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中午,我与夫人参观完毕紫金山天文台,从山上打车直接就到了老门东。老门东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因地处南京京城南门(即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与老门西相对,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门东是个广泛的概念,中华门以东均为门东,如今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狭义的门东概念。我们坐在出租车上,远远就看到了老门东的石雕牌坊。老门东的石牌坊高17米,梁柱和坊额上以干挂工艺敷设精美石雕,石雕由福建惠安石刻艺人设计雕琢,石雕画面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玉如意等,牌坊基座上的抱鼓石也敷设了精美的石刻云纹。石牌坊上书“老门东”3个行书大字。牌坊两旁有一副楹联,道是:“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短短22个字,就将历代南京人共建古城而创造的辉煌与城市的纵深感都呈现出来了,有引人入胜之功。
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今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传统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这标志着集中体现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市井传统风貌的老门东,将正式被“圈地”保护。街区是在保留大量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的基础上,将老厂房改建成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老城南记忆馆等“一院两馆”,建设民居式精品酒店和时尚活力街区,引入名人工作室、百年老店、文化娱乐、古玩会所等,成为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景观于一体的文化街区。牌坊背面的对联:半壁门东回照诗书礼仪,两弯淮水摇来灯影桨声。
我们穿过“老门东”牌坊,就走进了老城南传统民居生活,一条条老街巷将让人重新感受老城南风貌。老门东牌坊南面是箍桶巷,箍桶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长乐路中段以南,长近300米、宽约五六米。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居住在这条巷子里,时间久了大家就把这条巷子叫作箍桶巷,把箍桶巷东面木匠聚集的巷子叫木匠营。箍桶巷、木匠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其父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沈万三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进行海外贸易活动。周庄北端白蚬江(古称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济河出海,是理想的天然水上通道。不几年,沈万三迅速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他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要求下,他曾出资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名噪一时。
传说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箍桶巷。而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都由住在附近的木匠来加工,人们干脆就给附近那条巷子也取了一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位于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一带。这块占地约6.9平方公里饱经沧桑的历史街区,是古城金陵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这里北至剪子巷、南至明城墙,长约250米的箍桶巷内,有不少历史文化资源,包括风貌建筑8处、官沟一处、古井一处、老树15处。路边的箍桶雕塑,以前没有搪瓷(洋瓷),没有塑料,更没有不锈钢。打水、蓄水、洗用等都用木盆、木桶。木桶凭借着自身坚固耐用、工艺精制、物美价廉的特点,成为寻常百姓家中必备的家居用品。箍桶,指用箍将做桶的板捆在一起,迫使其成为所需形状和确保接缝严实。箍桶的技术不是一般的木工所能做得,难度就在于圆周率及弧度的计算,还要加上精密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
我们走进一条小巷叫张家衙,位于箍桶巷南段,因明代抗倭名将张可大的府邸曾在此。张可大是南京人,曾经在南京以都指挥使掌南京锦衣卫。崇祯元年,张可大被任命为登州总兵,主要任务是策应隔渤海相望的辽东战事。史料称,张可大在登州一带尽心海防,亲自巡视,积极做好援辽事宜。但是,由于将相不和,明军屡遭失败,纷纷逃亡。崇祯五年正月十四,张可大在蓬莱水城太平楼上吊自尽。
因为老门东景区复建,巷道做了一点调整。这可能是张家衙仅剩的建筑之一。用青花瓷碎片镶嵌而成的装饰画,非常漂亮,又有历史文化的气息。中间的美人也是取自瓷器。
“积善里”,从蒋百万家大门至张家衙口,顾名思义积善里就是行善积德之地,该地名的来源与南京著名富商蒋寿山有关。蒋氏家族过去并不是很富有。清代咸丰年间,蒋家传到蒋春生这一辈,才开始转运。蒋春生勤奋创业,以运输官盐起家,赚到了“第一桶金”。那个时候,太平天国刚刚灭亡,南京市面上物质匮乏。对于商人来说,这是一个良机。蒋春生及其家人又与人合作,开设“春生鉴号”,转战缎业,并且兼营典当行业。蒋氏旗下经营的素缎,力求工精质细,品色优良,“春生鉴号”的生意越做越大,市场遍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多个省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蒋春生也最终成为南京巨富“蒋百万”。
发达富贵后的“蒋百万”不忘回馈社会,不仅施舍民粥和扶危济贫,还出资兴办南郊义学,建息心亭殡舍。蒋家虽然是大富之家,但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蒋氏族人以“公益为人生分内事”及“遗子以经不以金”为家规。无论在南京还是外地,蒋家常年救灾赈贫,散衣施药,干了数不清的好事,赢得了极好口碑。“蒋百万”的长子蒋长城,字寿山,门东三条营故居的主人。他为人善良,常常捐资修桥铺路,赈济施舍,大做善事。光绪元年(1875年),为解决城南地区常年淹水之患,他响应清政府号召慷慨解囊,修建了一条排水沟,即官沟。至今,故居的墙壁之上还有一块碑刻记载此事。“蒋百万”的慷慨慈悲得到了应有回报,传说一次大水即将淹没处于湘潭的蒋家盐栈,眼看着装满盐的麻袋即将被冲走,而一时间工人们不能及时赶到,附近的船民就不约而同赶来帮忙,他们说“此蒋公盐,不可坐视,愿代运之武昌”。为了表彰蒋家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善举,清廷赐封蒋宅名为“积善堂”,蒋宅门前的巷子也因之名为“积善里”,朝廷赐建牌坊“积善里”。
老门东一带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民居聚落出现。明朝中华门与内秦淮河沿线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清末以后,老门东、老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东起江宁路,西到中华门城堡段的内秦淮河。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历史上一直是夫子庙的核心功能区域之一。开设金陵刻经、南京白局,以及德云社、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一类民俗工艺,推出多种南京地区传统美食小吃。 德云社剧场建筑为中式传统建筑,面积近12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260人左右,以表演传统曲艺?相声为主,每周二至周日上演八场《北京相声大会》相声演出。
小吃街汇聚了蒋有记、鸡鸣汤包等老字号,还有蓝老大糖藕粥、徐家鸭子、司记豆腐脑等让吃货流口水的南京美食,此外还有台湾名小吃蚵仔煎等等,还有夫子庙名小吃等。街头雕塑“糖芋苗”,糖芋苗是南京著名小吃,用芋头仔、赤豆元宵、莲藕、桂花等熬制而成。
如果说南京城是以城墙作为帝王与百姓行政区域的话,那么南京老门东则是南京城墙下最具代表的地方了,这里记录着几千年老南京城的百姓生活的一切一切。老门东的改造并没有使其失去原貌。而是在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整新。另外,其周边的建筑居民楼也或多或少有意地沾染了老民居的风格,与大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老树、古井还有残留的墙基都是历史的沉积,柱础、石槽等各种石件,狭窄的小巷经过改造,干净、朴素、整洁,位于街心的“结庐市隐”亭。
走进边营巷,历史上老门东最为辉煌的时期,是明清两朝在此设立的“考棚”。所谓“考棚”,是供悻悻学子参加科举应试的场所,老门东的所在地,为“上江考棚”。《南京市地名录》中也有记载: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举时,上江考生宿舍设此,故名。明朝时期,每到三年各省都会举行一次“乡试”,老百姓称之为“大比”之年。当时的两江(时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江南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参加“乡试”之前,报考人必须通过预试。预试的场所,正称为考棚,南京设置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上江考棚也就成了安徽学子的预考考场,这个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未曾改动。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载,上江考棚始置于朝天宫皇甫巷,同治四年(1865)迁至南京门东三条营附近方家巷,同治十二年(1874)迁建于中正街(今白下路),至废科举制度止。上江考棚在南京前后共有三处,白下路六中院内的这一处上江考棚,是于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由安徽士绅集资修建的。现作为行知馆的上江考棚正堂,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原上江考棚建筑,完全是清代风格。大门前为一广场,两旁有雕刻精细的石狮子一对(毁于“文化大革命”),门前对面有大照壁(毁于抗日战争)。正堂(现行知馆)开始叫明伦堂,门前有座石砌平台,周围是花圃,有紫藤缠绕的走廊。
老门东作为南京市秦淮河畔、中华门外的老门东是位居中华门以东的百姓生活街区最重要的街道,这里曾经是南京最为繁华的地方,而在民国时期繁华程度到达鼎盛,当时的商贾、高官以及贵族等都是集中居住生活在此地。如今的老门东带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感,步行其中能够感受到当年繁华的街貌景象。巷子里面有一座华丽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徽派建筑是世界闻名的,其中砖雕、木雕与根雕堪称徽州雕刻三绝, 古代南京与徽州山水相近,徽州之水也是江宁府的上游源头之一,所以文化习俗上受徽州影响很大。大门两边的砖雕,双凤牡丹,寓意大富大贵、吉祥如意,松鼠葡萄寓意多子、丰收、富贵。
南京贵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如今,在南京留存较多的就是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城东的明孝陵中山陵孕育着帝王之气,城南的夫子庙秦淮人家则饱含着市井文化。门东文化街开街,蒋有记、韩复兴、小郑酥烧饼、鸡鸣汤包等这些曾经的小吃遍布街头巷尾。地名美食都因饱含记忆变得更有味道,因为记忆里蕴含着情感。城市也是如此,门东这样的古老之地能够唤醒南京人的历史记忆。我们的午餐就是在这一家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吃的,味道相当不错。
黄勤记是老门东里又一家有名的小吃店,不大的店面挂着黑底金字的招牌,店里只有三样小吃——凉粉、鸡汁回卤干、五香鸡蛋老卤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店主的爷爷,就开始制作回卤干。汤的用料特别讲究,每天凌晨用一只鸡煨汤,加上扇贝、笋干等口味新鲜的底料熬制汤底,豆干也是店内特制,吃到嘴里有一种糯软的感觉,吸收卤汁以后,豆干的香和汤汁的鲜交融在一起,在味蕾上开出奇迹的花朵。由于豆干和另一道招牌菜凉粉都是纯手工制作,四十年来不变的味道和口感成就了黄勤记。凡是来到老门东的人都会被这里的美食吸引。
“老门东”牌坊周围有4组街头雕塑,分别是黄包车夫、糖芋苗、老邮筒、学童进馆(上私塾)。雕塑人物全“穿”着明清服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老门东明清时的民居生活。今后,保护区内还将陆续亮相一批体现老门东民居生活景象的街头雕塑。
三条营78号是傅善祥故居,傅善祥(1833—1856),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女状元。生于南京书香人家,自幼喜读经史,聪慧过人。父母开明,任由她涉足中华文化的海洋。善祥饱学经赋,四五岁楹联短句,七八岁背会《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蒙学名篇,终成中国武则天女皇制定科举考试千年唯一女状元(第一名)。太平天国多篇改革社会民族之昭告文献(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男女平等、禁食鸦片、禁女裹脚等),多出自她的手笔,太平天国有“武有洪宣娇,文有傅善祥”之说。傅善祥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家道迅速衰落,只好跟哥嫂相依为命。13岁那年,她的哥哥遵照父命把她嫁给了指腹为婚的李氏人家。丈夫比她小六岁,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在她18岁那年,丈夫得麻疹去世了,年轻的傅善祥在没有圆房之前,就一夜之间变成了寡妇。婆婆恐傅善祥难耐寂寞越轨而影响家风,要把她卖到妓院换钱。此时,傅善祥在李家已是没法再住下去了。傅善祥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毅然投奔了太平军。经过层层选拔,傅善祥的文章最后被送到了东王杨秀清的案头。东王看后,立即为这篇才华横溢的文章所折服,尤其是文中的观点,更是让他欣喜不已:“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于是“虎颜大悦”,提起朱笔毫不犹豫地将傅善祥点为女科状元。傅善祥考中鼎甲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也是唯一的女状元。科举考试结束后,杨秀清亲自点将把傅善祥招进东王府,加以重用。不久,东王下诏,任命傅善祥为“女侍史”。负责东王诏命的起草以及文献的整理。因为精明能干,傅善祥后来又升任“簿书”,帮助东王批阅所有来往的文件、书札。终于,在1856年的8月,“天京事变”爆发了。在洪秀全的密令下,韦昌辉连夜率3000亲兵赶回天京,在燕王秦日纲的配合下,把东王府杀了个鸡犬不留,二万多太平军将士身首异处,尸体丢在秦淮河中,河水被染成了红色。接着洪秀全反戈一击,又把韦昌辉杀死。整个天京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傅善祥下落不明。一说在乱军中傅善祥也被杀死,尸体被抛入大江之中,随水东流而去。
芥子园乃明末清初江浙才子李渔的私家花园。李渔被后人称之为文学家、戏曲家、园林建筑设计师,是休闲文化的先驱者,有《怜香伴》《风筝误》等传世著作。芥子园因占地不足三亩,遂被李渔戏以“芥子”冠名,在其精雕细琢之下,成为园林史上最为经典园林之一。芥子,就是菜籽儿。为何取这个名字?用李渔自己的话说:“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芥子纳须弥”是佛家语,意谓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人的小小头脑其实比整个世界还大。李渔一生不为官,他样样精通,长期引领艺术潮流。他的小小芥子园成为鸿儒、文人学士谈文说艺的“艺术沙龙”。李渔一生没有做官,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生活拮据。但有了芥子园后,他组戏班演出、开出版局,创作出版了《闲情偶寄》、《芥子园画谱》等,芥子园因此声名鹊起。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崇帧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1651年),41岁的李渔搬家去杭州,后移家金陵,筑金陵“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杭州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
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丰富,他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另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共五百多万字。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李渔少年时以读书出仕为人生目标。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南京金陵美术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剪子巷50号,是一座集展示、收藏、研究于一体的美术馆。金陵美术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剪子巷(原南京色织厂内),总体方案由中国著名设计师担纲设计,改造后为主体四层局部五层的多层建筑。其设计理念是在维持工业遗产旧貌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充分利用空间,以适应现代化的展示模式;建筑外观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其中表皮“斗”的造型是对江南街巷进深感的艺术抽象,表皮铝板的穿孔形式则呼应了城东民宅砖砌的纹理样式,从而让建筑本身自然和谐地融入所处的人文环境之中。金陵美术馆6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5个,并配有报告厅、书店、艺术商店、画廊、资料室、咖啡厅等多个专用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的展览及活动需求,服务周边公众和本地艺术家,搭建与外界交流的理想平台,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内的重要文化地标。金陵美术馆前,巨然雕塑,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画家,僧人。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画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清代画家髡残,1612年生,1692年逝世,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一号壤,自称残道人,晚署石道人,本家姓刘。 髡残在清初画坛上,与石涯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他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旧,作品感情真挚,风格独特。在当时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如果把老城南比做一扇大门,那么门东和门西就好比两扇门板,一左一右,开启了整个老城南的记忆。门东历史积淀相当丰富,不仅有周处读书台、梁光宅寺、沈万三故居、蒋百万故居等胜迹,那些曾如蛛网般密布的老街巷、那些青砖黑瓦的老房子无一没有故事。如今,门东的很多老街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旧式的民居也被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取代。但那些少数留存的老街巷、那些仍被沿用的老地名,仍能唤起老南京对门东的记忆。饮马巷、钓鱼台、老门东、箍桶巷、孝顺里、殷高巷,一个个烙刻着老城南历史印记的名字像凝固的时光,让岁月变得沉静。穿行在小巷的居民,无处不在的生活痕迹,即使百年已过,老城南还一直固守着“南京的灵魂”,追溯城南旧事,在流转的时光中守护着城市的文脉。作为南京市秦淮河畔、中华门外的老门东是位居中华门以东的百姓生活街区最重要的街道,这里曾经是南京最为繁华的地方,而在民国时期繁华程度到达鼎盛,当时的商贾、高官以及贵族等都是集中居住生活在此地。如今的老门东带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感,步行其中能够感受到当年繁华的街貌景象。无论是在这里游览还是在这里小住几日,漫无目的走在这条老门东古街上或多或少都会让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如果是喜欢这样的感觉的人不妨在此多小住几日吧。无论漫步在老门东的任何一个地方,历史的回味感令人最为明显,也是来老门东旅行最大的一个亮点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