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1

第6118回:骆驼歇脚商队补给,夯土版筑黄色肌理

天数:1 天 时间:4 月 人均:30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穷游

发表于 2024-04-01 17:26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6118回:骆驼歇脚商队补给,夯土版筑黄色肌理

跟利比亚差不多的沙特也很缺水,真主既然给了沙特最好的资源,石油,自然就不会给水了。

建筑业宇宙第一大单,据说沙特斥资6万亿打造全球最长建筑,用以解决缺水的问题。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属沙漠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这样的地方自然没有河流。但是你仔细看看地图册,沙特没有实线河流但是有虚线河流,因为这些虚线代表季节性河流。沙特虽然说沙漠气候,但是偶尔会有暴雨,这些暴雨汇集形成短暂的河流,在剧烈蒸发下,很快会干涸。

河流产生的基本要素是水源,要么是大气降水(冰雪融水也算),要么是地下水,而沙特阿拉伯所处的阿拉伯半岛正好处于赤道两侧的副热带高压带中,基本无降水,虽然临近海洋,但是风都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干燥信风,也没法形成降水。虽有一定量的地下水,但巨大的蒸发量无法形成稳定的地表径流(即河流),所以,这个地区也被称为无流国。

沙特阿拉伯被曝正计划斥资一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七万亿元)在该国西北部塔布克省新未来城(NEOM)建造一座名为“镜线”(Mirror Line)的建筑,预计其将高达488米,全长120公里,可容纳500万人。若建成,“镜线”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沙特就像阿联酋一样,仗着有石油资源,拼命承建一些博眼球的基建狂魔项目,企图复制迪拜的成功。

接连几个大项目的建成,让迪拜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建筑的焦点:七星级的帆船酒店、世界第一高的哈利法塔、人工岛屿棕榈岛……谁都没有想到,原本并不起眼的迪拜,会在中东的沙漠里迅速崛起,填海造陆,创造一个又一个“建筑神话”。有人说这是一座用未来建筑理念征服世界的城市。一座座摩天大楼不厌其烦地挑战着接近天空的高度,各种创新的建造技术层出不穷。

沙特的一些颠覆认知的引水工程将会耗资巨大,甚至可能将它的石油利润全部埋进去,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土豪不能“节俭持家”,为何不启动一些投资较小的传统节水工程呢?

像迪拜这类好大喜功的还有埃及的新首都,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基建项目,甚至会将埃及拖入破产的边缘,毕竟埃及不是一个富裕的石油大国。据说埃及新首都总耗资580亿美元,占地总面积714平方公里,包括政府区、商务区和外交区等,可容纳人口650万,而埃及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担心新首都的供水会出现极大问题。

等到2023年,迪拜将不再是埃及人的远方,新开罗将会是下一个迪拜?有不少埃及人认为,新首是为特拳精英阶层服务的,因为这个国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过高的房价让大多数埃及人无法在新首都定居,那里将会成为富人的“新花园”。新开罗位于开罗附近,它会在接下来几年内不断扩展并与旧开罗贫民窟融合,这只会继续增加开罗的人口压力,黄剑博认为这类好大喜功的大工程要不得。

也就是说,沙特的缺水问题比摩洛哥更严重,但我极少听说沙特愿意开发坎儿井项目。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沙特根本就一缺水,甚至沙特的人均用水量比南非人还高几倍。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沙漠无流国的资源禀赋下,沙特目前并不缺水。而根据《水世界》(Water World)杂志报道,2016年沙特人均日用水量为271升,是全球人均日用水量的近2倍,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这一数据,也是我国2022年人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125L/天)的两倍多。


外行要问了,沙特的水资源从哪里来?


上世纪80年代起,沙特在全国各地建造了200多个水坝,用来截留降雨。但于降雨稀少,蒸发量大,这种搜集地表水的方式只能提供总用水量的10%。为弥补巨大的用水缺口,沙特的早期做法是大量抽取地下水,这一水源在高峰时期占到总供水量的40%,也不可避免地迅速面临枯竭,难以持续。

真正成为沙特主流水脉的方式是海水淡化。值得一提的是,沙特靠着阿拉伯海,是临海国家。从90年代起,沙特开始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事业。从当前成果来看,沙特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海水淡化国,2020年日产能突破560万吨 ,占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0%;

国有的沙特海水淡化公司(SWCC)旗下拥有近40座海水淡化厂,通过5000公里长的管道向城市输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淡公司。在沙特推出的面向未来的“line City计划”中,海水淡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根据“line City计划”,

将在沙漠地带建设一个仅200米宽、横跨沙漠170公里的线性城市。其中,包含经过精心设计的、极具未来感的水基础设施系统。根据Line City开发公司NEOM介绍,未来的海水淡化将完全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并将过程中留下的盐水进行资源化再利用,提取高价值化学品和矿物。

此外,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致力于打造全集成资源回收型海水处理体系 (FIRrST)——规模之大,为世界首例。将回收100%的废水并用于灌溉,从废水和生物固体中回收所有资源,并从中采集纤维素、营养物质、砂砾和沼气,将这些资源用于景观美化、农业及建筑领域,并缓解能源需求。

相比北非,我国的缺水问题并不严重,但有些局部区域的缺水问题却比中东还严重,比如北疆一些干旱区域,据说北疆地区年龄最大的坎儿井已经有474岁,每日的出水量仍可浇灌20亩地;最长的坎儿井则有足足25公里,最深的一条有98米深,20.7公里长。

这些大大小小的坎儿井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仍旧发挥着它的作用,作为对环境破坏最小的水利工程设施,守护着新北疆的农业和绿洲。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概就是如此,坎儿井的发明不仅养活了更多的北疆群众,更带来了相当的旅游收入,也为我国的文化版图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斯庫拉美麗的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棕櫚樹林(棕櫚樹林)被稱為“千棕櫚綠洲”。在綠色的樹冠下,15英里長的地塊由一個巧妙的、有數百年歷史的赫塔拉斯地下灌溉系統澆灌,該系統由運河、槓桿和船閘組成,尽管大部分灌溉系统已经年久失修了,处于崩溃边缘。

這裡有 100 多種鳥類和 20 多種椰棗品種。在夯土城堡過夜,步行或騎自行車探索棕櫚樹。可惜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也无法挽救大量夯土民居和赫塔拉斯地下灌溉系統,只不过徒劳地吸引到了一些游客而矣。

翌日我们早起在露台上看日出,之后背包出门,徒步经过稀稀拉拉的棕榈树林,大部分树林被砍伐了,一些土地出现龟裂现象,显示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刚开始是沿着无趣的公路行走,这里的棕榈树林很稀疏,并不能遮挡太阳,加上一些废弃的坎儿井,整个地貌接近沙漠化了。

好不容易看到一座正在维修的筑垒村堡,几个工人正在施工,他们朝我们打招呼,这个宫殿式的泥堡使用泥砖修建,规模很大,我们穿过一个河道,期初队友还以为是一条宽阔的泥马路,她没有想到那是一条干涸的河道,达戴斯(Dadès)峡谷位于布马勒讷-达戴斯(Boumalne-Dadès)市和姆塞姆里尔(M'semrir)市之间,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悠久的、海拔较高的峡谷。

达戴斯河流经高阿特拉斯山脉的山麓,创造了这个特殊的自然遗址,灌溉了许多具有特殊魅力的、拥有天堂般风景的峡谷绿洲。

达戴斯峡谷长20公里,深200米至500米。在这个峡谷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赭石色和红色岩层、令人叹为观止的峭壁、郁郁葱葱的山谷,还可以感受到这个峡谷里热情洋溢的、传奇般的群众,这个风景区有许多适合徒步旅行的地方,很多群众会因为徒步旅行而过度劳累,主要是高温和缺水。

在乘车穿越曲折的道路之后,徒步旅行者可以下车沿着通往峡谷中心的静谧小径漫步。这里是一个真正的户外天堂,这里有郁郁葱葱的风景,这里有扁桃树、胡桃树、棕榈树和杨树构成的美丽风景。喜欢寻求刺激的人可以在十分崎岖的道路中找到快乐。在高度超过200米的峭壁之间,群众可以欣赏具有狂野风格的岩石。这里的岩石仿佛都是精雕细琢过的,形状各异。

群众可以乘坐越野车在峡谷中进行短途旅行,其中包括著名的达戴斯峡谷和托加(Todgha)峡谷。穿越达戴斯峡谷的道路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景点。这条道路经过多彩的峭壁。道路两侧有自然奇观。在这条道路上行驶,可以获得特别的驾驶体验。

在这个海拔为2260米的区域,徒步者可以拥有广阔的视野,可以拍摄美丽的风景照。自驾者可能会想在每个弯道停车拍照,因为风景实在是太美丽。幸运地是,这条道路上设置了几个临时停靠点,也就是说,这条道路经过了几个村庄,司机可以在这几个村庄进行必需的补给。

斯库拉(SKOURA)棕榈林是一个曾经拥有千棵棕榈树的绿洲,以前斯库拉是一个真正的绿洲(Skoura),有两条季节河流从这里流过。这个绿洲是人放松的好去处。在这个绿洲,群众可以散步、骑自行车或者骑马游玩,还可以参观昂睿迪勒古堡。棕榈林是一个安静的天堂!

斯库拉是一个种植着棕榈树的美丽绿洲,占地4500公顷。早在阿尔摩哈德王朝(Almohades)苏丹雅克布·艾勒·曼苏尔(Yacoub El Mansour)(1160至1199)统治之前,这里就是一个供商队停留歇脚的地方,大型骆驼商队可以在这片棕榈林进行补给。

上述商队把地中海、大西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偏远地区联系在一起。当我沿着小径前行,我会遇到种植园,会看到种植园里的杏树、无花果树、橄榄树和椰枣树,还会看到阳光下的村落和只剩下破壁残垣的筑垒村。我还会听到一百多种鸟儿在树上发出一阵又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我选择在棕榈林中漫步,而不是骑自行车、骑驴或者骑马游玩。徒步可以让我花更多的时间环顾四周,享受这个宁静的天堂。

斯库拉(Skoura)是我在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和塔菲拉勒特之间旅行的第一站。斯库拉也是我前往达戴斯峡谷旅行的出发点。春天,在斯库拉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高阿特拉斯山脉,风景着实令人沉醉,不过现在我是看不到雪山了,这与全球变暖有关。

我们穿过河谷之后,就走到昂睿迪勒古堡(Amridil)所在的村庄。这个绿洲分布着大量筑垒村堡,徒步者不仅可以游览昂睿迪勒古堡,您还可以游览正宗的阿伊特西迪艾勒马提古堡。阿伊特西迪艾勒马提(Ait Sidi el-Mati)古堡没有被大批量的游客参观过,是一座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古堡。这座建筑物的立面看起来不错,我可以主要欣赏这座建筑物上部的生土装饰图案。

该地区的其它不知名的古堡很多,比如:18世纪建成的阿伊特本莫罗(Ait Ben Moro)古堡,艾勒卡巴巴(El Kabbaba)古堡已经被改造成酒店。棕榈林的最北边是达尔拉荷苏讷(Dar Lahsoune)古堡和阿伊特本阿卜(Ait Ben Abou)古堡。阿伊特本阿卜古堡是斯库拉(Skoura)第二大古堡,而斯库拉(Skoura)第一大古堡是昂睿迪勒古堡,它已经得到了修复。

我们刚进村庄时,就先看到几座刚刚修复的筑垒村堡,自然是叫不出名字,有些古堡还有人居住,但再走一会就看到更多的破壁残垣了,很多夯土外墙已经崩塌,我们在一个四角楼旁边看到大量堆积如山的芦苇杆,它们就是修建筑垒村堡的材料,一些夯土城堡没有像福建土楼那样使用“小脚”鹅卵石做地基,导致底部多被掏空,很容易坍塌。


天空很蓝,像水洗一样,我们陆续参观了几十处筑垒村堡,假以时日,很多筑垒村堡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正在拍摄一座高塔时,意外遇到两个少女,她家就在四角楼旁边,门口系着一头驴,在散落的泥砖旁边有一个菜园,队友找机会与当地少女合影,

最后还送了两支笔给姐妹俩,后来那对姐妹俩将两个外国人进村的消息告诉其她姐妹,之后又有几个少女走过来找我们要笔,我也给她们拍摄了一些照片。

通常来说,外面的游客进村就只会参观最大的那个昂睿迪勒村堡,村后的筑垒村堡就无人问津了。但我不喜欢直奔景点,而是想知道原汁原味的筑垒村堡到底保护得好不好。

我们还经过一个只剩下四个角楼的筑垒村堡,我们还胆大地爬进一些废墟参观,一些夯土高墙随时都可能崩塌,一些体量极大的筑垒村堡已经变成了垃圾填埋场,在另外一处四层楼高的筑垒村堡旁边,我们看到了村民正在晒制泥砖,因为当地缺少木材,所以不会像国内那样使用柴火烧砖,摩洛哥的泥砖是直接晒干的,不是烧干的。

在村中行走,我发现这里的建筑外部一般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多是手工制作的瓷砖或彩绘。古村庄内都是狭窄的小巷,这些小路蜿蜒着将房屋“串连”,

形成迷宫一般的布局。据说这样的结构有助于保护村庄免受强风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这样的“泥屋迷宫”以山脉和大漠的壮阔为底色,成为绝佳的风光摄影取景地。

夯土建筑最怕的就是地震,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时倒塌,可以留下足够的空气和空间,让被困人员生存,有人可以在震后坚持数天。而土质材料结构不会留下太多可以让你生存的空间以及任何可以让你呼吸的气穴。你可能会被埋在地下被闷死。

上午参观了太多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队友都出现了审美疲劳,很多夯土古堡熬过了岁月洗礼,却难逃地震摧残,由于夯土材料强度不足,此类筑垒村堡建筑在倒塌后,难以像钢筋与混凝土建筑那样在倒塌后形成“气穴”,为幸存者提供空气与活动空间,大多直接变成了瓦砾土堆。这使得幸存者的生还机率大大降低。

所以一旦当地发生过地震,或筑垒村堡已经出现开裂了,村民就不敢再居住在里面了,因为外墙厚达一米多的筑垒村堡一旦坍塌,人就直接被埋了。

大部分村民都会在筑垒村堡旁边种植棕榈树和橄榄树,我们遇到几个妇女在橄榄树下除草,她们对于我们的出现表示极大的惊讶,后来村里的五朵金花追过来要跟我们合影,队友就将背包里剩余的笔都送给她们了。

我们又经过大片龟裂的干旱土地,只有几颗挺拔的棕榈树耸立在田间,穿过旱地,我们又看到一座极大的筑垒村堡,四角塔楼还保存完好,四层楼的夯土外墙已经开裂,有一面外墙崩塌,旁边有几个村民使用传统方式夯筑泥墙。

版筑是人类建筑史一大发明,传统时代大规模流行夯土墙建造,便取决于版筑技法与一种叫做“版”的夯土工具。溯源现代混凝土浇筑,其模板某种程度上可由版筑夯土墙的“版”为雏形。当然,人类技术突飞猛进,装配式建筑的出现,为新技术诞生埋下伏笔。

曾经夯土墙建筑是非常普及的廉价建筑方式,版筑夯土造屋,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且节能环保,是群众的无奈选择。

所谓版筑,即以板为模,填土夯实制成夯土墙的方法,主要工具:两块侧板、一块挡板、两根夹签、一个箍头、一条木墙板、一个夯锤杵、木扇板若干。有村民使用双轮车将粘土运到施工现场,另外一个人向夯土墙模具内的添加土料,每层虚铺厚度约十多公分,一个壮老头用脚初步踩实,再用夯杵夯多遍,每个夯点至少要夯两杵,每次夯击,夯杵提升高度约三十公分,之后再填土,再夯实,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土的高度与模板平。

队友走过去想给他们拍照,但被他们拒绝了,由于新夯的夯土墙承载力较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能破裂,因此土墙每天夯筑高度一般不超一米高。版筑法需严格控制其垂直度,对每版都要找平处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见古人打夯颇多讲究,并非随便之事,它是一种工法一项工程,须循序渐进,一步一夯,一夯接一夯,一层连一层,此谓“打顺夯”。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用夯土方法修筑城墙。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生土建筑在我国产生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到汉代民居建筑使用夯土墙的更多,而且在夯土城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称为“纴木”,这种做法上至汉长安城,下至南北朝、唐、宋,最晚到元代还在使用。

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坊也用夯土墙分隔,到了北宋夯土技术又有进步。北宋匠作少监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系统总结了当时夯土版筑技术的成就。其中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福建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顶峰,不知道摩洛哥的夯土施工技术是不是从福建学来的。

我原本想拍摄一下村民砌墙的工艺的,几个老头不愿意,我只好站在旁边偷学,其实这个夯土方法并不难,难的是要勤快。

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土墙以生土为材料,土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筑垒村堡所在的地区沙多土多,建楼均可就地取材。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田底泥”(即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黏土)。

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有的掺合旧墙的老墙泥也可以减少土墙开裂。

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由于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因此黄土、黏土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经验确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与掺合的田底泥等反复翻锄,敲碎调匀,而且翻锄得越仔细、堆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实际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熟化”,这样的泥土版筑成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

有些条件好的筑垒村堡夯土的用料更为讲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筑,有的生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秫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这样的土夯成的土墙铁钉都难以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此外,夯筑时对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证土墙质量的关键。

含水量太少,土质黏性差,夯筑的土墙质地松散,显然不结实;含水量过多,土墙无法夯实,水分蒸发后墙体容易收缩开裂。通常施工中依师傅经验掌握,熟土捏紧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

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墙脚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十多厘米,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为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土墙内还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设置“墙骨”。


通常的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一寸多宽的长竹片,

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中,墙的高度方向每隔十多厘米放一层竹筋,其水平间距约二十多厘米。也有用小松木枝、芦苇杆作墙骨的。由于夯筑中上下枋之间在各层均错开以避免通缝,所以加上墙骨、拖骨的拉结使墙的整体性大大增强。

我们陆续参观了更多的筑垒村堡,从一些崩塌的堡垒中,可以看出当初的建筑材料,通常楼板是使用木架和芦苇杆,上面再洒生土,条件好的筑垒村堡的底部是砌了一层鹅卵石的,这些鹅卵石就是从旁边的河道上捡过来的。有一此地崩塌的筑垒村堡又成为新建夯土堡的材料,这算是循环利用了。

我们再走几百米,终于看到村庄最大的筑垒村堡,右侧是老堡,目前崩塌得差不多了,听说之前当地发生过地震,很多筑垒村堡坍塌了。在昂睿迪勒(Amridil)古堡后面,有一个新建的筑垒村堡,外表的装饰艺术很精美,我们绕到前面,可以看到左侧是修复过的筑垒村堡,最左侧还被开辟成了餐厅,可以爬到三楼登高望远,我看过菜单,早上提供面包和咖啡,价格比村里的贵十倍左右。

作為摩洛哥最宏偉的古堡之一,這座 17 世紀的奇迹筑垒村堡曾經出現在 50迪拉姆紙幣上。這座活生生的博物館距離主幹道僅幾百米,展示了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古堡生活,

包括手工雕刻的門鎖、橄欖油壓榨機、仍在使用的麵包烤箱和曾經飼養動物的攤位。古堡被一分為二,每個入口都有自己的入口——右邊的部分保留了更真實的感覺,並有更高的露台。

昂睿迪勒(Amridil)古堡气势磅礴,已经在这里屹立了几个世纪,这主要归功于这座古堡的主人家族的坚忍不拔。这个家族始终没有放弃这座阿马齐格建筑瑰宝。昂睿迪勒(Amridil)古堡是穆罕默德·纳希睿·艾勒·哈克苏睿(Mohammed Nassiri El Haskouri)于17世纪末建造的。

穆罕默德·纳希睿·艾勒·哈克苏睿是一位学者,也是发源于泰姆格鲁特(Tamgeroute)村的扎威雅纳西里耶(Zaouïa Naciria)教派著名的创始人西迪·穆罕默德·本·纳西(Sidi Mohamed Ben Nacer)的后裔。

最初,昂睿迪勒(Amridil)古堡是一个供人们学习伊斯兰教教义和《古兰经》的小型兄弟会。

队友在参观这个古堡的时候,她说发现这个古堡里有专供学生学习的亭子以及专门用于祈祷的房间。这个地方很美,这座古堡就有多深的内涵。我让队友独自上楼参观了这座古堡,但没有请导游讲解,我则去参观旁边的那座古堡。

筑垒村堡有300年的历史。在这个古堡中,每层房屋的功能各不相同。可以参观庭院和房间,了解这座古堡的建筑特征。对这座古堡来说,第一层专供牲畜使用;第二层专供工作人员使用,第二层有厨房和阁楼;第三层是专供地方官员和宾客使用的房间。这座古堡的土墙底部宽1.20米,顶部宽30厘米。这座古堡采用了土建筑特有的加固技术。

这座古堡外观精美,内部装饰美丽。这座古堡内设有一个博物馆,展示了一些传统服饰、金币和手稿。在这种古堡内,游客会看到古老的水井、面包炉以及古老的橄榄油榨油机。您可以在这座正宗的古堡内众多的房间和露台之间徜徉。这里一定会有令人感兴趣和令人着迷的事情。

一个古老的日晷耸立在这座古堡的顶部。这个日晷的主要作用是确定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祈祷时间。在傍晚,在落日余晖下,整个斯库拉(Skoura)棕榈林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无以伦比,令人难忘!


祈祷室的5扇窗户象征着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清真言 (Shahada)(入教宣誓)、祈祷(Salat)(每天必须进行五次祈祷)、天课(Zakât)(通过纳税使自己的财产更加洁净)、斋戒(Siyam)(斋月的斋戒)和朝觐(前往麦加朝觐)。


我们参观筑垒村堡时,有两个少年骑着自行车跟了过来,游客极少,刚开始只有我们两人,幸亏后来过来欧美一家三口,但他们站在门口磨叽了半天也没有买门票进去参观,最后我们快离开时又看到一辆小巴士驶过来,一群欧美退休老人从车上走了下来,总算有一些生意了。

第6119回:筑低成本垒可持续,西烤面包东蒸馒头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第6118回:骆驼歇脚商队补给,夯土版筑黄色肌理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摩洛哥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摩洛哥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摩洛哥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摩洛哥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