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7

拱抱金城--兰州白塔山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3 天 时间:10 月 人均:4750 元 和谁:夫妻
玩法:人文

发表于 2024-01-07 20:07

金城 ,甘肃兰州的别称。兰州城群山环抱,固若金汤,因此取“金城汤池”的典故,命名为金城,喻其坚固。




兰州的五张名片——一条河、一座桥、一个雕塑、一碗面、一本杂志,早已享誉海内外,兰州,是黄河流域黄河穿城


一条河。黄河——母亲河穿越兰州市。而过的唯一的省会城市。兰州,是全国惟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市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过境黄河150多公里,有近40公里处于市区,故而兰州有“黄河之都”的美称。奔腾汹涌的黄河穿城而过,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色。




横跨于大河之上的兰州黄河索道——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索”。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50多公里的滨河路,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外滩”。


一座桥。黄河中山铁桥,天下黄河第一桥,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



一个雕塑:“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雕塑背后的黄河河面游艇翻波,河岸情人漫步;水色波光,相映成辉;佛塔道观,隔岸斗法。


一碗面——全国闻名的兰州牛肉面,一本书——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杂志



10月14日我们乘坐D2706张掖到兰州,夜里23:27怡莱酒店(兰州西关什字店),安排好住宿,去中山桥晃了一下。夜景灯光璀璨的美丽令人惊叹,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白塔公园灯光璀璨,犹如天空中繁星闪烁,将夜晚装点得如梦如幻。






15日一早去了酒店对面的木塔巷早餐随便走到大众巷吃,这里基本做夜市,早餐没有几家开,与我们晚上到夜市,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大众巷顶头就是张掖路步行街,


小兜一下回宾馆酒店后整理一下就去黄河索道下站,准备黄河索道上白塔山,路过中山桥,8:39到黄河索道售票处,无缘黄河索道上白塔山,因为设备节后维修停运,只能徒步上山了



天下黄河第一桥风采


中山桥原名兰州黄河铁桥,桥长234米,宽7.5米,为一座有六墩五孔的钢桁架+弧形钢架结构桥。


正面由甘肃省著名书法家黎泉书“黄河第一桥”五个大字,欹侧方棱,苍劲浑穆,尽显大师风范。


中山桥是中国近代史上,甘肃人自主、自愿与西方人进行纯经济、技术上合作的一座桥梁。然而,其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多有摩擦,经过多方据理力争,最终建成,并运行一百年后依然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上。


作为黄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现代钢架梁桥,中山桥已集使用、历史和文物价值于一身。它就像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十一日,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德国海运到天津,再从天津转运至兰州。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全部材料一站站转运至兰州。经过华洋工匠共同努力,铁桥于宣统元年(1909)八月十九日竣工投运。


宣统二年(1910)四月二十五,陕甘总督长庚就铁桥工程用款上奏宣统皇帝称,包括包修价、运输价及各项支出费用,铁桥“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中山桥的北岸有白塔山公园。远处,白塔寺中的白塔隐约可见


清晨桥下黄河河畔走走,可赏滔滔黄河壮美景色


黄河河畔数百只鸽子在空中飞舞,它们舒展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让人心旷神怡。




遥看白塔山和黄河第一阁——兰州碑林


8:59开始登白塔山公园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因山上有“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相传,成吉思汗为完成统一大业,曾致书吐蕃乌斯藏地区的萨迦派法王,希望通过会议,和平统一西藏。萨迦派法王遂派一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行至兰州时不幸病逝。元朝在1226年冬灭西夏国后,将兰州纳入其版图。为纪念这位死去的喇嘛,在白塔山山巅建佛塔一座,垩饰如雪,并修有寺院,白塔山由此得名,并成为宗教胜地,可惜原塔至元末时塌毁。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甘肃巡抚倬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下图网上搜索的一张乾隆时期绘制的白塔山图。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建筑群尽收眼底,河桥远眺,美不胜收。


白塔山大门在一台正中,正对中山铁桥北头,1963年建。临路护坡上有“白塔山公园”五个大字,其东西两侧有行人步道。公园大门,正门上方黑底金字牌匾书有“九曲安澜”四个大字,是兰州书法家顾子惠老先生88岁时所书。


沿着中山桥边的步道进入白塔山公园。


我们登山的台阶右边,漏掉一台、二台、三台的景色。直接到了地天泰牌坊,


《地天泰》牌楼匾额“地天泰”,显示明清白塔山建筑群布局的奇特:山顶建代表“地”的地藏寺,山下建代表“天”的玉皇阁,这样的布局呈现《易经》泰卦的卦象,则能天地交合而万物通泰,生养畅通。山顶地藏寺与山下的玉皇殿地天相望,昭示白塔山古建筑群“地天泰”的文化内涵,以臻天地阴阳和谐,万物通泰。

从牌楼向东就到达——望河楼、百花亭。


百花亭,为四角二层歇山顶阁式建筑。一层东西墙壁各刻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


“凤林香袅”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皋兰县举人、云南浪穹(今洱源县)知县李存中题额:正面题“凤林香袅”,意为寺庙香烟袅袅,缭绕在凤林关(明代建,位于白塔山下烧盐沟口)上;背面题“秀映三台”,提示游人转身遥观皋兰山三台阁,阁内奉祀掌管文运的三台星,祈盼兰州人多中进士,多出俊秀之士。


法雨寺就在“凤林香袅”牌坊,法雨寺原称罗汉殿,位于白塔山三台大厅东北,登山六盘路中段西侧,与西岭三官殿对称呼应。背依巍巍古塔,面对滔滔黄河,放眼望去,兰州市美景尽收眼底,是金城兰州的一座古寺名刹。始建于清乾隆——道光年间(公元1740年),光绪时曾重修。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佛教寺庙。寺门坐西朝东,北为正殿,西为硬山厢房,南为硬山顶干栏式悬楼,立于岩基裸露的悬崖之上。


法雨寺经过重建后占地面积为八百平方米,建筑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山门天王殿、藏经楼、念佛堂、西配殿、南面药师殿等。寺内主建筑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殿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各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佛像庄严,和蔼慈祥,殿内东西为十二缘觉菩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顶层楼为藏经楼,最下层为念佛堂,是出家人念佛修行的地方,供有唐彩阿弥陀佛一尊,两边的西方接引图更是光彩耀眼,后院有僧舍、斋堂等。整个建筑布局紧凑、典雅精巧、气势宏伟,既保持了原有传统的寺院风格,又具有现代化的人文景观。



迄今为止已成为兰州市较有规模的寺院,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既是兰州市白塔山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兰州市传播佛教文化圣地之一。


法雨寺南殿后墙,悬于崖壁之上。


远眺穿城而过的黄河及中山桥。


出法雨寺继续上行上山就可到达——东风亭、文昌宫



从石拱桥穿过向西,就到达白塔寺的后面,之后就可以从西门进入白塔寺。


文昌宫大门楹联:德业要踏实修成,平步到紫省三台,不亏阴骘(zhì);文章须横空作起,细心看黄河九曲,如此波澜。没有开门



远眺山下看见窑洞



白塔寺

白塔寺即白塔塔院,亦称慈恩寺、梦烟寺,坐落在白塔山前山山顶。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镇守甘肃内监刘永诚在白塔古刹遗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一年(1716-1722)甘肃巡抚绰奇兴修。


寺中白塔七级八面,高十七米,具有藏传佛教塔与中原密檐佛塔相结合的特征,各级每面均有砖雕佛像。


最下层为高5.4米的正方基座,其上为八角形束腰座,更上为复钵,复钵以上为八面密檐七级塔身,每级每面均有砖雕佛像,挂角铁马。


塔顶绿色,外刷白浆,塔身垩饰如雪,玲珑峭拔。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寺内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三宝及两碑

象皮鼓为元代末年一位印度僧人云游白塔山时所献,原物已毁于战火,此鼓为清朝后期仿制品。



青铜钟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铸造,重153公斤,此钟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庄重,声音宏亮有力,与象皮鼓同称镇山之宝。


兰州不适于紫荆树生长、民间将当地生长的开谈紫色的文冠果称之为紫荆树。原树已枯,此树系2013年补植。


《峋峻碑》(《禹王碑》),清咸丰十一年(1861)酒泉侯建功摹刻,蝌蚪文,记述大禹治水的业绩;《修建北山慈恩寺碑记》,绰奇撰文,署理甘肃巡抚卢询书丹,记载重修白塔寺等的经过,书法为行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王羲之《兰亭序》的风格


传说,西藏萨迦派法王派高僧为代表去谒见成吉思汗,途径兰州时圆寂,建塔纪念。


站在梦烟寺牌匾下,凭栏远眺眼前的兰州城,其大美繁华尽收眼底。明·李文《白塔山》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龙归山月晓,鹤唳海天秋。白塔连云起,黄河带雨流。倚栏凝望久,烟树晚悠悠。




离开白塔寺无方向的走绕了几个圈后,走到有龙溪谷的标志方向走,结果龙溪谷是个酒店


后往“又一村”方向,要上山没有敢走,碰到两个当地人上兰州碑林,他说上山走也可以,跟着他们走的路好走一点,走盘山路



走的盘山路,一边是没有护栏的



行走不远(10:17),就看到一座握桥如同彩虹一般,将两座山联接起来。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对兰州握桥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兰州握桥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



10:30周到兰州碑林的门口



黄河第一阁——兰州碑林

兰州碑林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西麓的最高处,是兰州市的一处知名文化胜地。在高低错落的庭院中,座落着以草圣张芝命名的草圣阁、四百米长的东西碑廊以及碑轩、碑亭、张芝雕像、陇右书艺院等。登阁远眺,群山巍峨,黄河如带;鸟瞰城区,高楼林立,车流纵横,是观赏兰州城市风貌的最佳处之一。


到达碑林草圣阁的正面,向上仰望。看到——称之为兰州黄鹤楼的草圣阁。

草圣阁的正面,最上面悬挂横匾:“草圣阁”,为启功书写。下面悬挂横匾:“黄河第一阁”,为黎泉题写。门梁上一副蓝底金字的木刻楹联:金城天险变仙园,辟荒峰,植嘉树,乍凝眸、万间广厦飞来,凌霄耀日,溢彩流光,西部盛游夸异景; 草圣家乡传笔阵,刻巨石,摩高崖,一弹指、百代法书突现,卧虎跳龙,翔鸾舞凤,中华文化赞奇观。


草圣阁的正面的广场,可以俯瞰兰州市区



兰州碑林占地面积30亩,于1998年破土动工修建,2000年主体建筑基本建成,但直到2013年冬天才正式开放,而且由原来的收费旅游景点的定位改变为碑林博物馆,免费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就能参观。



山顶的重檐六角亭与山体的摩崖石刻组成了碑林一组障景,山下的集散广场是碑林的入口处,四柱三门出头式牌坊正面上方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兰州碑林”,


进牌坊10余米,屏风上是著名陇人胡缵宗书写的“海不扬波”四个楷书大字,屏风背面镌刻着“万里金汤”四个隶书大字。


胡缵宗生于1480年,卒于1560年,享年81岁,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又号鸟鼠山人,明代巩昌府秦州秦安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嘉定州判官、潼川州知州、安庆府知府、苏州府知府,山东、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河南左布政使,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


过壁照后看到的碑林内景色。沿石级而下,东西长廊,蜿蜒曲直,直通草圣阁。西廊的一块块刻石反映着一个个历史人物,组成了一幅甘肃的历史长卷。东汉的张芝,西汉的索靖,明代的李梦龙、邹应龙,清代的王了望,陇上铁汉安维峻等等。


这是草圣张芝。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张芝是敦煌人。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东汉书法家。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碑林西侧的亭子,亭内矗立着复制的西夏碑《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是目前我国西夏文字保护最多最完整的一块碑刻,弥足珍贵。


亭柱楹联:因收山色不劳画;为拓客怀故建楼。



西夏碑《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这是复制的《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正面,上面刻有西夏文字。


西夏碑,碑首呈半圆形,立于龟趺之上,碑通高2.6米,两面分别镌刻有西夏文1820字和汉文1976字,皆为楷书,张政思书并篆额。它是一款功德碑,记述了西夏天祐民安年间因地震而倾斜的感应塔重新维修的事宜。清嘉庆九年(1804年),金石学家张澍在家乡武威养病,携友人到大云寺游览,在寺内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说服僧人后,打开一看,尘封许久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重见天日。碑上有“天祐民安”汉字年款及似曾相识的方块字,张澍以此断定此天书为已死亡的西夏文。


碑林东面的亭子,亭内是复制的《御制大崇教寺碑》和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兰州碑林所作的诗文碑刻。


亭柱楹联:眺二千年古郡,金城汤池,丝路雄关,更喜今昔巨变;登三百仞碑林,铁画银钩,腾龙翥凤,顿教陇右增辉。



东西两侧是依环形而列的碑廊。西廊是甘肃历代名人的书法刻石,东廊是当代全国著名书法家和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吟颂甘肃的诗词,刻石一幅幅俊逸劲健,笔法精到,真、草、隶、篆、行相映争辉。


兰州碑林的主体建筑草圣阁背靠兰州最北端的环翠山,南临黄河,层高30米,共6层,是兰州市登高望远的最佳位置,超过180度角,能把兰州市区尽收眼底,


草圣阁最上面檐悬挂横匾:草圣阁。下面悬挂横匾: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


草圣阁一楼进门写着不可摄像摄影,1~5都没有拍照,文字表述。

草圣阁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秦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从大地湾陶器的刻画符号到先秦古篆、秦小篆,再到汉隶及东汉“草圣”张芝的今草,兰州碑林所展示的,无疑是汉文字从实用的萌芽状态逐步发展为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的灿烂历史。

二楼陈列着碑林的三大精品: 《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尤其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碑供游人观赏。 《肃府本淳化阁帖》因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保存完好,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淳化阁贴》刻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三楼陈列着兰州碑林所藏的唐弘化公主墓志铭、文征明诗碑、重修兰州城记碑和免粮恩碑等名贵拓片.四楼陈列着林则徐、左宗棠、于右任、张大干、梅兰芳、丰子恺、郭沫若、赵朴初、舒同、启功等人的各类作品。

四楼陈列着林则徐、左宗棠、郭沫若、于右任、张大干、舒同、赵朴初、启功等人的书法碑刻。

五楼陈列着现当代两位伟人的11件书法作品,其中有孙中山先生的两件,毛泽东同志的九件。


兰州碑林的主体建筑草圣阁背靠兰州最北端的环翠山,南临黄河,层高30米,共6层,是兰州市登高望远的最佳位置,超过180度角,能把兰州市区尽收眼底。





兰州碑林 编辑




11:12我们离开兰州碑林,不远就是缆车上站






这里有个小吃部没有开张


缆车停运通知


有人从缆车的一条路往下走,看看路况不错,就开走了,路上不时有自驾车上下,还看到有人骑共享直行车,11:26 我又看到这窑洞。






下山路很好走,就是一条双车道公路下来就北滨路,北滨路往东走就到中山桥。11:50到中山桥



站在中山桥上向西远眺黄河景色。清·张澍《闲游黄河岸》一片孤城枕石关,河流飞入断云间。滔滔东去谁能挽,赖有龙门底柱山



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摆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因为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加上黄河上游大部分地方为牧区,羊皮来源广泛,羊皮筏子便成了黄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渡河工具。西北地区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当时的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河时“缝革囊为船”。



羊皮筏子最发达的时期,大约是在清末时期,主要用于青海——兰州——包头之间的长途贩运,筏子客大多是河州临夏回民。黄河皮筏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羊皮筏子用600多只羊皮扎成,长达12米,宽约7米,前后各置6把桨,可载重二三十吨,顺流而下可日行200公里,从兰州至包头12天即可到达。小皮筏一般用12只到13只羊皮袋扎成,主要用于从郊区往市区运送蔬菜,渡两岸行人过河等 。


过了中山桥我们去了桥门清真寺



午餐就到摆府吃午餐,摆府在兰州西关什字附近,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巷里,他家经营的美食是典型的西北美食,是家特好吃的清真面食店,我们找到后,没想到就在我们住的怡澜酒店下面


这里的美食很齐全,主食辅食,里面有烧烤 有甜点 有饮品 ,小吃应有尽有,价格很合理。这里人很多 环境很干净 去的时候饱满状态 整体不错 唯一一点就是收桌太快 饭刚吃完擦嘴呢就把碗拿走了 想吃面的可以推荐这家面片点


后一天的早餐、中餐都在这里吃的



13:18回到酒店休息一会,下午15:00我们又出发去去五泉山公园,后五泉山公园山上走了土路后,到兰山公园从二台阁到三台阁,好长廊式步道,据说有1900个台阶。

来兰州不可错过的三大公园兰山公园为首因为可以俯瞰整个兰州全貌,白塔山公园和中山桥在一起也不可错过可以俯瞰中山桥黄河一带全景,五泉山公园你可别小看它,它历史悠久,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 1000余间,现存最早的一所建筑系为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距今已有600余年,我们一天就完成徒步爬三座山打卡,自己也没有想到。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兰州2862
拱抱金城--兰州白塔山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兰州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兰州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兰州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兰州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甘肃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