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江西游 |12.华林书院:踪影难觅,加上“遗址”二字是否更妥?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5 月

江西游 |12.华林书院:踪影难觅,加上“遗址”二字是否更妥?

在奉新,有一座曾声名显赫的华林书院。它位列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齐名,旧址坐落在奉新华林浮云山上。宋初,胡仲尧对其进行扩建,这座家族化书院为大宋朝廷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55名进士,其中不少人官至刺史、尚书,甚至宰相,他们大多都受益于华林书院的栽培。

 

这样辉煌的历史过往,任谁看了都会心生向往,我也不例外。出发前,华林书院在我的旅行攻略中,稳稳占据着第二位的重要位置。

 

5月24日清晨,我在酒店门口拦下一辆滴滴车,满怀期待地朝着华林书院出发。

路上,我好奇地询问司机是否去过华林书院,得到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没有,你下单我才知道有这个地方。”

我惊讶不已:“怎么可能?这可是我国江南四大书院之一,和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岳麓书院每天游人如织,去长沙的人都把打卡岳麓书院和橘子洲头当作必做之事。华林书院这么有名,你们当地人居然没听说过,看来是宣传得太少了,墙里开花墙外香吧!”

 

从酒店到华林书院将近30公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司机在一处山坡停下。举目四望,四周林木葱茏,静谧幽深,却不见建筑的踪影。我暗自思忖,书院隐于这般清幽之地,倒也符合文人雅士的志趣。

 

草丛中竖立着两块牌子,一块介绍华林山景区概况,另一块则是华林基址图。

沿着小路前行,一座古老的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上杂草丛生,小树枝肆意攀爬,几乎将其完全遮盖。牌坊前,两尊石狮子静静伫立,右侧狮子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万年宫牌坊”,它还是宜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牌坊正楼高6.48米,全宽10米,4根花岗石柱一字排开,构成4柱3间的格局,中间开阔,左右两间砌着青砖。正楼匾额是一块长方形青石板,正面刻着“万年宫”三个苍劲大字,两边楹联写着:“北位清高,冯水一方之胜;圣恩重立,浮丘亘古之光”,楷体阴刻的字迹如今已被草木遮掩。一雄一雌两只石狮矗立在门前左右两边,历经岁月风霜,依旧深情相守,护佑山民,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从远古的风雨中走来,经历沧桑又走进历史的大潮中去。

 

穿过万年宫牌坊,后面还有一座召神台。沿着右边的水泥小道继续前行,华林书院遗址边,一棵参天古杉树赫然耸立。相传,这棵杉树是华林书院创办者、国子监主簿胡仲尧亲手栽种。它高达49.45米,地围465.41厘米,三个人合抱都围不过来。树干挺拔苍劲,枝叶郁郁葱葱,被誉为“江南杉王”。而在距离它不到四米的地方,曾有另一棵杉树,可惜在1989年5月被雷电击毁,如今只留下一个深坑,树蔸旁还依稀可见火烧的痕迹。

草丛中的一块牌子,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华林书院的过往与办学特色:

它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可以尽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宾友尽为文苑客”。

 

它是家族化的书院,创民办大学之先例。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了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传承“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的家风。

 

它更是打破传统,重视女学,开收容女生之先河。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中,至今都还没有听说过有收容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此方面却书写了新的一页。家族中有愿受教育的女性,甚至亲友中的女性,都被招收进去。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膳堂。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宰相向敏中曾有“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

它的办学经费全由家族承担。

然而,昔日辉煌的书院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石门坎、石门枕、天井、石碾等零星遗迹。看着旁边宽大的洗墨池,仿佛能感受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胡仲尧、胡仲容兄弟二人倾家荡产扩建书院的艰辛,也似乎能听见当年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再往前,道路愈发难行,羊肠小道与台阶交错,台阶上铺满落叶,因刚下过雨,格外湿滑。

沿着台阶向上,来到浮云山南峰山腰,一个宽大的洞口出现在右侧。洞口上方“八百洞天”四个大字已模糊不清,石面上布满苔藓。旁边的木牌介绍,此洞已有3386年历史,传说与仙人李八百有关。据史料介绍:“李八百,蜀人也,名真,历夏、商、周至秦汉,或隐于山林,或出于市廛,计其年不下八百岁,日能拐行八百里,故以李八百为号”。“洞口甚隘,入首层下十余步,乃得一洞,宽丈余。复有一门如前,缒下而入,阔亦如前。至三、四层,其门更隘。望下有水光荡漾,游者至此,不敢复下矣,故八景有‘八百洞天’之题”。

 

看上去原本宽大的洞口、现在已被一块大石遮挡了大半个洞口,显得很小,恐怕弯腰也进不去。就算能进去,也是不敢贸然入洞了,所以看不到史料记载中水光荡漾的画面。

继续登上几级台阶,便到了胡仲尧墓前,墓碑上刻着“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之墓”,墓志铭由宋初著名词人、宰相晏殊撰写,如今的墓地是后人重修的。站在此处远眺,山峦层叠,峡谷幽深,远处水库波光粼粼,青山青葱欲滴,深翠浅绿倒映在溪水中,宛如流淌的青梅美酒。

在北宋时期,华林书院声名远扬。文学家徐铉在《华林书院记》中写道:“岂直豫章之间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可见其不仅代表江西学术水平,更影响着大宋文脉。当时,众多名公巨卿、学者名流纷纷前来讲学吟诗,赞颂书院。为书院题诗的名人多达72位,流传下来的就有文学家王禹称,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已,翰林学士、文学家杨亿,宰相王钦若、李方、陈尧叟、张齐贤、晏殊,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举进士第一、官翰林学士的梁灏,举进士第一、官至宰相的吕蒙正,以及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徐铉等,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宋太宗两次下诏褒奖华林胡氏家族,宋真宗也题诗盛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联今止见胡。” 胡仲尧因创办华林书院有功,官至国子监主簿。华林书院开创的女学先河,更是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院开办两百余年,鼎盛时期文人云集,求学者常达千人,且院内文化娱乐生活丰富,正如宰相张齐贤所赞:“儿孙歌舞诗书里,乡堂优游礼让中”。

 

华林书院所在地山川秀丽、清幽宜人,素有文化名山、江南胜地之称,处处都仿佛诉说着往昔文人墨客的风雅故事。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路陡峭湿滑,我几乎是半蹲着一步步挪下来的。回到停车处时,看到又有几辆小车驶来,想必车上的人也和我一样,是冲着“江南四大书院”的名号慕名而来,可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大失所望。

有些话不说出来难受哈,我不禁想建议有关部门,在宣传华林书院时,能否加上“遗址”或“遗迹”二字?毕竟如今这里只剩残迹,早已不见书院的模样。说实话,如果事先知道是这般光景,我绝不会大老远赶来。

 

我想知道华林书院什么时候变成遗址的,结果网上只有以下几行字:华林书院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因华林农民起义爆发,几经战火,书院名存实亡,一蹶不振。清康熙元年(1662年),胡氏后裔、奉政大夫胡明垣来到浮云山,寻找书院旧址,却只见残墙瓦砾,荆棘丛生。现仅存遗址。也就是说,距今363年前的1662年这个书院就已经是残墙瓦砾了。如今,363年过去,连断垣残壁都难以寻觅,实在令人唏嘘。悲哉华林书院!

 

此外,遗址的道路狭窄脏乱,阶梯路虽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却因鲜有人至,透着一股阴森之气。我独自走在其间,几次心生退意,最终还是咬牙坚持走到了尽头。不禁想问,面对这样一座在历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古代书院,有关部门是打算重修恢复其风貌,还是任由它继续沉寂,自生自灭,慢慢消逝呢?

(2979 图16 2025/5/30)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江西游 |12.华林书院:踪影难觅,加上“遗址”二字是否更妥?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