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三年,所有人的生活轨迹都发生了改变,但我始终没有改变用脚步丈量,用心感知世界的愿望。旅行的意义在于去了不一样的地方,看了不一样的风景,知道了不一样的事,才能感悟不一样的人生。
D1 9月29日 福州—婺源
上午近10点,我们从福州出发,看着地图上原先6个小时的车程,许多路段颜色慢慢转甚至变红。当然,这才是长假应有的样子。
家小的攻略很精细,连自驾途中的午餐都做足了功课,到南平市延平区的“刘记武夷紫溪鲜粉馆”吃了午饭。相较大城市和景区,南平市区的车和人都少多了。简单而有特色的午餐后,发现导航上的路程还有近400公里,而且都是以前没有走过的路。
在武夷山服务区内,本只想着短暂休憩,心不在焉的看着商场内展示的各类茶品、茶饰,却被美女服务员热情的邀请到茶桌喝茶,原以为是为了推销茶叶,后在才发现其实只是单纯聊天,原来这位美女也不是商场服务员,而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在长假前临时被通知要在服务区加班,看来行行都不容易。
几杯茶后,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将车内的音乐调大了分贝,继续一路向西,策马长奔。
每次自驾出省,在过了省界后我都会有种莫名的兴奋,但之前去的都是浙江,对于同样毗邻福建的江西,却从来没有自驾来过。
进入江西界,天色渐渐暗下来,透过封闭的车窗,似乎已能感觉到秋凉了。
过了“三清山西”服务区后,车辆彻底在夜幕下行驶了。
晚上六点多,我们到了目的地,一家叫“悦亭徽菜馆”的网红餐厅,和福州相较,店里的价格总体上还是比较温和的。
第一天的酒店在县城,叫“婺源希辰酒店”,酒店管家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一路温馨询问我的动向和车程进度,直至离店后的好多天还在问候,这不由得让我对婺源记忆的沉淀中多了些暖意。
今天是中秋节,晚间婺源时而漂过几滴雨,但也能意外的看到一轮圆月,之前在我记忆中,中秋月分为三种:福州的、邵武的和西安的,以后便会多了一轮婺源的桂魄。
D2 9月30日 婺源
今天是婺源的全屏日,首站是上坦村,村口斑驳的石牌子尽显年代感。
这里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景点,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取景地,一条小河从村边绕行而过,一棵大樟树旁聚集了很多人拍照,一座木板浮桥,村里的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俨然映衬出一幅水黙山水画。
小河上有许多观光竹筏可,以看出这原是一个静谧的小村落,现在有逐步被商业化的倾向。
沿着上坦村边的公路继续往前开,大约4-5公里,便到了龙尾村,村子不大,沿着村里房屋间的小巷前行,没多久便走到河边了,河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河道上停着几只竹筏,这里比上坦村更加静谧,偶尔有几个行人来到这里,有些地方还在施工,可以感受到婺源村村开发旅游资源的规划,这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举措。
眼见时间还早,继续驱车前往“三眼桥”,这原是个备选的路线,所以攻略没有做得很精细,只是按照“传说”导航到了“段莘水库”,到了重新定位后才发现离目的地还挺远,鉴于时间的关系便决定将“三眼桥”限于脑补了。
吹过水库的风,导航便直指此次婺源行程的重点——簧岭景区了。此时接近景区的道路上已经亮红,导航上的行程时间已经需要2个多小时了。一路上也是停停走走,在经过江湾景区附近车流辆变得十分大,这里是婺源唯一的5A景区,但并不在我们的行程安排内。在一路欣赏了佩挂各地车牌的各种车辆后,终于接近了簧岭景区,离终点仅有几公里了,但只能龟速行驶,路上还有许多辅警在维持秩序,这个时间段簧岭景区大部份都是进入的车辆,鲜有从里面出来的。又经过了个把小时,终于到了停车场,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此前有听过雨中的婺源更妩媚,但这雨下得有点着急,不由得担心下午的簧岭会在雨中“花容失色”了。
但我们对簧岭的攻略也是“重点照顾”过的,一切都是计划当中,在景区外部的“小巷人家”吃了午饭,
饭后,雨已经渐停了,按照计划,我们从B索道(梯田索道)上簧岭。
大约十分钟左右,我们在中站下了索道,跟着人流,到了垒心桥(也叫卧云悬索桥),长约200多米,是江西省最长的悬索桥,在中间的一段是玻璃栈道,低头俯看,可以看到底下深深的峡谷,行至桥中段,随着力学的作用悬索桥开始有些摇晃,一些胆小的游客开始忐忑而小声的叫着,总体上说,拥挤的人群已经足够掩盖大家些许的不安和紧张了。
过了垒心桥,便进入簧岭的主景区了。此时天空已经放了晴,各种商铺、茶坊、酒肆、宅院、书场、绣楼遍布景区,到处充满着古趣,犹如置身于一幅徽派古村落的“清明上河图”中。
晒秋是当下观赏的重点,许多宅院二楼用砌墙与木架子作为支撑,将各种果木、蔬菜有的切片穿连后进行挂晒,有的置于竹簸箕中进行晾晒,五颜六色的果蔬与黑相间的房屋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道浓墨重彩的风景线。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熙熙攘攘,走过观景台、天街、美食街、摄影吧、怡心楼、晒秋平台、五桂堂、晒工坊、爱国墙、花溪水街。最后从A索道下山,不走回头路。
下一站是李坑,这是个四面环山的水乡小村,村里以李姓为主,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于是这里取名为“李坑”。南宋年间,村里出了个武状无叫李知诚。村前有大片的油菜花田,但是现在已过了花期。进入李坑后天色已经暗了,一家德馨居的饭店用了餐,在排位等桌的过程中对周边的狭窄平整的石板路沿着小溪深入到村中,两侧的房屋翘脊飞檐错差有致,门楣窗棂古色古香。在夜幕中,小溪两岸灯笼高挂,水声潺潺。李坑的商业氛围还是比较浓烈的,除了餐饮,各种土特产店也是遍布街区。
从李坑出来去晚上的酒店走高速还要一个小时,穿出村道的小路没有路灯,前后都没有车辆,与白天景区的车水马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婺源南乡子正洲花园酒店”位于婺源北线清华镇的小村落里,这是一家典型徽派民居风格的民宿,沿溪而建,周边环境很美,房间装修布置也很温馨。在预订了这家酒店后,与工作人员董女士进行了反复的交流,其实我们婺源的行程安排很多是听了她的建议。
D3 10月1日 婺源—景德镇
清晨的婺源有一些微凉,餐厅在河边的小楼里,早餐是一份份为每家订制的小桌餐,清粥、配菜、面条、豆浆、油条、包子,很充实。餐后我不忘去二楼的露台和河边散散步,此时不禁有种步入世外桃源的惬意。
溪边有些学生模样的孩子在写生。
离开酒店后我们驱车前往虹关村,仅有几公里的路程,沿途的风景还是非常怡人的,蜿蜒起伏的梯田,粉墙黛瓦的民居,绿黄相间的稻田,宛如进入了水墨山水画中。
虹关村是婺源北部浙源乡,是明清时间“徽墨”的著名产地,村里有一株被誉为“江南第一樟”的千年古权樟树,村子由詹姓人创建于南宋年间,在众多院落里,有一栋叫“长人故居”较为特别,传说清朝年间这里出了个巨人,有3米多高。村子并不大,青石板铺成的村道,逼仄的小巷,斑驳的墙体,这里不知埋藏着多少故事。
从虹关村出来,往回驱车几百米,走过一上斜下坡,就看到了被称为“徽州最美村口”的察关水口了,这座古桥被称为“祭酒桥”,曾登上2015年第6期《半月谈》的封面,这里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采风。
桥上有个村民牵着头牛,斑驳的古樟树干上交错的虬枝,桥体拱形与溪面形成圆形倒影,俨然勾勒出一幅恬静唯美的田园风光,时光在这里都会自觉慢下来。
婺源之行结束了,不到2天的行程充实而惬意。
从察关出来开车去景德镇,仅1小时多,一路上高速并不堵,到了景德镇,我们真接去计划的餐厅吃午饭,由此但感受到了景德镇旅游的第一波热度。原计划的几家店排位竟然都到了三十几号,预计要等上2个多小时。为了赶上后面的预约的行程,便在附近找了家相对不太挤的“小黄鱼“吃饭。
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果然是人山人海,好在提前把车扔在了距离目的地700多米的地方,否则可能赶不上预约的1点至2点入场时间(也不确定场馆会不会的按预约时间段控制入场)。
博物馆主体建筑共7层,玻璃幕墙的花纹宛如瓷器的”冰裂纹“,一层大厅形似窖炉的炉膛,各层之间由长长的通廊相接,造型类似古代烧瓷用的龙窑。馆内展示了自新石器新代到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作品,包括了各种瓷器、瓷雕、瓷画等。
在网红的“无语佛”前,密密麻麻围着一圈又一圈的游客,此刻,似乎理解到了“无语”的真实原因。
犹如穿越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中一个很好的文化学习,也是一个视觉盛宴,逛完博物馆,豁然感觉自己的艺术鉴赏力都提升了。
下一场文化盛宴是陶阳里御窖景区,景区内有“御窖遗址”、“古窖洞”、“陶瓷博物馆”等多个景区,入门处的御窖博物馆也是排了长长了一队人,博物馆外形砖制穹顶,外周水景环绕,馆内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拱形两侧为透明的玻璃与实木框组合。
个人觉得景区里最具特点的是御窖遗址,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与瓷业相关的弄巷街道和厂区遗址,各种砖制、木制结构的建筑及独特的造形吸引了许多年轻游客拍照,景德镇瓷文化的文艺范在现里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景德镇的菜系与婺源有所不同,婺源的菜系属于徽菜,景德镇菜系是赣菜,但两个地方地域相邻,菜的风格还是有些接近。
饭后游览陶溪川文创街区,这里是全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创意园区,原先的老厂房,如今已经改造成了餐厅、画廊、咖啡厅、工作室、精品屋、商业街、主题客栈,一个个高耸的烟囱是这里独有的特色,在这里,古老和年轻融为一体,这里是艺术的集聚地、梦想的孵化园以及生活的大舞台。
D4 10月2日 南昌
上一次来南昌已经是8年前了,这次不同的是自驾前往。
今天的午餐是南昌拌粉,南昌拌粉是当地著名的风味小吃,有人说“在南昌,没什么是一碗拌粉解决不了的。”
八一广场是南昌的中心广场,八一起义纪念塔是广场中的标志性建筑,
南昌是英雄的城市,是人民军队的诞生之地,去南昌,必须要去八一起义纪念馆看一看。可能是因为国庆期间,八一起义纪念馆外的队伍一眼望不到队尾,而且还要绕几个折回。进入馆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五位领导人铜像,铜像后方即为陈列大楼,序厅正中有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铜像,这也是纪念馆的标志。我们进入馆内时正好下午2点,是馆内的公众解说开始的时间。
解说员是个十来岁小学生模样的志愿者,虽然年纪小但是解说起来字正腔圆,举手投足都很老道。跟随着讲解员,我们顺序参观了陈列馆的各个展厅,思绪也被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从八一起义纪念馆出来后,便是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用人山人海形容也不为过,各种南昌小吃、特产,餐饮、购物,各地的游客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在这,不由得联想到长沙的五一广场、厦门的中山路、泉州的西街,差不多的风格,繁华、喧嚣、嘈杂……
来南昌旅游不能不去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但对我来说却是第二次去滕王阁了。时光白驹过隙,一晃又8年了。
为控制流量,景区的工作人员在设置了许多“关卡”,这次登楼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耐心,有许多游客半途折返了。而工作人员不断的鼓励大家,“不要放弃,现在放弃前面花的时间都白费了”。而在最后一关放行前,保安小哥还很有仪感的大手一挥:“恭喜大家,闯关成功!”
据说,现在的滕王阁是历经29次修缮后,1989年建成的,主楼共有6层,单数层可以眺望风景。滕王阁临赣江而立,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千百年来,文中的许多词句为大众传用,耳熟能详,而滕王阁本身也出现在无数诗词的字里行间,被人们低吟浅唱。
登上楼层后,已经临近傍晚时分了,此时此刻,没有什么话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应景的了。江对岸的红谷滩区上高楼林立,金融大厦栉比鳞次,个人觉得这是南昌最具门面的机位了。
晚餐是家小精选的一家南昌网红私房菜餐厅,叫“老房子”,最具特色的是其厨房的布置,半开放式的布局和自助式的选菜还有自助手写菜单,在纯朴的气息中也透着轻松和亲切。从婺源到这,菜系的风格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消费的价格和福州相较还是很亲民的。
D5 10月3日 南昌
今天的节奏进入了习惯性的慵懒,也算是奖励自己长途自驾游的一项福利。上午10点多,到了福州路中段的人民公园,这是一个市民公园,外地游客并不多。各种亭榭廊阁、叠石屏障、池湖水系、林荫草坪包容其中,据说这是江西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今天的午餐简约而不简单,超越猪血汤粉里的猪血十分嫩滑,估计很久以后都会怀念。
下午又是博物馆盛宴。江西省博物馆以方盒为建筑原型,共6层,有8个常设展厅。
馆内汇集了江西各地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特和古代艺术精品,全程逛下来,犹如阅览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不仅对江西的历史人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灿烂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城市的慵懒少不了下午茶的歇憩,红谷滩区的ChicCake蛋糕.咖啡是一家,一杯咖啡,一份甜点,当时光慢下来时便会发现生活的小确幸。
提到南昌的夜景,少不了以秋水为名,与滕王阁隔江相望的秋水广场了。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便会化身一个梦幻的舞台,这里有亚洲第一的音乐喷泉群。晚上7点开始,伴着音乐响起,水柱随着韵律翩翩起舞,时不时变换着各种造型,赣江两岸的高楼霓虹与喷泉的光影交相辉映,对岸的滕王阁在灯光的映照下愈发妩媚,宛如一颗繁星散落在赣江之滨。15分钟的喷泉表濱唯美而震撼,.
南昌,一座浪漫与信仰并存的城市。
D6 10月4日 南昌—福州
又到了返程日子,行于途,沿路皆风景,自驾的乐趣便是在于享受路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上午10点多出发,午餐的落脚点选在了邵武。上回来是时是9年多前了,一家叫“乡草根”的餐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此次再来,得知店里重装后才开1个多月,主厨赶在下班前为我们做好了午餐,他来到这个小城已经近30年了,从墙上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了行业的翘楚。假日的邵武城有些萧条,已经记不清主城区的方位,感觉和去的其他陌生城市一般生疏,没有了9年前来时的兴奋,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有些记忆会愈发浓烈,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模糊了。
随着终点距离的逐渐拉近,闽A的车牌逐渐多了起来,高速两旁的植被也越来越熟悉,但是路况却越来越复杂,远途自驾,一定要好控制好自己的状态并时刻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撩开夜幕,终于驶入了霓虹闪耀的福州城区,生活不仅是周而复始,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从喧嚣中走来,感受另一番繁华的烟火,在每一片静谧前驻足,时空在同一个季节里交错展转,发生位移的不只是行囊和后备箱,岁月的履痕在每一次出发后都更加灵动斑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