、浙、赣三省的市场。从过载行货运的路线图所示货物通过仙霞古道北运往清湖码头转运金华杭州直至北京、南运浦城转运泉州,至东南亚地区。可以想象当时廿八都作为商贸重镇的兴盛程度。

 

这一幢建筑有些与众不同,还以为这是一所教堂,其实不然,这是一幢仿西洋巴洛克式风格的清末建筑,是本地商人姜秉书的宅院,占地面积800㎡,内宅按中国传统修建了三进四天井的院落,店面楼融入了巴洛克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派特点。姜秉书旧宅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风格精华,尤其是门楼的雕刻精细,代表了浙、徽派的建筑风格精华,同时也可看出当时廿八都的建筑已融入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因主人经营洋油,原称作“亚细亚煤油公司”。洋油店是清末民国廿八都最有代表性的商号,为展示廿八都深厚丰富的商旅文化,展现昔日“因路而兴运,缘运而聚商,倚商而成市”的廿八都古镇,以展览的形式再现“商贾云集,百货星罗”的商业重镇格局。?

 

德春堂药店占地300平米,是清代廿八都商人姜秉怡经营的一家药店,在明末清初时期,是廿八都最大的一家中药铺,专做中药材批发和零售。前店后宅,坐西朝东,三开间,二进一天井布局,门楼精雕细作,豪华大气,颇具特色。在药店大门两边曾有一幅石雕对联,由于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现在仅存八个大字的字迹,这幅对联的内容与药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上联“参茸燕窝”是大补之物,下联是“丸散膏丹”可以治病救人。古代廿八都商人已经有了很好的广告意识,德春堂大门上方建有一个悬阁,在悬阁四周的木板壁上仍然保存了当年的药品广告,有“止咳保肺片”、“保肾固经丸”等等。为展示昔日古朴的药店型制,发挥现代药店的功能,结合药膳开发,最大限度发挥德春堂药店老字号的作用,整个德春堂药店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旧式药店可观性;二是现代药店中西结合实用性;三是药膳突破性,以药膳反映中国中草药的神奇和普及。?

 

昔日人丁兴旺的金家只留下了两座旧宅,店号“金同顺”,主营南北杂货,不是最有钱,却是耕读传家,算得上是廿八都的书香门第。一走进“金同顺旧宅”,就能感受到一种传统的书香气息,不大的庭院中种满了花草,一庭芬芳,厅堂四壁挂满了楹联。厅堂上高挂的“余庆堂”匾额恐怕也是有年头了。现在宅子的主人金庆康生于 1924 年,他一家六代都以教书为业,他的太太公还是朝廷大学士费淳的老师。当年费淳到二十八都来拜见老师,着实让金家风光了一番。所以,金家在镇上也盖了一个文昌阁。后来,金家败落了,文昌阁随之衰败。金庆康的曾祖父是清同治年间的国子监太学生,祖父金品佳是秀才,清嘉庆时体仁阁大学士费淳送给他家的两幅对联至今仍挂在厅堂上:“孝友传家绳祖武;诗书继世翼孙谋。”和“静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学后功。”

 

据说费淳小时曾在廿八都随金家的祖上读书。《清史稿》有《费淳传》,他是浙江钱塘人,字筠浦,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军机章京,外放江苏常州知府、山西太原知府、云南布政使,为官清廉,为人谨慎,做过安徽、江苏、福建等省巡抚,直至两江总督。嘉庆年间回京,先后被授予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及体仁阁大学士等,一度被降职。另有两幅历尽沧桑的楹联:“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谈几句;书能益智课儿孙多读数行。”出自当地一个书法家曾心阳的手笔。“素仰高怀同霁月;每思雅量恰春风。”落款是“江山林霄达书”。这些对联都是送给他祖父金品佳的,内容涉及家风、家教、修养、为人等,带有旧时岁月特有的教育作用。

 

在历史上金家与本地豪门杨家是联姻家族。因此一条大门弄内分别有金家与杨家的宅子。“金同顺旧宅”的旁边就是当年造纸大户杨仁和旧宅。杨仁和旧宅共五进四天井,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是杨氏家族中较为显赫的大宅之一。这幢宅子中的门楼特别高大,融浙、闽、赣三省建筑风格于一体,集砖雕、木雕、石雕、瓦雕、泥塑雕五种艺术形式与一身,是廿八都民间建筑的精华。清代中晚期,由于大量的移民已经成为廿八都的主要居民,他们不仅将各自的方言、民俗带进廿八都,也将各省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古镇的建筑中。经匠心独运的高手精心设计,打造出了独特的廿八都门楼。这个门楼上共有四个牛腿,分别雕有仙鹤等珍禽瑞兽,暗寓长寿延年。

 

姜守全旧宅位于姜家中弄,在民国时期,姜守全是一个显赫的人物,民国十五年 (1926) 参加国民革命军。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任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军统局少将军衔。他与戴笠私交甚密,戴笠多次来廿八都都住在他家。1941年,戴笠从上海、杭州等地来的难民中挑了四十几位少女在他家办了一期女特务训练班,称“东南办事处特务训练班”。戴笠与军统女特工陈列馆设在姜守全旧宅,展览意图不求展示全貌,也无意提供答案,仅是采撷部分史实,梳理几条线索,展示一些侧面,让有心的参观者随着本馆展示、陈列的一些历史碎片,走进浑沌的民国时代和抗日的峰火硝烟。

 

陈列馆从军统的形成到戴笠之死,从十一个方面着重介绍中美合作所在廿八都开设的女特工训练班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用高科技多媒体表现手法,展现女特工化妆、点穴、格斗、刺杀等技能技巧,揭示廿八都女特工训练班的秘史。关于军统女特工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如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就是戴笠手下的一名江山籍的女少将姜毅英破译的,因为这件事,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蒋介石提出要见戴笠,同时也因为这件事,1943年,戴笠被任命为军统局的局长兼中美合作技术所的主任,戴笠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转折点。

 

戴笠因为从事的职业很特殊,他个人其实平时不喜拍照。因此这张戴笠和他军统女学员的一张合影显得弥足珍贵。戴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历史上对他的是非定论是不统一的。1946年,戴笠坠机以后,上海民主人氏章士钊对他所作的一幅挽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俱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在展厅里,关于军统的一些简介,戴笠时期的军统特工网络是非常宽广的,在不同的地方举办了不同的特工学校,培养了不同的特工人才。军统其实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1938年8月戴笠任少将副局长,实际责任人,后升任为局长。1946年3月17日戴笠坠机身亡后,军统局更名为国防部保密局,由毛人凤任局长至1949年撤至台湾。

 

《东南日报》旧址: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占领上海之后,偷渡钱塘江,沿浙赣线南侵。于是东南日报社不得不分两路转移,其中一路就转到了廿八都中。《东南日报》是民国时期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机关报,前身是1927年3月创刊的《杭州民国日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某种意义上廿八都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馆。鸡鸣三省的廿八都古镇,是仙霞古道上的军事要地和商贸重镇。来自各地的移民、驻军与往来的商贾,造就了廿八都丰富多彩、“南腔北调”的语言环境。廿八都人日常居家各操各调,出门、待客又使用官话。背景不同、风格迥异的方言,从来就没有成为他们交流的阻碍。今天,万余廿八都居民有146种姓氏,使用的各种方言有13种,而大多数人廿八都人会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廿八都成为了“方言王国”和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

 

造成“百姓”镇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移民,虽然在146姓中只有47姓有历史迁徙地的记录,但这个47姓却占了总人口的近95%,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廿八都移民的来源,他们主要来自浙、闽、赣三省交界的江山、广丰、浦城,以及福建、江西其他地方(包括福建沿海、泉州等地)。从廿八都的方言来看,也是吻合的。

 

清初是一个移民的高峰,许多大姓都是这个时候迁徙来的。这些廿八都人的祖辈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栖息地,也并不是因为这里的生存环境多好,无非是他们原来的处境可能更加恶劣。廿八都四周的大山、关隘的拱卫似乎带来了某种安全感,尽管上千年来险峻的山岭从来没有使枫溪谷地免于刀兵和厮杀,但在一次次动荡的乱世中,相比之下,这块谷地还是要显得平静一些、安稳一些。特别是清代“三藩之乱”后有过长达180多年的安宁,使得廿八都在商业上迅速繁华起来,移民纷至沓来,“百姓”镇大体上也是这个时候才最后形成的。

 

廿八都居民既以全国各地移民为主,自然带来各地方言,保留至今的主要有浙南、赣西、闽北闽南、徽州的九种不同方言,小区域的方言仅几户人家通用,十分奇特。廿八都成为仙霞关、枫岭关守军的屯兵之地,最多时有马步兵一千五百多人,不比当时居民少。这么多各地来的军民在镇上生活,语言不便。满清军营中不准讲方言,强迫推行所谓的官话。守军在廿八都也强迫当地居民使用满清官话,商家为了招呼好这个大客户也主动学讲官话,但都带点南腔北调,时间一长就成了全镇标准方言。据说镇上青年参加志愿军在丹东集结时,发现当地方言竟与家乡方言一样。其实,满清官话就带有关外口音,廿八都官话源自关上守军的通用语,因而也称为关话。廿八都人为什么都会讲点普通话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当地居民的本地语言如江山话仍然被保留下来,他们绝不肯被强迫推行的满清官话所同化。

 

南北交融的独特风俗廿八都老街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融合了各地民俗,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同化和扬弃,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如婚丧节庆,亲友来贺喜吃饭,每餐主人只收几元钱的礼金,多一元都要退回。姑娘出嫁时,要在门头挂上男方送来的猪腿,并插上一把刀,象征婚姻关系如割不断的“连刀肉”。山歌、剪纸、木偶、高跷、秧歌、龙灯、舞狮、旱船等南北传统文化,在此地十分流行。因为古代官兵中有来自北方和西南的,有些民间游戏还带有北方冰上运动或云贵川一带娱乐活动的痕迹。廿八都山歌有云贵高原山歌的许多特点,这也充分说明廿八都的文化与外地的风俗遗迹有千丝万缕的瓜葛。旱船、高跷本源于河南等北方地带,由于历代驻军、商贾曾云集于廿八都,旱船、高跷遂渐渐兴起。

 

镇南村口,古时有一座木构建筑桥梁,因常毁于水,同治三年(1864)遂改建为石桥,长有 20 多米,宽近 6 米,由“姜隆兴”等六家商号合资建造。光绪十七年(1891),廿八都大户祝家又在桥上造了桥廊,本来共有九间,两边各为四间,中间是三层重檐亭阁,四面都有镂空花窗装饰,抬梁、雀替浮雕是简易的花草纹,沿柱的牛腿是镂空的几何图形。顶楼天花板下装有木活轮,作悬吊照明灯之用。桥亭梁木上原刻有:“清光绪十七年辛卯春月下瀚祝洪廪字善铭子鼎三修建”的字样。成为一座跨枫溪之半圆形的单孔石拱桥水安桥,为浙西唯一的设有古桥亭的古桥梁,上出重霄,下临深池,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一桥串南北,两廊观东西,望水中见明月团团,处桥上觉凉风习习,仙霞浮盖,遥临胜境,枫溪杨柳,近锁寒烟,北水南流,合坎离既济之局,依水乃安,取“水安”吉祥之名。

 

往北不远处还保留着一座典型石拱结构的东升桥,也颇有特色,与旁边的古庙群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幅小桥流水般美丽动人的场景。镇上的街道与溪水平行,那条鹅卵石铺彻的长约一公里的老街为洵里街,几乎集中了古镇的全部旧宅与商铺;溪边为枫溪小街,现在基本上是作为观赏游览的步道。隔着枫溪的新街为枫岭路,直接连接着进出古镇的主要公路。我们从老街逛起,然后沿着枫溪绕回。老街现在基本上已等同于商业街,古朴热闹,繁华依旧,两旁多为经过整修的旧式店铺作坊,基本上恢复了民国时期的那种老镇情调。

 

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依然透着古朴传统的气息,恬淡而从容。枫溪水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桥下,枫溪水穿流而过,静谧祥和。古镇民居依山傍水,缘溪而建。青山绿水间,黛瓦青墙、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的风貌。“小桥、流水、人家”,水乡风景如画,就象一幅写意画,笔墨间江南的委婉与风情己渲染纸上。曲折蜿蜒溪水清彻的潺潺枫溪日夜不息地陪伴着古镇。沿着溪流前行,不经意间,便会有成片成群的明清古建筑跃入眼帘,经过漫长岁月的碰撞、交流、融合,岁月留下了斑驳痕迹,却丝毫掩盖不了它们依然固执而又顽强地透现出来的或是书香气息或是商贾人家的气势不凡。从高处俯瞰,古镇好似藏匿在树木葱翠山花怒放的群山中的隐士,在水声依依,炊烟袅袅,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里,淳朴民风与灰墙黛瓦相偕相融,有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一般的“世外桃源”意境。

 

我放慢脚步,轻轻地走在鹅卵石铺就的老街里,不时驻足观望,细细地体味“新生”古镇的味道。站在老街当中,那高大厚实的外墙、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把天空“挤得”只有一条窄窄缝隙,也把人的思绪锁在想象的空间里。街道上已少见外地来客,而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出外闯荡去了,留守的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或荫凉处的小竹椅上,手摇麦杆扇乘着风凉。可能已经习惯了外人的蜂拥而至,他们仅仅抬眼一瞥,又顾自聊天了。倒是假期里恣意玩耍的中小学生们见到我们有那么点兴奋,或许是小孩子“人来疯”的本能,或许是想从我们身上探寻外面世界的精彩,间或几声犬吠,给古镇添了份闹热和生气。我在古镇短暂的停留,脑海里却再也挥不去它们曾经辉煌的影子。院落里散放的农具、堆彻的杂物,丝毫掩盖不了这些老屋百年前曾有的繁荣,淹没不了曾有的书香气息。因为它们原貌依旧,天井依旧,房子依旧,门庭上,窗棂上,飞檐上各种雕刻依旧,破旧无损于它们特有的风骨,尘埃增添了它们承载的厚重,衰落更显它们存在的珍贵。我感叹着它们的风烛残年,遗憾着它们的物是人非,也理解老宅的后人们阻挡不住老屋苍老脚步的无力和无奈。老屋旧宅急需钱告别衰败,彰显它们曾经的历史价值,不只是因为后人要继承祖业,还因为它们属于历史,记载着先人千百年走过的路,书写着廿八都的灵魂。但古镇风光的保留和重生,该是在把钱花到实处的有序规划中得以实现,既让住家得到实惠,在呵护和珍惜这些历史宝物中尽心尽力,也让参观者身心轻松、舒畅的观赏游览,细细领略古镇的神韵。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衢州江山廿八都古镇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