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Honeymoon in London (Part One)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发表于 2001-10-31 12:25

“ 去 伦敦? 太好了!”这又惊又喜的叫嚷是老公宣布我们的蜜月地点(其实是蜜周)时我的反应。而直到现在-返回上海已有月余,这个令人难忘的城市仍常常出现在我的遐思里、美梦中,使得我无法不落笔写下这些记录性的文字,在回忆中重温那几天的美妙旅程。 引 子 在 浦东机场出发的那天早晨就预示着这将是一个幸运的快乐之旅,手持公务仓机票的我们被免费Up-grade到了头等的位置(本人一向运气奇佳-曾有在泰国普吉的喜来登酒店由标准间免费升级入住湖景别墅的记录)。一路上香槟奶酪吃吃喝喝,看电影、打游戏玩玩睡睡,不亦乐乎。到了Heathrow(希斯罗)机场排队过关的时候,我委实吃了一惊。因为英国和欧盟国家旅客有专用通道过关,其他国家的旅客是在一起排队等候的。一下子见到这么多的非洲、印度、阿拉伯、南美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各国女人的民族风打扮,真真让我开了眼界,在别的国家别的机场可没见过。好在人虽然多但次序井然(这里要提一句,有两个不谙英语的中国籍女孩向我们问清了是这里排队后竟然夹塞儿插到头里去了,真有些丢人),很快就过了关。来接机的出租车司机已等候了近两个小时,但是他挺有风度地对此事只字不提,只是热心细致地介绍一路经过的有特色的建筑、名胜或住宅区,颇让我们过意不去。 第一天的见闻实录 这天我们起了个大早,由于所住的Jurys Clifton酒店在Welbeck Street, 步行数分钟即可到达 牛津街(Oxford Street)。八点不到我们已经买好了地铁Zone1&2一日通票,准备开始我们的蜜月游程。清晨的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不少,鸽子也咕咕地走动个不停,我爱煞那各种颜色的老爷出租车,红色的神气、黑色的气派、黄色的耀眼、粉色的趣致,照相机立即咔嚓咔嚓地开动起来。进了地铁站,发现伦敦的地铁竟如此错综复杂,Bakerloo,Central, Circle,District, Jubilee, Piccadilly, Northern, Victoria, Waterloo & City等等, 十几条地下线路穿梭于伦敦的十个区域。尽管路线发达,标识却清楚异常,即便初次到埠的我也觉得十分方便。每个有转弯或是分叉入口都有明显的指示牌,我终于想起: 港的地铁十足十就是它的翻版(虽然规模只有它的三或四分之一),难怪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敏寺地区,一出地铁站就被眼前的景色怔住了。 泰晤士河畔,国会大厦(House of Parliament)、大笨钟(Big Ben)和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优雅而骄傲地矗立在那里,万分精致但又带着无尽的沧桑。从观光手册上得知国会大厦其实是伦敦最新建的宫殿。1834年的一场大火烧掉了整座原有的西敏宫,之后花了12年的时间才重建成现在的规模,改名为国会大厦后更成为伦敦的政治中心、国会议员的会场。现在它无疑是Whitehall大道乃至伦敦最醒目的建筑,哥特式的建筑群壮丽中带有古典风韵,和身旁的大笨钟、双塔耸立的西敏寺一起更显得气势磅礴。尽管事先在所有可以查到的资料上见过很多遍那令人赞叹的壮观,还是无法与眼前所见到的真实建筑相比。正当尽情欣赏之时,耳边忽然传来了大笨钟“当-当-当-”的报时声-八点了。环顾四周建筑,大多为市政机构或律师行、会计事务所之类,但是那些办公场所与楼宇的风格亦与原来的古典风格配衬到极点,绝无一处让人觉得突兀或不和谐。伦敦之旅给我们印象至深的是这座城市经典完美的独特气质,而我们误打误撞的首选-伦敦最高权力的所在地-西敏寺地区确是它的代表。在大笨钟的对岸和它遥遥相望的是 伦敦眼和以前的市政厅。London Eye的造型好似游乐场中的大风车。每个 挂着的“眼睛”可容纳数十个游客,升至顶端高度达四百五十英尺,尽可一览伦敦全景。 自西敏寺往西缓缓步行,不由得让人赞叹这座城市的绿意盎然。一路上可经过 Green Park 和 St. James Park两座公园。漂亮的林荫道一面是公园同道路之间毫无阻隔的大片大片美丽工整的绿草地,一面是座座各具特色又风格统一的欧式建筑,细心的英国人在马路旁铺设了一米多的沙地路供马匹行走,深黄色的砂砾又为眼前流动的美景增添了一份色彩。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各色老爷Cab、最新款的敞蓬BMW或MG跑车、慢跑着的运动者、悠闲漫步的行人,不由得让我们再次放慢了脚步。终于, 白金汉宫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门前屹立着的有维多利亚女王镀金雕像的纪念碑,据说顶端的金色天使寓含着重现维多利亚时期辉煌的愿望。登上台阶可以看到四面大气磅礴的描金花园铁门和五彩的花圃众星捧月似地围绕着那座规模雄伟的三层长方形宫殿。可能是因为尚在使用的缘故,白金汉宫不象别的皇宫那样给人有宫闱森严的冰冷感觉,守候在宫门的卫兵也象是对公众开放的游览项目之一。事实上,每天的换岗仪式确实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而每年的六月至九月,女王甚至开放了部分宫中的卧室用于吸引游客,当然入住一晚的价格不菲,听说吸引了不少名流巨贾争作一回“皇室成员”呢。而女王用这部分的收入来对宫殿进行修缮与保养,以免过多使用纳税人的金钱。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中探春提出的“以园养园”的法子。看来治国之策姑且不论,这“治家之道”倒是中外大同的。 离开白金汉宫,往北走数分钟即可到达 海德公园。自小就得知这里的演讲角- Speak Corner,如此名胜自然不能不看。然而到了它跟前,才发现那座青铜像前空无一人,雕塑亦无任何出众之处,和想象中大不相同。到底不甘心,在它跟前留了影,可心中总有些嘀咕:难道时代变了,它已属“OUT”一族?倒是相距数十米的玫瑰园给了我意外之喜。这园中之园小巧精致,除玫瑰外又种了许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阳光下,几个造型古朴的喷泉和油漆几乎脱落尽的木椅让我有置身于十八世纪小说中的感觉。随意找了张椅子坐下,几只聪明的鸽子立刻轻巧地飞到我们的身边,文雅地啄食着我们手中热狗落下的面包屑。“如果每个有阳光的下午,都能在这园子里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又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坐,那有多惬意啊”。一向笑我过度浪漫的老公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文艺腔的感叹。“惬意够了吗? 我们去 国家美术馆吧。时间就是金钱啊!”吃完了热狗的我起身拍了拍手,用他一贯使用的很实际的口吻作了回答。哈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座落于Trafalgar Square( 特拉法加广场)对面的国家美术馆真是艺术爱好者的一大天堂(另一大天堂是Tate Gallery -泰特美术馆,现代艺术精品云集,POP普普艺术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像即在其中,本篇不再专门介绍),共分东、西、南、北四翼。这里有拉斐尔、提香、鲍蒂昔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莫奈、凡高、鲁本斯、塞尚等人的作品。可是如果要看全必须跑遍全馆,因为它是按照作品的年份排序分布在四翼的。我很开心地找到了目标-小汉斯·霍尔拜因的<>,这副画的前下端画有一个大大扭曲变形的头骨。瞧,作者拿自己的名字开了一个玩笑,他名叫Holbein, 所以签名就画成Hollowbone,这股子调皮劲儿正对我的胃口。不过要说我最欣赏的名画还是扬·凡·爱克(Van Eyck , Jan)的<>。作者居然在画中所绘人物身后的镜子里清楚地画出了正为新郎、新娘作肖像的自己,且不论西方艺术史上的价值如何,光是这别处心裁的细节安排、完美绝伦的技法就让人叹为观止。 出了美术馆已是傍晚时分,身边的“识途老马”提出了这天最最奢侈的建议:去Soho喝一杯然后找个好地方晚饭吧。“好主意!”饥肠辘辘地我连忙附和(要知道为了节约时间和花费,那个热狗就算是咱俩的午餐了)。于是俩人兴致勃勃地直奔 苏豪区而去,没想到半路见到的一个牌坊让我停住了脚步。“伦敦华埠,恭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这是 唐人街!”我念着牌坊和悬挂着的横幅上的文字突然醒悟。听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唐人街了,路旁大多是挂着烧腊味的 广东餐馆,酒吧当然也不少。街上甚至有两个汉白玉的石狮子,又有很多兼卖港版书籍、音像制品与运程吉祥物的小店铺。尽管这条有些潮湿而且肮脏的街道让我略觉失望,但周围举目所及的英国人却都带着深感兴趣的猎奇神情-也许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味吧。这个小小的插曲打消了我先喝一杯再去中餐馆晚饭的念头,终于在Brewer Street 转角一家名叫 “TOPO GIGIO”的意大利餐厅坐了下来。店里的服务生是异常热情的意大利人,很快就和我们熟络起来。在他的推荐下,我们要了他们的特色牛排、蔬菜汤、通心粉,当然还有我的至-Tiramisu。趁着上菜的当口,我细细打量了一下四周的布置。店堂分前后两部分,座位不少分布甚密。我们所坐的沙发位背后的墙上满是各种牌子有年头的红酒,颇投英国人所好。灯光不太亮,隔两三个桌子便不能看清其他食客的容貌,所以每桌的空间虽然不大却有自成一国的味道。四周靠墙的木柜上放置了许多的装饰品,烛台、瓷器、木刻雕像,多而不乱,另有一功。最具特色的是天花板上特意做出许多根房梁,上面贴满了各个国家各种面值的纸钞,我顿时后悔身边没有带人民币,因为找遍所有的梁柱都没看见我们熟悉的图案。菜不一会儿就陆陆续续地上来了,味道果然一个“好”字。汤浓香美味、牛排火候恰当、通心粉用料地道。Tiramisu更是迄今为止所尝到的最佳甜品,那难以描述的出色口感与味道令身为甜食老饕的我自走出餐馆的一刻起便开始不住地怀念。 第二天见闻实录 相对于第一天精彩但劳累的旅程,我们第二天的安排显得更从容些。由于 大英博物馆和蜡像馆都要上午10点左右开放,我们决定先去 圣保罗大教堂。九点钟到达的我们显然还是第一批的游客,在支付了参观的费用后,我发现在整个免费供游客选择的导游手册书架上,除了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欧洲文字版本除外,供亚洲游客使用的赫然只有日文这一种。当我们最终无奈地选择了英文版本后,那位和蔼的售票小姐好心地提醒我们有日文的(她以为我们是日本人)。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她很诚恳地为缺乏中文版本的导游手册向我们致歉。但是这实在让我心里有些不好受,占世界人口使用最大比例的中文为什么没有一席之地呢?好在手中关于圣保罗大教堂详尽的介绍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三高教堂,1666年的一场大火将原有的哥特式建筑毁于一旦。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教堂由英国著名的建筑师Christopher Wren爵士设计并营建的。我觉得它现在的圆形屋顶更趋于华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布满室内屋顶壁画是如此金碧辉煌、精美绝伦,我象雨果所著<>中的男主人公于苏斯一样对其有着浓烈的好感。据说整个重建工程自1675年开始直至1710年完工,共花费了75万英镑和雷恩爵士整整45年的心血。81岁的他在1722年与世长辞时被安葬在大教堂的唱诗台下。作为留名青史的人物,很难用几个词来概括雷恩爵士的功绩:数学家、天文学家、建筑师、行政官、皇家科学院主席……难怪教堂内的墓志铭上写着:如果你想看纪念碑,那就看看四周吧!确实,他重建的圣保罗大教堂是伟大的建筑艺术杰作,更是伦敦乃至英国的象征,难怪1981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礼都选择在这里举行呢。 怀着对雷恩爵士的无限崇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圣保罗大教堂后,我们径直去了大英博物馆。位于Russell 广场附近的大英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但成立于1759年的British Museum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博物馆。单从外表来看,它类似岩石色的米色古罗马式立柱颇显气魄,十分雄伟。由于它是全年免费对公众开放,我们在入内时同其他游客一样自愿在募捐箱内投掷了几枚英镑,看来英国人是深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的。入得其中,我们开始领略到这座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博物馆风采了。内部举目所及皆为灰米色的流线型设计,光线充足而柔和,更显得布局宽敞。由于藏品丰富(如欲参观完全需时一周)而时间有限,我们最终只挑选了自己最有兴趣的埃及文物馆和东方文物馆。埃及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室之一,陈列数量达7万余件,木乃伊数量亦为全球博物馆之最。原本以为长期阅读国家地理杂志且对各个时期文物深感兴趣的我能乘此机会大饱眼福,没曾想如此近距离地细致观察完整的木乃伊,还真让我觉得有些毛骨悚然。倒是东方馆中的文物让我看得津津有味,且不论东亚、中亚的木雕或石刻佛像以及日本的文物有多珍贵,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才真让人拍案叫绝。原本爱瓷器的我完全被中国区的那些展品所吸引。看着康熙、乾隆、雍正年代的各款釉里红、粉彩、青花瓷精品,心花怒放之余不由得对英国产生了一丝恨意。这可全是曾经显赫一时的所谓日不落帝国在清朝时从中国斥夺来的宝物啊,那套康熙年间的各式鼻烟壶,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都未必能找到了。这些珍宝如果也能象香港一样归还给我们的国家该有多好呢 ! 但是不一会儿,其他各国游客的络绎不绝的赞叹声和此起彼伏的闪光灯让我的气渐渐消了。毕竟这是全世界都珍惜的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艺术结晶,辗转流离到了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内,受到妥善的保存并无偿地展示给世人,也算是英国人的一种将功补过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权且只能用“地球村”的概念来说服自己了。 在大英博物馆的茶座上匆匆吃完三明治后,我们向下一个目标-举世闻名的Madame Tussaud’s 杜莎夫人蜡像馆出发了。到达的时候已是下午一点左右,门口居然有许多人排队,在别的景点我可没见过这个架式。12英磅每人单看蜡像(另设太空馆)的价格,也是整个伦敦行中最昂贵的门票了。蜡像确实做的极为精致,皮尔斯·布鲁斯南显然是每个游客的心头好,只有和他的蜡像摄影是需要另外付费的。而成龙、哈里森·伏特、猫王、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以及娜奥米·坎贝尔、史泰龙、迈克杰克逊等众多的明星人物都静静地分布在整个大厅派对的各个角落,以各种最具性格的站姿等待着游客们的闪光灯。我很快就和自己喜欢的布莱德·皮特以及休·格兰合了影,又找到了偶像希区柯克,忙的不亦乐乎。我那“势利”的老公在各国首脑人物中突然看到了我们的江主席,万分欣喜地让我拍了一张“获首长接见”的照片预备回去唬唬他那个身为共产党员的老爸。心满意足之余,他竟然向问讯台边的蜡像服务员问起话来,惹得问讯台里的真人服务人员和我笑个不停。整个展馆中最出色的要数戴安娜的蜡像,金发碧眼的她温婉而略带忧郁地望着你。游客们纷纷拿起照相机拍摄照片,却鲜有人和她一起留影的。倾国倾城的美女却有如此不幸的命运,委实令人扼腕叹息。 走出蜡像馆发现不过下午3点钟,于是立即决定不辜负难得的好天气,去 伦敦塔一游并坐船浏览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地铁搭至Tower Hill下车,走上地面即可看到对面厚实城墙中塔楼林立的城堡-伦敦塔到了。作为伦敦的必游之地之一,伦敦塔建于11世纪初,实际上是由经历了九百年不断加建修茸的十几座堡垒交错而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的它,分别担当过城堡、王宫、宝库、火药库、铸币厂、法院、档案馆甚至于监狱的角色。在九月阳光的照耀下,原本微呈暗黄色的古堡仿佛闪耀着一层金色的光芒。里面的塔楼众多,以“血塔”和“叛徒之门”(最近有以此为名的电脑游戏软件面世呢)二处最为出名。从网上查得的资料中得知:在这古堡中曾经当权得势后又失宠丧生的王侯嫔妃不计其数:亨利四世被堂弟爱德华四世囚禁在这里的地牢中后被勒死;爱德华四世又把自己的亲兄弟克拉伦斯公爵投入此地监狱并将其淹死在一桶甜酒中;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幼子-爱德华五世及其胞弟理查德被想登王位的叔父在此杀害;亨利八世的第二位皇后安娜·柏琳、第五位皇后凯瑟琳·霍华德也都是在这里被处以死刑。然而现在的伦敦塔内绿草如茵、游人如织,那些恐怖血腥的前朝旧事仿佛如同“哈姆雷特”般具有独特的魅力,使世界各国的游客都争相以一睹这著名古迹为快。其中要数JewelHouse珍宝馆最受青睐,里面陈列着各种有关王室的宝物。如维多利亚女王的皇冠、各位国王使用过的权杖、珠宝以及刀剑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其中尤以权杖上那颗名为“非洲之星”的350卡巨钻最为珍贵,参观的游客们无不看得咂舌惊叹,我亦未能免俗地看得心驰神往起来。 走出伦敦塔步行三五分钟,即到达了泰晤士河畔的Tower Pier,坐每十五分钟一班的观光游船可达西敏寺及格林威治等著名景区。整个游程耗时约为数十分钟,如不介意船上风大且速度较慢,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市容观光选择。我们决定坐至西敏寺,买好票立刻登上了可容纳二百人左右的游船。站在船头,不远处即是著名的 伦敦塔桥,这样近的距离使我得以细细观察。只见高高耸立在河上的两座桥基上分别建有两座主塔,两座主塔上建有白色的屋顶和几个小尖塔,仿佛是两座别致的皇冠。桥身分上下两层,上层供行人通过的悬空人行道的两侧有透明的玻璃窗,下层是供车辆通行的桥面道路。“听说活动桥面以前是为了高桅船经过伦敦时才开启的,现在已很少有高桅船进出伦敦了,所以难得一见桥面开合的盛况”老公不无遗憾地告诉我。可是我并没有这样的奢望,这座美丽的塔桥自小在画册或摄影作品中见过多次,谁能想到会有身临其境一亲芳泽的机会呢?不经意中船启程了,依次缓缓经过London, Southwark, Blackfriars, Waterloo, Hungerford 五座大桥,看着两岸鳞次栉比的建筑:泰特美术馆、圣玛丽医院、莎士比亚剧院、IBM办公大楼、国家剧院、Jubilee花园以及各式水上餐厅和夜总会,这悠闲的四十分钟水路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上岸后已是掌灯时分,我们终于抵挡不住对“家乡味”的思念去了唐人街晚饭,味道不错此地不再赘述,只是上菜的速度实在慢了一些。但是因为门庭若市的关系(这点和上海的餐馆倒有些相像),顾客也只能表示理解啦。 第三天见闻实录 第三天的游程有些特别,是我们完全按自己的兴趣事先在上海就制定好了的时尚购物一日行,如果看我这篇游记的网友中和我一样是具小小的“购物狂”症候,那么拙作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哦。 这天我们于九时出门,坐地铁前往“ 诺丁山”地区。在朱丽亚·罗伯兹和休·格兰的同名电影问世并大获成功之前,Nutting Hill 的 Portebello Market 恐怕绝对算不上是伦敦的名胜,然而现在它无疑是众多游客的必到之处。当我们在街口刚准备向两位正在闲谈的该区居民开口问路时,他们已笑容满面地猜出了我们的问题“ Portebello 市场? 笔直走第一个街口右转再右转,对面的第一条小街就是啦。”如此对答如流,自然是曾多次回答游客询问的结果。走在通往古玩市场的街道上,不难发现这个地区路人稀少,分外宁静,路边尽是一色的英式住宅,以白色居多,十分雅致。突然,对街有一个漂亮的小花园映入眼帘,”“这不就是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夜晚漫步的所在?那个书店一定不远了。”曾在国内温习此张VCD多次的老公终于认出了庐山真面目。不错,走过它之后不久我们即看到了“Portebello Street”的路牌。啊,名不虚传,整条街道两旁尽是各具特色的小巧店铺,其中以古董灯饰、瓷器、银器、木器店居多。这天正是露天市场的营业日。有不少摊主正开始把自己的好东西一样样地摆放出来。我迷上了一面精致的大圆木镜,有些斑驳的金漆仿佛宣告着它的历史。明知不能买下(价格略贵且无法带回上海),我只能依依不舍地摩挲观赏了好久。自得其乐的摊主倒更像是一个收藏家而非生意人,对于你欣赏他的物品显得十二分的欢喜,能不能成交反而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在这条街上来来回回地走了好久,可是仍未找到书店的蓝色木门,终于忍不住向街上的巡警打听个明白。“噢,那就在星巴克的旁边,拍电影时把它漆成了蓝色,现在已恢复旧观,即不是书店也没有蓝色的门”那个黑人小伙笑嘻嘻的回答我们。原来如此。但是我们并不遗憾,这条街道如此可爱而有趣,无怪乎好莱坞选它作为“梦开始的地方”呢。走出古玩市场,在agnes b法国店员的热心指点下,我们很快找到了心仪已久的古董衣饰店VENT和Paul Smith新开设的专卖店。据说,门面毫不张扬的VENT是诸如Tom Ford一众设计大师寻找灵感的宝地,然而生性淡泊的店主开店显然纯为个人兴趣,上午11时 半的营业时间使我们过其门而无法入其中,只能在室外欣赏橱窗内随意堆积的精致衣饰,徒呼荷荷。好在Paul Smith那漂亮的小洋楼式专卖店弥补了我们的失望之情,整座楼房布置出众,清雅绝伦,共分设女装、男装及童装三个层面,另附设度身定做工作室可满足顾客的不同要求。尽管价格远在我辈之消费范围之上,但那独具品位的设计与做工确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店员自然随意的服务更值得称道,即便不买任何东西也丝毫不会影响到离店时她们向你道谢并告别的亲切态度。 在街头咖啡座简单用完午餐后,我们离开了诺丁山,前往购物狂的第二个目标- Harrods (哈罗兹百货)。很久以前就得知这成立于1849年店家占地5英亩(足有2公顷),是伦敦最豪华的百货公司.,而店东即是和戴安娜王妃一起遇难的男友多迪的父亲,这种种传闻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之心。在Knightbridge地铁站下车,抬头即可看见哈罗兹的身影,整整占了大半条街。内里的风格同我们的和平饭店极为相似,考究的深色地板与四壁、老式的豪华铜制螺旋状楼梯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一个世纪之前。尽管价格昂贵,在店里购物的绅士淑女型的本地顾客甚多。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时常拿起相机,拍摄身着苏格兰民族服饰穿梭于商场中的吹管手乐队。商品的布局和我们的百货公司颇为相类,底楼为化妆品、食品、眼镜、手袋、首饰、鞋、瓷器和礼品等;二楼以上皆为各大品牌的衣饰专柜: CHANEL, DOLOCE & GABBANA, HERMES, YOJI YAMAMOTO, ARMANI, KENZO ……时尚杂志上可见的一流品牌这里应有尽有,商品美仑美奂,价格当然不菲。在浏览了所有的商品后,我发现部分饰物的价格和上海相比尚有考虑的余地。在众多出自名家的太阳眼镜中仔细挑选后终于选中了一副Gucci,与上海相差近50%的价格颇让我们心中窃喜,也算为自己的英伦之行降低了成本吧。可是俗语“好事不成双”,我很快发现自己在上海新买的LOEWE手袋比伦敦贵了足足四成,不禁觉得心痛起来。另一值得购买的无疑是化妆品,各大品牌的最新产品皆备,价格和香港相差无几。我欣喜之余,口红香水之类买了不少,反正可以办退税嘛。没曾想去地下一层办退税时让我们顿生感慨,诺大的退税区各国顾客都在相同的服务台办理手续,唯独对日本顾客有专门的咨询台由专人提供日本语服务。骄傲的英国人居然对日本另眼相看,想来还是“孔方兄”的力量吧。 出了哈罗兹,沿着Knightsbridge漫步在这领事馆云集的地区,我们又感受到伦敦矜贵的一面。宽敞整洁的马路两旁皆为气派非凡的四至五层楼宇或酒店,不时可见悬挂着各国的国旗。外观恰似哥特式教堂的国家历史博物馆独踞一方,与另一街口有着巨大圆形屋顶的 科学博物馆遥遥相望,为整个街区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这一区的老爷出租车cab甚多,我们因为脚力不支的关系,也举手招下了一辆。上了车才知道原来这外表古旧的出租车内里空间极大,乘客与司机之间的距离足可以放下三四个人的行李。白发苍苍的司机礼貌而不失幽默,谈笑中很快就把我们送至了目的地Oxford Street。漫步在这条繁华的商业街上,不难发现过往路人的打扮大多尽显英伦崇尚的 Cross Dressing 风格,年轻而时尚。几乎所有的大型百货公司都集中在这里:MARKS & SPENCER、 DICKINS & JONES, HOUSE OF FRASER, LIBERTY, JOHN LEWIS, DEBENHAMS 等等,其中尤以位于邦街地铁站附近的SELFRIDGES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四周矗立罗马柱的外观漂亮气派,与哈罗兹相比,商品的定位更讨年轻消费群的欢心。MIU MIU, ARMANI COLLECTION, DKNY等各大设计师的二线品牌设计出色,价格相宜,望着店内人头济济的年轻漂亮打扮有型的顾客,我突然想起伦敦的朋友曾告诉我这是当地年轻白领女子最喜欢的购物场所, 果然名不虚传呢。与各大百货公司比邻而居的商铺大多是自成一家的英国或欧洲品牌:NEXT、CLARK、GAP、 H&M、MORGEN、TOPSHOP、WAREHOUSE等等,国人较熟悉的STARBUCKS咖啡, SWATCH手表以及SWAROVSKI 水晶专卖店也在其列。我俩很快在MANGO和GAP的店堂里相中了自己喜欢的休闲皮衣,品牌暂且不论,质地、款式、做工皆属上乘,每件的价格却在二千人民币左右。这样诱人的价格性能比自然难逃拙夫妇法眼,应了那句“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俗话,于是一人一件,皆大欢喜。(注:昨日见<>上载文称赞那些用在上海购物的预算完成旅游-购物二件事的人,心下不禁飘飘然 。) 走出店门已是晚饭时分,华灯初上的璀璨街景倍添诱惑。“血拼”后的我们虽然口袋中所剩无几,仍然迟迟不愿回酒店休息。由于这是在伦敦市中心逗留的最后一天(翌日将应朋友所邀前往近郊小住),我们希望尽可能用自己的双眼记载下这个古雅都会独具的美丽与魅力。暂别了!伦敦,我们必将重逢在不久的将来!!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伦敦2302
My Honeymoon in London (Part One)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伦敦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伦敦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伦敦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伦敦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大伦敦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