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秋末冬初时节,浙江四明山应是霜林尽醉,景色如画。2023年11月25日,我参加了沪上一家户外俱乐部的栖霞坑一日徒步,从宁波奉化溪口镇栖霞坑村经栖霞古道至余姚四明山镇唐田村,经黄金古道、壶潭古道至奉化溪口镇壶潭村,山行近二十里,用时近四个半小时,爬山越岭,沿途看四明山层林尽染、古道栖霞,虽汗湿衣衫稍感微凉仍兴致盎然。
晨6时半登车出发,车过杭州湾跨海大桥,一路前行。
过宁波奉化的董村进入溪谷间公路前行,路两边山坡上不时可见红枫。
车近栖霞坑村口不远,见公路边有座单孔石拱古桥,此桥为“长寿桥”,建于明代,长约8米,高4米,桥体全由溪床岩石搭建而成,石缝未经浇灌,桥面上铺鹅卵石。村道改建后,长寿桥失去了通行功用,逐渐荒废,渐增野趣。栖霞坑村有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桥,位于村东的就是这座长寿桥。车驰而过,我未及摄影留存。
上午10时半许抵达四明山区的栖霞坑村。车入村内停车场,下车进村,准备开始徒步之行。
位于四明山脉雪窦山西南的峡谷中的栖霞坑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古村落,两岸青山夹碧水,源于四明山深处的筠溪穿村而过,村民沿溪筑舍而居,入眼颇多青砖黛瓦,至今留存不少清末民国时期的老建筑。
雪窦山一带在古代有一诗意的雅称:“二十里云”。唐代四明山隐士谢遗尘谓诗人陆龟蒙此地“山中有云不绝者二十里”,山民住在云的南北,山民往来就要穿过这片云,谓之“过云”。陆龟蒙因而作《四明山九题》诗,为石窗、过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洞、青棂子、鞠侯等九处景物各赋诗一首,诗人皮日休闻之则写诗《和陆鲁望四明九题诗》相应和。据说唐代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四明山九题》唱和诗中的“云南”指的就是栖霞坑村。
栖霞坑旧称桃花坑、桃花沟。《四明山志》记载,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桃花坑”。山中岁月无古今,世外风烟空往来。唐代浙东题材诗篇中提到的“桃花坑”指的就是栖霞坑村。2014年栖霞坑村被列为“宁波历史文化古村”,并入选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甫入栖霞坑村,沿筠溪左岸村街西行,溪对岸一处晚清风格的老建筑引起我的注意。此建筑当地谓之“洽成阊门”,正式的名称为“润庄”,约建于1870年前后,由王氏三兄弟建成,是清末革命党人王恩溥的祖居。润庄坐北朝南,分前后二进,大门位于前进外围墙正中,门楼额上书刻“润庄”两字,下方雕刻着“独占鳌头”图案,石框门雀替雕刻有神鹿、仙鹤,门庭背后是喜鹊迎客图。据说润庄的砖雕很有特色,人物生动形象,倒挂狮子、花篮,线条如浮云流水,相当精美。可惜因要随队赶路,未能过溪入门参详。
继续前行不远,见到长安桥。这是栖霞坑村的第二座古桥,也是位于村中心的古桥。此桥也名“幸福桥”,为单孔拱桥,长安桥建于清同治初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桥长18米、拱高5米,桥面为鹅卵石。
长安桥也是座廊桥,桥上有长廊并建有木屋,屋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土地公和韦陀护法大将。桥的北侧建有关帝庙,香火旺盛,桥的一侧是颓败的古庵。
桥边的古樟郁郁葱葱,为古桥增添了几分古意。
继续沿筠溪左岸村街西行,途经王氏宗祠。此祠也称“敬承堂”,是栖霞坑村的王姓祖堂,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后两进。始建于清康熙戊申年(公元1668年),抗战时被日军焚毁,1948年重建,前些年又重修过。栖霞坑村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据栖霞坑村《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出山东瑯玡,自六朝迁越州诸暨,后迁奉化大堰,宋时迁定海金塘,明代再返迁四明栖霞坑。栖霞王氏宗谱《题栖霞王氏》云:“明代巨族称王氏,繁衍徙居栖霞里,山川灵秀钟多贤,风俗敦丽能说礼”。幽美的溪谷、绵延的古道、书圣遗泽,使栖霞坑村有了一抹诗和远方的意蕴。
继续缘溪西行,逐渐走出栖霞坑村,来到村西端的永济桥。
此桥就是栖霞坑村三座古桥中的第三座桥,也是一座卵石砌成的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初年,与长寿桥和长安桥遥相呼应,这里也是栖霞坑古道的起点。
栖霞坑古道是连接宁波奉化溪口镇栖霞坑村与宁波余姚市四明山镇唐田村的一条山路,也是古代宁海、奉化去往余姚、新昌、绍兴通商的必经之路,是唐诗之路浙东段的重要通道。据说栖霞坑古道也是宁波最美古道,当地山民以种植红枫和樱花为主业,漫山遍野,每年三月下旬可赏樱花,四、五月及深秋赏红枫。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位诗人走过这条千年古道并留下诗篇,其中就有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贺知章、张若虚、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元稹、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不胜枚举。
沿着峡谷右侧卵石铺就的古道西行,群山环抱,峡谷幽长,密林遮道,谷底溪流潺潺,古道旁层林尽染,景象万千。
走在弥散着唐诗遗韵的栖霞古道上,岩石的颜色红白相间,恍如桃花满地,这就是所谓的丹霞地貌。据说余姚与奉化接壤的地方,几乎都是这样的地貌。明代诗人张楷《桃花坑》诗云:“雨晴春色满岩前,误认玄都小洞天。忽讶四山环绕处,中藏数顷遗安田。昌黎只解称盘谷,摩诘徒能画辋川。试问白云如可惜,便须从此谢尘缘。”
古道上时有可供行人避雨歇脚的小石亭,眼前这座凤仪亭据说是早年当地慈善人士所建,抗日战争时期四明山游击队也常在此小憩。
行至距栖霞坑村3.5公里处,古道旁有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半岭庵”。此庵坐北朝南,原为三间木结构平屋,内供奉有观音菩萨。而今半岭庵只剩简陋的半间小屋,可供行人在此歇息。庵前有一株古树,遒劲的树干、枝丫和染霜的彩叶传递着时间长河的沧桑。
转过一个山头,来到一片宽阔的谷地,漫山遍野的红枫呈现出最浓的秋意。
走上山顶,山巅有座可向行人提供简单餐饮的小店铺,山门东侧有“唐田”字样,西侧则书有“南培岭服务区”字样。看来这片红枫山岭就是南培岭了,这里已是余姚四明山镇地界了,前方岭下的村落就是唐田村了。
走下山岭,沿途满是红枫林,古道栖霞可谓名实相副。
山下的唐田村口有口名为“幸福水库”的中型水库,走上水库大坝,下至水库水面附近,远眺对面山影,秋末冬初的湖光山色色彩斑斓,别有佳境。
离开幸福水库,走进唐田村。顾名思义唐田村自然是唐姓为多,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嵊州人唐长三游山乐水,揽胜至此,见此地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梅潭琴泉,俯仰百变,不胜爱之,遂宅而居,仗剑开田,故得名唐田。将近九百年繁衍生息,遂成大村落,至今还有逾千人长居唐田村,成为四明山区最大的村落。一条栖霞古道将栖霞坑的王氏和唐田的唐氏两大家族联结在一起,应该有不少佳话可传。
唐田村还有一条古道通往奉化方向,那就是壶潭古道,翻过山岭通往奉化溪口镇的壶潭村,我接下来要继续走的就是这条壶潭古道。出唐田村西行,走上黄金古道。黄金古道实际上只是壶潭古道的一段。因有一段山路两旁是参天林立的金钱松林,深秋时节金钱松叶变黄落地,灿若黄金铺路,故誉之黄金古道。
出唐田村走过一段山路来到水边,这处水面其实就是幸福水库的一部分。沿着水边道路前行,路边枫树、杉树和其他不知名的树木,它们和山上的翠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在湖水和芦荻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美丽。
走过水库尽头,举步登山乌岩岭,回眸走过地方,水库仅存一角隐没在山谷深处。
登上乌岩岭山头,前方山坡就是一片金钱松林,林间一道近千米的蜿蜒道路应该原先应是开辟的防火林道,路面上落了一层薄薄的金钱松针叶,这里就是黄金古道了。只见一排排金钱松挺立在宽阔的古道两旁,远处则是大片的雪松等其他树种,不知这片金钱松林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栽种育成。
穿过金钱松林,沿着壶潭古道下行,峡谷两边漫山遍野彩林尽染,红黄绿相杂,如同打翻了调色盘,秋意正浓。
山上的红枫可能更多的是鸡爪槭,红艳如火。
古道逶迤,时而下坡,转则有上坡,山重水复,峰回路转,远山近岚风光宜人。
行至两峰鞍部前眺,云影变幻,阳光乍现,远处山峦山脊上的树影镶上了金边,景色如画。
山路弯弯,一路下山,峡谷两边竹林葱郁、红枫明丽,溪水潺潺,如此美景,令人止不住边走边看,徜徉流连。
走出山谷,就是奉化溪口镇壶潭村。
壶潭村地处奉化、余姚与嵊州三地交界地,可谓三角地带,群山环抱中,恍入世外之境。
据说壶潭村也有不少古树,可惜时间关系未能一探。
在壶潭村委旁结束徒步旅程,此次徒步是我第二次四明山行。上次四明山行是二十一天前的11月4日走了茅镬村、低坪村、李家坑一线,两次四明山行使我对四明山区有了粗浅而美好的印象。
四明山绵延横亘浙江宁绍地区,地跨宁波市的余姚、海曙、奉化和绍兴市的嵊州、上虞五个县市区,林深茂密,山水风情,有第二庐山之美誉。唐诗之路,从绍兴会稽山,经嵊州、新昌、余姚、奉化、宁海直至天台山,沿线风景秀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行走在四明山古道上,心中的诗意和眼前的风景如同二十里云萦绕其间,弥散不去。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带着爸爸去自驾,品味地道宁波味 44974
- 宁波深度游 1日动车来回杭州打望晓书馆 20087
- 驾遇浙东南,打卡绍宁舟:一城一景一历史,一宿一味一故事 1067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