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上午,我与夫人参观完毕瞻园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就马上赶到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是南京市博物总馆分支机构,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同时为了全方位的展示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南京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之上又成立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使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甘熙宅第”一半以上的房子用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可能正是这两个“馆”的入驻,古老的“甘熙宅第”多了看点,多了人气,管理也更到位。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甘熙宅第在夫子庙附近,一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平民住宅,甘熙宅第又名甘熙故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地处南京市白下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46号。甘熙宅第为多进穿堂式古民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总占地2.1万余平方米,实有房间162间,距今已有约二百年历史,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
甘熙宅第房间多达百余间,却称“九十九间半”,既有还没达百间的“谦逊”,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据说,最大的宫廷建筑——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嘛,只好叫 “九十九间半”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常设展览包括《南邦巨族、江南甲姓-金陵甘氏家族历史陈列及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展》、《榴开百子 百年好合-南京育儿、婚嫁习俗展》、《一脉文心 千古流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金陵工巧-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演》。
我们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南门进入,翘角门楼和简单砖雕,镶嵌在粉墙黛瓦的院墙之上。砖雕镌“桐荫”二字,估计与宅第主人甘熙的着作《桐荫随笔》有关。走进大门,眼前是一大块草坪,因为今天正好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所以,在草坪上有表演节目,一支民间的老年管弦乐队正在表演节目,他们个个身着充满喜庆的红色唐装,演奏着充满喜庆的旋律。
草坪的东侧、北侧均围以回廊,廊侧竖一太湖石,草坪东面的四角方亭名为“小园”,可能是谦虚地说园林之小巧。两侧抱柱联:“听琴听戏听新韵;赏院赏楼赏古风”,亭子东面是甘熙家的后花园,亦即“小园 ”。
园内有假山水池小桥,种梧桐兰花绿竹等等植物,环境清幽;园中有“津逮楼”、“桐荫小筑”和“三十六宋砖室”等建筑,是主人读书休闲的地方。据说假山为清代叠山名师戈裕良的得意之作。然原花园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2007年重建。花园虽不及苏州园林的博大精深,但还是继承了简洁典雅的风格。廊庑亭水诸景齐备,假山花石精心布置,高低植物错落有致,漫步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尽管“甘熙宅第”内有162间房,但最让人仰止的还数“津逮楼”,因为它是清代南京最大的藏书楼。当初甘福特别喜欢藏书,于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仿宁波的天一阁新建此楼,上下各五开间,坐南朝北。“津逮楼”语出《水经注·河水》“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清代的学者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意思指由津渡而到达,比喻通过读书可修炼人生的境界,到达幸福的彼岸。甘氏藏书,自甘国栋始,主要是其长子甘福所为。
经过甘国栋、甘福、甘熙祖孙三代的搜购,共藏各类古籍善本达十余万卷。还将藏书一一整理,并辑成《甘氏津逮楼藏书目录》十六卷。津逮楼南面楹联:津逮楼中丝竹管弦雅韵天生九畹,人文道上才情胆识大名高矗两间。这座富甲江南的津逮楼,创立者是甘熙之父甘福,津逮楼除收藏历代秘籍善本,还收藏了大量甘氏自撰著述。可惜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的大战中,十多万藏书损失大半。此楼是2007年重建的,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楼下立有《重建津逮楼记》碑文。
甘国栋是清代藏书家,他以藏书知名。长子甘福,他惜老怜贫,乐善好施。他曾遍访吴越,搜集书籍十万余卷,并建成上述的藏书楼“津逮楼”。甘福之子甘熙是清代中期着名的方志学家,一生经历丰富,着作等身,是金陵甘氏由商入仕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甘氏后人深受门风浸染,家学绵延流长。津逮楼里全是形状各异、沉甸厚实的石砚,文化气息浓厚。难怪有人说,甘家大院就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我们倘佯在书海中,闻着浓郁的书香,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白下琐言》,清甘熙著,南京掌故笔记。专记金陵山水、名人遗事等,详细查考利病、沿革,内容包括名胜古迹、经济状况、文化生活、风俗人情等,共570多则,是研究明清南京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甘熙,道光年间的进士,是金石、古籍、文物收藏家,地理学家。著作有《白下琐言》《金石题咏》《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灵谷寺志》等。最有名的是《白下琐言》,上溯六朝旧事,下迄清朝道光年间,南京大街小巷历史沿革、山水脉络、水文地质、风土人情、遗闻轶事,没有他不知道的,是南京的“万事通”。甘熙还精于风水之术,1842年,甘熙在北京任郎中,奉诏为道光皇帝勘选安置灵柩的地宫。咸丰二年(1852年),他再次接到召命复勘魏家峪,平安峪。甘熙一声长叹,自古以来为皇帝勘察墓地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他完成任务后,就告假回到南京,嘱咐家人准备为他办理后事。不久,甘熙被召入京城。很快噩耗传来,说他“以微疾三日卒于邸舍”。因为甘熙是历代主人中“咖位”最大的,所以宅第以他冠名。
“友恭堂”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号,也是整个宅第、家族的共同称谓。200多年来,“友恭”精神被甘氏家族历代先祖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一直传承不息。友恭堂是家族中长辈接待宾客、议事、节庆、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除了友恭堂还设置了专用的佛堂。“友恭”这两个字典出“左传”,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间应兄友弟恭,兄应爱其弟,弟则敬其兄,延及父子长幼之间。这样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从而产生家族凝聚力,家和万事兴。大厅中悬挂“友恭堂”匾额。堂内楹联:“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和“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都点出了“友恭”的真正内涵。堂外楹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多;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
《南邦巨族、江南甲姓-金陵甘氏家族历史陈列及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展》在“友恭堂”及之后至第五进,用展板和实物布置的“金陵甘氏家族历史陈列”。陈列中,将其祖先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以及其后的甘宁、甘卓等战功显赫的名将。金陵甘氏在以“友恭”为纲的家训下造就、教化出一代代被当时邻里点赞的学有所长、家风儒雅的后世子孙。
甘熙宅第始建于清嘉庆(1796—1820)初年。它由4组多进穿堂式建筑组成,是南京清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甘熙宅第既有南方建筑的秀丽雅致,又兼北方建筑的质朴大气。高耸挺直的院墙,交错起伏的马头墙,轻盈淡雅的色调,别具民俗风情的建筑雕饰,传达了南京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深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宅院前厅至后院,各厅、楼布置形式多样,梁架结构各有不同。各进之间以高高的防火墙格成院落。这独特的多进穿堂式建筑格局和另一种河厅河房式建筑是南京典型性的两大建筑形制。
甘熙宅第的主人是被称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金陵甘氏家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几百年来,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该展陈展示了甘家的历史发源、族谱、甘氏精神、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等甘家历史文化。
甘福之子甘熙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方志学家,一生经历丰富,著作等身,是金陵甘氏由商入仕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甘氏后人深受门风浸染,家学绵延流长。我们重点参观了第二进的《武丁旧学,典午名家》和《以孝为本,堂曰友恭》。“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碑文成书于清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碑石镶嵌于“友恭堂”东墙之上,王芑孙撰写,金陵刘文奎镌刻而成。碑文字体遒劲工整,清晰可辨。“友恭堂碑”的发现,印证了“友恭堂”的存在,以及甘氏家族世代以“友恭”为家训的历史。
甘熙宅第第三进的《克绍箕裘,文化世家》、有关“国宝”《金石录》的介绍和《藏书刻书,惠及乡邦》。甘氏家族陈列有甘家姓氏来历,及甘家藏书、刻书的部分古书籍展出。
甘熙宅第第四进的《儒风雅爱,传承国粹》。国粹守望者甘贡三。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甘贡三是“戏曲世家”的核心人物。感兴趣于梅门弟子、甘家女婿汪剑耘;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民乐人才的民乐宗师甘涛;还有金陵名票甘律之,曾与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相识、相恋并结婚。甘律之可以说是严凤英的恩人,他们演绎了一段戏曲情缘,令人唏嘘不已。
严凤英故居房间的梳妆台桌是一件典型的民国家具,设计巧妙,装饰中西结合。它由上自下由镜屏、台面、柜体、底座四个部分组合而成。镜屏为三屏风式,中屏镶磨边玻璃镜,顶部上凸,中间浮雕一傩面,竖发呲牙,面目狰狞。镜子四周围以曲线形边框,并作打洼处理,镜子上部凸处雕有西式花盆和万年青,两边装饰透雕的石榴图案,镜下开关内,铲地浮雕葡萄纹,两侧屏风中设隔板,下部为“两头沉”做法,各有一个带三弯腿的抽屉,隔板上下开关内侧浮雕中式的瓶花,分别为梅、兰、竹、菊。底座依柜体呈凹字形,有八只三弯兽足腿,腿足间有彭牙。
甘熙家的家塾,格局清晰,布置整齐,正面当首的应该是先生的“宝座”,比常用的方桌高出五六寸。在它的前面,摆放着一张书桌,上有文房四宝和戒尺,在前方对称放置着课桌和凳子。我仿佛听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朗朗的读书声。
甘熙故居以木结构为承重体系,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受屋面和楼面重量,以空斗墙或砖石砌墙来围护及分隔空间形成建筑,民居的基本单位为间。用三—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甘熙故居就是这样横向组成的四落五进的大宅院。
甘熙故居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正对后花园的是寿石轩,早年是甘熙的书斋,小巧别致,清净典雅,现已做为传统戏曲的排练场所。
寿石轩后面的一进,就是“南京本钟、京剧脸谱展示厅”。南京本地钟的制作与维修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与雨花石、云锦一样,都是极具金陵特色的南京特产。
甘熙精研金石地学,擅长风水勘舆、星相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内大小天井多达35个,据说有水井、窨井32个,目前发现的10多个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间里、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门槛边,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采光以及上下水等问题,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起到“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甘熙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布置在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在开间的面宽和总的间数等各方面都较正落为小,正落与边落间有通长的备弄。一般情况下,边落中各进的平面与正落不完全相同。边落中轴线是不完全贯通的,各进厅堂要经过备弄和天井才能进入。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宅第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案,空间较大的庭院内点缀有山石花木,院子里面有几处雕塑,表现的是蒸糕、箍桶、小孩放鞭炮等惟妙惟肖。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榴开百子 百年好合-南京育儿、婚嫁习俗展》在甘熙故居的西偏院,南京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老南京育儿习俗,主要内容包括育儿礼仪(催生、分娩、报喜、洗三、满月、百日、抓周、成年礼);育儿经验(或育儿实践);育儿玩具(或育儿游戏)。老南京婚俗,主要内容包括说媒合婚、过帖传红、请期行礼、答礼回盘、铺房压床、接亲上轿、跨鞍传席、交拜天地、合卺坐床、撒帐闹房等礼俗。该展区采用了场景与小模型相结合,形象生动的展示手法,一个场景反映一段礼仪过程,一组模型讲述一个精彩瞬间。相互之间具有连续性,下一个场景、模型是上一个的内容延续,生动形象地演示了婚礼现场。参观这个展区,可以感受充满爱与关切的育儿习俗,体会烛光摇曳中的金陵婚俗。除传统的展示外,还设计了大量观众参与项目,如抓周,立夏称重,老玩具、老游戏,迎亲花轿等,观众在开放、自由、有趣的环境中自然融入展示,观赏礼俗用品,了解礼俗过程,体验礼俗情趣。
如果观众带着3岁以下孩子前来参观的,可在这里玩“抓周”。孩子坐在扁箩中,如果选择升斗、算盘寓意从商;乌纱帽、印章则是仕途之兆;选刀剑戈矛是武夫,金银珠宝则是富贵相。“立夏称重”也是南京人代代相传的育儿经验,老百姓为避免孩子在此季茶饭不思,特制一种巨大的杆秤,上方用麻绳吊在房梁上,下方吊一个大竹篮,让孩子坐进去,人移动秤砣称出孩子的体重。现场“立夏称重”可承受50斤重量。
此外,老南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婚嫁民俗也在这里以各种实物的形式体现出来,观众还可乘坐花轿互动。
《一脉文心 千古流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国剪纸(南京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京市民俗馆内都专门设有主题馆。
其他的90个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馆内都有很完美的呈现,包括精彩的东坝大马灯、龙吟车、跳五猖、薛城花台会、江浦手狮、秦淮灯彩、留左吹打乐、金箔锻制、金银细工工艺、脱尾龙传说等等。互动项目有一起学手狮表演、大马灯拍照、留左大鼓敲打、非遗经版墙查询等,吸引了观众驻足参与。非遗综合展馆区域在设计中以水墨形式为点,以文化内涵为线,以建筑氛围为面,点线面三位一体对其进行设计和展示。整体空间设计简洁明快,运用新颖的展陈手段和方式,突出其主题性,达到文化传播和互动传承的效果。
灿若云霞(云锦)区,以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的建筑构建,突出其高贵,中心等比例复原的云锦织机和两侧展示的精美云锦相映衬,彰显了其高贵艺术的所在;天工传经(金陵刻经)区,中心看板的图文突显了“刻”的艺术效果,辅以博古架展示雕版、经书等,并设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以现场演绎的形式,展示其工艺和流程。
花团锦簇(剪纸)区,陈列充分利用文物、艺术品种类齐全的优势,通过抽象的造型及趣意的图文形式准确地展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主题寓意,并设有剪纸互动区,让参观者能够自己制作剪纸,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青春;古韵流芳(古琴)区,整体空间构图简洁明快、风格朴拙浑厚,以古琴演绎、古朴画卷、艺术品、多媒体动态影像等多种展陈形式传神的演绎古琴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品位;大雅昆腔(昆曲)区,展现昆曲与金陵渊源以及昆曲的流派、代表人物、创作作品等内容,展示了中国昆曲文化的魅力。
金陵工巧-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演设有葫芦画、秦淮灯彩、空竹、木雕、布艺、剪纸、绳结、绒花、微雕、泥塑、缂丝、竹刻、脸谱等13个项目的艺术大师的工作室。采用青砖小瓦隔扇窗的建筑艺术形式,将展厅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艺术大师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将动态表演与静态展示相结合,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制作和表演。同时,通过观看展板,了解到这些手工艺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艺人介绍等内容,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区域还设立了一个“金陵十八坊”展示厅,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以此唤起观众对市井生活的记忆,回望城市文明的发展史,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无穷魅力。
“金陵十八坊”展示厅,则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推荐怀旧范儿观众一游。“金陵十八坊”是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云集工匠人口有十余万。观众在这里还能看到扇子店、当铺等已经消失的老行当。
甘熙宅第里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灰墙上覆满了垂挂下来的藤萝。推开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过挂着一串红灯笼的曲折回廊,小桥流水、假山凉亭,飞鸟掠过翠竹。在亮与暗的适度交替承转中,喝一杯茶,回味绮丽与风霜,来听听这座宅第的传奇故事。重重叠叠的甘家大院显得落寞而冷清,高亢激昂、凄美幽怨的唱腔,彩袖翻飞、轻盈矫健的舞姿恍然如梦。如今到甘熙宅第,可见“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虽然也是老屋,但比幽静古朴的水乡古镇少了些乡野情趣,多了些摩登气息,在老城南闪耀着青春无敌的光芒。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甘氏家族的兴衰浮沉就是这段历史的缩影。时代的滔滔洪流与这个家族的恢弘气势相互撞击、交融,成就了一段一段流光溢彩的传奇。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传奇,我们的故事都不会长到天涯海角,但总有那么一天,在一方净土种下的梦想,在风风雨雨中生根、发芽。阳光照着甘家大院高耸的马头墙,屋顶上垂下来一点绿,俏皮地撩动着白墙,这是从历史的尘烟里飘出的灵动韵脚,是不论经历多少沧桑岁月依然存于心底的萌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