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美食,摄影,自驾,人文,自由行,火车,徒步
发表于 2024-04-21 14:04
记者圆满结束随黑龙江兵团战友为期十天的康养度假安徽游后,于2024.03.25下午17:54,从合肥南站登上南下的G3183次高铁列车,前往景德镇与我老家的亲人和朋友们去相聚。
景德镇北站留影(摄影:李少治)
这已是我自2004年5月以来第六次前往景德镇了。当晚20:40顺利抵达景德镇北站,走出车站,表弟陈阳初与表妹夫吴集才接上记者一行,前往恒大名都的表弟家度过了首日夜晚。
2010瓷博会留影(摄影:张虹霓)
对于景德镇这座城市,记者有着太多的美好回忆。从上世纪30年代母亲六岁离开江西老家都昌,到北京生活后就断了与江西的来往。直到80年代,当时曾为江西足球队员表弟的陈福初借到京比赛的机会寻根,才续上同江西老家的来往,与此同时,也得知都昌老家的大多亲戚都已经落户到了景德镇生活。
与景德镇亲戚留影(摄影:刘卫民)
此后,直到2004年5月,我才带着母亲与妹妹首次自驾到景德镇来了一次寻亲游。谁知有了首次的瓷都行,接着就一发不可收了,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10年,因到上饶出差途径和连续三次参加历年举行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采风活动,共计五次来过景德镇。
在表弟陈阳初家中(摄影:王珏)
2024.03.26上午09:30,由表侄子李少治驾车,表弟陈阳初与李银娥夫妇一家三口,带记者一行开启了我的六到景德镇的首日行。我们首个景点来到东埠古镇。这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外景拍摄地,也是我于2004年5月2日后多次来过的地方。
抵达东埠古镇(摄影:冯赣勇)
东埠村坐落在高岭山下的一隅,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到此只见古镇依江而立,缓缓流淌的昌江水中,一座长长的石拱桥连接着两岸。镇上至今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古街巷、古店铺、古码头,不宽的街巷中许多门户前都挂着红灯笼。
古镇河畔雕像(摄影:冯赣勇)
附近的高岭山盛产作为陶瓷原料的高岭土。百余年前的明清时期,正是由于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紧依高岭的东埠,成了重要的商贸重地。大量的高岭土和瓷器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出,销往各地。于是,东埠古街与码头便在这种繁华的商业背景下渐渐形成。
古镇商街(摄影:冯赣勇)
漫步于古街中,只见脚下青石板路上遍布着车辙印。透过这一个个斑驳的印记,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繁华热闹的东埠古街。街道两侧林立着形形色色的古式建筑,茶馆、药铺、客栈、酒坊等各式各样的商铺鳞次栉比。白墙墨瓦搭配上微微扬起的屋檐和马头墙,组成了极为经典的徽派建筑群。
古镇码头留影(摄影:路人)
如今的东埠古街虽不似往日的那般热闹,但却有了一种别样的魅力。东埠码头则坐落在东河河畔。明清时期,当地的高岭土与瓷器便是在码头装运,再通过东河运往各地。而江西最长的仿古石桥--东埠大桥,也屹立在秀丽的东河上。这座全长一百多米的大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依照明代七孔石桥的样式建造而成。
东埠大桥(摄影:冯赣勇)
皎洁无暇的汉白玉栏杆辅以精美的花草鱼虫图案,将石桥修饰的更为典雅。若是立于桥上,便能将东埠村的景色尽收眼底。除了这座明代仿古石桥,东埠村里还有石板桥和木制桥。石板桥和木制桥虽不如东埠大桥那般雄伟,但却具有几分简朴的韵味。
古镇吊脚楼一角(摄影:冯赣勇)
东埠古镇河岸边颇具特色的吊脚楼和古色古香的木制房屋错落有致。当古朴的建筑遇上小桥流水,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画卷,而东埠便是如此。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古村庄,不仅能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还能邂逅如诗如画的江南烟雨。
高岭矿山公园(摄影:陈阳初)
上午10:15,记者一行过了东埠古镇,来到高岭国家矿山公园。高岭古矿从宋代开始开采,至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开采最盛,持续至20世纪60年代。高岭土以其优异性能被引入瓷胎,土质由单元配方变为多元配方,使景德镇制瓷原料与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陶瓷产品质量出现飞跃,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高岭遗址古道留影(摄影:冯赣勇)
自此以后高岭闻名天下,随即成了高岭土和高岭石矿物的命名地,是我国第一个世界通用的矿物的命名地。上世纪1965年后,高岭山的瓷土矿经数百年的开采后停产。昔日曾经轰轰烈烈的采矿场高岭山,只剩下一些供人凭吊的采掘遗迹。
高岭古窑风光(摄影:冯赣勇)
2005年8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文,确认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高岭古矿成为江西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高岭古矿的发现大大推动了欧亚乃至世界制瓷原料与工艺的进步,是中国最早向国外传播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之一。
高岭村田园景色(摄影:冯赣勇)
高岭古矿保存有大量的高岭土矿残体、古尾矿堆、古采坑、古采硐、古洗选池、运矿古道、古码头、古亭、古桥和古文献、古瓷器等遗迹,形成了反映当时采、选、运、销一条龙,体系完整的古矿址、古商埠、古村落三位一体的综合景观。
陶瓷圣土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走进高岭后,人们能相继可以看到“高岭瓷土矿遗址”的国家文物保护纪念碑、“陶瓷圣土”纪念碑以及一组生动反映千年采矿业历史画卷的壁画。
高岭村古榕树(摄影:冯赣勇)
顺着山路继续走就会来到高岭村。如今小小的高岭村一派田园风光的景色。村子里保持着古朴的风貌。站在当年的采矿石板古道上遐想,当年在此的采矿盛景,好像朦朦胧胧地在脑海中浮现。
古镇的瑶河(摄影:冯赣勇)
上午10:50,离开高岭驱车前行不久即抵达了瓷茶古镇瑶里。这里已是我第四次光顾。瑶里如今已成为景德镇周边的著名风景区。景区分为瑶里古镇、汪湖自然风光、绕南古陶瓷游览区等三大景区。
瑶里古镇风光(摄影:冯赣勇)
瑶里古镇有狮岗胜揽、程氏宗祠、大夫弟、进士弟、明清古街、陈毅旧居、瑶河、新四军驻址、瑶里改编动员大会会场等;汪湖自然风景区有南山瀑布、原始森林、天河谷、徽州古道、高际山瀑布、梅岭峡谷、古樟树群、红军桥等景点;绕南古陶瓷游览区有古窑址、古矿坑、水碓、古作坊、古码头、掏洗坑、水车等,是融自然精华、人文风采、陶瓷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瑶里陈毅旧居(摄影:冯赣勇)
走进瑶里古镇,在弯曲的小巷中深处的一座院落,这里就是曾在此战斗生活过的陈毅元帅旧址。接着顺着瑶河畔而下,就到了一个摆放着民俗艺术物品展览的老房子中。这座房子开着一个大大的天井,是古村落里族人议事的地方。村中敬义堂,是瑶里新四军留守处,1938年陈毅同志在此组织了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
新四军改编纪念碑(摄影:王珏)
漫游瑶里,只见古镇依山而建,瑶河平缓地流淌着从镇中流过,数百幢的明清建筑沿瑶河两岸隔江而望,呈一字形排列。瑶河里有很多鱼,鱼身是黑的,鳍是红的。这里的人自古就不捕这种鱼,和它们友好相处。
古镇涵洞桥(摄影:冯赣勇)
而横跨于瑶河之上,位于高处的一座类似排水用途的涵桥异常醒目。桥下为几大拱形桥洞,上面是顺桥构架而形成的一排呈几何形状,大小不一的桥窗,每次来瑶里,我都觉得这座涵桥,真应该被列为瑶里标志性的景观之一。
塞戈维亚涵桥留影(摄影:王珏)
与此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在西班牙塞戈维亚古城中的那座高架空中的古罗马涵洞输水道。两地的景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镇瑶河上留影(摄影:李少治)
记者多次来过瑶里,但是印象最深的记忆就是2008年10月20日,在参加2008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作为当时的一项采访报道任务,参加36集电视连续剧《生死线》的开机仪式,第二次来到瑶里古镇。
《生死线》开机现场(摄影:关昀)
当时,在瑶里的深山里,为了拍摄的需要,摄制组斥巨资通过炸药开山后搭建出了一座二战时期抗日战争的飞机场,机场里设施一应俱全。而这个飞机场就是当时开机仪式举行的地点。特别是机场内停放的两架一比一零式道具战斗机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据悉,零式战斗机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主力机型。因《生死线》剧情的需要,这样的战斗机在剧中必不可少。
瑶里开机仪式(摄影:冯赣勇)
瑶里现在这个“瑶”是瑶池仙境的“瑶”,在古代它也叫yao li,却不是这个字,而是窑炉的“窑”。因为瑶里是景德镇东河流域的瓷业发祥地,“窑里”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被瓷窑包围的地方,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里的产业经济特征。
瑶里老宅(摄影:冯赣勇)
后来,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兴盛,瑶里的制瓷业逐步衰退,大批的瓷窑关闭,所谓的“窑里”也就名不符实了,于是才改为现在这个“瑶”。“瑶”在字典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美玉的意思,寓意这里曾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瓷器。二是比喻这里风景如画,像瑶池仙境一样。
古镇水畔压水(摄影:冯赣勇)
瑶里古镇里老房子鳞次栉比,但比起古镇的建筑,有时生活在其中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孩子们在瑶河里无拘无束地嬉戏,老婆婆提着木质的粪桶向河边走去,不时有小狗从巷中窜出。年轻女子在河边古老的青石板上拍打着衣服,今天的古镇还在唱着古老的歌谣。不过现在河畔上的压水木桶,倒是为时下来此的游客提供了一番别有韵味的乐趣。
古镇瑶河码头(摄影:王珏)
到了瑶里,不到汪湖,是不能领会瑶里“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精髓的。顺山路而上,山间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
瑶河之畔景观(摄影:冯赣勇)
山上的树木蓊郁幽深,云遮雾绕,青翠似海,仿若到了仙境……汪胡村中大多是从婺源迁居而来的人居多,村中的古屋保存的不如瑶里古镇完整。
汪湖森林公园(摄影:冯赣勇)
汪湖的原始森林里蕴藏着雷霆千钧的瀑布。沿着林荫下的木栈道前行,沿途始终有娇艳的杜鹃和幽静的竹林相伴。徒步不出十分钟,便闻瀑布的水声轰鸣。栈道尽头,落差200多米、宽70余米的南山瀑布水雾蒸腾,桃花掩映下的山门上写着“南山瀑布”。当地人不无自豪地说,这是“小黄果树”哩!可惜当日到此时因可能是枯水期吧,未见到这一景观。
瑶里古镇留影(摄影:冯赣勇)
近代之后,由于地处山区,又远离任何一条现代交通线--公路、铁路,瑶里进一步衰落,她曾经有过的那一段辉煌历史逐渐被凝固和尘封,被世人所遗忘。也许这种遗忘正是瑶里的幸事,如今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聚落风貌,已作为主打“瓷茶古镇”为特色的瑶里,其最具观赏性的独特魅力,而吸引八方来客纷至沓来。
抵达瓷宫景区(摄影:王珏)
当日下午16:00,记者一行来到景德镇一日游的第四个景点:瓷宫。这里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平村,是一座90多岁的老奶奶,耗时5年,用一生收藏的6万多件瓷器打造的瓷宫。
瓷宫主人余二妹(资料图片)
“瓷宫”的主人是“瓷宫奶奶”余二妹。在外人眼中,余二妹是“疯狂”和“执着”的,因为她的“宫殿”倾注了她一生的心血,耗费了全部家当。老人却乐此不疲,她告诉记者说,这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心愿,希望能给瓷都景德镇的历史留下一点东西。
瓷宫留影(摄影:李少治)
瓷宫外形仿照客家土楼的圆形陶瓷宫殿,外墙上镶嵌了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等各色瓷器,各种造型,琳琅满目。瓷宫共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用来放置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瓷板画,第三层放置“五百罗汉”等佛教题材瓷板画。
瓷宫入口(摄影:冯赣勇)
瓷宫入口处对称摆放着两只细长精致的青花瓷瓶,比一人还高。青花釉色的对联镶嵌其上--高风亮节照千秋, 善良美德传万代,横批为“千年瓷宫万年藏”。横批下,18罗汉端坐其中,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走入瓷宫(摄影:冯赣勇)
走入瓷宫内部,视野豁然开朗,如同进入一座别具一格的福建土楼建筑。墙壁上、地上,目之所及陶瓷装饰无处不在,各种瓷器被嵌入砖块垒砌的墙体内,位于中心位置的八卦图显出几分神秘意味。
从瓷宫仰望蓝天(摄影:冯赣勇)
抬头便看见瓷宫环绕出的蓝色天空,景德镇的天总是蓝得纯粹而透彻,多彩的瓷宫在湛蓝的背景下如同布匹上美丽的图案,勾勒出“天青色等烟雨”的浪漫。阳光透过窗棂打进来,瓷宫的长廊一片明亮,墙壁上各种题材的古典故事、人物形象跃然其上,不论是宋朝的刻画,还是明朝的清画,又或是唐朝的唐三彩都在其中,让人目不暇接。
美女瓷宫拍肖像(摄影:冯赣勇)
下午17:40,结束景德镇首日观光游,在表弟陈阳初的介绍下入住水晶璞邸酒店陶溪川店。走进房间感觉布局合理很舒适温馨。特别是客房墙壁上的一些以瓷器元素的小装饰,让人一下就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瓷都景德镇的魅力……
水晶璞邸酒店(摄影:冯赣勇)
当日晚饭后,记者在表侄子李少治的推介下,前往距入住酒店1公里之遥的景德镇陶溪川瓷器文创一条街夜市。创意集市上各类创意陶瓷、传统陶瓷以及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来客徜徉在此,仿佛进入了瓷器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
文创街夜色(摄影:冯赣勇)
到此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夜幕徐徐降临,只见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创街区被灯光勾勒出优美的金色线条,胡桃里的音乐飘摇,人流不息,一派青春活力。陶溪川创意集市将夜经济与景德镇特有的陶瓷文化、旅游相融合,打造出了以陶瓷文化创意为主基调的夜游场景,丰富了千年瓷都景德镇夜市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创街的小饰品(摄影:冯赣勇)
据说,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厂区,杂草丛生,厂房破败不堪。自2016年10月18日“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正式开业以来,陶溪川俨然成为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新地标。
烟囱历史的遗迹(摄影:冯赣勇)
从外表看,陶溪川的老厂房依然建在,老烟囱依然耸立,但是他们的结构已被改造,功能和业态也已被重塑。曾经被废弃的机器摆放在草地上,犹如时光的雕塑,他们骄傲地联结着过去和未来,见证着城市的生长。中国曾经灿烂一时的制陶技艺,在新模式的培育下得以重焕荣光。(图文:冯赣勇)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2024-06-09 5回答
-
#都市花园酒店(景德镇市政府店)#有住过的朋友吗?卫生,隔音,交通,体验如何?
2024-09-15 9回答 - 2024-12-20 7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