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奇妙长城

编辑

                                                                                        序

         长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耗资最多的建筑工程,也是我国跨域最广、范围最大、景点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全球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长城以得票最多名列首位。长城产生于春秋,延展于秦汉,鼎盛于明朝,前后近20个朝代,历经长达2700年建设,但早期长城多以土石或夯土构筑为主,现已坍塌损毁甚至消失,目前人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为明朝所建。“长城”一词最早始于战国时的齐国,《管子 · 轻重》篇一书首次出现“长城”二字,但严格来说“城”字并不准确,应称边墙或长墙为宜。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国长城保护报告》,称我国现存各类长城总长度21196公里,横贯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春秋战国长城3080公里,秦汉长城3680公里,明代长城8851.8公里,金代长城4010公里,

各代长城及各省占比

其中明长城建筑水准集前代之大成,从洪武至万历年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其主线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在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还出现多处分支,东部地区明长城以石砌包砖、黄土包砖或石砌为主,以大同到山海关的明长城质量最高,保存最好,大同以西的则多为夯土构筑,其建筑之宏伟、工程之浩大、防御之完备,空前绝后,世所罕见,现存墙壕5209段、关堡1272座,保存相对比较完整,形制类型丰富,其中以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和后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最为功勋卓著。明长城由东往西依次设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统称为“九边重镇”,从长度论内蒙古长城居首位,占31.5%,河北占近19%,居第2位,甘肃、辽宁、陕西分列3、4、5位。

明长城示意图

现存墙壕5209段、关堡1272座,保存相对比较完整,形制类型丰富,其中以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和后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最为功勋卓著。明长城由东往西依次设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统称为“九边重镇”,从长度论内蒙古长城居首位,占31.5%,河北占近19%,居第2位,甘肃、辽宁、陕西分列3、4、5位。长城一般由城墙、敌楼、关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城墙一般以条石为基,外包砖墙,高10米宽5米,顶部外侧垛口、内侧女墙,每250至500米建敌台,每500至1000米筑敌楼,

图中红圈处为九边重镇

山口、峡谷处设关建城,三者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关城,基本上每座关城都可成为一个独立的景区,2019年中国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于 2025年完成。我是一个“长城控”,对长城怀有特殊感情,大部分的长城景区都已游过,也许有人会说长城看上去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别,实际上各地长城千姿百态,各有看点,不要说走势、曲折均不相同,即使是敌楼也没有一座是完全一样的,本文由东往西谈谈各段长城的主要看点,或地理位置独特,或奇异设计绝妙,有些甚至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孤例。

明长城
明长城
明长城
明长城

                                                                                  辽宁、河北篇

         【虎山长城 —濒临国界、长城之首】:虎山位于辽宁丹东市鸭绿江畔,面积4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虎山长城位于鸭绿江西北岸,是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与对岸的“朝鲜八景”之一的统军亭隔江相望。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其长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曾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山海关,其实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考古部门在此发掘考古,发现虎山南北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过罗哲文等一大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最终认定为万里长城东端起点,教科书中的传统说法得以改写。

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

人们现在看到的虎山长城,是1992年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起来的,依山就势,蜿蜒向北,长度为1250米,有过街城楼、烽火台、敌台、战台、马面等12景,基本恢复了当年明长城之首的壮观气势,虽然修复的虎山长城不是明代原物,规模与北京长城也不可比,但长城的走势、敌楼的位置均与历史相吻合,主要包括长城墙体、马面、烽火台等,游览虎山长城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一是位于两国边境、中朝界河,万里长城仅有此处濒临国界,在此放眼远眺,两国原野、村舍尽收眼底,低矮的建筑依稀可见,鸭绿江在阳光下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不远处婉延而过;二是位于长城之首、东端尽头,虎山顶最高处是长城3号敌楼,为万里长城的第一座敌楼,山下江边的帮山台就是号称“万里长城第一步”的1号墩台。

江对岸是朝鲜
3号敌楼 —万里长城第一楼
图中上部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帮山台

【九门口 —唯一水上长城、围城、隧道、一片石】:位于辽宁绥中县南部的九门口长城,因交通不便去过的人恐怕不多,其看点是水上长城的独特设计。九门口是明长城重要关隘,明代以前称为“一片石”,地处辽宁与河北交界,距山海关仅15公里,在长城防线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地处关内外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京东首关”,明朝以前这里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关口,修筑长城后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闯关东早期山海关封锁甚严,很多人便是由此出关。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修山海关时建此长城,现为1989年修复,

九门口水上长城
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

由长城城墙和内城及水上过河桥构成,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其建筑形式也独具特色,万里长城一般是遇山不断遇水断,但在这里形成中国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在百余米的九江河床上,铺就7千平方的过水条石,石与石间用铁水浇铸形成规整牢固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在厚一米有余的砌石下面,

石铺河床
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水上长城

还有为加固地基而打入砂砾层中长达2米的柞木桩,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在河上筑有9座泄水城门,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一座水上城桥,将两端上山长城连成一体,顶部平坦开阔,宽度是城墙的数倍,九江河水从城下的9道水门穿流而过,关口也因此得名九门口,长城沿线的水关基本上都是这样设计,但具有9个拱券门的水关是独一无二的。过河桥东西两端各有一深井似的围城,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增建,底部有7个券洞,与桥上形成交叉火力,这种结构在长城关隘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九门口水上长城
九门口水上长城
东西两端有围城
俯看围城

此外还在长城下面山体中开掘一条隧道,不经九门城关可直通关外,全长1027米,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中军室、粮库、伙房、兵器室等,并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可驻扎约2000人,是万里长城唯一隧道,既可屯兵又可发兵至攻城之敌后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分兵奔袭山海关前先占九门口,吴三桂所引多尔滚清军在关外久攻不下,后通过原明代守城军士探到隧道位置,遂派兵由暗道直扑城内,形成内外夹击之势,终使李自成大顺军败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片石大战”。

九门口长城隧道
九门口长城隧道

       【山海关—老龙头、最大关城、长城第一匾】:河北省四面环抱北京,历来是首都的地理屏障,其东、北、西部均筑有长城,是长城途经距离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境内长城遗存达2000多公里。说起长城沿线名关,应首推河北山海关,自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在此筑城建关起,这里就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山海关长城包括老龙头、关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等,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老龙头、角山长城距关城都仅有几公里,但现在却被分割成3个景区

山海关全景图

老龙头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渤海之滨,距山海关城南5公里,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这里修筑了高3 丈的入海石城,呈半岛状伸入渤海之中,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过去被长期误认为明长城的东部起点。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失去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这里成为皇帝到沈阳祭祖的必经之路,康熙、乾隆等5个皇帝多次到此一游。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作为清代海防前哨的老龙头毁于战火。从1985年开始,邓小平同志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历时八年经过四期工程,终于使老龙头再现昔日雄姿。

老龙头
老龙头

明朝前后用了长达263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的防御体系,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山海关的关城是山海关长城的中心,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周长约4.7公里,城高14米,厚7米,其中东墙为长城主线,在箭楼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5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1000多米长的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主关城有4座主要城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关城四门之外筑有瓮城,偏侧开门,形成重城并护之势,

山海关城示意图

外层还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总占地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为万里长城上最大的关城,城外还有宽15米、深7.5米的护城河,左右两侧建有北翼城和南翼城,并在海边一前一后修筑威海城和宁海城,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军事城防体系,但现在关城大多与市区建筑融为一体,仅东门成为旅游景区,大多数人一般只游东门箭楼,再加两侧的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我们从右侧侧面的马道斜坡登上箭楼,墙宽7米,平坦宽敞,在此看箭楼其实并不高大,仅有两层,高13米,宽20米,深11米,重檐九脊布瓦顶,

山海关东门
山海关东门城楼
牧营楼
临闾楼
靖边楼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关”巨匾,5个正楷大字笔力凝重,苍劲雄浑,但无落款也无时间,据说为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萧显所书,但此匾并非原物,而是1920年的仿制品。这个进士似乎并不知名,另有题字者为严嵩的说法,但抗战中已被日军掳走,“第”字的写法也不同,所以题匾人究竟是谁还有待研究,此外“第”字为何写成草字头,是笔误还是明代竹、草头通用?为何匾上仅有5字,无落款也无时间?围绕此匾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都挂“天下第一”匾,到底谁才是第一?这个问题要在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判断

“天下第一关”匾

明代之前外敌主要来自西北,故雁门关为天下九塞之首,所以被称为“中华第一关”;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最西边,是中原王朝的西大门,内城周长2.8公里,为长城西段规模最大的关隘,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为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民间所谓关内关外和闯关东的“关”字均指的是此关,

山海关东门城楼

明朝外敌主要来自东北,而山海关是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也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历经洪武、成化、嘉庆、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明宣德年间还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200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所以称之为“天下第一关”也理所应当。虽然长城第一关各有说法,但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匾长6米、宽1.5米,应是万里长城第一匾。

兵部分司署
兵部分司署

         【金山岭长城 —大小金山楼、障墙、文字砖】: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滦平县境内,其南侧就是北京密云区的地界,由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主持修建,宋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蓟镇总兵戚继光续建,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原始明长城,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其高耸的敌楼和独有的障墙、文字砖最为人称道,后二者誉为“三绝”。敌楼由原本的烽火台进行改建而来,是长城上常见的楼台式军事建筑设施,明代以前长城敌台都是实心,戚继光驻守蓟镇后,守城士兵风餐露宿,无所遮蔽,边墙上也没有储存武器、弹药的地方,敌兵突袭势必难以抵御,于是戚继光根据实战经验,在蓟镇长城首创中空、四面开窗的空心敌楼,不仅可供城士兵遮风避雨、休息生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敌骑“乘高四射,守卒难立”的被动挨打局面

金山岭长城示意图
大金山楼

蓟镇长城沿线共建造了1799座空心敌楼,多数修建于长城城墙上或突出于城墙外侧,间距在数十至数百米不等,多为方形或长方形,边长在8—10米之间,最大者边长超过30米。敌楼由下、中、上3部分组成,上部多为平顶,用于站岗值守,中部为砖砌空心楼体,建有楼橹(又称铺房),供守城士兵居住,下部可藏兵储粮,为条石垒砌的基座,其作用不仅是战台,而且是小型城堡,比普通墩台更加坚固实用,用于驻守士兵、存放粮秣和武器,可避风雨、严寒、酷暑,易守难攻。金山岭长城全长约10公里,有22座敌楼,其中东段的大、小金山楼为其地标,也是我所见过的最壮观敌楼,两楼均比一般敌楼高大雄伟,其中大金山楼长13 米,宽8 米,高达10.8 米,小金山楼外形与大金山楼相似,二者的独特之处是人字形尖顶,与其他平顶敌楼形成鲜明的对照,被誉为长城最美敌楼

大小金山楼

据说大、小金山楼均为3千江浙士兵修筑,故以镇江的大、小金山命名,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从大金山楼向东就会看到,长城上横筑着几排半隔断的矮墙,随地势层层上升,这在其他长城从未见过,这就是障墙,被誉为守城士兵的盾牌,短墙高2米,可供士兵据守,宽度为1.5米,占长城宽度的三分之二,障墙上设有射击孔和望孔,敌兵一旦登上长城,守军士兵可凭借障墙做掩护,层层据守,节节抵抗,最后撤到制高点或敌楼内兵。如果从制高点或敌楼内向敌兵发起反攻,也可以凭借障墙做掩护,一边射击敌人,一边步步前进。长城障墙是金山岭长城独有的防御设施,据说也是戚继光发明的,金山岭有多处障墙,多设置在楼前陡坡上。

障墙
障墙

除层层上升的障墙外,文字砖也是金山岭长城三绝之一,长城上的文字砖虽然并不罕见,但整体用文字砖建造的敌楼和城墙,却只出现在金山岭长城上,万里长城在其他段从没有发现过有这么多文字砖,其中将军楼以及与其左右相连的500米墙体全部用文字砖砌成,小狐顶楼至大狐顶楼500米多墙体70%用文字砖砌成,文字砖上记载着烧制年代和部队番号,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万历六年振虏骑兵营造”、“万历七年德州营造”等字样。为了确保长城的建造质量,当年制砖时要求将部队的名称和年代刻在砖坯上,同时也可以佐证金山岭这段长城的兵力部署,当时动用了从山东、宁夏、江西、河北等地调来的各兵种、各路部队,因此,这些文字砖相比于无字砖,更具有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文字砖
文字砖
文字砖
文字砖

【紫荆关长城 —五城九门、层层设防、春天山花浪漫】: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此关始设于战国时期,为“天下九塞”之一,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最古老的几座千年古关之一,秦以前称上谷关,东汉时为五阮关,宋代名金坡关,元、明时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紫荆关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连黄土岭,北临拒马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扼守“太行八陉”第七陉的蒲阴陉,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长城内三关,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北方草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长城

居庸关虽然是捍卫北京的北大门,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代名臣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历史上在紫荆关曾发生过130多次战争,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最为著名的例子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率兵攻打居庸关,

紫荆关主城
紫荆关主城

因金兵凭险据守致其久攻不克,遂分兵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再北上夹攻居庸关得手,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加强对蒙古的防备,更是大兴土木重筑新关城,此后历经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5代,均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扩建,最终形成大城嵌小城的一整套完备军事防御体系,城池高深,层层设防,壁垒森严,为长城关隘建筑所罕见。

紫荆关
紫荆关

紫荆关由5个大小不等的城圈组成,关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设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其中最北部的主城位于拒马河南岸,对岸还有4座小城环抱于主城外,分别是小金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个部分,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由巨形条石砌成城墙,东城为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中间是南北要道,从山上到山下设5道门,其中北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门额两层,下层为“紫荆关”、上层为“河山带砺”,皆明万历年书刻。

紫荆关5城分布图
紫荆关主城门额

南门又称三重门,但坐东朝南,门券上嵌有“紫塞金城”4字,南门外为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其西侧还有一座较小的水门,主要作用是雨季过水,二重门外是南天门,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关门外是通向山下的十八盘,全程10公里,纵深2.5公里余,均系羊肠路,最后一道关门位于坡下村的峡谷中,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3字,但现在仅存主城和山上残余长城,其余5座小城大都不存了,虽然号称为长城九大名关之一,历史地位极为重要,但这里已被公路分割,除当地人登城健身外,几乎见不到一个外地游客,这里没有商业开发,也不收费,我去时正值阳春三月,岭上杏花如雪,漫山遍野。

紫荆关南门
紫荆关南门门额
山花浪漫
山花浪漫
山花浪漫

【大境门长城 —先小后大、唯一称“门”的关口、顺治题名】: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也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座边境城市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张家口距北京193公里,古时为拱卫京畿、屏蔽中原的重要门户,其北部为水草丰美、碧野万里的坝上草原,历来是匈奴、突厥的世居地,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也在此地交汇、踫撞、融合,历史上这里曾先后发生过50多场战役,留下200多处古战场、古要塞、古城堡和军府遗址,

大境门
大境门

从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黄帝、炎帝阪泉之战,到成吉思汗大败金兵的野狐岭之战,再到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变。过去这里是一座边境城市,也是长城最多、时代跨度最大的地区,各代长城长达1476公里,烽火台1千多个,是全国保存长城最多的地级市,故有“长城博物馆”的美称。秦统一中国后将燕、赵长城相连接,长约250里,当地群众俗称“二道边”。金代时为防蒙族侵扰修筑了长1500公里界壕,张家口段落属于金界壕的南线,在地群众俗称“三道边”,但现在这些长城大多散迹于荒野无法游览,今天在张家口所看到的长城多为明代修筑。

大境门
大境门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北郊,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徐达在北魏长城的基础上修建城墙,在张家口始设关口,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万里长城4大关口之一。一般游客到此只关注中间的正大门,其实东侧百米处还有一个小门,门上文字为“西境门”,也称小境门,比大境门早73年,但仅高2.6米、宽1.6米,不及后者十分之一,仅容一人通过,据说是当年北方进出张家口的唯一人员通道,也许是过于狭小,不能过车过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流通需要,后来才有了大境门,从门的大小可以反映当年逐步对外开放的过程。

大境门
西境门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为方便蒙汉的交通和贸易,在此段长城扒开一道口子建起大境门,长城的关隘大都以“关”、“口”称谓,此地是唯一一个被称做“门”的关口,这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进深13米、高12米、宽9米,创下长城关门之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门额上方匾额有“大好河山”4个颜体大字,为1927年时任察哈尔省都统高维岳所书,下方的“大境门”3个小字,为清顺治皇帝6岁时所题,万里长城关口虽多,但由明清皇帝亲自题写关名的可能绝无仅有,只此一处。

大境门
顺治题名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奇妙长城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