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4

杨桥古村,原汁原味的老街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8 月 和谁:夫妻

★旅游地点:常州杨桥古村

去杨桥古村并不是顺路,纯粹是有一回经过常州的时候看到过这块牌子,所以便记着有时间去看看。这次去宜兴返程的时候,就特意导了航前往。

杨桥村位于前黄镇南部,与宜兴接壤,地处太湖、西太湖、武进、宜兴的中心地带,曾经是北上常州府城,南下宜兴县城及浙江湖州府城的必经之地。村区域面积5.96平方公里,因为杨桥古街而得名。杨桥古街的面积只有0.11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兴于明清,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是常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算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街,至今尚有200余间明清建筑保存得较为完整。

村口的牌坊是新的,旁边的墙上有一张古村的手绘地图。走进牌坊,我们有点失望,看起来和新农村没有什么两样啊,墙面漆得雪白,屋顶的黛瓦看着也很齐整,岁月似乎也就留下了三年五载的痕迹。沿墙栽着的一溜鸡冠花,倒是让人品味出了农村的味道。以前的农村,这种鸡冠花是很常见的。

南杨桥是一座花岗岩全拱桥,坐落在古南运河上,是杨桥南北街必经之桥,在历史上曾是武进县和宜兴县的分界桥,全长13.5米,桥2.06米,拱形桥洞圆直径为5米。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用的是大杨树建的木桥,因此起名南杨桥。在清康熙年间经过修缮,清朝道光年间重修,也不知道是哪一次把木桥改成了石桥。

好在走了一段路以后,还真看到了一些老房子,看来刚进村的那片是新村,后来建的房子。

村口桥南新村1号谢氏宅,墙体已经斑驳,露出了红砖的颜色。街道很狭窄,这些老房子还是木质的门,要开个门是需要把门板卸下来的。两层楼,木块也有些腐朽了,可能经过了修缮,看起来倒也不显得十分破败。

据说百年前的杨桥曾经商贾云集,聚集了多家戏院、茶馆、酒店、当铺、寺庙和富商宅院。原来叫杨桥古镇,不过现在的规模降为村了?

村头的桥看上去也是有些年头的,台阶上的纹路还隐约可见,桥栏很矮,小孩子走这座桥还真有些危险。

站在桥上看两岸的民居,高一些的是现代重建的,矮些的就是老建筑了。以前对于文物保护都不够重视,估计拆掉了不少老房子。要说常州和无锡的老建筑,被拆掉的还真不少。杨桥村能够保留下来这么多的老房子,估计是年轻人去常州城打工,另外买房居住的缘故吧。

桥头有一座关圣阁,看这建筑也是很有年头的了。木门四扇,进门就是一尊关圣帝的坐像,全身塑金,黑髯及胸。两侧站着的倒是彩塑的,还带着几分卡通,连带抱着的那把青龙偃月刀也显出几分可爱,全无想像中的威风。

村子不大,我们看着有砖铺的道路就拐进去,有些砖已经有毁损的迹象了,还能看得出修补的痕迹。不时能看到一幢老房子,不过都并不开放。

洪家大院似乎近期刚修缮过,墙面很新。院子里的树已经长得挺高,颇有爬出墙头的趋势。主人洪和是杨桥街发展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杨桥最大的老板,原来整个东街都是他的店铺和商号。杨桥村东西两座虹桥就是他出资建造的,南杨桥重建的时候,他也出资赞助了。

有一户人家虽然大门紧闭,不过檐下挂着鸟笼,养的好像是鹩哥,但是我们逗弄了好一会儿,就是没有开口回应。想必这里还是有人居住的。

还有一幢二层楼的建筑,外墙是黄色的,很像寺庙常用的那种颜色。不过门外没有字,看建筑的风格有点现代,不太像寺庙的格局。查了地图,还真是庙宇,是太平庵。村头还有一座二层小楼,是保丁寺,也差不多的风格,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的。

街上还有一些店铺,像春和堂药店,原来有师邵溪棠坐堂开方,生意还挺好。估计不止是杨桥村的村民,周边四里八乡也有慕名而来的。

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是民国时候的建筑,不过这会儿像是一座亭子,用砖砌成的。中间有根柱子。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是南货店和铁匠铺,南货店老板蒋小昌是太滆工委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站长。铁匠铺老板戴荣坤,是武宜两个杨桥乡的乡长。交通站是为了应对杨桥南沿日寇营盘、碉堡、封锁线而设的,是工委和新四军二团的信息联络站。

南杨桥码头还是清朝的遗存,大概当时铺的时候就不那么平整,现在也是斑驳得很,台阶上凹凸不平。

江南救火会馆只有一间门面,二楼的窗格挺讲究,下面的两格是几何图形,上面的两格则是四方型。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杨桥古村,原汁原味的老街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