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南京博物院之走进佛前
“走进佛前”展出的是清宫收藏的金铜佛像,清代帝王和皇室崇信藏传佛教,后宫和皇家苑囿中都设置佛堂,供奉各种佛龛、佛塔、佛阁、佛像、七珍八宝等佛教供器,尤以佛像为多,有泥、石、木、金铜等多种材质,以金铜佛像制作最为精美,形制相对来说也相对规整。康熙、乾隆二帝是清朝乃至历朝封建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如果乾隆不是为了不超过圣祖退居太上皇,他的在位时间比祖父还要更长。这两位长寿帝王对于佛教和佛造像都十分重视,甚至有时候还会亲自参与佛像的设计、制作过程监督,因此能够最大程度确保造像的质量与水准。清朝是满族人,龙兴之地在今天的东北,距离藏传佛教比较盛行的内蒙古地区比较近,再加上清朝皇室有与蒙古通婚的传统,因此清宫盛行的也是藏传佛教。
当然,清宫收藏的并不仅仅只是清朝铸造的,也有更早一些时候的造像,例如明朝的鎏金释迦牟尼铜像,整体造型端庄慈祥,双目微阖,趺坐莲花座上。整体形象饱满,比例协调,有很多地方的鎏金已经剥落,但整个佛像看着还是很精美的。
有一个展柜里陈展的七尊鎏金佛像看起来像是一组,不知道是铸造的时候就是成套的,还是后来收集的时候有意放在一起的,比例都差不多大。大乘佛教对佛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佛的数量急剧增加,有过去七佛、三世三千佛、十方佛、药师七佛等,不知道这组佛像是哪一个体系。不过等看到展台下面的介绍,才知道一色都是鎏金释迦佛像,只是表现形象各不相同。好吧,只怪我们对于佛教佛像都了解得太少,只能看看精美的雕刻。
有一尊佛像很是精美,当时还特意看了一下,后来就忘了是哪一尊菩萨了。这尊佛像趺坐,手捧宝器,除全身鎏金外,衣饰还用了其他材质,宝蓝、翠绿,把这尊佛像妆点得十分清雅华美。在我们眼里,佛和菩萨的叫法有些混同,其实菩萨的地位要比佛低,难怪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等都会有独享的大殿,而普贤和文殊大多在大雄宝殿里分居佛像两侧。也难怪《西游记》里,观世音菩萨面对如来佛也得恭恭敬敬,地藏王菩萨曾立下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可见佛的修行要比菩萨高一层的。
旁边还有一尊鎏金无量寿佛像,我们不常说无量寿佛,大家一般习惯称为阿弥陀佛,在佛教中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在这里佛与菩萨的地位,似乎又并没有多少高下之分,有点让人糊涂。
当然我们所说的佛像,并不单指几尊佛,也指菩萨像,所以这个展厅里也陈列了众多的菩萨像。早期的菩萨像以悉达多太子形象为主,由此可见没有成佛前的悉达多只能称菩萨而不能称佛。菩萨唯有觉行圆满,达到大境界,才能够真正成佛。
鎏金药师佛铜像的形象比较有特色,不大容易与其他的佛与菩萨像混淆。坦胸露右臂,手里执着法器,相传里面装着很多救人济世的药。
鎏金文殊菩萨铜像制作也很精美,虽呈趺坐姿势,但并没有莲座,而是一座梯形小高台。文殊是我国佛教体系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可见能修行到菩萨也是凤毛麟角的。
观世音菩萨的镀金铜坐像倒是没认得出来,主要是没拿标志性的净瓶和柳枝,掐着的佛手印我们也认不出来。整座佛像也制作精良,除了莲台,下面还有一层精美的坐台。
有一尊鎏金白马头金刚佛铜像造型真是怒目金刚的模样,一反菩萨像慈眉善目的造型,一头红发更是引人注目。
鎏金铜佛塔是喇嘛塔的形状,我们实地看到的一般都是白塔,像北海白塔、扬州瘦西肖白塔,还有庐山的,都是白色的,这座塔的颜色却十分富丽堂皇,塔肚子是金色的,雕刻业美花纹,其余部位可能用的是景泰蓝技术,塔顶还装饰了一颗宝石。
另一座鎏金铜佛塔也是喇嘛塔,同样很华丽,主体部分都鎏金,镶嵌了各类彩石,可能还有绿松石。
有一件铜胎掐丝珐琅佛龛更加精美,整体用掐丝珐琅制作,铜像鎏金,重檐翘角的造型,檐角还挂着铜铃,塑着飞鸟。
虽说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称,但要说佛像的陈列,不管规模还是数量,还是不如洛阳博物馆的。不过这些佛像一色的鎏金,制作工艺也十分精良。即使对佛教并不懂,也没有信仰,也可以当作工艺品或文物来欣赏。
自由行:南京博物院之钟表馆
5月初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