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03-07 17:17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对于景德镇的认知,在于瓷都的标签。千百年来,景德镇精湛的传统制瓷技艺举世公认,宋代时期,甚至位居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其它三镇为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
而我们此次旅程,来到的是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东南角的三宝村,这里曾是为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提供主要瓷土原料的重要矿产地。现在,它有一个洋气的名字—三宝国际瓷谷。谷中生活到底如何呢?3天2晚的瓷文化体验之旅,现在开始咯。
总行程安排
关于游玩
马鞍岭
位于三宝国际瓷谷腹地的马鞍岭村,是珠山区竟成镇三宝村下设的一个村小组,因村南有一座呈U形的山头酷似马鞍而得名。村内面积约0.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户。尽管三宝国际瓷谷近几年已小有名气,但即便是景德镇人,除了专门从事制瓷业的,其它也少有人知道三宝村内还有个马鞍岭。
因为,改造前的马鞍岭属于矿区住房,房屋破败,人烟稀少,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是一个出行不便的“空心村”。2017年以来,珠山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选取马鞍岭村启动“三个三”模式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整个村庄因此焕发新生,“三个三”模式,即三权分享、三股分红、三手合力的农村合作发展思路。
三权分享是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益分享,携手共同进行开发;三股分红是指资金股、资源股、技术股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参股,通过市场之手经营,经营所得利润,以分红的形式让农民、村集体受益;三手合力是指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共同出力发展经济。
为了解决资产整合问题,珠山区国资公司出资注册成立闲云涧文化产业公司入驻马鞍岭村,开展专业化运营。马鞍岭村小组也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户用好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流转闲置土地、出租房屋,推进村集体和村民以所有权、承包权入股参与生产经营。
修路清河,翻新房屋外立面,实行雨污分流,落实管线下地,恢复水碓矿坑,建起廊桥亭阁,修建古木屋、旅游驿站、4A级旅游公厕等设施······,正是基于这些行之有效的村容村貌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才有了我们眼前这个,集陶瓷文化、山水、人居休闲、创客于一体,正在举办瓷·花朝民俗节的“新”马鞍岭村,在这里,集陶瓷·文创·旅游三种产业为一体的新型业态,正逐步形成。
活动现场,我们与众多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一起重温了瓷业习俗--花朝起手茶。花朝起手茶是瓷茶文化的一种行业体现。作为景德镇琢器业开工时的一种行业习俗。琢器业行当的老板们相邀工人聚在茶楼,联络联络感情,希望工人们能吃好茶干好活。湖田窑出产的茶器搭配浮梁县出品的明前茶,今天的花朝起手茶,品的就是一个景德镇特色。茶艺师还用了宋朝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来进行制作,看得人赏心悦目。点茶的关键,在于茶汤产生的白色泡沫,泡沫丰富细腻持久,意味着品质上等。
来到马鞍岭,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去亲眼看看水轮,水碓(duì)淘洗。这不仅仅只是供游客参观的道具,只有深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才算真正读懂它存在的意义。所以,现在需要和大家先唠唠珠山区。珠山区的来历,是真的有一座山,就叫珠山。珠山是景德镇群山之中最著名的,原名立马山,后因山势蜿蜒有五龙抢珠之说,唐代遂改称为珠山。明清时期珠山地区是烧造宫廷用瓷御窑厂的所在地,所以,景德镇的象征和别称,人们有时也会用珠山来指代。
五代时期和凝曾经给珠山写过一首诗:“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山水自古相依,诗中的“绿江”便是指的景德镇人的母亲河,昌江。昌江发源自安徽祁门县大洪岭深处,在景德镇穿城而过。沿河置窑,沿窑成市,景德镇街市的走向,与昌江的流向一致,由北向南,呈一字长蛇阵。
千里昌江,支撑起景德镇千年手工制瓷业,无数精美的瓷器运往世界市场,离不了水;来自周边山林的窑柴运到此地,离不了水;粉碎石子,更离不了水。智慧的景德镇先辈们利用天然水流落差产生的动力,在许多支流上安装了水轮和水碓(duì),水碓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水资源为动力,带起臼杵,对瓷石或釉石进行粉碎加工。据史料记载,最盛时,水碓超过6000处。每当春夏水发,急流奔涌,水碓起扬,碓声隆隆,可谓“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
南河,就是昌江四大支流之一。沿南河朝上走有一道山谷,谷中有一座村叫三宝村。三宝有1000多年的瓷土开采历史,因五代时期日产优质瓷土价值3个金元宝而得名。明初,郑和(小名:三宝)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了大量的瓷器,主要来自于三宝的湖田窑。郑和对瓷器选定和采购亲自督办,因其驻扎帐篷在此而得名“三宝蓬”,后人简称为“三宝”。景德镇的瓷器,因七下西洋而为海外惊为至宝,直接将产地“昌南”译作“China”,“China”也就成了瓷器和中国的代名词。
三宝水碓(duì)建于北宋年间,最初由风车做动力,后来利用那里的水流改风车为水车,每个车轮可带数个碓。水碓群最多的时候,蜿蜒溪水十余公里,水碓有六百多个。作为陶瓷原料初级加工的场所,作坊工人的工序主要有矿石破碎、挖碓、淘洗、舀浆、掏泥上岸、揉泥、做不(dǔn)子,这些全由手工完成。这个瓷土矿就在马鞍岭村内,如今仍在保护性开采中。有时瓷石也会从高岭运来,用手锤敲成不规则的小块,放入碓臼粉碎。再淘洗滤渣,风干制成长方形泥丕,成为可塑性强的优质制瓷原料,古代这里制成的原料,会送去湖田窑使用。
90年代之前,三宝到处能听见水碓舂矿石的轰鸣声,特别是雨水季节。随着近代以来陶瓷原料配方的改进和制瓷中心的转移,这个小村庄曾一度衰落。现在,三宝的村民也还会把开采瓷石和制作瓷泥作为一个副业。正是三宝的古瓷矿、古水碓、古窑业蕴育了辉煌的湖田窑,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网上可以看到的官方的宣传,一般用“水墨三宝、瓷业故乡”来概括三宝国际瓷谷。
天气已渐暖,道路两侧的各色鲜花还在陆续绽放,延伸至马鞍岭村的“十里花溪公园”正迎来前来踏青的游客。如果你哪个周末,想去一个安静的乡村逛逛,推荐直接导航马鞍岭,桃花溪休闲山庄、解鞍小筑、马鞍岭民宿、茶鼎轩、香云讚、水碓(duì)食坊、矿工食堂、侃山堂陶瓷工作室等旅游配套,这儿都有。
闲云居
闲云居,是一家公司的名字,景德闲云居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闲云居的办公楼和展陈室,在一个小湖边,外墙是素净的白,大大的落地窗。办公环境看着就很赏心悦目。
不论是在三宝,还是在瓷器市场上,闲云居都是一家颇有知名度的民营陶瓷文化创意企业。他们的文创定制种类涵盖了茶具、餐具、水具、酒具、灯具等大类,曾先后服务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等中央部门机构、以及中航工业、中烟、光大信托、交通银行、百度、绿地、融创、蔚来汽车等52+中国500强企业。
短短几年的创业,为什么,这家公司能够这么成功呢?一番交流下来,我感觉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重研发,做平台,品牌、渠道、销售一手抓,自己公司内部形成闭环:陶瓷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创作、展示、经营等环节,通过不同的子公司来实现全产业链整合。
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有三大块,一块是设计优势,闲云居又自己的专业设计师团队,配套了专业的研发设备,此外,还签约了全球30+优秀创作者,从陶瓷艺术家到新锐设计师都有;一块是研发优势,闲云居自己搭建一个平台,聚合120+景德镇优秀匠人,保障精工制造的品质,还有一块是定制优势,推出了以品牌策略提供设计创意,按国礼品质定制瓷礼生产,按数量需求灵活供应的柔性供应服务模式。
一直很喜欢明朝作者吴铭道写的这首诗,诗名:景德镇;诗句为:雨过天青翠欲流, 不须大邑向人求。出新柴汝官哥后, 玉色郎窑仿定州。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景德镇瓷器与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郎窑、定窑等天下名瓷作对比,指出了景德镇的瓷器实集诸窑之大成,可谓盛赞。当然,这也是史实。
据陶瓷研究文献记载,11世纪末期到12世纪初,由于战争频繁,北方诸名窑相继衰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向景德镇集中。此时的景德镇制瓷技艺因集南北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个突破直接就体现在了当时的爆款:三宝湖田窑创烧出的一种“色白花青”的青白瓷(又称影青瓷)上。
闲云居的工作人员介绍,宋代词人李清照也很喜爱青白瓷,她的《醉花阴》里有写道:“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并非玉质的枕头,而是指通透温润如玉的青白瓷枕。据说如此“最能明目益睛,至老都可细书”。
▲ 我看中的非卖品
在两层楼的展陈室逛了一圈,我还是觉得青白瓷的产品最雅致,最好看。但是真正推动我有购买意愿的,是一个瓷娃。问价的时候,得知却是非卖品。当即只有念念不舍的放下了,但是回来之后还是念念不忘了好几天,唉,没得到的,可不就会变成“白月光”。像闲云居这类的涉瓷企业,三宝现在还有很多。
做足“陶瓷+”文章,是近年来三宝村发展的秘诀。通过“陶瓷+创意”“陶瓷+生活”“陶瓷+旅游”“陶瓷+互联网”,三宝村打好融合牌,不断激发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在陶艺的辐射带动下,三宝村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新民艺,如陶艺与夏布、银器携手,油画与竹编、动漫相连,催生出丰富多样的三宝文化场景。此外,三宝村还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产业,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
东铭微空间薄胎瓷
我只知道,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来到“东铭”陶瓷,才第一次听说,还有一种瓷器,叫做薄胎瓷。每一个作品,都是巧夺天工的手艺,在我看来,真正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种心情。
在东铭观展时,门口的一幅简介上,是这样介绍薄胎瓷的:薄胎瓷,亦称"脱胎瓷",是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最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有“百金一器”之说。早在北宋时,景德镇烧造的影青瓷,瓷化程度高,有些制品,就已达到滋润透影,薄而轻巧的地步。其中就有著名的薄胎瓷,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qìng)”的佳作。
明永乐时期出品的甜白釉脱胎器,胎薄如纸,晶莹光润。万历年间昊十九(别号:壶隐道人,薄胎瓷代表人物)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流霞盏”、薄如蝉翼,映着光可以照见指螺,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
薄胎瓷的制作工艺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制作薄胎瓷的瓷土,一般各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家研究的配方,普通瓷土想要成器而且达到极薄的程度非常困难,并且需要辅助以高超的工匠技艺,才能制作出合格的薄胎瓷器。
在胎体成型后,先在内部挂釉,待釉汁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其中,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
古人曾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来赞美它,真是“惟妙惟肖”。“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是清朝乾隆皇帝描绘薄胎瓷器的精美和轻巧。故宫博物院所见到雍正珐琅彩、梅花盏、雍正粉彩花卉盘和花蝶折腰盘等,薄到只有半毫米,通体透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建国后,景德镇的薄胎瓷生产,不仅创造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画面,而且在轻度、白度、薄度、透光度和产量等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出售的薄胎瓷品种有碗、杯、盘、碟、盅、皮灯、花瓶、文具、酒具等,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把制作薄胎瓷器称之为“神技”,誉为“天上才有的珍品”。
“东铭”陶瓷是景德镇市最有名的薄胎瓷制作企业之一,从事传统薄胎瓷工艺的传承发展,贵妃瓶、梅瓶、玉肩瓶、兰亭瓶、素女瓶五款器型都是属于东铭的作品。东铭微空间的主人,名叫郑东平,是一位陶瓷文化的忠实爱好者。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他在2009年的时候从名人名作陶瓷转型专门做薄胎瓷,目前正在发起一个『百名工匠创作计划』的项目。
也就是说,发动百名工匠在薄胎瓷上创作,来共同创作出更耐人寻味的作品,参与的创作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是技艺精湛的工匠,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来发掘薄胎瓷表现手法的更多可能,同时还能为创造者建立一个交流机会,各路高手们也许通过参加这个活动,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艺伙伴。
不禁遥想了一下,等到这个项目完成之后,上百件精美的薄胎瓷一起集体展示,到时候肯定非常震撼。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几千块买一个这样的薄胎瓷回家,比买一个所谓的奢侈品包包、衣服、鞋子之类的回家,要更值,好歹这是我们国家的艺术品。
湖田书院
湖田书院,主打的旅游线路产品是“陶耕文化研学游”,就寻访千年瓷都文化这个主题,陶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很是费了心思,定制了一个3日游的行程在主推,当然,实际体验的时候可以从中进行拆解搭配,再作定制。
我们这次过去,导航地址是:三宝村杨梅亭窑遗址湖田书院180号。因为行程紧凑的原因,我们花半个小时了解了一下湖田书院的历史文化。早先的考古显示,景德镇最早的瓷业遗存,是晚唐五代生产青瓷的湖田窑、黄泥头窑和蓝田窑窑址。
被列入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唐代景德镇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烧造时间集中在公元800年至900年之间。这意味着,景德镇瓷器的烧造历史,从晚唐五代推到了中唐,退前大约200年。
从五代宋初到明万历700多年间,三宝都是景德镇瓷业生产瓷土原料的重要矿产地。至今,三宝保存完好的古瓷矿、古水碓、古窑业遗址等有100余处,其中湖田窑遗址、杨梅亭古窑址等为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来了,湖田书院就位于湖田窑代表性窑场,杨梅亭遗址处。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以湖田窑烧制的为最著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真正的湖田窑影青瓷器瓷质极好、质量极高,能达到胎薄如纸、白似雪的境界;通透如玉,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视通透见指,宛如水头足的白玉。“影青”便是因此得名。
半个小时听工作人员介绍景德镇百年影像,影像展有七个主题:世界上最早工业化资本化的城市、百年手工制瓷工序、景德镇特色街区、景德镇里弄、景德镇十大瓷厂体系、世界瓷都·文化古镇-浮梁、景德镇民俗文化集。每个主题内容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录,要是父母辈去看的话,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半个小时观看青匆标本,学着鉴赏古瓷片。在这里,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光绪年间的南昌滕王阁的样子,透过各种时期的残留瓷片,也能从图画(或字)上,见识到当时的民风民俗。这两个展厅,大美青花展厅和工艺研学展厅,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定让你大开眼界。
湖田书院藏书万册,每周日进行读书会、书法、绘画交流活动,还会举办插花体验,汉服宋宴,如果报名参加湖田书院的研学游,他们会带你去邑山窑,还有盈田村。时间充裕的话,可以选个周末好好体验一下。
出于好奇心,先替大家翻了一下资料,根据史料记载,由邑山窑烧造的串枝牡丹斗彩中餐具、海棠纹青花西餐具,是人民大会堂的正式餐具,1995年,景德镇最后一座柴窑———市建国瓷厂邑山窑停烧,标志着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烧柴瓷窑,就此退出瓷业常规生产的历史。这种见证历史的时刻,还是值得去打个卡的。盈田村的话,除了讲解当地产制青白瓷的故事,他们还会在那边安排拉坯、捏塑体验,参观非遗明清花绘画,品尝盈田农家菜。
景德镇市占绍陶艺创业孵化基地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一书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强调的是,陶瓷器物需要历经72道工序方能成器,除分工细密之外,其中的许多精妙更是难以说尽。要说这七十二道里面最关键、最难的一道工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
那我来了景德镇之后就了解了一下,是拉坯,拉坯是制作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也是陶瓷艺术中最难的一步。拉坯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件陶瓷产品的最终质量。在景德镇市占绍陶艺创业孵化基地,我们很荣幸的拜访了业内公认的“拉坯大师”--占绍林。
如果拉坯这个事情有段位的话,全国手工拉坯冠军这个title,应该足够优秀。按照景德镇的传统拉坯技艺,如果需要做一个陶瓷大件,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做好之后,再组合在一起。但是这样不但成本高、耗时长、艺术效果也会打折扣。后来,占绍林独创了一体成型的拉坯方法,直接效果要强于传统的“七分拉三分修”方法。从此占绍林成为了景德镇大物件一次拉坯成型第一人。
占老师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匠人既要把自己所从事的行当做好,又要在技艺上有所突破创新,最重要的是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所以他这些年都很投入的在做工作室,开设了拉坯、青花、泥塑、釉下彩绘等一系列的陶艺课程,粗略估计培训的学生有8万多人次。工作室有两千多平,五层,每层功能分明,一层用于学生学习拉坯;二三层用于修坯及陈列,四层展示的是占绍林老师和学生的一些作品,五层则用于亲子体验。我们在基地的一楼和五楼,分别体验了拉坯和上釉。
帮大家打听了一下,占绍林老师自己收徒,主要有三种情况,强调一下,是收徒,不是上陶艺体验课哈。首先,他自己会定期去贫困山区收徒,寻找衣钵传承人的同时,也促进了公益事业的开展。其次,招收居住在各地窑口附近的人。乡情意浓,这类人群往往具备瓷艺的认同性,传承拉坯技艺的可能性较大。再次,招收美术院校和陶瓷专业的人。这类人群有一定知识体系,无论是在内部教学还是拉坯研发上,都具有先天的理论优势。
目前,有近四十余所大专院校的学生定期来基地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与实践,如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院、广州美院、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东华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山东大学、燕山大学、中国计量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四川美院、杭州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等。
要是喜欢景德镇,来过一次就不想走了,或者想留在景德镇创业的话,各位未来的景漂们,类似占绍陶艺创业孵化基地这样的机构,可以了解一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优势,本身对创业就是加分项,更不要说,还有创业帮扶政策了。目前我了解到的主要有3块,一块是技能培训,一块是赛事交流,一块是资金帮扶,比如提供“景漂贷”这种针对性贷款,具体可以咨询一下人社部门。
三宝杏林春满中医馆
我们这次来到的三宝瓷谷,森林覆盖率高达69%,空气质量常年居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在2018年被评为景德镇十佳最美乡村旅游景区。目前正在打造中国康养旅游目的地、国家级AAAA景区和省文旅融合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环境这么好的地方,有个养身馆的存在本身已经是很好的加分项了。没想到,三宝杏林春满中医馆直接打出了王炸牌,工作人员介绍说是江西首家健康旅游(热敏灸)示范基地,它们想把热敏灸变成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服务村民及游客健康。热敏灸主要创始人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陈日新教授,这个技术是我们江西省中医药原始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防治疾病、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宝杏林春满中医馆是这两年新开的,位于三宝路798号三宝国际文创中心(场馆面积约为856㎡),地段算得上是三宝国际瓷谷的核心区域,馆内由景德镇市中医院派驻主任医师上岗,来提供专业的中医医疗服务,目标是打造一个集中医文化、艾灸、针灸、膳食、药疗等为一体的中医养生康复基地。营业时间:09:00—18:00。
所以,哪怕我是地道的江西人,哪怕我知道江西有中医药产业,哪怕我知道有个叫做热敏灸的技术,我也丝毫没有想到,体验热敏灸的机会,就这么突然的来了,因为平时其实很难专门找时间去体验的。鉴于自己无法拍自己,我就给同行的小伙伴拍了一张,给大伙粗略的瞅瞅热敏灸灸法是咋回事。
专业一点的介绍,是这么写的: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它的装修看起来就很雅致,配色一点也不俗,据说是清华美院设计团队操刀的,新中式装修风格,专门定制的低碳环保竹,灯光柔和,线条优美,陈设器具大都出自景德镇陶瓷生活器、艺术瓷,很有古典风韵的质感。
热敏灸是馆里的特色项目,除此之外,三宝杏林春满中医馆还有中医理疗保健,养生保健膳食,中医文化沙龙,养生沙龙,茶艺、花艺培训等各种项目可以选择。
包括最基础的体检,一般在1楼普通治疗区,可以做到精准化检测、定制化养生,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你自身的身体条件,收集四诊资料,结合精准检测,归类体质类型,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并结合养生需求,制定标准化的九种体质养生方案。我们有小伙伴体验了舌脉象、经穴、体质辨识采集分析仪,还有医用红外热像仪。二楼单独设有三间VIP诊疗室,限定接待数量,需要提前预约。
三宝夜话
来到景德镇,如果仅仅是走走停停,拍拍逛逛,你会不会觉得总是差点意思?三宝蓬2021全新活动【镇生活·三宝夜话】,就提供了一个可以和艺术家面对面的机会,每周五晚,一期一会,喝茶聊天,畅所欲言,你,心动吗?
我们这次的夜话活动,参与者是来自重庆的王豫明老师。来到他的三宝蓬净桥艺术空间,听他讲述自己从摄影跨界绘画、陶艺的历程,听他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听他表达最爱的题材为什么是梅花······,这个过程,让我感觉眼前这位艺术家的形象不再局限于活动前拿到的一段介绍资料,人物性格在我的脑海中逐渐生动起来。
不过,还是得放一段介绍,才好清楚的介绍这位老师的造诣。艺术家王豫明老师。1957年生于重庆,独立艺术家。艺涉绘画,陶艺,影像。《中国陶瓷》(艺术版)学术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艺委会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王豫明在高温颜色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窑变釉的探索,从高温窑变到亚光彩釉的配制,生成了独特的陶瓷材料语汇。色釉瓷绘《梅问》、《卧游》系列作品,书写入画,釉色超然,气清神腴,梅影花光。
其作品让人触摸到那片清净明澈,智慧洒脱的内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写意心态和人文情怀。《梅问》在可问与不可问中荡气回旋,架起了一个充满敬畏与期待的桥梁。《卧游》系列接承古贤笔意,诗书画印布局尽显当代设计意味。这是王豫明对瓷绘创作的独有敬意。
近年来先后在《美术天地》《中国画坛》《中国画观察》《艺术跟踪》《中国陶瓷》等杂志发表瓷绘《梅问》《粉彩金莲》系列作品。出版《青趣——王豫明瓷绘作品集》《王豫明茶器瓷绘》《早晚》《红外摄影》等作品集。2013年陶艺作品《粉彩金莲》获河南省首届陶瓷艺术大展金奖。2014年获首届中外陶艺家原创新品大赛金奖。2015年首届中国瓷画双年展获奖提名。2003年以来应邀赴法国、意大利、美国、德国、荷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举办展览。作品被韩国,意大利,法国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100个艺术家有100种风格,也展现出100种生活的模样,他们工作的空间其实也是生活的空间,景德镇真正的精彩,正是这些小而美的个人工作室。如果,恰好这周五晚你的旅途停留在景德镇;又恰好,入住了三宝蓬里的隐居景德艺术酒店。
报名参加三宝夜话活动,获得宝贵的入场名额,去三宝蓬3号艺术街区,感受只属于景德镇的限定美好,融入这个温暖的、绚烂的、鲜活的、执着的小城,你将不再只是过客。(提示关注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或者隐居景德艺术酒店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找到报名通道。)
很欣喜的是,三宝国际瓷谷的游玩元素,远不止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这些体验点。以陶瓷研发、设计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特色街区、庄园酒店为主题的乡村风情区,以艺术体验、生态养生为特色的山地休闲度假区,是三宝国际瓷谷的发展目标.
珠山区也正举全区之力,充分利用现有的老厂房建筑,建设陶艺文化村、文化艺术创意街、文化展示长廊、陶瓷艺术品交易中心、景漂艺术家聚集区等一系列特色景点,将三宝打造成为5A级陶瓷文化旅游集散地和全国乃至世界的“瓷谷”。
现在,众多陶瓷大师、教授工作室纷纷在三宝建立,一些陶瓷品牌也从这里出发,迈向了海内外市场……陶瓷产业的兴隆,吸引了各个层面的陶瓷文创企业、文化艺术机构、“景漂”入驻交流合作、创新创业,陶瓷文化的张力效应、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彰显,三宝成为来景德镇“朝圣”的陶瓷工作者、爱好者的又一好去处。
总之,祝福三宝。下次再会。
来源: 复见旅行
声明: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2024-06-09 5回答
-
#都市花园酒店(景德镇市政府店)#有住过的朋友吗?卫生,隔音,交通,体验如何?
2024-09-15 9回答 - 2024-12-20 7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