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

浙江宁波宁海前童古镇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11 月 和谁:和朋友

2017年11月17日,早上,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时间,我与朋友一起,沿着卵石铺就的小径,步入了前童古镇。漫步在前童的卵石小径,徜徉于前童老街,使人感觉到犹如走进了远古的年代,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苍凉的、古朴的画,是一幅古韵浓重的画。这是历经沧桑的美,时空倒转的美。在这里,使人情不自禁的想到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一切都显的那样宁静,但在这淡淡的宁静中隐隐流露出昔日的繁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江南文化古镇,也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

 

前童古镇位于浙江宁波宁海县西南,建于南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年),官居迪功郎的始迁祖童潢,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这块“山之灵、水之秀,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聚气”的地方,令这位深谙风水之道的士大夫恋恋不舍,与他向往已久的风水宝地完全吻合,于是就携家带口从台州黄岩上岙出发,迁徙来到这里,择吉地而居。由于童氏的住宅正好在惠民寺的前面,所以就称为“寺前童”,现名前童古镇即由此而来。

 

从此以后,前童人耕读传家,诗礼名宗。明代的童氏第七祖童伯礼先生,在石镜精舍创办了读书书院,两次邀请方孝孺先生前来前童授学,共同奠定了诗礼名家的基础。他决志让童氏子孙耕读传家,继承祖先诗礼名宗之品德,并亲自遗训垂于后代子孙。前童古镇以其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而蜚声遐迩。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民宅、书院、祠堂各具风姿;老街、亭台、牌坊交相辉映,素有“浙东丽江”的美誉。还有千古名木、神奇药泉、《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梁皇山等,为前童增添了迷人的魅力。自此,遵循引水植树优化环境、耕读敦睦、训育后人的美德,历代人才辈出,形成了“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古文化风范。可供游览的有完好的古宅、老街、民俗博物馆鹿山、石镜山、孝女湖、柴万婴柏和徐霞客古游道等景观。

 

前童古镇的巷陌大多近一杆之宽,旁边还可能有潺潺水溪流过,路面是用白溪特有的溪石铺就而成,只有在大车门这样重要的地段才使用青石路面,无水的街巷常使人感到是行走的场所,而非令人驻足的地方。但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最乐意闲适的地方。村内布局着黛青瓦粉白墙的道地(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独具浙东风格。最兴隆的时候有亭3座,庵3处,书院12处,祠堂31座,庙13座,节孝坊表2座,旗干架2对,3百年以上古木15株。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保留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籍等,门窗匾额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和祈盼吉祥的话语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深空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大粗族群落。

 

职思其居宅位于南大街,又称“小桥流水”宅,坐西面东,建于清嘉庆年间(1826年),为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住宅,曾为武义县训导。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老宅的台门用红条石构筑而成,门顶上嵌刻着“职思其居”的门匾,表达了主人当官不忘家乡,在家不忘职责的意境。下刻“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家训。庭院为四合院二层木结构,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充分显示出这栋是典型的台州式风格,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思想。额枋上刻着家训:“告往知来,一隅可发,未雨绸缪,诎义通达,量入为出,礼言周匝,勤俭持家,唐魏足法,山西坭闾,今时气甲。”

 

这种民居的布局非常符合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区划,一家人和谐地居住在一起,极具人情味。同时建筑方式非常科学,以天井为中心,可以统一采光、排水,占地又少,便于管理。正厅三开间为单檐平房结构,硬山顶,檐廓为卷棚顶,前后单步梁。加之圆鼓形柱础、雕花斗拱、后墙上的佛龛等,一看便知是典型的浙江民居风格。天井遍地是卵石铺成的铜钱状图案,隐喻“金钱铺地”,钱眼中是一头用黑卵石铺的梅花鹿口衔灵芝的吉祥图案,寓意福、禄、寿、禧,体现了民间求财、求吉、求官的普遍心理。中堂是院子的中心,此宅比较独特中空无楼板。中堂正壁贴有历代主人中举的捷报,反映此宅后裔人才辈出,清末民初,先后出了四位县令。1905年创办塔山启蒙学堂,为前童建校之始,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诗礼之家”。 

与职思其居紧挨着的宅院是明经堂,又称“狮子明堂”,也是一座四合院,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大门上悬挂着道光皇帝亲赐,浙江省学政所立“明经”匾额,这块门匾立于“道光壬午年桂月谷旦”,为当时浙江戴学政奉旨所题,赠予武义县县学训导童佩金。明经,本指通晓经学,唐朝时列为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时用作贡生的别称。以“明经”作宅名,既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也是宅主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

 

大门两旁墀头墙上各有一书卷式开泥灰匾,用篆字各堆塑“礼义”、“孝悌”四个砖雕篆字,体现了主人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规范,也是童氏家族行辈的排列。中堂“敦伦凝道”匾是主人自题,既反映了宅主的文学功底又表达了他的思想。檐廊月梁有“海马虹梁”和其下刻的“梅花藏龙”图案是前童独特的建筑饰物。此外,宅内还有正厅正脊上的泥灰堆塑太双鱼火焰宝珠图案。门开雀替雕刻的“八仙”,石花窗上包含了“福、禄、寿、喜、财”等寓意,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的有机融合。天井内有用黑色鹅卵石铺就的“狮子抢绣球”图案,故又称“狮子明堂”。此宅古朴而又不失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浙东古民居。

 

最能体现儒、道合一的,要数挂在明经堂正厅中堂金柱间的黑地沥金大匾“敦伦凝道”了。明经堂的正厅木雕较为精致。明间金柱之间横架一半圆罩,内嵌立软藤花结一对。中间用书卷形小匾,内书“和气致祥”四字。檐廊穿插枋雕有“梅花藏龙”图案;枋上两边有雕成半圆形的抬梁,俗称“猫鱼梁”,也叫“海马虹梁”;梁枋上还雕有“古道西风”、“福寿绵绵”、“五老观图”、“蟠桃眠鹿”、“苍雁虬松”、“云龙赶珠”、“雀依松鹤”等图案。

 

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据说级数越多,职位越高。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在西南的山墙上,雕刻四个大字“奠厥攸居”。奠厥攸居语出《尚书·盘庚》记“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前童主人把造房子与建设殷都新王邑相提并论,并要先看好风水,可见他们对造房子的重视。在东北面的山墙上,题写的是“蒸云蔚霞”。说明“明经堂”云气升腾,彩霞聚集有许多美丽风光。这也是主人对生活、居住地的追求和美好祝愿。在东南面的山墙上题写着“知其所止”四个大字。知其所止语出《大学·传三》。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说话入木三分,意即: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那就连鸟儿都不如了。足见“知其所止”的重要。

 

“井水不犯河水”:“花桥井头”为前童塔山童氏二房后裔悌九“花桥房派”所挖,毗邻五百年前的古桥——花桥,因此当地居民称之为“花桥井”。花桥井建于清中期,井口圆形敞开,仅容一只水桶打水。因该井水属于地下水,河水属于地上水。井水与河水互不相通,所以没有侵犯的条件。然前童的土质是冲积而成的沙质土,“花桥井头”又紧挨着水渠,河水与井水落差近十米,由于“花桥井头”采用科学的挖井技术,所以经历了几百年,水渠的水一直没有渗透进水井,故“花桥井头”又称“井水不犯河水之井”。

 

“悌二之井”:位于石镜山路与双桥街的交界处,方形井栏,可供二人同时打水,是塔山童氏悌字辈后裔“隔壁里房派”所挖。相传,“隔壁里房派”的居民原先一直饮用悌九“前楼房派”井里的水。直至明朝中期前楼派娶了一位坏脾气的太婆,这位太婆有洁癖,她们喝的必须是挑在前面桶里的水,后面的那桶水用来洗涮。太婆有一坏毛病,她不喜欢别人到她的井里打水,常常到井边查看,一旦发现井边有水渍就不停地朝天骂人,弄得周边打水的邻居很不好意思,因此,“隔壁里房派”决定挨着前楼自己挖井,并在井栏上刻“悌二之井.隔墙里”。由于悌二之井挖得较深,井水特别甘甜凉爽,所以附近村落的居民做“木莲冻(流行于江浙的一种夏日小吃)”所用的水大多来这口井提取。

 

明正德四年(1509年),童濠发动村民从5里外的白溪开渠引入,汩汩溪水挨户环流,1200多座石板小桥是每户人家洗菜、洗衣服的地方和进出家门的通道。形成“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古文化风范。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卵石小径构成了古镇的神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自始至终,鹿山村民都一直开展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持这一神韵不失。他们对小溪按期清淤、修缮,不向溪中倾倒垃圾、污物,保持水流的清洁。2006年,有关部门在溪流里放养了红锦鲤、鲤鱼等,村民没有一个去抓捕的,反而自发地放养一些鱼类,鱼儿成群畅游的溪流也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再往前走就是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因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走近泽思居,发现此宅檐头四注,马头墙高耸,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院内厅堂轩敞,廊柱挺拔。雕刻精细而复杂是是此宅的最大特点,可以说是“无梁不雕、无雕不精”,所以号称为“江南第一雕花大楼”。进门可以看到正梁上刻有“四仙迎宾”的典故,体现了主人的待客之道。正厅东首梁上刻有五只仙鹤,既说明了原来的主人是文官而不是武官,又体现了他的“五岳朝天”的志向。西首梁上刻有“百鸟朝凤”图,从这些图案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官宦人家,因为这些图案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任意雕凿的。

 

大厅的正中挂着“俾熾而昌”四个大字的匾额,熾,简体炽。是一句吉祥的祝福语,意指今日的繁荣昌盛源于宅主如炽的热情,不懈的奋发与积累。匾额的下方有匾文,右侧匾文:“祜軒老先生八十荣封暨令孫蔭棠芝華同泮致慶,家傳詩禮,嗣本惠良,诰贲龍章,蘭荪競秀,棠棣齊芳,金坡視草,矍圃穿楊,綏福无疆,藍衫燦爛,華髪徜徉,驷门日大,麟趾徵祥”,左侧匾文:“國史館編修,武英殿纂修,功臣館纂修,本衙門撰文,前癸巳,恩科福建鄉試正考官、午科山西鄉試正考官 宗晚生本崇頓首拜撰。”

我们沿着鹅卵石路一边走,一边看,不知不觉来到了前童民俗博物馆。原为童保暄叔父之宅,也就是请方孝孺来前童讲学的童氏七世祖童伯礼的旧宅。办馆前作当地的粮仓,现在成为了精神食量的宝库,是我国第一家自筹资金建立的村办博物馆,呈三合院式,总体占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550平方米,现共有藏品1100件。馆内陈列着前童古村历史沿革,社会变迁发展史,村民原始生活用品,农业、农耕用具和工业工具,民间工艺品等物品,是一所古镇民俗文化绵延不息的殿堂。陈列的藏品有家具、五匠工具、厨房用具、祭器、嫁妆、服装、农用耕具、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500多件,详实地介绍了前童建村人从出生到婚嫁,而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子习俗和从说媒、办嫁妆到拜堂入洞房及回门等完整的婚礼习俗,体现了前童建村八百年来传统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特征。二楼的“千工木雕花床”、“鼓亭”等不但体现了前童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当地灿烂的古文化,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农村文明史。门坊上书“古豔(艳)”,意为“古雅艳丽”。

 

童氏始迁祖至今,信奉的是多子多福的观念。传宗接代、多子多孙被视为头等大事,因此就有了环环相扣的诞生礼仪。前童人沿袭着一系列禁忌习俗。不吃生姜,以免孩子变六指;不吃兔肉,以免孩儿裂嘴唇;家中忌动土;油漆会招惹胎儿长斑点;钉钉子会把胎儿器官打坏等。

 

手工业历来被前童人视为重要的生活来源。前童村学手艺者代代有人,手艺门类齐全,特别是石匠、木匠、泥水匠、漆匠、篾匠、裁缝、鞋匠、雕花匠、铜匠、金银匠、染匠等。每代有名匠名工,远近闻名,历史上素有“五匠”之乡的称誉。前童民俗博物馆收藏、陈列着传统工匠使用的各种工具。据《童谱》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有裁缝三百余人,号称“三百把剪刀”,在上海、宁波、合州、武汉等地开设作坊,每年挣回大量财富,成为前童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童氏祖先十分重视议婚。宗人择婿选媳必须重教养、轻钱财。并规定“同姓不成亲”,但表兄妹或姨表兄妹却认为是“亲上加亲”,优先考虑。最受关注的还是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是否相合,如果相冲相克,再好的家庭条件、人品相貌也无济于事。千工婚床的工艺极为精致,完成这样一张婚床通常要花费一千个人工,故名“千工床”。床的三面围着可拆装的雕刻板或彩绘屏风,它由三部分组成:最里面是“床”,相当于现代卧室的功能;床前部称为“拔步”,是床沿前的小平台,拔步前有挂面,设雕花柱架、挂落、倚栏、飘檐花罩,上有卷蓬顶,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左边安放马桶箱,相当于现代洗手间的功能;最外面区域的功能相当于现代起居室。

 

热烈的婚庆过后,一个新的家庭成立了,他们开始新的生活,辛勤劳作、哺育后代。做生意、故手艺、种田地,前童人祖祖辈辈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前童“元宵行会”是江南独有的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现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亭馆内藏有元宵行会巡游时用的鼓亭、抬阁、秋千,大多为明清时原物,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鼓亭、抬阁馆。明代中叶以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就会热闹起来,还有邻近的栅下、下叶等村的田户都从四面八方出集拢来,锣声鼓声,响彻云霄,传遍山野田园。这是前童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童濠,俗称“濠公老爷”。因为古代的前童水利条件极差,年成的丰歉,常常取决于天时。濠公一马光先,顷己所有,带领乡亲历尽艰辛,终于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沟,包括古镇的“八卦水系”,都源自这项工程。后来,前童人就以户为单位分成若干护砩养渠小组,一年一轮换,直至今日。

 

获得丰收的前童人不忘先人的功德,于是衍生出独特的纪念方式——行会。而且定下规矩,年年都要在闹元宵时一并举行。前童后人为了记住濠公的恩德,在前童的塔山脚下造了一座庙宇,内塑濠公像。每当岁时节令,童氏后人都要来祭拜。到了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纪念活动进入高潮,人们抬出濠公像穿行在前童各村庄间,元宵纪念濠公的活动,也一直传了下来延续至今。

 

童氏宗祠是前童古镇的核心建筑,中国古乡村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宗祠为中心展开村落布局。“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地,支派皆流于兹。”童氏宗祠位于前童镇石镜山路,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一座典型的封闭式宗法建筑,墙体为错缝摇斗到顶。明代大儒方孝孺亲自设计,由塔山童氏六世祖的妻子罗氏率子伯礼、伯谦等四兄弟所建。方孝孺不仅设计了童氏宗祠建筑,而且制定了祭祀制度和童氏族规来维系整个家族的有序性,从此奠定了前童宗族文化的基础。《塔山童氏谱志》记载:“我族有宗祠,制定于方正学先生。”童氏宗祠总平面布局由南向北分别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二厢和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占地1.2亩。台门口竖有两对长方形花岗石旗杆夹,旗杆夹石每面也刻有“鹤鹿同春”等图案。

 

正厅为明代建筑风格,它的通进深8.4米,通面宽13.5米,共三间二弄。宗祠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蚕卧型雀替、圆础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在中国较为罕见。这种建筑风格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因这里较为偏僻,所以现在还有所保留。祠内天井宽阔,大厅有32根大圆柱,就像一副中国象棋中的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寓意深刻,象征着童氏族人团结协作的精神。每根柱子中间大,两头小,是典型的隋唐风格明式建筑。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宗”匾额高悬当中,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

 

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挡风板(滴水板),洗去了明代皇城的建筑风格,被专家赞为国内罕见的构造。这里是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等活动的场所。宗祠内迄今还保留有众多的宗谱、寿屏、圣旨、对联、祖像、古籍,无不反映了前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精神。方孝孺因刚正不阿遭受明成祖朱棣诛灭“九加一”族酷刑,连学生、朋友都不放过,前童后人不怕受牵连,为方藏匿遗著,收集遗骸掩埋。后来祠堂西厢还专辟有方孝儒祠,可见方孝孺对前童人影响之大,前童祠堂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同凡响。

 

五福临门宅又称群峰簪笏宅,此宅由清乾隆举人童桂林所建于嘉庆年间。他效法“孟母三迁”,择址于书院“尺木草堂”旁,是官宅代表。这幢楼有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则表示其职位越高,势力就越大。五福临门宅的墙面嵌着精美的雕花石窗,院内格子木窗雕有各种不同含义的图案,寄托了宅主人的希望。外墙顶端堆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等文字,体现此宅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主人胸襟。

 

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人求富贵,盼高升的愿望。门柱上那两只活动的倒挂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古代家庭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楣上雕有“葵心向日”;台门墀头墙上嵌着一对清乾隆年间的豆青青花五蝠抱寿纹瓷盆,象征五福临门,宅名的由来及各种精致浮雕木刻是前童深厚的耕读文化的集中体现。

 

艺术大师陈逸飞两度在前童古镇拍摄《理发师》,前童也因为这个爱情故事而开始为人所知。乱世中的爱情往往缠绵悱恻感动人心,而前童本身的古韵和气息更给这段爱情填上了浪漫的色彩。电影《理发师》可说是画家陈逸飞的绝笔,陈逸飞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至少有三四年的时间,搁下画笔,玩起在电影,在《人约黄昏》后,他将自己的美学追求付诸这部片子。为拍好电影中的一些镜头,陈逸飞将外景地选在前童,并拍了一个多月。在前童村里的一条僻静小巷里,当年拍摄《理发师》的那间乡村理发店还按原样保留着,那把转椅子也在,墙上贴着电影海报,但陈逸飞已经不在了。

 

中国的八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前童古镇上水系的修建也是用的八卦原理,当地人亲切的称之为水八卦,然而在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的巨大光环之下,显得默默无闻,但是它的独特之处却不容忽视。从村口牌坊进入,顺着水流漫步在鹅卵石小径,一眼望去,可以发现每条街道墙弄的路边都有一条渠道:以童氏宗祠为中心,将村中所有房屋和农田划为八个部分,分别代表乾、坤、震、艮等八个卦,所有卦与卦之间以一根红线贯穿,这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水渠,也都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哗哗,碧水幽幽,流遍家家户户,不似水乡,胜似水乡。正是有了这八卦水系,既保证了村民的吃水问题,又解决了田地灌溉的问题,这也是前童镇长盛不衰的原因,前童镇造这个八卦水系也是 因为遭遇到了大旱。公元1508年,明武宗正德三年,宁海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童镇的童濠经过研究,决定率领村民修建水渠,引白溪水入村。但是水进入到村子里,该怎么布局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经过研究规划,童濠根据整个村子的地理形状,依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将水渠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依地势顺路沿屋流淌,最终形成了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小桥流水、清流映带的八卦水系。

 

在前童这块富有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有着众多的古树名木,镇北三棵古樟树,已逾千年树龄,曾是徐霞客歇马处,植于元代,树高18米,胸围长15米,中空,空内径6米,底土面积40平方米的大洞,构成一座可容纳10多人的天然木居。昔日常有村民在其中宴饮、娱乐,既可避暑纳凉,又可遮风挡雨。该古樟巨枝五杈分开,如五条虬龙盘旋而上,人称“五杈樟”据专家考证,此树年龄在1200年至1500年,胸径为浙江樟树之二,木材蓄积量为浙江之最,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有“浙江第一古樟”之美誉。

 

前童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的乡村画,一段优美动人的江南丝竹调。走进那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哗哗,碧水幽幽,流遍家家户户,不似水乡,胜似水乡。走在前童古镇的卵石小径上,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镂棹雕棂,脚下是嵌图道地,如若在谣雨霏霏的春日,更显出其曾经沧海的古朴与肃杀,让人不由沉静下来,也更能体味出古镇的纤丽和清幽。在古镇过度开发已成大势的今天,前童显得有些寂寞,也正因此,它保存了最为完整的古镇气息,这里没有刻意的张扬、修饰、模仿,一切都跟古远之前一样平静安好,这来自于克制隐忍,更来自于一种长期的修炼,透入骨髓融入生命的一种姿态与光泽。转朱阁、低绮户、青瓦墙、木雕梁、水潺潺、月明亮,幻境般美丽的前童古镇中,你做了一个长长的美梦,梦千百年岁月悠悠而逝如一朝,前童仍是旧时模样。

 

在人的心灵深处,总会留有这么一个宽敞而透亮的空间,企盼飘逸着灵性和激情的古典安然回归。而最纯真幼稚朴素的情景常常也是最感人的,最能让心灵满足的。这里没有刻意的模仿、矫饰、张扬,一切都跟儿时一样,那种姿态、那种光泽,都是那么的平静。前童古镇蕴含着太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就不可避免地缺少了一份品味古镇的从容,难以感悟历史沧桑的久远和文化积淀的深厚,从而由内心深处发出思古之幽情。所以获得的只有一些支离零碎的感觉。青砖、卵石、巷陌,虽历经风吹日晒而古貌犹存;青砖墨瓦、镂棹雕棂的古宅和沿街墙面上的石窗花勾勒出古镇的纤丽和清幽;别具匠心的铺地和幽致的院落中以黑白二色铺装的各种具有的喻意的图案犹如一幅幅工笔画,显示了前童村难得的高超工艺水平。寂静屋檐上那些风中瑟瑟摇晃的野草枯茎,随风摇荡,显得如此凄清,缥缈。前童是诗,是一首洋溢着灵性的诗。恬淡宁静的小桥流水让前童古镇在古朴中多了一份飘逸,多了一份灵性,潺潺的流水声,犹如美妙的音符,轻奏着天籁之音,令多少文人墨客连留在这块土地上久久不愿离去。前童是酒,它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像是一壶浓浓的乡村陈酒,醉倒了多少来来往往的游客。古树、神泉、明山、秀水,遍布前童古镇的各个角落。千年灵气也都在这里聚集,凝成了的古文化风范。明经宅、上堂屋、五福临门、好义堂、名宗祠等完好古宅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一踏进这里,就让人情不自禁的醉倒在前童那一份无法言说的古典韵味当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宁波宁海前童古镇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