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南通博物苑游记
2018年12月23日,中午,我沿着风光秀美的南通濠河,来到了南通博物苑。濠河,原是南通的护城河,史载"城成即有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我走在濠河边,时不时看见有水鸟在河上飞过,还有不少人在岸边垂钓。了解一座城市,博物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橱窗里珍贵锃亮的文物,是城市千百年历史的见证者。今天我要参观的南通博物苑就在濠河边上,是由晚清状元,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张謇先生将西方现代博物馆和中国古代苑囿完美结合,创建了一座富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博物苑融人文和自然于一体,真正体现了张謇先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苑宗旨。建苑初期,占地35亩,博物苑搜集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类藏品,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在展馆外还陈列有各种大型的文物、标本。苑内广植花草树木、养殖珍禽异兽,与室内展览相呼应。另有假山、荷池、亭台、楼榭等园林设施点缀其间,由此营造成一种高雅精致而又轻松闲适的氛围。这种馆园结合、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博物馆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创始者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的办馆理念,这也是当代博物馆建设发展的趋势。
南通博物苑创办人张謇先生的办苑宗旨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即注重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积极进行文化传播,将展览面向全社会开放。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博物苑的“苑”是草字头的苑了,原因很简单,“苑”指的是敞开式植物园、没有篱笆门禁的苑囿,简单的一个苑字,道出了南通博物苑的秀丽景色,这里就是一座园林式的院落,长河缓缓、林木葱茏、花开四时。博物苑初建之际共有南馆、中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展馆,连成一条南北中轴线,规划工整,在展馆轴线之外,还建有一些景观型建筑,如藤东水榭、迟虚亭、竹平安馆、风车、水塔等,穿行其间,有种走在江南古典园林的错觉。
历经一百多年沧桑,如今的博物苑总占地面积扩展为7万多平方米。全苑分为历史保护区与新馆区,历史保护区以濠南别业、东馆、西馆、南馆、北馆及中馆、藤东水榭、谦亭等历史建筑及国秀坛等园林景观构成。新馆区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领衔规划和设计,新建现代化新展馆,建筑面积达6330 平方米,沿博物苑原址形成二条轴线铺开。在设计中融入南通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潮流审美完美结合。新馆馆藏极为丰富,现有藏品约5万件,分历史文物、民俗品物和自然标本,其中反映南通地方风土民情的民俗品物、百工器物也是颇有趣味。1973年出土的晚唐至五代时期南方越窑烧制的青瓷皮囊壶,为珍贵的秘色瓷,被视为镇馆之宝。1976年前后,位于南通地区北边的海安青墩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将南通的历史前推至五千多年。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开创的“仿真绣”刺绣作品、反映南通地区近现代历史的革命文物史料也是博物苑的特色藏品。南通博物苑新馆现分成《江海古韵》、《馆珍遗韵》、《巨鲸天韵》三大基本陈列,长年面向游客开放,通过一件件珍贵、新奇、有趣的藏品,向世人展示江海南通的历史风云、山川湖海。
《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位于新展馆一楼,展出面积805平方米,共展出文物850多件,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文物25件。南通古代文明陈列展览以南通地域保存下来的文物为主,展示了南通沧海桑田、区域不时地发生变化,南通先民与自然相互依存和修正的历史轨迹。展览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江海沧桑。分史前曙光和重辟草莱两个单元,讲述了南通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南通地质环境的变化。第二部分,盐棉兴邑。分熬波黄海和杼织东疆两个单元,展示了促进本地发展的盐、棉经济历史。第三部分,城镇肇基。分城池变迁和江防水运两个单元,讲述了南通古城的演变和长江对本地的滋养与防护。第四部分,文华逸韵。分庙堂钟鼎、文坛艺苑、市井民风三个单元,再现了江海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尾声:开启新天,展现了基于江海交汇的地理优势,古代南通的棉纺业兴旺发达,成为近代南通较早转型发展的基础,催生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张謇为代表的先贤建设的“模范县”,使一个辉煌的近代南通定格在历史的时空,为今天的南通迈向新的纪元奠定了坚定的基石。展出形式有文物、图片、多媒体、互动游戏、模型、布景等多种服务手段。
远古时期,现在的南通还处于江水之中,由于长江泥沙的不断沉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渐成陆,成陆过程中生成了大片的滩涂和草荡,为南通煎盐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命人首先在已经成陆的南通西北部地区煮海水为盐,最早是用陶罐煮,后来又用盘铁或者铁锅来煮。到唐朝时,南通已成为了全国四大产盐地之一,每年的产盐量,相当于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煮海水为盐,生产工艺其实很简单,但是要想实现大生产的规模和便于管理,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器具,所以在古代,盐的生产都只能由官府来进行。这个清代盘铁,是古代重要的煎盐工具。整个盘铁一丈左右,由数块小盘铁拼成一块大盆,称为“劳盆”,盆下可以砌造烧火。为了限制私盐生产,盘铁只能由国家铸造。南通历来以产盐著称,本地亦出土了古代重要的煎盐工具盘铁,整个盘铁硕大、厚重, 呈梯形状,重量约500斤,盘铁的表面有严重锈迹,有部分剥落。
在明代时,南通就流传着“家家纺线、户户织布”的说法,南通生产的土布远销关外,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手工产品。南通土布织造的历史悠久,工艺发达。博物苑收藏的土布共有九匹,颜色分黄、白二色,每匹布的长度不一。这几块土布的质地较佳,表明当时的南通具有较高的织布工艺水平。此展品为明代文物,1956年出土于南通市郊明代嘉靖元年的顾能墓。地处江海大地的南通,土布织造的历史悠久,工艺发达。此布的质地较佳,表明当时的南通具有较高的织布工艺水平。苑藏顾能墓出土的共有九匹土布,布匹颜色有黄、白二色,各匹布的长度不一,短者570公分,长者775公分。宽度较为一致,约40公分,其中一匹布的一角有墨书“姚国臣”三字。
姚锷墓志,此展品为南唐保大三年文物,长55.3厘米、宽55厘米、厚10.5厘米,出土于南通市新桥四村二十二中(今新桥中学)校办厂所在地(旧名“列家荡”)。该墓志全称为“唐故静海指挥部知兵马使兼监察御史冯翊姚公墓志”,重约80千克,保存的较为完整。墓志以楷书记载了姚锷的生平,包括姚氏家族、生平大事等。在五代十国时期,姚氏家族曾世袭统治过静海。该墓志铭是作为反映五代十国时期南通的重要历史资料。
明代战刀,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通长70厘米,出土于南通平朝镇赉志桥北约70米处的商品大楼基建工地。据考证,此地曾为明代抗倭战场,据此推测该出土战刀为当年战斗的遗留之物。共有两件,铁质地,锈迹斑斑,其中有一件已残断。
北宋狼山驻军题名石刻,此展品为北宋文物,长54厘米、宽32厘米、高7厘米,于1976年3月发现。该石刻是宋代大中祥符五年驻防军队的题名石刻。石刻的正面竖刻十一行楷书文字。第一、二行文字如下:“长江两岸海内都巡检司第一番自 大中祥符五年叁月内宣差到捌拾 玖人系西京广德第十二指挥”;第七行刻有“柒拾人广济军雄武弩手第肆指挥”。其余行刻的是军队士兵的名字。该石刻记载的内容详实,不仅有驻军的番号、人数,还有具体的人名,是难得可贵的军事史料。同时该石刻在南通人文地理的研究上,也有着价值:由于石刻所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第一次驻防禁军,狼山登岸的时间可能提早到1012年以前。
这尊天后坐像是博物苑的镇馆之宝,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通高180厘米,20世纪50年代于民间征集。天后,即妈祖,又称天妃、天上圣母等。史载妈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人,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该铜像仪态端庄,肩披霞帔,身着蟒袍,胸前饰以凤纹,左右袖分别是日月山川,膝盖处有两柄象征权力的斧钺,通体似透析出无边的法力。铜像铸造精美,衣褶线条自然流畅,袍服下摆可见璎珞纹,颇具元代遗风,其体量之大亦为世所罕见,十分珍贵。
“状元及第”的匾额,此展品为清乾隆五十四年文物,长123.5厘米、宽63厘米、厚6厘米。博物苑藏的“状元及第”竖匾是胡长龄所得,竖匾原为金底黑字,现漆大部分剥落,匾面书有“状元及第”四大字。胡长龄(公元1758—1814年),字西庚,号印渚,江南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人,为清乾隆已酉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胡长龄为人正直不阿,为官清廉,嘉庆十八年,胡长龄充任经筵讲官,升至礼部尚书。著有《三余堂集》。胡长龄是怎样中状元的呢?据野史记载:胡长龄殿试后按成绩名次本来排在第十名,当主考官将卷子拿给乾隆看时,乾隆当时已七十九岁高龄,一看胡长龄的名字,便非常高兴,说“胡人乃长龄呀”,乾隆皇帝是出生于北方游牧氏族的“胡人”,而“胡长龄”这个名字的意思正合这位“胡人”乞求长命百岁的心境,为借这个名字图吉祥,龙心大悦就把胡长龄提拔为第一,封胡长龄为状元。
木刻《紫琅山图》,此展品为清道光文物,长122.6厘米、宽46.6厘米、厚4厘米。木刻画《紫琅山图》系崇川陈印千司马请良工根据张宝所绘的狼山图摹刻而成。道光十一年清和月,陈印千邀集贤士同游紫琅山,并登支云塔远眺狼山,张宝晚归寓斋创作了此幅佳作,再现了清道光年间的狼山秀美风景。此图为全景构图,一览狼山绮丽风貌。绘画细腻,山林、寺庙楼宇、农家、田地都悉数展现在画面之中。狼山主体位于画面的中心,两侧矮山则衬托出其巍峨秀丽。画面之上,有文人墨客的题识,分别为张宝、黄学圯、李芳梅、朱玮、刘邦鼎、汪嶪、陈月乔。
三十六图,此展品为清代文物,长128厘米、宽78厘米。该图为无款设色横图。此图描绘了清代末年间,南通一城河两岸各个行业的繁盛景象和绮丽风光。整体画面疏密有致,描绘各色人马,形象生动。图中以河分隔为三个部分,右上角部分主要描绘的是文人活动,有弹琴、读书、对弈、作画,充满着浓郁的雅趣。左上部分主要绘画的是商铺,有卖香料、名酒、洋货店、医馆等,另绘有做生意的商贾、行人等;整幅画的下部分只在左右两端各绘有一处房屋,中间部分绘有各色人物,如杂耍的人、单货郎、算卦先生、行人等。三部分画面以一条河链接,河面上描绘的鱼翁捕鱼、牛儿戏水等景象。整幅画面充满着生活气息。这幅画对研究南通的清代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台织布机是日本丰田第一代织布机,当年张謇先生所得。据说当年日本考察团到南通来考察时,看到了这台织布机,就跟南通市政府说:你们开个价,让我们把这台织布机带回日本。当时,南通市政府回了这么一句话:可以,只要你们把日本丰田总部搬到南通来,这台机器免费送给你。所以,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馆珍遗韵——南通博物苑精品文物展》,位于新展馆一楼精品厅,展出面积33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32件,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文物47件。南通博物苑精品文物展是为了纪念建苑110周年,缅怀前贤,景仰伟业,以启未来,专门从南通博物苑收藏的文物中,遴选出132件珍品,有:49件玉器、18件金属器、8件珐琅器、20件陶器、37件瓷器,其中包含国宝级文物、镇苑之宝——越窑青瓷皮囊式壶,这些珍贵的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每件文物,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手法,都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明代铜板圣旨,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通高35.5厘米。1958年张柔武女士捐赠,张謇旧藏。该铜板圣旨整体造型为赑屃趺碑。底座赑屃龇牙咧嘴、虎眼圆瞪、鹿角前耸,吃力地昂首向前,四腿半曲,四爪张开,拼命地撑着地,龟背上驮一碑,尾鳍因重压而无奈地上翘。碑额阳、背两面各有二条蟠龙攀爬额顶,曲身向下作“二龙戏珠”状。碑背素面无字,碑额阳面正中铸有“圣旨”二字,碑身铸圣旨,全文为“皇考大圣之德,当享乐之运,受上天之承命,正中夏之文明,开子孙万世之基业,赤字棣恭承鸿业,夙兴夜寐,效显扬德。惟永乐元年六月戊午合成之斛本册,宝上尊儒,臣恭修皇考,稽古创行勒石。”由此可知,铜板圣旨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皇帝朱棣为光大儒学而颁布铸造。该器造型敦厚、古朴威严,铸造精致,铭文苍劲秀美。
戈,展品为商代文物。长40厘米。1958年上海文物仓库拨交。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钩兵,是用于钩杀的兵器。其长度根据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谓“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这件戈的援宽大而刃长,锋较尖,末端正背两面皆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胡垂直,且短;内呈弧形,上有一圆穿,末端正背两面皆浅刻兽面纹。
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此展品为晚唐五代文物,通高20.4厘米、最大腹围50厘米、腹侧宽15.3厘米、底径9厘米。1973年出土于南通市区人防工地。胎质致密,呈浅灰色,器身通体施淡青绿色釉。整个器形浑圆饱满,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明显的唐代器物的特征。其造型规整,流口、圈足棱角分明,流和提梁与壶体的衔接自然流畅,青翠的釉色光洁柔和,独特的风格加上巧妙的装饰,使整个器形显得雍容大度、简洁利落,结构上也十分科学合理,体现了越窑青瓷的较高水平。皮囊式壶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用器,位于南方的越窑烧制出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青瓷皮囊式壶,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因而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清道光青玉雕山子,此展品为清道光文物,高21. 4厘米。博物苑早期藏品。此件以青玉雕成,山石叠嶂、巨石嶙峋;山脚苍松翠柏,间有亭台溪水;半山处有亭台一座,山道上有二老者举首翘望,其中一老者举手指向山顶,似向另一老者解读山顶诗文。山顶处刻有御题圣泉峰诗:“名字本相形,有贪斯有圣。泉自无分别,渫然寒且净。”背面雕有古松、小屋。此件玉山子为博物苑早期藏品。在1914年编制的《南通博物苑品目》美术部雕刻类中记载:“旧雕玉山,吕四彭吴女士赠,馆列。”此件玉山子曾作为艺术珍品陈列于早期博物苑的展厅中。
扳指,此展品为清乾隆文物。高2.9厘米、口径2.1厘米。博物苑早期藏品,张謇捐赠。扳指,也称搬指,古人又称其为韘。古时作为一种拉扣弓弦的器具,套于拇指之上,以防拉弓射箭时勒伤手指。最晚在殷商时期出现,到清代演变为达官贵人们手中的一种装饰品。该扳指系用新疆产羊脂白玉制成,玉质莹润。器呈圆筒形,两端平齐、外周平滑。器身上有浅刻浮雕“空山野静图”,刻工精细,图案虽布满其身,但布局合理,秀雅工整。有“金玉其相君子比德于玉子冈”刻款。此件为清人仿制。
《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位于新馆自然厅,展出面积600平方米,共展出自然标本220余件,展出形式有多媒体、互动游戏、场景体验等。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展共分四个部分:前言、结缘鲸类、与鲸共舞、结尾。通过本苑收藏的七种鲸类标本,即:须鲸类的长须鲸、大须鲸、拟大须鲸、小鳀鲸;齿鲸类的伪虎鲸、糙齿海豚、江豚,与大型场景结合,讲述了鲸的故事,介绍了中国鲸的种类、特征和习性,并讲述了本苑对鲸类的关注与研究。
此外,还通过200余件自然标本,展示了与鲸类共生的江海南通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多样的生物物种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特产等。展览设一开放性的结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观众思考,引起共鸣,号召观众倍加珍惜身边的点滴资源,自觉加入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列中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出力。
南通博物苑的南馆建于1906年,初名“动矿物陈列室楼”,后称“博物馆”,是博物苑主要的陈列室,当年陈列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下陈列动、植、矿物标本。在二楼半圆型的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的一副著名的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道出了张謇创办博物苑的宗旨,就是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南馆朝北大门两旁各有一座亭子,陈列古玄妙观的三清塑像。
南通博物苑的中馆建于1906年。始称测候所,用以测报天气,是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所在地。1914年,测候所迁至农校,中馆改建后,作为金石碑帖陈列室。张謇先生亲笔题写了中馆匾额。
南通博物苑的北馆建于1911年。北馆当初本是作为金石书画陈列,张謇为北馆作铭辞为:“将究四类,其广海会。金概所藏,州厅县界。力所弗堪,举例犹派。事固无小,道奚病隘。”北馆建设中,为了陈列当时从吕四海滨出土的长达十多米的鲸骨架,张謇将其改建,楼下陈列除鲸骨架外,还陈列了苑中所藏许多其它动物的骨骼标本和化石,楼上用特制的格屏,陈列通、如、泰、海名家书画,东西两间可以展阅一幅清代南通画家钱恕所作长达10米以上的山水长卷。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展出地点在濠南别业,濠南别业建于1915年,是张謇在南通最早的私人住宅,开放二、三两层,一是作为张謇故居进行了复原展示,二是利用二层部分空间举办了张謇的生平业绩展。张謇业绩展以图片形式展示了爱国主义实业家张謇,高举“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两面大旗,筚路蓝缕,经营南通的事迹,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救国道路、救国方法等艰苦而曲折的探求。展览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张謇从普通农家子弟到状元,从仕途退身到经营地方实业光辉的一生。第二部分,实业肇基、强国富民。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到农业、水利、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生产业集团。第三部分,教育广兴、启智育才。张謇认为“父教育,母实业”,他将企业的盈利用于广兴教育,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金字塔式教育体系。第四部分,公益溥施、示范全国。张謇开创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广兴公益、慈善、市城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使南通博得“模范县”的美誉,甚至被国际友人称为“理想的模范城市”。张謇试图躬身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以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他在实践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是留给后世的一笔珍贵财富。
濠南别业是南通博物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面挨着街,对着濠河。主楼的南北面都有罗马柱装饰的门廊,都有台阶直接达到二楼,越加显得门第的高大和森严。濠南别业东、西、南三面的二楼和三楼都建有外廊,一式的花边铁栏杆,轩朗气派。楼的外面东侧种植着棕榈树,和东面的博物苑植物园互相分隔。濠南别业南面的院落有草坪、花圃,正中间安置着一尊张謇的胸像。主楼的南面有平台到二楼,建有门廊,门廊的顶部是三楼的露台,两边各有一根百年紫藤,是当年建楼的时侯移植过来的,攀援直接上到楼顶,果然是天然凉棚。平台两边有大理石阶梯直接通到二楼。从南面拾级而上,走进濠南别业的主楼参观,里面除了保留当年的场景之外,还有关于张謇的文献资料陈列。主楼的占地非常大,目前只有二楼和三楼开放参观,内部大体分成了南北两部分:二楼的南半部分是厅堂,厅堂的东西面有小室,西室开辟成了陈列序室,北半部中间是楼梯,东西各有一大间辟作陈列一室、二室;三楼南半部厅堂,东西小室分别是书房和琴书房,北半部正中是先像室,东西分别是张謇夫妇和二子张孝若夫妇的居室。二楼的大厅非常敞亮,西洋的内饰,中式的家具。迎门正中间是传统的中堂陈设,环绕着清式靠椅几案,挂着字画。天花板上一字排开三盏吊灯,墙上装饰有罗马柱,张挂着门幔,东西墙上都装置着壁炉。厅内东侧壁炉上方挂着一张黑白照片,是张謇70寿辰时和外国宾客的合影。对张謇而言是极重要的年份,一方面他成为流了国内闻名广受景仰的人物,走到了人生的顶峰;另一方面盛极而衰,突然爆发的棉纺织业危机,使他的核心企业大生纱厂开始亏损,导致事业全面崩盘。
张謇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公益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救国道路、救国方法等方面艰苦而曲折的探求。走出陈列序室,来到了分隔楼内南北的中间走廊,北部西侧是陈列一室,东侧对称的是陈列二室。参观完张謇纪念展览,走出陈列二室,沿着楼内北侧明亮的走廊,走上高大的楼梯,前往三楼继续参观。这个地方原来“先像室”,是张謇用来供奉、祭祀张氏祖先的专室。现在的陈设已经很难恢复原貌,稍作复原,用来以反映张謇的家世情况。正北的墙正中间悬挂“慎终追远”牌匾和对联,正中位置是张謇家世表,下面陈设供案。三楼大厅南门的外面是东西向长廊,有个小小的露台是在门廊顶上,搭着梁架攀援着紫藤遮阴,立着气派的暗红色石质罗马柱。三楼大厅正对着露台的南门口,安放着一块石屏风,两面都是张謇亲自撰文,落款“啬翁”是源于他的号“啬庵”的称谓。三楼大厅依旧是中西合璧的布置,北墙的正中间安放着两口粉彩黄地缠枝花纹瓷缸,东西墙各有一个壁炉,东面放着嵌大理石面的中式圆桌和圆凳,西面放着西洋式的长条餐桌和高靠背椅,墙壁上挂着不多的几幅油画,整洁大气。三楼大厅的东面连通着张謇的书房,窗明几净,壁上挂着书法对联和主人照片,书架上放着书籍和瓷器,书桌上文房四宝各就各位,仿佛随时等待主人临案挥毫。
张謇先生认为,教育事关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存亡,而博物馆是普及知识、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后盾,所以,在创办博物苑的过程中,张謇先生深知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础,因此毫不犹豫地率先捐出自己的收藏,并以此希望“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1911年初,张謇望着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初具规模的博物苑,写下了七律《营博物苑》以表心迹:“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 现今整个博物苑内新老建筑组合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园林环境.既展现历史的典雅,亦洋溢着新时代的光彩,她已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南通、亲近科学、接受文化熏陶及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博物苑传承张謇文物征集的思想,立足本地、面向国内外博访广征。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功名尘土、衣冠草芥,鱼龙曼衍、鸡虫得失,转眼皆为陈迹。唯有器物上的光阴、丝线上的波澜、纸墨上的云烟,在博物馆里永久珍藏、留传于世,记录着文明的印痕和历史的轨迹。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南通海安| 行至江南深处,捕捉润物细无声的慢时光 132537
- 国内版虹夕诺雅:游日式小京都、观唐风演艺、泡私汤温泉 12473
- 住得好一点!穿越到盛唐,像贵族般来一场舒适奢华的度假~ 1002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