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

浙江宁波月湖景区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2 月 和谁:和朋友

2019年12月15日,上午,我是先参观了天一阁,接着又游览了与天一阁连在一起的月湖景区。月湖景区位于宁波老城区的西南隅,面积96.7公顷。其中水域9公顷,是宁波城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素有“浙东邹鲁”之美誉。月湖的开拓,开凿于唐贞观年间(636年),至太和七年(833),鄮县令王元暐兴修水“导它山之水,作堰江溪”,并引流入城,潴为日、月两湖,民得其例。至两宋时期,宁波渐成繁华都市和京畿重镇,城中水利相继修浚。以至“沟血脉连”、“家映修渠,人酌清泚”,形成以月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系统。“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现存的水则亭遗址及月湖河道,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元祐八年(1093)至绍圣间,知洲刘淑,刘程先后疏浚月湖,“以积土广为洲,遍植松柳”,月湖十洲从此形成,风光盛于一时。据文献记载:“湖中有汀洲岛屿凡十,曰:柳汀、雪汀、芳草洲、芙蓉洲、菊花洲、月岛、松岛(即竹洲)、花屿、竹屿、烟屿。亭台楼阁随方面势,四时之景不同,而士女游赏特盛于春夏,飞盖成阴,画船漾影,殆无虚日”。众乐亭、憧憧二桥、偃月堤、广生堤、寿圣寺、十洲阁、银台第等,成为月湖十景之主景。

月坛位于烟屿南端,分上下二层,中间耸立月神雕像,高5米,是月湖象征之一。日、月、龙、凤雕塑石柱分立在月坛四周,雕塑运用传统的方法塑造,与月湖的文化和环境相融合,雕塑的静与湖水的动相互协调成为永恒的乐章。魏明伦《月湖铭》中写到:“远迎宾客,近纳乡亲。众乐亭遗址可寻,独乐不如众乐;芳草洲茂林犹在孤芳怎及群芳。四面无墙,游客自由来往;八方坦路,公民平等消闲。”

月坛向东走是“芦屿”,芦屿向东是烟屿,此处有一座三孔石拱桥,为风雨桥,横卧在湖的南端,过桥就是竹屿。烟屿原为湖上渔人聚居之地,北宋后期,龙图阁待制舒亶归里后,在此筑嬾堂,与友人唱酬,开宁波结社雅集之先。南宋时为边进士家学、楼三学士宅、赵学士锦里。明时烟屿有陆氏宅第,有尚书第、中丞第、榜眼第、给谏第等,此外有谢御史第、万氏寓居、全氏新徙第。出生于烟屿的史学大家全祖望,被誉为“班( 班固) 马( 司马迁) 之后第一人”。烟屿现存清代著名藏书家、朴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烟屿楼”,桂井街一带则保留了登科第、师古堂等明清建筑,形成完整的桂井街( 巷) 居宅建筑群。

随着宋室南迁,月湖成为了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月湖十洲成为四明故家大族的择居佳处,文人士夫会聚于此,退隐里居,读书讲学,成一时之尚。著名的西湖楼氏家族,如宋丞相史浩家族,以及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等“四明学派”的著名学者,都曾在此定居或流寓讲学,“里为冠盖,门成邹鲁”。十洲之上因而世家宅第林立,书楼讲舍遍布,庙堂寺院众多,园林泉石独幽,小桥流水、竹影荷香,极富江南水乡和地域文化特色。明、清以来,传统相继:范氏天一阁、徐氏烟屿楼、张氏方岳第、童氏白华堂,名人辈出,书香幽幽。这些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全祖望曾写下优美篇章《湖语》,记载月湖的千年文明,令人叹为观止。

前面是烟屿双亭,靠湖的亭子名“寒烟”,临街的亭子名“芦屿”,后一字连起来就是“烟屿”。寒烟亭为两座连体木亭,四角攒尖顶结构,飞檐翘角,两亭相依,珠联璧合。   

竹屿位于月湖东岸南端,“翠云摇曳波心起,清影扶疏月际来”。宋时,竹屿有“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废广德湖为田的楼异、绘《耕织图》组画的楼璹、大学士楼钥,称“西湖楼氏”。竹屿宋时为楼氏义田庄、攻媿斋、白醉阁、仰嵩楼、登封楼、梅麓,及汪氏友恭堂、应氏义塾、长春书院、桂芳桥高氏、杨氏。明为徐廷尉故居、沈方伯第、张尚书第、谢御史第、五岳轩朱氏、杨太仆第。旧时竹屿多私家花园,如陆氏拗花园,张氏萧园、谢氏天赐园、杨氏翛园等。现在的竹屿,遍布竹林、竹廊与竹亭。竹屿上种植了多品种的观赏竹子。竹林风情恰如王安石的名诗《咏竹》所写:“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竹屿上保留的唯一的一幢古宅是吴氏支祠,吴氏支祠是民国建筑,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仪门、左右厢房、天井及正殿等组成。仪门单檐硬山顶式三开间,三柱五檩,中柱开三道门。正殿,单檐硬山顶、面阔五开间高平屋,有卷蓬顶前廊、明间为抬梁式,梁柱用材较大,屋架高敞,明间正中悬“吴氏支祠”额。月梁上雕饰文史典故、传统图案,甚为华丽。屋顶复小青瓦,屋脊高耸,东西有厢房各三间,正殿的廊柱和厢房的前柱均为方形石柱,上镌对联数幅。吴氏支祠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首任宁波商务总会会长吴葭牕的家祠,吴曾为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幕僚。吴葭牕又名吴传基,清末民国银行家,宁波商帮早期领袖人物,清末民国初期中国钱业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法学家吴经熊之父。作为宁波商帮早期的领袖人物,他与王月亭、汤仲盘发起并成立了宁波商务总会,开宁波商会发展先河。家祠内立有民国二十年(1931)撰刻的《吴氏家庙碑记》。该祠用材硕大,做工考究,是较为典型的宁波特色的庙堂建筑。现在吴氏支祠被武术协会开办了太极馆,用以推广太极拳文化。

月湖最南边的湖中小岛是竹洲,竹洲四面环水,是湖中四洲中最南端的一个岛,其西侧有桥与烟屿相连。竹洲原称松岛,自南宋丞相史浩筑真隐观后,改名“竹洲”。“种得青青竹数丛,翛然便有古人风”。宋代岛上有楼公讲舍、锦照堂、王氏昼锦堂、史氏真隐观、四明洞天、史少师宅、竹洲三先生书院等。明代,这里有陆康僖公祠、全氏别墅等。清光绪年间知府宗源翰在此办辨志书院。民国在竹洲辨志书院故址创立宁波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也是在竹洲创立的第一所正式学校,现更名为宁波第二中学。宁波二中培养了大批人才,金维映、陈修良、朱枫、杨眉山等革命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沈自尹、李志坚,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海派女作家代表苏青等,皆为其中佼佼者。竹洲岛上的宁波二中,是月湖最有书香之气的地方,也被称为是中国最美中学校园,这里竹叶婆娑,波光潋滟,幽雅宁静,书叶留声。

竹洲岛西边是月岛的月亮湾,月亮湾的南部,有映月桥与揖月亭,映月桥为单孔石拱桥,优雅小巧,揖月亭为六角攒尖顶石亭,玲珑清秀。月岛高远处有一扇形亭,题有“沉香醉月”匾额。

月岛位于月湖东岸菊花洲、竹屿之间。“月明偏照海边洲,绿水回环漾素秋”。月岛旧有牢家桥宋氏、铸冶邵氏、永宁巷费氏、花果园庙、信天缘堂、建墓桥宋氏等迹。月岛上原有七牧将军庙,纪念南宋初年康王赵构逃难至明州(宁波)时,为救他被金兵所杀的七个牧童。另一处与赵构有关的建筑是花果园庙,祀护送赵构御驾至明州杜恺将军,亦有祀史浩园中土地神之说。花果园庙北邻的杨宅,为民国甬上教育界名流杨菊住宅,现为海曙美术馆。月岛现存花果园庙、杨宅、吴氏祠堂,东北角是遍植银杏的院士林。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往今来,钟灵毓秀的宁波大地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宁波是著名的院士故乡,宁波籍院士数量达110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1999年院士路甬祥、朱高峰等32位宁波籍院士专程返乡,在月湖之畔栽下32颗银杏树。时光荏苒,银杏树已蔚然成林。金秋时节,满目灿烂,院士林成为月湖一抹最绚丽的色彩。微风拂过,枝叶婆娑间,倾吐着院士们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和殷切期望。

院士林的南侧,是月园,月园是一座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园中园,月园其实是一个岛,四面环水。入口是一座单层歇山顶建筑,木结构,古朴典雅。进入园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优雅别致的院落。围墙粉墙黛瓦,圆形月门,镂空牖窗,花卉绿篱,拼花卵石地面,尽显江南特色。月园作为宁波月湖公园“月湖十景之一”,它既保留了明末清初古建筑的风格,又辅以仿南宋风格的亭,廊,轩,榭以及假山奇石,凌流水境,园路绿化等,形成以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的江南园林独特风格。沿湖四周布设亭台楼阁、水榭连廊、花木假山,环境优雅。

月园内有《宁波月湖铭》石碑,黑底金字,由“巴蜀鬼才”魏明伦撰写,全文措辞华丽,贯古通今,生动再现了月湖的历史,概括了月湖的地理位置:“海定波宁之港,鹰飞鱼跃之时。喧喧闹市之间,叠高楼之下。芳园留翠,保存静静湖:曲径通幽,形岧弯弯半月。何处无湖?何夜无月?湖有特色,月亦多姿。此溺蝉联天阁,得“天”独厚;此月烘托高丽馆附“丽”交辉。聚传统神韵于堂奥,兼现实风情于咫尺。周围时尚时髦,正中古色古香,街心净土,市内桃源:外车如流水新新人类随潮去,湖里水如明镜,代代英豪照影来。狂客隐居,贺知章乡情切切学士游湖,司马光诗兴浓浓荆公执教,王安石书生琅琅:奇才修志,全祖望史笔悠悠。唐凿两湖,宋设十州,明增一阁,清仰三贤。碧沚文风盛,柳汀墨气灵。人间典籍储湖畔,天帝琅嬛降范家。有书促有德,皆有为之士;无知夸无畏,乃无耻之尤!早传古语,吴越非藏污纳垢之地:再续新词,宁波是育才兴学之乡。千帆万舶大港船通四海:八索九丘,甬人学富五车。阳明哲理,攻破心中之贼:宗羲宏论,剖析君王之害。婉约抒情,吴梦窗粉烟藍雾:激昂报国,张孝祥铁马金戈。奉化生林逋,落户孤山胸怀梅鹤;鄞县隐高明,扎根菊圃,汨洒琵琶。一品忠贞,方孝孺血流北阙;满腔壮烈,张苍水魂系南明逄早春而悼柔石望红桃而祭殷夫江山如画,天寿画登泰斗雅行如字沙孟海字舞龙蛇。人生如戏,周信芳戏传麒派;奋进如船,包玉刚船夺王冠。汇商界巨头联社团俊彦中科院士多甬籍沪人祖辈半宁波漫步月湖,极目天涯有海水处必有华裔,有华裔处必有同乡,有同乡处必有人才,有人才处必有勋业。安得风云会,凝聚宁波帮。重返月湖,共煮青梅。忆唐宋衣冠之盛,议当今鹏翼之飞。月湖一千二百岁矣!饱经忧患,见证兴亡。观君子化猿鹤,看小人化沙虫。城头换帜碧波不改长青色:弄臣变臉,书楼不折栋梁腰。帝制皇杈俱灭,月湖活水长流。远迎宾客近纳乡亲。众乐亭遗址可寻,独乐不如众乐:芳草洲茂林犹在,孤芳怎及群芳。四面无墙,游客自由来往;八方坦路,公民平等消闲。专家到此,回顾前朝师表;公仆临湖,遥瞻古代清官。佳节招商,服装集锦。云想霓裳影,玉想水晶心。忧物欲横流,盼世风日上。对景写生,鲜花与人面映红;登高祝愿,服饰共心灵媲美。今日游人,追思先辈贤人:后代游人,再思今日贤人也。”  

月岛上还有杨宅,系清代建筑,主体建筑坐南朝北,由门厅、主楼、倒座、厢房及后楼组成一座四合院,建筑面积855.37平方米。原为民国时期甬上文化界名流,宁波二中校长杨菊庭住宅,现为海曙月湖美术院。杨菊庭(1888~1969)名贻诚,字菊庭,别号端虚,鄞县人。杨菊庭自幼聪敏好学,成绩突出,在上海南洋公学大学部电机科就读时,每次考试名列前茅,受到校长唐文治的赏识,视为得意门生。1909年,杨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南洋公学大学部电机科,并被宁波府中学堂、宁波府师范学堂聘为数学、英语教员。由于学识渊博,教学认真,很受学生欢迎,同仁赞佩。尤其教三角,颇为出色,而被誉为“杨三角”,与石几何(石德濂)”“蔡代数(蔡曾)称誉甬城教坛,后任宁波市立女子中学 (现宁波二中)校长。杨菊庭不仅擅长数理,对国学、考古造诣也深。他曾用业余时间探访城郊历史遗迹,曾在西郊管江岸荒坟蔓草间,发现了300年前黄黎洲讲学之万氏白云庄遗址。此外,杨菊庭还编著了《竹洲文献》三卷,《甬语经》一部和《张苍水事略》等文。1932年鄞县文献委员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委员。杨宅大门门额“湖上撷英”。

月亮湾位于月岛西面。湖水在此冲出一个小湾,湾外为一环形小岛。静静的月亮湾,宛如一个清纯如初的佳人,始终不为纷繁尘世所扰。一泓清水,澄澈见底。如今的月湖已然成为甬城的象征和城市的绿肺,文脉传承,琅琅读书声依然不绝于耳,书香的气息已完全浸润月湖的芳草碧水,使月湖显得更加富有灵气。

月湖桥又名湖心东桥,是月湖的古迹之一,是月湖最有代表性的桥梁,始建于宋元七年(公元1084年),现存建筑是经清乾隆四十六年 (公元1781年)修建的。它是一座单孔石砌拱桥。桥两旁置石栏,设有望柱,柱头雕有荷花,两端设抱鼓石。具有清肛石桥建筑的特点、桥全长15.7米,高3.8米,宽4.85米,跨水5米,矢高3.5米。两侧为垂带踏步,桥拱的砌法为拱圈石纵联砌置法。玉堂富贵:江南园林中将玉兰、海棠、牡丹和桂花配置在一起,取谐音 “玉堂富贵”,桥心铺有 “玉堂富贵”石板。月湖原有三堤七桥之胜,七桥中,月湖桥是目前湖上按原状保存的唯一桥梁,也是城区内唯一幸存的石拱桥,桥洞两侧青藤飘拂,古意盎然。

月湖桥的北边是花果园庙及戏台,戏台与花果园庙隔河相望。花果园庙位于月岛之上的“月园”内。花果园庙始建于宋代,宋建炎时,杜恺将军护送宋高宗御驾到明州后,因病住在该地,并有两头安南(今越南)异兽伴于杜恺的左右。据传南宋淳祐元年(1241),明州发生一场大瘟疫,杜将军领着异兽显灵,遏制了瘟疫的发展,民众为感谢他的恩德,为他建造了祠庙,并雕刻了两头石异兽放置于大门两侧。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花果园庙毁于大风,后于当年重建,建筑坐东朝西面湖,由过路亭、台门、前殿、后殿组成,均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台门三开间,两侧槛板上镌 “地接贺秘祠,祉邻忠定宅” 对联一幅。前殿为高平屋,面宽三开间,后殿三开间,平屋。还有一种说法,这里原为南宋宰相史浩的花果园,其庙神即为管理地园的土地神,从建筑及史料分析,后一说法比较可信,是月湖边上仅存的与南宋史氏有关的建筑。台门槛板上有两幅联:“南渡神威著,西湖庙貌崇”、“祉邻忠定宅,地接贺秘祠”。

花果园庙现辟为宁波八行文化陈列馆,“八行”是史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八行文化陈列馆”把研究、展示、传播、推广南宋四明史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方向,在传承和发扬“八行”孝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集主题展示、艺术培训、文化创作、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公益文化平台。北宋大观年间,史浩的祖父史诏,以孝义名闻乡里,被宋微宗赐号“八行高士”。 “八行”是指: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种优良道德品行。史诏一直以“八行”树立家范,其后人称“八行垂训”,史家的宗祠都叫“八行堂”。四明史氏望族,在南宋六代族贤辈出,以“一门二王三相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门”,辉煌了100多年,是宁波历史上唯一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产生影响最大的家族。“三宰相”为史浩、史弥远和史嵩之,史弥远为史浩的三儿子,史嵩之算是史弥远的侄子,其中史浩和史弥远还先后封王。史氏在南宋朝廷为官者达200余人,贯穿了整个南宋一朝,一部完整的史氏家族史几乎就是南宋史的缩影。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5年)进士,调余姚任县尉,后任温州府学教授。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在他人的推荐下,史浩应召入京,升迁为太学正,不久又升为国子博士。这使他有机会与皇帝商讨大政。文献记载,宋高宗赵构对史浩“有相见恨晚之叹”。由于皇帝没有子嗣,史浩便建议他从赵家本族中太祖一系的后人里选定太子。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选宋太祖赵匡胤7世孙赵伯琮(后改名赵昚)、赵伯玖(后改名赵璩)为皇子,并让史浩担任他们的老师。史浩发现赵昚生性恭顺谨慎更适合继承帝位,于是向皇帝进谏了自己的想法。皇帝经仔细观察,发现确如史浩所说,便立赵昚为太子。赵昚后来继位,就是宋孝宗。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初,也就是孝宗继位后半年,史浩官拜右仆射,淳熙五年三月,复拜右丞相,淳熙十年(1183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后,进太师。绍熙五年(1194年),史浩去世,年八十九,追封会稽郡王。宋宁宗时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史诏(1057-1129),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以孝为本,奉行八行,不愿入朝为官,得到了宋徽宗的高度评价,徽宗在圣旨写道:“闻尔史诏,安贫乐道,澹然无求,执德不回,久而益坚。”并赐号“八行高士”。后人称史诏为“八行先生”。所谓“八行”,大概的意思是:“孝”是孝本庸德,孝为百行之原,百善孝为先,强调君子在家若能尊祖敬宗行孝道,培养德行,雍睦家庭,才能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友”是善兄弟为友,强调兄弟之间要互敬互爱;“睦”是和睦协调,患难相恤,困难相助,丰俭多寡,推力是视;“姻”泛指姻亲关系,婚姻和谐,是异之以和,文之以礼,往来作酬,去炎凉之见,以笃挚之忱;“任”是无恢宏之量,不能任。无刚大之气,不能任。无坚韧之心,不能任。惟不为私屈,不为欲蔽,身体力行者,始克胜而愉快。意在有担当。“恤”是要周济贫困,厚民之生,救民之死。有忧虑、怜悯、赈恤之意。“中”就是中正不偏,不偏不倚,中庸之道。“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防止心中不正,情欲先知,行为偏激,背离人道。这“八行”之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烟屿楼是清代宁波著名藏书家、朴学家徐时栋藏书楼,也称恋湖书楼。建筑群由大门、仪门、前楼、后楼及厢房等组成,坐西朝东,面对月湖。大门位于楼的北侧,朝东,进大门南转即为仪门,仪门单檐硬山顶,一开间,进仪门东为高墙,西为前楼,前楼坐西朝东,重檐硬山顶,五间二弄,楼上即为著名的藏书楼“烟屿楼”。后楼与前楼在同一轴线上,重檐硬山顶,五间二弄,另有厢房及偏屋数间。由徐时栋父太茂公创建于清道光三年 ( 1823年) 二月,时年其父“更故宅,创五之轩,立恋湖书楼。”徐时栋题诗纪之:“吾乡原自号文明,高阁临湖建柳汀。善写乡风吕中甫,绿杨丛里读书声。”命名烟屿楼,是因为书楼座落于烟屿洲。恋湖书楼更名为烟屿楼,还有一说是在1847年徐时栋第二次上京会试失利,自京城回甬后决意放弃功名,一心藏书和著述,就把书楼名称由“恋湖书楼”改为“烟屿楼”。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后来,两次上北京会试,均不得志,从此便发愤读书。著作有《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三十余种,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有藏书六万卷,他不但收集名家的著作,还留心收集乡邦文献。访得宋元时期宁波地方志,得善本六种,就专心校勘,刊印了《元四明六志》八十三卷 。

烟屿楼的北侧,在桂井巷口,竖立着一尊全祖望大师的青铜雕像,雕像高2.5米,基座90厘米,经过四道工艺,最终采用青铜灌注技术精心铸造,还原了一位在月湖桂井巷口独步思考的睿智老人形象。1705年,全祖望出生在桂井巷里,是我国清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黄宗羲、万斯同之后浙东学派承上启下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坎坷,却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30多种、400多卷的著作。全祖望(1705-1755),学者称谢山先生,在学术上继承和发扬了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传统,可谓浙东学派的重要人物。其史学成就和斐然文采获“班(班固)马(司马迁)之后第一人”的美誉。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曾有这样的评价:“绝顶聪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朱熹,另一个就是全祖望。”雕像背后是沙孟海书全祖望诗:“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为爱墨香长绕屋,只怜带草未开花。一瓻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

古时月湖有三堤七桥,现只存一堤四桥,其中的两桥就是湖心西桥和月湖桥,一堤就是及两桥间的广生堤。因花屿有湖心寺,而堤在湖心寺前,佛教本有普渡众生的教旨,所以堤为广生堤。湖心西桥是连接月湖的花屿与烟屿之间的单孔石拱桥。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明州大旱,太守刘珵栽柳植松,疏浚月湖,在建造十洲胜景的同时又建了这座湖心西桥。清朝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湖心东桥按照原样重造,更名为 “月湖桥”,并镌刻在桥额上。将湖心西桥称为 “大厅桥”,湖心寺改名为 “月湖庵”。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改建为石砌圆拱桥,桥额为旧物。

北宋初期,月湖中心湖心岛上已建有“寿圣院”。北宋元丰二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上任明州太守时,写过《游寿圣院》:“一峰潇洒背城阴,碧瓦新堂布地金。落花禅衣松砌冷,日临经帙纸窗深。幽栖鸟得林中乐,燕坐人存世外心。应似白莲香火社,不妨篮举客追寻。”可见当时湖心岛已成为文人墨客寻幽修心之地。湖心岛上“寿圣院”之名由皇帝敕赐,城里人称为“湖心寺”。《宋宝庆四明志》中,曾名“湖心广福院”。明朝时,钱塘文士瞿佑客居于月湖东岸,对月湖周边民情了如指掌,于是写下了以月湖湖心寺及周边发生的故事为素材的名著《牡丹灯记》。瞿佑,字宗吉,号存斋,钱塘(杭州)人,历任仁和、临安、宜阳训导,少有诗名,晚年因诗蒙祸,谪戍边十年。《牡丹灯记》内容大概:上元佳节时,一乔姓书生因新丧其偶,在月湖边漫步解愁。忽见一丫鬟手提牡丹灯笼在前,后又见一妙龄女子随之,仔细端详,女子容貌端庄,娇羞可人,书生不禁为之动心,便和女子软语温言,直至天明。此后夜至晨归,小有月余。一邻居告诉书生,夜间和你有约的女子不是凡人,她的灵柩就停放在湖心寺,不信你去看。书生害怕,去湖心寺探一究竟。果然有一个灵柩停放在偏室,名讳正好与该女子吻合。书生自此不敢再与女子幽会,但心中仍然念念不忘。又有一日,书生借酒浇愁,回家途中绕道经过湖心寺,推门入寺,想再见一见梦中姑娘。然而,自此之后,乔姓书生就不知所踪,只有衣冠留在寺内。对此,全祖望留下诗句:“若到更深休恋恋,湖心怕遇牡丹灯。”这一故事飘扬过海流传至日本,改编成通俗读物,依然叫《牡丹灯笼》,一时名声大振,并且多次被搬上大银幕。

湖心寺旧址位于月湖花屿、月湖桥边,现存建筑五间二进,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葺,称月湖庵,上世纪搬迁别处,现为雪舟纪念馆,为湖心寺留存之“余迹”。古湖心寺,旧号水陆冥道院,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7年),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司马光描写当时月湖的名篇众乐亭节录中,有“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的诗句,除了“横桥”指的是月湖桥外,“华宇”指的就是湖心寺。另外政治家王安石、龙图阁大学士舒亶等都曾经到此,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到了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又赐额“湖心广福寺”。为宋代明州六大十方律院之一。元代寺毁,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并在寺后建袁公祠,纪念1276年进士袁镛领导抗元斗争被俘就义。明永乐初寺又遭毁,宣德元年(1426年)又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兵部尚书张时彻退隐后购湖心寺为书院,改湖心寺为月湖精舍和宝纶堂,以为藏诰勒之所。成化四年(1468年)日本画僧雪舟等杨在宁波作《宁波府图》,把湖心寺和湖心二桥标注在上,传往东瀛。

花屿是湖中四州中最大的岛屿,“香气袭人蜂蝶醉,紫红深处坐吟诗”。旧为湖心寺、十洲阁、澄辉阁、沧州阁、袁忠臣祠,明为张氏月湖精舍、宝纶堂;清为月湖庵、袁宅。花屿东连月岛,西接烟屿,中间架有两桥,名湖心东桥和湖心西桥,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现存的东桥系著名的月湖桥,清乾隆年间重修。花屿在北宋时建有佛教古刹——湖心寺,为明州四大律寺之一。明兵部尚书张时彻改湖心寺为月湖精舍和宝纶堂,月湖庵为宝纶堂遗迹。清代建筑袁宅是吴冠中名画《双燕》图原型,现为宁波茶文化博物馆。

古戏台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元至治年间迁移至今址,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戏台面阔7米,呈正方形,高约6米,飞檐翘角歇山顶,戏台内顶部的斗拱等层层盘旋向上,往内收缩而成螺旋形藻井,俗称“鸡笼顶”。顶中间还置有一面大铜镜,四周雕塑着8个龙首和花篮。这穹顶的铜镜和藻井不仅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而且据科学检测,当演员在台上高歌或低吟时,其四壁会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宋代时,诞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在江浙一带非常流行。宁波的戏曲在南戏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主要的标志是元末明初戏曲家高明在鄞县创作的《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曲祖”。宁波又是甬剧的故乡,甬剧发源于浙东农村,广泛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及上海一带。余姚的戏剧历史则更加悠久,余姚曾是南戏的四大声腔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姚剧这一地方剧种。宁波还是越剧的第二故乡,起源于清晚期浙江嵊县的越剧,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宁波得到极大发展。由于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作为表演场所的戏台,也就应运而生。

在月湖十洲的花屿上,有一座古宅静静地座落在其中,那便是著名的袁宅,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正厅、左右厢房、偏房等,有高大的马头墙、重檐硬山式屋面和饰有车木栏杆的大厅等。最早的主人袁燮,南宋鄞县县城南门人,他开创过南宋四明学派,是四明人尊称的淳熙四先生之一,同时袁燮也是作为宁波籍牌位而入孔庙受奉祀的少数人物之一。后因反对丞相史弥远对金邦的求和政策而被劾罢官,遂回乡,讲学于城南书院,为时人及后世所仰慕。袁宅主人为袁仰周,在咸丰年间(1851-1861)官至道员,是袁燮的后裔。清代文学家、著名诗人姚燮(1805-1864)曾长期寓居于此,并名其居处为“枕湖草堂”,与甬上文士在此结社吟诗。“枕湖诗社”久负盛名。袁宅正厅门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中堂上匾额《枕湖草堂》。

现在这里是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是宁波对外宣传茶文化的窗口,主要展示宁波的茶史、茶事、茶叶、古茶器及相关的古董、艺术品,并进行茶文化相关研究推广、互动体验、学术交流及培训。在宁波市江北区的千年古镇慈城县里有一座馒头窑口,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以出产紫砂器具为主,它就是“玉成窑”。玉成窑紫砂器在紫砂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谓“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玉成窑的紫砂器就是这样一类文人壶,发展至梅调鼎时,更是达到了顶峰。梅调鼎,清代书法家,被誉为“清代王羲之”。玉成窑是由梅调鼎约同当地著名的书画名家、制壶名手共同创建,取名“玉成”。玉成窑的紫砂器,不仅制作精明,更因为器物上的书画作品,使其更具艺术品鉴价值。现在玉成窑已经不复存在,旧址慈城林家院内,现在只剩一片瓦砾。玉成窑博物馆也已搬迁于宁波月湖景区内的“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内。但承载着文人墨客的玉成窑紫砂器,依然在幽深的院落内散发着历史的古朴气息。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 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玉成窑墨宝紫砂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在中国紫砂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调鼎时代已达巅峰。它是以梅调鼎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以文人的审美情趣在紫砂器具上的一种艺术张扬,也是中国紫砂艺术品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在尚书桥旁,是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而建在秀丽幽静的“月湖风景区”柳汀岛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首《回乡偶书》,把一位久别家园重返故园的老人之切切心、怯怯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因而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贺知章曾在明州做过官,深得百姓拥戴,宁波曾有多处纪念贺知章的遗址,但现在仅存的只有月湖柳汀上的贺秘监祠了。相传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郡守莫将在贺知章读书的故地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贺知章祠正门有门额:“贺秘监祠”,门楼砖雕精美、精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该建筑共有三进,均为五开间。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贺知章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宦家庭中,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仕途顺畅,声名显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贺知章为官五十载,豁达纯朴,并没有沾染多少当时官场不良习气,因其“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得到人们的敬重。唐肃宗被立为太子后,贺知章担任肃宗的老师(即太子宾客),唐玄宗曾写诗称赞他“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离开长安时,唐玄宗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并命文武百官作诗相赠,盛况空前。在送别的队伍中,不仅有皇太子、宰相,还有李适之、韦坚、崔璘、王琯、王瑀、姚鹄、于休烈、卢象等一批当时文坛上的才俊。当然,还有他的挚友李白。面对壮观而又伤感的送行场面,心中充满离情别绪的李白挥笔写下两首情深意长的送行诗。其中一首七绝《送贺宾客归越》写道:“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此时的贺知章与李白已成了情深意笃的忘年之交,绵绵深情,难以割舍。就在这一年,贺知章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与世长辞,时年八十六岁,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尽管结识的达官贵宦不计其数,但最赏识的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没有功名的李白。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来到京都长安。此时的李白,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声名的布衣。不料刚来到长安,便在紫极宫见到了贺知章。贺知章当时已是一位八十四岁的长者,身居太子宾客的高官显位。他独具慧眼,读了李白的诗,十分欣赏佩服,称之为“谪仙”。两人一见如故,坐下来对饮畅叙,恰手头无钱沽酒,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以显示官品的金龟,派人换了酒来饮。之后,贺知章又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对李白礼遇有加,命待诏翰林。李白,这位诗国的天才,向以高傲而闻名,很少有他称许的人,但对贺知章,他却尊重备至。在李白长安生活的三年中,他和贺知章、崔宗之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时人称他们“酒中八仙”。

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对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示范意义,并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 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李峤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柳》。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贺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

贺知章是唐代书法名家,善草隶。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贺知章墨迹留传很少,其传世书法作品中,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据记载御府藏贺知章草书十二幅,惜已佚失。绍兴东南宛委山南的飞来石上,曾有贺知章所书摩崖石刻十二行,原刻在南宋嘉泰年间漫灭,现在的石刻为后人重刻。张旭之外,另一位唐代书法家钟绍京也是贺知章的好友,画圣吴道子还曾向贺知章学过书法。

贺秘监祠的东侧的是佛教居士林,佛教居士林南宋时为涵虚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初为家祠,元泰定四年(1237)改为驿馆,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始建玄坛殿,现存建筑系道光十五年(1835)重建,1934年为佛教居士林。现已修复弥勒殿、大雄宝殿、圆通殿、三圣殿、地藏殿、念佛堂等六座佛殿以及“藏经楼”。此外,林内建立了佛学阅览室、佛教图书室,以便于信徒修学佛法、提高佛学素养,使佛法发扬光大。佛教居士林内诸座殿宇蔚为巍峨,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重楼歇顶,庄严清净。碧波荡漾的“放生池”及飞檐玲珑的“水云亭”,构成人喜人爱的怡人景观。

佛教居士林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是由明朝的大理寺卿陆世科所建,清代康熙年间,官方予以了重新扩建。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大门、戏楼、正殿及东西厢房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庄重古朴。因其地处市区中心即柳汀街繁华地段,故而每日香客如流,香火极其旺盛。关帝庙的大门牌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其牌楼式形制,通面三开间,宽约18米,墙面用粉色漆成。明间略宽于两次间,楼饰工艺精巧,华美异常。东西边门上方有额“众缘”、“和合”。整个楼饰,一如镶嵌在大门之上,层式递进,逐次升高。拱门之上,用两根垂花柱承托,11尊浅浮雕佛龛一字铺开与其相衔。浮雕佛龛,为关公故事形象,场景丰富,雕工细腻。

佛龛之上,为“佛教居士林”石雕匾额。匾额,以淡绿色石材精制而成。匾心,阳刻楷书“佛教居士林”五个大字。字面,用金箔贴成,熠熠生辉。匾饰,用浅浮雕“祥龙”连续图案组成。石匾两侧,置有条形夹石,均刻“飞龙昂首”高浮雕。龙身,亦用金箔贴成,十分鲜亮。石匾之上,为外凸式雕花台面,两端分别为一尊“力士”高浮雕,形象生动,体态彪悍。台面正中,刻有“寿星”图案,两侧为传统符号性“寿”字图案,上下以镂空纹饰镶边。符号性“寿”字图案,用白漆涂成,极其醒目。台面直呈额枋,似一顶官帽威严耸立。正楼斗拱6攒,次楼斗拱各两攒,全用青色石材雕刻而成。楼面正心处,镶嵌“关帝庙”竖式匾额。“关帝庙”三字,用楷书写就,蓝漆涂彩,笔力虬劲。匾额以“海浪卷花”浮雕承托,左右饰有镂空“祥云飞龙”图案,飞龙用金箔贴成,屈身向上。匾额顶部,置有镂空佛龛,佛像为“入定”状态,祥云缭绕,仙气十足。匾额两侧,各配有“祥云凤凰”图案,呈呼应之势,亦用金箔贴身。如此设计,既突出了庙宇规格之高,又体现着阴阳五行之平衡。正楼与次楼,均为歇山式,斗拱飞花,灰瓦覆脊,飞檐翘角,四个黄色琉璃制成的“龙首”鸱尾尤为硕大,一派肃穆庄严气象。站立门前,仰观美轮美奂的古建之美,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令人叹服。

关帝庙大门前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石雕牌坊,体型高大,气势雄浑,是宁波著名的“瀛洲接武坊”。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陆世科、李康先等17位宁波籍学子同时考中举人,在宁波城内引起不小的轰动。5年后,浙江巡抚甘土阶为预祝这17位举人今后能像唐代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学士”那样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专门为他们建造了这座“瀛洲接武”坊。整个牌坊,占地面积21.4平方米,通体青石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式形制。其通面宽约8米,明间设有下枋、花枋、中坊、上花枋和定盘枋。下枋之下,左右设有雀替,正面与背面饰有“双狮滚绣球”高浮雕,连接中柱处饰有“龙首”圆雕。下枋与花枋之间,置有“缠枝”镂空隔断。花枋正面与背面,均有阳刻文字,曰“万历丙午科应天姚之光,浙江胡亮工、冯国英、杨钺、戴澳、柴翔龙、姚宗文、秦学皋、袁弘勋、李康先、张得春、王应龙、陆世科、孙际可、沈茂彬、林继祖、袁明佐、罗显行”,书写工整,清晰可辨。花枋与中枋间亦有隔断,仍为镂空“缠枝”纹饰。

中枋正面与背面迎风板上,阳刻“瀛洲接武”四个楷书大字,字体丰硕,蓝漆涂成,气象沉稳肃穆。上花枋正面与背面,分别镌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高浮雕图案,双龙翻水,双凤驾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正楼正面镶嵌匾额,竖刻“恩荣”二字,以“双升龙戏球”饰边。两侧次间,均设有下枋、花枋、中枋和定盘枋。下枋正面与背面,均为麒麟、狮子等瑞兽镂空图案。定盘枋上,各楼均用象鼻昂斗拱承托,正楼斗拱8攒,次楼斗拱5攒。各楼屋顶,均为歇山式,屋面举折平缓,由两块石条拼合而成,瓦垅、戗背、勾头、滴瓦雕刻精美,明代特征鲜明。各楼脊兽相对配置,翼角微微翘起。四柱前后,置有四对青石抱鼓,卷草形状,曲线流畅。迎风板两侧,右刻“钦差提督军务巡抚浙江都察院右佥都御使甘士价、高举,巡按浙江监察御史王基洪、郑继芳,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方大镇、张维任,钦差巡视海道宁绍兵备副使邹希贤”,左刻“宁波府知府戴新,通判文在燮、李文华,推官周家椿,鄞县知县柯口、江秉謙,县丞何登傑,万历辛亥岁孟秋月榖旦立”。花枋刻有文字,系建坊请旨的地方官员名字。中枋正面与背面,均镂刻仙鹤等飞禽形象。

蒋宅位于菊花洲的东侧,坐北朝南,整座建筑的山墙均为民国时期比较流行的水泥抚面有肩观音兜式,东西有边门。墙面采用西式砖质挂面,上有玫瑰山花,卷涡状砖质短柱,梅雨石门框,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大门、前堂、正房,形成封闭式三合院落。前堂硬山顶,其端面有彩绘残留,正房面阔三间二弄,进深七柱,二层楼房,明间前廊有制作精美的铁花栏杆,次间及两厢有车木栏杆及车木回纹刻花装饰,还用车木罗锅斜撑檐枋,外墙为一斗一眠清水山墙。蒋宅是蒋介石同父异母兄弟蒋介卿于1928年做浙江海关监督时建造的住宅。蒋介卿生于1875年,比蒋介石整整大了12岁,生母乃蒋介石父亲原配。蒋介卿毕业于四明专科学校学法政科,蒋介石初发迹之时,蒋介卿出任过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英德县县长、后又担任过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等。1936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当蒋介石被扣西安,生死不明的消息传到奉化溪口时,蒋介卿正在溪口武山庙看戏,惊闻此讯,蒋介卿惊骇过度,当即中风跌倒,不省人事,抬回家后不到三天就亡故,草草入殓了。1937年4月22日,蒋介石在事变后返回南京,并腰伤渐愈后,为兄长隆重出殡。“蒋宅”为浙江奉化人毛翼虎题写。

蒋宅旁边就是大方岳第,为明代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间。该宅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张渊的故居,该宅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坐北朝南,西濒月湖,东为平桥河,原有头门,朝东,建于平桥河东岸,石栏雕琢,精美绝伦,因第宅附近建有“大方岳第坊”而得名,又称“张方岳第”。大厅、中厅为明代原物,后楼为后期重建,西厢房早毁,东厢房重建于民国时期。现存建筑主要由台门、大厅、中厅、后楼及东厢房组成,占地面积20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平方米。现台门朝东,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大方岳第”匾额由宁波书法家周退密书写。古代传说周代有方伯为诸侯之长,尧舜时有四岳分掌四方诸侯,后人以“方伯”、“四岳”来称谓省一级的州府大吏,宅主张渊,字维木,号缨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故名。

徐氏宗祠为明代建筑,砖木结构。由门厅、天井、大殿等组成,入口有栅栏门,门厅单檐硬山顶结构,山墙有观音兜,同堂名为“永思堂”,徐氏一族于宋靖康之乱时,自江西吉州银转迁至月湖定居。明代大理寺卿徐时进、清代宁波藏书家朴学家,月湖烟屿楼主人徐时栋皆为月湖徐氏之后。徐时栋(1814年-1873年),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著名藏书家。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勤学博览,治经以先秦遗说为主,以经学解释经书。所作以古诗古文。博搜文献,刻《四明宋元六志》,称善本。同治七年(1868年)开鄞志局,由他主持,仿国史馆列传体例,注所征引文献,排比成文,费时达12年之久,成《鄞县志》。

路边有一老房子,就是卢宅了。卢宅位于月湖东岸,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正房、后院及两厢房组成。正房为一坐三开间楼房,二层砖木结构,清水外墙,山墙饰观音兜,拱形券窗,西边山墙设有边门。明间面宽,车木栏杆,山墙饰观音兜,与两厢房形成一个三合院。厅楼与正房由天井相隔,面阔三开间,二层楼房,东西两侧有过街楼,并与正房楼上连通,西边山墙设边门一道。卢宅建于民国时期,是清末颇有影响、并在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有重大贡献的卢洪昶、卢成章父子的住宅。卢洪昶本姓戎,少时家贫丧父,母亲将他过继同里卢氏做养子,改姓卢,卢宅是卢洪昶在晚年时所建,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卢洪昶儿子卢成章才住到了卢宅中。卢洪昶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任上海轮船副理,用奇计使往来于渤海辽东之间的运输船舰得以脱险,名声威震商界。卢洪昶生性正直仁义,曾使宁绍两地堕民脱去受人歧视的丐户堕民之籍。堕民:元明清时,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平民,被视为“贱民”,不得与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亦不许应科举,地位低下,一直在悲苦和被人轻蔑的环境下度日。他还倾尽一生的积蓄,创办了育德农工学堂(宁波效实中学前身)、江东育德小学及绍兴同仁小学三所学校,招收堕民子弟,自兼教职。其致力堕民脱籍之举,为舆论所赞,时人比为美国林肯的解放黑奴。

其子卢成章的经历更为传奇,在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有重大贡献,民间流传有“卢成章单骑克宁波”的故事。卢成章,同盟会会员。1911年8月末,正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留学的他,因乡人陈训正的催召,回国参加推翻满清政权的革命运动。卢成章取道瑞典,经西伯利亚,于10月15日抵达北京,此时武昌起义已过5日。于是他马不停蹄地自京南下,11月5日的的清晨赶到老家宁波,当日便参与“保安会”第一次会议,会场就在法政学堂。会间有人提议立即行动,光复宁波;也有主张俟沪杭光复动,相持未决。更可怕的是清军的头领也在现场,他们一边虎视眈眈紧盯这些革命党,一边作壁上观,看着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想等着鹬蚌相争后获取渔人之利,当时革命党的处境可说是岌岌可危。卢成章是赞成立即行动的,但为免事态激化,在会上他并没有出声,而是默不出声退出会场,驰至其父创办的城西盘诘坊育德农工学堂,发动组织该校学生百余人,臂缠白布,手挥“保商安民”旗帜,租乘白马一匹执旗引导,沿西北 城墙突入东渡门,高呼“革命军来了”,市民纷纷竖白旗表示拥护。卢与民团司令林端辅会合,即带武装6名占领了电报局。民团、商团群起响应,共千余人冲进道署,宁波于是光复。宁波光复后,卢成章被推为外交兼交通部长。卢擅长外交辞令,是年12月26日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他在会上发表讲话,措词友好,立场鲜明,深得国内外人士的钦佩。

卢宅西侧有一小石桥,桥那边是芳草洲。芳草洲入口是极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假山与月形拱门。芳草洲,为月湖十洲胜景之一。一座设计巧妙的古典园林,精巧玲珑的假山,依一池碧蓝之水,亭台掩映处,回廊曲径相通,呈现出浓浓的江南韵味。芳草洲居湖中四洲最北端,池塘春水,芳草平芜,因为四面环水,所以又称“悬水池”。宋宁宗赵扩亲赐“碧沚”御书,故芳草洲又名“碧沚”。碧沚,意为绿色小洲。芳草洲以前曾经是儿童乐园,现有芳草居、碧沚亭、依水居、玉濯厅、杨文元书院遗址、望湖阁等。芳草洲面积虽然不大,但非常精巧、精致。芳草洲南邻宽阔澄澈的湖水,背靠一道静静的河水。精巧玲珑的假山,依一池碧蓝之水,亭台掩映处,回廊曲径相通,疏影横斜里,俨然置身于江南的园林。南宋时,丞相史浩于菊花洲建府第,芳草洲设学塾,请“淳熙四先生”之首的杨简教授,后史浩之孙史守之让碧沚于杨简开馆讲学。杨简在中国心学历史上,上承陆九渊,下启王阳明,是南宋浙东心学代表。史守之碧沚藏书楼与楼钥东楼藏书楼遥相呼应,被称为“藏书之富,南楼北史”。明代芳草洲曾是著名书法家、藏书家丰坊的别业,后为天一阁主人范钦所有,范司马祠原建于芳草洲上。

望湖阁位于芳草洲的最南端,为两层歇山顶阁楼建筑。望湖阁1998年整治月湖时修建,古时月湖学术文化兴盛,是浙东文化的摇篮,素有“浙东邹鲁”美誉。浙东学术自北宋“庆历五先生”始,盛于南宋“淳熙四先生”,最终于清初形成集浙东学术之大成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不守门户之见,博纳兼容,贵专家之学,富创新精神,倡导“经世致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在月湖边讲学,广收弟子,遂成浙东学派。生活于月湖岸边的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均为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浙东学派在明清时期严禁弃农从商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使中国第一商帮——宁波帮横空出世,并成为宁波帮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精神基础。望湖阁临湖而建,立于阁前眺望,烟波浩荡,四洲(菊花洲、柳汀、雪汀、芙蓉洲)风光一览无遗,绝对是欣赏月湖美景的最佳场所之一,望湖阁现是宁波经济文化资料馆。

芳草洲碧沚亭位于小假山上,算是芳草洲的制高点。攒尖顶三角亭,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碧沚亭是史守之的碧沚亭。史守之(1166年-1224年),南宋时期诗人、学者、藏书家,是史浩之孙。史守之为人耿介清正,因不满其二叔史弥远所为(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他在杨皇后支持下,使人杀大臣韩侂胄以向金求和,中年隐居湖上,朝廷屡诏书出仕,皆不应命。宁宗特御书“碧沚”二字赐之,遂为“碧沚亭”。碧沚亭楹联:匠心独具亭三足,天意使然花并头。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唐宋以来,宁波商人与国外就有了贸易往来。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闯荡天下的雄心。一个多世纪以前,当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彻底从上海滩消散的时候,一水之隔的宁波人便背井离乡,来到了上海这片新天地。他们在黄浦滩前结营搭寨,建立起最早的棚户区,凭借着手中的理发刀、菜刀和裁缝剪刀,开始了他们闯天下的创业之路。芳草洲上的芳草居,为单层歇山顶的小木屋,与普通歇山顶建筑不同的是大门开在山墙侧大门。现已开辟为“甬商文化园”,推出了“甬商文化展”和“风云甬商30年展”两大展览,将当代甬商传承甬商精神、团结合作、勇于开拓的崭新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东方商帮——甬商风华300年》现分为11个展区,分别是名人说甬商、宁波帮与甬商、史话甬商、甬商巨擘、甬商秘笈、甬商天下、侠义甬商、甬商品牌、商会版图、风云甬商和甬商符号。每个展区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三百年的甬商发展历程。甬商,作为浙商的重要一脉,可以说是风华300年。他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杰出的经营才能称雄中国商界达半个多世纪;他们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范和文化特质。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他们在宁波、上海、全国乃至海外,继续着自己的辉煌。他们中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代表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爱国情怀、创业创新精神不仅让他们成为浙商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股重要的力量。也正因甬商的代代传承,又被专家称为“中国十大商帮中唯一没有断代的商帮”。

宝奎巷位于月湖的菊花洲。宝奎巷的历史可从北宋说起。政和七年(1117年),明州知州楼异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设置“高丽司”,管理与高丽国往来的有关政务,并在月湖菊花洲创建了国家级迎宾馆—高丽使行馆。这是设在江南的唯一一所高丽使馆,在当时的朝贡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金兵南下,兵荒马乱中,高丽使馆被一场大火焚毁。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在原来高丽使馆的遗址上,又建造了一处郡酒务,是官营酿酒、卖酒和征收酒税的机构,曾酿“金波”名酒,就是用月湖之水酿造。南宋淳熙十年,丞相史浩致仕归里,在此建府邸名为“寿乐府”,作为自己和家人在宁波的府第。并建“宝奎精舍”藏皇帝所赐御书,其地遂名“宝奎里“,明末始称宝奎巷。明清以来,宝奎巷为官宦、富商宅第、规格端正、布局合理、用材讲究、是宁波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且相对集中的明清建筑群。

在寿乐府内,有一处阁楼,名为“宝奎阁”,是史浩珍藏高宗、孝宗、光宗三位皇帝亲笔御书的地方。“奎”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所以或多或少带点神圣的意味。古代皇帝的御书有很多种称呼:“奎文”、“奎章”、“奎墨”、“奎藻”就是离不了一个“奎”字。因此,史浩取名保存这些御书建阁楼为“宝奎阁”。而且为了显示对皇帝的尊敬,宝奎阁修得颇有气势。于是,老百姓就把寿乐府所在的这片区域,统称为“宝奎里”。在南宋理宗时期,史浩的后人把宝奎阁和“奎主文昌“的说法联系起来,在里面供奉祭祀文昌帝君。因为古时,人们相信文昌帝君掌管着功名禄位。于是,宝奎阁被蒙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老百姓们开始称宝奎阁为“宝奎精舍”。而且为了显示对皇帝的尊敬,宝奎阁修建得颇有气魄。

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古偃月堤之上,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坐北朝南。建筑群由大门、仪门、照壁、轿厅、正楼、后楼、书楼、厢房及偏房、杂屋等组成。占地2300平方米,是宁波城区内清代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型。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曾任光绪皇帝老师的童槐之家宅,有“帝师故居”之称。原大门在宅的东侧,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门外沿湖还立有石栅栏。进大门后即为仪门,入仪门左为照壁,右为轿厅,现新建的大门处在中轴线上。轿厅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正楼、重檐硬山顶,五间二弄有前廊,明间为复式屋顶。后楼的形制与正楼相近,但进深、高度、面积小于正楼。轿厅与正楼之间的天井两侧各有三开间厢楼,正楼与后楼之间设一分隔墙。宅之东,朝南坐北,有书房三间,上悬“望月楼”匾。该宅主人童槐,字大生、葵君。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历任江西、山东按察使、通政副使等职。子童华,吏部右侍郎,入南书房行走,左都御史。“银台”:宋代有专门掌通奏章的机构,称通进银台司,明代通政使职责与宋通进银台司相近,故别称为“银台”。  

沿着银台第往东走,右边的建筑是史浩故居,典型的浙东临水街巷民居的传统风貌。史氏故里在北宋时为高丽使馆,因南宋时为丞相史浩的越王府而得名。几棵高大的古树与古宅隔水相望,史浩故居依水而居,青砖黛瓦,马头墙式设计。屋顶上长满了绿苔,和几棵小树苗,墙上带着斑驳的雨迹,写满岁月的痕迹。大门额匾上写着“史浩故居”四个大字。据资料介绍,这片古宅始建于公元1180年,完工于1183年,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宋式建筑。史浩(1106—1194),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宋孝宗即位时,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去世后追封会稽郡王、越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南宋淳熙十年(1183),史浩致仕归里,在此建府邸名为“寿乐府”,并建“宝奎精舍”,藏宋高宗、孝宗两皇帝所赐御书,其地遂名宝奎里,明末始称宝奎巷。作为南宋宰相史浩第一个公开为岳飞鸣冤,并最终得以平反昭雪,并成就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可谓居功至伟,令人钦佩。应该说是史浩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这对整个南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之所在。平反岳飞之时,岳飞虽死,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依然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在反抗侵略、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史浩积极支持为岳飞 父子平反昭雪、孝宗下诏,追复岳飞 和岳云 的官爵,依官礼改葬,岳飞的子孙也都特予录用。

从史浩故居出来继续往东走,水则碑的位置在平桥街口,宋宝祐间(1253—1258)建,明清两代续修,现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据记载,宋时甬城常患水灾,南宋开庆元年(1259),郡守吴潜亲自随舟测量城内外河流水位后,在月湖平桥即今址设立“平”字则水碑,视水位处于“平”字下横划位置时,即令启闭沿江各闸。当年夏天久雨,吴潜据水则所显示的水位及时开启各闸,并在水闸排水不及的关键时刻决堤泄水,防止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平”字水文碑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科技智慧。明清各代虽有变迁和整修,但仍不失为我国古代水利史研究的重要实物史料。现存的石碑亭系在残石亭的基础上修复,为单檐歇山式石亭,平面方形,面宽2.30公尺,屋脊高耸,饰有龙吻,四根石柱的朝东向二根石柱上尚有残联一幅,横额上镌“恶盈谦流”四字,亭内置石碑二块,其中一块完整的石碑,碑阳镌一大“平”字,碑阴镌“则水碑”三字,并有“嘉靖十二年四月重修”、“乾隆五十年三月重修”落款。一块为残碑,仅可看到一大“平”字,“平”字以上原碑已残。均系明清代重修碑。 

月湖沉淀着深厚的文化积层,构成了众多璀璨的传统文化。月湖作为宁波的母亲湖,自古以来“衣冠辈出、人物鼎盛”,素有“浙东邹鲁、文献之邦、教育之所”的美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宁波丰厚历史底蕴的代表,可谓“一部宁波建城史,半部在月湖”。月湖是宁波城中最有名的湖,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一篇《日月湖》,开头便写道:“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岁月如梭,日湖已久堙,月湖则成为城中的最有名的湖,不光历史久远,而且人文底蕴积累深厚。月湖是自然的,其自然在于水光潋滟,在于花草树木,在于山石土田;月湖也是文化的,其文化在于古宅老院,在于小品雕塑,在于遗迹旧物;但月湖更是平民的,其平民在于茶余饭后,在于无拘无束,在于顺心随意,在于平静淡然。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宁波月湖景区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