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南京老门东
叶新离得有些远,但我们还是执意去打卡了鸭血粉丝汤。大概这会儿已经到了正常的饭点,客人很多,我们好容易找到了角落里的一个位置,两个人点了一份,料挺足,除了嫩嫩的鸭血,还有一些香香的鸭杂,汤的味道也很好。我们还是分食了一碗,把汤都几乎喝干了。对面还有一家鸭得堡,也是做鸭血粉丝的,我们在夫子庙的时候品尝过,感觉比叶新稍稍差了那么一点,不是很有特色,难怪在网友的美食排行榜上没有它的名字。
虽然看到了不止一家点心店,我们还是很执着地认准了陆氏,这也是经过网友认证的好评点心店。据说豆沙和紫薯的最受欢迎,我们就各选了一个。其实我们已经吃得有些撑了,握着梅花糕委实有些吃不下。但是梅花糕要趁热的好吃,勉强咬了两口,收起来等会儿继续吃。据说还有一家左师傅梅花糕也很好吃,是老字号,不过我们没有路过,当然也实在是吃不下,我们只能留待下次了。
看到莲湖糕团店的时候,我们只能看着画片上的赤豆小元宵咽口水,抵制住了诱惑,实在是吃不下了啊。倒是经过章云板鸭的时候,打包了一份盐水鸭,网友们对他们家的鸭子也是赞不绝口的。
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主要是胃部也没有角落能装下什么。虽然我们的美食清单里还有门东水铺的红豆鲜奶麻薯、南京大排档的美龄粥、蟹叁宝的蟹黄拌面拌饭、朱记小郑的烧饼、桂花荘的各种豆花、好一朵茉莉花的茉莉花饼、大象的米线、柴火的馄饨……唉,到这时候已经有心无力了。
我们卡着时间沿街道转了转,很多建筑是仿建的,大概是要还原老城南的原貌,很古典的木质建筑、青砖墙、马头墙等,还有临水的半亭。街边有很多传统工艺店铺,像风筝、布画、竹刻、剪线等,还有德云社的相声,都需要有闲暇的时候才能一一品味。当然还有一些古迹,像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状元傅善祥的故居、骏惠书屋、上江考棚、小东园、蒋寿山故居、金陵美术馆等,据说美术馆里展示金陵刻经,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书法艺术之一,最珍贵的是唐代高僧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走到边缘,还能参观古城墙。
有一条巷子叫三条营,名字挺有意思,这条石板街是新修的,但石头倒还有些古意,不知道是刻意弄旧的,还是从别处掏来的石条。这条街与明城墙并列,另外还有两条巷子分别叫边营和中营。名字里有个“营”字,就知道原先是军队的营房,始建于朱元璋时期,属于陆军城防,护卫当时的京城的。其实原来一共修建了四座营房,还有一座南北朝向的,可能规模上要略小一些,叫半边营,合称“三条半营”。
街口有一座积善亭,亭子不大,看着小巧玲珑,也不像是原来的旧物,应该是后来复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座亭子不是为了纪念积善之家,就是积善之家建的。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地名叫积善里,不过现在已经被并入三条营了。积善里与蒋寿山有关,当时官沟的卫生环境非常糟糕,他就出资疏浚官沟,一则自家受益,二则也造福了当地百姓,同时还受到了朝廷的褒奖。他的父亲蒋春华也是个大善人,不仅施粥济贫,还出资兴办南郊义学,建造息心亭殡舍。太平天国败退时,还资助过太平军死难将士的遗属,这在当时实在是冒了生命危险的。
“老东门”牌坊很气派,三门四柱的规模,梁柱和坊额上有精美的石雕,内容很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瑞兽动物等,都是很文人雅士们喜欢的。基座的抱鼓石也不含糊,同样有精美的云纹石刻。枋柱上正反两面都有一副楹联,正面是“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古大文章”,背面写的是“半壁门东回照诗书礼义,二分淮水摇来灯影浆声”,把老门东的人文和风景都写尽了。门内还有一幅石刻的地图,时间有点紧张,我们没有细看,就匆忙告别了老门东。
下一个蔷薇花季,期待我们重逢。
自由行:南京老门东
5月初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