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南京玄武湖公园之东南湖
南京城墙武庙闸是国家级的文保单位,玄武湖的主要出水口,也是南京最早的水关。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的时候,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都城的护城河。为了解决城内水系的排放与城垣的防御,确保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控制城内河道水位,避免旱涝时发生水患,因此在河流的入水口设置了水关、涵闸、涵洞20余处,最著名的就是秦淮河上的东水关、西水关和玄武湖的武庙闸。
武庙闸的工程设计,在当时堪称是世界一流水平,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当时称通心水坝,清同治年后将府学旧址改作武庙,因此此闸也就更名为“武庙闸”。因为它在古台城附近,所以又被称为“台城水关”。
武庙闸核心部分主要是用巨型条石砌筑的方形深井,深井宽31米、长7米。深井上方平台设有四块两两相对的绞关石,用以承担绞关,悬吊铜闸。东西两壁上还可以看到明显的两条闸槽,这是明代的原制,用来固定上下滑动的水闸。
相传明建文年间,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从武庙闸的隧道逃出去的。但这条隧道不过长140米,似乎并没有多么隐蔽。
要说到武庙闸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吴宝鼎年间,《玄武湖志》记载,当时就引后湖水入华林苑内天渊池,可见朱元璋是在六朝城北渠的基础上修筑的这座别具风格的古闸。
旁边有一幢建筑,上书“武庙闸”三字,面阔三间,一段青砖矮墙,朱红门窗。三曲长廊、观景轩、方亭、赑屃驮碑等建筑,是1986年新建的。湖边还有铁佛镇水的雕像。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水怪藏身在玄武湖底,凌晨时浮出水面兴风作浪,危害黎民百姓,于是百姓们便去鸡鸣寺祈求观世音菩萨。是夜,菩萨显灵,把水怪制服并锁在湖中。为了防止水怪挣脱锁链,又铸一尊赤身铁和尚置于闸口,永镇水怪。
从武庙闸一路往东,这里是“明城探幽”景点。这段1300米的明城墙,遍栽草木,确实很幽静。
古阅武台始建于六朝,原来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阅兵的阅武台旧址。玄武湖曾经是六朝皇帝操阅水师的场所。据说古玄武湖的面积是现在的三倍有余,作为水军操练和阅武之地,始于东吴,盛于南朝陈。
玄武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原先东与钟山山水相连,西面连通长江,这规模比之现在确实要大得多了。北宋的时候,时任江宁府尹的王安石“废湖还田”,把玄武湖给填了。直到元朝的时候,经过两次疏浚,才重现玄武湖,估计这时候的玄武湖面积就严重缩水了。
玄武湖最大规模的阅武是在南朝陈太建十一年八月,宣帝陈顼阅军湖上,雄兵十万,楼舰五百。其实南朝陈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比较小,这位阅军湖上的皇帝我甚至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出名的是最后的亡国国君陈叔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陈叔宝,其诗作《玉树后庭花》是一首宫体诗,这位陈后主的文学功底着实不错。可惜作为一个国君来说,他和李煜李后主一样不称职。
秋声亭是一座圆形的小亭子,仿古典样式,单层檐,坐落于茂草丛中,背后是城墙。听这个亭名,就知道这一带秋景犹好。
再往前走就到了太平门,这是南京明城墙三十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坐南朝北,是应天府的正北门,也是南京城墙 中唯一没有护城河的一段,据说是因为这里是大明龙脉所在,城门东侧的城墙被称为“龙脖子”。原来这座城门是单孔城门,架在覆舟山和富贵山之间。现在的太平门是复建的,改成了三孔城门。
虽然花了小半天时间,但因为走得慢,从玄武门到太平门,只是走了西南湖和东南湖的西侧。从太平门往南是九华山公园,再往西走则是著名的钟山风景区和明孝陵的所在。
玄武湖呈菱形,湖泊被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分成了三大块,就是北湖、东南湖和西南湖,今天我连北湖的影子都没走到。
唉,走到这里,时间已经晚了。原本想走到对岸的南京火车站坐车回澄,看看时间也赶不上了,只能从太平门出去乘坐地铁去火车站,路上买好了票,勉强够时间喝一碗金陵鸭血粉丝汤。
自由行:南京玄武湖公园
5月初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