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河南之旅---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设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044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428件/套。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上午我们坐地铁前往博物馆,酒店门口就是地铁2号线解放路站,2站便到了博物馆。所以洛阳市区的游览就坐公共交通了。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入口大厅
东莞市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广彩瓷

    清代,在众多销往国外的瓷器中,广彩是最为耀眼的品类。广彩(广州织金彩瓷)兴起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是用景德镇的白瓷胎在广州彩绘烘烧而成、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名于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彩绘艺术,又吸取了西方艺术精华,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

广彩开光人物图瓶  清光绪  东莞市博物馆藏
广彩花鸟人物纹碗  清代  东莞市博物馆藏
海螺雕花鸟纹摆件  清代  东莞市博物馆藏
骨雕人物花卉孔雀毛扇  19世纪  东莞市博物馆藏
铜胎画珐琅 通景人物故事纹壶  清代 东莞市博物馆藏
铜胎画珐琅 双喜寿字三足炉  清代 东莞市博物馆藏
铜胎画珐琅 山水诗文提梁壶  清代 东莞市博物馆藏
洛阳唐三彩精品展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两京地区的多彩低温釉陶器,20世纪初最早在洛阳邙山的唐墓中发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是唐代陶工在汉魏单彩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创烧的多彩釉陶新品系,呈现出的是一种瑰丽多姿、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在唐代陶瓷发展中独树一帜。

三彩文官俑

    洛阳唐三彩以高岭土为原料,胎质洁白细腻、器类丰富、造型优美、釉色艳丽,代表了中国多彩釉陶的发展高峰。洛阳唐三彩主要发现于隋唐洛阳城的四郊,时代多属武则天至玄宗的盛唐时期,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这些唐三彩包罗万象,绚丽斑澜,从不同维度再现了唐代东都洛阳地区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图景,体现的是一种昂扬进取、开放多元的盛唐气象。

三彩武官、武士俑

    

三彩胡装女俑

    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1909年,清政府修建陇海铁路汴洛段工程时,在洛阳北邙山的唐墓中发现了大量多彩釉陶器,这就是世人前所未见的唐三彩。唐三彩发现之初,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民国初年由古董商运至北平(北京)琉璃厂后引起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重视,唐三彩遂蜚声中外,流落世界,为国内外公私机构及个人所收藏。至今,洛阳出土的唐三彩除中国著名博物馆收藏外,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均有收藏。

三彩马 唐代(618---907) 1965年洛阳市关59号唐墓出土
三彩马
三彩马
三彩马
三彩牵马俑 唐代 洛阳市涧西区矿山厂平炉车间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三彩骆驼  唐代(618---907) 1971年洛阳市关林唐墓出土
三彩骆驼
三彩载人骆驼 唐代 1965年洛阳市关林59号唐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三彩天王俑
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
雕漆御制十八罗汉挂屏  清代  故宫慈宁宫大佛堂传世  洛阳博物馆藏
鎏金铜观音  清代  故宫慈宁宫大佛堂传世  洛阳博物馆藏
琉璃八宝  清代  故宫慈宁宫大佛堂传世  洛阳博物馆藏
三方佛

小知识

    三方佛,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间一尊是迦牟尼佛; 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译成中国语是无量寿),结跏趺坐,双手垒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身佛,是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的身。正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智慧的佛身:右旁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众生的佛身。

     三世佛,是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正中是现在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过去的迦叶佛(也有是燃灯古佛),右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九莲座铜鎏金无量寿佛
观音三十二应身像
樊石无量寿佛像
金丝楠木塔

    金丝楠木塔共三层,高约6米,重约4吨,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除鎏金菩萨外,其他部分均为金丝楠木。整座佛塔雕刻手法多样,全部采用榫卯工艺,不用一根铁钉,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河洛文明

    中华文明是延绵不断的文明,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洛阳居天下之中,“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河洛盆地,土地平膴,伊、洛、瀍、涧萦带其间,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距今30多万年以前,先民已经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前后,河洛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1世纪,生活在这里的夏氏族,率先突破蒙味的藩篱,实现了文明的跨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其后,殷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相继在洛阳营都建国,历时1500多年。“河洛为王者之里”。从偃师到涧河两岸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座落着商都西亳,夏都斟鄩(zhēn xún),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五都荟洛”,气象鼎盛。邙山之上,伊河之滨,矗立着东周王陵,东汉皇陵,曹魏皇陵,西晋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等皇家陵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东方金字塔”皇陵群。河洛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杰出人物在这里生活,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在这里创造,这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策源之地。“河图洛书”开启了中华文明智慧之门;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中国宗法社会的最初原则;儒学、理学在这里创立;道教、佛教、祆教、摩尼教在这里交汇、碰撞,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宗教文化遗产;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劫仪,蔡伦发明造纸术;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沟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从这里起航。一串串珠玑辉煌的成就,映照着河洛历史的天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图洛书
古菱齿象化石  更新世(距今200万年-1万年)  1994年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商代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
龙纹铜方壶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008年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狩猎纹铜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西工区战国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彩绘陶
彩绘陶百花灯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1972年洛阳市涧西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玻璃瓶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1987年洛阳市东郊汉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玛瑙壁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1978年洛阳偃师山化乡王瑶村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黄鼬双龙瓶 唐代 1999年偃师市唐恭陵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仕女俑
抬腿陶马  唐代  2001年洛阳文教局拔交  洛阳博物馆藏
仕女铜灯、鎏金铜锁
杨国忠银饼 唐代  1970年隋唐宫城遗址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中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东周时期就有银币铸行,隋唐时有“银饼”和“银笏”等。杨国忠银饼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杨国忠向宫廷进贡的税银,与其同出的还有两件银铤,它们是研究唐代税赋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宋代瓷罐、瓷炉
宋代瓷碗
石辟邪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55年洛阳孙旗屯出土

    此辟邪背颈部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可知作者是偃师缑氏(古代属于洛都京畿)人。

石辟邪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92年12月孟津油坊村出土
石翁仲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洛阳出土

    此翁仲为明代一阁老墓前的神道石刻,武吏形象,表情呆滞畏缩,体态臃肿。

石灯、石经幢
造像碑  唐代景云二年(公元711年)  洛阳出土

    主像阿弥陀佛着通肩式袈裟,结跏跌坐。两侧是观世音、大势至。从题记知是汝州卢昭顺为卢州都督府参军遺恕造像。

交脚弥勒石造像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洛阳博物馆藏
石螭吻  唐代(公元618-907年)  唐代洛阳宫城出土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鱼形的龙。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多被安在建筑物的屋脊两头。此螭吻当为唐代洛阳富城排水设置。

打卡博物馆

    现在在博物馆经常遇见穿着古装服饰女子,偶尔也见男子着古装(基本上是年轻人),以某一处文物为背景拍摄照片或视频。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说明现在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了,关注老祖宗了。相比那些cosplay的年轻人强多了,看上去很入眼,不像那些cosplay很刺眼。回归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必然的趋势。

    从博物馆出来,有一种幻觉,感觉在洛阳随便挖挖,就能挖出文物。在洛阳的街上,看到好几处被围住,提示考古现场。感觉只要开个工地,指不定又能看到某个时代的遗址。这也难怪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河南之旅---洛阳博物馆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