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
沂水长,
军民心向共产党,
心向共产党。
红心迎朝阳,
迎朝阳。
炉中火,
放红光,
我为亲人熬鸡汤。
续一把蒙山柴,
炉火更旺;
添一瓢沂河水,
情深谊长。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为人民求解放,
重返前方,啊,
重返前方。
------
是的,时常萦绕在耳边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我为亲人熬鸡汤》,就是电影《沂蒙颂》的主题歌。沂蒙颂、电影《红嫂》的故事,是解放战争中真实发生在鲁西南的沂蒙山区的。随着硝烟的逐渐远去,忙碌的你是否已经忘却了这段历史?
初夏,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谒经典发生地,用镜头去探访这座石头山村----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
提到沂南,可能大家一脸的茫然,为什么?可能沂南的知名度太低了,那就先科普一下伟大的沂南吧:
沂南县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区中部,地貌分区特征比较明显,自西而东依次为低山区、平原、丘陵。山间沟壑纵横,山下有小块平地,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属于山东省临沂市。
沂南县境内有"三高一铁"(京沪高速公路、日兰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和胶新铁路)及两条国道、三条省道,交通便利;距临沂机场30公里,距日照港80公里,现在的交通优势明显。
沂南历史文化悠久, 人才精英辈出,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就出生在沂南。近年,沂南还据此新建了《诸葛亮文化旅游区 》,总归是些攀龙附凤的事情了。
沂南县是革命老区。1939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中共南沂蒙县委。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主政权就诞生在沂南,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等都曾在沂南战斗和工作过。同时,沂南还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马牧池乡,位于沂南县的西北部,处于沂蒙山区的核心地带,距沂南县城约23公里。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党政机关的大本营,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当时有"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马牧池乡常山村)"之说。
这里也曾涌现出明德英、王换于等模范人物,成为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常山村也被誉为 "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
据介绍,2007年,30集电视连续剧《沂蒙》在常山村拍摄。这部广受关注的"红色"电视剧,也把常山村展示在了人们面前。常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让人们开始认识这个藏在深山中、
不太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着残破的老石屋、古朴的石板巷的小村庄。
为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当地政府将常山村及相邻村庄的村民,
整体搬迁出
来,异地安置,而将整个村庄,用来搞红色宣传、影视拍摄、观光旅游。革命老区的百姓,这一次又为宣传革命,奉献出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从此,常山村就不仅仅是一个存活数百年、传统意义上的的小山村了。
村头的八路军大食堂,是由村民的民房改建的,曾经开过银行,现在是沂蒙影视城游客和剧组人员住宿的地方。
原汁原味的沂蒙山区民居,一切以山、石为建材,房门口的地,即是稍经平整的山,门口的照片提示此处是电影中的剧照。
看似比较好的一处房子,在当时是是一个指挥所
就地取材,凿石而建的民宅,扎根在石缝的生命力旺盛的树木。
接近统一的传统式样,仍然是以前的样子,土皮内的墙砖也是石头。
进入村内,牌坊应该是拍电影或电视剧时立的吧?
下图的碉楼,出现在好多多影视剧中,像是《红高粱》《大秧歌》等等,你见过吧?建筑的下部颇有沧桑感,但上部呢?像是后摞上去的,是因为原有的建筑因战火损坏后重建还是新建的,不得而知。
电视剧《红高粱》中的单家大院,房子和碉楼用的是在这里少见的大青砖,足见当时房子所有人的富足。你去高密市游览红高粱影视基地时,会看到一模一样的仿建品。
生命力顽强的古槐,真实地生长了数百年,见证着社会的更迭变迁。后面是戏台,不只是地主老财看戏的地方,也是八路军宣传抗战、动员百姓的地方。
斑驳破损的大门,又经历了什么?
在村口见到的“马牧池”石碑,不知什么时候立的,更不明白马牧池的石碑怎么立在了常山村。石碑旁边像是建了一个土地庙吧?没有细看,里面不知是个什么扮相的人物,当然,看来是哪部影视剧需要的吧,如此风马牛,我还是悟性太差,不善于理解吧?
在常山村,能触动心灵的不仅是原生态的古村落风貌。这里的一草一木,
都饱含着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常山村的石头屋,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
见证过沂蒙人民奋勇支前、英勇参战的英雄故事,更见证了沂蒙军民的鱼水之情。
小山村的中南部,即是一系列的红色宣传,有沂蒙母亲、红嫂纪念馆、革命英雄事迹展示馆、将帅纪念馆、领导题词碑林等,是红色教育基地的中心。
紧跟时代步伐,弘扬主旋律,习近平题词: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只可惜,好多的共产党人还是把它丢了。)
这首《跟着共产党走》,不知道还有几人会唱?
红嫂纪念馆
再听一听 “红嫂”明德英的故事
,感受一下当年沂蒙人民“最后一把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宽广胸怀吧。
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后来嫁到了马牧池乡横河
村。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行动,从
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
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地救下,
为他包扎伤口。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
克。在周围没有
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
夫
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
1943年,她又从日军
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
1961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
的真实事例,创作出了短篇小说
《红嫂》,并将该故事编入京剧《红嫂》和舞剧《沂蒙
颂》。1964年,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时,观看演
出的毛泽东、朱德感动得数次落泪。毛泽东指示,《红嫂》这出戏反映军民鱼
水情,演得很好,要搬上银幕拍成电影,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
从此以后"红嫂"更加闻名天下,
而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原国防
部部长迟浩田,在看望明德英时,欣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领导人题词的碑林
添加图片描述
当然,还有,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架起人体“火线桥”、“卖女换米”的方兰亭、一心救伤员的祖秀莲,等等等等,数不胜数,这是一个英雄的妇女群体,从过去到现在,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人们,不断奉献。将来呢?精神的传承是最最重要的。
革命战争中,沂蒙妇女能顶半边天,也同时涌现出了大批的民兵英雄、支前模范,在这个红色教育基地,你都会了解到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的。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现在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借助常山村而新建的影视剧部分场景,整体展现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建筑风貌,看似还在不断加建完善之中。
这个场景很熟悉吧?可惜是泡沫的
现场表演的情景剧,大部分都是观众参演的,什么时候你也参与进来?
历史,不能忘记;历史,不容忘记。在这个繁杂浮躁而又纷纷扰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鱼肉铜臭而又冠冕堂皇的社会,我们是否可以静下心来,行走在马牧池的幽深小巷,遥想着当年的隆隆炮声,感念着先辈们的英雄故事,来一次心灵和人生的洗礼呢?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六周年。
本文完成于2017年6月30日,首发于携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