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

洛阳博物馆,领略神都辉煌历史(2)——河南13日(22)

天数:13 天 时间:12 月 和谁:亲子

★旅游地点:河南洛阳博物馆之河洛文明展第一展厅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权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王国时期,后来的商朝和西周,都曾以洛阳为国都。可以说,在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史上,洛阳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说的就是夏商周三代。

这一时期文明进入青铜时代,河洛地区分布着夏都斟鄂、商都西亳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东周成周城五座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并发现了最早的原始青瓷。

走进展厅,地面上用玻璃铺设,脚下可以看到王城的遗址模型。墙上的大屏墓上,则放映着王城遗址的发掘介绍。二里头遗址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案后村、辛庄村五个自然村,主要由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区由宫殿区、贵族居住区、铸铜作坊、祭祀活动区组成。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铸造作坊和青铜礼器。

二里头宫殿区南部的绿松石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还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墙上有关于镶嵌绿松石牌饰的介绍,这也是二里头出土的礼器。这件牌饰是先以青铜铸造主体框架,再用长方形和不同形式的绿松石镶嵌成突目兽目,据说直到今天,镶嵌的绿松石竟然一块都没有松动,可见夏朝的镶嵌工艺已经有多高超了。这也是目前发现的青铜上最早的特种工艺加工艺术品,类似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在四川广汉、甘肃天水都有发现,当时的中原地区与这些地区已经有了文化交流。不过这件牌饰没有在展馆里发现,大概又被收藏的首都的哪间博物馆了。

同样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还有嵌粘绿松石龙形器,龙身略呈波状起伏,中部起脊,以白玉为眼,以绿松石和白玉为鼻脊柱,长64.5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嵌粘而成。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生动、器型最大的绿松石龙形器作品,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相关的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当然,这件宝贝在洛博也没有陈展,只能从墙壁上的介绍和图片中看到它的风姿。

夏朝的时候,已经大量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当时的人们能铸造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兵器,还使用陶范铸造法铸造了青铜容器,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工艺复杂的青铜容器。在铸造技术上,可以说是一次空前的飞跃。

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三足鼎,容量不一,有一件陶鼎相当大,鼎身上密布纹饰,鼎脚也作了波纹状的装饰。

乳钉纹铜爵初看倒也没有什么稀奇,顶多也就是“清秀”一些。仔细看,才发现爵的顶部有两颗钉子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是有什么实用价值,或者是纯装饰用的。

虽然夏朝已经大量铸造青铜器,但作为一般生活用具,陶器的使用还是很广泛的,像酒器、食器、水器,尤其是民间,更多的还是使用陶制品。夏朝制陶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还是原始青瓷器的发掘。

陈展的陶盉中,有一部分是白陶盉,这种陶制品外表更加细腻,色泽更加温和,虽然还达不到瓷器的程度,但看着也颇有艺术性。陶爵也有白陶烧制,形状与黑陶相差无几,但颜色更加鲜亮。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以礼乐文化为基本特质的,夏代只有大墓才随葬铜爵、铜铃,铜爵正是一种礼器,夏朝的时候,已经有了礼乐等级规定,形成了以铜容器为核心,兼有玉器、白陶的礼器系统。

夏朝的玉器加工工艺也达到了繁荣时期,在二里头遗址就出土了品类繁多的玉器和精细华丽的纹饰。

王位继承从禅让制转为世袭制,从兄终弟及,转向嫡长子继承制。西周时期,贵族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商部落原来是活动在黄河下游的古老部族,夏朝末年的时候,势力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西亳,就在今天的偃师。这座都城由大小两重城郭组成,小城位于外城和宫城之日,宫城里有成组的宫殿建筑区、祭祀区和池苑遗址,是商灭夏后所建的首座都城。

偃师宫城苑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人工凿池引景的帝王池苑设施,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城市人工水利系统。

商朝的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器最辉煌的时期,铸造的青铜器数量大,纹饰精美,分布广泛,铸造技术也已经相当成熟。而陶器的烧制与前代相比,不仅种类巨增,制作也更加精美,胎壁更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

“子申父己”铜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出土于洛阳伊川县,铜鼎内壁有“子申父己”四字铭文。这件铜鼎敛口立耳,鼓腹圜底,底部有三只扁形足,鼎身饰蝉纹和斜角云纹,足上饰玄鸟纹。这是商代晚期的典型器物之一,纹饰精美,工艺精湛,造型独特。

周族原来活动在中国西部泾、渭流域,也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以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初建以镐京为国都,洛阳是当时的东都,称为“成周”。西周东西两都并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施两都制的朝代。

西周时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级、礼乐、世袭制度,周公在洛阳建立了严密的祀乐制度,被称为“周礼”,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洛阳瀍河两岸分布大型王室铸铜遗址、贵族墓地和祭祀遗址。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身上,已经有各类纹饰,以兽面纹较多。这些青铜器上,有长篇铭文记载,反映了西周的历史事实。

位于洛阳东郊瀍河西岸的马坡村墓地,被盗掘出西周青铜器一百余件,如今收藏在法国吉美博物馆、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是令方彝,铸铭文187字,记载了周公之子明保在成周举行祭祀并受尹“三事四方”。这件稀世珍宝如今被收藏在美国弗里尔美术馆。

“召伯虎”铜盨出土于洛阳东郊,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是西周晚期的文物,据推测,是西周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所用的器物。这件盨是罕见的柱状足,两侧有一对附耳,在盖子口沿和腹部口沿处,装饰去雷纹衬底的变形龙纹。腹部下半部分,则以四道弦纹装饰。这件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精美,造型古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召伯虎就是历史上召穆公,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出自他之口,可惜他的谏言并没有被周厉王采纳。著名的历史事件“周召共和”中的召,就是指召伯虎。

内白提梁铜卣造型别致,褐色的部分比较正常,表面氧化的部分呈现出翡翠绿,非常漂亮,镶嵌的瑞兽很精巧。

兽面纹铜方座簋是西周的盛食器,方唇鼓腹,圈足呈喇叭形。通体以高浮雕和浅浮雕的手法雕刻兽面纹,器身和方座上都有纹饰。

“王妊”铜簋的器身、底座、把手上都有着精美的纹饰,王妊是指周王妊姓的后妃。铭文有“王妊作簋”四字,表明这是这妊姓王妃所作的宗庙彝器。

竖棱文铜簋的造型也很别致,腹部密布均匀的竖立棱纹。圈口和底座也有纹饰,棱纹部分已经被氧化,露出莹莹的绿色。

龙纹铜簋表面也已经氧化,几乎整个腹部都呈现了绿色。把手由龙头和龙身组成,龙头在铜簋的沿下。

兽面纹铜簋通体有褐色的包浆,两耳由兽头和兽身组成,兽口咬住铜簋边沿,器身密布纹饰。早期的青铜器似乎很喜欢用兽面纹,这种纹饰几乎出现在各类青铜器具中。

周代的编钟是成套的乐器,不过似乎出土的挺多,大概这是两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乐器吧。

考母铜壶通体翠绿,体态修长,顶部和颈部都有纹饰。旁边的“申父乙”铜梁壶也是通体翠绿,提手两侧饰以龙首。

 

自由行:河南洛阳博物馆之河洛文明展第一展厅

12月仲冬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洛阳博物馆,领略神都辉煌历史(2)——河南13日(22)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