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博物馆,领略神都辉煌历史(9)——河南13日(29)
★旅游地点:河南洛阳博物馆之石刻馆
石刻艺术是雕塑艺术的一种,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石刻历史,可分为造像、原先碣墓志、建筑构件等几大类,创和手法有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刻文记事等。洛阳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从汉唐到明清都有其各自的时代特征。
陵墓石刻有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两种,地上石刻起源于西汉,到唐代形成系列,明清两代形成固定的规范。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门两侧的石阙、石碑和石雕群,还有仪卫性石雕,如牌楼石柱、石像生等。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内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石雕装饰作品,如墓门、画像石棺等,主要大多是青龙、白虎等四神兽、珍禽异兽、花卉人物等图案。
汉代石刻气魄宏伟,东汉石辟邪高190厘米,长297厘米,宽90厘米,1992年12月孟津油坊村出土,体型巨大,神态威猛。
旁边还有一对石辟邪,也是东汉的。虽说从姿态上看是一对,但一只头上生角,一只没有角,如果不是雌雄的原因,就是有损坏了。
东汉的黄肠石墓碑有两块,拼在一起似乎也很匹配,不知道是不是原来人家就是一对的。墓门样式比较简单,通体都是石块,没有额外的雕饰。
北魏石刻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不过这是指人物,动物可是体大膀圆。邙山出土的北魏石虎高106厘米,是北魏孝庄帝静陵石刻。蹲踞状,双目圆睁,身体壮硕。石童子牵的羊,那也是肥硕得奶,以至于我们好容易才找到了那个所谓的“童子”,还不知道是不是找得确切。
宋代石刻肖形写实、细部刻划。石虎可就清秀多了,瘦了可不止一圈,石羊的体型也不胖。即使金代的石羊和石虎,似乎也只是胖了一两分而已。石狮子虽然双目圆睁,摆出一副百兽之王的架式,但是清瘦的骨骼似乎撑不起王者的风范啊。
明代石刻姿态端庄、神态严肃。到了明代,石虎的体型似乎更加苗条,不过嘴巴大张着,那神态都是挺有气势的。
宋朝的二十四孝画像石棺底部的纹路还很清晰,但是棺身上的二十四孝图却已经不存,看着挺平整,不知道是不是被盗了。
石翁仲也是墓道常用的,几个朝代的翁仲看着都差不多,宽袍广袖,手持笏板,还保持着上朝的姿势。
宗教石刻是指石窟寺、寺庙和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装饰纹样,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的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形式丰富,尤以北魏和唐朝数量最多,雕刻也最精美。
北朝的交脚弥勒佛造像雕刻精美,虽然佛像不大,但面部表情和后面的背景,雕刻得都很用心。
造像碑不算高,碑的下半部分是文字,大概是记录造像的时间、地点和缘起之类的吧。上半部分则是佛像,分作三层,上部中间用云纹,两侧各有一尊佛龛。中间是主佛像,大概是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经典造型。第三层中间是佛像,两侧是动物造型。
北齐天宝五年的赵庆祖造像碑更加精美,整块碑堪称是一组菩萨群像,原先头除中间有三尊菩萨外,还有纹样。下面三层,则是排列整体的菩萨群像。
北齐其他两块造像碑也相当的精美,即使碑体不太宽,可佛像却一点都不少,至少雕刻三层,还有一块碑竟然有四层。
唐代石刻面部丰腴、比例适度,有一块碑似乎是一尊佛龛,一佛二菩萨的造型。另一块碑则是群像,四层排列得很整齐。
唐代的密檐式石佛塔共九层,第一层是座基,上面有佛像雕刻和纹饰。第二层以上塔身隐匿,覆瓦檐,向外突出。
还有一座楼阁式石佛塔更漂亮,五级四方形,出檐,莲花形塔刹。底层正面造龛一窟,龛设一佛二菩萨;龛下正中为一香炉,两旁二供养人胡跪,龛上方及两侧为造像题记。
唐代的观音菩萨造像头戴宝冠,赤足立于莲台,上有尘佛,面庞丰满,左手持净瓶下垂,右手执莲花上举,衣饰也雕刻得十分细致。
碑碣墓志是秦始皇开始的,当时为了刻石纪功。到东汉中叶,树碑立碣渐成风尚,有墓前的墓表、墓道上的神道碑,有记载志主姓氏、籍贯、系谱和生平的墓志,还有寺庙碑、衙署碑、工程纪事碑、典章制度碑、神道碑等。洛阳历年出土碑碣墓志近万方,包括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尤以汉晋碑比较罕见。
宋代的石经幢是八棱柱,似乎佛教偏爱这种风格。柱身上刻满了字,但是我们竟然一个字都不认识。按说宋朝通行的是汉字,难不成这些看着像字的,其实只是符号,或者是梵文?
墓志铭也称圹铭、墓志,是埋入亡者墓中的文字石刻,起源于东汉时期,北魏时已经定型。洛阳出土墓志铭三千方,其中汉晋较少,北魏墓志铭书法最佳,毕竟魏碑本就以书法出名嘛。唐志数量最多,宋志内容要丰富些。这些墓志的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族融合、家族源流、乡里区划、风土人情等。很多墓志,还是书法精品护国定远侯墓志是十六国成汉时期建元二年的文物,记载了护国定元侯杖节巡边等的史实,对于研究者来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元怿墓志高95.5厘米,宽99厘米,碑志的字体实在漂亮,是真正的魏碑体,每一个字都方方正正。
骠骑将军韩寿墓表是西晋元康初年的文物,整体呈立柱状,有点像罗马柱的样式,露出一个柱头。两头都有纹饰,中间是一块刻字的石板。
北魏正光四年的高猛墓志出土于洛阳马坡,高猛是魏孝文帝文昭皇后的侄子,志文用笔刚劲有力,是漂亮的楷体。
旁边是高猛夫人元瑛墓志,也是同期在马坡出土的,书法也十分漂亮,应该也是魏碑书法。
文昭皇太后山陵志是北魏神龟二年的文物,出土于洛阳北邙山。碑体已经残破,不过残存的墓志字体也很漂亮。
北魏的元巶墓志的字那叫一个密密麻麻,不过要说书法的话,还是不如元怪墓志。当然,这也是我们这种外行人的观感。
北魏的墓志很多,书法大多精湛,很适合书法爱好者观摩。元祐墓志、昭仪胡明相墓志、元晔墓志、乐安王妃冯季华墓志等,都有着大量的文字石刻。
熹平石经残石就是一块小石头,放在展柜里一点都不起眼。但是这块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的文物,可是熹平石经的残石啊。如今的石经现在都散落了,洛阳、郑州、西安、北京、上海和台北、日本、加拿大等地。
隋代大业八年的萧瑒墓志字迹已经很模糊,表面磨损比较厉害,不过字迹依旧漂亮。想也知道,没有一手好字,也不好意思题写墓志啊。
武周圣历二年的武周陆公夫人崔氏墓志的字比较大,可见武周时期女子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女人的墓志也一点不敷衍。
唐代开元二十年的张说墓志居然还有井盖,不知道这个井盖和墓志是不是配套的。盖子上也有字,也就说明张公墓志的意思。
唐代显庆元年的贾敦赜墓志出土于洛阳工业区,碑文磨损比较严重,字迹看着很淡,倒是盖子的字体还很清晰。
唐代的墓志也很多,毕竟洛阳的唐墓发掘得很多。但是吴越国王钱俶的墓志着实让我们有些意外,毕竟这吴越国那是现在的浙江,顶多也就跨到江苏一带,离洛阳似乎有些远,不知道怎么会在洛阳出土了这块墓志。
元代的郑择墓志出土于老城区大路口村,一面是楷书,另一面是宋代画家李公麟的白描画,并有苏轼七绝诗一首。
建筑石刻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包括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中的石质构件,石蟾蜍、龙首、柱础、合基、栏板、望柱等。洛阳作为十三朝神都,自然出土了大量这一类的石刻。
东汉的龟座石灯出土于洛阳机车工厂,底座是一只趴着的龟,四肢落在方块石板上。柱身雕刻纹饰,到顶部分成四股小柱托起灯台。
唐代的石蟾蜍体型实在壮硕不过,大张的嘴巴,两个鼻孔倒是小得很。再往上就不那么清晰了,猛一见就只看到那张大嘴。
石螭吻出土于唐代洛阳宫城,螭吻又称鱼龙,是中国古代神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九子,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螭吻喜欢东张西望,常被安排在中国宫殿建筑的屋脊上。
石俑雕刻得也很精致,比河洛历史展厅里展陈的陶俑要高大得多,两个武将几与人等高,文官的石像要矮小一些。
自由行:南洛阳博物馆之石刻馆
12月仲冬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低风险地区的八日游 19870
- 中原白云山最美秋色,身披七彩圣衣穿越时空,陪你度过这个秋天 10582
- 带你走进洛阳白云山,邂逅醉美的秋天 814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