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摩洛哥第一站我们去了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是非洲第二大、世界第十四大清真寺。 由哈桑二世国王提议修建,1987年8月动工,1993年8月30日建成,耗资5亿多美元。其建造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真主安拉指示“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同时也为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第二高的宣礼塔。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制品镶嵌其中。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可自动加热,夏季屋顶可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
第二站来到了汹涌波涛的大西洋观景大道,摩洛哥迈阿密海滨大道是卡萨布兰卡一条濒临大西洋的观景大道。大道长约7.5公里,由宽阔的车行道和临海的木栈道组成。车行道可自驾赏景,木栈道则可供游客扶栏眺望蔚蓝的大西洋。在海滨大道往南几乎到尽头的转弯处,有一家当地知名的咖啡厅“迈阿密”,大道因此得名。栈道栏杆下伸向海滩的部分,是一排紧密连接的咖啡座、酒吧、泳池等,充满了悠闲的度假氛围。此外,大道上还有众多餐厅、购物场所等,游客可以在此品尝美食、享受悠闲时光。这里风光旖旎,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浪花朵朵、涛声阵阵的美景,尤其是日落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海面,水天一色,景色十分迷人。
第三站去了北非谍影拍摄地。电影《北非谍影》的主要拍摄地是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是电影中的经典场景,不过现在的里克咖啡馆是根据电影在原址复建的。此外,卡萨布兰卡的迈阿密海滨大道也因电影而成为游客的打卡地,大道上有摩洛哥地图和《北非谍影》的剧照。
第四站去看了一下,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是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重要地标。位于卡萨布兰卡市中心,是该市的行政中心和重要政治地标,也被称为“鸽子广场”。建于法国殖民时期,以领导摩洛哥独立的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命名,1956年摩洛哥在此宣布独立,使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广场周围建筑融合了装饰艺术和新摩尔式风格,如卡萨布兰卡市政厅、法院等,外墙有伊斯兰几何纹饰,部分建筑有优雅拱廊和白色外墙,还有金五色石装饰。中央有圆形喷水池,喷泉常饰有传统马赛克瓷砖和青铜雕塑,夜晚灯光照亮时十分迷人。广场上有大量鸽子,游客可喂食。
第二天驱车前往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老城,又称麦地那,是马拉喀什的中心区域,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马拉喀什老城建于公元1071-1073年,由穆拉比兑人建立。1147年,莫哈底斯人从穆拉比兑人手中夺走马拉喀什,并将其发展成都城。1269年,马里尼兹人占领马拉喀什。1510-1659年,萨阿迪王朝统治时期,马拉喀什再度繁荣。老城以红色建筑闻名,外墙多由赭红色岩石砌成,有“红色之城”的美誉。城区周围有长达10公里的城墙,城内建筑融合了伊斯兰、柏柏尔、安达卢西亚等多种风格。库图比亚清真寺是马拉喀什的标志建筑,也是旧城的中心和至高点,建于公元11世纪,其尖塔高67米,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杰马艾夫纳广场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广场,白天是手工艺品市集,夜晚则成为美食街区,还有各种街头艺术表演。巴希亚宫建于19世纪末期,是马拉喀什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古迹之一,内部装饰精美,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老城内有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露天市场,狭窄的巷弄里遍布各种商铺,售卖着皮革制品、陶瓷、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
马若雷尔花园是摩洛哥马拉喀什的一座著名花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植物种类而闻名。 1917年,法籍画家雅克·马若雷尔为治疗肺结核来到马拉喀什,1924年开始动工兴建私人花园别墅,历时近40年打造完成。1962年马若雷尔去世后,花园逐渐破败。198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和其事业伙伴皮埃尔·贝尔热买下花园并进行修复,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伊夫·圣罗兰去世后,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花园里。花园融合了摩洛哥传统建筑和欧洲艺术风格,建筑大量使用一种独特的蓝色,被称为“马若雷勒蓝”,这种蓝色是马若雷尔从撒哈拉沙漠的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并申请了专利。花园里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种植物,其中仙人掌就有100多种,有的高达十余米,形态各异,此外还有莲花池塘、竹林等,宛如一座生态植物园。花园内有一座由法国建筑师保罗·西诺设计的立体主义别墅,现设有柏柏尔博物馆,展示了600多件与柏柏尔文化相关的藏品。此外,附近还有伊夫·圣罗兰博物馆,展示了这位时尚大师的设计作品和生平事迹。
阿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瓦尔扎扎特地区的一个筑垒村和古城,位于马拉喀什东南方约100公里处,地处阿特拉斯山脉之中。 阿伊特本哈杜始建于公元8世纪,12世纪时,柏柏尔人将其打造成乡村防御工事,这里曾是古代商队穿越阿特拉斯山脉通往撒哈拉的重要驿站。整个村落以红土和木材为材料,采用“干打垒”方式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形成独特的卡斯巴建筑风格。建筑多为三层,底层是马厩,二层是粮仓,三层是住宅,墙壁厚实,隔热性能好,屋顶由带有苦味的柳木条编织而成,可驱逐昆虫。1987年,阿伊特本哈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摩洛哥黏土建筑的典范。阿伊特本哈杜是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十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在此取景,包括《角斗士》《波斯王子:时之刃》《权力的游戏》等。如今,阿伊特本哈杜人烟稀少,只有少数柏柏尔家庭仍居住在古堡内。
瓦尔扎扎特是摩洛哥德拉-塔菲拉勒特大区瓦尔扎扎特省的首府,被昵称为“沙漠之门” 。城区内有陶里尔特古堡,建于17世纪,是柏柏尔城寨建筑,也是《角斗士》等电影的取景地。此外,瓦尔扎扎特被誉为“非洲好莱坞”,拥有阿特拉斯影城等多个摄影棚,影城内保留了众多电影的拍摄场景和道具。城区周边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艾特·本·哈杜筑垒村,以及托德拉峡谷、玫瑰谷等景点。2023年11月1日,瓦尔扎扎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
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位于摩洛哥的东南部,矗立于阿特拉斯山脉的东部,距离马拉喀什约350公里。峡谷长约16公里,最窄处仅10米,两侧峭壁高达300米,抬头仅见一线蓝天,棕红色的谷壁陡峭险峻,仿佛被巨斧劈开。谷底流淌着源自雪山融水的托德拉河。 它也是世界十大攀岩胜地之一,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多达400多条跨越各种难度等级的攀岩线路。此外,这里还有被当地人称为“送子泉”的神奇泉水,《花样姐姐》曾在此取景。长期以来,柏柏尔人居住在峡谷内,形成了小小的自然村落,保留着丰厚的柏柏尔人的历史文化和遗迹。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位于非洲北部,西临大西洋,北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濒红海,南连萨赫勒。其东西长度约为5600千米,南北宽度约1600千米,面积在900万平方千米以上,跨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等多个国家。
伊夫兰是摩洛哥北部中阿特拉斯地区的一个小镇,是伊夫兰省的省会,以其阿尔卑斯气候和“小瑞士”之称而闻名 。伊夫兰海拔1665米,受加那利海流影响,夏季短暂干燥温暖,冬季漫长凉爽潮湿,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1°C。小镇具有典型的阿尔卑斯风格,建筑多为尖尖的瑞士小屋、斜坡屋顶的度假木屋,搭配林荫道、绿地和公园,充满浓郁的欧洲风情。伊夫兰是热门的度假和滑雪胜地,其标志性景点“石狮子”位于中心广场,由二战时的德军战俘雕刻。此外,伊夫兰国家公园适合徒步旅行,Michlifen滑雪场是摩洛哥第二大滑雪场 。
非斯(Fez) 是摩洛哥历史最悠久的四大皇城之一,也是摩洛哥北部重要的文化、宗教与学术中心,以保存完好的中世纪老城(非斯麦地那)闻名,其老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与文化:曾是摩洛哥多个王朝的都城,拥有超过1200年历史,城内遍布清真寺、古兰经学校、传统市集,是体验摩洛哥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城市。全球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阿拉伯聚居区之一,手工制造业(如皮革、铜器)是当地特色,其中“皮革染坊”是著名观光景点。拥有摩洛哥最古老的大学——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Karaouine),该校始建于公元859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现存最古老的学位授予大学”。
舍夫沙万是摩洛哥西北部的一个城市 。建立于1471年,位于里夫山脉中,海拔高度为564米,临近地中海,它以其蓝色的建筑而闻名,被称为“蓝精灵之城”,是世界三大“蓝城”之一。城内大多数民宅的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抹上深浅不一的蓝色,如钴蓝、湖蓝、天蓝等,形成了童话般的视觉效果。它最初是一个小型的堡垒,老城区麦地那内的小堡垒至今仍然存在。城市的建筑和文化展现了浓郁的阿拉伯特色,同时还融合了安达卢西亚的特色,市内有清真寺
迦太基古城是位于北非突尼斯北部的一座历史名城,相传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泰尔王国的狄多公主为躲避迫害,在突尼斯湾登陆,建立了迦太基城。公元前7世纪,迦太基发展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迦太基与罗马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于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彻底摧毁。公元前122年,罗马在旧址上重建城市,使其成为罗马帝国阿非利加省的首府。此后,迦太基又先后被汪达尔人、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占领,公元698年,被阿拉伯军队彻底毁灭。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东北17公里处,濒临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峡,处于东西地中海的要冲位置。安东尼浴室是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安东尼时期建成的古罗马第四大浴场,规模巨大,从基部残存的柱石、断墙等可看出其结构繁复。罗马剧场是一座露天剧场,有21级,分3个部分,音响效果良好。此外,还有大神庙、引水渡槽、塔妮特神庙等遗迹,展示了迦太基古城昔日的辉煌。
蓝白小镇全名西迪布萨义德(Sidi Bou Said),是突尼斯著名的旅游胜地 。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东北部,坐落在地中海边的峭壁上,距离突尼斯城约20公里。小镇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安达卢西亚风格,所有房屋都只有白色的墙和蓝色的门窗,这种色彩搭配使小镇显得清新而浪漫。房屋多为二三层高,沿山势蜿蜒而上,布局简单,主要街道由鹅卵石铺成,两旁是闪闪发光的白色房屋,还有一些小巷从屋子内延伸出去。小镇始建于9世纪,13世纪时阿拉伯人移入,同时引进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建筑风格,融合当地传统后形成如今的风貌。这里还是艺术家与作家聚集的地方,毕加索、梵高等大画家都曾光顾留恋。炸面包圈是小镇的特色美食,酥软的面包圈裹着白糖,香甜可口。同时也是和(希腊圣托里尼、摩洛哥舍夫沙万)三大蓝白小镇之一。
杜加古城是突尼斯著名的古罗马遗址,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杜加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曾经是努米比亚的权力中心,迦太基强盛时,属于迦太基的地盘,迦太基战败后,杜加接受罗马帝国的统治,并逐渐发展为一个繁荣的罗马城市。杜加古城位于突尼斯北部,在突尼斯市以西约106公里处,遗址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海拔约600米。杜加古城中保存了许多罗马时期的建筑,如建于公元166-169年的半圆形剧场,可容纳3000名观众,平民与贵族席位分开;还有朱庇特神庙,是杜加遗址中最壮观的建筑,高10米,采用典型的罗马建筑风格,有柯林斯立柱、三角形门楣等。也是北非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城池及其所有构成部分的遗迹,展现了努米底亚、布匿、古希腊和罗马不同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于研究古罗马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凯鲁万是突尼斯中部偏东地区的一座城市,是突尼斯古都,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凯鲁万城内有80余座清真寺,100余处陵墓,有“三百清真寺之城”的美誉,是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的奥克巴清真寺的所在地。突尼斯穆斯林认为,到凯鲁万朝觐7次即等于去麦加朝觐1次。奥克巴清真寺是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布局精妙。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是当地人在公元862年为解决缺水问题修建的,现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池供游人参观。凯鲁万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独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郁的宗教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埃尔杰姆斗兽场位于突尼斯东部地区,是古罗马帝国在非洲留下的著名建筑,也是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 。 斗兽场兴建于公元230-238年,由当时的橄榄油商人出资建造,是罗马统治突尼斯近600年的见证。斗兽场外观呈椭圆形,周长超过450米,长轴148米,短轴122米,总高度为36米。它有三层拱廊,每层有60个拱门,建有500个马蹄拱门,四周看台可容纳3.5万名观众,是非洲第一大斗兽场,其规模仅次于古罗马斗兽场。它由巨型石块砌成,围墙高大,是北京故宫城墙的五倍。层层拱廊相连,构筑典雅,各层连拱廊的柱型富于变化,展现了高超的罗马建筑艺术。斗兽场在17世纪前基本完好无损,后来统治者为镇压占据斗兽场抗捐的义民而炮轰该建筑。突尼斯独立后,对其进行了修复。1979年,埃尔杰姆斗兽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泊桑、福楼拜等法国著名作家都曾专程来此观光,并将它描述为“世界美妙绝伦的斗兽场”。
苏塞老城(Medina of Sousse)位于突尼斯东海岸,地中海哈马迈特湾南岸,是突尼斯第三大城市苏塞的旧城区,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塞老城约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当时被称为哈德鲁梅。7世纪中期,阿拉伯军队征服此地,老城初步形成。在阿克拉普王朝时代(800-909年),苏塞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和军事港口。老城有城墙环绕,由石块垒成,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50米,基本保存完好。城墙东南角的卡莱福方塔,高30多米,是最古老的伊斯兰式塔。城内的苏塞大清真寺建于851年,祈祷大厅被立柱纵向隔成13条长廊,建筑风格朴素无华。此外,还有建于8世纪末期的里巴特,它是一座堡垒式的清真寺,兼具宗教与军事功能。
布尔吉巴大街(Avenue Habib Bourguiba)是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最著名的街道之一,被誉为“突尼斯的香榭丽舍大道”。大街以突尼斯国父哈比卜·布尔吉巴命名,全长约1.5公里,西起独立广场,东至突尼斯湖,是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这条街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名为“巴黎大街”,突尼斯独立后改为现名。两旁建筑呈现“东西合璧”的风格,有许多法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建筑,如法国大使馆、国家大剧院、圣文森特·德·保禄大教堂等,同时也融合了阿拉伯传统建筑元素。
圆满结束了摩洛哥和突尼斯精彩绝伦的旅行,虽然在味觉上没有满意的感受。但是在视觉和感知上得到了深刻的印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