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7

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5 月 和谁:夫妻

2021年5月17日,下午,我与夫人穿过中华门,走到长干桥上,就可以看到秦淮河南岸不远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优美身姿了,宝塔下面就是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占地面积约140000平方米,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包括遗址保护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大报恩塔等,遗址公园中保护性展示了大报恩寺遗址中的千年地宫和珍贵画廊,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世界级国宝,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遗址公园中备受瞩目的琉璃宝塔并未按照历史原样复建,而是以轻质钢架玻璃保护塔的形式重现,在完整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赋予其象征意义与内涵,留给每个人对于这已逝的宏构和盛景无限的想象。

 

大报恩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千余年间,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大报恩寺塔立于南朝寺庙发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东吴大帝孙权为康居国僧人会在长干里修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称,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第一座寺庙。经过考证,其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阿育王塔约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极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谦麾下之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官,并以漕运所得经费建庙盖塔。符融为最早见于正史的中国阁楼式佛塔的创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为孙策攻灭。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名长干寺;南朝陈为报恩寺,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建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唐朝年间,“慧闻者,齐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论》、《中论》,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悯寺所得榇施,买海曲溪石梁为放生池,佛法广播于江北。”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僧可政得唐三藏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于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元年(1017年),重修后的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毁于火,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明成祖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耗费248.5万两白银,黄金无数,历时十九年始完工。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底层建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阶周匝”)。塔室为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由于各层传递,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九层八面,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正值郑和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之时,因而,郑和对这项工程难以全力照顾,工程进展缓慢,弊端展现。为此,1428年(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此时已出洋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即将未完处,用心提督”,限期完工。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其从海外带回的“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朝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1802年(清嘉庆七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大报恩寺塔被毁,关于被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太平军先下手为强,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另一说则是1856年,正逢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击城内,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药,一面用火炮直接轰击塔身,最终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而大报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发的大火全部烧毁。也有人认为是曾国藩下令炸毁的。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大报恩寺北半部主体建筑中轴线布局排列有序: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 —大雄宝殿—琉璃塔一观音殿一法堂。

 

从大报恩寺的大门进入,沿着大报恩寺的中轴线向前走,看见有一座古桥,这是大报恩寺山门后香水河上的香河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站在香水河桥上可以将天王殿,琉璃宝塔顶连成一线,可见当时设计者的精妙设计。香水河桥为石拱桥,桥面总宽745厘米,通厚65厘米,七层,砌筑于石板桥底上。桥面成微拱形,中间铺设了一排巨大的青石板,宽约2.5米,从桥上一直往琉璃塔的方向铺去,这样巨大的石板只有在明故宫和明孝陵才能够看见。青石板两边还有两排小石板铺设的路面,中间的青石板保存基本完好,两边的石板已残缺不全。香水河桥之下即是香水河河道。河道横贯南北,河道的两岸与底部皆用长方形青条石铺砌。香水河,在佛教有八功德水的含义,但对于大报恩寺来说,还是功能完善的排水系统。

 

香河桥的南北,对称布置有两座御碑亭,是永乐碑和宣德碑遗址。两座御碑是大报恩寺中轴线两侧的重要建筑之一,也体现了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北面是宣德三年御制大报恩寺右碑,北碑立于明宣德三年(1428),碑身面南背北,通高8.55米,其中碑额高2.00米,宽2.10米,厚0.82米,篆书“口口大报恩寺志”;碑之龟趺已缺头,残长3.20米,高2.10米,宽2.10米,碑身高4.45米,宽1.91米,厚0.62米,碑文已漫漶难辩。寺毁后,这里改为民居,碑局促于北山门6号院内。北碑距南碑100米,在正学路44号院内,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立,现仅存龟趺,龟身浮雕纹饰尚清晰,高2.06米,长4.25米,宽2.06米。

 

《金陵梵刹志》一书中录有两碑碑文,宣德御碑此碑文为宣德皇帝朱瞻基所撰。宣德三年三月十五日“夫大觉之道,肇自西域,入中国行于天下,其要归于导民为善,一切撤其迷妄之蔽,而内诸清净安稳之域,以辅翼国家之治。而功化之妙,下至幽冥沦滞,靡不资其开济,是以功超天地,泽及穷。历代人主,咸崇奖信。我国家自太祖高皇帝受命为君,功德广大,同乎覆载。太宗皇帝奉天中兴,大德丰功,海宇悦服。仁宗皇帝嗣临大宝,功隆继述,远迩归仁。三圣之心,与天为一,与佛不二。是以道高帝王,恩周普率,四方万国,熙皞同春。朕承天序,寅奉鸿图,惟祖宗之心,操存不越;惟祖宗之道,率履弗违;至于事神爱民,一惟先志。南京聚宝门之外,故有天禧寺,我太祖皇帝加修葺之致,清理之功。岁久而毁,太宗皇帝更新作之,名大报恩寺。上以伸圣孝,下以溥仁恩。经营之精深,规模之广大,极盛而无以加焉。垂成之日,龙舆上宾。仁宗皇帝临御,用竞厥功。制作之备,岿焉焕焉,踔立宇宙,光映日月。于以奉万德之尊,会三乘之众,永宣灵化,弘建福德,显幽万类,覆被无穷,盖自古所未有也。其兴造之由,已见永乐甲辰御制之碑,龙章丽天,本末完具。兹谨述三圣所以嘉厚象教之盛心,刻文贞石,昭示悠久。于戏!钟山巍巍,大江洋洋。圣德长存,慧化不息。亿万万年,与天同寿。” 碑文内容是歌颂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三位先皇的功德。后来大报恩寺在太平天国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宣德御碑原本的碑亭被破坏,但这块巨碑,和龟趺、底座都保留了下来,四周重新建起了碑亭。

 

永乐御碑既御制大报恩寺右碑,刻制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现碑身、碑额已毁,仅存龟趺座。此碑的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讲述了他建造的大报恩寺的缘起和想法。这块石碑现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的展厅内,被雕刻成“太平天国石雕水池”,这个水池的尺寸是:173厘米长,85厘米宽,38厘米高,池内侧高22厘米。水池周身雕刻了龙、凤、虎、寿、牡丹等花纹。水池一边边沿上能模糊地看出几个字,依稀能辨出“无外”二字,接下来还有“微妙、名、匪”等几个字能认出。与《金陵梵刹志》收录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碑文相对照,这些残字的排列与碑文中第一句话“朕惟佛氏之道,清净坚固以为体,慈悲利济以为用,包含无外,微妙难名,匪色相之可求,无端倪之可测,圆明普遍,显化无方,有不可思议者焉”相一致。永乐皇帝朱棣所撰碑文: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口日“朕惟佛氏之道,清静坚固以为体,慈悲利济以为用,包含无外,微妙难明。匪色相之可求,无端倪之可测。圆明普遍,显化无方,有不可思议者焉。朕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皇妣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开创国家,协心致理,德合天地,功在生民。至圣极大,无以复加也。朕以菲德,统承大宝,负荷不易。夙夜惟勤,惕惕兢兢,只循成宪。重惟大恩罔极,末由报称;且圣志倦倦,惟欲斯世斯民,暨一切有情,咸得其所。继述之重,其在朕躬。仰惟如来万法之祖,弘济普度,慈誓甚深。一念克诚,宜无不应,增隆福德,斯有赖焉。南京聚宝门之外,有寺旧名长干,吴赤乌之岁所建。历世既远,兴替相因。宋真宗时,改寺额为天禧。国朝洪武中,撤而新之。岁月屡更,将复颓圮。永乐乙酉,尝命修葺,未几厄于回禄。今待命重建,弘拓故址,加于旧规。像貌尊严,三宝完县,殿堂廊庑,辉焕一新。重造浮图,高壮坚丽。度越前代,更名曰大报恩寺。所以祗灵迎贶,上资福于皇考、皇妣,且祈普佑海宇生灵及九幽滞爽,咸获利济。用仰承我皇考、妣之圣志,而表朕之孝诚。今将竣事,特志其本末于碑,用昭示如来之道化。我皇考皇妣之功,德配天地之广大,同日月之光明,而相为悠久于万万年。”   

 

从室外进入室内,在进门处的北过厅入口,有一道金色光脉投射在脚下的砖面上,这些光脉汇聚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佛教六度,从这里走过,是一道正式的“光浴”进门仪式,相当于与外界隔离开来。古代皇帝祭天拜祖、僧人诵经念佛之前,都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进入大报恩圣地将古代“沐浴更衣”演化为洗尘净心,感受三重洗礼:香薰浴、光浴、雾浴。展厅有二个很大的玉石水池叫洗手静音台,不断向外溢出洁净之水,房顶上塑造的莲花莲叶,在灯光下放出五彩之色,下有潺潺流水,香气缭绕,上有碧荷莲灯,让众生用一颗虔诚干净的心进入超凡脱俗的佛国净界。佛教认为水代表宇宙的本源,莲花是圣洁象征。喻修佛之人脱离俗尘,洗尘净心,圣洁如莲。

 

按照景区的指南,参观路线的第一站是长干佛脉,展现了古长干里和大报恩寺的盛景。在六朝古都南京城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有一片开阔地区叫长干里,当地人称为“宝塔根”。这里曾经是佛寺集中地,其中最早的就是古长干寺。这个寺庙在三国东吴时期就有了,当时叫“建初寺”,后改称为“长干寺”。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期曾改称为阿育王寺,之后的北宋时又称“天禧寺”,之后该寺风光不在,杂草丛生。到了大明朝时,明成祖为了纪念其母在此新建“大报恩寺”,建报恩寺塔,此后以报恩寺闻名。在清朝太平天国时期又被毁于战火,从此沉寂于世。2008年在发掘整理报恩寺地宫时发现一石函,碑文记载此却是长干寺而非报恩寺,后来经考古专家们研究认定此地宫确实是长干寺而非报恩寺。进一步打开石函后赫然发现上有佛祖顶骨舍利的记载,这又是一个重大发现。佛祖顶骨舍利可是佛教最高至上的圣物。之后进一步发掘又发现一铁函,打开铁函,发现了金光闪闪的一座宝塔,塔高1.1米,上有多种宝物,这就是七宝阿育王塔。塔中套有银椁,银椁中有金棺,金棺里面发现了佛祖顶骨舍利,感应舍利和诸圣舍利。

 

千年对望展区的两旁共八根琉璃立柱,寓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步道上七朵莲花,寓意佛陀“七步生莲”。长廊尽头是玄奘法师与佛陀的对望,玄奘大师在世与佛陀涅槃相隔约一千年,玄奘顶骨舍利与佛陀顶骨舍利共同埋藏于此地也约一千年。“千年对望”完美呈现大报恩寺与佛陀、玄奘舍利的殊胜因缘。佛陀的头像是立体的,上方垂下很多带有LED灯的线条,在头像各个位置亮的灯,描绘出佛陀的头像。佛陀的头像旁有经文,长廊的尽头是玄奘法师的清瘦背影面对着佛陀微笑,四周是的琉璃柱,由5OOO多个佛龛与雕刻玻璃作品组成。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整个建筑群的施工都十分精致。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大报恩寺的建造与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筑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脚手架一层一层搭建,而是“造一层,四周壅土一层,随建随壅,至九层,则亦壅九层,始终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复将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现”这样在“平地上”作业,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因为采用堆土法施工,塔成之后,洗塔便成为巨大工程,民间有“造塔容易洗塔难”之说。

 

如果将大报恩寺比喻为一顶璀璨的皇冠,那么琉璃塔无疑是这顶皇冠上最熠熠生辉的明珠,在它存在的400多年中,中国没有其它任何一座建筑可以与之比肩。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州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18世纪?德国著名版画家Habermann手绘南京大报恩寺古琉璃塔版画。九层琉璃塔的每一面墙壁之上,都有2扇窗户,共计144扇。这些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144盏油灯就分别安置在窗户之内。这些蚌壳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平板玻璃引进之前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报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轮流值班,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确保夜夜塔灯通明。在琉璃塔旁边,建造了一座油库,用于储存燃灯所需的灯油。根据一份明代官员向皇帝提交的账单记载,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

 

当年大报恩寺塔标准层的琉璃门券,拱门上有很多动物,这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特有造型,称为“六拏具”。正中是大鹏金翅鸟,在密宗中寓意慈悲。两边是龙子龙女,代表救度之相。紧接着是长翅膀的飞羊,象征福报,狮子比喻自在相,最下方的白象,意为善师。大鹏金翅鸟居于高处,其余五种形象分布在两侧,又称“六灵捧座”。据明朝《金陵梵刹志》载,大报恩寺“琳宫栉比,名胜所萃,而规摹宏壮,罕与此俪。至浮图之胜,高百余文,直插霄汉,五色琉璃,合成顶冠,以黄金宝珠,照耀云日。海外蛮夷、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从2008年1月开始,“古报恩寺遗址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开始。直至7月中旬,考古挖掘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挖掘到4.2米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块石板,石板下藏有地宫。石板吊起后,坑洞里散落着几百枚铜钱。底部则发现一铁函,周围有四块石板保护。后来经过专家证实,这些铜钱并非明代“永乐通宝”,而是宋代常见的龙纹厌胜钱;石板上碑文则明确显示有“长干寺”三字。据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石碑上的文字记载,这座地宫属于北宋长干寺,舍利函中藏有的都是稀世国宝: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这些宝贝是被“进呈”然后“以铁口函安置”的。这是宋代长干寺地宫出土的石函,方柱状,在石函北壁板上镌刻有《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一文,详细记载了可政大师在宋真宗的支持下整修长干寺、佛塔,瘗埋舍利的事迹,并明确其中瘗埋“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是不可多得的史料。石函由底座、四块壁板、顶盖共6块构件拼合组装而成,北壁板即为此碑,长150、 宽72、厚12.5厘米,下端有榫头,两侧边框宽12厘米,边框未经打磨,表面略显粗糙,略低于刻辞平面。刻辞部分打磨光滑,通体涂墨,出土之初因石函内铁函锈蚀而成土黄色。上端因铁腐蚀,有数字被磨泐不可辨。碑铭楷书,首题“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首题下空三字为撰文、书丹者名讳,题曰“法主承天院住持圆觉大师赐紫德明述并书”,正文十五行,满行40字,全碑共621字,兹据碑铭录文如下:“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  法主承天院住持圆觉大师赐紫德明述并书:我大牟尼师,嗣贤劫第四之大宝也。总法界为化封,以教理为命令。垂承利物四十九年,大事既周,投[身]示寂。碎黄金相为设利罗,育王铸塔以缄藏,耶舍手光而分布,总有八万四千所,而我中夏得一十九[所],金陵长干寺塔即第二所也。东晋出现,梁武再营。宝塔参空,群生受赐。洎平陈之日,兵火废焉。旧基空[掷]于蓁芜,巍级孰兴于佛事?每观藏录,空积感伤。圣宗之有天下,封禅礼周,汾阴祀毕,乃有讲律[演]化大师可政,塔就蒲津,愿兴坠典。言告中贵,以事闻天。寻奉纶言,赐崇寺塔。同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共为导首,率彼众缘,于先现光之地,选彼名匠,载建砖塔,高二百尺,八角九层,及[诸]寺宇,[以][状]进呈。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乃]以铁[箧石]函安置,即以大中祥符四年太岁辛亥六月癸卯朔十八日庚申,备礼式,设合郭大斋,閈于囗际,庶囗名数,永镇坤维。上愿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天基永固,圣寿遐[长],太子诸[王],福昌万叶。宰辅文武,赞国忠贞;三军兆民,乐时清泰;同缘众信,利集无疆;举事诸贤,功彰不[替]。陵迁[谷变],此善长存。地久天长,斯文永振。谨记。塔主演化大师可政,助缘管勾赐紫善来、小师普囗,导[首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妻史氏十四娘,男凝、熙、规、拯,孙男同缘、同会、三哥、四哥、五哥、七哥、[八]哥、[九哥],孙女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五娘、六娘,新妇蔡氏、许氏、杨氏、杨氏,出嫁一娘、三娘。亡女四娘,先[考]二郎,[先]妣程氏,继母陈氏,寄东京王延旭,僧正赐紫守邈宣慧大师齐吉、赐紫文仲僧仁相绍之。舍舍利施护:守正、重航、绍赟、智悟、重霸,守愿尼妙善、宝性;砌塔都料:应承裕并男德兴、王仁规;施石函陆仁贞、仁恭。”

 

《整修长干寺》,讲述的是可政大师在宋真宗的支持下,整修长干寺佛塔,并瘗埋佛顶真骨、感应舍利以及诸圣舍利的故事,可政大师功莫大焉。《请奉圣舍利》,讲述的是可政大师在陕西终南山紫阁寺的危塔中发现玄奘顶骨舍利,并将其千里背负至长干寺。大报恩寺塔地宫发掘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件大事”。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其出土文物更可揭示明代南,作为都城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文明程度和成就。长干寺地宫是中国发现最深的地宫,出土的铁函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瘗藏舍利铁函,铁函中七宝阿育王塔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实物塔。更重要的是,铁函中的佛顶真骨更是在国内外绝无仅有。当年陕西法门寺出土了4枚舍利,一下就成了佛教圣地,如今南京出土了佛顶真骨,其影响可想而知。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称南京是“佛教学术的中心”,如今南京成为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无可非议。在地宫中还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等各种质地。其中有多达1.2万余枚的历代铜钱——从秦代半两,直至北宋真宗时期的祥符元宝,还包含不少特殊制作的非流通钱币,如龙凤纹花钱等。在一枚“景德元宝”的背面,磨光后刻划了一幅佛手拈花图,刻划细微,精美异常。本次出土的100余幅宋代丝织品,是建国以来北宋丝织品的一次集中出土。这些织物使用了提花、刺绣、印染、描金等多种织造和装饰工艺。在多幅丝织品上还有施主墨书题写的题记,内容丰富、墨色如新。在地宫中还出土有大量的宋代香料实物,有沉香、檀香、龙脑香等,以及贮存、使用香料的器具。

 

金棺银椁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遗骨)的葬具。佛教经典记载,佛主释迦牟尼涅槃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给古天竺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供养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华,供养舍利之风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相结合,将盛放舍利的容器作成棺椁形,制作上也极尽工艺之能。金棺银椁主要安放在佛塔地宫。银椁长18.2、宽10.5、通高19厘米,整体上可分为上椁、下座两大部分。上部的椁呈棺状,一端较高,一端略低,有盖有体。盖顶有五个折面,上面錾刻装饰莲花、凤凰、人面鸟身的妙音鸟(迦陵频伽鸟)等精美、复杂的纹饰;椁盖的两个端面皆浮雕出门楼的造型,包括屋檐、檐下的斗拱,以及檐上围绕的如意祥云等。椁体为长方形,两端面与顶盖的纹饰相接,錾刻出两扇门的形象,门上装饰柱剑而立的门神图案。银椁的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分别有两层和三层出涩,其中下部的第三层出涩装饰为一圈仰莲瓣,而上部的两层出涩装饰为仰覆莲瓣。须弥座中部的束腰部分共有八个壸门,内饰莲花。该银椁实为鎏金银椁,在底座仰覆莲、壸门,上部的门楼、门神、伎乐神等关键部位施以鎏金,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装饰效果。银椁底部刻有铭文,有“大卿施护佛顶骨”的字样,记录了佛顶骨舍利是施护捐赠的。据史料记载,施护是印度人,于公元980年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法,当时的南京被称作“昇州”,是中国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施护除了携带大量的佛经以外,还将珍贵的佛顶骨舍利带到南京,并最终供奉于在长干寺地宫内。两个侧面的中部亦为门神,门神两边为手持笙、笛、排箫、竽等各种乐器的伎乐神。

 

大报恩寺地宫中请出的金棺银椁有两套,一套是长方形银鎏金的金棺银椁,还有一套是方形银函。金棺长13.1、宽6.3、通高7厘米。盖顶面五折,上饰莲花、凤鸟,两端也各饰一只凤鸟。棺体两端各饰两位柱剑门神,但两侧面各饰三位伎乐神,手持的乐器增加了唢呐、拍扳等。佛顶真骨即瘗藏于金棺内。

 

方形银函学名叫盠顶盒(平顶,四边呈坡形),盖顶不仅有凸起的花草纹,还有类似仙鹤的飞禽图案;其内部还有一个方形的金盒,盒身遍布类似牡丹或芍药一类的花朵图案。这套金棺银椁先各用金属丝捆扎,防止棺椁盖滑落。小银函是平顶方形,鎏金银香薰(复制品),北宋,国宝级文物。形似暖炉的鎏金银香薰通体镂空,装饰有卷草、莲花及凤鸟纹,顶部还带有鎏金拉环,便于提放、开启。这件香熏里不但装有香料,还存放着金币、丝织品等其他供养物。鎏金莲花宝子银香炉,北宋,国宝级文物。手炉就是手持的香炉,是佛教行香仪式中的用具。在大量的古代壁画中,都保留有行香的形象资料,比如敦煌石窟中就有多处刻画行香仪式的画面。造型像是一朵横置着的莲花,银质长柄上,莲花、莲蕊、莲叶、莲实以及枝茎一应俱全。其中最大的一朵莲花,实际上是一个呈花瓣形的炉形容器,而尾端较小的莲蓬,则是另一种叫“宝子”(专门放香料)的容器,另一朵莲花上还有一尊小佛像,是典型的宋代所用手炉。

 

莲池海会的场景就是西方极乐净土,半圆形的拱门里面是一个半球形的穹顶,半球形的壁上有许多佛教人物。莲池海会汇集了历代在南京开宗立派、译经传教的著名高僧和护法大德形象,正中央是西方阿弥陀佛,周围有康僧会、法显、宋僧可政、东晋高僧慧达大师、朱棣、明代高僧憨山、法眼宗文益禅师、牛头宗法融禅师、朱元璋,莲池海会继续往前走,天花板上是穹顶。四周有木雕画和大型壁画。

 

南京佛教始于东吴,至六朝时建康城已超越北方的长安和洛阳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南京以弘扬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从东汉末年佛教东渐到清末杨仁山居士建立金陵刻经处,南京在中国佛教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大报恩寺的历史从东吴开始,历经各朝,有过长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报恩寺塔的前身则是阿育王塔。建初寺于东吴赤乌年间建成,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整个六朝时期,这里始终香火旺盛。西晋太康年间复建,名长干寺;南朝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报恩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1802年(清嘉庆七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后大报恩寺塔在与太平军斗争中被毁。

 

大报恩寺被称为圣地的原因,一是佛寺地位崇高,1700年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寺庙的发祥地和佛教中心,公元247年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造江南第一座寺庙——建初寺阿育王塔,供奉“感应舍利”,地名遂崇称“佛陀里”,从此江南大地佛法大兴;随后的长干寺为中国十九座阿育王道场之一,大报恩寺为明代金陵三大寺之首,下辖百寺,大报恩寺塔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二是皇家礼佛圣地。从建初寺、长干寺、天禧寺到大报恩寺,从吴大帝、梁武帝、宋真宗到明永乐、宣德皇帝,大报恩寺前世今生之命运皆系皇家,实为圣上礼佛行为之观照,永乐帝为报父母恩,以“宫阙规制”建造大报恩塔寺,登峰造极,亲赐“大报恩寺”敕“第一塔”,朝廷文告中则称其为“皇家佛堂”。三是佛教因缘殊胜。大报恩寺遗址瘞埋佛顶真骨、玄奘顶骨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千年,因缘殊盛,都由感恩而生,都因知恩而显,都为报恩而灵,都以推恩而圣,如此是为大报恩圣地,非一般文化遗址,大报恩寺汇集了佛顶骨舍利、感应舍利、玄奘顶骨舍利和诸圣舍利四份佛门至宝。另外根据佛经记载,阿育王统一印度后将佛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建八万四千塔。中国有十九处,金陵长干塔位列第二。走进大厅,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头顶的灯光不时变换,“菩提树”上挂着“八吉祥”,穹顶下面是一尊涅盘造型的释迦牟尼佛,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圣地,圆形的穹顶上布满4200盏琉璃佛灯,在玻璃面的反射下又呈现一倍数量,8400盏琉璃光亮对应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而琉璃灯又会随机变幻出七色光芒,如梦如幻,暗合舍利七次放光的记载。主佛堂核心区域有一座卧佛,位于莲花座,卧佛两侧各有一处“菩提树”。

 

走出舍利佛光厅后,进入这条隧道,叫做“经变画廊”。《九色鹿》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保存着动画片讲述的内容,这是一个古老而优美的童话故事故事。故事里面九色鹿的善良从容与落水男子的贪婪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劝 人向善,劝人知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忘忧河”使用了影像捕捉技术,通过神奇的光电效果和彩绘方式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放生池。游客站在特定感应区域,会有一尾鲤鱼投影在手上,轻轻向池内丢去,鲤鱼就会跃入水中,溅起朵朵水花,忘忧河上面有一朵莲花。

 

“感恩众生”馆区,令人会有置身浩渺星河的感觉。佛说,“从旷劫来,众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参天的生命之树延伸出冠状枝条,垂下数万条犹如柳枝般的光纤,随着整墙的巨型屏幕播放宇宙、沧海、山川等幻境,光纤也随之变色,游客犹如置身梦幻星河,感慨宇宙是一片海洋,人类只是沧海一粟。通过多媒体、高科技手段相辅,震撼心灵的场景再造,虚幻时空的真实模拟,带给游客特殊感官体验,让报恩不再是抽象的精神意识,而是触手可及的具象体验。报恩体验区以“四恩“为主题,发散出众多报恩故事演绎。馆区包括感恩父母恩情的“人生轨迹”、诗意环保的虚拟放生的“忘忧河”、震撼如璀璨星河的“感恩众生”空间,以及冥想许愿的“菩提树”,报恩的核心是生命平等下彼此的观照与关照,是人与人、人与万物相处的一种关系。 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也将得到深抵灵魂的精神洗礼。“人生轨迹”是体现从摇篮到轮椅的人生轨迹,通过多媒体演绎,父爱恩重如山和母爱情深似海,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她十月怀胎、你一声啼哭,她予以你生命,你让她坚定。成长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她的默默付出;成长中的每一刻,都伴随着她的静静守护。父母总以为我们不会长大,而我们总以为父母不会变老。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她脊背弯了,皮肤皱了,头发白了,话变多了。过去的岁月里,她耐心地陪你长大,而此刻的你,是否因为奔波忙碌而忘了陪她慢慢变老?凡人终有老,我们终将为人父母,我们子女的背影终有一天也会渐行渐远。人生就是因为这样的周而复始才有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就是人生真正的轨迹。

 

大报恩寺琉璃塔建于 1412 年,为明成祖朱棣敕建。此后,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西方人誉为“南京瓷塔”,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典范被西方各国仿建。19世纪中叶,大报恩寺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在古塔消失 100 多年之后,为保护千年地宫,大报恩塔采用四组钢管斜梁跨越遗址土方,地梁落脚点位于整个塔基遗址的外侧,形成“覆钵型”新地宫,在原有地宫遗址上安放七宝阿育王塔,安奉佛陀舍利。塔基上方再造轻质九层塔,有四重传承与创新,一是形态传承与创新,不是复建而是再造,体现当代科技文明,但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古塔近似;二是材料传承与创新,古塔用琉璃,新塔用艺术玻璃工艺通过手工雕刻、上釉、烧制和合片,呈现琉光塔影;三是结构传承与创新,内核由两个正方形旋转交错构成莲花瓣状,寓含花漫菩提,通过逐层收分,塔顶重构,达到新塔古韵;四是功能传承与创新,既保护千年地宫又传承历史记忆。

 

南京大报恩寺中的画廊也是一大特色,明代曾有记载说大报恩寺画廊“壮丽甲天下”。观音殿后是南北画廊,它不同于其它寺庙一个个小院落,有108间在佛塔两侧,遗址的外围就是古寺庙画廊的一圈,总长600米。现南边经复原的画廊净深8米;中部是讲述佛教故事的画壁,而北边的画廊依据考古发现保留原貌,作为遗址保护。北画廊遗址保存相对完好,南画廊由于受现代建筑的破坏,已失去遗址展示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在原址上复建,复建后的南画廊内以木质雕件展栏,展示一些画家的绘画。

 

新建的南京大报恩寺塔,以现代工艺成就新塔古韵,琉光塔影。该塔共有9层,高98米,外立面由玻璃幕墙组成。入塔朝圣先步入地宫,瞻礼千年地宫,礼拜佛陀舍利。拾级而上,报恩祈福,至第九层,纵览江南烟雨,一饱金陵风韵。整个大报恩塔各层以佛菩萨为主题,创作白铜浮雕,呈现了四大天王、四大菩萨、三身佛、三世佛、 五方佛的佛菩萨体系。登上之后,首先看到的四大天王白铜浮雕,四大天王是佛教寺庙中最为重要的护法神,在民间,也因其所持法器的不同分别象征着“风、调、雨、 顺”。《徐皇后礼佛图》徐皇后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嫡长女。朱棣虽然残暴,但与徐皇后之间 却是情深意重。徐皇后逝世后,朱棣十分悲痛,于大报恩寺前身天禧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享有的盛誉,首先要归功于荷兰人亨利·尼霍夫整理、编辑的尼霍夫游记。在尼霍夫游记中,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已被称作是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提并论的伟大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和无与伦比的美丽,通过文字和版画,被大肆渲染和热情推崇。尼霍夫游记的出版和大量发行,使得大报恩寺塔成为最为欧洲人熟知的中国建筑。游记在1665年以法文出版后,激发了欧洲第一个中式建筑的灵感,这就是由路易十四授命,于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列安农瓷宫。尼霍夫游记和插图,被其他有关中国或亚洲的各类书籍不断引用或广泛改编。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大报恩寺琉璃塔之所以在欧洲家喻户晓,还得益于文学等作品的宣传。1839年安徒生就在《天国花园》中提到:“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里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十六至十七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使团陆续到达中国,琉璃塔逐渐为西方世界所了解。他们惊叹于琉璃塔的壮丽,把它称为中国瓷塔,并把它与万里长城一道作为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表征,代表了中国在西方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又与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