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3

大西北环线7天见闻

天数:7 天 时间:7 月 人均:10000 元 和谁:和朋友
玩法:自由行

发表于 2023-09-13 10:09

前言

到甘肃和青海旅行,早在2018年就与原国家残奥队的汪成荣教练约好的,此计划后来因新冠疫情久久未能行成,今天(2023年7月18日)我们一行十二人终于踏上行程,计划以兰州为起点,沿河西走廊向西至敦煌,然后顺着315公路经大柴旦、茶卡、青海湖、共和、西宁朝着东南方向一路前行,参观塔尔寺后到汪教练的家乡民和县中川乡,然后再从西宁回厦门,整条线路约2800公里,为期七天。

西北大环线旅行线路

(1)兰州拉面

兰州,在我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印象是布满全国的“兰州拉面”。到兰州吃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自然进入了我们的行程计划。

兰州上空镇远桥铁柱中山桥(黄河铁桥)手抓羊肉

兰州古称金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自秦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商业重镇和军事要塞,传说筑城时挖到金子,故取名金城,归属陇西郡管辖,直到隋代时才改名兰州。

穿城而过的黄河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天然的界限,小麦这种单子叶植物自从2000多年前传入中国,成了西北这块土地的主要农作物,面食自然也称为当地人的主要食物。

兰州已经是座现代化城市,生活很方便。黄河岸边黄河雕塑长廊黄河母亲雕像笔者在黄河边留影兰州夜市美食街美食街汇集各地美食,但味道不地道。关东煮

俗话说“南米北面”,作为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人,我对兰州拉面却情有独钟,特别是那碗清亮且免费的牛肉汤,因而经常光顾离家不远处的兰州面馆,一次在与老板的攀谈中才知道,经营“正宗兰州拉面”的90%都不是兰州人,而是距兰州西面270公里的青海化隆人开的。当我们满大街询问哪里有“正宗兰州拉面”时,兰州人一脸不屑,嗤之以鼻,哪有什么“兰州拉面”,只有“兰州牛肉面”。

泡鸡爪水果档传统小吃比较好兰州府城隍庙就在大众巷边上黄河铁桥(中山桥)晨跑

兰州牛肉面始创于清嘉庆年间,河南怀庆府(今焦作市)的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将祖传的牛肉面制作技术传给东乡族的同窗马六七,后来马六七将牛肉面的技艺并带回兰州,经后人优化改良,形成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牛肉面标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传统技艺被化隆人发扬光大,化隆人起初是叫“青海拉面”,无奈兰州牛肉面名气大,后来干脆拉起“兰州牛肉拉面”这金字招牌,面馆开遍全国,据说全国有四万家拉面馆,年经营性收入180亿元。

马子禄牛肉面生意很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马子禄牛肉面马子禄牛肉面需要自己端,服务质量还是南方沿海地区更好。

我问当地人:“兰州拉面”不属于兰州,你们生气吗?

这老哥却以一则传说来回答。

传说唐僧西天取经时经过此地,通天河里的金鱼妖王利用孙悟空花果山裂石出生时的碎石迷惑了孙猴子,致使孙悟空中计被困,丢了金箍棒。后来伏羲运用后天八卦的威力降服金鱼,把它变成首尾相衔的形状打入八卦中,构成太极八卦图,用白龙马身上的血迹点化“河图”,并在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在帮助下救出唐僧师徒。

“我们正等外援!”

《咏兰州牛肉面》

路遥万里赴金城,

拉面千丝香满门。

清白红绿黄相嵌,

梦回兰州马子禄。

(2)七彩丹霞

张掖古称甘州,甘肃省的名称由来就是因张掖与古称肃州的酒泉而得名的,是我们这次“探寻西北大环线之旅”的第二站,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和重要的咽喉要道。

离开兰州往张掖的高速公路风力发电在西北很常见残存的汉代长城

从兰州一路西行,眼中的景色从壮美逐渐过渡到苍凉,天气也有蓝天白云变成了灰蒙蒙的扬沙,特别是走到张掖境内的长城驿服务区尤为明显,约有七级的大风裹挟着细细的沙土将天空染成淡淡的土灰色,我们停车吃午餐时,感觉嘴里的牛肉面含着沙子似的嚼着嘎嘣响。

越往北走越荒凉

望着高速公路边上残留的用土垛夯成的汉长城遗址,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们正通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大约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是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分界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这条线几乎与万里长城平行,也成为困扰中原王朝上千年的梦魇。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古代匈奴很强悍

兴起于蒙古高原阴山山麓的游牧民族生活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受气候和降水影响,只要草原承托不起游牧民族的生活压力,他们就会骏马弯刀地袭扰抢掠处于农耕地区的汉人,他们就是我们经常在戏剧或影视剧里演绎的匈奴。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就是现在的宁夏银川、内蒙、陕西一带,黄河在这里行成一个“几”字形,所以叫“河套”。蒙恬收复河套地区后,开始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秦末汉初,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控制了西域,当时汉朝实力不强,只得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来保证边境的平安。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为了扫除匈奴的袭扰,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便有了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的事,这我们后面再讲。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张骞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开辟的这条贯通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会成为著名的旅游线路。因走高速,我们未能经过当年张骞进入河西走廊的扁都口隘口,也未能探访一下唐僧取经时途径的黑水国(甘州老城),而是从兰州出发后一路沿G30连霍高速直奔张掖的七彩丹霞。

七彩丹霞

丹霞地质公园位于祁连山北麓,距张掖市临泽县以南三十公里的倪家营,为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复合区,其中七彩丹霞景区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2005年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由红黄白蓝绿组成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有的舒缓柔美,犹如扇贝,有的宛若窗棂宫殿,五彩斑斓,熠熠生辉,仿佛一幅铺展在大地之上亘古悠远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2002年4月,一位陕西记者在倪家营采访,邂逅正在放羊的农民雷兴义,雷兴义向记者说:“这里有什么好拍的?红山湾才好看了!”就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令这里日后成了蜚声世界的丹霞地貌风景区。

也许出使西域的张骞、唐代大诗人王维、王之涣、王翰、岑参等边塞诗人都未曾到访过这里,不然面对这瑰丽的天工画卷不可能没有留下任何诗篇。

今天,我试着写一首吧!

惊壮天工画卷开,

丘壑七彩耀眼来;

黄白相映丹璧艳,

希孟羞掩下笔难。

(3)嘉峪雄关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刺勒,楼头倚剑接倥侗。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1842年秋,被遣戌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历经千辛万苦途经嘉峪关时写下了这首《出嘉峪关感赋》。

处于人生低谷的林则徐被贬远戌,前途未卜,但诗人没有颓废,倒似一个远足的游客,用拟挽的手法写出了嘉峪关苍劲峻拔的气势和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全诗襟怀浩荡,开朗乐观,细细想来,真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诗中提到的“博望”就是是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博望侯”的张骞,这位伟大的探险家被司马迁誉为“凿空西域”。

公元前141年,汉帝国历经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力日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想屈辱地与匈奴和亲来换取安宁,为联合匈奴的旧敌月氏人夹击匈奴,必须有人前往联络。

当时汉帝国对于月氏西迁的情况及遥远的西域一无所知,只知道有一条被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可通西域,汉武帝身边一位叫张骞的侍从官自告奋勇地接下这近乎自杀的任务。公元前138年,张骞领一百多名勇士自长安出发,开启了“通西域”的冒险征程,这年,汉武帝19岁,张骞27岁。

张骞使团从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走到张掖时就被剽悍的匈奴骑兵俘虏并押解到今天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去见匈奴王,匈奴人企图从这些汉人口中套取有关汉帝国的情报,张骞拒不合作,从而被匈奴软禁九年。

为迷惑匈奴人,张骞娶了一匈奴女子为妻,生了一大堆孩子。

有一天,张骞与随从堂邑父乘匈奴人不备,借外出打猎的机会溜走了。他们没有返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风餐露宿,经敦煌、哈密、焉耆、库车、疏勒(今喀什),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月氏,即今天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张骞在那里滞留了一年多,足迹遍及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等中亚、西亚各地,虽然未能说服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但张骞了解掌握了中西亚大量资料,他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今和田)、楼兰(今鄯善)抵达祁连山南麓的羌人区时,再一次被匈奴骑兵俘获。

公元前126年,张骞抓住匈奴王军臣单于病逝的机会,带着他的匈奴妻子再次逃走,千辛万苦回到长安,完成了汉武帝交予的任务。

时年张骞40岁。

中国有如今幅员辽阔的版图,张骞、汉武帝居功至伟,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深远地影响了今天“一带一路”的策略。

也正是由于张骞,令我们通过他开辟的河西走廊,给我们的餐桌上增添了诸如胡萝卜、大蒜、黄瓜、蚕豆、芝麻、石榴、核桃、葡萄等食物。

时间犹如大漠上的砂砾在风中缠绵飞扬。

历史上到过嘉峪关的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人从未见过这巍峨的雄关城楼,明代以前的嘉峪关有关无城,我们眼前的这一切,须等到张骞回到长安后约1500年(明洪武五年)才会在大漠中呈现。

《咏嘉峪关》

一关雄扼南北云,

云压缭垣雪压峰。

丝绸之路通西域,

飞燕鸣绕历层峦。

游人购买入关的“关照”做纪念烽火台

(4)看见敦煌

在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这135年里,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地处西北边陲的敦煌城反而显得平静安详。

公元366年的一天黄昏,避世修行前秦僧人乐僔途经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上金光熠熠,宛如千佛涌现,乐僔认为这是佛祖指引,决定在鸣沙山的砂砾岩崖壁上凿窟修行。

鸣沙山敦煌石窟远眺就像一座城镇月牙泉

石窟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印度阿育王时代,释迦摩尼寂灭后200年,印度高僧为研究佛经,他们选择了一个远离红尘的深山作为“圣迦”集结的场所,在今天印度孟买东北483公里德干高原的悬崖上开凿洞窟,将其命名为“阿旃陀”,意思是“世外”。

石室宝藏牌坊月牙泉

石窟是修行的场所,当然不用在里面描绘绚丽的壁画或雕塑,面积也较小,现在编号第268窟为北凉时期开凿的,是莫高窟现存的最早洞窟之一,其为单室,平面长方形,一米多的高度,南北有四个小窟,只能容纳一个坐下。敦煌学者们推断,当年乐僔开凿了应该是类似这种禅窟。

鸣沙山合影

自乐僔始,莫高窟开启了延绵十一个时代,一千多年的开窟营造历史。

莫高窟现存洞窟812个,其中492个洞窟中留有壁画或塑像,保存有历代彩塑3390多尊,壁画45000平方米,按其艺术形式可分为彩塑壁画和佛教典籍两部分,本着文物保护的需要,应急票的游客最多只能参观其中的四个,包括第96窟、第100窟、第148窟和第138窟。

九层楼

莫高窟第96窟是被称为“九层楼”的红色木构窟檐建筑,高达90米,是莫高窟的标志。

第96窟内的弥勒佛造像

窟内一尊高33.5米的巨型弥勒佛依山而塑,为初唐作品,是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中国第三大佛,从这尊大佛可以看出当时唐王朝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

第100窟为五代时期开凿的洞窟,主室和甬道的壁画保存完好,我印象最深的是窟顶四角浅龛里的四大天王、南壁报恩经变图中与现在泉州南音一样横抱琵琶的乐女,及甬道两边的供养人像,可惜石窟内不能拍照,我也未能查到相关资料图片,只能这样了。

第148窟佛祖涅槃造像

第148窟在第100窟的南端,据洞窟前室的《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碑》记载,该窟为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由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这窟的主要看点是释迦摩尼佛涅槃塑像和涅槃经变画。

第138窟第138窟供养人像

第138窟开凿于晚唐(835-907年),洞窟中可以看到五代、元、清等时期重修的历史痕迹,很有意思的是前室南端有一尊晚唐时期的六臂观音。

宕泉河已经干涸了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高度是后人匍匐仰望的光环。

熙熙攘攘的游人唐代风格的牌坊

(5)悲情敦煌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佛教艺术文化举世无双的宝库,敦煌文物的发现和流失都与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有直接关系。

王圆箓道士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少时因家贫而四处流浪,清光绪初年在距敦煌360公里的肃州(今酒泉)当巡防营兵勇,离军后受戒成为一名道士。

清光绪二十三年,王圆箓来到莫高窟,他清理沙石,供奉香火,布道募化,在第16窟东侧建道观(今下寺)。

第17窟内景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廿五日,王圆箓在清理石窟甬道的积沙,他发觉洞窟北壁有道裂缝,用旱烟杆一敲则有空响回音,怀疑有密室,便找了个借口支走请来帮忙的当地农民,当晚王道士悄悄地打开用泥封住的洞口,推开密室木质小门,密室中堆满了经卷、文书、绣画、佛像、法器。

斯坦因于1907年拍摄的藏经洞和经卷

据记载,藏经洞内的文物包括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跨度长达七百年的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既有佛经道经、儒书、地方志、小说、词典,也有诗词、短文、唐代信札文书、账簿、历书、医书、卜书;语种包含汉、藏、印度、去庐、康居、和阗、回鹘、龟兹等小亚细亚文字,共计六万多件,是研究古代中国、东亚、中亚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一个日后震惊中外的文化艺术宝库就这样偶然间被一个不学无术的道士发现了。

第17窟内景弥勒经变图(绢画-晚唐),现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第二天,王圆箓带着几卷经卷来到县衙,将它们献给了县令汪宗翰,汪县令一看,知道这古经卷的价值,又向王圆箓索要了不少文书绣画,下令他好好看管。汪宗翰又将自己仗势得到的文物转赠甘肃学台(教育厅长)叶昌炽,叶昌炽把发现藏经洞的事上报给甘肃藩台(省长)廷栋,建议把这些文物送到省城保存,昏聩无知的廷栋觉得这些破书烂画不值得花五千两银子千里迢迢运来兰州,于是王圆箓收到了甘肃藩台一纸就地封存的命令。

1905年10月,俄国帕米尔地质考察队的勃奥鲁列夫捷足先登,用六包俄国日用品就从王圆箓手中骗取了两大包经卷。从此,敦煌莫高窟落入了被劫掠的悲惨命运深渊。

斯坦因

1907年3月,英国人斯坦因得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消息,本来在印度至新疆沿线考察的探险家英国人斯坦因迅速赶到敦煌,并请了一个叫蒋孝琬当翻译,想方设法认识了王圆箓。

斯坦因和蒋孝琬很快发现王道士根本不懂佛学,但是对唐僧十分崇拜,便谎称自己也是唐僧的崇拜者,这次沿着唐僧的足迹从印度来到这里的,同时又给王圆箓的道观捐了一笔钱,王道士满心欢喜,觉得眼前这洋人简直就是知音。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莫高窟

斯坦因见条件成熟,提出想瞻仰一下藏经洞里的书卷。

藏经洞打开了。

慢慢地,王道士对斯坦因放松了戒心,任由他自由出入藏经洞,在蒋孝琬的配合下,斯坦因屡次乘夜窃取文物,前后盗出的经卷和绣品共装满了29箱。现在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斯坦因盗宝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年后又一个盗宝者来了。

树下说法图,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1908年5月,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斯坦因没有拿走的经卷中精心挑选出更珍贵的6600多卷写本和画卷,装了整整十辆马车,几经辗转运到巴黎,现收藏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及法国国立图书馆。

袁嘉谷是云南唯一的状元

1909年,伯希和大言不惭地将劫掠来的部分敦煌文物带到北京展览,盗宝事件才被传开,时任学部图书编译局局长的袁嘉谷闻讯大惊,与北大教授王国维、考古学家罗振玉前去查看后急报清廷学部才引起重视,学部电告敦煌县令陈泽:“凡敦煌窟中一缣一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

然而,陈泽把千佛洞所剩的古写本启运北京途中被各地官吏雁过拔毛,层层盗窃,运到北京时就只剩下8697卷了。

多宝如来佛,现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为保护敦煌文物做出巨大努力和贡献的不仅有袁嘉谷、王国维、罗振玉这样的大学者,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他叫陈万里。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布剥离了26方唐代洞窟中的壁画,并运回美国展览,展览轰动了美国,华尔纳很后悔自己带的胶水不够,因此第二年又来了,并带来了新研发的壁画剥离胶水和壁画专家。

经变图,现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陈万里是华尔纳在北京雇请的翻译,他与华尔纳抵达敦煌的第二天便借故将美国人即将盗取壁画的消息透露给当地村民,在村民的严密监视下,华尔纳无功而返。

九层楼

据相关统计,现存的敦煌文物总数约有58100件,它们大多流散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博物馆或个人手中,研究敦煌历史文化的中国学者有时候不得不到这些国家“借览”,敦煌莫高窟文物被西方列强的劫掠,将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于右任先生在其《敦煌纪事》诗中写道:

敦煌文物散全球,

画塑精奇美并收;

同拂残龛同赞赏,

莫高窟下作中秋。

我们乘坐的游览车

(6)天空之镜

今天是西北大环线之旅的第五天,队员们对连续每天超过500公里的路程开始感到疲惫,对此次大西北的行程心理上期待值太高,而对旅途的辛苦值估计太低。

我们一般是早晨06:30起床、早餐后开始赶路,一天有十几个小时在乘车。昨天上午参观完敦煌莫高窟后便又开始赶路,抵达大柴旦晚餐时已经是21:30了,今天上午参观翡翠湖,天不作美,遇到多云天气,所拍摄的照片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下午参观茶卡盐湖,天色还是不理想,只玩了一个多小时便又上车赶往青海湖,直到22:40才吃晚餐,大家都累了。

文成公主入藏图

此刻,我想起了1300多年前曾经路过这里的文成公主。

唐贞观十四年(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特使禄东赞的伴随下,从长安出发,途经甘肃、青海至拉萨,这个路途贯穿中国西部,跨越世界屋脊,全程3000多公里。

唐蕃古道路线

我们现在有舒适的游览车、平坦的高速公路都尚且感到疲惫,真是无法想象一个年仅18岁的唐朝公主每天在这只有骆驼牦牛才能生存的高原上颠簸两年六个月,从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远嫁到荒凉的雪域高原,且丈夫还是一个73岁的老人,她当时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她是否有心情欣赏沿途的风光?

青海无人区青海无人区祁连山南麓南八仙雅丹魔鬼城南八仙雅丹魔鬼城

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到过的大柴旦翡翠湖和茶卡盐湖。

大柴旦翡翠湖距离敦煌莫高窟392公里,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海西州第三大人工湖,这里原是大柴旦化工厂盐湖采矿队的采矿区,多年采矿形成的矿坑成了今天美丽的湖泊,由于盐矿中含有钾、镁、锂等不同的元素,形成淡青、翠绿、深蓝的湖水,晶莹剔透,宛如仙境。

翡翠湖翡翠湖

茶卡盐湖位于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与大柴旦翡翠湖一样,原来也是一处盐湖采矿区,面积比翡翠湖(26平方公里)大很多,达154平方公里。

茶卡盐湖的色彩比较单调,但是由于面积大而宛如一面天上掉下来的镜子,反射出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因而被誉为“天空之镜”。

翡翠湖翡翠湖翡翠湖翡翠湖

咏翡翠湖

大漠冷艳翡翠湖,

盐镶天镜映苍穹。

水静不兴绿如翡,

晶莹无暇涤繁华。

翡翠湖茶卡盐湖茶卡盐湖茶卡盐湖茶卡盐湖茶卡盐湖茶卡盐湖茶卡盐湖

(7)仓央嘉措的青海湖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最著名的情诗,这位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情僧就是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留在了青海湖,面对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他。

祖祖辈辈生活在藏南隅纳拉山下的牧民扎西丹增做梦也想不到刚才那个还可以呵斥的他四岁的儿子转眼间会成为他

跪地膜拜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

青海湖青海湖的湟鱼没有鱼鳞

这一天,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的小男孩成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开始他如流星般孤独无奈特立独行绚烂短暂的一生。

聪慧的仓央嘉措名义上为雪域之王,实权却控制在摄政王桑结嘉措手中,他饱览群书,博闻强记,心思细腻,多情浪漫,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严格的戒律和达赖傀儡的身份却将他的梦境碾得粉粹,而他不愿妥协,厌倦深宫单调刻板的宗教领袖生活,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

青海湖游轮青海湖

传说他先后有三个情人,经常在夜间微服出访与情人幽会,去追求浪漫的爱情,从而为世间留下了60多首闻名中外的情歌,而因此以悲剧告终。

1705年,仓央嘉措陷入了蒙古王拉藏汗与摄政王桑结嘉措的武装冲突,桑结嘉措战败身亡。事发后,拉藏汗在给康熙帝的奏折里说桑结嘉措“谋反”,并奏称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沉迷酒色,是个假达赖,请求“废立”。

康熙帝准奏,下谕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废黜。

相传,解送队伍行至青海湖时,众人闻旨,惶恐己极,恳求仓央嘉措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仓央嘉措无限悲伤,结跏趺坐圆寂,是年23岁。

一望无际的青海湖在阳光下荡漾着粼粼的波光,它晶莹透彻,壮阔而宁静,就像仓央嘉措的灵魂。湖边盛开的油菜花像金黄色的地毯铺展在雪域高原上,就像仓央嘉措一样盛放着绚丽的青春,而等待它的将是火的炼狱和粉身碎骨的压榨。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喜欢。

(8)塔尔寺

有一座寺院,没有白马寺白马驮经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没有法门寺的佛祖舍利,也没有令梁武帝颁令《断酒肉文》四次“舍身”同泰寺的帝王光环,更没有少林寺名冠天下的功夫。

塔尔寺塔尔寺全景

它至今只有600多年,地处偏僻干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而它却是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安多藏族经院的最高学府和最大的宗教活动中心,明清时期佛教格鲁派通往中央王朝的重要桥梁,它一向是西北地区佛教信众的精神寄托处。

它就是塔尔寺。

这一切皆归功于一座塔。

塔尔寺的标志

元代末年,达鲁花赤(行政长官)鲁本格为元王朝管理着地方行政,与妻子香萨阿切在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过着亦官亦牧的生活。

塔尔寺

一天,他们家有一头牦牛挣脱缰绳失踪了,鲁本格夫妇四处寻找,终于在鲁沙儿草原(今西宁市湟中县)找到牦牛,但无论如何驱赶,牦牛就是不愿离开鲁沙尔,鲁本格担心怀有身孕的妻子太过劳累,索性在鲁沙尔草原的莲花山坳支起帐篷定居下来。

塔尔寺

元至正十七年藏历十月廿五日,香萨阿切在放牧时突然腹痛难忍昏了过去,当她醒来时,一道金光从地上直射天空,腹中胎儿呱呱坠地,香萨阿切用藏刀割断脐带,用羊皮袄将婴儿裹起,把胎盘埋入地里,不想地里竟长出一株菩提树幼苗。

这婴儿就是日后的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的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自幼聪明过人,他七岁受沙弥戒,十六岁已精通经文,同年,他独自徒步前往西藏,遍访高僧,拜师学法,六年未归。

母亲思念儿子,剪下一缕白发托人捎信给宗喀巴说,母亲年迈,希望他能回家一趟,以免日后留下遗憾,同时说,降生地的菩提树已枝叶繁茂,每片树叶皆显现“狮吼佛像”。

大讲经堂内景唐卡

宗喀巴见信动容,然而他自觉学法未成,打消了回家探母的念头。他用自己的鼻血调和颜料绘了一幅自画像,并回信说自己佛事繁忙,无暇返乡,希望母亲用降生地的那棵菩提树和树上十万片狮吼佛像的叶子作胎藏建造一幢佛塔,这样见塔如见面,且又能兴盛佛教。

香萨阿切按照宗喀巴的要求,用石料砌成一幢莲聚塔,这就是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的由来。

现在熙熙攘攘的游客望着大金瓦殿内已经被金银包裹了三层的莲聚塔,都会发出啧啧称奇的赞叹,据说包裹塔身的金银宝石价值高达两亿元。人们怀着各自不同的愿望对着它顶礼膜拜,希望幸运可以为自己降临。

可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被金银包裹起来的莲聚塔,塔内的菩提树却自己“溜”了,它的根茎顽强地潜伏于地下,在大金瓦殿外左前方悄然钻出地面,重新长出枝干树叶。

我在赞叹菩提树顽强的生命力和随遇而安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想,这是否是一种回归的清纯?纯真的石塔无须金银的装饰。

这是否是一种淡定和从容?自然和生命原始的状态才是本真。

这是否是宗喀巴大师给世俗人的启示?佛在人间。

我们从遇知殿出来时,天上的云朵再也承受不住聚集的水蒸气,终于变成落入凡间的雨水,当同行的队友拿出雨伞时,塔尔寺的讲解员说,雨水在青海极为珍贵,被当地人视为财富,只有幸运的人才能拜塔遇水。

让塔尔寺的雨水洗刷一下旅途的尘埃吧!

青海的夜空塔尔寺的酥油花大金瓦殿外的菩提树菩提树的主干在殿内塔尔寺

(9)土族酒宴

我们一行参观好塔尔寺后又一路征程赶赴距西宁200多公里的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汪成荣教练已在那等候多日了。

汪成荣教练(左)

我是2015年厦门马拉松后认识汪教练和他的太太马拉松世界冠军孙英杰老师的。

汪教练是青海民和县人,土族,青海省体工队教练,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男子10000米第七名,2005年任中国残奥管理中心中长跑项目主教练,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他的弟子张振夺得男子5000米、男子1500米T11级别两枚金牌,祁顺获得男子马拉松T12级金牌,何称恩获得男子800米T36级银牌。

汪成荣伉俪在福建参加活动2023-04-29 熊山路跑50公里团队排位赛

汪教练伉俪,一个奥运金牌教练,一个世界冠军,这样的金牌组合实属难得。别看他们俩都具有金牌光环,但非常接地气,多次到我们俱乐部进行技术指导或参加活动,在闽南地区有很多朋友和粉丝。

民和县的地理位置

身为土族的汪教练非常好客,我们这趟旅行也是应汪教练之约而行成的。

我们抵达中川乡时已经是7月23日晚上22:00了,汪教练和他的亲友用象征尊贵吉祥的哈达欢迎我们,为我们准备了全羊宴,足足二十多道菜,丰盛之极。

按照土族的举酒施礼的礼仪,汪教练为每个客人准备了“下马酒”。

这是欢迎客人的第一道酒。

主人端着盛有四杯青稞酒的盘子到客人面前,道欢迎辞后敬酒,客人双手捧起酒杯,须一饮而尽,以示好酒,当客人喝到第三杯时,主人会与你碰杯,宾主同饮。

我觉得主人盛情难却,均一饮而尽,可当我想回敬主人时,汪教练说:“美酒是请尊贵客人的”,俗话说“入乡随俗”,我只好作罢。

土族人热情好客与他们的性格息息相关。

中国邮票-土族

土族原叫吐谷浑、退浑,原是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义县)一带的鲜卑慕容部的一支马背民族,公元三世纪末西迁到内蒙古阴山一带,西晋永嘉年间进入青海氐羌人地区定居,到了隋代,土族人建立了“吐谷浑国”,唐太宗时期成为唐王朝的藩属国。

《西游记》中唐僧翻越两界山时,当地人告诉他说,翻过两界山后就是鞑靼吐谷浑国地界了。

土族话属于阿尔泰系蒙古语,在语言或习俗上与蒙古族接近。土族人具有勇猛善战、热情好客的民族个性。

这时第二道“进门酒”来了,礼仪形式和“下马酒”一样。

过了一会儿,第三道“吉祥如意酒”又到了。

我悄悄与王文化会长讲:“今晚我们如果不划拳就没有回敬酒的机会了,大家都会被抬回去!”话音刚落,队员李江汾喝趴了,溜出去躲在游览车里“避酒”。

我三道酒都顺利过关了。

主人开始献上曲调悠扬的民歌,一边唱着歌,一边端着酒盘来到客人面前,如果你觉得主人的歌唱得很好,客人就应喝三杯,你觉得水平一般,你就喝一杯,而为你献歌的人是无须喝酒的。

还有这样的风俗啊!

王文化会长坐不住了,引吭高歌来了一首闽南歌《爱拼才会赢》,获得了一次主人饮酒而客人不喝的机会,顿时掌声雷动。

我太太李涛见王会长唱而不喝,深受鼓舞,也来了首刘若英的《后来》,我是个五音不全,一开歌喉就会碎玻璃满地的“老猴猪哥调”,无颜唱歌,给大家讲了一则《扎西德勒的由来》混了过去。

王会长见大家都开始“麻”了,提议来个“泉州划拳”,汪教练很高兴地接受了,大家都玩得很尽兴,直到凌晨01:00才散席。

这场土家酒宴让我亲身感受到什么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赋诗一首:《青海湖会友》

天高云淡夕阳曛,

蒲月青海湖岸边;

千里寻友来相会,

中川台前添酒杯

(10)世界第一面

今天是此次西北大环线之旅的最后一天了,汪成荣教练安排我们参观“世界第一碗面”。

小麦的原产地不在中国

在我的记忆里,小麦的发源地为“新地”,即现在的伊朗、阿富汗一带,到了汉代时才从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而这里的面馆却标榜“四千年喇家拉面”,四千年前中国正处于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尚无文字的“夏朝”,地处青藏高原的民和县竟然出现了面条?难道记载有误?

我们在民和县官亭镇吃“4000年”的喇家拉面

种种疑惑在我脑中不断呈现。

青海的天空湛蓝得如同幽深的大海,天特别的近,仿佛白云随时都可以飘落在你的肩膀上,滚滚的黄河如一条缎带嵌入大地,隔河相望的南边就是甘肃省,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座落在青甘交界的黄河北岸。

遗址公园面积很大,有40万平方米,那碗“世界第一面”就在喇家遗址博物馆。

遗址公园广场骄阳似火,我们只好躲在石碑的阴影里拍合影

这碗面虽然出土时就已经风化了,好在现代科技为它留下了实物照片,让我们可以见到四千年前面条的样貌,这不是风化的标本,而是一个鲜活的现场。

这是一个位于黄河北岸,劳动分工明确、男女性别

讲解员是汪成荣教练的外甥女4000年前灾难降临

占有生产资料很大区别的父权制新石器时期的聚居部落,四千多年前的一天,地震引发的滔天洪水突然降临,人们惊慌失措,猝不及防,瞬间就被洪水掩埋在黄土泥沙中。

F4房址

考古专家从遗址里发掘出的遗骸推测,这场灾难没有任何预警或先兆,且有可能发生在白天,作为生产主力的男性正在外耕作或狩猎,以至于遗骸大多为成年女性及幼儿。

四千年的时光飞逝,我们仍可以从考古现场感受到灾难降临时那恐怖惊悚的现场气氛及母爱的伟大。

F3房址

编号F3的遗址中,一位母亲双膝跪地,抬头仰望上方,双臂紧紧搂住年幼的小孩,仿佛一边向上天祈祷,一边抚慰着小孩说:“别怕,有妈妈在!”小孩依偎在妈妈怀里,惊恐却安宁。

人们在惊恐或紧张时通常会瞳孔放大,双手紧握,而遗址中这位母亲的双手却是展开的,这足以说明,这位母亲面对灾难时的镇定和勇气,展现了人间的大爱和人性的至美。

这一幕定格了四千年,如今看了仍然令人动容。

“世界第一碗面”位于编号F20的房址。

世界第一碗面世界第一碗面

这是一只倒扣的蓝文红陶碗,出土时碗内残留物风化严重,只残留有表皮一点薄薄的物质,面条长约50公分,直径约0.3公分,粗细均匀,颜色鲜黄,外形与现今的拉面基本相同,这是目前所知的世界最早的面条实物。也许是突降的天灾,主人还来不及煮熟,便倒扣在地,旋即被泥沙掩埋,造成了类真空的环境得以留存到今天。

喇家面条可能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据讲解员说,这碗面条出土时考古人员迅速拍照后的几分钟内就风化了,只好连土带碗送北京做专业鉴定。研究人员从碗内厚约6厘米的沉积物中每隔1厘米取样,公提取六个部位的样品,三个取自面条状物所在部位,三个取自面条状物下的土层内。通过植硅体分析、淀粉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综合判定面条的成分以粟为主,有少量的黍。这与植物考古学者据植物种子推测的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农业特征相吻合。

小米和黍的黏性很低,拉伸性差,四千年前的喇家先民是怎样用小米做成面条的?目前没有答案。

研究人员为还原面条,在吸取民间锤砸、烫压的基础上,多次做模拟实验,在没有添加任何增黏剂的情况下,借鉴挤压糊化凝胶成型方法,成功地制作出长度达1米以上的小米面条,从而证明小米是可以制作出面条的。

喇家遗址的一碗面改写了面条的历史长度。

博物馆中还有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物,对于我们这群来自石材之乡的人感到更加的震撼和不可思议。

玉料

这是出土于喇家遗址的一块长14公分,宽8公分的正处于加工阶段的玉料,为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玉料正面切割平面光滑,约4毫米处有一道切割线,石材业界的人称之为“刀路”,切割线表面平滑,与采用现代的金刚石锯片所切割的效果没有差别。处于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喇家先民是如何做到的?

据专家研究推测,这切割的工具有可能是绳子,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

喇家遗址公园火灶出土的陶罐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兰州2786
大西北环线7天见闻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兰州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兰州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兰州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兰州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甘肃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