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我们首赴东北辽、吉二省,从长白山北坡上天池,再游盘锦红海滩,登丹东虎山长城,看本溪关门山红叶,进沈阳故宫、北陵,沃野千里的东北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冰雪游”大热,而东北更是最旺之地,于是我们再赴东北,于2024年底飞往长春,开启吉林、黑龙江二省十日冰雪之旅。之所以不飞哈尔滨而选择长春,是因为两地机票差额较大,而且长春龙嘉机场交通便利,机场外就是与机场同名的高铁站,向西15分钟即到长春站,向东30分钟可达吉林站,这种走法既经济实惠,又可顺便将吉林、长春2市一并游览,再从长春北上哈尔滨,高铁车票只需40元,车程仅1个半小时。
查干冰湖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北接黑龙江省,南连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此建渤海国,主体大致以吉林省为中心,全盛时期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金朝(公元1115—1234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在其辖境设上京路、北京路、东京路5路,基本覆盖今吉林省全境。明代这里为建州女真发源地之一,明初扈伦国王纳齐布录在此建乌拉国,在海西女真四部中疆域最广、势力最强,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纳齐布录七世孙布颜重建乌拉国,疆域东至图们江流域及东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一带,包括现吉林、黑龙江两省和朝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为沟通南北交通的主要陆路驿站,同时也是松花江顺流北下至黑龙江的水上交通枢纽。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在吉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朝廷设置宁古塔总兵,
为吉林省建置之始。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宁古塔将军改为吉林将军,“吉林”由原来城邑名称扩大为行政区称谓,辖区大体包括松花江、绥芬河、牡丹江、图们江流域,东至乌苏里江两岸和库页岛在内的沿江及海中诸岛。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中俄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原属吉林省的沿海地区被割让给俄国,此后吉林由滨海省变成了内陆省。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因位于长春堡附近而得名,辽金时期这里生长着许多花团锦簇的长春花,也就是蔷薇科野生月季花,故而得名长春,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在此设置长春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1932年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会一度为吉林市,1954年改迁长春市,长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创造了新中国电影“七个第一”,著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在这里,但这里旅游景点不多,近几年比较火的是长春北面的查干湖。
“查干”为蒙古语,为白色圣洁之意,查干湖属于河成湖,历史上曾是嫩江的一部分,由于地壳运动等原因致使嫩江改道,东移后留下了原来的古河道,因支流霍林河来水逐渐减少,使古河道逐渐出现淤积,出口堵塞后形成了盲尾河,造就了此湖泊的诞生。查干湖位于松原市前郭蒙古族自治县,为全国6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盛产鲤鱼、鲢鱼、鳙鱼等68种鱼类,年产鲜鱼6000多吨,著名的冬捕是当地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早在辽金时期就享有盛名,元代至清初这里江流泡沼星罗棋布,水草肥美,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之地,每年春季都带领群臣及皇后嫔妃们到此渔猎,称为“春捺钵”,祭湖、醒网、凿冰、撒网极富民族特色,虽经千年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依旧。
上世纪50—60年代湖内来水丰富,是查干湖渔业的黄金时代,岸边芦蒲等水生植物高达2 米多,人在草地行走十分困难,狼、狐、獐、狍等种类繁多,山鸡、鸭雁成群结队,产卵季节地上各种鸟蛋多不可数,但在1962 年以后的十余年中,由于查干湖人类活动加剧,霍林河上游修建水库层层蓄水,导致湖区湿地面积明显退缩,连续20年径流接近为零,上世纪 70 年代末查干湖趋于干涸,水面仅存 50 平方公里,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灭顶之灾,鱼类及湿地动物、植物近乎灭绝。1976 年起前郭县经历时8年艰苦奋斗,终于在 1984 年修通54公里长的人工运河—引松渠,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查干湖,改变了湖区的自然状况与生态环境。
2007年查干湖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水利部门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业生产和旅游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009年“冰湖腾鱼”成为吉林八景之一。查干湖冬捕是目前唯一保留的蒙古族原始捕渔方式,由于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延续至今,以此为标志的渔猎文化已被列入我国“非遗”名单,每年从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中旬,当地都要举办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渔民们按照渔把头选择的地点,在湖面凿洞下网,几个小时后随着马拉绞盘的转动,大网从冰洞缓缓而出,鲤鱼、鲫鱼、鲶鱼、草鱼争相跃出,在湖面上码起一个个高高的鱼垛,壮观的场面多次被央视新闻报道。
2009年查干湖冬捕单网出鱼量达16.8万公斤,创造了冰下捕捞量最高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冬捕的头鱼往往成为当地富人抢购的目标,亦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2023年12月查干湖头鱼拍出1399999元。今年的冬捕节于12月28日开幕,地点在查干湖北景区捺钵广场,游人每天都能看到冬捕作业,一般是早上下网,在湖面设置2-4个捕鱼点,下午1点左右收网。查干湖东距松原市45公里,南距长春193公里,冬捕节期间抵达查干湖的交通方式有多种,动车松原站、查干湖站均有免费专线车前往,发车以动车到站时间为准。我们坐11点多的动车从长春出发,沿线雪原一望无际,处处皆白,真正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到达查干湖已是下午近1点,动车站到查干湖北区31公里,站前有免费直通车无缝对接,但上车只有2人,看来我们这种走法的人不多。直通车沿查干湖大路南行,在植物园十字路口右拐不远就看到查干湖了,虽然我们游览过许多湖泊,但冰湖景观还是第一次看到,只见湖面完全冻结,一望无垠,水不扬波,白茫茫直达天边,冰冻厚度达1米以上,汽车也可在湖面任意行驶。
查干湖呈东西走向,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28公里,面积506.84平方公里,其主体位于前郭县境内,北湖捺钵广场是举办冬捕节开幕式的地方,也是鱼龙部落游乐场,到处张灯结彩,一片红火,但我们在项目榜上并未看到冬捕作业,经询问冬捕现场位于西面,距此地还有20多公里,而且现在收网时间已经过了。
看来我对此地的攻略还不够细致,查干湖站虽然距湖最近,但动车班次较少,所以应该在松原市住一晚,再坐上午8点半专线车来为好。到东北的第一天我们方知:这里的冬季白昼较短,近4点夕阳已下山,4点半天已黑透,比南方早了2个小时,今晚是2024、2025跨年夜,长春站前广场火树银花,七彩缤纷。
吉林雾凇
长春向东117公里就是吉林市,高铁40分钟即可到达。吉林市区四面环山,松花江呈倒“S”形穿城而过,故别称北国江城,这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就是雾凇,吉林市也被誉为“雾凇之都”。“寒江雪柳”是吉林省的八景之一,吉林文旅官微当天六点有雾凇晨报,三星以上为较好,五星更佳但较罕见,如果无星就可安心睡懒觉,不用浪费时间前往了。据统计去年12月仅12—14号三天为五星,今年1月也只有11、12、25号两天为五星。雾凇是冬季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由于温度急剧下降低于冰点以下,雾气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冰晶,这种冰晶既不是雪也不是冰,而是霜的一种形式,东北又称雾凇为“树挂”。
形成雾凇的条件十分苛刻,首先是要求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其次要求天晴少云,无风或是风速很小。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凇最早的国家,“雾凇”一词首次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吕忱(公元420年—479年)所编的《字林》,我国北方适合赏雾凇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西部、吉林中北部等地年均雾凇日数在5天以上,新疆北部年均雾凇日数超过10天。虽然我国北方雾凇分布广泛 但雾凇最多的地方却在南方高山地区,峨眉山、衡山、黄山、庐山和湖南天门山都是雾凇的绝佳观赏地,其中峨眉山的雾凇观赏期最长,可以从11月上中旬一直持续到4月初,因此看到雾凇的机率也最大。
.
从全国年均雾凇日数排名看,居于前十的站点都超过了35天,其中四川峨眉山居首,年均雾凇日数高达120天,几乎是第二名的两倍,这意味着当地一年三分之一都会出现雾凇。从时间规律来看,我国雾凇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的3月,其中1月份最多,占到了全年的三分之一,12月和2月分列第二、三位,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雾凇日数呈现了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近30年我国雾凇日数开始持续减少。吉林雾凇在我国最为知名,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一同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其厚度可达到40至60毫米,密度最小、结构最疏松的毛茸形冰晶为全国之最,观赏起来格外晶莹剔透,所以吉林雾凇堪称为雾凇中的极品,
而且增多的负氧离子可以净化空气,对人类和环保有很多益处。观赏吉林雾凇的最佳季节,是每年12月下旬到次年2月底,最多时一年可出现60余次,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游客也不用去得太早,观看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早上7—8点钟,一般能维持2—3个小时,上午9点以后雾凇开始脱落。吉林市作为“雾凇之都”,可观赏的地点多达十几处,但现在市区松江东路、中路、江滨公园的雾凇几乎消失,过去网上首推的雾凇观赏点是松花江下游的雾凇岛,这里的地势比吉林市区低,冷热空气在此相交,沿江的垂柳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江风吹拂银丝闪烁,天地白茫茫一片,犹如被尘世遗忘的仙境,冬季里几乎天天有树挂,有时一连几天也不掉落。
雾凇岛大约6平方公里,位于市区北部40公里处,这里的树形奇特多样,均系野生,雾淞形成的面积也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且格外厚重持久不落,雾凇岛看雾凇有两个地方,游客都要提前一天到达住下,一个是位于岛上的曾通村,有“赏雾凇,到曾通”之说,另一个是岛外江边的韩屯村,住宿条件较好,第二天一早从游客中心向前走,不到200米就是松花江渡口,上岛只需5分钟,此外还有北大湖、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等地,在那里也可看到雾凇,但都距吉林市区较远。近几年市区东南郊的阿什哈达路段后来居上,风头已压过雾凇岛,在吉林雾凇晨报的十几个观赏点中,阿什哈达的“万缕银丝”排在首位。
阿什哈达是满语 ,意思是断崖峭壁 ,位于市区东南11公里的丰满区吉丰东路,这里距丰满水电站较近,由于水电站放水时江水滚动,水温仍能保持在4度左右,和地面的温差在30度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几十里不封冻的江面,温差还使江水产生雾气,江面上白雾袅袅,并在岸边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形成白色不透明的雾凇。上午9点以后温度上升,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树枝上的雾凇开始脱落,随着风势在空中飞舞,人们又可欣赏到像落花一样的飞雪场景。阿什哈达又称“小雾凇岛”,但我们在此处并未看到小岛,而是长约200多米的路段,正处松花江的拐弯处,雾淞形成条件较好,因而出现雾淞的频率高,沿江垂柳密集,树木整齐,雾凇壮观,
曲路纵深形成走廊,从网上的照片看的确令人震撼,而雾凇岛则多为孤独单树,许多人在别处看不到雾淞时便会到此,而且当天凌晨赶到即可,无需提前到达住上一夜,此外交通也比较方便,在吉林站东广场坐33路公交可达,车程近1个小时,上车、下车需分别刷卡一次,但公交车上并无暖气,需做好防寒工作。此行我们先后去吉林两次,时间分别是1号和7号,但两次都没有看到雾淞,原以为天冷更容易产生雾淞,但第二次去时气温已达零下23度,是此次东北行最冷的一天,我们坐在公交车都感到寒冷,松花江面上雾气升腾,岸边悬崖冰岩冻结,雾淞产生的条件似乎都已具备,但仍无雾淞出现,这是此行最大的遗憾。
无论是否出现雾淞,早上的阿什哈达路段都很热闹,这里仿佛是个小集市,可以买咖啡热饮,路上边还有新建的公厕,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泼水成冰”景观,这是严寒天气下东北特有的一种现象,当热水被洒向空中,周围的水蒸气迅速降温凝华,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在空中形成根根分明的线条,热水与空气的巨大温差是实现泼水成冰的关键,泼出的热水会形成无数小水滴,在低温下形成小冰晶,实际上“泼水成冰”中的冰并非水结冰,而是水形成水蒸气之后,水蒸气在极端寒冷空气里凝结成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
文庙 · 教堂 · 乌拉城
吉林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与省名相同的城市,这种独特现象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1945年成立吉林省政府时省会就设在吉林市,1954年省政府迁往长春市,但省名一直沿用至今。吉林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长达2200多年,西汉至东晋永和二年(公元前206—346年),这里是夫余国前期首都,也是当时东北最先进的城市,史称“秽城”(今吉林市东郊)。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朝廷在此设置造船基地,负责建造运载官兵、粮草和贡品的船只,同时也把这里作为运输的转运站,吉林因此得名“船厂”,辽东都司都指挥使、骠骑将军刘清曾3次到此督办,并在松花江边悬崖峭壁上留下石刻,即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这是迄今为止吉林省内发现的唯一明代摩崖石刻,附近尚存明代造船厂遗址。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这里是重建的乌拉国,都城周长15里,里面建有内城,周长2里,其繁荣程度和地位一度超过现在的吉林,被称为“东方第一大城”,故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清朝初年此地称吉林乌拉,乌拉为满语,靠近江边之意,是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清代12任皇帝有5任在此祭祖朝拜,人称“一座乌拉城、半部东北史”。清代乌拉城是以明代乌拉国都城为基础兴建的,为清廷最重要的朝贡基地—直属内务府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与江宁(南京)、苏州、杭州齐名,并称四大朝贡基地,清代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吉林市为吉林将军驻地,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为抗击沙俄入侵并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清廷在此恢复船厂造船,操练八旗水师,后在此正式建立水师营,驻防旗兵近2000人,为统治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的重镇,战略地位重要。康熙十五年(公元1673年)满洲八旗军在此建木城,后改为土城和砖城 ,康熙皇帝两次东巡吉林城,乾隆皇帝也曾到此巡视,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吉林厅升为吉林直隶厅,次年升为吉林府
吉林文庙是清朝在东北建立的第一座孔庙,也是东北规模最大的孔庙,始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系乾隆皇帝亲自御批,原址位于城内东南隅,建成之初在正殿悬有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嘉庆皇帝又赐“圣集大成”匾额。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吉林改设行省,原文庙简陋不足崇礼,故在今址拓建新庙,建筑红墙黄瓦,典雅庄严,古韵十足,是东北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林文庙位于昌邑区文庙胡同,东西宽74米,南北长221米,占地总面积16354平方米,有殿堂配庑64间,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3大主体建筑构成三进院落,坐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辅助性建筑呈对称状排列,四周由3米高红墙环绕,整个文庙红墙黄瓦,殿宇轩昂,富丽堂皇,正门前院外最南面的垣墙称照壁,此墙比其余三面高大坚厚,长30米,高5米。据说当地不出状元不能将照壁辟为大门,因吉林文庙落成后已废除科举,所以清至民国年间一直没有开辟正门,人们进出文庙只能走东西辕门。我们从西侧小门进入,门上横额“道冠古今”为吉林提学使曹广桢所题,中轴线建筑次序依次是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
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配饰雕琢无不精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在状元桥北面的棂星门,是一座由4根花岗岩石柱组成的牌坊,所谓棂星即是古代传说的“文曲星”,据说“棂星门”3字为康熙所题,但坊上并未看到落款。后面的大成门实际是一座大殿,也是棂星门北面进入主院的过厅,为明柱五开间、歇山式庑殿顶建筑,左右有山,前后无墙,黄琉璃瓦上为高浮雕式龙凤脊。
大成殿位于第二进院落的正中,是全庙的中心建筑,面阔11间,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高19.64米,双重飞檐,歇山式庑殿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牌位,两侧分别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牌位,最后的崇圣殿位于第三进院落,为是孔子家庙,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历代衍圣及夫人绢质绣像。可能是由于我们来得较早,加上气候寒冷,文庙里空无一人,
离开文庙穿过江城广场,我们来到吉林大桥头的江边天主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前部有3座尖塔,中间的主塔高达42米,为教堂的钟楼,这种建筑风格始创于法国北部,十二至十五世纪期间盛行于西欧,取代了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造型,这座天主教堂正是由法国巴黎传教士筹资所建,为吉林市最早的天主教传教场所。天主教传入中国始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08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抵达中国之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首入东北,十八至十九世纪初期天主教在中国遭受禁抑,除澳门等少数地区外一度中断,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后吉林教区由巴黎外方传道会主持。此教堂于1917年动工,费时10年于1926年落成,名为耶稣圣心堂,主体由教堂和钟楼组成,平面略呈“十”字形,全部为砖石拱形建筑,单脊瓦屋面,无木梁或木柱,正面有三门,两边立有圣母玛利亚等雕像。我们从右侧的小门进入,内有16根圆形大石柱,每根高28米,采用从阿石哈达采集的青石,凿成不同规格组合的石座、石柱,雕以花纹图案相配而成。
我们从右侧的小门进入,内有16根圆形大石柱,每根高28米,采用从阿石哈达采集的青石,凿成不同规格组合的石座、石柱,雕以花纹图案相配而成。教堂设5座祭台,其中正祭台为凿石雕刻而成,有7尊石膏塑像,做工细腻,雕刻精致,此外还有忏悔室、跪椅等,墙上是44扇圣经人物和福音故事的彩绘玻璃窗,穹顶造型优美,曲线玲珑,此教堂曾是吉林市的地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每逢礼拜日或天主教节日,钟声清悠,绵延数里。
下午我们在吉林站西广场乘免费专线车,前往吉林高新区的冰雪乌拉城,吉林市的冰雪文化源远流长,此项目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现代延续,乌拉城总占地20万平方米,建造所需的雪量高达3万立方米,而冰量则为6000立方米,城中有13处大型冰雕,包括冰城门、冰滑梯以及10处小型冰雕,还有雪滑梯和雪城墙,其规模和项目虽然与哈尔滨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有自已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雪雕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重现1898年吉林城的历史风貌,包括八大城门、文庙、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官参局、和将军府等建筑。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吉林将军富明阿扩建吉林城,城墙向北延伸了966余米,周长达5974余米,城门增至8个,即德胜门、朝阳门、迎恩门、致和门、福绥门、东莱门、巴尔虎门和北极门,眼前乌拉城主要景观就是这8座城门,高大雄伟,与实物等高,让你在享受冰雪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吉林独特的历史魅力。为了让乌拉城更加富有魅力,项目还引入了最新的激光雕刻技术与冰雪灯光秀,让整个乌拉城在夜幕降临时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冬游长白山,跟冰天雪地来一场约会!(附详细攻略) 113553
- 七月的山川、无恙丨在长白山,遇见一场高山花海 49581
- 在寂静雪原 遇见雪花真实的形状 1126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